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ooper

[原创] 道德经新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8: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浮的基石(根深才能叶茂),沉静是躁动的主宰(三思而后行)。所以,有道的人为了宣传他们的思想而到处奔波来,离不开装着他们行囊的车子。虽然看起来蛮体面的,但他们并不因此而轻率和躁动,仍然是那么地安然处之,自由而超脱,并将道作为必须坚守的基石和主宰。为什么那些拥有万乘之尊的一国之主反而总是表现的如此的轻浮和躁动,并以此种心态来治理天下呢?须知,轻浮就会失去做人的根本,躁动就会失去对一国的主宰啊。(本人一直以为计划经济理念并非差于市场经济理念,关键是计划经济是乌托邦。试问,谁有资格主宰和制定计划?谁有能力执行和评价计划?唯有上帝。就像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万物本无小大、轻重、高下、尊卑等区别,万物质同而形异,且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市场化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8: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7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e),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事(做事)的人,行事不留痕迹;善于讲话的人,说话没有漏洞;善于算计的人,谋事用不着筹划;善于关闭的人即使不用门栓关门也没人能打得开,善于捆*绑的人即使不打绳扣结扎也无人可解。
所以有道的人最擅长知人善任,因此在有道的眼里,没有废人;最擅长物尽其用,因此没有废物,这就是所谓保持明察(一以贯之的清醒)。因此,喜欢帮助,也有能力帮助人的人(擅长帮助人的人),是不擅长帮助人的人的老师,不擅长帮助人的人,是擅长帮助人的人的资源。(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没有卖不掉的货,只是没有碰到合适的买家;关键是如何整合资源,因此,没有落后的民众,只有无知的领导)
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资源,看起来聪明,其实糊涂,这就是所谓的最关键所在。(有老师就可以知道方向,有资源就可以随时作为借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ooper 发表于 2012-6-27 17:10

本章中“道”出现四次,但其内涵、层面各有不同。第一个“道”是指气化状态、语言难以为“名”的道体,是本质的“自然”。其它三个“道”是“域”中范畴的道用,是规律、现象、机理的统一,是道的“名字”化产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20: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说过了,不要从道教的角度来解道。恕我直言,你的悟性、阅历均不行。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智慧的人话不多(“知”为智慧而非知道),话多的人就不是智者(一是言多必失;二是由于世间智慧者毕竟不多,无需也无法交流,一句话,懂了就懂了,否则,说再多也多不懂)。


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了解自己的长处(优势),但任然愿意坚守柔弱(守护自己的短处、软挡),是治理天下的基本范式(溪径:路径。人总有优势,也有短板,所谓“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只有将此作为治理天下的基本范式,才能总是保持对基本的自然之道的不偏离(不差池),也才能保证对基本道德规范遵守的不离失,并使自己的身心恢复到婴儿般的单纯状态。
  知道光明的去处,却心甘情愿地坚守(领受)沉寂(黑沉沉),应该作为天下之人为人处世的一种行为方式。只有依据了这样的一种行为方式,才能保证对基本道德规范遵守的不懈怠,才能使身心恢复到到不可穷尽的真道(庄子的《逍遥游》: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知道如何荣耀自己,却心甘情愿地坚守(安于)平凡(辱:埋没),应该作为天下之人包容万事万物的一种胸怀(谷地),只有将这种包容精神作为一种广阔的胸怀,才能保证对基本道德规范遵守的足够充分,才能使身心恢复到不经雕琢的原始纯朴状态。
    若将不经雕琢的纯朴(淳朴)之道分散开来,就成为了驾驭万事万物的工具器物,如果让那些有道的人使用了这种不经雕琢的淳朴之态的工具器物而成为官长,那么,所导致的完美的体系(制度,系统)才是不会伤害百姓的。(大制,大手笔的制作,就是善于利用原物,不伤害原物。无割,不伤害)。(如果那些有道的人沿袭着这种不经雕琢的工具器物的淳朴之态成为官长后,也以这种淳朴之态治理天下,就可以做到并坚守顺其自然,量才而用,量力而行的原则,所以,大手笔的制作,不伤害原物。)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50 有个性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20: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9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如果夺取天下以后就采用刻意人为(所谓的人定胜天)的方法去治理天下,我看是不能够达到其既定目标的(哈哈,没有一个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长治久安的,是目标和现实相统一的)。天下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它的自然运行规律而加以刻意人为的治理。如果用刻意人为的方法治理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并使得执政天下的机会得而复失(因为人定胜天的方法是违背自然的,也是反人性的)。因为,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性急有性缓,有刚强有赢弱,有自爱有自毁。所以,有道的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和法度。(之所以说计划经济是乌托邦,就是因为它是不可能对社会的所有方面都进行计划和整合的,然而,若要进行计划经济,这种协调和整合又是必须的。因此,为了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的制定者必然要求舍弃或无视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不同需求,视社会的所有方面都为实现最终计划唯一目标的工具,然而这实在是不现实的。这同时说明,社会主义只能是、必然是计划经济,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纯粹就是扯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20: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那么多的道,道就一个意思:自然之道。(道就是自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1: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能具体说说,希望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扯淡就免了,不过恕我直言,中国的所谓文化人,均未受过逻辑训练。
解读本身力争符合愿意,发散性部分一是不想落入道教范畴,二是遵循所谓“所有的历史均是现代史”的观点 ...
cooper 发表于 2012-6-27 08:28
好吧,今晚就先来说说你解的第一章。
这一章,先生解得唯一到位的是《老子》所论述的道不是“恒久不变的道”,而主流的解读则把《老子》的道曲解为“永恒不变的道”,进而将《老子》“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篡改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自此,《老子》就变成了儒家的《老子》了。
然而,先生却把《老子》之道理解成了规律,这与《老子》的原意相去甚远。《老子》所述之道乃是“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且“中有象”、“中有物”、“中有情”、“中有信”的“昆成”之物,此物固然含有规律,但却不是规律。这是先生扯淡之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1: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可道”中的“可道”并不是“可以说道”的意思,如果是这个意思,“道可道”便是一句废话,《老子》作者不可能在五千余言这样有限的篇幅里说这样的废话的。
古往今来的人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说道的,《老子》的作者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既然知道了这是常识还这么说,那就是废话。
事实上,“道可道”是一个设问句,即“道何道?”(在帛书本《老子》中则为“道,何道也?”,而“非常道”(非恒道也)则是作者自行给出的答案,意即(作者所述之)道不是恒道。
可,是何的古字,何,是可的今字。不明这一点的训诂者以为“可通何”,即可是何的通假字,谬。如,《晏子春秋·外篇上二》:“自是觀之,茀又將出,天之變,彗星之出,庸可悲乎?” 王念孙 《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二》“天之變”:“‘可’,讀曰‘何’。‘何’、‘可’古字通。” 宋 欧阳修 《与吴正肃公》:“累日不瞻奉,渴仰可勝!”
传世本《道德经》的编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竟然没有将古本《老子》(如帛书本)“道可道也”的“可”字订正为今字“何”,这令后人一直将“可”读为可以的可。
先生不知道这一点,而采用了主流的解读,将“可道”译为“可以说道”,这是先生扯淡之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21: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按你的道何道,非恒道,“何道”是设问句,接下来“非恒道”,就等于答非所问。这么简单的逻辑关系难道你也搞不懂吗?以下还有讨论的必要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1: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可名,非常名”中的“名”,先生解读为“名字”、“命名”、“定义”,这是先生扯淡之三。
如上所述,将“名可名”诠释为“你可以为道以命名、也可以给它以定义”这又将《老子》的作者当成废话篓子。这世上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命名、定义?现如此,还有在有限的五千余言里告诉读者“你可以为道以命名、也可以给它以定义”吗?
事实上,“名可名”同样也是一个设问句,即“名可名”当句读为“名,何名?”(或“名,何名也?”)而“非常名”(或‘非恒名也’)则是作者自己给出的答案。
“名,何名也?非恒名也。”(帛书本《老子》)的意思是,(道的)形态,是怎样一种形态呢?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形态。
关于名的初义,请参考青竹拙文——http://www.gxfxwh.com/thread-23469-4-1.html 61的解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21: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这位后生先去学点逻辑学再来解道好吗?
在说句上面的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21: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上面一个回复没看到。自然之道的规律就是恍惚啊。他是有,但你看不见,摸不着,他又是无啊。唉,绝学无忧啊,兄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21: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再跟帖了好吗?你我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2: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25章中“恍惚”道是“气”的表现形式,“无”、“有”其实是体、用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2: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许因为“名”在先生那里只有“名字”、“命名”、“定义”、“形容”等有限的义涵,又或许先生以为“有”、“无”是《老子》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于是先生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句读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样的句读虽然不是先生首创(现有文献表明,是王安石最先这样句读的),但如此句读同样也是扯淡。
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样的句读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意思变成了——无,是用来表示天地的初始状态的;有,则是用来描述万物之母。这样的意思,与《老子》作者所欲表达的意思又是相去千里!
《老子》说,道“可以为天地母”“似万物之宗”,天、地同属道所生的万物,“昆成”之道既然可以为“天地母”,按照以上的解读,道就应该用“有”来描述。而“昆成”之道“先天地生”,为“天地之始”,据此,“昆成”之道又该用“无”来形容,这不是让《老子》作者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
此先生扯淡之四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2: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还想指出楼主的一些扯淡之处,以助楼主反思自己的解读,但从楼主楼上的回复来看,楼主已经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起来,既如此,再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2: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再跟帖了好吗?你我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cooper 发表于 2012-6-27 21:56
呵呵,往《老子》中注水的人都不喜欢青竹跟帖。
你这么说青竹已经明白是啥意思了,好吧,青竹缄口,你自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08: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25章中“恍惚”道是“气”的表现形式,“无”、“有”其实是体、用关系。  
=========================================
又是“气”,无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08: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道”有n个定义的话,道德经早就over了,根本就没有研究的价值了。
大多数中国人到现在都不明白定义的重要性,你跟他说东,他跟你扯到西,这应该是中国人没有科学概念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了。而如果你和一个完全没有科学素养的人对话,鸡同鸭讲就成为必然。
令人可悲的是,自古及今,中国的那些所谓文人,基本都没有科学素养,完全没有学过逻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08: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0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应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以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去影响天下,才是长治久安之策。当然,所谓先进的文化,必应是符合自然之规律的道)。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所有生命都会被消亡(纵观中国的历次大的改朝换代,民众的死亡率均在50%以上)。而大战之后,也一定会出现荒年(因为田地已无人耕种,剩下的均是老弱病残)。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就会及时收手,并不会持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鸣得意,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了却是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了但不显霸道。如果做事太过强势力就会走向衰朽,因为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以兵取天下,以道治天下。兵在屈人,而道在服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09: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1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所谓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是个人可能都会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你看,平时君臣站位一般以左边为贵(治国时左为贵,生位、阳位;战争时,右为贵,凶位、阴位),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因此,兵器不是君子所应该使用的东西,是个不祥的东西,只有到万不得已时才能使用它。(对于用兵这种事,)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到处招摇),那种自以为了不起人,就是喜欢杀人而已。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靠杀人而上位者,不可能让天下人从内心呈服)。(和平时期)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战争时期)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就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战争,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那些战死的人。(春秋战国时期国人似乎还是比较人性化的,商鞅以后的人性似乎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如今似乎就是人兽不分了。悲摧、神弃的民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09: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至今都不能明白,“道德经”是哲学,而非玄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8 11: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2-6-28 11:18 编辑
25章中“恍惚”道是“气”的表现形式,“无”、“有”其实是体、用关系。  
=========================================
又是“气”,无语。
cooper 发表于 2012-6-28 08:14

孔子向老子问《易》的故事,不论是儒学还是道学著作中皆有记载,这应该是确有其事吧?
老子《道德》中有四、五章是论述道的太极形态,是对“气”的本质阐述。道易同宗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种新学说,不可能平地起峰,总会有渊源。请问老子的“道”源头在哪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2: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那我请问,“易”源头在哪儿?当然还可以再问下去。
至于道易同宗,有人说易经是孔子写的,你说呢?
知道“无中生有”吗?请再看第一章吧。
有人说,他表情恍惚,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不争论,不是我怕争论,实在是会扯破脸的。ok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30 兄于学术尽管面红耳赤争鸣。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2: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重申下:,“道德经”是哲学,而非玄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8 14: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老话题了。
中华文明从考古学角度而言,起自旧石器时代。从文化的角度始自炎黄时代,那是的观天察地而形成巫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易经》理论,自尧时起以“德”治世,《大禹谟》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此处已是用世界的意识形态来主张“德”的体系。上古三代流行以易占明吉凶,此种意义上的《易》已具备经纬功能。春秋末,老子作为周的“守藏史”,于上古主流典籍阅读有“近水楼台”之便,兼之思维的前瞻性,读《易》学易是很自然的事。而孔子出生的背景地位远不及老子,早中期无缘《易》之真容,兼之前五十年的“克己复礼”学说是处处碰壁,于知天命时方得《易》之片言只语,为占前程吉凶而学易,不明易之机理而问《易》于老子。如此背景,孔子能成就《系辞》等《易传》吗?说《易》是儒家所著实是荒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5: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唉。老庄哲学是原创哲学,这样说吧,老庄哲学前无古人,后几乎没有来者,尽管很遗憾,从来没有听说过老庄哲学传承了谁,是传承了谁。至于影响,你们正在似图影响我,知道吗?这就是影响,希望把传承和影响搞清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5: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庄之前的那些只能称为玄学,至于论语,什么学也不算,只是统治者的驭民工具,就像现在的所谓什么什么思想,什么什么理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5: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千万不要把道德经和周易邦在一起,那就会让你的研究走人歧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5: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遗憾的是,国人的研究基本走在歧途,这也是我前面所说的,中国人永远不能成熟的原因。说的够清楚了吧,你愿意步入歧途那是你的事,请千万不要影响我。ok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