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67|回复: 1

[与时偕行] 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主义特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6 10: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2-7-29 22:18 编辑

                                   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主义特质

      如果我们在一个世界性视野中审视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史,就会看到一些颇为类似的场景,并从中领悟到某种人类思想发展的普遍性特征。虽然不见得能够就此揭示任何规律,以提供对现代社会实践的引导,但至少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特别是我们祖先的历史选择,以期在他们的政*治思考中感受一般人性的光辉和精神拓展的历程,既避免陷于盲目迷信崇拜以至于思想的禁锢与停滞,更力戒流于肤浅的妖魔化以至于断然摒弃丰富的思想资源,而后者则正是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对于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流行观念。

      一.保守的对立面不是进步而是激进
      在人类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中,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角力可说是最具有普遍性的过程特征,它不仅集中爆发于诸如中国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法国启蒙时代以致法国大革*命、英国光荣革*命和美国宪法诞生等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而且也广泛分布在几乎所有的人类政*治事务之中。人类一旦思考社会政*治问题,就难免产生保守与激进、改*革与革*命的对立。虽然这远不是争论的全部,但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进展的取向和前景。
      人类永不满足的天性总是泛泛地倾向于赞美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评价历史之时,对于那些看起来试图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观念,往往只看到它们对于历史结果的违背,以致于将其视为某种囿于阶级利益而破坏人类整体福祉的故意,完全无视或不能理解其中包含的有关现实政*治和人类本性的深刻思考。即便以历史局限性等方式来达到某种程度的谅解,也没有真正领会这些看似“保守”的思想其实正是着眼于切实可行的政*治策略,而完全不同于那些仅仅满足于提出某种政*治理想的空洞理论,这些理论全然没有或者根本不存在实现理想目的的可行手段,有些似乎是提供了具体路径,但由于脱离了人性和社会实际所能达到的可能条件,而使社会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

      二.保守主义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旋律
      有人宣称在儒家政*治思想中发现了宪政甚至是自由主义的要素,试图以此来回应“没落腐朽”的批判,或者意在“美化”圣人的超越理念,但毕竟无法遮蔽孔子“从周”、“复礼”的政*治主旋律。而我以为,这种看似的“美化”其实恰恰消解了孔子政*治保守主义内涵的有关人类本性、政*治目的、社会制度、人文教化等思想的高度理性价值。坦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仅丝毫无损于儒家政*治思想的历史进步性,更是得到了数千年辉煌社会实践的成功检验。当然这个结论必须建立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链条的深入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而不能简单化地进行古今政*治概念的对比。我们虽然不能将儒家政*治思想所“保守”的具体制度手段应用于今天的社会政*治,但其思想所据之原则和理路却仍然有助于现时代的政*治思考。

      三.孔子的“谦逊”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分析模式最为强调的一个主题就是传统制度、习俗的重要性。保守主义认为,这些制度和习俗反映了人类社会总体的、自然的选择,它们以其作为结果的有效性而自证其身,这种有效性正是人类社会这一复杂系统中所有相关因素的总体效应所产生的综合结果。这个系统之复杂远远超出了人类认知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因而有效的社会制度不可能由人类理性地加以设计,而只能是作为人类有意识行为的“未曾预料的后果”,并以其有效性而为社会所接受。基于这种“认识论的谦逊”,保守主义强调对于传统制度、风俗习惯的承继。
      政*治的基本目标就是维护有效的社会秩序,它固然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益,但不可否认,它同时也是社会所有成员的基本福祉之所在。一种既存的社会秩序即便再不合理,但丧失秩序将给其成员造成更大的不幸。处于东周春秋之际的孔子面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陪臣执国命”的混乱局势,力图维护残存的礼法秩序以避免更大规模的社会动*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孔子并不打算创制任何新的政*治体系,而是简单地呼吁“克己复礼”。这其中他至少能够确定的是,周公礼治确实曾经造就了有效的社会秩序,而后世诸侯破坏礼法的后果更是反证了周礼的可贵。对于三代“巍巍乎”的赞颂表露了孔子对于传统制度、习俗的高度敬重。
      结合 “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及对于“天命”本体论悬置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理性自觉,孔子“复礼”而非“作”而自“出”,更是进一步确证了其在认识论方面“一以贯之”的“谦逊”。这种“谦逊”决非对于自身知识程度的自谦,而是对于人类天命的认知能力之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对于人类天性的不完美,孔子有着清晰的认识,这种不完美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自利自爱,即德性上的不完美。《曲礼》坦言“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论语》更是将“知耻”作为政*治的目标。因此,孔子之“复礼”就完全不是什么简单的“复辟”,而是建立在深刻思想基础之上的伟大政*治理性。
      百家争鸣之际,中国先圣们忧心于民众的苦难,展开了多种多样的伟大思考,可以说,人类社会所有可能的政*治方案都在他们的思想中初现端倪,但最终是儒家礼治以及源于儒家礼治的法家思想获得了成功,这可以说是保守主义政*治理路在人类社会实践上的首次理论尝试。

      四.冷酷的温情
      保守主义政*治思考模式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于制度变革的态度。保守主义与任何正统主义不同,并不拒绝改*革,甚至原本就是一种社会进步的特定模式。它只是强调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改*革,而排斥任何革*命性的变革企图。保守主义一方面认识到社会制度是一种复杂交织的庞大系统,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自身单独地发挥作用,甚至那些看起来极不合理的制度和风俗却也有着巨大的潜在功能,任何改*革的企图都有可能以良好的愿望损害原有制度的社会价值,因此必须抱着极其审慎的政*治责任感来“摸着石头过河”,以实际的实践结果去磨合、筛选改*革的措施。另一方面,保守主义怀疑任何出自普遍性理论的政*治建构,那种“认识论的自负”完全无视人类社会的极端复杂性,必然会造成“未曾预料的负面后果”,而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而这种恶果却恰恰是由最为美好的善良愿望所推动的。
      人类社会有两个基本事实:人性的不完美和生活资料的匮乏。所有社会政*治思考必须建立在这些事实之上,理想主义的政*治理念虽然表现出高度的理性主义色彩,但实际上却正是理性的肤浅。他们或者陷入道德的狂热,以美好理想、愿望取代严肃的政*治后果;或者陷于理性的狂热,以某种超越人类认知可能的道德根据来规划社会。
      基于上述事实,人类社会的不完美就是一种必然结果,而这种不完美正是人类寻求最大福祉所必然携带的副作用。社会化是人类幸福的根本保证,而对社会化本身的保证就是某种有效运作的组织秩序,但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某种程度的不平等,不平等的程度当然与人性的不完美程度与生活资料的匮乏程度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理解了上述理论,那么对于儒家礼治中包含的等级制度、亲疏关系等备受诟病的“封建思想”或许就会有些较为温情的领会。那绝不仅仅是统治者的冷酷,更绝非先圣的无情,而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后果——如果我们想获得社会合作的利益,就必须承受这些后果。
      那些试图消除不平等的政*治理想其结果往往不过是将不平等在人群中进行重新分配而已,却在这个重新分配的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灾难,民众为此付出灭顶的代价——这种教训对于中国人而言应该是更为沉痛切骨。
      不平等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这个结论种因于人类的本性和生存环境。我们只能期待着不平等得到某种程度的削减,而这又只能寄望于人性中潜在的道德要素的实现和生存环境的改善,后者在根本上还是要依赖于前者的实行。      

      社会进步的本质是人性的进步,孔子礼治正是要为这种实现提供切实的政*治手段,也正是在这个环节上,圣人仁义道德之温情与礼法制度的“冷酷”统一为厚重的人类大爱,甚至在这个基调上实现了儒道政*治理念的某种契合。

      五.糟粕与精华
      对于儒家礼法制度的诟病由来已久,几乎成了一种社会共识。如果说这些批判中具有任何合理成分,那也不应该由孔子来承担,而应该诉诸后人理论与实践上的呆滞和愚蠢——我们仅仅承继了先圣的教条(也正是我们自己将先圣鲜活的思想僵化为教条),而彻底无知于先圣的伟大理性。
      我们不是抛弃了糟粕,而是制造着糟粕,更是硬将“精华”异化为糟粕——每念及此,总令人扼腕喟叹!

      这个主题颇为重大复杂,既有必要充分论述,更必须分步骤、分节次地予以深入,而这又有待于论坛诸贤的批评和补充。这篇小文可以作为一个引玉之砖,算是初步的尝试之作,以期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2 09: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文已被中国网转发,详见:
http://cul.china.com.cn/guoxue/2012-08/20/content_5263974_3.htm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