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3|回复: 14

子午线漫谈

[复制链接]
连山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7-1 23: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料整理] 子午线漫谈相关搜索: 宇宙, 相对论, 子午线, 中国




       子午线浅谈

       一、子午线是钟鼎文化时代时空观认识体系的基准线

       中国远古文明的钟鼎文化时代,是人类从对宇宙认识的混沌之中,走进相对论认识的一个重要知识里程。而子午线的确立,则是中国古人从对宇宙认识的混沌未开,找到了打开宇宙混沌奥秘之门密钥的混沌初开。
       为了认识茫茫的宇宙,首先要寻找到一个人类的认识可以能够依托的坐标原点。而这个原点的确立,则需要人类能够准确地找到可以确定这个原点的空间方向。指南针的发明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器具发明的问题,而首先反映了中国远古人类对南北方向有了一个准确的认识。也就是说,发明指南针的最基础的内容是需要知道哪里是南?哪里是北?然后才是寻找始终可以与这个方向保持一致的东西。
       于是,就产生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南北方向是属于自然中固有的。一是南北方向是由指南针确定出来的。发明指南针的人,自然应该属于前者。对于因指南针的传入而凭此来辨别方向的西方人来说,肯定是后者。所以,在西方人的眼中,方向就是指南针,时间就是钟表,空间就是长、宽、高的认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与西方人认识不同的是,中国远古时代对方向的认识,称为晌(日向)。晌午(日向在午时),是第一个被认识到的时间与方向的统一。晌,是以“日晷”上的“日相”确定的。所以,“日晷”也被称为“华表”。但是,在没有“日晷”之前,午时与南方是可认识的,它是由太阳每天在天空中最高位置的日象所确定的。而子时与北方的认识,则是比较模糊的。但是,有了“日晷”之后,通过对日象在“日晷”上形成的日相的相对化认识之后,产生了对日向的认识------晌,日向在晌午的时候,在日晷上就出现了一条最短的阴影。而这个最短的阴影所指的方向,就是精确的北方向认识。南北方向被精确地认识后,中国人将能够贯通南北两个方向上的线称为“子午线”。子午线,是日月对举,昼夜旦夕变化的一个共同基准线。有了这条基准线,于是,就有了人类对万有星空的“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阳明千星隐,厥阴万星稠”的认识。也就是说,对星空不同变化过程认识的开始,都起源于子午线把天空分野成不同时空属性的认识层面。
       厥阴、太阴、少阳、少阴、太阳、阳明,是时空形貌与属性一体化认识结构的不同层面。所以,它们既可以表达方位,也可以表达时间。
       少阳表示东,少阴表示西,太阳表示南,太阴表示北,阳明为上,厥阴为下。此为空间四向表示法。
       在时间表示法中,日称太阳,月称太阴。太阳系与太阴系,各有五行。太阳系中无太阴,称为“日相”四象。太阴(月亮)系中无太阳,称为“月相”四象。“日相”四象中,阳明表示昼,厥阴表示夜,少阳表示旦,少阴表示夕。“月相”四象中,少阳表示朏,少阴表示朓,阳明表示朑,厥阴表示胊(注:“朏”为月亮从东方升起的形貌,“朓”为月亮在西方要落下的形貌,“朑”为月亮在天空中运行过程的形貌,“胊”为月亮不在天空中的形貌)。太阳有昼、夜、旦、夕,月亮有朏、朓、朑、胊。二者在“日晷”、“月晷”上的形貌运动变化规律相对、相反,完全一致。子午线,则是人类认识这些内容的最基准线。
       在更大的时间尺度内,如对月与年的时间表示法,月相变化也有四象:月盈称为阳明,月晦称为厥阴,月盈变称为少阳,月亏变称为少阴。所以,月相的朏、朓、朑、胊四象,也有盈、亏、圆、缺四种变化过程的分类属性。日相的变化也有四象:春、夏、秋、冬四时。所以,日相的四象分类,有一天之中的昼、夜、旦、夕小四时,也有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时,还有更大时间尺度的大四时等不同的四象变化过程的分类属性。
       大自然中的子午线是贯通南北的。所以,中国对方向的原始认识应该是先认识到太阳在天空中最高的日象是晌午。而通过“日晷”上取得日相上的最短日向,才找到准确的北向。“夸父追日”到北极点之后,发现天空中的太阳是一样高的,根本找不到哪里是晌午。于是用太阳在天空中最高位置定义南方的逻辑,在这里无法成立。也就是说北极的四周都是南方。那么,北跑到哪里去了呢?于是,把北定义为上;下与四周的方向,都定义为南。同样,在南极点上,也应该把南定义为上,四周与下都是北的方向。这就是说,在北极,除了上的方向是北之外,所有的方向都是南;在南极,除了上的方向是南之外,所有的方向都是北。由此可以看出,北极南极是一个特殊的方向地区。站在北极点上,则唯上为北,其它方向都为南;站在南极站点,则唯上为南,其它方向都为北。北极与南极的轴线,是唯一的。北极到南极的地表面线,则有无数多条。所以,无论人们站在地球的什么地方,都有唯一的一条通过人们所站的地方的贯穿南北两极的子午线从那里通过。
       所以,以人们所站的位置所确定的唯一的子午线,为人类认识宇宙的最基准线,就可以把天空中的日向、月向,日相、月相,日象、月象,分成形貌、属性,时间、空间四个不同的认识层面。为人们全方位的认识整体宇宙的规律性,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阴阳六气结构框架。构成了日有昼、夜、旦、夕,月有朏、朓、朑、胊的自然存在与人类意识存在的两个八卦结构的阴阳统一性。阴阳八卦,构成了自然存在与人类意识存在阴阳合一认识的六十四卦全息结构框架。
       古老的中医学,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阴阳八卦结构框架基础之上的知识体系。只不过,人体的形貌,属性,时间,空间四象结构体系与天空中的太阳与月亮的四象结构体系的运动变化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罢了。

       二、任督二脉是人体生命时空观认识体系中的“子午线”

       对方向的认识,若以人体为坐标原点,被划分为前后,上下,左右。人体八卦的结构性分别称为:阳维﹑阴维﹑阳蹻﹑阴蹻﹑冲﹑督﹑任﹑带。任督二脉是人体结构中的一个中轴线。钟鼎文化时代也有人体的“子午线”之称。
       为什么会把人体上的任督二脉称为子午线呢?因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产生在钟鼎文化时代研究天文学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与属性认识结果基础上的一个新领域的科学体系。用天地日月星辰的时空结构研究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还是用其它方法来研究它,则是中医学奠基的一个根本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垒石结绳之法的启迪,中国古人毅然抛弃了用研究“石头”(物质)的方法去研究生命现象,升华到继续用研究“绳子与绳子”的关联关系的方法来研究。如果当初,中国古人不能在垒石结绳的关联关系认识过程中,毅然抛弃“石头”,进入纯粹的“绳子与绳子”表达的时空属性关联关系体系,也不会得到盖天论,喧夜论,浑天论三个认识层面上的天文学进步。所以,古中医学的奠基理论,应该来源于中国天文学的时空研究。认识人体生命的方法*论与认识论,都是采用了古代研究日月星辰的属性理论成果对人体属性的继续认识。
       中西医基础理论上的不同所产生的壁垒的根源,是来源于中西方科学体系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不同。也就是说西方科学使用的是绝对时空观下的物质的形与数关系的量值表达方法,而中国古科学,使用的则是相对时空观下的属性的形与数一体关联关系的综合表达方法。这样,中医与西医之间的理论基础,就存在一个物质绝对时空观,还是属性相对时空观的根本问题。
       西医学,可以说是建立在物质绝对时空观基础之上的人体科学理论体系。它研究的内容是组成*人体的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关联关系,表达的是人类生命现象存活的过程中,缺少了什么营养物质,缺少了什么物质元素。而中医学在研究生命现象存活的过程中,是研究如何使人体自身生命结构的时间系统与空间系统和谐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研究是的人类自身的时空体系如何与大自然的时空体系相顺应,从而作到天、地、人的三个时空体系相统一。所以,古中医学的生命时空观,是司天在泉理论。司天在泉的核心理论是五运六气。认识的是自然存在的风湿燥暑寒火与人类意识存在的喜怒哀思悲恐惊之间的关联关系。认识到的是人体之外有先天八卦与人体之内有奇经八脉的属性相对性。对人体认识的起点是,人体的四象时空变化的连续性与一分为二与二合而一的变化关联;……。
       中西方科学存在着物质绝对时空观与属性相对时空观不同的差别,从而形成中西方科学壁垒。在方法上看,两者虽然都应用了数学的组合学原理(这是二者之间唯一可沟通的地方),但是,西方科学把组合学应用在物质的绝对时空结构体系的研究领域。而中国传统科学则是把组合学应用在了时空属性相对性的结构体系的深入研究方面。但是,中国传统科学并不排除世界是万物的组合理论。只不过,中国远古的先人们在垒石结绳之法的研究中,以“石”代物(日月星辰),认为物与物的组合只是“石头”的简单堆砌;以“绳”代系,即用“绳子”来表达物与物之间的关联关系。绳子与绳子(系与系)仍然存在关联关系的继续。而这种关联关系的继续,则是由一组最简单的数字(三、四、五)构成的一个长、宽、高表达的空间体系,和一个时钟形貌属性运动的勾、股、弦关联关系构成的时间系统。所以,中国传统科学,是奠基在研究日月星辰运动变化关联关系形成的时空观认识基础上的,完全有别于西方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人类古老的知识宝库。
      子午线的发现,中国人最早找到了南北。从这一点来说,子午线的重要科学地位应该是决定性的。
       所以,在人类走进人体生命科学研究的时候,首先也在人体的复杂结构中,找到了这样一条线。并把它称为任督二脉。任督二脉具有鲜明的人体空间属性。任前,督后,贯通上下,划分左右。任督二脉的发现,为进一步应用空间认识方法与时间认识方法来研究人体的生命现象,奠定了框架性的初始认识。为认识生命中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现象奠定了走进时空一体化认识的基础条件。
       古人发现,认识任督二脉,并不是简单的停留在经络或者穴位的唯一认识层面上来研究经络或穴位的物质性。而是走进了经络或穴位的属性相对时空观。“日晷”上的一条子午线,为钟鼎文化开创了认识日象、日相、日向的统一体系之学。同样,任督二脉作为人体上的一条子午线,也帮助了我们远古的先人,在遥远的过去,就走进了对认识自身生命现象的生象、生相、生向,克象、克相、克向的体系化研究。那么,古人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又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工具,来研究生命现象这个具体的时空观所展示出来的问题呢?
       研究日象,需要有“日晷”来取得日相;研究月象,需要有月晷来取得月相。同样,研究人体的生命现象,也需要一个“人晷”来从生命的生象中取得生相。
       西方科学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分别用于观察宏观和微观的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扩大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所限定的视野。而研究常规的物体,可以直接用眼睛来观察事物的运动与变化。中国古代研究宏观的天地,并不仅仅是直接观察日象与月象的运动与变化,而是通过取相之后,才研究日象与月象的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性(向)。取相时用的工具,则是人人可用的“日晷”与“月晷”。这种取相与直观观察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与差异呢?
       现代,如果用显微镜来直接观察经络和穴位,并看不到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现代辐射场摄影术的取相之后,经络和穴位就神奇的在人体的体表显示了出来。
       所以,只有在活生生的“人晷”上取相后,对人体的认识才会有经络与穴位。所以,中国人体图上没有肌肉只有经络,而西方人体图上只有肌肉而没有经络。经络是人体活着的时候才有的东西,而组织与器官在人死了之后它仍然存在。所以,只研究组织与器官的形貌与属性,就等同于寻找死活之间的共同。而唯有经络仅仅是生命活体存在的时候才有的。所以它与人体之间的其它组织与器官之间存在生死属性的差异。
       经络现象只在活人身上才有。故称有活有经,无活无经。肌肉则在人死后仍然存在,所以称为:有活有肉,无活亦有肉。有活为生,无活为死。则经络为生有死无,肌肉则为生死皆有,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的道理。但是,世界上研究所谓经络“实质”的科学家们,却辛辛苦苦几十年地在尸体上去寻找什么经络的存在,真是匪夷所思,令人哭笑不得!在没有真理的迷宫里,再怎样努力的探索,最终都是徒劳的。
       既然,经络与穴位就是对生命现象取相后的认识结果,那么,性与命、寿与命、运与命,就是人类对自己生命现象取相后的相对认识。这样,任督二脉是人体上的子午线理论,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如何认识任督二脉,应用任督二脉的相性,来认识生命?
       任脉于前,督脉于后,上下贯通,左右两分。所以,任督定,左右分。人体的方位被任督二脉定义为上下,前后,左右。所以,人体空间的属性认识产生于任督二脉的基准认识。所以,任督二脉有人体中的子午线之称。
       前面说过,南北极的轴线,是唯一的;贯通南北地表面的线,则有无数多条。因此,无论人们站在地球的什么地方,都有唯一的一条通过人们所站地方的贯穿南北两极的子午线从那里通过。但是,任督二脉在人体上的子午线属性是唯一的。而任督二脉在人体与大自然两个时空体系的关联关系上,却是随机的。
       因为,人体在大自然中自由活动,当面向南方的时候,就会出现左东,右西;而面向北的时候则恰恰相反,左西,右东;面向东的时候则会出现左北,右南;面向西的时候则会出现左南,右北。所以,任脉具有任意的方向性。而任脉的方向性一经确定,则督脉的方向性也被确定,左右两侧的方向性也被确定。所以,把任督二脉在大自然方向系统中的随机变化性,只确定在任脉任意变化表达的方向上。而任督二脉之间相对性则确定了一个与自然时空体系之间的方向性的随机变化纽带。
       所以,人体与大自然是两个时空体系,而链接这两个时空体系之间关联关系的任意自由变化的纽带,就是任督二脉。
       所以,任督二脉之通,表达的是两个时空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说,它只是一种关联关系。而这种关联关系的确立,则完全是发生在两个时空体系之间的。从空间四象的认识范畴中来看,这种纽带关联关系并不涉及真气范畴中的元气与原气之间的关联关系。它只是一种空间方位产生的一种关联关系。
       所以,在这个认识层面上,任督二脉之通的问题,并不存在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之气,或者宇宙的自然之气,可以通过任督二脉进入人体之说法。因为,任督二脉根本就不具有物质或者精神的相互传递与沟通的通道属性。它只是两个时空体系之间取相后被认定的一种关联关系。它所沟通的内容纯粹是一种时间属性与空间属性。
       人体的空间属性与时间属性,与大自然的空间属性与时间属性之间的沟通,既不是自然中的元气,也不是人体内的原气,而是人体与大自然的象、相、向之间的运动变化的相对性与随机性。也就是说,中医学中精、气、神三焦论的内涵就是:神,为人体与大自然的向、相、象之间的运动变化的唯一精准沟通;精,为相对精确地沟通;气,则为人体与大自然的向、相、象之间的运动变化同时又存在着随机性的沟通。这种沟通的随机性,才是大自然万物霜天竞自由的根本。
       也就是说,自然之象与生命之象,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时空体系。自然之象被取相认识之后,形成了四象理论,称其为时间四象,空间四象。简称为四时四方理论体系。四象时空被取相认识之后,形成了阴阳三焦论。也就是说,阴阳三焦论是大自然时间四象与空间四象取相认识后的一种图腾认识。这种图腾认识被人类自身身体的时间四象系统与空间四象系统认识之后,又会还原为象。也就是说,如果自然象,被抽象取相的时候被三因合成为一果的时候,那么,人类的四象时间系统与空间四象系统,也会还原成一种随机变化的三焦形貌。而自然象被抽象为阴阳态的时候,则人类的时空系统同样也会还原为阴阳两种形貌。也就是说,任督二脉的自然与人体之通,是一个象、相、向的被抽象,被取相,再被复象的过程。它不是物质的流通与交换过程。所以,用通任督二脉的真气疗法来命名一种健身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贫瘠的一种无知之说。
       所以,中国古人就是凭借着这个人体上的“子午线”的基准确定,对人体生命运动过程中的现象,依据时空的属性、形貌的运动过程分类,划分为六气结构框架去继续认识。
       阳维与阴维,表达的是阴阳形成的一种维系,或者维絷。也有法度与纲维的意思。但是,它侧重表达的是一种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维持、维护、维修、保养的属性。
       阴蹻与阳蹻,表达的是阴阳形成的一种蹻系。蹻有举、翘的意思,阴蹻则为举阴,阳蹻则为翘阳。此外,蹻有纠偏以防太过和不及的意思。所以,可以称为举不及而按太过,蹻邪防非。
       冲脉,则为气街穴起到胸中而散。带脉则有别于人体诸经络皆上下周流,唯带脉环身一周,横束如带,有总束诸脉成一体系的作用。
       也就是说,人体的属性、形貌、时间、空间结构性,是阴阳两个四象的复合关联关系而成的八卦。而每个四象又具有四个不同的三焦结构性。三焦的属性结构性又有六气。所以,八卦与六气的关联关系具有统一的率领作用。所以,手足各有六经络而为六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属性形貌一体化结构的整体框架。所以,人体中的厥阴、太阴、少阳、少阴、太阳、阳明六气,左右手足共有二十四经络。经络与脏腑互为表里。形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结构框架。
       也就是说,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是与钟鼎文化时代对大自然认识的知识体系,共同建立在同一个属性、形貌、时间、空间理论基础上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而任督二脉,则是中医学知识体系中的“子午线”。没有任督二脉的本原认识,也就无法去认识人体中的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八卦的一体结构性。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0 銀子 +40 收起 理由
乾坤客 + 20 + 40 有独见。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 12: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连山先生解答如下问题:
1.中国人什么时候确定“子午线”的?
2.中国最早提出“子午线”一词的是谁?
3.中国哪本典籍里论述过“子午线”?
4.中国哪本医术里把任督二脉称为“子午线”?
5.请问“子午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 13: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我们是以学术和普及的名义投稿的,那么凡是投稿的文章,请注意其学术性。
不要用生造的概念堆砌出来,其论证必须严谨,其论据必须经得起考验,这也是学术委员会的职责和存在的意义所在。
以前几期基本上都是从细节上出发,而很少从学术原则方面进行过滤和指正,但那并不是一种正常状态。现在为了提高稿件的总体质量,学术委员会应该行动起来了。
我们固然不能要求每一篇文章都按照论文的方式来写作,但是要注意遵循基础的逻辑原则。我和知北游以及其他学术委员会成员,在枢密院发言的目的并非对某个人有偏见或者打压不同学派,而是为了提高稿件的整体水准。
如果接受这些意见可以进行修改,如果不接受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或者撤稿,同样的,如果学术委员会就稿件达成一致意见,也可以截下稿件不予推荐。这正是学术委员会的职责所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连山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14: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2# 知北游
       首先向知北游兄致歉!本人因近几日忙于出诊,没有上网。故,回复知北游兄的帖子晚了一点,请见谅!现对先生提出的几个问题答复如下:
       先生提出的有关“子午线”的五个问题,问的挺好的!看得出先生对“子午线”的问题还真的很感兴趣。中国人有个俗语,就是用“不知子午寅卯”这句话,来比喻说不清的问题。“不知子午寅卯”,当然就不知所云了。但是,这些疑问的提出,也说明了先生对子午线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个模式在头脑中存在,而且可以说它仍然是现代科学认识子午线的教育结果。也就是说,先生脑子里对子午线的认识仍然无法摆脱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产生的原则,即用哪个科学家,在哪个著作中,在哪个时候提出来的套路来考证这些东西。也就是说,这种提问方式的本身就已经脱离了中国古数学的研究方法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轨道,而进入了西方现代科学的发明权与知识产权的确定程序。当然,我并不是反对这样作,因为中国远古科学和文化,也需要有一个证源的过程。但是,这些问题的继续研究与考证应该是考古学范畴中的事了,它不应该与中国古数学混淆为一谈,更不能因为考古证据的有无,而判断“子午线”与“任督二脉”有没有关联关系,不能因为“子午线”是外国人最早提出的西方现代科学教材内容,来否定“子午线”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存在。所以,对于你提出的问题,我只能告诉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知识积累过程。在这个历史积累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封建垄断文化的特殊时代。商周文化断代,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历代帝王的文化避讳,近代的西学东渐,现代的文化大革*命……,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商周后的数千年,如熊瞎子掰苞米,皇帝用的就夹在腋下,不用的就扔得遍地都是。如果单纯从书籍中找记载,那么即使有,也是帝王将相们掰下来的“苞米”。而更多的东西则散落在民间的口碑相传,师徒授艺,甚至遗失。遗失的东西,并不能说我们并不曾经拥有过。那么,我们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可不可以再重新认识它呢?重新复兴它呢?这就是中国的属性数学这门科学与西方现代科学的不同。赵致生先生曾经说过:完美,是因为你再也找不到缺陷;缺陷,是因为你认为还不够完美。你发现了缺陷就会失去完美,你发现了完美就不会再看到缺陷。当你满足于没有发现缺陷的完美之中的时候,你也就再也不会发现它的缺陷了。也就是说,当你对有缺陷的完美满足的时候,就会把真正的完美当成了缺陷。
       关于你提出的问题,本人在国学网中有多篇文章可以参阅,有兴趣读一读去吧!没有基础知识当然无法理解具体问题的应用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连山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17: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3# 雪狼

      西学东渐后,西方的科学文化翻译成中国文字,形成了中国语言表达的一个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中,翻译把一些外文的意思与中国古代文字划上了等号。于是,这些文字就变成了现代科学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再用这些字来探索中国钟鼎文化的时候,就成了引用外国科学理念?
正告雪狼先生:
      本人文中所提及的名词,均不是本人生造,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不要把这些光环套在我的头上,本人不敢贪天之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6 09: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子午寅卯?没听说过。我只听说过“不知子丑寅卯”。
如果这些名词不是你生造的,请给出一些参考资料,在你或者你师*父之前它们还曾出现于哪里,原本的上下文是怎样的,含义如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6 10: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在讨论分牛问题的时候,觉得题目出得很不严谨,经过此人一番严谨的分析、论证,得出“一模一样”这个貌似非常严谨的结论,以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连山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2: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连山 于 2012-7-6 14:17 编辑
不知子午寅卯?没听说过。我只听说过“不知子丑寅卯”。
如果这些名词不是你生造的,请给出一些参考资料,在你或者你师*父之前它们还曾出现于哪里,原本的上下文是怎样的,含义如何。
雪狼 发表于 2012-7-6 09:45

一句不知子午卯酉的话,能被民间的老百姓流传到现在。可以看出四个问题。一是老百姓对子午卯酉所确定的干支历法体系与远古人类认识时空一体化方法的遗失而感到惋惜与遗憾。二是借古讽今来形容那些忘记了科学原理而只作表面文章的人。
三是表现出了老百姓对远古钟鼎文化核心理论的认识是非常精辟的。没有子午线与卯酉线的二合而一认识,就没有中国干支历法的核心理论体系。四是老百姓用这句话来鞭策鼓励后代人继续努力探索去揭示中国远古钟鼎文化中的子午卯酉理论,传承中国远古文明,为人类造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连山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3: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6# 雪狼
从不知子午卯酉,到知道子午卯酉。就需要对钟鼎文化时代子午卯酉理论进行重新认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连山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3: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6# 雪狼
请雪狼先生说说什么是子丑寅卯?如果不能解,那只能说是不知子丑寅卯,更何况子午卯酉?
有解与无解之间,是不可讨论问题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连山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3: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6# 雪狼
关于子丑寅卯与子午卯酉的关联关系认识有三个层面。一是不知子丑寅卯,也不知子午卯酉;二是只知子丑寅卯,不知子午卯酉;三是知子午卯酉知子丑寅卯。
子丑寅卯是线性顺序,子午卯酉是相对结构;你是哪个认识层面的水平呢?想讨论哪个层面的问题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连山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3: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11# 连山
既不知子丑寅卯,又不知子午卯酉,是没有办法进入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领域的!
看来,雪狼先生还得补补中国古文化的基础知识之后,再来探讨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6 13: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认为,连山兄的《子午线漫谈》一文其文意效果方面尚需通俗易懂些,请连山兄再完善一下,如何?
另,雪狼等委员会成员的严谨学术作风是论坛的主流管理思路,向外网发荐稿尚需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兼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7 14: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主要内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观点有一定的见识。让人略感遗憾的是,没有对“钟鼎文化时代”做一点介绍,似乎读者们对此“钟鼎文化”的上限很清楚。就目前而言,俺个人理解“钟鼎文化”的上限似乎很难超出三代,当然传说或记载也有黄帝铸鼎,不知连山先生是以什么时候为此上限的。另,在钟鼎文化之前,人们有没有方向感或概念,文中似有必要谈一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连山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2: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14# 乾坤客
      吴文俊教授在他的《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再认识》一文中明确指出:“一些抱着轻蔑成见妄加诋毁者姑置不论,即使出于善意克服古文字的阻碍而从事认真钻研的学者,也往往或拘泥于西方数学的先入之见,或着眼于以现代的数学方法与成就理解古人著作,以西释中,以今议古,致使面目全非,掩盖甚至歪曲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真实面目· · · · · · 。因此,要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数学,首先,必须撇开西方数学的先入之见,直接依据目前我们所能掌握的我国固有数学原始资料,设法分析与复原我国古时所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才有可能认识它的真实面目”。
       对中国古数学的研究和挖掘并重新认识,是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科学认识困惑和难题的新的方法。是敲开中国远古钟鼎文化时代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大门的钥匙。也是解析钟鼎文化理论体系的一门具体学问。它与中医学、干支历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关系。国学复兴,必需建立在对中国远古钟鼎文化挖掘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嫁接在现代西方科学的绝对二元认识论基础之上。因为,中医学和干支历法,是已经进入了混沌认识层面上的形貌属性数理科学,与绝对化二元论的西方数学理论体系是不同知识层面上的。
        钱学森以他对科学的敏锐的洞察力,曾预言:人类医学的未来是中医而不是西医,西医最终也要走到中医这条道路上来。他还充满自信的说:中医要是搞明白了,将会引起新的科学革*命!
        所以,以西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导,去研究中国的国学如中医学、天文历法学等,并不是国学复兴和发展的正确方向。而挖掘中国钟鼎文化遗产,走自主完善的全方位科学发展之路,才是国学(如中医学等)发展的唯一出路。不然,在现代西方科学的知识大爆炸汪洋中,国学中硕果仅存的中医学和干支历法等,其“孤岛式”的形貌、属性、数理一体化认识方法,则会被冠以不科学或者封建迷信而葬身于绝对化二元论认识的汪洋之中。所以,我们即要看到国学发展的前途,也要看到国学发展道路上的危险(如西方中心主义者的蚕食和灭绝、文化汉奸的曲解和歪批、国人的殖民地自卑心态和对古文化的茫然不知或漠然等),趋利避害,为真正的国学的复兴和发展,开拓一条更宽广的道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