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2|回复: 10

[易术研究] 龟卜占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9 08: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卜和筮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种术数活动。史载最早的卜的资料,是商周时代刻有卜辞或占卜符号甲骨。当时人们决定重大事项之前,都要用火灼龟甲或牛的肩胛骨,根据灼开的裂纹来推测人事的吉凶,这种占法,古代称为龟卜。
   龟卜占法,久已失传,皆因或恶龟卜言吉凶或当地不产龟,徒存其术。现仅将龟卜占法简单介绍如下:
   1.选龟
   龟以大者为佳,小者不用。颜色以黄白明润为佳,灰者昏暗者不用,老而枯朽者不用。
   2.攻龟
   "攻龟之法,去其甲,存其墙。"龟板正中有一条自下而上的直线,称为"千里路",横线有五条,中间三条纹线间的空白处,皆可以刻划。东曰甲乙,西曰丙丁,正中旁连两墙曰腰金第一,直纹之下腰金之上横而方平者曰冲天,凡占惟此方为验。
   3.灼契
   用碳粉一两,铅粉三钱拌匀,用枣泥和之而成块状,粗细如筋,长三四分,名曰三一丸。灼龟之法,必须五行俱全,以碗盛水,置钱其中,用界尺架于其上,然后放龟板,刻字者向下,近肉者向上,用三一丸灼烧。
    4.占龟
    灼龟之后,龟板炸然有声,谓之龟语,然后用所盛之水洒于刻字之处,必然出现裂纹,根据横竖裂纹判断吉凶。然后用绳子缠绕裂纹处,用香火供之,三日之后裂纹复合。若在三日之内,龟板还有声响,是犹有未尽之言,必须再次占之。
    5.占坼
    龟甲经火灼之后,出现裂纹,分为身首足三部分。身为事情的主干,平直、刚健、洪润、明净者吉。首为事情的开始,平直高昂有情者吉。足为事情的结束,有动静之分,或动或静,吉凶不同。
    以上是龟卜占法的简单介绍,其还有具体的分类断法,因现在不再用龟卜,故不详细介绍,感兴趣者可以参考《史记》中的《龟策列传》,清朝初期胡煦的《卜法详考》等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9 21: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否开贴介绍一下蓍草占的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 16: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實講卜筮之法既涵涉此在與他在世界﹐因此它是一定要對天﹑地﹑人﹑鬼﹑神有所言說的。否則何以知卜筮之法行得通﹐何以知其理據即其必然性是有所保障的﹖卜筮之法邏輯何在﹖它是否如許多人認為宗教信仰者般只有“超越邏輯”的解釋﹖

一般所謂“超越邏輯”實際上是一種貶義。它有時是泛指宗教思想﹐不依邏輯或非邏輯與非理智的元素。但“超越的邏輯 ”(TRANSCENDENTAL LOGIC) 一詞依德國哲學家康德是以之保證科學不淪為當時的超越的經驗論或懷疑論趨勢﹐他的主要論證是數學使用的形式邏輯是基于先驗的。事實上物理學所使用的數學是先驗綜和(SYNTHETIC A PRIORI)而不是先驗分析(ANALYTIC A PRIORI)。物理學的命題其實也是先驗綜和的命題(SYNTHETIC PROPOSITION APRIORI)。所謂“超越的邏輯”是指知性的十二範疇而言﹐並不是代表不依邏輯或非邏輯。最重要的一點是“超越的邏輯”是基于意志自由﹐是自律而不是他律﹐所以他講“超越的邏輯”是為其道德底形上學打下基礎。

TRANSCENDENTAL LOGIC 嚴格來說應譯為超越的邏輯。我從前亦曾一時疏忽略去“的”字﹐以至有誤﹐一字之差足墮野狐禪。所謂先驗(A PRIORI)是指不從經驗而有﹐不由經驗而來。而超越則是指不從經驗而有﹐不由經驗而來﹐卻又不離經驗﹐但又反過來駕馭經驗。有此一往來故謂超越的﹐不同于超絕或超離 (TRANSCENDENT)﹐一往不返。新儒家學者牟宗三先生指出康德有時亦不嚴守這個定義。超越的邏輯即知性所使用之範疇是先驗性的。他認為超越的邏輯是超越的觀念論之可能﹐講形上學是需要有“超越的邏輯”這個概念。

易學的象數思維基本上是先驗綜和的而理則是先驗分析的。康德的哲學實際上是包括經驗的實在論與超越的觀念論。個人認為這即是實際(外延真理)與真際(內容真理)的分野。但康德所說的超越的觀念論實際上是消極的並不似得他說經驗的實在論之積極。

如前所述﹐學者們(如李天命)說非理性所能及的“超越邏輯”一般不是指TRANSCENDENTAL LOGIC“超越的邏輯”。當我們運用超越的邏輯(知性之範疇)以內容真理為對象﹐這時它是超越的或外在地說﹐即形上學所講的各樣﹐但它亦如物理學(內指地以外延真理為對象)一樣地講先驗綜和的命題即涉及具體實際。故如要言說宗教神學之內容真理﹐那麼它也是有需要使用超越的邏輯。

可是由于康德論證知性的對象是由感性直覺所供給故此是有限。他認為人是有限的存在因而缺乏“智的直覺”不能以意志自由﹑靈魂不滅﹑上帝存在等無限底智思物作為對象﹐故此超越的邏輯(知性之範疇)對這些“設准”只有空概念而不能有實際的知識。對此等“設准”並不能成知識性的命題﹐因而神學不能是知識的或知解理性所能完全蓋括﹐但並不代表神學不合乎邏輯或把神學說成是非理性的“超越邏輯”。套用中國人的日常話語即是說知性並不是萬能﹐但沒有知性就萬萬不能。

自周代巫史分家﹐周易形成而發展為形而上學﹐亦即是哲學中最為哲學的部份。哲學是重于啟發智慧﹐而不是知識的增長﹐而然哲學之智慧是有助科學知識的增長﹔同樣科學知識的增長亦有助啟發智慧。

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這是基于中國人誠信的特性。我們是熱衷于具體事物真實的描述﹐所以我們的文字是盡量關顧一事一物的性情形體之完整表達。因此當我們要表達抽象意義之時﹐我們還是具體而抽象。比如說“陰”﹑“陽”﹑“剛”﹑“柔”這些字同是表達抽象概念但它們都是從具體之事物的性情形體來達到目的。“陰”字乃山間此時有雲掩。“陽”字乃山間有日月照明。這就如圖畫告示。中國文字所含的信息是全面深遠﹐具體而抽象。所以陰陽須是抽象地描述“質”但絕對不離具體。所謂“質”就是從氣方面來說﹐亦即仍然是“生”與動態的表達﹐從具體表達就有美感﹐有樂。當這種誠信充份表達時就是“易”之所謂元亨利貞。氣﹑心﹑理這三個觀念就是我們何以能有具體而抽象的種種說法。比如張載說“鬼神者﹐二氣之良能”是我們有“仁”的超越性故能感之而非思之而認識之可得而知之。

所以當我們說“天”﹐它是指客觀的整全而“帝”是指其主觀意志功能。“天”或“帝”都並不指人格神。“地”主要指順應實現“天”的客觀環境之形勢包括山川﹑飛潛動植。“人”指存在者之形式與其感通能力者。“鬼”一般指人死後之能通于“地”者即所謂祖宗家鬼。“神”指意志能感通天地者。這些全都從理氣來說﹐仍是形上實體並非虛空的抽象慨念﹐故此五者終極關系在于化﹐即是說五者乃為一有機之客觀整全。當中國人祭天是指向有機之客觀整全﹐是對自身存在之形式與其感通之超越﹐是心靈高度活動﹐亦即是仁。故此《尚書﹑洪範》稽疑正是很好的神道設教之研究材料而非迷信之言。由于鬼神也是從氣說﹐故此也有生滅。但儒者是關注此在世界﹐對于他在世界抱的是“子不語﹐怪﹑力﹑亂﹑神”存而不論之態度。

易學是中國傳統思想之源而其具體就是易之經﹑傳與卜筮﹐特別是大衍筮法﹐更加是中國特有動態的本體宇宙論之具體表現。卜是神人對話﹐那是主觀的。筮是觀測神示之跡(即天象 ﹑數象之類)﹐如此則具客觀性。中國的傳統並無獨立的本體論或宇宙論﹐它只有本體宇宙論即所謂易道恆中﹑恆中生生。這與基*督教的創生論(CREATION EX NIHILO) 無中生有之觀念並不一樣。

易經雖然帶有神道設教的神秘色彩﹐但其實際性質並不同于西方聖經。現代有某些從事西方科學研究的專家也誤把易經的神秘色彩與人文性質混淆並等同于西方聖經的宗教性。易經根本就無宗教制約性。如果僅從卦爻辭來看﹐很明顯易經所有的真理是由人而顯﹐所以強調天地人之關系﹐即所謂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當中並無人格神的他律指令存在。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易經思想並無宗教性之制約﹐保證易經(特別是周易)所示的真理有效的是人之誠明﹐亦即善﹑性(良知良能)﹐而不是人格神的話語制約(暗示隨時隨地永久有效)。所以只有當人之誠明發揮作用時易經處處都有道理﹐相反晦澀難通。即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中國一直重視易道恆中 ﹑恆中生生之實有觀念亦因此而發展出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學術經典。聖經由神創世的宇宙觀明顯只有宗教性。實踐理性是中國人的強項﹐周易與大衍筮法就是由中國文化著重實際而發展而來。換句話說易就是中國人精神文明的根﹐中國文化存在而歷久不衰就是憑它。它為群經之首既是歷史性也是道德的學術性﹐就兩方面來說它為群經之首是當之無愧。

易之數﹑象﹑理三個範疇﹐數是最具邏輯性的。西方數學是著重形式邏輯﹐但易之數不單只是形式邏輯﹐ 它是同時具有存有論之特性﹐因為它重視具體﹐重視體用的問題。西方數學形式邏輯﹐重視因果性﹐是無顏色﹐無所謂吉凶﹐它不講存有論﹐不是對著生命講價值觀 ﹐無價值觀﹐可來吉凶之可言﹖中國一開始講數﹐就是存有﹐就有價值觀﹐好自然就要講吉凶﹐講道德。

比賽抽簽是隨機數﹐只是絕對客觀與主體無關﹐這裡無必然性亦即無理性可言。以甲骨或三個銅錢問卦嚴格來說是卜法不是筮法﹐這個是主體自覺地以天﹑地﹑鬼﹑神為訴求之對象﹐所以方法上是以隨機數的絕對客觀性為對象之意志來取數或象﹐由于是主體自覺的訴求﹐所以是主觀的。如訴求的對象是天(帝)﹐則是主觀地以天之意志為絕對當中不再包括地﹑鬼 ﹑神或其它。其必然性就是以天之絕對意志為保證。這套只能是感性的而不能是知性的。

筮法是指蓍筮﹐即五十根蓍草(大衍之數)。蓍筮是跟據傳統宇宙觀而設﹐而這個宇宙觀大體隨時代不同﹐表達方式有所不同而其內容亦更見豐富。比如先秦是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或候氣時歲即太一與文王八卦﹐漢是以陰陽五行為核心的﹐它是總天﹑地﹑人﹑鬼﹑神之理故謂太極(大恆)所以實際是主客消融理性之一套﹐那是有思想有理論跟據的所謂象數﹐由于是有一宇宙論之範疇﹐所以須然有隨機性但並不是一般的隨機數。當中原則是仁﹐仁是善是性﹐此即《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

揲蓍過程亦表示一時間歷程﹐所以它除了是方法*論之外﹐同時還是存有論。就氣(實然界)來說隨機性是不可避免的﹐道理就如動物的DNA都是由四個相同的基本元素所組成﹐但組合卻有一定的隨機性﹐因此而從來未有過絕對相同的動物(人為控制基因除外)﹐同親雙生的也不例外﹐不能因此而說不合道理。揲蓍本來是啟發性語言之一類﹐帶有隨機性正是啟發性語言特征之一。否定隨機性之合理性是沒有意義的。不能因為隨機性的問題而去否定揲蓍過程中之所以懸一﹐分兩﹐掛一﹐揲四 ﹐歸奇于_力。搖錢只是方便的隨機數﹐而且是純粹的隨機數並不含有一宇宙觀在內。懂揲蓍亦必明白易之宇宙觀與歷法﹐相反並不會因為懂搖錢而懂易之宇宙觀與歷法。

卜筮是歷史性的客觀現實﹐他不單是先民宗教性活動而且也是其具體生活的歷史痕跡。我們不能因其帶有宗教意義而說之無關重要﹐甚至說那不是歷史事實。科學一層論者必欲要撇除迷信﹐在分析易理時大可以範圍主觀絕對的純理論探討而說其方法*論是科學及客觀的﹐所以不必論及卜筮。可是須知卜筮本身是易的客觀經驗界的現實﹐它們(特別是筮法)就是數學原理推演所憑藉的自然哲學和自然科學所衍生的工具﹐其性質與算盤或電算機相類﹐難道我們可以否定借助算盤或電算機(包括腦袋)所得的數值與數學之間的關系嗎﹖我們總不能說珠算是玩魔術吧﹖故此反對卜筮者當反省究竟誰才是真的迷信者。

康德對哲學的貢獻是在于指出人的知解理性是有限的﹐雖然人憑知性能掌握某些真理如邏輯性數學發展科學﹐即外延真理﹐但並不表示科學萬能。同時知解理性無法*論證內容真理如宗教神學的一套﹐故此宗教神學只能有三個設准﹐可是既是設准就見不得有必然性﹐那就是說宗教神學並不可靠﹐我們可以超越地論證﹐而然那只是消極的。所以求真即使是宗教只有憑實踐理性來證成﹐故此道德的形上學﹐是以道德或善之實踐為真。西方哲學要到康德(1724-1804)才把這個哲理疏理清楚。反觀東方哲學比如儒釋道等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在這方面用功﹐而且使精神生命光彩非常。佛以與樂為慈﹑拔苦為悲﹐明顯就是實踐性的。中庸以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亦無疑是實踐性的。老子亦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其實踐功夫。至于說“一物同時存有卻又不存在”那是吊詭(PARADOX)﹐ 這方面道家的同謂之玄的玄思﹐莊子是這方面的高手。儒家的玄思是表現在《易傳》。這一種智慧亦是中國思想文明的高度表現。康德所講的一套亦有此超越而內在的吊詭的意味。牟宗三先生認為康德之哲學須未盡發展為道德的形上學﹐但其系統疏理出道德須有實踐理性的證成﹐正好就是可使東西方的哲學會通于道德實踐的真理﹐使性善成一普世價值。康德之哲學系統非常龐大﹐過萬言然後得出道德實踐一理﹐就好比老子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道理﹐也大約要五千字才帶得出來一般。

原理是可以由有推向無﹐即如人說了許多話﹐最終也知道靜默﹐工作了許久﹐終知道要休息。哲學辯證由客觀相對而知主觀絕對以至于互相消融﹐ 但並不能無中而生有。不要因為迷信科學一層論而否定卜筮這個客觀經驗界的現實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4 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24 + 30 妙论也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16: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9 02: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實講卜筮之法既涵涉此在與他在世界﹐因此它是一定要對天﹑地﹑人﹑鬼﹑神有所言說的。否則何以知卜筮之法行得通﹐何以知其理據即其必然性是有所保障的﹖卜筮之法邏輯何在﹖它是否如許多人認為宗教信仰者般只有“超 ...
鶴鳴在蔭 发表于 2012-5-2 16:03


经常看见你的名字,感谢你的热心,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9 15: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占卜是一种预测的手段,我认为要了解占卜,先不该谈论该手段的合理性,而是要考察占卜本身的动机。

人们为什么要占卜?
有人不种地而占卜预测当年的收成吗?
有人会占卜自己的妻子所怀的孕是人还是羊吗?
可知占卜的动作本身就存在理性的思维。

既然我们都知道占卜的随机性,为什么古人也把随机性强加在理性的结论上呢?
人的认知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认知去预测无穷的可能,古今的人都会知道答案一定是不准确的。

那么如何填补我们未知的因素呢?
古人请求上苍的启示,占卜就成为了拟补未知因素的手段。
这就是占卜的动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9 22: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2-5-19 22:59 编辑

既然是“请求上苍的启示”,自然就要心诚,隆重其事,所以才有主帖的一系列要求。

可以想象最初的占卜不但要有所规定,还要祷告上苍,献上贡品,甚至祭牲,乃至祭人。
也可以想象在低一点层次的占卜,仪式简化,贡品俗化。
最后简化为最为简单的抽签了。

就算抽签,古时也是规范为必要的“神草”,以示灵明。
到了现代,就只用牙签了。

占卜的主要成分是现实环境的理性推测,所以决定结论的准确性是在乎操刀的人,手段可以是类象型思维,也可以是理论推演或经验总结。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占卜的手段无论有多高明,终归存在不可知性,所以不可能全准确的。或这一次行,下一次不行,或只对一部分,不对一部分。这就是“测不准”原理,减少这个原理影响的手段是说无零两可的话,越多的可能性解析越好,这就叫作谶语,最理想的是怎么解析都可以的语言,如“推背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0 06: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占一百而中七十,50%对错是天然的平衡,而20%的比例倾向于依赖孔子的学识。

博学如孔子,仪式如春秋,诚心如神在,结论尚且如此。
可知现今吹嘘“准确”者之无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1 23: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占卜之问,显然不只是在“二选一”之间。
如问方向,蒙对的机率不是5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2 18: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9# 跑题

古人问占,唯凶吉而已,非算命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2 21: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浑沌道长好。
如道长所言,则是我混淆了。

占辞非“吉凶”而已,尚有“悔、吝、厉、无咎”数语。泛而言之,皆归类吉凶,似不无不可。
又有。“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三败”之论,当非选择而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