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11|回复: 37

[易学研究] 读懂《周易》,必须首先搞懂的三大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0 11: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ha79 于 2012-5-10 11:20 编辑

      在中国文化史上,争论最大,繁衍最多,莫过于“易学”问题,无论是对这门学科的性质与运用,还是对这门学问的产生与发展,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理念的解读、不同学派的纷争。易学史上诸多关于怎样看待“易学”问题的观念与观点构成了不同的“易学观”,在这些“易学观”中既有关于“易理”内涵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根本看法,也有关于“易理”外延的运用方式与发展变化的主观解读。所谓“易学”,一般地说主要是关于“易理”的内容与形式、运用与发展的学问。就“易学”而言,基本问题是“易理”问题;就“易理”而言,内在核心是“象数”问题,外在表现是“卦爻”问题。因此,“易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易理”及其“运用”问题,古人简约地概括为“象、数、理、占”四个方面。

      所谓“易理”的“内容”主要是指“象”与“数”的关系,所谓“易理”的“形式”主要是指“卦”与“爻”的关系,所谓“易理”的“运用”主要是指在一定方式方法基础上产生的“占卜与义理”,所谓“易理”的“发展”主要是指“易学”在各个历史时期易理运用的变化情况、表现形态。这些“易学”的基本问题,历代易家多有研究,但解读不一,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了“解不断理还乱”的迷茫局面。

一、关于“先秦”与“后世”的易理变迁

     《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万物之中的人类因其具有独特的“主观思维”而最具灵性,这种“主观思维”是人对自然、也是对自身的一种认知与交流活动,既有一个“怎样思维”的形式问题,也有一个“交流什么”的内容问题。人类自诞生之始便在一定的“主观思维”基础上逐渐开始了属于自身特性的社会文化创造活动,即使是远古先民在“思维能力”还很低下时的文化初创,其“思维活动”本身也是具有某种内容的“思维形式”、某种形式的“逻辑思维”,否则人们就不可能进行一定“形式”的“思维”,也不可能进行一定“内容”的“交流”。

      中华民族的“易理文化”正是人类特有的“主观思维”活动创造的一种文化成果,这项文化创造,追根溯源来自远古先民“结绳纪事”的文化初创活动。远古先民在长期“结绳以纪事”、“纪事以数表”的文化生活中,逐渐在自己有限的“思维活动”中将一定内容的“变化规律”与一定形式的“数理规则”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随数而思”、“倚数寻理”的简便“数理思维”。以今日之“现代形式逻辑”理论而言,这是一种基于“数理逻辑”的思维形式,而正是这种“思维形式”经过一个庞大民族的漫长历史发展终于酝酿了独具特色的“易理文化”,而这种独特的“思维形式”也谓之为“易理思维”。

     从远古先民倚数寻理、“结绳而治”(《周易·系辞传》)的社会生活,到人文始祖伏羲氏由数而起、“始作八卦”(《周易·系辞传》)的人文创造,再到西周文王因囚羑里而“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自序》)的历史事件,“易理文化”走完了从产生到形成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接下来的历史发展中,随着“文王演易”的文化活动在西周社会的普及,“易理文化”在筮占问卜的社会生活中逐渐战胜了上千年的“龟卜文化”,同时随着“筮兴卜亡”的历史进程,“易理文化”也逐渐由“形下”的筮数占卦形式走上了“形上”的义理思维方式。以历史文献记载而论,从春秋时期的“左国筮案”到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易理文化”又走完了从“占卜易”到“义理易”的文化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不仅是“易理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而且铸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色,成为了中华文化形成的基本标志。

      然而,历史仍然在不停地前进,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先秦以后随着人们的生活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认知领域更加深邃宽广,人们逐渐地不再满足于易卦阴阳的“二元数理”思维模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致使两汉兴起的所谓“象数易学”,从“勇改”儒家“师法”开始,逐渐改变了先秦时期形成的“易理”内容与形式。尽管在以后的易学史上多有回归先秦时期“易理文化”的冲动与举措,由于易学的发展从根本上离开了原有的“倚数寻理”思维模式,致使后世诸多“说易方式”与“释易方法”不是无功而返就是走向了另类“易理”的发展道路。因此,“易理文化”在经先秦而至随后两千余年的易学发展史中,形成了两种同根同源而又在内容与形式上有着显著区别的“先秦易理”与“后世易理”。

      从时间而言,所谓“先秦易理”是指先秦时期说易解卦时形成的“易理”,即是形成《周易》经传文辞的那个“易理”,不是指两汉及其以后说易解卦过程中所形成的各家“易理”。本书作者把先秦时期形成的“易理”谓之“先秦易理”,而把两汉及其以后各家所形成的各式“易理”权且谓之“后世易理”。

      从内容而言,所谓“先秦易理”是指《周易》经传文辞中内涵的“爻动数进”的系辞说易方式和“倚数类象”的解卦释易方法,它是以“数理逻辑”的思维形式诠释“象数”、“卦爻”的相互关系,应用数理的运行方式演绎阴阳的变化规律。对于“后世易理”而言,无论是“依卦寻象”的说易方式,还是“承乘比应”的解卦方法,都是单纯地就易卦说易理,就易卦形式圈定易理内容,隔空架屋地抽去了“数理思维”这个“先秦易理”的前提条件、核心内容。因而不论是两汉兴起的所谓“象数易”,还是王弼扫象的所谓“义理易”,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先秦以后各家说易解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另类内容与形式的“易理”。

由“先秦易理”而至“后世易理”的时代性变迁,不是古人有意为后人设下“障眼法”,而是“易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客观结果。搞清楚这个问题是展开“易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之一,现时人们之所以读不懂先秦时期形成的《周易》卦爻文辞,就是因为用“后世易理”去解读“先秦易文”,犯了一个“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的时代性错误。


二、关于“象数”与“卦爻”的易理关系

     “易”之由来源自远古先民的“数理逻辑思维”,故说“易”必先言其“数”;但“易”之形成既是一种“倚数演绎”方式,也是一种“类象归纳”形式,故说“易”也需言其“象”。从逻辑学角度言,“数理逻辑”是一种以研究“推理规律”为核心内容的思维形式,但作为一种“思维形式”除了具有规律上的推理演绎之外,还有定性上的概括归纳,是以一定规律形式从一个概念演绎出另一个概念。因此,“易”是指一种独特的运用“象数关系”演绎的认知方式,是一种关于认知方式的“象数思维形式”,是一种借助于“类象”方法而建立起来的“数理逻辑”思维形式。

      古人在“结绳纪事”过程中演绎着数理思维,这个“结绳纪事”既是一种主观思维形式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文化表现的方式,伏羲继之而文画八卦,文王承之而益卦演易。所谓“文画八卦”是指人文始祖伏羲氏依据远古先民的“数理思维”而画文作图、草创文字,当世之时不一定有“画卦”之事,但一定有“文画”之思,“八卦”之称应是后世追思“易卦”文化源头的托古之名,也应是后人对伏羲时代“文画”水平、思维形式的表达方式。所谓“益卦演易”是指西周文王依据先民承传下来的“数理思维”和“文画图式”而创造“六爻易卦”和演绎“筮数揲卦”。西周文王所创之“易”就本质属性而言仍然是一种思维形式的认知方式,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的特殊性在于至此以后人们运用这个认知方式逐渐建立了一套既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倚数类象”表现方式和“筮数演卦”操作方法,因而才有自“文王演易”以后西周社会的筮占活动渐成风尚,以致形成后世用“易卦形式”演绎“易理思维”的“治易方式”与“易学传统”。

     由此而言,“象”之观念是随着“数理思维”过程形成的,但这“象”之“观念”的概念表现形式却又有着一番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西周初年的“数字卦”到战国时代的“爻符卦”,从“左国筮案”年代以“之卦”形式叙述爻动数进到孔子“说易”时代以“爻题”概念言说爻名卦位,无不反映了“易”由观念形态走向易卦形式的自然演变过程。虽说各时期的“易卦”表现方式不同,但其思维形式却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象数相因”的思维形式产生了“易理”内容,那么“卦爻相成”的表现方式则是“易理”形式的形成标志。

     “易理”之“内容”有“象”也有“数”,但从实质上讲“象”与“数”有何关系、如何关联,才是“易理”演绎的关键所在。从静态看“象”与“数”有何关系,简单地说是一种“象数相因”的因果表里关系,表现为“象因数而生、数行象以表”,“象为数而类、数演象以义”。从动态看“象”与“数”如何关联,简单地说是一个“倚数类象”的象数运行方式问题,表现为“拟象以归类、倚数以演绎”,在阴阳类象基础上倚其数理变化方式而进行“易卦”的爻动数进、“易理”的逻辑演绎。在“象数关系”中,“象”是“数”之运行形式,“数”是“象”之变化内容,“数在象中行”是“易理”内容演绎的内在原因、推动力量;没有“象”的归类便没有“数”的演绎,没有“数”的演绎也不会有“象”的归类,这“象”与“数”的相互关系体现着归类以演绎的“易理”本质内容。

     “易理”之“形式”有“卦”也有“爻”,但从实质上讲“卦”与“爻”有何关系、如何关联,才是“易理”表现的关键所在。从静态看“卦”与“爻”有何关系,简单地说是一种“卦爻相成”的因果表里关系,表现为“卦因爻而成、爻动卦以变”,“卦为爻而立、爻生卦以义”。从动态看“卦”与“爻”如何关联,简单地说是一个“爻动卦变”的卦爻运行方式问题,表现为“立卦以通变,设爻以效动”,在倚数类象的基础上以其爻动卦变方式而进行“易卦”的爻动数进、“易理”的逻辑演绎。在“卦爻关系”中,“卦”是“爻”之运行形式,“爻”是“卦”之变化内容,“爻在卦中变”是“易理”形式变化的内在原因、推动力量;没有“卦”的规范便没有“爻”的流动,没有“爻”的流动也不会有“卦”的规范,这“卦”与“爻”的相互关系体现着规范以变动的“易理”表现方式。

     关于“象数”与“卦爻”的问题,《周易·系辞传》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又云“爻者,言乎变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周易·说卦传》也云“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这说明先秦古人是以“三画卦”论“象”,“六画卦”言“爻”,虽未直言“卦”之“数”,但言其“爻动”便是言其“卦数”,“爻效”之事乃“数行”之动,是以“爻效”数理变动之方式,言其“爻动”而“卦变”之易理。应当说,在“易理”中包含“象数”与“卦爻”两个方面的关系,这是由于“象”与“数”相合成就了一个认知问题,“卦”与“爻”相配完成了一个表现问题,因而一方面“象数关系”演绎着“易理”的本质内容,“卦爻关系”构建着“易理”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象数关系”以数进为基,“卦爻关系”以爻动为本,“卦”之“象”演绎着“卦”之“数”,“卦”之“数”演绎着“爻”之动,由此形成了“易理”内容与形式的相辅而成、相交而用。

      由“象数”之思维形式而至“卦爻”之表现方式的转换,可知《易》是指可以借助“卦爻模式”运作的、以“类象形式”表达的、以“数理方式”推演的、或占卜取向、或义理取向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工具”。后人读《易》需明确“易理”内容与形式,分清“象数”与“卦爻”的易理关系,才能认清“易理”本质,把握“易学”方向,解读《周易》卦爻文辞。“后世易理”之演变,在于以“卦”代“象”、以“爻”混“数”,简单地从“易卦”形式去解读“易卦”内容,甚至另创“易理”释解“经*文”,把后人读《易》引上歧途。


三、关于“说易”与“释易”的易理运用

     “易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易理”及其“运用”问题,古人概括为“象、数、理、占”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易学的两个基本关系,一是“象与数关系”,一是“象数与理占关系”。就“易学”的性质而言,“象与数关系”属于“易学”认知方式的方法*论问题,体现着“易学”的本质属性;就“易学”的运用而言,“象数与理占关系”属于“易学”的应用性功能问题,既可以按“易理”内涵的认知方式演绎社会人事“义理”,也可以将“易理”用于“占卜”形式推导预测未知事项。

      考古发掘出来的西周初年“数字卦”,以“数”之奇偶方式表示易卦中的“阴阳形式”,少数“数字卦”旁边还有简单的文辞,这种“卦文模式”与反映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周易》“经*文模式”相似,都是以文辞中的“阴阳意涵”叙述易卦中的“象数关系”。代表春秋时期易卦占卜形式的“左国筮案”,以“某卦之某卦”的解读方式表示易卦中的“爻动数进”,这种“解读方式”与体现战国时期“以象说卦”的《周易》“传文模式”相似,都是以卦爻变动形式演示易卦中的“象数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易理”运用方式,前者是“说易系辞”的方式,后者是“释易解卦”的方式。

      所谓“说易系辞”,主要是指在“易理思维”基础上按照数理规则阐述大千世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所系卦爻文辞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都是基于“易理”的展现,都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与判断,既可运用于“占卜”,也可运用于“义理”。所谓“释易解卦”,主要是指运用一定形式的“释解方法”对卦爻文辞中所含象数关系的阐述,这是一种从结果返推原因的逆向“说易”方式,既可以释解出当初“说易”时的“易理”依据,也可以别出心裁地释解出另类“易理”,既是“易理”的一种运用,也是“易理”的一种发展。

      由此而言,远古先民作易时是一种“说易”形式,是由“数之奇偶”而至“象之阴阳”,再由“阴阳之象”而至“卦体之象”;后世人们用易时是一种“释易”形式,是先由“卦体之象”而至“阴阳之象”,再由“象之阴阳”而至“数之奇偶”。前人“说易系辞”是“卦爻文辞”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后人“释易解卦”是“卦爻文辞”在运用中的释解过程,这与“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关系有相似之处。“文学创作”之时会使用许多关于故事情节的叙述性语言,运用“形象思维”描绘人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塑造“文学形象”;而“文学评论”之时是按“逻辑思维”说话,会使用许多关于形象定性的概念性、关于逻辑关系的推理性语言,由于“形象”大于“思想”的文学规则,在“文学评论”时还会出现超出原创作品的思想评论。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创作过程,是两个相反相成的创作方法。

     由于“说易系辞”与“释易解卦”因其产生的方向次序不同,具有的功用目的不同,因而所用“象法”也不同,“说易系辞”之时用“阴阳之象”,“释易解卦”之时用“卦体之象”。《周易》“经*文”是“说易”过程中“系”上的卦爻文辞,它直接表述易卦的爻动数进本身,故而《周易》“卦爻辞”压根儿就不讲“卦体之象”,只是将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归类于阴阳二象,然后用二进制数理的进退规则表述其阴阳二象的运行方式、变化规律,并对阴爻、阳爻在卦中的运行情况作出“吉凶悔吝”的价值判断,即阳爻依数而行为“吉”,违数而行则“凶”。《周易》“传文”中所言“卦体之象”,是“释易”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解卦方法”。“卦体之象”主要集中在《说卦传》中,《说卦传》的说卦方法原本也是以数表象、以数成理,是在原有爻动数理的规则基础上,用“阴阳类象”方法进一步衍生出的一种释易“卦体象法”,“占卜”用易之时便是以“卦体之象”叙述其阴阳变动、爻动数进情形。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易传”中既有解卦释易之“卦体象法”,也有用“阴阳爻象”演绎人文义理之文辞。换言之,“易传”既是“释易”之文,也是“说易”之文,不能简单地将“易传”归结为只讲“卦体之象”。事实上,“易传”之义理,只能用阴阳数理的爻动数进来叙述,“卦体象法”只是释解其“文辞义理”中的象数依据。因而,《周易》从“经*文”到“传文”,都是“阴阳爻动”的叙述,“卦体象法”仅是释解《周易》卦爻文辞的象数依据而已。


结束语

      从“易理”的形成与发展而言,易学史上形成了“先秦”与“后世”两种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易理”;就“先秦易理”本身而言,既有一个“易理”内容与“易理”形式的相互关系问题,也有一个“说易系辞”与“释易解卦”的运用方法问题。搞懂“先秦易理”构成的两个方面和形成的两种方式,是读懂《周易》经传文辞及其“先秦易文”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分清“系辞说易”与“解卦释易”的不同性质与功用,分清“说易之象”和“释易之象”的形式,分清“以象叙数”和“以象喻义”的方式,不能混淆“阴阳之象”与“卦体之象”,说到底必须搞清楚“先秦易理”与“后世易理”的区别所在。“后世易理”舍其“数理易道”而“以象喻义”、“引象说事”,甚至“借象发挥”,这个“象数关系”没搞清楚,是“后世易理”牵强附会释解《周易》经传文辞的基本原因。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10 銀子 +22 功勛 +18 收起 理由
扬华小子 + 2 学习
zqc4124 + 10 + 20 + 18 好的建议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0 16: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28:}樓主您好{:soso_e181:}


           老外有句諺語是“一千個讀者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易》之博大精深至釋《易》之書可使“汗牛充棟”{:soso_e16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1: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28:}樓主您好{:soso_e181:}
           老外有句諺語是“一千個讀者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易》之博大精深至釋《易》之書可使“汗牛充棟”{:soso_e161:}
zqc4124 发表于 2012-5-10 16:42

欢迎参与讨论。{:soso_e181:}{:soso_e183:}
你是在说“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的关系吧?巧得很,这个关系也类似于前人“卦爻辞”的创作与后人对“卦爻辞”的解读的关系。虽然“形象大于思想”,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但人们必竟遵循着共同的“文学规则”,所以搞懂读易的规则很重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1 08: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赞成79先生这个题目所设定的前提:读懂《周易》。
就是说,在我们讨论者的面前,摆着一本名字叫周易的书。
我们参与讨论的人的面前的这本书,应该是同一个版本的书。
这同一本书应该就是指通行本《周易》。是东汉时期刊定的,十二篇周易本:六十四卦(卦形,卦名,卦辞,爻题,爻辞)上下;加十翼(前三翼独*立或非独*立成篇均可)。
否则,你谈周易,他谈归藏,李四又谈连山,我们就无法一起谈读懂《周易》。
如果大家都同意这一限定,我们就好讨论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1 09: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4# 郭志成
郭老好。
如此设限,如同胶柱鼓瑟。事实上,说卦及系辞有关章节对于帛书易经卦序才容易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1 10: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先生好!
楼主帖谈的是“读懂《周易》”。不是“读懂《帛书易》”。为了能读懂周易,当然可以借助帛书易。或者说必须先读懂帛书易。那是需和楼主讨论是否“必须的”内容,不是楼主帖谈的读得懂的对象。我理解,楼主谈读懂的对象应该是《周易》这本书,不是别的书。也可能我的理解有误,就是想和楼主和易友们确定一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20: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众网友的参与。“读懂《周易》”这句话确实就是一种限定,因为世人读易、研易太宽了,如时下的所谓“科学易”之类问题,而《周易》没被读懂,又是这场“易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或曰基本问题,所以希望大家首先搞懂《周易》本身是在说什么、怎么说。就这一点而言,郭老的意见是对的,我也认为读易应从世传本开始为好。但是,“易”有一个形成发展过程,任何一点的“读易”,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读易离不开易史,离不开其他版本,离不开其他类型的“易书”。事实上,只要能读懂〈周易〉,搞懂了它的“易理”,即所谓“象数理论”,其他版本问题、其他易类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因为它们原本就是“一家人”,只是有些角度不同、重点不同、取向不同而已。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一言难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20: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说的“读懂〈周易〉,首先要搞懂的三大问题”是有所指的,事实上要读懂〈周易〉说简单也很简单,因为古人的思维能力必竟比现代人差许多,一句话,只要搞懂了“先秦时期”的“象数原理”,就能读懂〈周易〉。但是,较长时期以来,人们读易之时,没有区分开“先秦易理”和“后世易理”,总是处于“象数派”与“义理派”剪不断理还乱的纷扰中。再就是,不知道古时作易之人的说易方式与后人解卦之时的释易方式的区别,总是陷于“卦象”的迷茫之中,不知道“卦象”本身也是“易数”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一方面口头上在说“易以道阴阳”,一方面又在想着“易者,象也”,不知道“阴阳之象”与“卦体之象”的联系与区别。因此,我觉得,要读懂〈周易〉,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旧思维,即从易学发展上分清“先秦”与“后世”的不同“易理”内容与形式,从“易理”的运用方式上分清“说易(系辞)”与“释易(解卦)”的区别。只有从“传统”的解卦释易的方式中解放出来,才可能读懂〈周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1 23: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5-12 00:25 编辑

读懂《周易》,有两层意义:一、通过《周易》文本的释读,完全理解了《周易》作者想表达的意义,读者理解义与作者原义相同,读者的释读取得了学人的共识。二、以个性化的理解,从《周易》中悟到了一些道理,读者的释读基本能自圆其说,没有明显的自相矛盾处,可以作为一家之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2 01: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當代學人沒有一個敢去觸碰與研究史前游牧民族創造出八卦符號的真正意義!這一最最基礎的定義,也只是前者怎麼說,後者怎麼遵循罷了。樓主的大作也只是又一個“汗牛充棟”而已了。


搞懂它,對現在的你來說太難啦!


哈哈


{:soso_e18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2 12: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當代學人沒有一個敢去觸碰與研究史前游牧民族創造出八卦符號的真正意義!這一最最基礎的定義,也只是前者怎麼說,後者怎麼遵循罷了。樓主的大作也只是又一個“汗牛充棟”而已了。


搞懂它,對現在的你來說太 ...
浅龙勿用 发表于 2012-5-12 01:09

龙师好。
所谓八卦符号由史前游牧民族所创造有何具体证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2 14: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师好。
所谓八卦符号由史前游牧民族所创造有何具体证据?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5-12 12:21
哦!
學了半天古典文化也沒搞清楚或者說應當從人類學、生物學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各個文化的融合點在哪裡嗎?


那麼說道“游牧民族”應當是指人類第二次大遷徙在生物學界與人類學界共識的稱謂。
第一次遷徙的人類所稱是有地域命名支持在歐洲一代的“尼安德特古人”;歐亞混雜的“克羅馬農古人”;南亞的“爪哇古人”;東亞的“北京古人”或“山頂洞人”“藍田人”等等,在非洲還有更多的古人稱謂,對他們統稱是直立人或早期智人。時間限*制在距今兩、三萬年以前,大洪水發作之前。
大洪水發作以後,距今一萬年以後的人類大遷徙就叫人種或族群,有高加索人種;印第安人種,還有蒙古利亞人種、雅利安人種、塞卡人種等等也都是以地域名稱為命名的,對他們統稱就是叫做“游牧民族”。這裡提示一下,游牧民族裡也有相對定居行的民族。
在我古中國地域裡就有伏羲氏游牧民族,他們是相對定居在今甘肅一帶的游牧民族,要不是人口眾多後從高原向中原游牧挺進,在今日的考古發現中也不會發見了他們的足跡。這裡再提示一下:伏羲氏游牧族在距今三、四千年才還繞著中原一帶的半山腰就近山西一帶,那時從未涉足中原半步。為什麼?那時的中原一帶還浸泡在水裡,是淺海地帶人類很難居住包括牧養的牲畜。


傳說中的伏羲氏游牧民族發明了八卦符號已經被學界共識,這還用淺龍為您找什麼證據嗎?自己學不可以嗎?
問題是這些八卦形的記事符號,他們究竟表達了什麼內容,才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對象,不是嗎?


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2 19: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卦是伏羲所创,这点无异议,但是不是游牧民,那就不一定了,至少你那游牧民的定义,与一般人意识中的游牧民定义不一致。

早在距今七千年的时候,太湖流域很杭州湾流域就已经开始有种植水稻了,再加上当地一些其他考古发现,甚至有一种说种植稻谷不是为了果腹,而是为了酿酒。

种植作物是需要一种相当稳定的环境,如果你或者你那学说的人都将这种人都称为“游牧民”,我觉得还是另外创造一个专业术语更好,以免出现误解。

另外,一些考古的发现认为,中国人种不见得就是来自非洲,一些考古发现或是源自本地,因此在中国可能没有所谓的第一次迁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2 21: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12# 浅龙勿用
    龙师所引人类大迁徙军康知道。但把伏羲氏划为游牧民族,我并不认同——若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话。包括甘肃在内的黄河流域在约八千年前进入农业社会,并非流行游牧业。
     龙师即认可八卦由伏羲所创的“学界共识”,自当认可八卦表示阴阳或(和)方位。军康以为八卦表示太阳历。见拙帖
http://www.gxfxwh.com/thread-22326-1-1.html大讲坛系列讲座(十一)杨军康·太阳历 方位 进位制起源与八卦方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1: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懂《周易》,有两层意义:一、通过《周易》文本的释读,完全理解了《周易》作者想表达的意义,读者理解义与作者原义相同,读者的释读取得了学人的共识。二、以个性化的理解,从《周易》中悟到了一些道理,读者的释 ...
乾坤客 发表于 2012-5-11 23:30

谢谢参与讨论。先生关于“两层意义”的见解,应是对“读易”问题的可能性分类,我也有同感。关于第二点“个性化的理解”就不必多说了,重在第一点、也难在第一点的“完全理解”。应当说因为第一点难,所以第二点才多。问题在于怎样才是“完全理解”?或许有人会较真说“不可能完全的”,那么说个“基本理解”总可以吧,我认为主要是抓住其“理论核心”,并进而弄明白其“理论体系”。可惜这易理的“基础理论”问题,历来混战最大、是非最多,所以让我觉得在这坛子里,人们似乎是多有疲倦,不愿多谈,甚至不愿去谈。在下所说的“三大问题”,其核心是第二点,即关于“象数”与“卦爻”的双重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自汉以后就被搞乱了,至今还未被正本清源,所以人们在读“经*文”时才不知“吉凶”从何而来,在读“传文”时也不知“义理”由何而生,至于那第一点和第三点只是根据时下读易在方法问题上的“时弊”而言的。我最怕这坛子里的某些人既无心去搞懂问题,又喜欢挥舞大棒,既扰乱了们的思维,也打消了人们的兴趣,所以这几年来我都不愿在这坛子里深入地谈论这些问题,希望这次能引起大家的深入讨论,毕竟大家都需要搞懂这些问题。
谢谢乾坤客认真思考后的回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4 22: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偶还是感觉象云里雾里的,真难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4 23: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参与讨论。先生关于“两层意义”的见解,应是对“读易”问题的可能性分类,我也有同感。关于第二点“个性化的理解”就不必多说了,重在第一点、也难在第一点的“完全理解”。应当说因为第一点难,所以第二点才 ...
aha79 发表于 2012-5-14 21:25

这个版面,现在基本上是较学术的,也是允许有争议的。各种观点如果都能摆出来,说不上哪一点儿,会给我们带来启发,我的感觉是,交流有时确实能拓宽眼界。不必担心“棒子”,学术批评可能会有,但涉及网友人格的言论,本版是坚决反对的。先生的二进制解易,小可多少了解一点儿,但实质并未完全熟悉,静待先生进一步阐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5 00: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脱离象数解易,主观性强,往往流于哲理和人文,离自然科学就远点了。离自然科学远了,客观性弱,说服力实际上就弱了许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21: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脱离象数解易,主观性强,往往流于哲理和人文,离自然科学就远点了。离自然科学远了,客观性弱,说服力实际上就弱了许多。
乾坤客 发表于 2012-5-15 00:04

先生这话我赞成,所以我才从象数角度解易,只可惜两千余年来关于“象数”的概念被搞混乱了,所以我才正本清源,死死抓住“先秦易理”的“象数原理”来解易。我在几个坛子里竭力推广“先秦易理”,可答得上话的人极少,说明《周易》原本的“象数原理”早已被人遗忘了。我所讲的“三大问题”,其实就只有一个问题,即“先秦易理”的“象数”问题,只是人们被汉时的所谓“象数易”迷了心,这才增加了第一和第三点,从解读方法上提醒人们注意易理的变迁问题和运用的方式问题。
关于“象数”问题,我那主贴上已经有所讲了,但这几天以来,好象还没人看得进去。“象数”问题搞不清楚是没法读易的,因为“易理”的本质关系问题就是“象数”问题,而人们往往把“卦爻”与“象数”混淆起来,分不清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卦论象,不知易之真“数”为何物,都在说阴阳要变化,但不知这变化的规律是一种“数理规则”,这都是“汉象易”带来的结果。本人可以负责任地说,若不在这个问题上解放出来,人们将永世读不懂《周易》“卦爻辞”,相应地将永世搞不懂“诸子百家”学说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由于“先秦易理”失传,古人的思维方式已不为现代人所知,现在人们只能用现代逻辑语义去解读《论语》,稍有几句心得,就觉得是撑握了“真经”,但面对《道德经》这样的语体,不是胡乱解读,就是隔山兴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22: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偶还是感觉象云里雾里的,真难懂。
扬华小子 发表于 2012-5-14 22:16

谢谢认真阅读主贴,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懂“象数”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22: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倚数”问题:
《易》之“理”来源于远古先民“结绳纪事”的“数理思维”活动,《易》之“数”是先民们“数理思维”形式中具有一定逻辑性质的“演绎之数”。《周易》“经传文辞”以及“先秦易文”的言象、言占、言义统统都体现着这个“数理思维”内容,但遗憾的是在先秦易文中对这个问题未有详细的论述,故而让后世读《易》之人难识“庐山真面目”。
在《周易·系辞传》中关于“易数”的文辞,最显著的莫过于“大衍之数五十有五…”,但究其“大衍之数”的性质却是一种“筮卦之数”,并非统率阴阳运行而至爻动卦变的“演绎之数”。虽然《周易·系辞传》有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明了爻动卦变与数理形式的关系,但并未阐明易卦演绎的数理方式;虽然《周易·说卦传》也有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参天两地而倚数”,说明了古人作《易》是参照天地之间的阴阳属性在“倚数”而言易理内涵,但终究未言明其所“倚数”之为何。
尽管如此,《周易·说卦传》毕竟点明了古人说易系辞是“倚数”而为的,是倚其数而言其辞,明言“倚数”而不言“依数”,是以“倚数”之理念言其“数理”之运用,道出了古人作《易》的数理方法。所谓“倚数”而“说易系辞”,是指所“系”之“辞”倚循一定数理规则、数进规律而叙述“易卦”的阴阳变化关系、爻动数进方式。古人作《易》时所“倚”之“数”内涵于易卦里,表现在卦爻的阴阳变化中,由于易卦是“二进制数式”的表达式,因而易卦的阴阳变化形式是“二进制数”在向前序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进一退数进方式,这个“进退方式”既是“二进制数”的变化规则、数理规律,也是易卦爻动的变化形式、变动轨迹。因此,易卦的“演绎之数”就是这个以其数理变化而具有一定演绎功能的“二进制数”的“序数”,或简曰之“二进制序数”。
《易》之“数”虽然在形式上也可以是一些自然之数,但其本质之义已不再是指一般的单个自然之数,也不是指各个自然数之间“加减乘除”的计算问题,而是指各个自然数之间相互关联所形成的自然数理,即是指这些自然数之间所形成的内在的数理规则、变化规律。正因为如此,后来的易卦虽然仍以“自然数”去筮数揲卦,却不用“自然数”去表示“易卦”,而是用“爻符”来表现,即使是西周时期的“数字卦”,虽然在表面上仍然是一串串的数字,但其性质上已经不是“数”之多少的问题,而是“数”之奇偶所表示的阴阳变化关系。
当然,易卦的“演绎之数”就其“演绎”之意义而言,不仅是指“二进制数理”进退变化形式的本身,而且是指人们借助这个自然数理的变化形式,从数理的客观规律性上引伸出一套基于“数理逻辑”的主观思维形式,更重要的是指人们进一步借助这套具有“数理形式”的“逻辑思维”方法,既演绎了卦爻文辞的“吉凶悔吝”占断,也推导了各大《易传》中的“社会人事”义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22: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类象”问题:
在《周易·系辞传》中,不仅有许多关于《易》之“数”的叙述性文辞,而且也有许多关于《易》之“象”的定性式论述。如云“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是言古人仰观俯察而作“八卦”的方式;又云“八卦以象告”、“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这是言“八卦”与“易象”的关系,还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这是言古人对“卦象”的运用。总而言之,《易》之“象”来源于客观世界、成列于易卦之中、运用于占卦问卜,而且这《易》之“象”就是“八卦”之“象”,这八个“易象”既是物质世界的一种“具象”表现,也是易卦运用的一种“卦象”表述,说到底《易》之“象”是属于“易卦”操作时的一种应用性工具。
《易》之“象”何以能够用于占卜世事?为此,《周易·系辞传》也有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又有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还有云“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等。这就是说,所谓《易》就是“象”,所谓“象”就是“像”,这“象”既有描绘客观事物形状的静态之“像”(有如“画像”),也有表述客观事物情状的动态之“像”(有如“影像”),还有揭示主观思想情感的心态之“像”(有如“印象”或“映像”)。统而论之,《易》之“象”不管是表现客观对象的图像之“像”,还是反映主观感受的映像之“像”,其实质都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性结果,由此都可以谓之为“知像”,其实质都是一种“意象”,说到底是“易理”的认知性功能的表现。
《易》之“象”作为操作性工具时谓之“象”,在“易卦”建构时形成“卦象”,作为“易理”认知性概念时谓之“像”,在“易理”运用时成为“知像”,简言之“卦以象表”、“易以像知”。换言之,“卦象”与“知像”不仅是两个不同角度的概念,而且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易卦”之“象”属于“形下”的概念,反映的是“易卦”的操作形式,“知像”之“象”属于“形上”的概念,反映的是“易理”的认知方式。因此,《易》之“象”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解读,一个是“易卦”操作的角度,一个是“易理”认知的角度。
《周易·系辞传》从认知性角度言其“象也者像也”是恰当的,抓住了“易象”的本质特征。然而,《周易·系辞传》从“易卦”表现和“易理”认知两个方面对“易象”所作的定性式表述,并未具体地说明“仰观俯察”之时这“象”的由来与依据,也未进一步说明“象其物宜”之时这“像”的程序与方法,说到底是没有从“易理”内涵的“数理思维”层面上去表述这“易象”的内涵,因而后人读《易》不仅对“易卦”与“易数”的关系不明,而且对“易数”与“易象”的关系也不清楚。
在《周易·系辞传》中,虽然看不到关于“易象”内涵的“数理”内容,但正如古人所言“伏羲画卦自数起”,说明在“易学”传承过程中这“象”起于“数”的问题并未被人们所遗忘。古人作易是倚其数而类其象,抓住万事万物的阴阳属性,借助二进制数理的变化轨迹,演绎事物的进退曲折之道。“易卦”中的一对阴阳爻符内涵着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关系,表示着事物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基本属性,是对事物基本特征、独有特性的一种类别化抽象、主观性认知。按照“易者象也”的定论逻辑,这“阴阳爻符”是“易卦”的一对特有“易象”,形式上以单爻为象,实质上以阴阳为“象”,故可谓之以“单爻之象”或“阴阳爻象”,而一阴一阳是“易卦”最小单位,故也可谓之以“基本易象”。由此而言,“阴阳爻象”是一种以阴阳属性为基础而形成的归类性“易象”,从逻辑思维上讲是“由个别到一般”所产生的“归纳之象”,从本质上讲还是认知方式产生的一种“知像”、“意象”。
在二进制数理中,前面的三个数位是二进制数变动最频繁之处,并以八次数变为一个周期,这种数位的周期变动,使前面的三个数位之“序数”形成八个稳定的模式。在易卦运用中,人们继续用类象之法把前三爻的数理变化模式用自然实象固定下来,形成了八个“三爻之象”,即“地(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9114.png)、山(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2683.png)、水(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6459.png)、风(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1104.png)、雷(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8437.png)、火(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8871.png)、泽(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8558.png)、天(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2516.png)”。这八个“三爻之象”因其“象其物宜”具有特定的性质、具体的形状而谓之以“具象”,也因其用之于“易卦”而又有“卦象”之称名,易学史上习惯性地称之为“八卦”,人们只要言其某一“具象”之名,就可知其所言“八卦”之卦数与象意,这对于繁复冗长的“二进制数式”而言也是一种有效的简化方式,既锁定了八个基本“卦象”,也方面了“易象”在“易卦”中的使用。然而,“八卦”之内涵不仅是单纯地类其象、定其名、列其序,更重要的是以卦爻数理的爻动数进方式来表示事物的特性,只要具备这个“特性”就属于这个“卦象”,因而“卦象”虽只有八个,所代表的“具象”却可衍生出无限多个,为此,《周易·说卦传》有专章列出。由此而言,“三爻卦象”是一种以三爻数理为基础而形成的演卦性“易象”,从逻辑思维上讲是“由个别到一般”所产生的“演绎之象”,从本质上讲也是认知方式产生的一种“知像”、“意象”。
《易》之“象”源于“象其物宜”时的“具象”,始于“仰观俯察”时的“八卦”,成于易卦操作时的“卦象”,用于易理运用中的“意象”,是以自然实象为基础,以“卦象”符号为中介,以数理演绎为倚托,归类“万物”之性而演绎“天下”之理,因而既有阴阳定性的“归类之象”,也有三爻变化的“演卦之象”,具有归类以演绎的逻辑思维性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6 08: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是用数的奇偶表阴阳,非二进制。二进制用一与零表示,《周易》通行本及帛书本卦爻对应的数是九和六,所谓初九、六二之类,并非一和零。在考古发掘中至今未有古人使用二进制的证据,不知楼主据何言古人用二进制表八卦和六十四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6 16: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數自古以來都是律數而不是二進制數。律數與二進制數之分別是在於律數並非是為講形式邏輯而設。所謂律以揆度,它本來並不是純粹抽象與無內容之一套。相反二進制數是純粹抽象並注重形式邏輯之妥效性而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19: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數自古以來都是律數而不是二進制數。律數與二進制數之分別是在於律數並非是為講形式邏輯而設。所謂律以揆度,它本來並不是純粹抽象與無內容之一套。相反二進制數是純粹抽象並注重形式邏輯之妥效性而言。
鶴鳴在蔭 发表于 2012-5-16 16:46

欢迎老兄跟进“二进制数理”与“易理”关系问题的讨论,咱们之间原已有一些初步的交流,但是不到位,在我的印象中你多是反对别人的意见,而少正面阐述你的“立论”观点,我真希望你好好谈一谈这个“律数”问题,看看古人在“易数”这个问题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说法”、“概念”或“用词”。我曾经对你讲过类似的话:“二进制数”是一个现代人使用的概念,人们用之以理解古人关于“易数”的概念,不是说古人有关于“二进制数”这个说法、用词;而我在使用“二进制数”这个概念的时候,多从“二进制数理”、“二进制序数”,以及“数理逻辑”这个角度说明“易理”内涵的法则、规律性的东西,而力求与“二进制数”的“数学”概念区别开来。用“二进制数理”来描述“易理”内涵的原理、法则、规律,不是我的发明,我也希望有一个更准确的说法,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是觉得,没有比这个概念更能说明“易理”的内涵,只是应注意不要与“数学”概念混在一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20: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數自古以來都是律數而不是二進制數。律數與二進制數之分別是在於律數並非是為講形式邏輯而設。所謂律以揆度,它本來並不是純粹抽象與無內容之一套。相反二進制數是純粹抽象並注重形式邏輯之妥效性而言。
鶴鳴在蔭 发表于 2012-5-16 16:46

转个贴子过来:
16# aha79
把八卦与二进制联系在一起是在莱布尼兹创立二进制之后。中国古代用的是十进制。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5-12 21:49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3555.png
中国古代有用十进制不错,但也有用二进制也不假,因为卦爻辞就是用二进制数理进退规则去叙述的,至于古人是否把它叫做什么进制,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古人有这个东西。在这里还应当注意,中国古人用二进制数理是从数理规律逻辑思维角度来运用的。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叫做,即由二元数理引伸出来的阴阳之道,而不是从加减乘除的计算角度去运用的。所谓莱布尼兹二进制问题,即是从数学角度而言的,不过这个老外除了是个数学家之外,还是一个哲学家,而且对数理逻辑问题多有论述,可惜关于这一点反而未引起相关注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6 23: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26# aha79
还请楼主回答23楼问题。补充一下:把一至八用二进制表示的数序与十进制数序有不同吗?十进制的五在四后六前,转换为二进制,顺序会变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7 16: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鹤鸣道兄:

近来读了你多年前发表的系列文章,无奈愚笨。向你请教——

1、“先秦易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用“先秦易理”能否解释卦中二、五两爻的重要性?
3、卦辞中的“有孚”,用“先秦易理”做出的解释是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7 20: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ha79 于 2012-5-17 20:25 编辑
26# aha79  
还请楼主回答23楼问题。补充一下:把一至八用二进制表示的数序与十进制数序有不同吗?十进制的五在四后六前,转换为二进制,顺序会变吗?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5-16 23:14

23楼的问题是:“古人是用数的奇偶表阴阳,非二进制。二进制用一与零表示,《周易》通行本及帛书本卦爻对应的数是九和六,所谓初九、六二之类,并非一和零。在考古发掘中至今未有古人使用二进制的证据,不知楼主据何言古人用二进制表八卦和六十四卦?”
答:“数之阴阳”与“数之奇偶”都是古人的概念,今人用“二元数理”表之,也应可。“数”的“进制”问题涉及到数的变化问题,所谓“二进制”是讲“数”的“二进数位制”,与两个数符的进位方式、变化规则有关,至于这“数符”是一和零,还是九和六,都只是一个形式问题。关于古文献中有没有“二进制(数理)”问题,这应是一个读懂和没读懂的问题,《周易》叙辞的“逻辑思维”形式就是“二进制数理”的一进一退数理变化方式。八卦之数序是0至7,不是1至8,7在三画卦是三阳天,在六爻卦是天地否,8是六爻卦,是地山谦,七之时阳在上体卦,八之时阳在下*体卦,所以有成语“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之说,由7而8便是“七颠八倒”而成“七零八落”之事,有关“七七八八”之成语,都倚其易卦的“二进制数理”演说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7 20: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ha79 于 2012-5-17 20:57 编辑
鹤鸣道兄:
近来读了你多年前发表的系列文章,无奈愚笨。向你请教——
1、“先秦易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用“先秦易理”能否解释卦中二、五两爻的重要性?
3、卦辞中的“有孚”,用“先秦易理”做出的解 ...
跑题 发表于 2012-5-17 16:50

老兄还真是“跑题”呀,怎么称呼起“鹤鸣道兄”来了?
谢谢阅读我那些“系列文章”。关于“先秦易理”的概念我那博客里面有,楼上主贴也有。关于“二、五”爻的问题,《系辞传》里有一些说法,至于是否就是“重要性”问题,有待商量,“先秦易理”是讲“爻动数进”的,上体卦的“五”爻位变化频繁,故言其“多功”,下*体卦的“二”爻位变化少,但多以回蓄为己任,故言其“多誉”。关于“有孚”问题,应是针对“鹤鸣道兄”而言的吧,“中孚”卦名是言上两阳爻与下两阳爻共同“孚化”中间两阴爻,按“爻动数理”是下面阳爻往上回蓄,上面阳爻往下动进,两面夹击,中间阴爻必然由阴转阳,但处“有孚”卦时,中间之阴爻只是有转阳之趋势而已,故曰“有孚”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