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ooper

[原创] 道德经新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1 14: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2# cooper 你扯的是什么蛋,离道也太近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0: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2# cooper  你扯的是什么蛋,离道也太近了.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2-11-21 14:15


话都说不明白,你有蛋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6 13: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村姑 于 2012-11-26 13:23 编辑

自说自的,不乏也是一种乐趣,尚要注意跟上步伐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2: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说自的,不乏也是一种乐趣,尚要注意跟上步伐哦。
村姑 发表于 2012-11-26 13:20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浑沌道长 + 10 比较适合自言自语,不过只要对自己有所启发 ...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0: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其中的第一个“道”字,是所谓“道理”,即“道”的理论;第二个“道”字,指得是“言说”,即,“道”从理论上是可以说道说道的,但理论上的“道”非(不是)常(永恒)的道。这第三个“道”就是老子哲学上的道,也就是所谓的“法制、礼俗”。当然,老子哲学上的道有多重意义,它可以是“万物的本源”,可以是“自然的规律”,也可以是“行为的规范”。从总体来说,它是常的,即不变的;但从具体来说,它又是动的,即变得,但变是有边界(徼)的,即是有底线的。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是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1: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事物总在变化,然而本源始终如一。因此分析问题一定要从本源开始,这就是所谓解决主要矛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1: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十六章中所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意思是,凡事都有道(常),即,有规律,只有那些能将能明白“常”,并将之提升到理性的人,才算是“明”白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 14: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的本体先天地而生,天地受道的规律生化,人作为天地可道的产物,在认识的广度、深度永不企及天地。故于人而言,道只能悟,难究其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4: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的本体先天地而生,天地受道的规律生化,人作为天地可道的产物,在认识的广度、深度永不企及天地。故于人而言,道只能悟,难究其实。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12-3 14:25


道只能悟,是因为对道的定义模糊所致。这不是道的问题,是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浆糊文化所致。
唉,你们的年纪不一定比我大,但你们的思维实在陈旧,思辨实在没有条理,思想实在僵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09: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民族,是不值得为她牺牲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1: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认为,人的烦恼来自欲*望。欲*望也即目标。但是人总有目标,无目标的人只能是行尸走肉,人生毫无意义,因为即使是修行也有目标。故人生总有烦恼,与修行与否无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22: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饿己体肤:禁食的好处。http://select.yeeyan.org/view/367129/337664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17: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曾被黑格尔赞为骑在马背上之“世界灵魂”的拿破仑,在临死前说:“我曾统领百万雄师,现在却空无一人;我曾经横扫三大洲,如今却无立足之地。耶稣远胜于我,他没有一兵一卒,未占领过尺寸之地,他的国却建立在万人心中。世间有两种武器:精神和剑。从长远看,精神必将打败利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18: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的《道德经》问世以来,一直被人视为最难读懂的经典。可以说,有关《道德经》的整个解读历史,乃是一个不断被曲解的过程。有关《道德经》的这种命运,老子本人其实早就在《道德经》里就有所预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最后一句,说得既豪迈又苦涩。从古到今的老子注释、老子研究和老子翻译,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理解老子的学者,却少而又少。到底有多少个译本准确翻译了《道德经》,更是大可存疑。倘若说,老子《道德经》是一片山顶上的风景,那么在众多的老子注家、研究者和翻译家之中,能够抵达山顶者,极为鲜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1: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无,无生有,无有相生,从而产生万事万物。
到底是:有什么样国家才有什么样人民,还是有什么样人民才有什么样国家?其实罪恶共生(无有相生),臣民一体。

能体会出什么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1: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61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作为大国,要持居于江河下游的那样姿态(持有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使己处在天下雌柔的地位(要有母性般的宁静、祥和与包容),使己处于天下百川河流交汇的地方(博大的胸怀,祥和的心态,才能做到对万事万物的兼容并蓄)。阴柔通常通过宁静、祥和的方式来取胜阳刚,这就是因为宁静总是居于谦下的缘故。所以,如果大国总是对小国谦下包容,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而若小国对大国示下谦让,就可以得到大国的帮助和包容。因此,或者谦下以取得小国的信任,或者谦下以获得大国的包容。大国的目的不过是通过兼下接纳吸收别国加入自己的联盟,小国的目的不过是通过兼下加入别国的同盟。如果双方都有这方面的欲*望,大国首先应该谦下包容。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30 有见解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1: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62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所谓道就是万事万物的守护神。他既是善良人心中的宝贝,即使不善良的人也会保有它,以便需要的时候可以得到它的庇护。(你看,即使是那些)虚伪的言辞都可以得到世人的尊重(那些欺世盗名者都会得到尊重),虚伪的行为也可以强行地影响到别人(那些做作霸道的宣传都会得到响应)(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而对那些稍有不善的人,又有什么理由舍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礼仪,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来的庄重(拱璧、驷马都是一些虚情假意的东西,唯有“道”才是真正实在的啊)。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把“道”看得如此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就一定可以得到满足么;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啊。

(对“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这句的解译,破句颇多,看到很多相当好笑的说法,有些人则似图通过加一个字或减一个字的方法来似图理顺句意,但他们恰恰忘记了整个章节的完整。就像他们蒙住了头,但忘了屁*股还在外面。)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30 有见解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20: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轻易作出决策的(贸然作出的决策,拍脑袋的决策,独断的决策),容易招来杀身之祸(容易失败);勇于不轻易作出决策的(三思后作出的决策,科学的决策,民*主的决策),容易取得成功(更可能成功)。这两者,有利有弊,因而不知道孰优孰劣(独断讲究效率,民*主强调准确)。天意就是如此,谁又能知道原因呢?而如果我们能遵循自然之道行事的话,不要争就会自然得到胜利,不要宣扬就会自然得到人心所向,不要号召就会自然成为万物的归宿,平和自然而众生各安其位,就像早有预谋一样。自然之道包罗万象,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9: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众已经不怕死了,怎么还总是用死去吓唬他们呢?如果真希望民众总是畏惧死亡,那只应该对于那些妖言惑众的,不遵守道义的人,我们才可以将之抓起来杀掉,那以后谁还敢妖言惑众的,不遵守道义呢?然而主掌杀伐,必有程序、规矩和掌管者。如果不按程序、规矩胡乱杀人,就如代替木匠砍木;代替木匠砍木,少有不伤及自身的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8: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5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众之所以困苦,是因为统治者的赋税太多了呀,所以民众才会困苦啊。国家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政令繁苛、总是喜欢有所作为(瞎作为)呀,所以国家反而难以治理。民众之所以不怕死(有领导说了,中国人不怕他人死),是因为统治者贪得无厌,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干净了呀,所以让人觉得死活其实都一样。因此,(只有)更加关注那些无法生存者的生存,远重于那些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才能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呐)。
你听见了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20: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人的身体活着的时候很柔软,死后就变得僵硬了;草木活着的时候枝叶柔嫩,死后就变得枯槁了。因此,僵化的东西属于频死的一类,柔软则属于能够存活的一类;所以,军队僵化就必然失败,树木僵化必然易折,僵化处于劣势,柔软处于优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18: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77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你看那)自然之道,它不是就像那拉弦开弓瞄准射击么?,觉得高了就压低一些,觉得低了就抬高一些,觉得拉得过满了就适当放松一些,觉得拉得不足就适当使劲一些(典型的中国文化,水多了加点面,面多了加点水,没有定量的概念。哈哈)。遵循自然之道就是要减损有余的,去弥补不足的么(均平富)。但人性上却是减损不足以供奉有余(因为人是自私的呀。所谓马太效应是耶)。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让出剩余以供奉天下其他地方的不足呢?只有那些遵照道的规律行事的人,因为这是自然之道的要求啊(显然,那些唯物主义者是做不到的,因为他们是唯人性的呀)。因此,有道的人会尽力作为但不是为了占有,渴望成就但不居功自傲,也决不会刻意地去显示自己的能耐(不会为了其乐无穷而与天斗)。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浑沌道长 + 10 这篇解得很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5: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普天之下再没有什麽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用水去攻坚克强却从来没有不胜的,这就是因为水的柔弱特性(铺天盖地,锲而不舍)是无可替代的。以弱去胜强,以柔去克刚,这样的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却也没有人能做得到(其实有很多: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南非的,。。。)。所以有道的人曾经说过:只有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甘心的默默承受屈辱的人,才够资格去领导国家;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备受打击承受牢狱之灾的人,才够资格去当民众的领袖。正确的道理(正道)总是与世俗的见解(偏见)相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18: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就是路过乞讨者,蹲下身把零钱放他身边。善就是寒风中遇到背孩子的母亲,能给点就给点,被骗又如何,权当为了孩子。善就是深夜去买满脸疲倦夫妻摊的水果,说零钱就不要找了。善就是坐飞机从不把椅背放倒,而给后面带来不便。善就是在点滴间,付出爱心而获得的愉悦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 23: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適。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何为善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13: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这就是中国字的不精确所在。
297楼的善是指人的一种品行,意思是指,行善事是一种双赢的行为,一方面帮助了别人,同时愉悦了自己。不能愉悦自身的善不是真善,就像国人的烧香,一种假信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9 12: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的《道德经》问世以来,一直被人视为最难读懂的经典。可以说,有关《道德经》的整个解读历史,乃是一个不断被曲解的过程。有关《道德经》的这种命运,老子本人其实早就在《道德经》里就有所预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最后一句,说得既豪迈又苦涩。从古到今的老子注释、老子研究和老子翻译,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理解老子的学者,却少而又少。到底有多少个译本准确翻译了《道德经》,更是大可存疑。倘若说,老子《道德经》是一片山顶上的风景,那么在众多的老子注家、研究者和翻译家之中,能够抵达山顶者,极为鲜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9 12: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愿各位新年快乐。
冬去春来又一年,
群中易友可安闲。
道中天机勿轻泄,
笑看人间悲与欢 。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8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80 快乐。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2 12: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坡羊.十不足》

    ——朱载堉(明)

    逐日奔忙只为饥,

    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

    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

    床前却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

    又虑门前无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

    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数十个,

    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

    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

    每日思想到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

    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

    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

    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

    上到天梯还嫌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4 14: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