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44|回复: 2

[原创]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1 21: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道原
      有没有一本著作,能使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个成长为智者。
      有没有一种理论,尽管洪荒万古,大千纷纭,却彰示了世界变化的根本而成为颠仆不灭的永恒。
      有没有一支文化,在人类由原始散居向社会化的进程中形成,愈挫愈强,渊远流芳,淳朴弥香。
      宇宙何其广大,人类由来渺小。大千世界的兴衰泯灭,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天地间的寒暑更替,看似旦夕难测,其实都有一定规律可循,只不过一般人部是沉浸于其过程对自身影响的感受中,难以总揽全局,深究根源而已。如果用心观察和总结,就会发现:所有的人事物理发展的必然性都是通过许多事件中相同或相类似的偶然性结局来显示的,而看似不可琢磨地现状改变,却遵循着深层次的因果来变化,这种事物与其他事件之间的某种关系的改变造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演绎了世间万象。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是什么推动着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呢?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终究去向何方呢?
      有史以来,人类就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这样的问题。各种宗教教义、预言、和各种文献,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而千百年的发展,大浪淘沙,众多的回答已泯灭于历史中。其中在中国,有两种文献至今仍有茁壮的生命力,并且结合现代的观念,融汇贯通中西,并引申发挥后焕发了勃勃生机,它们就是《易》《老子》。
    《易》《老子》立论之本在天地自然。正是这种简单而坚实的立论之基础,使得其文化知识历千百年而颠扑不破。孔子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所以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坚实,越是自然的知识越长久。
    《易》认为,每种现象的发生和变化,都有它的因果和过程,而这种因果和过程产生的现象,也都要成为其他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每个事物自身的得失损益,兴衰成败,发展变化,生死轮回。都会导致其他事物在不同环节上的不同改变,此因彼果,彼果又成因。宇宙万物之间,或为因果,或为生克,或为损益,相互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织就了一张普遍联系的,错综复杂的,生生不息的永恒的大网。这张网的总体运作方式《易》总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强调了这个世界的对立统一,联系和发展的永久性。
      与《易》同究一理,同是研究世间万物变化根源的《老子》更进一步认为,尽管世界万象纷纭,无穷无尽,但具体到每种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道”“德”“物”“势”四个因素,都需要“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总之,因《易》《老子》之立论基础在于天地自然,所以他们是可以常读常新的书,是可以“执今之道为今之有”的书。是可以“否极泰来”反复咀嚼的有用知识。
。。。。。。。。。。。。。。。。。
1。7道生之------天地之能篇
老子帛本章七(之所以选用帛本,原因之一,帛本最古之全本,以接近《老子》本文的真意。之所以选用本章,是因为古本和通行本于本章都是一致的。)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亓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亓身而身先外亓身而身先外亓身而身存不以亓無私輿故能成亓私。
帛本订正小组订正为:
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
故,能成其私。
本章要以理解章五《天地不仁》为基础。或者与章五《天地不仁》相联系来解释。
本章的关键词:能。
本章的难点:
能:本义:熊。先秦产生出才能,能力 [ability]的意思。如:各奏尔能。——《诗·小雅·宾之初筵》
成:就也。——《说文》本义:完成,成就。
所:本义:伐木声。先秦产生出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place]。有截其所。——《诗·商颂·殷武》
以:本义:用也。——《说文》以,用也。——《小尔雅》
是:本义:正,不偏斜。如: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故:本义:缘故,原因。所以。如:故,使为之也。——《说文》。又明于忧患与故。——《易·系辞传》
私:形声。从禾,厶( sī)声。本义:禾;庄稼。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说文》。段玉裁注:“盖禾有名私者也。”
正文:
天長,地久。 ------------------------------------------------这句是本章的论点。解决的是本章为什么能够成立,是因为天地本然的存在,非常的长久。
天地之所以能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这句是分析立论依据。天地之能力能够长生,是因为它的这些能力不是自己产生的。
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句是推论。聲人按天地掌控能力这样的方法,哪么应该如何去做。(天地的方法就是给万物搭舞台,万物各骋其能,适者生存。)
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这句是结论。圣人不用装载粮食,所以,粮食从能力中成就。(如果可以掌控,那么别人的能力也就是自己的能力。目标是粮食。)
今意:
天地真是长久啊。
天地这间处所,用能力而且这么久。用的能力,不是自己生成的。所以,能力长久产生。
正确用:圣人身体在内,进而身体领先;身体在外,进而身体存在其中。
圣人不用装载粮食,所以,能力成就圣人的粮食。
天地“能”长生,因不自生“能”,故“能”长生。
圣人用众之“能”,故身内而身先,身外而身存。以众之“能”成其私。
       一。“存在即有理”。这个“存在”就是道生之。宇宙中,包括已知和未知,宏观和微观世界,发生和将要发生,万事万物都遵循“道”而生灭兴替,“道”的发展变化,成就了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相互因果的次序决定者。
      宇宙中,万事万物内具其“能”。外备其用。相生相克。竟“能”以图存,备用以生生,精“能”以发展,善“能”以壮大。从而构成了每种事物发展变化的互为因果。损益相当的动态平衡网,每种事物都在这种动态平衡变化的影响下,此消彼涨,互为依存,因果相化。事物一旦超越这个空间范围,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就会受到周围环境中诸多因素的消耗和制约,使得万物虽时常有“过”或“不及”的运行,但都受到道的“损有余而利不足”调节。正是这种貌似调节功能的存在,在事物对立双方的力量出现差异时,或者由于道运行使得总环境发生改变而需要成就另一种格局时,就产生一种新的势力或损益来弥补这种失衡,这是,便形成了新生事物出现的可能性和前提条件,即是谓道生之。
      二。古人从天地的长久之中看出了天地可以掌控万物之能。那么天地凭什么掌控万物之能力?
      天行地载。天地搭建的大舞台,凭借的是“诚”“信”“力”。
      天地之“诚”。
农谚:民误天一时,天误民一年。农偷地一日,地饿人三天。说的就是农民不趁天时而偷懒,到了年底就可能没吃的。
所谓人欺天不欺。正是因为天地示万物以“诚”,万物示天地以忠。我们的祖先最开始是忠于天地之诚,而不是忠于君王。
      天地之“信”。
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天地立的信。四时而至,寒暑而纪,旦夕而返,日月轮回,山高水低,潮起潮落。。。。。。
      人类如果不信天地,天地亦不信。呵呵!或有回天之力,却无竞日之功,眼前可能表面上是人胜了天,但是错了就是错了,回过头来,还是错了。天地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示而诚。正是因为天地立信于万物,万物立天地以敬。我们的祖先最开始是敬天地之“信”,而不是敬官长。
      天地之“力”。
天管生杀,地管长养。有阳光的地就有生命,有水草的地方就能成长。我们常说天灾非人力可以抗拒,顺天者倡逆天者亡。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天地的魅力可以想见。可以说古往今来的每首诗多是赞美天地的魅力。天地之能就是万物之能。正是因为天地用的是万物之能,所以万物对天地之能的变化万端,不现首尾从而生出茫然和敬畏之情。此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为天地是为神。或者生出因果报应的思想。
       天地无情,万物具能备用而图存。正是因为天地约万物以“力”,万物约天地以义。义就是宜,适宜的宜。我们的祖生最开始是适宜天地之“力”,而不是适宜社会阶级秩序。更不是讲哥们义气。
      总之,天行健,地厚载,凭借看不见的“诚”“信”“力”,天地内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三。人之所以存身于天地之间,是因为天地要用人类之“能”。并不是老天爷对人类特别的照顾。哪天人类的“能”不为天地所用,哪么天地就会弃人类如“刍狗”。人类就会如历史上无数消亡的物种,只有化石可证。
      古人眼中的天地,就是他们认识时空的极限。他们认为天地是长久不灭的。今天我们知道,天地并为是长久不灭的。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何去何从?今天的人们因为知识的累积,从而认识了更广大的宇宙。所以天长地久章可以述为:宇宙长久,宇宙之所,以能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能也。故能長生。
由此可知,我们人类发展的目标应当是具备宇宙要用的“能”,只有具备了宇宙要用的“能”,当地球消亡时,人类还是可以因为具备宇宙要用的“能”而存身于宇宙。我们人类或者我们国家的航天发展就应该以具备“宇宙之能”这个总体目标上,这就是第七章的现实意义。(什么是宇宙之能?第六章,天地之根可以参考)。
      将来,人类发现了比宇宙更广大的空间,同理,人类的出路还是要具备为更广大空间所用的“能”。这是人类繁衍图存的根本。
XX“能”长生,因XX不自生“能”,故“能”长生。人类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
       故,人类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具能备用,为天地生能。就人类的社会属性来说,各专其业,各尽其能。此就是尽天命。不白活一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20: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达尔文的《进化论》中,以万物的形态变化证明了物种在时间长河中的成长史。
而《老子》第七章,从万物的能力增长说明了万物为何会如此多彩多样。
达尔文说明了万物的进化原来是这样的。而《老子》揭示了万物的进化为什么最终会这样。
达尔文从天时地理的环境因素说明了万物原来是这样相关连的进化,而《老子》从万物各具所能说明了为什么万物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物种的进化其实质是物种的能力是否进化,物种的能力没有进化,哪么就有会灭绝。
万物从单一细胞进化到现在的婆娑世界,天时地理是重要的因素,而本质的原因还是《老子》所述:天地能不自生,故能长生。物种的能力是否符合天地运行的道,决定了物种能否延续的关键性因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4: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由猿人进化而来,人类跑不过兽,飞不过禽,游不过鱼。身无犬齿、利爪、伶听、敏嗅、X视。而何能存于天地间?两个字:意识。
意识 :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换句话说,就是思考并觉知我们自己的存在。
意识与生俱来,就是感知能力,任何生物都有感知能力。意识不是后天生成的,而是与生俱来,万物都有的,就是佛祖所讲的众生皆有佛性,就是那种神秘的力量。而思想,是在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正是由于人类进化和发展了意识这种能力。从而使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能。
人类从本能到有意识的控制和使用本能,人类进化了一大步,进而控制和使用别的事物的本能,人类才之成为人类。如:人类学会控制和使用火。人类的天性是害怕火的,正是人类控制了人类的这种本能害怕,从而为人类最终使用火打下了基础,而在进化过程中,不能控制这种本能的其他类人猿就会灭绝。这种进化就是人类能力的进化------人类具有了意识。
列宁说过:除了经过感觉,我们既不能知道任何事物的形态,也不知道任何运动的形态。
把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就是知觉。知觉比感觉更高级,更全面,更深刻。
知觉的累积就会产生知识。用知识去检验感觉,从而得出客观规律的认识就是人类的思维。
思维思维就产生了哲学。
从意识到哲学,人类的这种能力增长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但它是以加速度进行的,特别是人类发展到城市的出现时,人类的这种能力产生了裂变式增长。到了近代,人类不但认识了由太阳系构成的传统天地系统。而且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天地空间,进入了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
不管人类的能力(意识---哲学---?)如何的进化,它的本质还是为天地生能,能为天地所用,人类才可以顺利的繁衍于这个星球。否则,强大类如恐龙系,还是只有化石可证曾经的辉煌。
更紧迫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太阳系不是真的能够万世长久,从现在起再过大约76亿年,太阳的内核将会热得足以使外层氢发生融合,这会导致太阳膨胀到现在半径的260倍,变为一个红巨星。此时,由于体积与表面积的扩大,太阳的总光度增加,但表面温度下降,单位面积的光度变暗。   随后,太阳的外层被逐渐抛离,最后裸露出核心成为一颗白矮星,一个极为致密的天体,只有地球的大小却有着原来太阳一半的质量。最后形成暗矮星。人类该何去何从?
或许《老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出路。《老子》第七章的推论:宇宙能不自生,故能长生。人类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
在以后的岁月里,人类将以太阳系为依托,产生出为宇宙所用的能力,这是人类的宿命。非如此,太阳系暗淡后,人类无以存身于宇宙。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