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00|回复: 15

(连载)南京市非遗《长芦民间故事》(刘荣喜收集整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引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4 21: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第一部分、达摩苇渡传说
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
云光立雪的传说
长芦名称的由来传说
长芦建寺的传说
一只鞋的传说
两颗门牙的传说
历代涉及达摩留驻长芦传说的诗文
赠长芦福长老(宋 沈辽)
渔家傲(宋 黄庭坚)
腊月八日送尘禅者往长芦(宋 饶节)
长芦寺(宋 姜仲谦)
过长芦(宋 李纲)
吴兴辩长老以达磨画像请赞(宋 释正觉)
送元上人过长芦(宋 释正觉)
欲渡长芦与琛上人渔家词(宋 释正觉)
游长芦(宋 李流谦)
宿长芦寺方丈(宋 范成大)
长芦寺二首(宋 陈造)
示长芦仁禅师(宋 张良臣)
题长芦方丈(宋 章甫)
奉和章冠之长芦壁间韵(宋 赵善括)
长芦渡江往金陵(一)(元 张以宁)
长芦寺(元 张以宁)
六峰八景长芦晚钟(明 张畴)
长芦晚钟(明 杨郡)
长芦寺礼达摩祖师三首(明 孙国敉)
过长芦寺(明 胥自勉)
长芦寺(明 沈启明)
夏日长芦寺看佛牙贝叶经古迹(清 刘庆运)
长芦寺(清 孙汧如)
长芦晚钟(清 苏作睿)
长芦寺(清
周长森)


长芦崇福禅寺僧堂上梁文(唐 李琪)
吴船录(节选) (宋·范成大)
长芦崇福禅寺
募修长芦寺疏(明
焦尊生)

长芦寺霞公念佛会疏(明
朱廷佐)

第二部分、长芦佛教故事
“狸猫换太子”与长芦寺的传说
宋宁宗慈明太后与长芦寺的传说
长芦 “鼻祖”法秀圆通禅师的故事
鼎盛住持——智福祖印禅师的故事
长芦诗僧——正觉禅师的故事
日本高僧觉阿长芦江边悟道的故事
高僧长芦清了禅师的故事
长芦宗赜慈觉禅师的故事
长芦布袋和尚的故事
金刚神传奇
金刚偷酱的传说
梅花井涌木传说
和尚背石蹲的故事
银杏树传奇
长芦寺五丁夫人的传说
扑朔迷离的“玉泉长老”
长芦寺的其他僧人
(1)云门高僧——应夫广照禅师
(2)御赐法号——道和祖照禅师
(3)一代儒僧——守仁且庵禅师
(4)体明圆鉴禅师
(5)僧惠光
(6)琳禅师
(7)崇信净照禅师
(8)信禅师
(9)僧道林
(10)普伦、普琏
(11)毅景中
(12)便舟和尚
(13)灯无尽禅师
(14)僧真晓
(15)霞公和尚
(16)弥峰上人
(17)近代僧人
宋代长芦寺的规模
长芦寺庙会盛况
附录
长芦寺的九毁九建
南京长芦寺在我国佛教历史上的地位
长芦寺大事记
第三部分、长芦名人游踪
李白与长芦送客抒怀
梅尧臣与长芦
王安石与长芦寺
苏轼与长芦寺
黄庭坚与长芦寺
晁补之与长芦
陆游与长芦寺
李纲与长芦寺
李弥逊与长芦寺
李流谦与长芦寺
范成大与长芦寺
陈造与长芦寺
萨都剌与长芦寺
张以宁与长芦寺
庄昶与长芦寺
孙国敉与长芦寺
第四部分、长芦民间故事
清和桥的故事
长芦龙灯的来历
嫖儿菜的由来
“四知堂”的故事
吃白搭的故事
喜鹊传错玉帝圣旨
牛吃甜草喝糖水的故事
牛过桥为什么要拉屎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逼妻桥的故事
第五部分、长芦诗文钩沉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唐 李白)
自急流口经长芦江入金陵(宋 梅尧臣)
长芦江口(宋 梅尧臣)
早渡长芦江(宋 梅尧臣)
发长芦江口(宋 梅尧臣)
舟过长芦寺(宋 王安石)
君晜弟访别长芦至淮阴追寄(宋 王安石)
长芦口(宋 刘敞)
长芦寺(宋 刘攽)
出长芦口(宋 刘攽)
长芦阻风(宋 刘攽)
寄长芦福禅师(宋 刘挚)
见长芦夫禅师三绝(宋 苏轼)
系舟长芦作(宋 孔武仲)
长芦五绝句(宋 孔武仲)
发白沙口次长芦(宋 黄庭坚)
阻风入长芦(宋 黄庭坚)
次韵伯氏长芦寺下(宋 黄庭坚)
长芦夫和尚真赞(宋 黄庭坚)
长芦阻风(宋 彭汝砺)
晚发长芦(宋 晁补之)
九日过长芦泊小港留题龙山古寺(宋 金君卿)
次长芦(宋 张舜民)
二十二日大风发长芦(宋 孔平仲)
同子重望长芦寺(宋 李之仪)
陪子重游长芦寺(宋 李之仪)
晚泊长芦,有怀历阳、金陵朋好(宋 贺铸)
寄印老并招壁公(宋 吴则礼)
送通上人为长芦行乞(宋 饶节)
赠仁上人(宋 许景衡)
戏次居仁见寄韵(宋 李彭)
游长芦见众僧已披剃(宋 李纲)
赋诗赠琮且简长芦了禅师(宋 李纲)
自金陵江行未至长芦阻风(宋 李纲)
寄蔡伯世赵才仲(宋 吕本中)
访雪峰真歇禅师(宋 李弥逊)
舟师谒祠回天风已霁信若有感姑以二绝道其事(宋 李弥逊)
宿长芦寺下四绝(宋 郑刚中)
送了明长老归长芦(宋 释宗杲)
法澄上人出长芦了师兄画像求赞(宋 释正觉)
志师自通州访我于仪真,因携之至长芦,留语数日,及其归也,作诗以送之(宋 仲并)
偈颂十五首之一(宋 释宝印)
长芦次德茂韵(宋 李流谦)
泊真州方山下(宋 吴龙翰)
长芦舟中夜坐(元 尹廷高)
长芦阻雪次韵张仲默(元 吴澄)
宿淮南长芦寺(元 萨天锡)
次萨使君韵四首(选一)(元
李孝光)

长芦渡江往金陵(二)(元 张以宁)
长芦遇顺风(元
王懋德)

宿长芦寺(明 张贲)
和前韵(明 谈俊)
又和(明 庄昶)
雨中陪沈中律佥宪宿长芦(明 庄昶)
送东川雪潭至牟尼峰(明 庄昶)
六峰八景长芦晚钟(明 许安)
六峰八景长芦晚钟(明 董邦政)
六峰八景长芦晚钟(明 孙忱)
六峰八景长芦晚钟(明 张启宗)
晚过长芦寺闻钟声用定山韵(明 郭襄)
长芦寺(明 刘格)
秋日过长芦寺赠弥峰上人(明 孙国敉)
长芦寺(明 唐汝询)
渔家傲(宋 周紫芝)
滁河竹枝词(明 汤沐)
真州长芦寺经藏记(宋 王安石)
谏节俭疏(宋 范仲淹)
章献皇后与玉泉长老(宋 邵伯温)
与袁真州(宋 苏东坡)
与佛印(二首)(宋 苏东坡)
入蜀记(节选)(宋 陆游)
三朝北盟会编(二则)(南宋 徐梦莘)
宿长芦寺应梦记(明 孙拱辰)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士可弘毅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5 18: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

长芦寺,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长芦街道办事处东南约一公里。根据历史记载,长芦寺中原有一个“达摩殿”,这是一般寺院所没有的,这是为什么呢?“达摩”又是何许人也?
达摩,乃我国佛教禅宗始祖。相传为南天竺(今印度)香至国王的第三子,原名菩提多罗。他志存大乘,冥火虚寂,通微透彻,诸法圆融,通过勤学苦练,十几岁时就文武双全。香至王对其充满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拓展疆土,称霸一方。谁知菩提多罗生性好佛,不喜争杀。他的仁厚之心,感动了上帝。他住的王宫,常有五彩祥云笼罩,一片红光时隐时现。
一日,一位大彻大悟的高僧路过此地,一看空中祥云、红光,便知王宫内必住有佛缘之人,遂进宫中见香至王,以寻找此人。香至王一见此和尚乃释迦牟尼第27代法孙般若多罗尊者,于是留宿盛待,并把宫中珍藏的一颗宝珠赠送给他。尊者深感其诚,在宫中为香至王父子说法三天三夜,并让其反省七天,大彻大悟。尊者问道:“此珠宝内含精芒无比,试问有何物能过之?”香至王想了半天,无从回答,大王子、二王子同声回答:“此珠乃宫中之宝,恐怕无物可及了。”这时刚满17岁的菩提多罗答道:“此宝虽世间罕见,但不能为最上品,要说宝,智慧最宝;要说明,心上最明;要说高,众生最高;要说圆,功德最圆;要说大,佛法最大,宝珠何及也?”般若多罗一听大喜,便说:“三王子乃有佛缘之人。”于是口念偈语:“心底含佛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园,华开世界起。”言毕飘然而去。菩提多罗听完偈语,又大彻大悟,反省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决心丢掉宫中红尘富贵,追随般若多罗尊者。般若多罗尊者对他说:“你已得佛法,而且通量广大,取此意,你法名便为‘达摩’吧!老衲功德已满,行将圆寂,今后你可单独传法,普渡众生矣。”菩提达摩忙问:“弟子应何处传法?”“当往震旦(即今中国)传法。”尊者言毕,坐化而去。
达摩祖师乘船而行,走了三年方到中国。先到广州传播禅法,颇有影响,梁武帝萧衍谄媚佛门,闻讯后,于普通元年(527年)仲秋派人迎达摩泛海来建康(今南京),款待甚为丰厚。但达摩看出梁武帝虽谄媚佛门,却非真正修行之人,经过几次交谈,言多不契,激怒了梁武帝。梁武帝使人用铁槊击折其两颗门牙。达摩见势不妙,急忙逃走,梁武帝派兵追赶,达摩只好躲在山洞里(即现在南京燕幕风景区的达摩洞),只穿一只鞋就离开建康,来到江北长芦寺。因此,后来的《六合县志》上就有“达摩遗弃佛牙一对,履一只”的记载,那就是达摩遗留下来的。
话说达摩急急来到江边,只见烟波浩淼,江浪涛天,不见舟船,但见一白发老妇端坐江边,身边放着一捆芦苇。达摩走上前去,双掌合十道:“老菩萨,弟子欲渡江北去,现无舟可渡,请你施舍一支芦苇,以代步过江,好吗?”老妇人点头允许。达摩顺手接过芦苇,连声道谢。他把芦苇放入江中,双脚轻轻踏上,运起《易筋经》之功力,唤来一阵东南风,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周身如凌虚谷,若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达摩站在芦苇上,飘飘悠悠,翩然北去。平安渡过长江,来到九里埂,上岸步行到长芦寺传播禅宗佛法。
在建康讲经的一位少林寺和尚早知达摩乃是有道高僧,闻达摩“一苇渡江”到长芦寺,即追随身后来到江边,情急之下,一把夺过老妇人手中芦苇,扔到江中,双脚刚踏上那捆芦苇,竟然一直下沉。和尚急忙跳上岸来,责问老妇:“你给达摩一支芦苇,便能从容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何还会沉下去?”老妇人从容答道:“圣僧化我芦苇,是助人有份,你是夺我一捆芦苇,物各有缘,无缘岂能相助?”言毕老妇人腾空而去。这和尚明白是菩萨点化,于是望空三拜,口念“阿弥陀佛”,立刻就见水面浮出芦苇,他便踏上芦苇渡江追随达摩而去。这和尚就是后来的禅宗二祖——达摩的弟子慧可。
达摩与慧可来长芦寺不久,又至北魏,入嵩山少林寺,共同开创禅宗大业,后人称达摩为佛教禅宗的始祖。
现在,长芦一带还有很多与达摩有关的古迹,如菩提石桥(长芦寺前)、普庵桥(长芦寺旁,现名普桥)、九里埂、牟尼寺(长芦寺的下院)、横海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9: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光立雪的故事

梁武帝时,南京中华门外的石子岗上,有一个高座寺,由高僧云光法师住持。云光(又一说叫“神光”)在石子岗讲经,讲得生动、精辟,引得猕猴献桃、百鸟献舞,感动了上天,降下宝花如雨——后来人们就把石子岗改名为“雨花台”。
云光法师,俗姓姬,虎牢(今河南荥阳)人。相传他父母在未生他前,特别想有个儿子,于是终日念经拜佛。终于有一天,他的母亲“感异光照室”而怀孕,出生后因此取名“姬光”。他从小博览经籍,尤其喜欢谈论老庄,还喜好游山玩水。后来他读了佛家经典,才知道孔孟老庄只是世间的学问,并不能极尽宇宙人生的妙理,于是到洛阳龙门香山出家为僧。
有一天,他正打坐,忽然有一位神人对他说:“你将受道果,为什么还滞留于此?大道并不远,就在你的南方。”姬光知道这是神人相助,于是改自己的名字为“云光”(一作神光)。
于是他离开了洛阳,来到佛教很盛的金陵,此时正值达摩也从广州来到。有一天,达摩去石子岗听云光讲经。云光讲经完毕,受到众僧的欢呼。可是达摩却上前批评云光讲的只注重形式,而缺乏内蕴功夫,未能领悟佛法真谛。云光听了觉得失掉了面子,非常恼火,见达摩穿得破衣烂衫,很看不起他,以为他是疯子。
达摩离开石子岗北行,云光派人跟踪,一直跟到江边。跟踪者见达摩居然一苇渡江,料定此人法力无边,早惊呆了,赶忙回到石子岗报告云光,云光此时才悟出那“疯僧”并非寻常之辈,佛法在自己之上,于是渡江来到长芦寺,求见达摩。
这时达摩正在长芦寺设坛讲经,不愿见云光。云光求法心切,诚心诚意 来求教,于是就盘坐在殿前,双手合掌念经。忽然间,狂风骤起,天降大雪,众僧徒散尽,而云光仍然盘坐在大雪之中,转眼间,积雪漫到了云光的胸口,云光还是念经不止。达摩见此情形,知道云光是一片诚心,即走上前,大声呵斥道:“你这样立在雪中,到底为求什么?”云光痛哭流涕地说:“我只盼大师发大慈大悲之心,开示甘露法门,藉以广度众生。”
达摩更加严厉地对云光说:“诸佛无上的妙道,要经历无数劫的精勤修持,经过许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德行的锻炼,哪能凭你这样的小德行,小智慧,以轻慢骄傲之心,就想求得真正的道果,恐怕是白费心思了。”接着,达摩轻轻用手拍了一下云光左臂,云光左臂突然脱落,顿时鲜血直流,红血滴到白雪上,“雪血相映”,云光还是无动于衷,一言不发,恳请达摩示法。
达摩经过试探,知道云光已经“领悟”了,就把他的左臂重新按上,并赐法号“慧可”,与之讲经论道,甚是投机。云光受到点化,教益颇深,后来成为禅宗二祖。
这个故事后来被宋代理学所借用,有所谓“程门立雪”的典故,实际是仿效禅宗的这个传说而宣扬自己理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22: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芦”名称的由来

“长芦”原先只是长江边一个没有名字的小村寨,由于长江连年泛滥,人口稀疏,草木凋零,偶有鸟雁飞掠,渔舟穿过。据说,当年达摩脚踏芦苇,从江南飘然而下,丢下那支神奇的芦苇,很快生遍江边,此后芦苇茂盛,人丁兴旺起来。达摩驻锡的地方也很快出现一座庙宇,香火逐渐旺盛。因为当地的芦苇生长迅速、修长茂密,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资源,甚至成为国家的草料场。因此当地人就将原来这个江边小镇称为“长芦”,镇上的寺庙就叫“长芦寺”。
“长芦”作为地名,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见于南朝梁萧子显所著的《南齐书•列传第三十八•魏虏》:“三年(南朝齐太祖建元3年,481年),领军将军李安民、左军将军孙文显与虏军战于淮阳,大败之。初,虏寇至,缘淮驱略,江北居民犹惩佛狸时事,皆惊走,不可禁止。乃于梁山置一军,……长芦置三军,菰浦置二军。”南朝的萧齐王为加强首都建康(今南京市)江北的军事防卫,特将秦郡划出部分地区设置齐郡,治所设在瓜步(今六合区瓜埠镇),并于建元三年在长芦“置三军”。因此,“长芦”一名,距今至少已经有1520多年的历史。
但是,我们将达摩来到南京的时间和《南齐书》记载的时间一比较就会发现,达摩未到中国之前,长芦之名就已经存在了,因此长芦之名实际上并不是因达摩而出现,而是在达摩驻留之后而更加声名大振。
关于这一点明代人早已提出了怀疑。据明代嘉靖《六合县志》卷三“宫室志”中“长芦崇福禅寺”条记载:“唐郏滂《怀古》云,‘梁王因公主疾,既安,造院(指浦口定山上的“如禅院”),后达摩泛海诣梁武,不契而东,折芦渡江,过长芦,来定山,有宴坐石岩,今趺迹如镌。过少林,面壁九年西归。’谓之‘过长芦’则达摩未渡时已有此镇,寺因镇而名,非谓折芦也。”明代焦尊生撰《募修长芦寺疏》中也说:“初祖之西也,只履所经寺,实先之,其得名以镇,非以折芦也。”由此记载可以肯定,在达摩渡江之前,长芦之名早已经存在,长芦因达摩渡江而得名之说是不准确的。
那么,长芦真正得名之因,可能是:此地原来是长江边的大片滩涂湿地,长满高大茂密的芦苇,因此得名。嘉靖《六合县志•地理志》载:“六合东南沿江一带皆为芦洲。”由于长江堤岸的淤积改道,“长芦”一地离长江逐渐远去,由于人们对江滩的开垦利用,渐渐有人口聚集,形成长江边的一个集镇。后来芦苇离镇而去,但名称却没有变化,因此“长芦”之名一直沿用至今。特别是到了宋代因长芦寺的盛名,而使得“长芦”一名更加响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 15: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继续分解.                    
gx0 gx1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21: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芦建寺的传说

据说,达摩因与梁武帝话不投机,受到梁武帝的鞭斥,牙豁履丢,由江南一苇飞渡,避居江北,从九里埂上岸。他一看前边是峰回路转的滁口山,后边是烟波浩淼的长江,风景幽雅,心中大喜,忽见前头一座寺庙,内供菩萨几尊,于是他倒头便拜,恳求佛主保佑他平安度过难关。达摩因此就先在这长芦江边的这座寺庙停留下来,并对它进行了必要修葺。这寺庙原来并没有名称,后人因为达摩乘芦苇渡江的故事,就称之为长芦寺。因此明嘉靖《六合县志》中说:“《成化志》谓:梁普通八年达摩渡江遂建此寺。”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舍身事佛,大兴佛教,在江南大量建造寺院,故晚唐诗人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言南朝佛教之盛。长芦寺也因为达摩的驻锡,寺因仙名,成为历代称颂的名寺。
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有诗《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中有“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但诗中没有明确提到长芦寺庙,也许当时李白只是在江边送客,未能游寺;或长芦曾经有过寺院,当时已经损毁殆尽;或因长芦寺当时寺院规模太小,根本就没有引起李白的注意……
唐代诗人郏滂,于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00年)任六合宰。曾作《怀古》诗50首,记述六合名胜古迹,每首诗前均有序,但大部分已佚,其现存诗中没有有关长芦寺的,也许是遗失了。郏滂在“定山如禅院”这首诗序中说:“梁王因公主疾,既安,造院,后达摩泛海诣梁武,不契而东,折芦渡江,过长芦,来定山,有宴坐石岩,今趺迹如镌。过少林,面壁九年西归。”文中只提“过长芦”,并没有提及“长芦寺”。但是,其下文对达摩在少林寺的面壁的记述也只是说“过少林”,没有写“少林寺”的全称,也许这是作者的简省笔法。因此,我们无法确定当时是否有长芦寺,根据作者的笔法,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一点寺院的痕迹。
成书于宋代的《梁京寺记》,记载了梁代京城南京寺院的情况,文中没有提及长芦寺,也许宋人已经无法知晓梁代南京的真实情况,也许六合偏居江北,记载有些遗漏,也许当时确实就没有长芦寺存在……
《成化志》是明宪宗成化12年(1476年)由知县林干主修的《六合县志》,现已失传。书中记载:“梁普通八年达摩渡江遂建此寺。”这段记载被后来重修《六合县志》引用而保留。这也是我们所见的有关长芦寺建寺时间最明确、最早的记载。
关于长芦寺的真正建造时间,我们可以从唐末李琪的《长芦崇福禅寺上梁文》中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圣图南渡,巨楹两创於觉筵。自迦叶正法眼之单传,有壁观婆罗门之故址。”是说长芦寺的创建者是觉筵,并且是在达摩一苇渡江的遗址之上。“味永安之记,常思纽草之高风。”指长芦寺在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建成时曾有一个碑记,碑文中记述当时建设情况,可以想见其时草创寺庙的壮举。据此我们可以确定长芦寺当建于公元528年前后,即传说中达摩渡江不久。
因此长芦寺建于梁代的说法我们就毋庸怀疑了,但长芦寺有确切记载大规模建设的时间是宋天圣年间(1023~1031)。据嘉靖《六合县志•宫室志》“长芦崇福禅寺”条载:“《嘉定志》:宋天圣间建,在县南二十五里长芦镇。”嘉定是宋宁宗年号,即1208~1224年,《嘉定志》指宋嘉定11年(1218年)由知县刘昌诗纂修的《六合县志》,现已失传,但文字存在于后来的历代《六合县志》中。当时“诏仪真守陈杲与发运使张纶、方仲旬即长芦口建寺,真宗遣内侍賫(音ji)出御物金器七千许助之,凡费兵粮四万缗及钱三万,阅五年始落成,勅龙图学士李淑撰碑。”可见当时建设时的规模和气派。据此我们可以推断长芦寺的建成时间,从梁武帝时期算起距今将近有1500年的历史了,与南京栖霞寺建成时间相当。因此,如果能重建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长芦寺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事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20: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只鞋的传说

据说,长芦寺曾一直供奉着一只鞋,每年寺庙里的大和尚都要举行大型的仪式,沐浴斋戒,将这只鞋拿出来好好晾晒,再精心保存,平时是秘不示人的。长芦寺的这只鞋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礼遇呢?据说这与当年达摩匆匆离开南京有关。
达摩从印度西天远渡重洋来到南京,受到梁武帝的欢迎,但是他们俩话不投机,经常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最后,梁武帝有加害达摩之心,于是达摩乘机要逃离南京。但是被梁武帝发现,达摩在逃跑的时候一只鞋跑掉了,再也没有找到,他只好提着一只鞋子,驾着一苇逃到江北长芦寺。达摩在南京时,有很多追随者,希望跟他一起修炼习禅。于是,他的信众就沿着他逃跑的路线,寻迹追来,并拣到了他丢失的一只鞋。但是当他们发现达摩在长芦寺,并赶到长芦的时候,达摩已经继续北行,到了嵩山少林寺了。因此,这只鞋子就被长芦寺的僧人保存了下来。后来,明代编写的《六合县志》中还记载:“洪武元年,僧灯无尽禅师重建(长芦寺),寺有贝叶经一幅,佛齿一对,履一只,相传谓达摩所遗。”
达摩灭度之后,弟子们将他的遗体埋葬在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并建塔供奉。据说,三年以后,北魏人宋云奉命出使西域,回国的途中,在葱岭见到了达摩,只见他手中拎着一只鞋,光着脚翩翩而行。宋云问他:“你到哪儿去?”达摩答道:“去西天。”宋云返回京城,向魏文帝奏明所见,文帝就命人掘开坟茔,打开棺材一看,除了一只鞋,里面什么也没有,因此“举朝为之惊叹”。文帝于是把这只鞋放在少林寺供奉。
因此,达摩的两只鞋,一只在长芦寺,一只在少林寺,成为人们祭拜的圣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18: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两颗门牙的传说

明代《六合县志》中记载,长芦寺中曾供奉着达摩的两件宝物,一是一只鞋子,一是两颗门牙。关于鞋子有“只履西归”的传说,那么长芦寺中达摩的两颗门牙又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达摩是观音化身,来到东土传授佛法,普度众生。梁武帝时期来到广州,深受欢迎,接着北上来到梁朝的首都南京,准备继续他的普法扬佛事业。一天达摩信步来到金陵城中的雨花台,梁国高僧神光正在此讲经说法,每天都有上万人听讲!达摩来到讲法之地,见神光讲法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忽然,神光看到有一位新来的和尚,碧眼大胡,长得甚是奇特,就停下讲席问道:“老僧从何而来?”达摩说:“不远而来。”神光说:“既然不远,我怎么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您来此?”达摩说:“实在是没有空闲,我每天既要上山采灵药,又要下海取宝珠,准备修造一座无缝宝塔,至今还没有完成。今天偷闲来到此地,来听你讲经诵文。”神光见这和尚说要听他讲经,于是将经卷展开,认真向他解说佛法。
达摩不解地对神光说:“你这说的是什么东西?”神光说:“我这是给你说法呀。”达摩茫然地抬眼说:“你要讲的法在那里?”神光强忍怒气地说:“法就在这些经书上。”达摩不屑地说:“这书上黑的是字,白的是纸,哪里有什么法呢?你既然说纸上有法,那我在纸上画一块饼给你,这能充饥吗?”神光说:“纸饼怎么能充饥呢?”达摩接着说:“既然纸上画的饼不能充饥,那你说的纸上的佛法,怎能解脱人的生死之愁?这个东西一点用处也没有,还不如给我拿去烧了!”说着就夺过经卷,准备投入火中。神光见达摩在众人面前如此无理,愤怒地说:“我讲经说法,度人无数,怎能说无益处?你这岂不是轻贱佛法,真是罪大恶极!”于是举起铁戒尺就要打达摩,达摩仰头躲闪,戒尺打中了达摩的两颗门齿,门齿立即折断。达摩正欲吐出,因为他是观音化身,他怕他的血让此地遭受三年大旱,百姓受苦,于是含着满口的血和着牙齿,逃离现场。
达摩以前亦曾和梁武帝讨论过佛法,受到武帝的呵斥,今天又遭受这样的“礼遇”,知道梁国容不了他,于是就匆匆渡江,来到长芦寺,将口中的牙齿清洗干净收藏起来,并静心修炼禅法。
因此,宋代金陵保宁仁勇禅师曾说:“碧眼梵僧,无当门齿。”列代的禅师语录之中也经常提到此事。如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中说:“达磨大师无当门齿。”《大慧普觉禅师赞佛祖》卷十二《初祖达磨大师》亦记载:“来时已没当门齿,去时唯有一只履。葱岭那边逢宋云,十分彰露丑举止。”
达摩的两颗牙齿一直到明清时期还保存着,如明代诗人汤沐的《滁河竹枝词》中有“相传浴佛明朝是,同象长芦看佛牙。”清代六合县令刘庆运有诗名《夏日长芦寺看佛牙贝叶经古迹》等都提及达摩佛牙,后来随着长芦寺的衰败,达摩的佛牙也不知去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8 14: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达摩的两颗门牙!!gx12 gx10 这都考证出来了,那两千年的木一乃.......gx3 我还是走吧!gx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14: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有关达摩留驻长芦的诗文(1)

赠长芦福长老⑴
宋 沈辽
达摩西归⑵不记年,雪山消息更茫然。
行人不会⑶真如⑷事,唯爱长芦含暮烟。
【说明】
本诗选自《全宋诗》卷716第8251页。
作者介绍:沈辽(991—1045年),字叡达,钱塘人。与从叔沈括、兄沈遘,合称“沈氏三先生”。曾筑室安徽池州齐山秋浦,自号“云巢”。所著有《云巢编》20卷。
【注释】
⑴长老:佛教术语,指年龄长而德高望重的老僧人。又称上座、上首、首座等。禅家也称住持之僧为长老。此外,我国与日本之禅林多称接引学人之师家为长老。
⑵达摩西归:达摩,原名菩提多罗,印度王香至三子,得法于西天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尊者,是南天竺(现印度)二十八代福祖。相传南北朝时期,菩提达摩来到金陵(即今南京),他本欲传法于梁武帝,但因为“语多不契”。于是,达摩便“折芦渡江”,来到长江北岸的长芦寺,不久达摩继续北行,至北魏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传说达摩去世后,又回到了西天竺(古印度),故称“归西”。
⑶会:领悟,领会。
⑷真如:佛教指永恒常在的实体、实性。《成唯识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2 21: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是有名的一苇渡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22: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谢谢关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21: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有关达摩留驻长芦的诗文(2)

渔家傲
宋 黄庭坚
江宁⑴江口阻风,戏效宝宁勇禅师,作《古鱼家傲⑵》。
万水千山⑶来此土,本提心印传梁武⑷。对朕者谁浑不顾。成死语⑸,江头暗折长芦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⑹,一花五叶⑺亲分付。只履提归⑻葱岭⑨去。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
【说明】
选自《全宋词》第1册第397页。本诗一题作“戏效通禅作颂”。
【注释】
⑴江宁:即现在的南京市。
⑵鱼家傲:即“渔家傲”,词牌名。
⑶万水千山:重重的水和山,形容道路漫长险阻。
⑷本提心印传梁武:禅宗初祖达摩来到中国,本来准备把心印传给对佛教非常崇信的梁武帝,但因武帝悟性不够,未能遂愿,故北上到少林寺静修,寻找传人。心印:佛教禅宗主张不用语言文字而直接以心相印证,顿悟成佛,称为心印。
⑸死语:即“死句”。禅宗把语言、动作、境界等都称为“句”,强调要参活句,不参死句。有解可参的,即通常有意路可通的语言、动作、境界,是死句;反之,无解可参的,即超越语言、义理分别的奇诡语言、动作、境界,是活句。洞山守初禅师说:“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宋•慧洪《林间录》卷上,《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1套第4册,299页)
⑹面壁九年看二祖:参见宋释正觉《吴兴辩长老以达磨画像请赞》诗后注。
⑺一花五叶:典出禅宗初祖达摩向二祖传付衣法时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般认为,一花是指达摩所传禅法,五叶是指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宗派。
⑻只履提归:相传达摩回归西天时,手上拎着一只鞋,双脚未穿鞋,这就是禅宗著名的“只履西归”的故事。提:一作“西”。
⑨葱岭:新疆省西南帕米尔高原之一大山系,乃亚细亚大陆诸山脉之主轴,自古称“世界之屋脊”,其南接北印度。《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葱岭者,据赡部州中,……以产葱为主,故谓葱岭;又以山崖葱翠遂以名焉。”东晋之法显、隋代之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唐代之玄奘、慧超、悟空等诸师西行或东来我国所经之路,大多属此山系之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21: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有关达摩留驻长芦的诗文(3)

腊月八日送尘禅者⑴往长芦
宋 饶节
当年达磨度芦处⑵,今日如来⑶成道时。
此处此时聊赠别,不求佛祖⑷是男儿。
【说明】
本诗选自《全宋诗》卷1287第14587页。
作者介绍:饶节(1064—1129年),字德操,抚州临川人。少业儒,以诗游谒仕宦间。后落发为僧,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驻锡杭州灵隐寺,晚年主襄阳天宁寺,又居邓州香严寺。诗属江西诗派,著有《倚松集》14卷,已佚。
【注释】
⑴禅者:佛教术语,即习禅法者。
⑵达磨度芦处:指禅宗初祖达摩一苇渡江停留的地方,即长芦寺。
⑶如来:佛的别名,意为如实道来而成正觉。又为释迦牟尼十种法号之一。
⑷佛祖:即佛教始祖释迦牟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19: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有关达摩留驻长芦的诗文(4)

长芦寺
宋 姜仲谦
长芦禅剎昔经过,十载重游素发⑴多。
南去宦情聊尔耳⑵,西来师意⑶竟如何。
千灯⑷不绝开堂⑸盛,一苇⑹常存济世多。
我久途穷仗佛力,剩书內叶弭风波。
【说明】
本诗选自《全宋诗》卷1478第16889页。
作者介绍:姜仲谦,具体生卒年不详。字光彦,号松庵,淄州人。徽宗宣和三年知济南府。高宗建炎二年,除两浙转运副使,移广南西路。迁湖北转运使。四年,知建康府。今存诗仅四首。
【注释】
⑴素发:白发。
⑵尔耳:如此而已。
⑶西来师意:禅宗初祖达摩从西方(印度)来东土(中国)传授道法的旨意,也就是禅宗旨意。
⑷千灯:典出释普济著《五灯会元》:“遂有五叶芬芳,千灯续焰。”
⑸开堂:佛教仪式。指宗门长老住持演法。
⑹一苇:参见李纲《过长芦》诗后注。

过长芦
宋 李纲
达磨当时一苇杭⑴,棲棲⑵暗度白沙江。
不知只履⑶归何处,吸尽西江⑷属老庞。
【说明】
本诗选自《全宋诗》卷1552第17630页。
【注释】
⑴一苇杭(háng):方舟并济或以船渡。语本《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里是一语双关,包含了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
⑵棲棲:忙忙碌碌或匆匆忙忙的样子。亦作孤独解。二说均可通,或一语而双关。
⑶只履:相传达摩回归西天时,手上拎着一只鞋,双脚未穿鞋,后掘其墓只得另一只鞋。这就是禅宗著名的“只履西归”的故事。
⑷吸尽西江属老庞:典出佛教禅宗故事:老庞是禅史上著名的人物,以居士之身而成佛作祖,被认为是维摩诘的化身。老庞初参马祖时问道:“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时即向你道。”西江:西来的大江,即指长江。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0 收起 理由
laaiwaan + 20 很努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 16: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长芦人。小时候只言片语听过大人说过一些故事,未曾细致听说,所以,很惭愧的是,虽为长芦人,但对长芦的文化,却知之甚少。今天看了此文,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与哀伤。
长芦,现已被诸多化工厂覆盖,难觅文章中描绘的境意,取而代之的是,诸多的化学污染。昔日的风吹芦荡飞白鹭的情景,早已不存。
身为长芦人,不能不感到悲哀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laaiwaan + 10 悲!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