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8|回复: 0

[小说故事] 石头真言(四十二)“钗黛合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8 13: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谬补余香

本回接第四十回和第四十一回之“游园”(消灭南明),写清朝一统中原。
一、“巧姐”即康熙帝玄烨
“巧姐儿”又叫“大姐儿”,代表清朝皇权和皇帝。“大姐儿”主要代指顺治帝福临,“巧姐儿”代指康熙帝玄烨。
本回贾母因“两宴大观园”“被风吹病了”,“大姐儿”也发热。刘姥姥说可能是“撞客”了,凤姐让彩明查《玉匣记》,彩明念道:“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
“撞客”,旧指碰到鬼神为其所附而生病。《玉匣记》,亦称《玉匣记通书》,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本占卜择吉之书。
第四十回和第四十一回借“游园”、“行令”等活动写清军南下消灭南明之过程。所谓“花神”即宝玉(详见第二十七回“饯花辰”),代表南明皇权(甄宝玉)。在永历帝遇难后,明郑政权成为南明之代表,是“甄宝玉”的实际拥有者。
永历十五年(1661)十二月,郑成功收复台*湾。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永历帝在昆明遇难。五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康熙三年(1664)三月,郑经放弃东南沿海岛屿,率师东渡。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爆发,郑经率师登陆参战。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平。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率台*湾归降。
所谓“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意指郑氏集团在清军打击下移师台*湾,并将在南明建立四十年之际降清。所谓“五色纸钱”,照应女娲补天之“五彩石”和通灵宝玉之“五彩晶莹”,点出“花神”即宝玉。所谓“四十张”和“四十步”,代指从崇祯十七年(1644)南明建立(或清朝入关)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降清之间的“四十年”。所谓“东南方”,点出台*湾方位。
“大姐儿”出生在“七月初七日”,代指康熙六年(1667)七月初七日康熙帝亲政。《清史稿·圣祖本纪一》:“秋七月己酉(初七),上亲政,御太和殿受贺,加恩中外,罪非殊死,咸赦除之。是日,始御乾清门听政。”
刘姥姥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脂批道:“作谶语以影射后文。”
“巧哥儿”即康熙帝玄烨。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顺治帝崩,康熙帝即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辅政。康熙六年(1667)七月初七日,举行康熙亲政仪式。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帝擒鳌拜,开始真正主政。
刘姥姥之所谓“各人成家立业”,即指康熙帝主政。所谓“一时有不遂心的事”,代指“三藩之乱”。所谓“巧”,意指清朝入关取代朱明全靠一个“巧”字。第七回宝钗之“冷香丸”,即意指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皇太极建立清朝,也“只难得‘可巧’二字”。此处之“巧”则指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凤姐道:“只保佑他应了你的话就好了。”脂批道:“‘应了这话就好’,批书人焉能不心伤?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哀哉伤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辛卯冬日。”
所谓“嶽(岳)庙相逢之日”,代指朱明彻底灭亡之日,即“三藩之乱”平、郑克塽降清之时。
所谓“辛卯”,指康熙五十年(1711)。此批作者当为《石头记》创作参与者或知情者。
次日王太医被传请来荣府,道:“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待吃,也就罢了。”又道:“我说姐儿又骂我了,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丸药来,临睡时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是了。”
此处意指在清朝一统中原的过程中,南明的抵抗只是让清廷“偶感一点风凉”,连药也不用吃。
我们来归结一下《石头记》中的“大姐儿”和“巧姐儿”。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于是来至东边这间屋内,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脂批道:“记清。”
此处之时代背景在皇太极即后金汗位之后,“大姐儿”代指清朝皇权,意指天聪汗皇太极即将称皇帝。
第七回“送宫花”:“周瑞家的会意,忙蹑手蹑足往东边房里来,只见奶子正拍着大姐儿睡觉呢。”脂批道:“总不重犯,写一次有一次的新样文法。”
此处之时代背景在清朝入关之后,所谓“贾琏戏熙凤”暗伏“太后下嫁”,“大姐儿”代指顺治帝。
第二十一回“大姐儿见喜”。此处之时代背景在南明永历年间,“大姐儿”代指顺治帝。
第二十七回:“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
此回之所谓“四月二十六日”是宝玉生日。其中“探春送鞋”为“兴利除弊”一回伏线(脂批),“司棋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裙子”为“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一回伏线,等等。此处之“巧姐大姐”则为入关后之顺治康熙二帝伏线。
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
所谓“清虚观打醮”,代指天聪汗皇太极在得到元玺后正式称帝,成为清朝第一个皇帝。此处之“大姐儿”和“巧姐儿”,则点出清朝第二个皇帝福临和第三个皇帝玄烨。
第四十一回“大姐儿”和“板儿”互换“柚子”与“佛手”。此处点出清朝将在“三藩之乱”时彻底消灭北元残余势力。“大姐儿”代指清朝;“板儿”代指蒙古族。
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奶子抱巧姐儿”也来了。此处之“巧姐儿”代指康熙帝,点出其时代背景在康熙朝。
等等。
凤姐之原型为孝庄,贾琏主要代指顺治康熙二帝,都代表清朝。琏凤之女“大姐儿”主要代指顺治帝,“巧姐儿”代指康熙帝;“大姐儿”和“巧姐儿”合在一起即“贾琏”。

二、“一百零八两”
本回刘姥姥辞归,荣府除送布料衣裳、果子粳米、药品、锞()子等之外,还送给了刘姥姥一百零八两银子。平儿道:“……这一包是八两银子。这都是我们奶奶的。这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第一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凤姐送了二十两银子。所谓“二十两”,代指后金存续之二十年,意指降金之蒙古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协助皇太极消灭察哈尔部林丹汗(北元),建立清朝。
本回之所谓“一百零八两”,则代指元朝存续之一百零八年,意指降清(金)之蒙古诸部协助清廷又建立了一个相当于元朝的一统中原之游牧民族政权。元朝从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建元到1368年元顺帝弃大都北遁,共存续了108年。
夫人让刘姥姥“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再别求亲靠友”。顺治十三年(1656),鉴于东蒙各部“效力有年,功绩卓著”,顺治帝赐敕曰:“朕世世为天子,尔等亦世世为王,享富贵于无穷,垂芳名于不朽,不亦休乎!”

三、“钗黛合一”
本回薛宝钗借第四十回林黛玉之“酒令”,要“审”林黛玉。“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其中第一句是“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牡丹亭》,借以指清军南下后之南明形势;第二句是“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改自《西厢记》,借以指南明盼望明军之捷报。
第四十回之所谓“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是借“酒令”演绎南明史。本回南明已经灭亡,薛宝钗重提林黛玉之“酒令”,实际上是清廷在清算南明抗清人士和不合作人士之旧账。林黛玉代表南明,此处代指南明人士。
宝钗道:“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薛宝钗之所谓“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实际上是指清廷希望汉族文人走“仕途经济”之路,仕奉清朝。如果“读了书”,反而舞文弄墨、诽谤朝政,就是“把书遭塌了”,“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最怕“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也就是只有死路一条了。
宝钗“审”黛玉之法,是先捏住黛玉软肋,即黛玉之“失于检点”,再给以训诫,既打又拉,其中含有威胁之意。于是“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下文黛玉开宝钗玩笑,宝钗也是如法炮制,先“把黛玉按在炕上,便要拧他的脸”,黛玉央告后,又替她拢头发。
本回回前有脂批曰:“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所谓“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意谓虽然薛宝钗代表清朝,林黛玉代表明朝,但实际上都代表中国。明朝由汉族和女真族、蒙古族以及其它少数民族组成,清朝也由这些民族组成。也就是说虽然清朝取代了明朝,但实际上统治的还是那个地方,还是那些民族。明朝时“钗黛”本为一体,明末清初时一分为二,清朝一统中原后“钗黛”又合而为一。
所谓“黛玉逝后”,代指南明灭亡之后。所谓“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代指清廷一统中原后所宣扬之所谓“满汉一体”、“天下一家”等语。
所谓“今书至三十八回”,表明《石头记》在此批之后又做过修改和调整。《石头记》即“传国玺传”,作者仿效传国玺上的八个字,将《石头记》设计成八十回;因传国玺缺了一角,又将《石头记》设计为未完成之作。所以此处之所谓“已过三分之一有余”,乃“为混人也”(第七十八回脂批)。

四、“惜春画园”
所谓“惜春画园”,代指清廷官修《明史》。惜春本代指鲁监国政权和张煌言,此处代指明朝遗民。
清朝入主中原后,转年即顺治二年(1645)。四月,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得到了清廷认可,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此时正值清军入关之初,立足未稳便急于诏修《明史》,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以此宣告明朝已亡,而当时南京的弘光朝廷正与清朝南北对抗,修《明史》便是不再承认弘光的南明政权存在。二是以此笼络明朝遗臣,通过纂修《明史》,使那些降清的明朝汉族官员有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开馆修史的条件根本不具备。清廷所下诏令,实际只是一纸空文,它的政策作用远远超出了它修史的作用。康熙四年(1665)清朝已彻底消灭大*陆南明残余势力,沉寂多年的《明史》修纂工作又重新启动。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爆发,打乱了《明史》修纂的进程。康熙十七年(1678)平叛战争进入尾声,康熙皇帝正式下令,诏举博学鸿儒特科。对于这次特举,天下读书人的态度却各不相同。趋之若鹜者有之,观望迟疑者有之,力辞婉谢者有之,以死拒荐者亦有之。万斯同和其师黄宗羲,都谢绝了荐举提名。康熙十八年(1679)五月,皇帝正式任命内阁学士徐元文为《明史》监修官,任命特举来的“五十鸿博”为《明史》纂修官。于是,清政府再次拉开了《明史》修纂的序幕。万斯同则接受监修徐元文之邀,以布衣身份参加修纂《明史》。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前后,《明史》修纂工作便正式开始了。(朱端强《布衣史官——万斯同传》
第四十回“游园”前,刘姥姥道:“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贾母指着惜春道:“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
此处贾母让惜春“画园”,当指清廷在顺治初年诏令修纂《明史》,以及康熙四年(1665)重开明史馆。
本回惜春告假“画园”,宝钗建议“给他半年的假”,“再派了宝兄弟帮着他”,以便出去请教“那会画的相公”;又开出“画器”单子,让惜春“和老太太要去”。所以本回之“惜春画园”,当指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集中人力物力正式修纂《明史》。
本回通过钗黛之口,道出了《石头记》(“明末史”)之特点:
1、“春秋笔法”
宝钗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春秋》用笔严谨,褒则称字,贬则称名,其引文用笔,常用一字寓意褒贬。晋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黛玉将刘姥姥比作“母蝗虫”,即所谓“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2、“事信言文”
“事信言文”,出自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其意为:文章只有事实准确可信,语言富有文采,才能流传于后世。“信”,真实,准确。“文”,有文采。“表见(xiàn)”,流传;“见”通“现”。
林黛玉之所谓“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即所谓“事信”。
宝钗则道:“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象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划的。一点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矶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张笑‘话’儿了。第三,要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折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跏了腿,染脸撕发倒是小事。”
宝钗又道:“我教你一个法子。原先盖这园子,就有一张细致图样,虽是匠人描的,那地步方向是不错的。你和太太要了出来,也比着那纸大小,和凤丫头要一块重绢,叫相公矾了,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
第一回“石头”道:“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脂批道:“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又道:“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巢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作者批曰:“斯亦太过。”
万斯同曾语方苞曰:“史之难为久矣,非论其世,知其人,具见其表里,则吾以为信而人受其枉者多矣。吾少馆某氏,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涌,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长游四方,从故家求遗书,旁及郡志邑乘、杂家志传之文,莫不网罗参互,而要以实录为指归。盖实录者,直截其事与言而无所增饰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之本末,十得八*九矣。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他书不能具也。凡实录之难详者,我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我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子盍就我所述,约以义法,而经纬其文,他日书成,曰‘此四明万氏所草创也’,吾死不恨矣!”
《清代学人列传·万斯同》:“先生初至京师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徐乾学居忧,请先生纂《读礼通考》,自国恤及家礼,十四经之笺疏,廿一史之志传,汉、唐、宋诸儒之文集说部无或遗者。又以其余为《丧礼辨疑》四卷、《庙制折衷》二卷。乃知先生故深于经。”
林黛玉还道出了清廷修《明史》之目的。黛玉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这些水缸箱子来了。想必他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点出《明史》不过是清朝一统中原之“嫁妆”。惜春则道:“原说只画这园子的,昨儿老太太又说,单画了园子成个房样子了,叫连人都画上,就象‘行乐’似的才好。
林黛玉还点出了《石头记》主要为“南明史”。黛玉道:“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所谓“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是通过“游园”、“行令”等活动写清军消灭南明之过程,所以所谓《携蝗大嚼图》即清朝消灭南明之历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