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58|回复: 0

修己安人-每个人身心修养的路(汇贤雅创办人苏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3 16: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孔子的成就不可谓不盛——孔门弟*子三千,学业卓著的贤人就有七十二位,其中还有父子皆为弟*子的,如颜渊父子和曾参父子。能够吸引时人趋之若鹜般地投身门下,孔子为师之道的魅力可见一斑。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曾这样描述过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当有人对孔子语出微辞时,另一个学生子贡立即为老师做了辩护,他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一望而知,学生的言辞中充溢着对老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般的崇敬和热爱。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以对待父亲的礼仪对待孔子,自动为其结庐守墓三年,子贡则又守了三年方离去。有的弟*子不愿意离开老师所居之地,遂于孔子墓周边定居,久之就形成了后来的孔子故里。孔子身后,中国人奉他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显赫声名无与伦比。那么,备受学生热爱和世人尊崇的孔子究竟是怎样为人师的呢?我想,其成功的为师之道大可用《论语》中的一段师生对话来概括: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显然,孔子尊奉的是正人必先正己的做人原则。若将此原则放行于为师之道,也是恰当而适用的。为人师者,但凡能做到修己以敬,则学生必然信服,进而才能虚心求教,终可到达令人难以忘怀的修己安人之境界。观其杏坛生涯,除了循循善诱的言传之外,言行一致、以身示范式的修己以敬正是孔子躬行不辍的授业之道。

  孔子教导弟*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整天关心的是个人的穷达而非天下安危,那么这个人就是喻于利的小人而非喻于义的君子。纵观其一生,孔子的行为可谓是对不怀居之人格标准的忠实实践。尽管所持之难以见用,尽管在坎坷流徙途中被人讥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尽管偶尔会生出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向往,但是,孔子仍旧心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天下忧,即使在周游列国无所获、归国终老后,也依然发愤忘食,修书立言,以警后人,

  是孔子学说的要旨之一。孔子不仅常给学生讲解克己复礼,日常起居中,也严谨地讲究细节、依礼而行。《论语》的《乡党》一章主要记载的是孔子日常行止,其中有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意思是,乡人们聚集一处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都要等到扶杖老人先出门,然后才离开;还有入太庙,每事问,说的是,孔子去太庙参加祭典时,心存恭敬,对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别人嘲笑他的唐突和无知,而他却不以为意,坦然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修己以敬合乎礼。

  孔子说,君子应该有三种品性,即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弟*子们则认为,老师本人就具备这些素质。的确,之不行时,文质彬彬的孔子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勇气;发现自己犯错时,身为老师的孔子亦不乏自我批评的勇气。孔子有两个学生——宰予和澹台子羽。宰予能言善辩,刚入师门时很得孔子欢心,后来却参与作乱,招致夷族之祸。澹台子羽貌丑,孔子以面相度其不才,然而澹台终是学有所成,其追随者竟有三百之众。对于自己察人的失误,孔子从不掩饰,尝叹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亦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这样的态度来求学,孔子自然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礼的时候,他向老子虚心求教;学韶乐的时候,他以季札为师;甚至在回答不出小孩子的提问时,他也会降纡屈尊拜之为师
……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此,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五十岁以后,还开始精研《易》,其读书勤奋,以至于连手中的书简都翻断了三次;他的教学活动并不局限于固定的场合和时间,而是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樊迟驾车时,孔子告诉他什么是孝;孔鲤走过庭院时,孔子喊住他,教其学《诗》;高歌猛进的子路问是否听明白一个道理就去实践之,孔子诫其三思而后行;优柔寡断的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则劝其果断力行。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的教学方式就是因材施教,乃世所公认的最佳教学方式之一。

  孔子告诉学生仁者爱人,所以,马厩失火后,他先问:伤人乎?,并不问马;朋友去世,无钱安葬,他说于我殡,为朋友料理了后事;学生原思给他当管家,孔子照顾他多给了报酬,原思认为太多,推辞不受,孔子说: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别推辞了,把它分给你的乡邻吧);颜渊死时,孔子大恸,呼曰天丧予!天丧予;子路殉国、被剁成肉醢后,孔子再也不食肉糜……宅心仁厚,可见一斑。季康子问政,孔子答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其意大概可以理解为,身正才能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对人抱有爱护之真心则可使人赤诚相待,且心心念念、记忆不去。以此而知,孔子心存仁爱自然会换得他人的敬爱,在弟*子们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位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慈父般的严师。

  孔子所身体力行的修己安人之精神可以换用另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身教。中国古人一般认为,身教重于言教。《世说新语》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个例子:东晋名臣谢安忙于国事,教育子女的任务就落在了夫人身上。一日,夫人问谢安:那得初不见君教儿?(怎么从来不见你教育孩子?)谢安说:我常自教儿。(我平日的言行举止就是在教育孩子。)谢安本人温良恭俭,宠辱不惊,人谓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在其影响下,家风端正,子嗣多出当世名流,谢家也蔚为东晋大族。无论是教育还是修身,都要以这个为标准,自然他人受到感召得到“安”了。(注:文章作者为国学教育网创办人苏兴老师)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寒江一叶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