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5|回复: 1

[转帖] 西游记中的二郎神为何不受重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3 09: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2-7-13 09:36 编辑

  (《西游记的前世今生》,新华出版社出版,蔡铁鹰著)

  孙悟空大闹天宫,从齐天大圣任上返回花果山;玉帝派托塔天王和哪吒父子征剿,却又落败,弄得玉帝脸上还是“笑”,但话里却透着底气儿不足:“却将哪路神兵助之?”玉帝属下的天兵天将虽然不少,但数来能与孙悟空抗衡的并不多,主要依靠的还是李天王与哪吒父子,现在李天王父子一败再败,还能调哪路兵马呢?
  来做客的观音一旁插嘴,推荐调灌口二郎神前来擒拿猴头。请注意,当时观音特意点明他推荐的“乃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玉帝虽说内心不太愿意———这点以下会证明———但却不得不接受推荐,派人调二郎神的人马来花果山参战,圣旨中说“功成之后,高升重赏”。
  二郎真君有点能耐,虽说费了点劲,但到底把孙悟空捉了来。他凯旋归来,李天王与四大天王诸神,都前来贺喜:“此小圣之功也。”二郎神倒也挺懂事地说:“此乃天尊洪福,众神权威,我何功之有。”一时大家都是喜气洋洋。但在无兵可调时脸上尚有笑容的玉帝此时却连一点笑意都没有(不信可查),当初许诺的“高升重赏”,只兑现了一半———有重赏,无高升。或许当时玉帝心中就已发狠:从此再也不用二郎神。
  凭什么说玉帝对二郎神不满意?有证据:其一孙悟空大闹天宫,天宫已无兵可派,可玉帝硬是没有想起二郎神,按理说,二郎神是他的外甥,最了解的就应该是他,何必要等观音提醒?其二孙悟空再闹天宫,玉帝一反往日犹豫无断的样子,也不与谁商量,立即派人往西天请佛祖相助,哪怕自贬身份惹人耻笑。二郎神不是还在灌口吗,何必舍近求远?
  要弄清这其中的弯弯绕,还得从玉帝和二郎神的关系说起。关于二郎神的神话故事,版本很多,《西游记》是取其中两个组成的。家住灌口,取的是四川灌口的治水李二郎的故事;玉帝外甥,取的是西汉桃山杨二郎的故事。杨二郎的故事有点像董永、七仙女的故事。相传书生杨天佑在桃山读书,被思凡的玉帝之妹张仙姑看中,结为夫妻,生子二郎。玉帝知道后惩罚张仙姑,将其压在桃山下,待二郎学成武艺,劈开桃山,救出母亲。玉帝无奈,赦免仙姑,认二郎为外甥。所以孙悟空见面就说:“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开桃山的,是你么?”原来玉帝和这位外甥有点疙瘩。
  但这点过节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二郎是玉帝的外甥。中国古代的皇帝,虽然都把自己说成是天生该做皇位的真命天子,但心里随时都在提防着别人。曹操、赵匡胤那样欺负皇家孤儿寡母的大臣固然要防,但像那样的大奸大恶毕竟不多,真正要防的还是宦官和内、外戚———没有他们起内乱,大臣翻不了天。吴三桂的实力可谓强矣,康熙一下决心就把他灭了;年羹尧的权力可谓大矣,雍正的一纸诏书就把他废了。只有宦官、内戚才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构成对皇权的威胁,不见痕迹而又防不胜防,有关记载真是不胜枚举。
  明初,出于对历史教训的记取,朱元璋对宦官干政的防范非常严格,有许多条款都规定“杀无赦”。后来到明中叶,皇帝已经不如他们的祖先那么精明强干了,血的教训也渐渐忘了,宦官势力有所抬头,于是有了刘瑾、江彬那样权力过大而对皇权产生影响的太监,也才有了天启年间权倾一时几乎颠覆江山的魏忠贤阉党。至于对内戚的管理,明朝的防范制度也执行得非常严格。我们前面说过永乐帝夺取侄儿皇位的“靖难之役”,不就是自家的内讧吗?因此从永乐帝朱棣开始,就规定了一套内容全新的封国制度,皇帝的长子为太子继承王位,其各兄弟自幼封王(一般在十岁左右),大约在十七八岁结婚后便去自己的封地生活,只可享乐但不得与闻政事。很多王因为政*治上没有了出路,就花天酒地,胡作非为,闹出很多今天称之为绯闻的事情来。但对这些事,只要不是太过出格,朝廷实际上是不问的,甚至是怂恿的,因为朝廷正希望借此消磨那些王的意气,免得他们在政*治上惹是生非。
  这个制度有效地防止了宫廷内部祸患的出现。明武宗与世宗之间的平安过渡,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这件事就发生在吴承恩幼年时期。吴承恩出生在公元1506年,这一年正德皇帝即位因此也称正德元年。正德皇帝在位十六年后一命呜呼时没有子嗣,给朝廷出了个大大的难题。如果在其他各朝,这就是一个大大的危机,各路勋侯贵戚必然以拥立为名乘机图谋皇位,若稍有不慎就是一场血光之灾。但由于这是发生在明代,各路的王都不在京城,他们与朝中大臣既无往来,心中也从来就没有图谋登基的妄想,没有任何准备。所以武宗死后,竟然没有一位王爷插手,竟然由大臣们按部就班地商议确定由武宗的一个侄儿、封在湖北安陆的兴王———后来的嘉靖皇帝即位。武宗一朝政*治混乱,但在重大的事件面前能够平安过渡,这不能不归结于制度之力。
  这些都是吴承恩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所以也反映到玉帝和二郎神的关系上。他笔下二郎神的地位其实正是明代皇室封国制度的写照,玉帝对二郎神这位至戚并不亲热,采取的也是不接触、不使用、更不重用的政策,只让他住在灌口,无事不得上天,  “听调不听宣”。这“听调不听宣”是个很有意味的话头,宣,是皇帝召见臣子,是日常政务,二郎神不得(或不必)参与,所以不听;调,是调兵,应该出现于紧急情况时,是二郎神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要听。这个约定不知是玉帝为了制约二郎神提出的,还是二郎神为了自避嫌疑提出的,书上没说,但估计是二郎神为让玉帝放心提出的自我约定。你看二郎神听调后随带各位兄弟到达花果山,见到李天王时说:“……若我输与他,不必历公相助,我自有兄弟扶持;若赢了他,也不必历公绑缚,我自有兄弟动手。”说这话干嘛?怕人家抢功?不像。倒好像是刻意要与各天兵分清界限以避嫌疑。吴承恩不愧做过王府官员,对王府与朝廷微妙关系的了解竟是如此细致。
  清人入关之后,总结明代亡国的原因,将明代的这一宗法制度视为明代亡国的原因之一,据说康熙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明朝宗法,使皇家骨肉分离,众王尸位素餐,毫无作为,以至于国事紧要时竟无人能援手相帮,远不如大清制度能使皇家兄弟齐心协力。或许基于这一认识,清初不设太子(康熙朝时立时废,态度暧昧),大有让诸皇子中原逐鹿,使捷足者先登的意思。清人的这一制度,让他们避开了明代宗室王软弱无*能的结果,但也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麻烦:康熙朝参与党争的皇子有十多人,时间长达二十多年,祸害延至雍正朝,直弄得非死即伤;雍正帝为了不给自己选定的继承人遗祸,不得不处死了暗中使劲争位、名为三子实为长子的弘时。有清一代,皇位的传承远不如明代稳定。
  两相比较,两代制度各有千秋,正暗合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哲学命题。只是可怜朱家子孙,在自己一小片宫殿里,虽说不缺吃穿,但无调不得进京,甚至不得离开封地,大多数就从此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兄弟。不管有无才干,都终身不能从政,养肥终老完事。而《西游记》里那位浑身本事的二郎神,也因为是玉帝的外甥,就只能住在乡下灌口,无事与一班草莽兄弟打猎为乐,看起来超脱,其实挺可悲的。
xyj42651.jpg
xyj4365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3 10: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么,不论是小说、笔记、史记、经*文、纬传,等等,所有体裁的文章多多少少会有时代的烙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