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4|回复: 0

[小说故事] 石头真言(二十四)贾芸即崇祯帝朱由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7 10: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二十四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本回借“贾芸谋差事”,详细介绍了崇祯帝登基前的各方势力及其代表人物。
一、香菱(甄英莲)和林黛玉代表北京朱明
本回香菱将黛玉从情思萦逗、缠绵固结中惊醒,道:“我来寻我们的姑娘的,找他总找不着。你们紫鹃也找你呢,说琏二奶奶送了什么茶叶来给你的。走罢,回家去坐着。”香菱拉着黛玉的回到潇湘馆,“果然凤姐儿送了两小瓶上用新茶来”。脂批道:“为学诗伏线。”(详见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甄英莲本代指南京朱明建文朝,后代指朱棣篡位迁都后之北京朱明。林黛玉代表南京朱明(南明)。本回时代背景在天启末年,所以所谓香菱拉着黛玉之回潇湘馆,点出在《石头记》第二大部分中林黛玉及其潇湘馆也代表北京朱明。
所谓“送茶”,旧时指下聘。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茶疏》):“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又犹名其礼曰‘下茶’。”所谓“凤姐送茶”,意指崇祯帝即将登基,为第二十五回“黛玉吃茶”埋下伏笔。

二、鸳鸯即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
第二十三回二玉“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袭人来说:“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
本回宝玉回来换衣裳,“果见鸳鸯歪在床上看袭人的针线”。“宝玉便把脸凑在他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一面说着,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脂批道:“胭脂是这样吃法。看官可经过否?”
宝玉又在“情不情”(“爱红”)了。“鸳鸯便叫道:‘袭人,你出来瞧瞧。你跟他一辈子,也不劝劝,还是这么着。’袭人抱了衣服出来,向宝玉道:‘左劝也不改,右劝也不改,你到底是怎么样?你再这么着,这个地方可就难住了。’”
脂批道:“不向宝玉说话,又叫袭人,鸳鸯亦是幻情洞天也。”鸳鸯即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代表北元,是明末清初四大势力(明、后金、北元、农民军)之一。(详见第四十六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三、贾芸即信王朱由检
宝玉去贾赦院时遇到贾琏和贾芸。贾芸上来请安,宝玉觉得“十分面善,只是想不起是那一房的,叫什么名字”。贾琏道:“你怎么发呆,连他也不认得?他是后廊上住的五嫂子的儿子芸儿。”宝玉道:“你倒比先越发出挑了,倒象我的儿子。”脂批道:“何尝是十二三岁小孩语。”贾琏道:“好不害臊!人家比你大四五岁呢,就替你作儿子了?”宝玉道:“你今年十几岁了?”贾芸道:“十八岁。”又道:“俗语说的,‘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孙’。虽然岁数大,山高高不过太阳。只从我父亲没了,这几年也无人照管教导。如若宝叔不嫌侄儿蠢笨,认作儿子,就是我的造化了。”宝玉道:“明儿你闲了,只管来找我,别和他们鬼鬼祟祟的。这会子我不得闲儿。明儿你到书房里来,和你说天话儿,我带你园里顽耍去。”
脂批之所谓“何尝是十二三岁小孩语”,点出此处之时代背景在天启末年崇祯初年。此处之宝玉即天启帝朱由校,贾芸即信王朱由检。天启七年(1627)八月十一日,天启帝病重,因无子嗣,乃召信王朱由检入宫,道:“来,吾弟当为尧舜。”命朱由检继位。故此处宝玉说贾芸“倒象我的儿子”。
《明史·庄烈帝一》:“庄烈愍皇帝,讳由检,光宗第五子也,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生。天启二年(1622),封信王。七年(1627)八月,熹宗疾大渐,召王入,受遗命。丁巳(二十四日),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崇祯元年(1628)。”
朱由检乃泰昌帝(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故谓贾芸为“五嫂子的儿子”。朱由检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到天启七年(1627)即位时正好十八岁,故谓贾芸“十八岁”。
本回倪二称贾芸为“贾二爷”,焙茗也称贾芸为“二爷”,意指贾芸代指天启崇祯二帝。

四、《石头记》中的李氏朝鲜(二)贾琮即李朝仁祖李倧
“偶感些风寒”之贾赦代表天聪汗皇太极。
“来问宝玉好”之贾琮即李氏朝鲜之仁祖李倧(1623—1649在位),贾琮之“琮(cóng)”即来自李倧之“倧(zōng)”;贾琮代表李氏朝鲜。天启六年(1626)九月,皇太极即后金汗位;天启七年(天聪元年1627 )三月“丁卯之役”,皇太极迫朝鲜与后金结“兄弟之盟”。于是在贾赦“黑油大门”内贾琏便有了贾琮这么一位兄弟。
夫人道:“那里找活猴儿去!你那奶妈子死绝了,也不收拾收拾你,弄的黑眉乌嘴的,那里象大家子念书的孩子!”
贾琮之“黑眉乌嘴”,即来自贾赦“黑油大门”之“黑油”,点出李氏朝鲜已与后金结“兄弟之盟”。(详见第五十三回之“黑山村乌进孝”)
前来请安之贾环和贾兰,代指明军。贾环代指明末农民军,而明末农民军来自援辽明军逃卒(详见第二十三回之“黛玉葬花”)。贾兰代指吴三桂,此时其父吴襄正从军辽东。所以此处之贾环和贾兰都代指辽东明军。
“贾环见宝玉同邢夫人坐在一个坐褥上,邢夫人又百般摩挲抚弄他,早已心中不自在了,坐不多时,便和贾兰使眼色儿要走”。宝玉也要“一同回去”,邢夫人却将他单独留下来与“姊妹们”吃饭。
所谓“邢夫人百般摩挲抚弄”宝玉并留其吃饭,意指皇太极即后金汗位后意欲称皇帝。故代表辽东明军之贾环“早已心中不自在了”。脂批道:“千里伏线。”

五、“兴邑”即宁远
贾芸问贾琏可有“差事”,贾琏说有一件事情被凤姐给了贾芹,并说凤姐答应将“园里栽花木的工程”给贾芸。于是贾芸决定直接求凤姐。
贾琏道:“明儿一个五更,还要到兴邑去走一趟,须得当日赶回来才好。你先去等着,后日起更以后你来讨信儿,来早了我不得闲。”
“兴邑”即“兴城”;“邑()”,城市,都城。“兴城”即宁远城(今辽宁兴城)。
辽圣宗统和八年(990),设兴城县,这是兴城这一名称的最早由来。元时兴城废县,地属锦州和瑞州分辖。明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宁远卫。清代撤卫建州。1913年,宁远州改为宁远县。1914年,又改称兴城县。
宁远居辽西走廊之中部,扼辽西走廊之咽喉,“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天启二年(1622),后金逼近明朝辽东的军事重镇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辽东巡抚王化贞弃城逃跑,经略熊廷弼也被*迫退入山海关内,辽东陷入危机。朝廷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主持军事,孙承宗推荐袁崇焕为山东按察使佥事;推荐王在晋为辽东经略,取代熊廷弼。王在晋准备划山海关而守,遭到袁崇焕等人的反对。袁崇焕力主“若保关内,必保关外,若保关外,必保宁远”,得到孙承宗支持。天启四年(1624),袁崇焕筑宁远城。经数年艰辛努力,明军布成宁(远)锦(州)防线,成为阻挡后金骑兵的屏障。袁崇焕凭借这道防线,在天启六年(1626)取得“宁远大捷”,使努尔哈赤“重伤不治”;天启七年(1627又取得“宁锦大捷”,重创皇太极。这道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二十余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之战局。崇祯十五年(1642),洪承畴在松锦之战中兵败被俘,吴三桂逃归宁远,招集溃卒,重新集结兵力。
贾琏之所谓“明儿还要到兴邑去走一趟”,即指皇太极将在天启七年(1627五月亲率后金兵进攻宁远、锦州。

六、“卜世仁夫妇”即客魏阉党
贾芸打算向其“开香料铺”的母舅卜世仁赊点冰片麝香送给凤姐。脂批道:“既云‘不是人’,如何肯共事?想芸哥此来空了。”果然贾芸不仅没赊到东西,还遭到卜世仁夫妇的一番数落和羞辱。
贾芸道:“有件事求舅舅帮衬帮衬。我有一件事,用些冰片麝香使用,好舅舅每样赊四两给我,八月里按数送了银子来。”
贾芸要送凤姐冰片麝香,是因为凤姐正办端午节的节礼,表明其时在端午节前;而“园里栽花木的工程”也不可能在秋天进行。那么贾芸为什么说“八月里按数送了银子来”呢?
其实所谓“八月”,代指崇祯帝登基之天启七年(1627)八月。所谓“每样赊四两”,点出“二”和“四”,代指二十四日。贾芸之所谓“冰片麝香每样赊四两,八月里按数送了银子来”,意指崇祯帝将于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四日即皇帝位。所以此处之所谓“冰片麝香”,代指北京朱明皇权。
“卜世仁夫妇”代指觊觎朱明皇权,阻扰崇祯帝登基之客魏阉党。(详见第二十五回“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七、“倪二”即“逆贼王二”

贾芸从卜世仁家出来,心下正自烦恼”,“不想一头就碰在一个醉汉身上,把贾芸唬了一跳”。这个醉汉就是紧邻倪二,一个“专放重利债”的“泼皮无赖”,自称“醉金刚”。倪二听了贾芸舅舅之事非常气愤,慷慨地借给了他十五两三钱有零的银子。贾芸去称了称,还真是十五两三钱四分二厘。脂批道:“芸哥实怕倪二,并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也。”意谓贾芸担心借倪二的银子会留下什么后患。贾芸又自我安慰道:“不妨,等那件事成了,也可加倍还他。”
贾芸之所谓“那件事”,表面上是指“栽花木的工程”,实际上是指天启七年(1627 年)八月二十四日崇祯帝登基。
倪二”即“逆贼王二”,代指在天启七年(1627)二月揭竿起义的陕西白水县农民王二。
从万历末年起,陕西军民就已经开始了抗暴图存的武装斗争。早期的起义群众虽然人数不很多,活动的范围却相当广,在同陕西相邻的山西,四川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只是由于当时的声势还不够大,首领人物也不为人们所知。关于这些早期的起义队伍,除了一些点滴的记录以外,无从弄清他们的确切情况。天启七年,陕西澄城县爆发的农民起义,正式拉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澄城在当时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县份,境内大部分是山谷。史籍记载,这里“土瘠赋重”,本地农民由于负担不了政府的沉重赋税,逃亡的很多,丢下大*片土地没有人耕种。隆庆、万历年间,还有来自朝邑、郃阳、蒲坂等邻近县份的农民开荒佃种。天启以后,由于政府的压榨越来越重,又加上天灾,户口凋敝更甚。“四远之民,望澄以为苦海。”尽管生产的破坏、人民的灾难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明政府不但不设法救济,反而一味追逼钱粮。髓干血尽的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感到与其束手毙命于杖下,不如揭竿而求生。天启七年二月十五日黄昏时,知县张斗耀正坐堂比粮,怒火填膺的农民们各持利器,从西门拥进公堂。张斗耀见势头不好,吓得躲进私宅,被郑彦夫等人追上乱刀砍死。澄城农民抗粮杀官的消息迅速传布开来,各地的农民、饥军纷纷响应,一场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燎原大火就这样点燃了。关于澄城农民起义,有的史籍描绘得非常形象。《鹿樵纪闻》说:“崇祯改元之岁,秦中大饥,赤地千里。白水王二者,鸠众墨其面,闯入澄城,杀知县。”《烈皇小识》写得更是有声有色:“先是天启丁卯,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耀采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有王二者,阴纠数百人聚集山上,皆以墨涂面。王二高喝曰:‘谁敢杀张知县?’众齐声应曰:‘我敢杀!’如是者三,遂闯入城。守门者不敢御,直入县杀耀采。众遂团聚山中。”这里的问题是,澄城的农民起义是否就是白水县民王二领导的起义?据顺治《白水县志》载:“崇祯二年,白河北王二、种光道倡乱。官兵以不谙地势陷败。后结连延、庆诸贼,至流毒天下。”上引澄城起义的原始记载,只提到郑彦夫其人,并没有说王二是这次起义的领导者。而《白水县志》在记载王二起义时,又没有涉及澄城杀官事。可能这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个事件,被某些史籍的作者揉合为一了。在这些情节上的差异没有考定的时候,用澄城农民抗粮杀官的提法,比白水农民王二领导澄城起义要妥当一些。澄城农民起义爆发之后,陕西许多地方的饥民和饥军也闻风而动。府谷县有王嘉胤率领“杨六、不沾泥等群掠富家粟。有司捕之急,聚为盗”。白水县王二等人起义后,攻破宜君县城,放出狱囚,随即北上同王嘉胤会合,人数达到五六千名,聚集在延安、庆阳的黄龙山。(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倘或有要紧事儿,叫我们女儿明儿一早到马贩子王短腿家来找我。”
“王短腿”,代指王二起义后北上会合之农民军领袖王嘉胤。
王二之所以自称“醉金刚”,又称王嘉胤为“王短腿”,是因为明末农民军的领袖人物最初都使用浑名和绰号。
明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人物,甚至于一些部下偏裨以及战士,最初差不多都起绰号,比如“满天飞”、“一条龙”、“满天星”等。李自成初号闯将,后称闯王。史籍说:“一时贼首,多边军之豪及良家世职,不欲以姓名闻,恐为亲族累,故相率立浑名。”这种立浑名、起绰号的做法,主要是起义前期敌我力量悬殊的产物,它一直延续到明末农民战争的中期。后期起义军已经在斗争中壮大起来,逐渐走向正规化,就普遍地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了。(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倪二借给了贾芸“十五两三钱四分二厘”银子。所谓“十五两”,代指从李自成参加起义到崇祯帝自经殉国之间的十五年;所谓“三钱四分二厘”,代指崇祯帝自经殉国的具体时间。
各种史籍叙述李自成参加起义的时间很不一致。边大绶塘报中,引述与李自成同里的一个名叫李成的人的话说,李自成“自崇祯三年,西川贼卜(不)沾泥作乱,流入贼营,不知下落。”康熙二十年《米脂县志》记:“崇祯三年,大旱,夏秋无收。李自成以驿卒失公文,盗起。”可以大致确定事在崇祯三年。(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从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参加起义到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帝自经殉国,正好是十五年。此即倪二借给贾芸之所谓“十五两银子”。
第一回甄士隐之所谓“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已道出了崇祯帝自经之日期。此处之所谓“三钱四分二厘”,则点出其月份和时刻,其中“三钱”代表三月;“四分”代表卯时;“二厘”代表正刻。
所以按照《石头记》记载,崇祯帝当自经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卯时正刻。
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每个时辰又分为初刻和正刻。“卯”为地支的第四位,故此处用“四分”代表卯时,又用“二厘”代表正刻。(古人又把一天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24秒,此处之“二厘”也可以代指“二刻”。但《石头记》多以初刻和正刻表示时间,所以此处之“二厘”当指“正刻”。)
卯时为05:00至07:00,因卯时日出,故又名日始、破晓、旭日。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天且曙矣。帝御前殿,鸣钟集百官,无一至者。遂仍回南宫,登万岁山之寿皇亭自经。亭新成,所阅内操处也。太监王承恩对缢。”
“曙”,天刚亮。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的日出时间为05: 22:06。按照《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崇祯帝也应当自经于卯时正刻,即早上六点左右。

所以所谓“十五两
三钱四分二厘”,意指在李自成参加起义十五年后的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卯时正刻,崇祯帝将自经殉国。而所谓倪二借给贾芸“十五两三钱四分二厘”银子,意谓王二揭竿起义将引出李自成,李自成将在参加起义十五年后的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崇祯帝将在卯时正刻自经于万岁山。

贾芸买了冰麝送给凤姐,道:“有个原故,只因我有个朋友,家里有几个钱,现开香铺。只因他身上捐着个通判,前儿选了云南不知那一处,连家眷一齐去,把这香铺也不在这里开了。便把帐物攒了一攒,该给人的给人,该贱发的贱发了,象这细贵的货,都分着送与亲朋。他就一共送了我些冰片,麝香。我就和我母亲商量,若要转买,不但卖不出原价来,而且谁家拿这些银子买这个作什么,便是很有钱的大家子,也不过使个几分几钱就挺折腰了,若说送人,也没个人配使这些,倒叫他一文不值半文转卖了。因此我就想起婶子来。往年间我还见婶子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别说今年贵妃宫中,就是这个端阳节下,不用说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因此想来想去,只孝顺婶子一个人才合式,方不算遭塌这东西。”
贾芸之所谓“开香铺”并“捐着个通判”的“朋友”,代指在崇祯帝自经后引清兵入关之吴三桂。所谓“选了云南不知那一处,连家眷一齐去”,意指顺治末年吴三桂率军消灭云南永历朝廷,并留镇云南。
所以所谓贾芸用倪二所借之“十五两三钱四分二厘”银子买了冰麝送给凤姐,实指在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卯时正刻崇祯帝自经后,吴三桂将把北京朱明转卖给清朝,这与第四回“拐子”转卖英莲寓意相同。
凤姐道:“罢了,要不是你叔叔说,我不管你的事。我也不过吃了饭就过来,你到午错的时候来领银子,后儿就进去种树。”
本回之所谓在“园子东北角子上种树”,意谓崇祯帝将在万岁山(景山)为自己种下海棠树,意指崇祯帝即将即位。大观园之原型为西苑三海(含景山、紫禁城),而万岁山(景山)正位于西苑三海的“东北角子上”。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经于万岁山海棠树下。
贾芸得到差事,去银库领了“二百两”银子,“先找了倪二,将前银按数还他”,“又拿了五十两,出西门找到花儿匠方椿家里去买树”。脂批道:“至此便完种树工程。一者见得趱赶工程原非正文,不过虚描盛时光景,借此以出情文。二者又为避难法。若不如此了,必曰其树其价怎么,买定必株,岂不烦絮矣?”
所谓“二百两”,代指崇祯帝在位之二十年来年(十八年)。贾芸将“十五两三钱四分二厘按数还给倪二,则意指崇祯朝将亡于农民军之手。

、焙茗代表辽东明军
“因昨日见了宝玉,叫他到外书房等着,贾芸吃了饭便又进来,到贾母那边仪门外绮霰斋书房里来。只见焙茗、锄药两个小厮下象棋,为夺‘车’正拌嘴,还有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四五个,又在房檐上掏小雀儿玩。”
“外书房绮霰斋”,代指关外明清战场。本回时代背景在天启末年,所以“绮霰斋”代指辽西走廊一带。宝玉之大丫鬟“绮霰”,则代指明朝辽东统帅。
宝玉的贴身小厮茗烟在《石头记》第二大部分中称“焙茗”。茗烟代表清军;焙茗则代指辽东明军。
天启七年(1627)“宁锦大捷”后,“(魏)忠贤因使其党论(袁)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崇焕遂乞休。中外方争颂忠贤,崇焕不得已,亦请建祠,终不为所喜。七月,遂允其归,而以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驻宁远。”(《明史·袁崇焕传》)此即所谓“焙茗、锄药两个小厮下象棋,为夺‘车’正拌嘴”,指袁崇焕和阉党争夺辽东统帅权。“在房檐上掏小雀儿玩”之“引泉、扫花、挑云、伴鹤”,也代指辽东明军。
贾芸来见宝玉,即指崇祯帝即将即皇帝位。焙茗道:“二爷说什么,我替你哨探哨探去。”意指辽东明军也在探听朝中之事。

九、“小红”即天聪汗皇太极
贾芸在“绮霰斋”还见到了宝玉的丫鬟小红,小红道:“依我说,二爷竟请回家去,有什么话明儿再来。今儿晚上得空儿我回了他。”次日贾芸得到差事后,又“来至绮霰斋打听宝玉,谁知宝玉一早便往北静王府里去了”。此处之“北静王府”代指北京朱明(详见第十四回“北静王”)。
本回因宝玉大丫鬟们都不在,小红得以服侍宝玉吃茶,并转告贾芸来找之事。秋纹碧痕二人共提着一桶水回来,却见小红出来接水。二人“便都诧异”,并在为宝玉“预备下洗澡之物”后来找小红,“问他方才在屋里说什么”。小红道:“我何曾在屋里的?只因我的手帕子不见了,往后头找手帕子去。不想二爷要茶吃,叫姐姐们一个没有,是我进去了,才倒了茶,姐姐们便来了。”
“小红”代指天聪汗皇太极。本回小红服侍宝玉吃茶,意指皇太极即汗位后称皇帝。小红之所谓“只因我的手帕子不见了,往后头找手帕子去”,则指皇太极以去帝号为条件与明朝“讲和”。所以秋纹听了兜脸啐了一口,骂道:“没脸的下流东西!正经叫你去催水去,你说有事故,倒叫我们去,你可等着做这个巧宗儿。一里一里的,这不上来了。难道我们倒跟不上你了?你也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
小红之“手帕子”,代指皇太极与明朝之“和议”。
天启六年(1626)“宁远大捷”后,努尔哈赤病死,袁崇焕派李喇嘛等前往沈阳吊丧,以窥后金虚实。皇太极遣人致书袁崇焕道:
“尔停息干戈,遣李喇嘛等来吊丧,并贺新君即位。尔循聘问之常,我岂有他意,既以礼来,当以礼往,故遣官致谢。至两国和好之事,前皇考往宁远时,曾致玺书之。两国通好,诚信为先,尔须实吐衷情,勿事支饰也。”
袁崇焕知道议和一事关系重大,向明廷报告后金遣使求和的情况,并以书中大金国与大明国并写,不便入奏为由,即以原封还之,从而观察事态的发展。
天启七年(天聪元年1627 )一月,皇太极命阿敏征朝鲜,为避免两线作战,再次派人出使宁远,致书袁崇焕请求议和。袁崇焕收到来书后,立即报告明廷,疏言:
“夷使方金纳(即方吉纳)九人特来讲话,随诘来夷,何故起兵?彼云前来打围,乘便抢西达子,断不敢擅入宁前。又投递汉文夷禀,将向时皇帝二字改汗字,如虎酋之称,而仍彼伪号,然既差人求款,伪号安得犹存,因此原书还之,而留其来目,暂放一二小夷回话,令易去年号,尊奉正朔。”
明廷对后金遣使求款十分重视,明熹宗朱由校认为袁崇焕处理“奴使求款,应之有权,战守可恃,操纵合宜”。同时亦提出对后金的议和条件,说“侵地当谕令还,叛人当谕令献”。
袁崇焕看出明帝金汗所提出的议和条件差距甚大,实际上明金双方皆无议和诚意,都把议和作为政*治手段。尽管如此,袁崇焕还是想利用议和时机,修复锦州、中左、大凌河之城。但后金迫朝鲜与其结兄弟之盟后,皇太极的态度变得十分强硬,道:“尔等渐加轻慢我,袁都堂来文尊明帝为天,喇嘛书中以异国君主列于明臣之下,是皆尔等偏私所致,非义也。人君者,天佛之子也;人臣者,如若蒙嘉奖,一日间被陛用,得罪则一日间被贬谪之民也。我乃循礼而行,书明帝比天字低一格,书我比明帝低一格,书明国臣工比我低一格。知尔欺骗,我遂停止遣使臣。再者,凡尔书信,书明帝比我高一格,若将明国臣工与我并书,我将不受之。”并指责袁崇焕“修城事”,于是议和谈判宣告破裂。

(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
本回秋纹等羞辱小红,即指袁崇焕与皇太极“讲和”,要求皇太极“将向时皇帝二字改汗字”、“令易去年号,尊奉正朔”。皇太极则同意“书明帝比天字低一格,书我比明帝低一格”。
本回之“秋纹碧痕”实际上是晴雯之替身,代指袁崇焕。且看书中交代:
“如今且说宝玉,自那日见了贾芸,曾说明日着他进来说话儿。如此说了之后,他原是富贵公子的口角,那里还把这个放在心上,因而便忘怀了。这日晚上,从北静王府里回来,见过贾母,王夫人等,回至园内,换了衣服,正要洗澡。袭人因被薛宝钗烦了去打结子,秋纹,碧痕两个去催水,檀云又因他母亲的生日接了出去,麝月又现在家中养病,虽还有几个作粗活听唤的丫头,估着叫不着他们,都出去寻伙觅伴的玩去了。”
此处除了晴雯之外,对宝玉的大丫鬟都作了交代,这其实是一种避讳之法,即“空字法”(详见《红楼玄关》之四),反点出与皇太极“讲和”并使其去帝称汗之人乃袁崇焕。
第二十四回原文
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庚辰双行夹批:又是个林。】小名红玉,【庚辰双行夹批:“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庚辰双行夹批:妙文。】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便都叫他“小红”。原是荣国府中世代的旧仆,他父母现在收管各处房田事务。这红玉年方十六岁,因分人在大观园的时节,把他便分在怡红院中,倒也清幽雅静。不想后来命人进来居住,偏生这一所儿又被宝玉占了。这红玉虽然是个不谙事的丫头,却因他有三分容貌,【庚辰双行夹批:有三分容貌尚且不肯受屈,况黛玉等一干才貌者乎?】心内着实妄想痴心的往上攀高,【庚辰双行夹批:争夺者同来一看。】每每的要在宝玉面前现弄现弄。只是宝玉身边一干人,都是伶牙利爪的,【庚辰侧批:“难说”的原故在此。】那里插的下手去。不想今儿才有些消息,【庚辰侧批:余前批不谬。】又遭秋纹等一场恶意,心内早灰了一半。【庚辰双行夹批:争名夺利者齐来一哭。】正闷闷的,忽然听见老嬷嬷说起贾芸来,不觉心中一动,便闷闷的回至房中,睡在床上暗暗盘算,翻来掉去,正没个抓寻。忽听窗外低低的叫道:“红玉,你的手帕子我拾在这里呢。”红玉听了忙走出来看,不是别人,正是贾芸。红玉不觉的粉面含羞,问道:“二爷在那里拾着的?”贾芸笑道:“你过来,我告诉你。”一面说,一面就上来拉他。那红玉急回身一跑,却被门槛绊倒。【庚辰侧批:睡梦中当然一跑,这方是怡红之鬟。】

“这小红本姓林”,脂批道:“又是个林。”点出后金之女真族本是朱明臣民;“林”代指南京朱明。“小名红玉”,脂批道:“‘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所谓“林红玉”即林黛玉,即第一回三生石畔“赤瑕宫神瑛侍者”上的小红斑点,亦即脂批之所谓“玉小赤”中的“小赤”,代表南京朱明之玉角。但“赤”不仅指“朱”,也指赤金,即金子,比如成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本回之时代背景在天启末年,所以此处之“赤”代指后金。
“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便都叫他‘小红’。”
“小红”即小金,代指皇太极之后金,与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后之清朝相对。
原是荣国府中世代的旧仆他父母现在收管各处房田事务。”
意指女真族在朱明建立以后就一直是朱明臣民。
“这红玉年方十六岁”。“十六岁”代指南京朱明三朝(洪武、建文、永乐)和北京朱明十三朝(从永乐朝到天启朝,含废帝景帝),点出时代背景在天启年间。
“却因他有三分容貌,心内着实妄想痴心的往上攀高,每每的要在宝玉面前现弄现弄。只是宝玉身边一干人,都是伶牙利爪的,那里插的下手去。不想今儿才有些消息,又遭秋纹等一场恶意,心内早灰了一半。
意指皇太极对明朝自称皇帝,但又被*迫去帝称汗。宝玉身边“伶牙利爪”的一干人,代指明朝大臣和明军,主要指袁崇焕。皇太极在天聪四年(1630)的一道谕文中道:“逮至朕躬,实欲罢兵戈,享太平,故屡屡差人讲说。无奈天启、崇祯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号),及禁用国宝。朕以为天与土地,何敢轻与?其帝号国宝,一一遵依,易汗请印,委曲至此,仍复不允。”
小红在“遭秋纹等一场恶意”后,听老嬷嬷说贾芸明天“带花儿匠来种树”,“不觉心中一动,便闷闷的回至房中,睡在床上暗暗盘算”。小红并不知道谁拣了她的手帕,却梦见贾芸还她手帕,可见小红之梦其实就是她的盘算。
皇太极在宁锦战败后,锐气受挫,头脑却清醒了,发现面临一大堆急需解决的问题:
后金遵照太祖遗训,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出现了种种弊端。他们“按月分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值月贝勒掌理”,实际上是大家轮流执政。皇太极“虽有一汗之虚名,实无异整黄旗一贝勒也”,这就反映出汗权和王权、集权和分权之间的尖锐矛盾。
后金政权统治不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烈,汉族人民“每被侵扰,多致逃亡”,也有的用投毒、暗杀、乃至揭竿而起的方式进行武装斗争。而在后金社会内部,许多农奴承担繁重的差役,“儿子当差,孙子又当差,至于爷爷差事还不去”,于是激起农奴反抗农奴主的斗争,它已成为后金社会的严重问题。
后金经济遇到很大困难,“惟是年来,国用不舒,仓廪空虚,
民众地薄,生养不足”。由于明朝和朝鲜对后金采取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使得后金“银两虽多,无处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因此“盗贼繁兴,偷窃牛马”。而且天灾严重,“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
人有相食者”。

后金民众厌战,因为后金长期征战不息,大批丁壮弃田出征,他们“卖牛典衣,买马制装,家私荡然”。所以,许多人“闻有征调,各抱妻拏相哭,祖昔之勇健悍鸷,稍有间矣”。正由于后金民众厌战,勇猛善战的八旗兵不再是战无不胜的。
除了以上内忧以外,外部的问题亦很严重,东面朝鲜虽然与后金结为兄弟之盟,但和明朝仍保持密切关系;西面蒙古察哈部林丹汗,在明朝的支持下与后金争雄;南面的明朝仍有相当实力,有能力调集兵力、物力来从事战争。因此,皇太极深感不安,认为“今汉人、蒙古、朝鲜与我四境逼处,素皆不协,且何国不受讨亏我,积衅既深,辄相窥伺”,一旦联合发动进攻,后果是十分危险的。皇太极清楚地知道,要解决上述诸问题,实现进取中原的战略总目标,必须在策略上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的形势。当时后金一名谋士进言:“我国处南朝之大计,惟讲和与自固二策,待我国益富、兵益强,乘间再投破竹长驱,传檄天下矣。”皇太极采纳此议,就是要通过对明“讲和”,争取时间,解决后金存在的问题,以达到“自固”的目的,然后时机成熟,再兴兵攻明,夺取全国政权。正如朝臣高士俊指出的,“我国利于和,彼国不利于和,我国和而皇上不肯一日不兵,彼国和易为因循,易为怠惰,臣所谓借小心以图大事,假退步以求前进”。
(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
小红之梦即小红之盘算。小红梦见贾芸还她“手帕子”,意指皇太极在天启七年(1627)宁锦战败后再次称皇帝,并再次以“去帝称汗”为条件与即位后之崇祯帝议和。小红在梦中“被门槛绊倒”,则意指和议将不成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