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1|回复: 0

[小说故事] 石头真言(四十五)《秋窗风雨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8 13: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本回接第四十四回“鲍二媳妇上吊”,写清军进攻南明永历朝廷。
一、赖尚荣即耿继茂
本回探春、李纨众姊妹来找凤姐,说是要请凤姐做“监社御史”。探春代表南明,李纨代表降清明将。永历三年(顺治六年1649)孔、耿、尚三王南下后明清战争,实际上已转化为明军与清朝汉军之间的战争。而凤姐所代表之清廷则退居二线,做起了“进钱的铜商”和“监察”。李纨道:“昨儿还打平儿呢……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儿……你今儿又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此处已点出满洲八旗已与降清汉军“换(了)一个过子”。
本回赖嬷嬷因其孙“选了州县官”,“众亲友要给他贺喜,少不得家里摆个酒”,来“请老太太、太太们、奶奶姑娘们去散一日闷”。
第四十七回道出赖嬷嬷之孙叫赖尚荣,代指耿仲明之子耿继茂。所谓“选了州县官”,代指顺治八年(1651)四月耿继茂袭封靖南王。《清史稿》:“仲明死,继茂在军中,代领其众,请袭爵,睿亲王方摄政,持不可。继茂从可喜俱南,定广东诸郡县。八年,世祖亲政,继茂嗣为王。”“赖嬷嬷”和“赖大家的”代指清初汉人四王,即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
赖嬷嬷对凤姐说自己曾训其孙道:“哥哥儿,你别说你是官儿了,横行霸道的!你今年活了三十岁,虽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胎胞,主子恩典,放你出来,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也是公子哥儿似的读书认字,也是丫头、老婆、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你那里知道那‘奴才’两字是怎么写的!只知道享福,也不知道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你这么个东西来。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也照样打出你这么个银人儿来了。到二十岁上,又蒙主子的恩典,许你捐个前程在身上。你看那正根正苗的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如今乐了十年,不知怎么弄神弄鬼的,求了主子,又选了出来。州县官儿虽小,事情却大,为那一州的州官,就是那一方的父母。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
所谓“你看那正根正苗的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意指在满洲八旗兵实力下降后,清廷越来越多地采取以汉制汉的方针,重用以孔、耿、尚、吴四王为代表之降清汉军
凤姐道:“别人我不知道,我是一定去的。先说下,我是没有贺礼的,也不知道放赏,吃完了一走,可别笑话。”“赖大家的”道:“奶奶说那里话?奶奶要赏,赏我们三二万银子就有了。”
所谓“三二万银子”,代指永历朝廷主要控制区之云贵、两广、福建等省,后来成为“三藩”及孔延龄(孔有德婿)之驻镇地。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之陪房,其子代指实力下降之满洲八旗,因办事不力,凤姐要将其撵出。“周瑞家的”反而求赖嬷嬷说情,凤姐才改为只打四十棍。“周瑞家的”又“要与赖嬷嬷磕头,赖大家的拉着方罢”。此处也点出清廷正倚重汉人四王。
“赖大家的”道:“择了十四的日子,只看我们奶奶的老脸罢了。”
所谓“十四”,代指耿继茂移镇福建之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1660),为第四十七回之“柳湘莲”埋下伏笔。

二、《秋窗风雨夕》
本回交代:“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建议黛玉吃燕窝。
“燕窝”,为金丝燕每年南下避冬所筑之巢,主产于东南亚各国和我国福建、广东、云南等地,这里借指南方。薛宝钗代表清朝,林黛玉代表南明。所以所谓“宝钗建议黛玉吃燕窝”,实际上是指在清军打击下南明政权之“南迁”。
黛玉道:“我长了今年十五岁。”脂批道:“黛玉才十五岁,记清。”
黛玉十五岁,宝玉则十六岁,点出此处之时代背景在永历朝。(详见第二十二回“宝玉年龄”)
南明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十月,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就任监国,十一月十八日即皇帝位,当年逃入广西,受军阀挟持。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清两广提督李成栋反清归明,永历帝返回肇庆。永历四年(顺治七年1650)二月,永历帝逃到广西。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二月,已“无尺土一民”的永历帝移跸孙可望为其安排的贵州安龙府,成为傀儡。永历帝于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十一月、次年六月,两次密诏李定国救驾。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1656)三月,李定国率军将永历帝迎至昆明。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1657)八月,孙可望兴兵问罪,兵败降清。孙可望降清,云贵虚实尽为清廷所知,清廷利用这大好时机,于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二月,派三路大军进攻云贵。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正月,清军占领昆明,永历帝亡命缅甸。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被吴三桂擒回昆明缢杀,永历朝廷灭亡。(顾诚《南明史》)
黛玉道:“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永历五年(顺治八年1651)二月,清军进攻驻于南宁的永历朝廷,永历朝廷覆亡在即。永历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把希望寄托于原大西军和原大顺军。三月,永历帝封大西军孙可望为“秦王”。就孙可望来说,他既需要朱明皇帝这面旗帜,把永历帝掌握在自己手中,借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明知朱由榔和忠于明室的朝臣是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才违心地同意真封秦王。于是,他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策略,名义上尊奉永历年号,正式自称秦国“国主”。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二月,已“无尺土一民”的永历朝廷迁移到贵州安龙府,成为大西军孙可望之傀儡。(顾诚《南明史》)“时上在安龙,夹于万山之中,群蛮杂处,荒陋鄙俗,百物俱无;茅茨土库,随扈者止五十人,仪制草率之甚。而可望自居贵州省城,大造宫殿,设立文武百官。凡四川、云南、贵州文武大臣数百余员,俱挟以威令,刻期朝见,授以伪衔;有不从者,即诛之。”(计六奇《明季南略》)
林黛玉之处境即永历帝移跸安龙后之处境。
“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
薛宝钗代表清朝,林黛玉所说即指入关后之清朝。
“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孙可望任命亲信为安隆府知府,每年给银八千两、米六百石供永历君臣、随从支用,“帝以不足用为言,不答”。永历皇帝实际上被软禁在了安龙府,连原大西军领导人物李定国、刘文秀未经孙可望许可都不得直接同永历帝往来。(顾诚《南明史》)
所谓“他们家的姑娘”,即迎春、探春、惜春。迎春代表永历朝廷和永历帝;探春代表隆武政权及郑成功;惜春代表鲁监国政权和鲁监国。此处之林黛玉其实即迎春,代指永历朝廷和永历帝。
宝钗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脂批道:“宝钗此一戏直抵通部黛玉之戏宝钗矣,又恳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凿、又不牵强,黛玉因识得宝钗后方吐真情,宝钗亦识得黛玉后方肯戏也,此是大关节大章法,非细心看不出。二人此时好看之极,真是儿女小窗中喁喁也。”
《石头记》之所谓“婚配”,或指皇帝登基,或指投降,或指逃跑,或指死亡,或指双方本为一体,等等。此处薛宝钗之“戏”即指永历朝廷之覆亡。
所以本回之所谓“宝钗建议黛玉吃燕窝”,实际上是指永历朝廷在清军打击下“逃跑”。但林黛玉说自己不是正经主子”,做不了主,则指大西军之所谓“联明抗清”。于是薛宝钗决定“送几两燕窝”给林黛玉,意指清军将进攻以云贵为根据地之大西军。此即所谓“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所谓“知宝钗不能来”,点出此处之时代背景在清军进攻云贵大西军之前。
在“乐府”中,《秋闺怨》、《别离怨》、《代别离》之类题目都只写男女别离之愁怨,《春江花月夜》也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为唐代张若虚所作。《代别离》之“代”,犹“拟”,仿作之意。
所以林黛玉有感于“《秋闺怨》《别离怨》等词”、“拟《春江花月夜》之格”而作成之《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实际上是写南明永历朝廷之“离愁别恨”,即永历朝廷之播迁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

此处之“秋”代指永历朝廷;“风雨”代指清军。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写南明末世永历朝廷,即“秋”。“耿耿”,明亮。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
意谓衰微之永历朝廷抵挡不了清军的进攻。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意指清军的进攻很快就打破了永历朝廷重整河山的美梦。“秋梦绿”,指秋天梦到的春景。永历帝即位于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到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永历朝廷已沦落到“无尺土一民”的境地。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意指永历朝廷在清军的打击下“逃跑”。“自向秋屏移泪烛”,意指将蜡烛移到挡风的地方。“秋屏”代指南明辖地;“屏”即屏风。“泪烛”代指永历朝廷;“烛”隐“朱”。
“泪烛摇摇蓺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永历帝曾在给吴三桂的信中说:“朕自登极以来,一战而楚(湖南)失,再战而西粤亡。朕披星戴月,流离惊窜,不可胜数。”蓺(ruò,烧;燃火。檠(qíng),灯架,烛台。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仿《春江花月夜》之“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意谓整个南明都飘摇在清军之“风雨”中。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罗衾”,绸被子。“残漏声”,残夜将尽时的滴漏。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脉脉”,“霢霢mài”,细雨连绵。飕飕”,象声词,形容风声。“离人”,即指“披星戴月,流离惊窜”之永历帝。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第二十六回“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之潇湘馆,代指崇祯帝登基后出现了一番中兴景象之北京朱明。脂批道:“与后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对,可伤可叹!”所谓“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即指此处之“寒烟小院”和“疏竹虚窗”,代指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永历帝移跸之贵州安龙府。“寒烟”,寒冷的烟雾,指细雨和雾气。“疏”,稀疏,稀少。“滴沥”,雨水下滴的声音。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
清军之“风雨”无尽无休,所以宝玉披蓑戴笠,打扮成“渔翁”来看黛玉。
宝玉的防雨用具是一套,共三样:箬笠、蓑衣、棠木屐。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北静王”即鲁监国朱以海(详见第十四回“水溶”)。所谓北静王送宝玉雨具,代指永历七年(1653)朱以海承认永历帝的正统地位,派使者上疏提出退位归藩。
宝玉要弄一套来给黛玉,说那斗笠冬天下雪也可以戴;“雨”、“雪”代指清军。黛玉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脂批道:“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儿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
孙可望之所以将永历帝迎请到贵州安龙府,是因为需要朱明皇帝这面旗帜,不然永历朝廷早已覆亡。此即所谓“画儿中爱宠”。但孙可望连这面旗帜也不想扛得太久,“拟改国号曰‘后明’,日夜谋禅受”。此即所谓“暗隐不吉之兆。
宝玉临去前拿出金表一瞧,“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
“戌”为地支的第十一位,此处代指永历十一年(1657);亥”为地支的第十二位,此处代指永历十二年(1658)。所以所谓“戌末亥初”即指永历十一年(1657)末和永历十二年(1658)初。
宝玉离去时已在永历十一年(1657)末和永历十二年(1658)初,即在清军大举进攻大西军之前。黛玉将易碎之“玻璃绣球灯”送给宝玉照明,暗伏永历朝廷前景不妙。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
宝玉离去前还问道:“你想什么吃,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脂批道:“直与后部宝钗之文遥遥针对。想彼姊妹房中婆子丫鬟皆有,随便皆可遣使,今宝玉独云‘婆子’而不云‘丫鬟’者,心内已度定丫鬟之为人,一言一事无论大小,是方无错谬者也,一何可笑。”
薛宝钗就是打发“蘅芜苑的一个婆子”,给黛玉送来了燕窝。黛玉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婆子道:“不瞒姑娘说……今儿又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
所谓“痛赌两场”,代指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二月清军大举进攻贵州云南。“婆子”代指清朝三路大军主力之吴三桂,即所谓“头家”。
薛宝钗给林黛玉送燕窝,结果将永历帝直接送入了缅甸。而所谓“燕窝”也为第五十二回“宝钗之燕窝”和第五十七回“贾母之燕窝”埋下了伏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