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9|回复: 0

[小说故事] 石头真言(三十四)“题帕三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7 11: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本回接第三十三回宝玉“大承笞挞”,写南明之建立和清朝之入关。
一、“袭人献策”
本回宝钗“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并劝宝玉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说着还“红了脸”。
宝钗之劝是指所谓“仕途经济”,即指清朝与朱明争夺皇权。
“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自思:‘我不过捱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
此处仍写宝玉之“情不情”。
袭人道出了宝玉“大承笞挞”的原因,宝钗却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
黛玉来看宝玉,“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黛玉之所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与宝钗之劝相反,是要宝玉改掉“爱红的毛病”(“情不情”),专属朱明。
听见人说“二奶奶来了”,黛玉连忙要从后门躲出去。宝玉问其故,黛玉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
凤姐曾拿黛玉“取笑开心”,第一次在第二十五回,凤姐拿“吃茶”打趣黛玉,意指崇祯帝虽然登基却无法行使皇权(详见第二十五回之“马道婆”)。第二次在第三十回,凤姐嘲笑二玉“倒象‘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意指朱明对皇太极称帝无可奈何。本回如果凤姐再拿黛玉“取笑开心”,当是嘲笑北京朱明之亡了。
夫人使个婆子来“叫一个跟二爷的人”,袭人亲自前去。此处之袭人代指以洪承畴为代表之降清明臣。
夫人让袭人带给宝玉一瓶“木樨清露”,一瓶“玫瑰清露”,并道:“那是进上的,你没看见鹅黄笺子?你好生替他收着,别糟踏了。”“进上”,进献皇帝。此处之“上”代指顺治帝。此处意指顺治帝即将入主北京。
夫人又问及宝玉“捱打”之事,袭人道:“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又道:“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就好了。”
此即所谓“袭人献策”。第三十二回“心迷活宝玉”已为此埋下伏笔。其时宝玉误把袭人当黛玉,诉说了一番肺腑之言。袭人“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想到此间,也不觉怔怔的滴下泪来,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
本回之所谓“不才之事”、“丑祸”,实际上是指北京朱明之“南迁”,即南明之建立。所谓“袭人献策”,实际上是指降清之范文程、洪承畴等向清廷献计,进关夺取全国政权。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中旬,清朝获知明军放弃宁远进关的消息,就已判断出明朝面临严重危机,时刻密切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并“下令修整军器”,储备粮饷、马匹,预定四月初旬“大举进讨”明朝。李自成于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的消息,大约在三月末至四月初传到沈阳。多尔衮闻讯,迅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范文程首议,乘明朝刚被推*翻,局势混乱之机,挥师进关夺权,建立全国统治。他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无疑大大鼓舞了以多尔衮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的勃勃雄心。范文程强调此次进兵,与往次进关伐明根本不同,不在得金帛子女,而要的是得“河北数省”,占据中原,有半壁江山,才进而有全国。他疾呼:这次进关,是清朝兴亡的紧要关头,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成大功而建一统江山在此时,失机会而遗恨将来亦此时。他正确地指明,清朝的敌人已不再是明朝,却是更强大的农民军,同它进行角逐而决最后胜负。为保证清朝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他规定了具体的政*治政策,并建议在军事上或直趋北京,或在山海关以西选择一座坚城,驻兵固守,作为关内外之间的门户,以保持前方与后方的畅通无阻。范文程深刻的阐述,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武装了清朝统治集团,后来的事实证明多尔衮完全采纳了范文程的意见,一切都按他的预见而逐一实现。洪承畴则首先强调申严纪律的极端重要性,要改变清军以往抢掠财帛所造成的令人惧怕的形象,以新的面目出现,要同农民军在政*治与思想上“角逐”,是不容忽视的“要务”。其次,洪承畴以他的经验,指出了农民军“遇弱则战,遇强则遁”的作战特点。同时,他根据同农民军多年打交道的经验,正确地分析了农民军得京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的致命弱点,料定它一经听到清军将至,必携财焚宫殿而遁,清军应限定时日,以精兵为前驱,速行追剿,即使农民军据京师不撤,更给清军造成攻破和消灭它的最好机会。(李治亭《吴三桂大传》)
“原来宝钗素知薛蟠情性,心中已有一半疑是薛蟠调唆了人来告宝玉的,谁知又听袭人说出来,越发信了。究竟袭人是听焙茗说的,那焙茗也是私心窥度,并未据实,竟认准是他说的。那薛蟠都因素日有这个名声,其实这一次却不是他干的,被人生生的一口咬死是他,有口难分。”
薛蟠即多尔衮,代表清朝。所谓“这一次却不是他干的”,意指北京朱明直接灭亡于李自成之手。
薛蟠“见宝钗劝他不要逛去,他母亲又说他犯舌,宝玉之打是他治的,早已急的乱跳,赌身发誓的分辩”。又“抓起一根门闩来就跑”,要“进去把宝玉打死”。宝钗劝阻,薛蟠道:“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所谓薛蟠“抓起一根门闩来就跑”,意指多尔衮又要和以前一样率军入塞,进行屠城、杀戮、焚毁、抢掠。所谓宝钗“如今行动护着他(宝玉”,则意指清朝要入关逐鹿中原。范文程曾向多尔衮献策道:如果只想留居关东,不图大进,那就“攻掠兼施”;如果想入主中原,“非安百姓不可”。所谓“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意指清朝要将清朝之金角镶嵌在“宝玉”(朱明之缺角传国玺)之“嘴”(缺角)上,即指清朝入关取代朱明。此处宝钗之“金”,代指皇太极正式称帝后之金麒麟,而不是金璎珞。

二、“题帕三绝”代指南明之建立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鲛鮹”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亦借指薄绢、轻纱;这里指手帕。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潸(shān)”,形容流泪。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湘江旧迹”,代指泪痕;用湘妃哭舜,洒泪竹上成斑之典。“渍()”,染

宝玉在喝了王夫人的“香露”之后,便把怡红院的丫鬟分为两类(详见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晴雯、袭人)。宝玉“先使袭人往宝钗那里去借书”,再让晴雯给黛玉送手帕子。宝钗代表清朝,袭人代表以洪承畴为代表的降清之明臣。“书”代指宝钗之所谓“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让袭人去向宝钗借书,意指袭人所代表之降清明臣已加入到清朝(后金)夺取朱明皇权之队列。“两条旧手帕子”,一指“洪建”(洪武建文,见第十四回)之南京朱明,一指北京朱明,意指南明是南京朱明、北京朱明之延续。宝玉送“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给林黛玉,代指南明之建立。林黛玉代表朱明,这里代指南明;晴雯代指明朝抗清大臣。宝玉让晴雯给领黛玉送手帕,意指晴雯已代表南明之抗清大臣。
“题帕三绝”其一写“泪”,其二写“泪斑”,其三写“竹斑”。“题帕三绝”点出林黛玉将由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演变为南明之“血泪”(详见《红楼玄关》之一)。第三十七回探春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自羡压倒桃花”之“桃花”,为第七十回之“桃花社”埋下伏笔。
次日林黛玉“独*立在花阴之下”,见宝钗“无精打采的去了,又见眼上有哭泣之状,大非往日可比,便在后面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此处林黛玉是在讥讽清朝打着“义师”的旗号入主北京。而薛宝钗也不是在为宝玉而哭,而是被薛蟠气哭了。
第三十五回“林黛玉还自立于花阴之下,远远的却向怡红院内望着,只见李宫裁、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项人等都向怡红院内去过之后,一起一起的散尽了,只不见凤姐儿来,心里自己盘算道:‘如何他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一面猜疑,一面抬头再看时,只见花花簇簇一群人又向怡红院内来了。定睛看时,只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黛玉看了不觉点头,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早又泪珠满面。少顷,只见宝钗薛姨妈等也进入去了。”
此处凤姐等“花花簇簇”地进入怡红院,代指清朝入关。
林黛玉回到潇湘馆时又想起《西厢记》,自叹“命薄胜于双文”。廊上的鹦哥则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此处用《西厢记》点出朱明末世;“双文”即崔莺莺,其名由两个“莺”字叠成。《葬花吟》既是袁崇焕之挽歌,也是北京朱明之谶诗。此处鹦哥再念《葬花吟》,正是谶语应验之时,北京朱明灭亡。林黛玉“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这些诗词当为南明之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