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92|回复: 1

[心得体会] 用理解的目光去看历史 关键词:陕西师大 先秦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 09: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先秦史专业做点介绍吧
1、先秦史的定义
    “按现在多数学者的理解,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我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沈长云)按照一般观点,也有称先秦部分的历史为上古史的。
    先秦史近些年人才寥落、青黄不接,在中古史中处于弱势方向。去年六月在重庆召开第九届先秦史年会,国内知名学者大部分与会,还不到200人(这还是包括了新人的数字)。这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解放前大批学者从事先秦史方向的研究,成果累累,高质量著作惊人,后来者很难达到那种高度。加上文化负累,后来者需要接触大量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量十分惊人。二是先秦史方向本身资料稀少,虽然空白领域不少,但是很难做出东西。(当然,一旦做出来效果也很好)
2、先秦史专业重要命题及学术成果
    要了解先秦,可以从朱凤涵先生此书,洞察先秦的有关命题。但此书成书较早,很多新成果没有收入。
   【朱凤瀚、徐勇编著的《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
    另外,沈长云:《先秦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此文是百年先秦史的权威总结。
3,先秦史基本史料
    先秦史因其学科的特殊性,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其中包括考古学、文字学、人类学、民族学、古天文学、地质学等多种学科的基础。学习先秦史,更需要阅读大量广泛的史料,对传统经学、史学、子书更要有艰苦训练的准备;甲骨、金文、大量考古学资料的储备都是十分重要的基石,所以在这里给那些以混文凭为考研目的的同学一个提示:如果你只需要一个硕士文凭,请远离先秦;如果你只有爱好,请慎重考虑。
    先秦史的基本史料简要介绍如下:
    1、十三经,目前流行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和台*湾艺文的大字本,上海古籍正在出版的点校本。
    2、前四史,通行中华本,较为常用的本子还有百衲本(台*湾商务)、殿本(上海古籍)
    3、子书,通行本中华新编诸子集成
    【先秦秦汉传世古书不多,有必要悉数了解,书目见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关于二战考研,有哪些是常常需要注意的
1、户籍
    户籍这种东西,其实不大重要。你的户籍在哪,自己应该很清楚。上大学的时候迁了没有,毕业时候迁没迁回来,考上研究生迁不迁过去,都看你自己。一般来说,哪有优惠政策就留在哪。或者干脆考上大学就不迁,工作的时候再迁也很好。
2、档案
    档案还是比较烦人的。每个同学在毕业的时候都会有一分派遣函,这个就是给你调档案用的。看清楚你的派遣函上的单位,回到家乡办理一下手续,把档案调过去。这是比较理想的做法。好处就是,你很清楚你的档案在哪里,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在考研报名的时候,要填写你的档案所在地,就写这个单位、地址、邮编即可。考上研究生后,录取学校会给你发调档函,然后你再去该单位把档案调走,万事大吉。
    如果你毕业的时候没有理会派遣函。很多人会疑惑:我的档案在哪?还在本科学校么?答案是不一定。这个时候你要积极致电你的学校档案部门,看他们是怎么样处理你的档案的。一般来说,学校可能会给你保存一年,或者发到当地人才交流市场,好像也有说发回原户籍所在地的。问清楚你的学校,反复确定你的档案所在单位、地址、邮编,研究生报名时候使用。这样,在录取后,拿到调档函你可以委托在那个城市的熟人,帮你办妥档案。
    还有些同学,报名时候档案单位是瞎写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在哪,也不关心。碰到这种情况,自己遭罪吧。调档函上会有你的假单位,你要调档案,还要确定你的档案单位,然后到你录取学校重新开调档函……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毕业工作等原因,你的档案在你自己手中,这种情况下,录取学校给你开的调档函什么都没用处。你只要问清楚学校的要求,有些学校是可以自己带档案去报到,这时候神马都无所谓,拿上档案报到即可。但有些学校这样是不接收的。这时你要做的是找一个当地档案部门(人才交流中心、人事局),然后跟他们说明情况,将档案挂靠在他们那里,然后请他们替你调离档案。当时,有些是收费的,各地情况不一定一样。
    毕业工作了的,档案也迁到单位了的同学。到人事部门走一趟就可以了。
3、报名
      应届毕业生925-29号可以预报名,也可以参加1010号到1031号的全国报名。非应届生只能参加全国报名。其他的区别不大,注意你的档案单位就可以了。
4、研究生复试
      一般来说没什么区别。有些个例是:应届生复试要带本科成绩单,往届生不一定需要(成绩单是要学校盖章的)。但为防止麻烦,你可以毕业的时候,复印一份成绩单,记得盖好章,留着备用。

复试中如果提到毕业论文,如何做准备
    你的毕业论文,提问几率高达99%。这个无疑要重点准备。
    准备方向如下:你的选题、选题目的、准备情况、史料掌握情况等。其实如果你的论文是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写就的,这些本应该都在你的选题报告中体现出来的,难度不大。
    技巧:复试节奏并不完全掌握在提问老师的手里,你完全可以主导面试老师们的思路,让他们沿着你准备好的方向提问。例如毕业论文环节,在谈及史料掌握情况时,你可以重点只谈及几种关键史料,不妨有条理的展开论述,引起老师们的注意,随后他们将有大概率提问相关问题……下面你懂的。

在临考前的100天里,对专业课是如何做复习安排并实施的
       关于临考前复习的问题,因为我们历史学是统考,要点在于考察知识的全面性,这样就使得备考存在着两个方向:一个是全面的整理知识的概述,注意是概述,因为对于有着十一本复习资料的科目来说,最后再进行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复习只能是奢望;第二就是挑重点,这个重点不是谁能轻易概括的,因为历史学浩如烟海,重难点非常多,如果要精确涵盖重点,就类似于押题了,这个要在以往试题中找规律才行。我个人是采取了第一种方式,就是翻课本和辅导书,是翻而不背,每一个知识点只求了解,做到在考场上见到后能够进行联想就行。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全,历史学考题中名词解释只有8个,每个十分,大题有3个,每个四十分,其实可以看做是名解的综合。把知识点了解了,看到题目时会显得从容。
        其实100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就科目的不同,组织复习的方式也完全不同。对有些科目来说,可能已经开始紧张了。不过,对历史学来说,我觉得是可以很从容的应对的。具体来说,就今天数考研的日子,你完全可以有条不紊的按照你当初的计划执行下去,不必慌张。论坛上曾经有位ID叫不素之客的师兄,坛子上的老人都认得。他当年备考的时候写过一个很有名的帖子,叫跨专业一个月拿下985的基本方法。(注:原帖地址:跨专业一个月拿下985的基本方法 编者加)很多人斥为缪谈,但帖子确实有注意的地方,就是看书方法。历史学这样大容量的学科,看起来如果一字一字的深究,三年也翻不完那几本书。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看。看的很重要的一个要点就是理解。理解是学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理解历史人物、理解史实……这个就不细谈了,各位同学自己体会。好像有点空泛,举个例子吧。给你一个章节的内容,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如何高效的掌握?很明显,就是看,看线索。历史的重点往往是关注事件的发生和结果,围绕着结果分析它的原因和意义;反而对事件本身很臃肿的过程不很在意。所以最快速的筛选出历史的轮廓,应该说是历史事件的轮廓(不包含事件的过程),这点就很重要。总体来说,拿到课本,怎么看?看目录。看章节。把知识点细化成条再组织起来,就完成了一次自己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构建。历史学有一个天生的优点,在你找不到任何串联知识的脉络时,时间就是天然的法门。历史就是串在时间上的冰糖葫芦。没有时间,冰糖葫芦就只能叫山楂。
      上面是教材如何去理解的问题。当然了,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权威。着眼点在于如何高效看书的问题。很多同学都说课本看了一遍,看的时候很仔细,合上书发现什么也没记得。例如公认最难的世界上古史,看了一遍两遍三遍,结果还是没记住。这部分相对来说并不是考察的重点,但是完全放任不管又不行。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删,把那些无关的都剔掉,只留下知识点,也就是精选下来的山楂们,内容么,都作为辅助的糖衣,最后添上就好了。有余力,不妨详细一下;没时间,经过权衡也可以适当舍去。复习么,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这个方法相信不单对历史,其他文科也可以适当使用。
       这个话题最后我想说一个心态问题。考研跟高考不一样的一点就是:考研,你像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些同学在学校里跟同学们一起,特别是某些应考氛围好的学校,这样还好一些。有些同学却一个人在家里,在租的房间里,在别人的学校里看书,白天集中精力的时候还好,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谁都会寂寞吧。说不孤独那是骗人的,只是每个人的承受力问题。100天的时候可能还好,50天呢?30天呢?去年备考的时候,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女同学,她自己在家里看书。小姑娘平时很起来很阳光,也没有什么烦心事。在11月底的时候,突然就来了一条短信说:我好累。不管你考什么学校、不管你准备的如何,会紧张、会孤单都是很正常的心理状态。一定要注意调节。很多人给自己制定了高强度的复习计划,这本无可厚非。只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强度训练势必会疲劳、降低注意力。这种情况下,多跟同学、师长聊一聊,做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电影、购物……都很必要。最好还是有研友,两到三人为宜,有异性也可,但要注意,不要擦出火花,否则前功尽弃。
       基本上就是这样吧,绕的可能远了一点,大家姑且看看。

如何认识历史学的
       历史学的认识方面,有些愧不敢当啊。大学学了四年历史,还是只能说是门外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关注的多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完全不懂。历史这东西,怎么说呢。教科书上能给你30个不同的定义。但你理解的历史只能是专属你自己的那个。
       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是每个童鞋上史学理论都被老师烦死了的问题。可能也是上完这门课的童鞋唯一记住的命题。历史学是不是求真的?每个史学流派都给出自己的解释,谁也说不清楚。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他很多书中都反复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以史为鉴”,究竟用历史能不能做借鉴?历史上有完全一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间段发生过吗?先生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以史为鉴是一个伪命题。历史的存在只能是自我的,而不是为了其他个体的。学历史的目的绝对不应该是以史为鉴什么的。当然再具体问我应该是什么,我也只能唯唯而已。
       举一个特别不恰当的例子。学历史就像网恋,经过努力,你可以认识到对方几乎任何尽你能力能够知道的事情。比如身高体重兴趣爱好血型就读的学校家庭生活方式……哪怕你可以通过视频看到对方的容颜,但你能触摸到的只是屏幕。学历史你可以无限接近于史实,但你了解的永远都不是那个真切的对方。
       还是用我自己的感受来说吧。我学习的是中国先秦史,也就是夏商周的历史。相对于其他方向来说,可以用的资料非常少,中国的古书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只有几十种。而且这仅有的几十种还是真伪参半,不能直接用于历史研究。这就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难度。所以考古学是很必要的一门工具。我在以往的帖子里也说过,学先秦史,不仅要懂古史、古书,还要懂考古、懂古文字、懂人类学……当然,谁能全部做到呢,只能说,你多会一门,对理解历史来说就多一门技能。先秦的历史,在我们教科书上看到的,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能称为定论的。读书的时候若不去怀疑,好像哪段都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常说的商纣王,是凶残暴虐的代表,作为反面,文王武王是仁义的化身。但是学一学就会发现问题。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过,商的历史是周写的,周难道不是为了美化自己而修改的历史吗?后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合理性。古书一篇叫《武成》,记载了武王伐纣“流血漂杵”,就是血流成河连盾牌都能飘起来。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前几年陆续发表的上博简有一篇《容成氏》,学者考据出“文王伐九国”的历史。也就是说文王也不是什么历史上声称的仁义之君,他也是有野心的。近些年的考古成果也不断证明了这一点。老师教导我们:先秦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历史何尝不是这样?教科书上的某事一定是真的吗?它何以是这样的结果?用理解的目光去看历史,会看出来不一样的东西。



                                                                  摘自http://bbs.kaoyan.com/t4001649p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8 17: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秦史方向本身资料稀少,虽然空白领域不少,但是很难做出东西。
先秦史的成果发掘,以书籍本身而言,原义.引义真伪难辩,当时作者主客观倾向,当时传抄工具的简陋等皆是因素.
先秦史的成果期待考古发掘的弥补及完善是个正确的方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