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8|回复: 0

[小说故事] 石头真言(三十八)“矮[幽页]舫”即“大佛头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8 13: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本回接第三十七回“咏白海棠”诗,用“菊花诗”写清军南下消灭南明,用“螃蟹咏”写清朝平定“三藩之乱”。
一、藕香榭即舟山
本回作“菊花诗”前先开螃蟹宴,意指清军南下消灭南明。螃蟹为薛蟠所提供,代指清军,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第三十七回用探春之秋爽斋代表南明,本回则用惜春之藕香榭代表南明。
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榭”,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释名》:“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
惜春代表鲁监国政权及张煌言;“藕香榭”则代指鲁监国政权抗清活动之中心——舟山。
1646年(顺治三年,鲁监国元年)六月,鲁监国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保护下乘船渡海到达舟山。驻守在这里的肃虏侯黄斌卿借口自己是隆武朝廷所封,不承认鲁监国的合法性,拒绝朱以海进城。鲁监国在舟山群岛上借住了两三个月后,据守金门、厦门一带的永胜伯郑彩等带领舟师来到舟山,见朱以海处境困难,把他迎往厦门。从1647年(顺治四年,永历元年、鲁监国二年)开始,尽管东南沿海抗清武装中还有郑鸿逵、郑成功、黄斌卿等人以尊奉业已不存在的隆武朝廷为名,拒不接受鲁监国的领导,但大多数文官武将和浙江、福建绅民都以鲁监国作为抗清复明的旗帜。当时,清军满洲主力博洛已率部返回北京,东南兵力薄弱;抗清运动在鲁监国领导下风起云涌,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到1648年(顺治五年,永历二年、鲁监国三年)上半年,以鲁监国为首的明朝义师已经收复了闽东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省会福州几乎成了孤注。监国朱以海亲临福州城外的闽安镇指挥攻城。南明君主之中,朱以海是比较勇敢的,监国绍兴时敢于到钱塘江前线犒劳军队;这次在福州未克的情况下能够驻跸于闽安镇;后来在清军三路进攻舟山时又能亲领舰队出海迎战,比起隆武帝朱聿键“亲征”而踌躇不前,永历帝的望风逃窜,确实值得称赞。清廷于1647年(顺治四年)十一月派军援闽,所复州县重新落入清军之手。鲁监国收复福建的战略意图既已失败,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当时,黄斌卿据守着舟山群岛,有割据自雄之意。1649年(顺治六年,鲁监国四年)九月,张名振、张煌言等以舟师护送鲁监国移驻舟山,袭杀黄斌卿。鲁监国在舟山站住了脚,重新整顿朝政,任命张煌言为兵部右侍郎。从这时起到1651年(顺治八年、鲁监国六年),舟山群岛成为鲁监国领导下浙东抗清武装活动的中心,牵制了东南地区大量清军,为郑成功部在福建沿海的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651年(顺治八年)清军攻陷舟山,鲁监国在张名振、张煌言等扈卫下移居金门、厦门,由于郑成功不承认监国政权,而在西南建立的永历朝廷基本上得到了包括郑成功在内的南明各方势力的一致拥护,1653年三月,朱以海也承认了永历帝的正统地位,派使者上疏提出退位归藩。永历帝为了维护朱明王朝对东南地区的影响,仍然让他保留监国的名义。但这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福建沿海的抗清实力基本上控制在郑成功手里,朱以海只是作为“寓公”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顾诚《南明史》)
藕香榭柱子上挂着“黑漆嵌蚌”的对子: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芙蓉”即“英莲”(荷花),这里代指南明;所谓“芙蓉影破”代指南明灭亡。“菱藕”即紫菱洲(迎春)和藕香榭,代指南明之东南沿海;所谓“菱藕香深”,意指鲁监国政权和郑氏集团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
本回在作诗之前,林黛玉“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宝玉“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脂批道:“伤哉!作者犹记矮[幽页]舫前以合欢花酿酒乎?屈指二十年矣。”
所谓“梅花自斟壶”之“梅花”,代指南明(详见第三十七回“蕉叶覆鹿”、第五十回“咏红海棠”)。所谓“蕉叶杯”之“蕉叶”,代指鲁监国政权(详见第十八回之“芭蕉”、第三十七回之“蕉下客”)。
脂批之所谓“矮[幽页]舫”,代指张煌言被俘之地——“大佛头山”。
1661年(顺治十八年)永历帝及其太子被清军俘获,明统告绝。东南沿海的一些忠于明室的文官武将又重新酝酿拥戴朱以海出面组织朝廷。但是,掌握实权的郑成功父子对此毫不热心。次年(康熙元年)五月,郑成功突然得病去世。张煌言等一心以恢复明朝为己任的官绅志士立即提出由鲁监国继统。然而,郑经对鲁监国态度的冷淡却较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张煌言仍抱一线希望,“犹幸旧主之在”,拥明诸绅衿将领“或能旋乾转坤”,“首为拥戴”。可是,这个希望很快就化作泡影。朱以海当时正值中年,但身体状况却不佳,长期患有哮喘病,这年十一月十三日“中痰”去世,享年四十五岁。张煌言在鲁王病死后,对前途感到完全绝望。他始终是一位抗清志士,而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人。何况他对郑氏父子的所作所为常有异议,所以没有像其他一些官绅那样跟随郑氏移居台*湾,满足于保住先人衣冠头发。复明运动的旗帜既已不复存在,继续同清军作战也就失去了意义。1664年(康熙三年)六月,他下令解散自己部下的军队,只留下几个亲信居住于人迹罕至的悬山花岙,这是个距离舟山不远的孤岛。由于岛中不产粮食,日常所需不得不以寺庙和尚的名义前往舟山购买。清浙江提督张杰从降将处探知张煌言藏身于附近海岛,就派遣兵丁潜伏于舟山的普陀、朱家尖一带,不久截获了张煌言的购粮船,当即利用所获船只连夜赶往花岙。七月十七日天色未明时分,清兵出其不意地突然闯入煌言居室,煌言及随从被活捉。张煌言被俘以后,断然拒绝了清政府的招降,被押解到杭州。九月初七日,张煌言在杭州遇害。在南明为数众多的人物中,张煌言的地位并不显赫,然而在长达二十年的抗清斗争中,他历尽了艰难险阻,处处以大局为重,几乎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完人。黄宗羲为他撰墓志铭说:“今公已为千载人物,比之文山,人皆信之。余屈身养母,戋戋(jiānjiān自附于晋之处士,未知后之人其许我否也可谓定评。(顾诚《南明史》)
“大佛头山”,又称悬岙岛、花岙岛,属今浙江象山南田。因其北部有一山形似巨佛端坐,佛头高达百余米,称“大佛头”,以山称岛,故岛名“大佛头山”。清雍正《浙江通志》:大佛头,县南一百五十里,高出海中诸山数百丈,周一百余里,日本人入贡以此山为向导。
“矮[幽页]舫”:“矮”,身材短;《说文新附》:“矮,短人也。”“[幽页]āo)”,《康熙字典》:“音坳。《玉篇》:头凹也。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幽页]顤(yáo高长头)顟(láo高鼻深目貌)而暌睢(kuíhuī张目貌)。又《集韵》:大首深目貌。”
唐代皮日休《新秋言怀寄鲁望三十韵》诗:“桧(guì)身浑个矮,石面得能[幽页]。”此诗为三肴韵,故“[幽页]”应读平声。
所以所谓“矮[幽页]”,即“短身大头”;所谓“矮[幽页]舫”,即“短身大头之岛”,即大佛头山(岛)。“矮”,指佛身;“[幽页]”,指大佛头;“舫”即船,借指岛,源自舟山之“舟”,舟山因“形如舟楫”而得名。
同时,“头凹”(“大首深目貌”)之“[幽页]”,“头”也可借指大佛头;而“凹”则隐“”;“[幽页]”也隐“”。“岙(ào)”,山中深奥处;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为“岙”。故所谓[幽页]”,也借指大佛头和岙,将大佛头山与悬岙岛联系起来。
所以所谓“矮[幽页]舫”,即指张煌言被俘之地“大佛头山”,即悬岙岛。全祖望《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鄞张公神道碑铭》:“甲辰(1664)六月,遂散军居南田之悬岙。”
黛玉说吃了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宝玉便命给黛玉烫一壶“合欢花浸”的烧酒。《本草纲目》卷三十五:“合欢:合昏,夜合。崔豹《古今注》云:‘欲蠲人之忿,则赠以青裳。’青裳,合欢也。值之庭除,使人不忿。故稽康《养生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
脂批之所谓“二十年”,代指张煌言从弘光元年(1645)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到康熙三年(1664)慷慨就义于杭州之间的二十年。
“藕香榭”即舟山,是鲁监国政权抗清活动的中心,代指东南沿海一带;“矮[幽页]舫”即“大佛头山”,是张煌言被俘之地。张煌言被俘就义,标志着鲁监国政权抗清活动之终结,也标志着南明抗清活动之终结,明史正式进入明郑时期。
贾母道:“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那时也只象他们这么大年纪,同姊妹们天天顽去。那日谁知我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如今这鬓角上那指头顶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残破了。众人都怕经了水,又怕冒了风,都说活不得了,谁知竟好了。”凤姐道:“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
脂批道:“看他忽用贾母数语,闲闲又补出此书之前似已有一部《十二钗》的一般,令人遥忆不能一见,余则将欲补出枕霞阁中十二钗来,岂不又添一部新书?”
贾母即孝庄,代表蒙古族,其“小时”代指元朝。所谓“枕霞阁”,代指元朝南下消灭南宋时之东南沿海,其意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南宋德祐二年(1276)二月,宋恭帝在杭州降元。五月,南逃之吉王赵昰即位于福州,改元景炎,封信王赵昺(bǐng)为卫王。元至元十五年(1278)四月,昰殂于冈洲,其臣号之曰端宗。又立卫王昺为主,以陆秀夫为左丞相。至元十六年正月,张世杰以舟师碇(dìng)海中,棋结巨舰千余艘,中舻外舳(zhú),贯以大索,四周起楼棚如城堞,居昺其中。二月,元军南北夹攻,诸军溃。世杰乃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杨太后闻昺死,抚膺(yīng)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宋史·瀛国公二王附》)
“枕霞阁”代指南宋末世;所谓“枕霞阁十二钗”,代指元朝征伐南宋时之宋元历史人物。
史湘云是贾母娘家人,代指北元;这里主要代指蒙古八旗。
本回作诗前,探春道:“你也该起个号。”湘云道:“我们家里如今虽有几处轩馆,我又不住着,借了来也没趣。”宝钗道:“方才老太太说,你们家也有这个水亭叫‘枕霞阁’,难道不是你的。如今虽没了,你到底是旧主人。”“众人都道有理,宝玉不待湘云动手,便代将‘湘’字抹了,改了一个‘霞’字”。
于是史湘云在诗中自署“枕霞旧友”,点出史湘云的蒙古族身份,意谓史湘云所代表之蒙古八旗就是当年的元军。史湘云之所谓“家里如今虽有几处轩馆,我又不住着”,意指北元已降清(金)。
本回螃蟹宴中之“鸳鸯”也代表蒙古八旗,平儿则代表汉军八旗。
“(湘云)因又命另摆一桌,拣了热螃蟹来,请袭人、紫鹃、司棋、侍书、入画、莺儿、翠墨等一处共坐。山坡桂树底下铺下两条花毡,命答应的婆子并小丫头等也都坐了,只管随意吃喝,等使唤再来。”
此处吃螃蟹之大丫头、小丫头和婆子,都代指清军南下伐明时之明清历史人物。
本回吃螃蟹前,凤姐“命小丫头们去取了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此处之“绿豆面子”,是“澡豆”的一种。“澡豆”,古代洗脸、净手、浴身的一种粉剂,以豆粉为主,配合各种药物制成。

二、“菊花诗”
第三十七回之“咏白海棠”诗,写北京朱明之亡、南明之建立、清朝之入关并南下消灭南明。本回之藕香榭开螃蟹宴,写清军消灭东南沿海之南明抗清势力。本回之“菊花诗”则写清军南下消灭南明的具体过程。

“菊花诗”还有一个新规定。探春对宝玉道:“才宣过总不许带出闺阁字样来,你可要留神。”所以“菊花诗”虽然为女儿(含宝玉)所作,但其主人公多做男人行状,如湘云之“科头坐”、黛玉之“负手”、探春之“葛巾”等等。

“菊花”有两大特点:一为晚开。杜甫:“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一为傲霜。苏东坡:“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诗”中之菊花代指南明,南明是北京朱明之延续(“晚开”),建立之初就与入关之清朝处于对峙之中(“傲霜”)。
“菊花诗”借菊花写南明,即宝钗之所谓“又是咏菊,又是赋事”,是一部“诗”的南明史。这里只解读“赋事”的一面。
1忆菊 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薛宝钗代表入主北京之清朝。“忆菊”忆的是在北京朱明灭亡后,明朝宗室及大臣“随归雁”“南迁”所建之南明。意指清军将南下征伐南明。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此联点出“秋”,代指朱明末世。“蓼”,水蓼,花红。“苇”,芦苇,花白。“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此联写北京朱明之亡。“空篱旧圃”,代指北京朱明灭亡后之朱明;“旧圃”,去年的花圃。“秋”,指菊花,代指朱明。“清霜”,代指清朝。“梦有知”,在梦中才能见到。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此联写明室“南迁”,即南明之建立。“念念”,一个心念接一个心念,引申为一心一意。寥寥”,寂寞,孤单。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此联写清军即将南下,消灭南明。“黄花”,菊花。“重阳”,是赏菊佳节。

2、访菊 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宝玉即传国玺,代表朱明皇权。“怡红公子”代表南明皇权;“怡红”隐“遗朱”,即“残明”,这里指南明。
“访菊”访的是在金朝(女真政权)军队打击下,宋室南迁所建之南宋,意指朱明宗室将效仿南宋建立南明。
“闲趁霜晴”,指清军尚未南下之时;“霜”代指清朝。“淹留”,羁留,逗留。“蜡屐”,涂蜡的木屐。“解”,懂得。

3、种菊 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迳绝尘埃。

此诗意指明室效仿南宋建立南明。“携锄秋圃自移来”句,
即指南明效仿南宋。“故故”,故意,特意。
“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井迳”,田间小路,这里指种菊处。


4、对菊 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史湘云代表蒙古族,这里代指清军(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此诗写清军南下征伐南明。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上句意指明室效仿南宋建立南明,与入主北京之清朝(后金)对峙。下句意指南明有多个政权。南明共有五个政权,即弘光朝廷、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朝廷。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此联写清军南下征伐南明。“萧疏篱畔”,代指明方。“清冷香中”,代指清方。“科头坐”、“抱膝吟”,以吟诗喻战争。“科头”,谓不戴冠帽,裸露头髻,这是汉族人形象。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金朝曾与南宋对峙,元朝则消灭南宋,清军(满蒙)现又征伐南明,所以南明对代表清军(满蒙)之史湘云来说,可谓“惟有我知音”。“傲世”即“傲霜”,“霜”代指清朝(满蒙)。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意指清朝不会错过一统中原的大好时机。

5、供菊 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供菊”写清军消灭南明。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意指南明已亡,成了清朝取乐之玩物,“几案”之“点缀”。“俦”,伴侣。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对下句黛玉评道:“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意谓上联及上句已写南明之亡,即已折已供,此句则“翻回来”写南明未亡之时,即“未折未供之先”,为下文做铺垫。三径”,亦作“三迳”,指归隐者的家园;代指南明。“三径露”、一枝秋”,均指菊。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对下句黛玉评道:“这句背面傅粉。”金朝曾与南宋对峙,蒙元则消灭南宋,此即所谓“旧游”。清军(满蒙)又征伐南明,即所谓“新梦”。“纸帐”,以藤皮茧纸缝制的帐子。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上句意谓南明与南宋一样,都是汉族在南方建立的残余政权,故谓“同气味”;“傲世”即“傲霜”,“霜”代指清朝(满蒙)。
下句意谓南明建立在朱明末世(即有“霜”之秋)。“春风桃李”代指春天。“淹留”,羁留,逗留。

6、咏菊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林黛玉代表南明,此诗写南明弘光朝廷之建立。
“无赖”,无奈,无可奈何。“诗魔”,犹如入魔一般的强烈的诗兴。昏晓”,犹早晚。欹”,通“倚”。“毫端”,笔尖。“素怨”,秋怨。“秋心”,即“愁”。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陶渊明为东晋末期南朝宋人,借指南明,意谓南明也与清朝形成了南北朝。“一从”,自从。“陶令”,即陶渊明,爱菊,曾做过彭泽县令。“平章”,品评。

7、画菊 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霜痕。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薛宝钗代表清朝,此诗写清朝消灭南明弘光朝廷。
“较量”,斟酌构思。“聚叶”,绘画术语,指画叶章法。“泼墨”,中国绘画的画法之一,笔力奔放,宛如水墨泼在纸上。“攒花”,绘画术语,指花头画法。“神会”,在心神上领会。“跳脱”,手镯。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上句意谓不要认为这是东篱下的真菊而随手采摘。“东篱”,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掇(duō)”,摘取。下句与“忆菊”之“慰语重阳会有期”句相呼应,但不是真菊,只是画菊,故谓“粘屏聊以慰重阳”。
此联意谓弘光朝廷之覆亡并不代表南明之亡,南明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朝廷又相继建立。
1645年夏天,清廷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是十分惊人的。到这年五月,大顺农民军不仅失去了全部占领的地方,其领袖李自成——大顺国皇帝也在清阿济格部追击下逃入湖北通山县被乡团打死,大顺政权已经名实俱亡了,只剩下一支还有相当实力的武装,史学界一般称之为大顺军余部。同一个月,南京弘光朝廷在多铎统领的清军面前几乎毫无抵抗,就土崩瓦解了。南明原来拥兵自重的江北四镇和左梦庚部军队都争先恐后地向清朝投降。这种离奇的现象,对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顺农民军元气大损,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不再扮演逐鹿中原的主角。忠于明朝的官绅士民也震惊不已,他们当中许多人迷恋的东晋、南宋偏安局面被无情的事实打得粉碎了。可是,对于清廷的最高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来说,胜利却来得太容易,他以为清朝的两大对手大顺、南明都已经被彻底打垮,剩下的事不过是接管地方,享受胜利果实而已。然而,他却完全估计错了形势,骄狂地以为天下已定,征服者的面貌顿时暴露无遗。从此开始全面推行一系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汉民族被激怒了,大江南北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抗清运动。(顾诚《南明史》)

8、问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问菊”写南明永历朝廷。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永历朝廷建立于广东,后不断向西逃窜。永历帝在给吴三桂的信中曾道:“朕自登极以来,一战而楚失,再战而西粤亡。朕披星戴月,流离惊窜,不可胜数。幸李定国迎朕于贵州,奉朕于南(宁)、安(龙)……”“秋”,指菊花,代指南明。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上句意指永历帝移跸贵州安龙,成为大西军余部孙可望之傀儡。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十月,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就任监国,十一月十八日即皇帝位。顺治九年(永历六年1652)二月,永历朝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迁移到孙可望控制下的贵州安龙府“孤标傲世”,指菊,代指永历朝廷。
下句意指永历朝廷是南明最后一个政权。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意谓永历帝可有恢复朱明之志。“圃露庭霜”代指南明。“雁归蛩病”则容易惹起秋思。“雁归”,大雁南归。“蛩”,蟋蟀;“蛩病”,指蟋蟀悲鸣。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此联正如陈寅恪所言:“建州入关,明之忠臣烈士,杀身殉国者多矣。甚至北里名媛,南曲才娃,亦有心悬海外之云(指郑成功),目断月中之树(指永历帝),预闻复楚亡秦之事者。”(《柳如是别传》)
“解语”,指花会说话,解人意。典出《开元天宝遗事》:“帝(唐明皇)与妃子(杨贵妃)共赏太液池千叶莲,指妃子与左右曰:‘何如此解语花也。’”

9、簪菊 蕉下客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探春代表南明隆武朝廷及郑成功,这里代指南明抗清人士。“簪菊”意指尊明抗清。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上句意指南明小朝廷一个接一个地建立,又一个接一个地灭亡。“瓶供”指灭亡,见“供菊”诗。“篱栽”指建立,见“种菊”诗。
下句意谓张煌言、郑成功等南明人士在清军南下之际毅然投笔从戎,原大顺军和大西军余部也反正“扶明逐清”,形象都为之一变,故云“休认镜中妆”。“认”,辨别。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长安公子”,本指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黄巢曾在长安做过两年(881~883)大齐皇帝,故称之为“长安公子”,与本回“怡红公子”寓意相同。南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云:“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巢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巢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后黄巢还写下了著名的“不第后赋菊(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可谓是有“花癖”之人。此诗用“长安公子”黄巢代指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郝永忠(郝摇旗)、李定国等。南明时期,李自成大顺军余部郝永忠等和张献忠大西军余部李定国等先后改奉南明为正朔,“扶明逐清”。
“彭泽先生”,本指“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这里代指不屈膝事清之南明抗清人士,如张煌言、郑成功等。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意指南明人士尊明(“簪菊”)抗清(“沾露染霜”)。“露”、“霜”代指清朝。“短鬓”、“葛巾”,都是汉族人形象,代指南明抗清人士。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占南京后,多尔衮以为天下已定,再次下达“剃发”令,强迫汉民“剃发易服”,改用满族衣制。“剃发”后既无“短鬓”,也无处戴“葛巾”。“九秋”,秋天共有九十日,故亦谓九秋。“三径露”、“九秋霜”,都代指菊。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高情”,指“短鬓葛巾”、“沾露染霜”,即尊明抗清;“时人”,代指剃发降清者。

10、菊影 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菊影”写永历帝亡命缅甸后之南明。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1659)闰正月,永历朝廷逃入缅甸,寄人篱下,苟且偷安。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此联写日光下的菊影。“秋光”代指秋光里的菊影;“潜度偷移”,指菊影随日光西斜而移动。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此联写灯光和月光下的菊影。
首联和颔联意谓亡命境外的永历朝廷对国内还有影响。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此联意谓永历流*亡朝廷虽还有影响,但已甚微,如梦般虚幻。“寒芳”指菊花;“留照”指菊影;“霜印传神”指菊影能表现菊花的神韵,与上句“魂应驻”意同。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顺治十六年(1659),“云贵地方初辟”,清军无力追击,亡命缅甸的永历朝廷得以苟延残喘,此即所谓“珍重”。但永历流*亡朝廷之影响已有如“醉眼认朦胧”。“暗香”指菊影。“暗香”是踏不碎的,消除菊影最好的方法就是铲除菊花,顺治十八年(1661)吴三桂入缅擒回永历帝。

11、菊梦 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菊梦”写永历帝之死,代指南明之亡。菊梦”也是“梦菊”,菊之梦也是人之梦。第十七回元妃所点第三出戏《仙缘》,用《邯郸梦》代指南明,早已点出南明不过是黄梁美梦一场。“庄生蝶”,典出《庄子·齐物论》,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周,于是疑惑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故故”,屡屡,常常。
菊梦”之首联和颔联写菊之梦,“菊”代指南明。菊花篱畔一梦,升*天“和云伴月”,指康熙元年(1662)四月吴三桂命人“进帛”、永历帝上吊自尽,代指南明之亡。这里借“庄周梦蝶”,表明菊花梦见自己“登仙”即指南明“登仙”。“陶令盟”代指尊明之抗清人士(见“簪菊”)。
菊梦”之颈联和尾联写人之梦。颈联写明朝遗民怀念南明,但“衰草寒烟”才是他们要面对的现实。

12、残菊 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探春代表郑成功。“残菊”写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1661移师台*湾。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天气渐冷,菊花由盛转败,南明亦如此。“小雪”,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阴历十月。“倾欹(qīngqī)”,倾斜,歪斜。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此联写郑成功移师台*湾时的南明形势。“淡泊”,指花色消退;“离披”,散乱的样子。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此联写郑成功在人们的“心悬”之下,移师(“雁阵”)台*湾,历史将进入明郑时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郑成功移师台*湾后不久病死,其子郑经在“三藩之乱”时曾率军登陆参战。

三、“螃蟹咏”
本回作诗前先开螃蟹宴,代指清军南下消灭南明;“菊花诗”又具体写清军消灭南明之过程;作诗后再开螃蟹宴,则代指清朝平定“三藩之乱”。此处之“螃蟹”代指稻香村之李纨所代表之吴三桂、孔有德(孙延龄)、耿仲明(耿继茂、耿精忠)、尚可喜等。
1、宝玉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螯”,蟹钳。“擂”,研磨。
“饕餮(tāo tiè)”,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特指贪食者。“横行公子”,指蟹;金代元好问《送蟹与兄》诗:“横行公子本无肠,惯耐江湖十月霜。”
“脐”,肚脐。
“坡仙”,宋代苏轼号东坡居士,文才盖世,仰慕者称之为“坡仙”。苏轼《初到黄州》诗:“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苏轼《丁公默送螃蟹诗》:“堪笑吴中馋太守(苏轼自称),一诗换得两尖团(指蟹)。”


2、林黛玉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铁甲长戈”,比喻蟹壳蟹脚。“红脂”,蟹黄,橙红色。“觞(shāng)”,古代盛酒器。

3、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霭(ǎi)”,云气。“涎口”,馋嘴。“经纬”,指道路,南北为“经”,东西为“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谓蟹壳中只有黑的膏膜和黄的蟹黄。“皮里春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评论;《春秋》相传为孔子所修,意含褒贬,借指评论。
“釜()”,古代的一种锅。“禾黍”,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浦”,指池、塘、江河等水面。“月浦”,月下之水面。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宝玉之所谓“横行公子”、黛玉之“铁甲长戈”,以及薛宝钗之“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等,都代指降清汉军。黛玉之所谓“多肉更怜卿八足”,则点出“八旗”。宝玉之所谓“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意指汉军八旗和吴三桂等“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宝钗之所谓“月浦空馀禾黍香”,则点出稻香村。唐代陆龟蒙《蟹志》:“秋冬至,必大出,江东人云稻之登也。”宋代傅肱《蟹谱》:“秋冬之交,稻粱已足……最号肥美。”清代张岱《陶庵梦忆·蟹会》:“河蟹至十月与稻梁俱肥。”所以所谓“月浦”代指稻田;“禾黍香”代指“稻之登”;所谓“月浦空馀禾黍香”,代指“三藩”灭亡。
第三十七回之“咏白海棠”和本回之“菊花诗”,都是先交代时代背景再赋诗;本回之“螃蟹咏”则相反,是先赋诗再交代时代背景。
“说着,只见平儿复进园来。不知作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