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4|回复: 0

[小说故事] 石头真言(十二)“相思局”即“松锦之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6 08: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本回接第十一回之“见熙凤贾瑞起淫心”,细写北京朱明与清朝最后的关键一役——“松锦之战”。
一、“相思局”即“松锦之战”
有人从“贾天祥”联想到文天祥,从而推论出贾瑞即洪承畴,正如是也。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正如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诗句,将永耀史册。南宋景炎二年(1277)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次年被押送元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始终不屈。元至元二十年(1283),从容就义。
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洪承畴兵败被俘,被押至清朝都城盛京(今沈阳),随即投降。所以洪承畴乃“假(贾)天祥”也。文天祥字“宋瑞”,洪承畴则是“假(贾)瑞”。
1、历史上的“松锦之战”
皇太极在东边两征朝鲜,先结“兄弟之盟”后结“君臣之盟”;在西面征服蒙古察哈尔部,漠南蒙古臣服;在北面已经统一黑龙江流域;可以专注于南面——向明朝关宁锦防线的前茅锦州发动进攻。皇太极认为:必先破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占领辽西走廊,夺取山海关。他选择的突破口,就是锦州。
崇祯十三年(崇德五年1640)四月,洪承畴奉调辽东仅仅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松(山)锦(州)之战就打响了。
皇太极从以前的失败中明白:关宁锦防线不可强攻,而要智取——围城、设伏、打援、攻坚。为此,皇太极做了三点部署:
第一步,屯兵义州。义州离锦州90里,皇太极派军队屯田种粮,解决后勤供给。
第二步,围困锦州。仍用当年围大凌河城的办法,四面包围,内外隔绝。
在锦州东南面18里是松山城,松山城偏西南30里是杏山城,而杏山城西南约20里便是塔山城。这三城护卫着锦州城。在其背后西南120里是宁远城,为锦州城之后盾。锦州被围,粮薪奇缺,外援断绝,羽书告急。
第三步,围城打援。锦州城被围,突围又不能成功,明朝肯定会派军队来救援。辽西走廊是平地,八旗骑兵有优势,可以乘机歼灭明军。崇祯帝派洪承畴前去增援,恰中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
锦州守将祖大寿派人突围,向明廷求援。崇祯帝得报,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步骑13万,克期出关,火速驰援,击退敌军,解围锦州。洪承畴率军从宁远出发,采取“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的策略。
七月二十八日,明军到达松山,同皇太极的清军遭遇,于是爆发松山激战。
皇太极见明军大众集前,后队颇弱。猛然省悟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皇太极召集诸王贝勒会议,定下对策:
第一,包围主力。明军以步兵在松山城北和乳峰山之间设立七个营,以骑兵驻松山东、西、北三面,合步骑兵,号13万,部署严整。于是,皇太极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松山与杏山间,乌欣河南山至海边,“横截大路,绵亘驻营”。并于锦州至海之间,掘三道大壕,各深八尺、宽丈余,包围松山明军,并切断松山、杏山之间的联系。
第二,前锋打援。皇太极之作战布署是:围锦打援——将原重点围困锦州的兵力,转移到重点打击援锦明军。这就由松山、锦州明军对清军的包围,转变为清军对明军的反包围,即将洪承畴率领的13万大军,包围在松山一带,使锦州、松山、宁远,彼此孤立,无法互援。清军由被动转向主动。
第三,断敌粮道。洪承畴统率13万大军的粮道被清军切断。这引起明军的恐慌。
第四,退路设伏。派精兵伏于杏山、连山、塔山及沿海诸要路。特别是在明军退往宁远必经之路——高桥,预设伏兵,等待退敌。
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环松山立营,图进解锦州之围,却退无回旋之地——自断与后方杏山、塔山、宁远等城的联络。皇太极观察洪承畴阵势,决定掘长壕,断粮道,使之陷于绝境。
洪承畴见清军“环松山而营,大惧。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遂合谋退遁。”当夜,洪承畴等欲收缩兵力,企图聚兵,突破重围。
崇祯十四年(1641)八月二十日,明清两军,列阵大战,杀伤相当,未分胜负。皇太极先派军进攻塔山,夺取了明军的军粮。明军粮食被抢夺,退路被截断,气挫势穷。洪承畴担心明军步、骑兵被分割,将步骑数万之众,收缩在松山城内。
二十一日,洪承畴见形势严峻,召开会议,共谋对策。他对八总兵等诸将说:“当各敕厉本部,与之力斗。余身执桴鼓以从事,解围制胜,在此一举矣!”但是诸将意见不一。洪承畴又对诸将说:“守亦死,不战亦死,若战或可幸万一,不肖决意孤注,明天望诸君悉力。”明军面临强敌,又缺乏粮食,多主张“回宁远就食”,以图再战。于是,洪承畴放弃解锦州之围的计划,决定分兵两路,半夜突围。
当夜,明总兵王朴“怯甚”,尚未到约定突围时间,率领部众,已先逃遁,以致明军大乱,马步争驰,自相践踏,弓甲遍野,尸横满地。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退守松山城。冲杀出去的明军,遭到截击,伤亡惨重。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当吴三桂、王朴等沿海边逃跑时,清军迎头截击。数万明军,东有大海,后有追兵,盔甲遍野,溃不成军,“赴海死者,不可胜计”。当时正赶上潮水大涨,全军尽没,只有200余人逃脱。后仅白广恩、曹变蛟、王廷臣败入松山,与洪承畴及其万余残卒,共守松山城。
二十四日,皇太极命设伏于高桥大路。逃入杏山城的吴三桂、王朴等,率残部逃出,向宁远奔遁,遭到清军追击,败奔至高桥。吴三桂、王朴恰中皇太极的预算——清军多铎等伏兵四起,阻截前路,追兵蹑后。吴三桂、王朴和众士卒,手足无措,伏兵合力进击,各路溃窜。吴三桂、王朴,仅以身免,逃回宁远。后王朴下狱被杀。
松山激战,历时十天,明军大败,清军获胜,明军被杀五万多人,损失马匹、甲胄数以万计。
尔后,皇太极大规模进兵松山,必欲破城,擒洪总督。松山城内,缺粮短薪。洪承畴“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欲遁又未敢成队而出。”松山明军,坐困城中。
松山副将夏承德,不甘坐以待毙,遣人密约降清,许诺为内应。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二月十八日夜,清军应约攻城,由南城墙登梯而入,松山城陷落。次日晨,夏承德率部生擒洪承畴及巡抚丘民仰、总兵王廷相、曹变蛟、祖大乐等。皇太极下令把洪承畴及祖大乐等送往沈阳,将松山城夷为平地。
攻破松山城后,清军集中打锦州城。此时锦州城也没有吃的,也是杀人相食,祖大寿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剃发投降。这是祖大寿第二次降清。
松锦大战,皇太极的兵略是:围城打援,断粮阻截。其高明之处在于:第一,断敌粮道,逼其后撤;第二,设伏截击,攻其不备;第三,外攻内应,陷其四城;第四,擒获主帅,诱其投降。
松锦大战于明清兴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此役以清军歼灭洪承畴援锦大军与夺占辽西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四城而告终结,并为尔后入主中原奠定基础。松锦大战是明清辽东军事冲突的结束,标志着双方辽西军事僵局的打破——明军顿失关外的军事凭借,清军转入新的战略进攻,为破山海关、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准备条件,奠下基础。
洪承畴被俘以后,皇太极把他带到盛京沈阳,堂堂大明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剃发投降。(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2、《石头记》中的“松锦之战”
第十一回回末平儿道:“就是那三百银子的利银,旺儿媳妇送进来,我收了。再有瑞大爷使人来打听奶奶在家没有,他要来请安说话。”
旺儿及其媳妇代表清军(详见第七十二回“来旺妇倚势霸成亲”)。所谓“三百银子的利银”,即指崇祯十三年(1640)皇太极围困锦州。所谓“瑞大爷使人来打听奶奶在家没有”,意指洪承畴派军打探锦州势态。北京朱明与清朝之间的最后一场大战,就此展开。
所谓“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即指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
王熙凤第一次将贾瑞约至西边穿堂儿”。西边穿堂儿”,即“松锦之战”的发生地辽西走廊,在沈阳西南。
凤姐道:“我把上夜的小厮们都放了假,两边门一关,再没别人了。”
此处意指皇太极诱洪承畴进入辽西走廊伏击圈。
洪承畴果然中计,困在了辽西走廊。“南北皆是大房墙,要跳亦无攀援。”辽西走廊北山南海,东西一关门,“铁桶一般”,南北无路可逃。脂批道:“此大抵是凤姐调遣。不先为点明者,可以少许多事故,又可以藏拙。
“这屋内又是过门风,空落落;现是腊月天气,夜又长,朔风凛凛,侵肌裂骨,一夜几乎不曾冻死。”
此处意指皇太极掘长壕,断粮道,使洪承畴陷于绝境。
早晨凤姐命人“将东门开了”,意指皇太极诱洪承畴突围。
洪承畴本来采取的是且守且战的方针:不时从松山、杏山等据点出发,以小部队偷袭攻锦清军,以此法消耗、疲惫清军,然后相机决战。可未料到皇太极尚未有对策,洪承畴却后院起火,以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为代表的一批官僚以“兵多饷艰”为由,攻击洪承畴这样做是“旷日持久、耗费钱粮”,主张速战。崇祯派兵部职方郎中张若琪到宁远监军,又遣兵部
主事马绍愉到前线“赞画军务”,严令洪承畴率全部明军急速前抵锦州决战。迫于压力,洪承畴将辎重大部留在宁远,率8总兵13万人马向锦州进发,到达距锦州仅20里的松山。
贾瑞的祖父“贾代儒”,代指当时朝中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之流的腐儒,洪承畴正是受到了这帮腐儒的掣肘。
王熙凤第二次又将贾瑞约到“小过道子里那间空屋里”。意指洪承畴突围未成,退守松山城。“小过道子”即辽西走廊;书中常用“过道”、“穿堂”、“夹道”等形容辽西走廊,准确而形象。“那间空屋”,指松山城。
书中道:“凤姐在这里便点兵派将,设下圈套。”
贾瑞“直往那夹道中屋子里来等着,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却被贾蓉和贾蔷以“无故调戏”凤姐为由拿。贾蓉代指明朝权臣,此处指“严令洪承畴急速决战”的朝中官僚;贾蔷代指清军。书中的贾瑞狼狈之极,被*迫给贾蓉贾蔷各写了五十两银子的欠,还被“浇了他一头一身”的“尿粪”,后“贾蓉两个常常的来索银子”。洪承畴正是在明廷的催促之下,改变“且守且战”的既定方针,才招致惨败,为清兵所擒。
“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贾瑞要吃“独参汤”。所谓“倏又腊尽春回”,即指时间已到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二月。所谓“独参汤”即圣人之所谓“君子慎独”(详见《红楼玄关》之四)。洪承畴被俘后,正是考验其是否是“君子”的时候,洪承畴面临着为明朝而死或降清而生的两难抉择。据说洪承畴被送到盛京后,清廷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
“风月宝鉴”的正面是“凤姐”,代指清朝;反面是“骷髅”,代指死亡。贾瑞拒看骷髅,选择与凤姐“云雨”,意洪承畴面对死亡,最后选择了降清。
松山兵败,举朝大震,都以为洪承畴必死无疑,崇祯皇帝极为痛悼,辍朝三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五月十日亲自致祭,还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祭到第九坛时,消息传来:洪承畴降清了,御祭始罢。
关于洪承畴降清,民间有皇太极之庄妃献参汤、色诱洪承畴之说《石头记》作者显然借用了这种传说,所谓贾瑞对凤姐产生邪念、“指头告了消乏”、在镜中“与凤姐云雨”、以及所谓的独参汤”等等,都应源自这种传说。
脂批道:“然便有二两独参汤,贾瑞固亦不能微好,又岂能望好,但凤姐之毒何如是?终是瑞之自失也。”

二、《石头记》解读方法(三)反照“风月鉴”。
(详见《红楼玄关》之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