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64|回复: 35

五行说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0 09: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甘誓》据说是夏朝遗文,文中的五行具体所指,没有说明,但五行三正并用,可以推想它和上古历法及上古先民的尊天观念相联系。


五行次见于《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威,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手甘。《洪范》一文,据记载作于西周初年,乃周灭商后二年,商朝旧臣箕子向周武王所陈述的天地之大法的记录。箕子说,天赐给禹《洪范》九畴,也就是九种天地之大法五行是九畴中的第一大法。这说明五行观念早在大禹时就有了。


《史记·历书》云: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以此推论,五行观念的产生更上溯到了黄帝时期,并且说明五行的产生和星历气象有关。


五行说现代很多学者都说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认为我国古代思想家把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当作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或元素。是不是这样,我们从五行范畴的形成来探讨,就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


五行的起源,有五数说五方说五祀说五星说五工说等等,事实上,五行应该源于河图。河图是天文图,河图源于太极图,太极图是说明阴阳之气的,阴阳之气的五分法具体化就是五气,五气易象化就是五行,五行实起源于五气,而五气是天地共同作用的结果。时令节气本来是日月地三体运行所成,然而,却可以用天上的木火土金水五星在地上的东南中西北的出没情况作标志。我在《太极河图洛书》一节已介绍过,太极图源于天文历法的测绘,河图洛书是用奇偶数按阳奇阴偶的原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阴阴消长情况所作的天文解说图。河图数分布在太极图上,形成四象特征点和中宫特征点五个特征点。对于太阳年周视运动太极图而言,河图数16为冬至,27为夏至,38为春分,49为秋分,分别代表冬、夏、春、秋四象。510据中宫,代表四季土(四季均分之后的余气)


古人将五个特征点象八卦一样,分别取法于自然之象而命名之,就是五行象。冬天气温冷如水,故以水配之;夏天气温热如火,故以火配之;春天草木欣然,故以木配之;秋天草木金黄,结实如金,故以金配之。因为一个太阳年365.25天,并非整数日,无论四分、八分、十分,还是十二分,都不能按天完全均分,所以对春夏秋冬或不同历法的月份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调整,一年四季才能节气分明。又因为春夏秋冬在大地上随地理方位的不同而不同,大地(实际上指立足点)对不同地理方位的四季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古人把调整节气的时段(闰日或称余分)以土配之,土据中央而控四方(闰以定岁,即定四季,四季配四方)。不同的历法,调整的办法也不相同,古人有时一年调整一次,将土季置于夏至之后,称为长夏;有时置于夏至和冬至之后,称为过年日(古十月历有大年和小年);有时置于四季的后边,称为季土。一年调整不过来,就用置闰的办法超年度调整。不论如何调整,都将每年调整节气的时段统称为土季。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象就这样形成了。由此可知,五行金木水火土在最初形成之时,是以实象的五种物质表示五种节气,已进行了一定的取象比类,后来,五行之象又泛指五个特征点,类象范围更广,一如八卦一样,可以类指万物万象,并形成为用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性质、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哲学范畴。


因为五行是用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性质、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哲学范畴,所以当然可以用来把具体物质的构成要素分为五类,并用金木水火土范畴来表示每一类,这是五行的应用,但是,这里的金木水火土并不实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就象乾坤可以表示天地,但并不单单就指天地,还可以表示父母、君臣等等。五行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创造的一种用取象分法思维揭示宇宙万物化生规律的辩证理论,五行之象既然是从实象中抽象出来的,当然也可以用其实象之间的关系来帮助理解这种抽象范畴之间的关系。不了解这一点而用朴素唯物论来解释它,其实正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目前有些学者由于混淆了五行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企图因五行的具象性而否定五行说的科学性,原因就在于此。


五行起源于四时五气,而四时五气是天地共同作用的结果,却是地的独有现象,所以五行由天生而属地,也就是说五行丽地


《协纪辨方》说:行也者,言其行于地也。质行于地,而气通于此数之有五焉,故曰五行。五行取象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五种物象,古人称之为五材。《尚书大传》说:水火者,百姓之求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以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五行即五材也。有用之五材因被具象化为五行概念,后又上升为抽象的范畴,从而能以之对万物万象进行说理,故而被上古先民所崇拜,并被列为祀典。《国语·鲁语上》说:凡谛、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明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这种对五行的祭典,由专职的五行之官负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蔡墨之言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故有五行之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五行之官因一日失职,则死及之的重大责任,因而对五行知识的研究十分重视,从而促进了五行观念的发展。


五行之间的关系汉代董仲舒称之为比相生而间相胜,也就是相邻者相生,相间者相克。


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起于何时,现在不得而知,早在《左传》中就有记载。黎子耀先生在《阴阳五行思想与〈周易〉》(《杭州大学学报》19875月,第1—2期)中认为殷代已有阴阳五行思想。甲骨文中殷人所祭之先公即为阴阳五行,亦即日月五星。他说:《史记·殷本记》所载先公契至振为日月五星亦即地支,地支中包含五行相生说(火、土、金、水、木);微至主癸为天文五官,又为天干,天干中包含五行相胜说。这一切都可以在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所以系统的阴阳五行思想包含在干支二十二个字里。他在《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卦序释义》中又说:帛书《易经》的发现,表明《易经》的八卦包含阴阳五行思想,这一点至此可以成为定论。这就打破了那种认为八卦只讲阴阳,不讲五行的看法就学术思想的源流来说,阴阳五行自始就是以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出现的,帛书本的上、下卦序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打破了那种认为阴阳五行来自两个不同流派的看法在阴阳五行思想发生的年代问题上,帛书本明确表达了八卦和阴阳五行的密切关系。这就打破了过去在古史辨论中认为阴阳五行的思想始于战国时期的看法(黄寿祺、张善文主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江国梁先生认为阴阳观念,最早是出于对太阳升落的观察而建立起来的,是明与暗,是伏羲氏以前的事。后来人们的观察视野从太阳转到月亮,并能对月相进行科学的辨认,才建立有明确的昼夜和东西二方的阴阳观念,这是伏羲——女娲时代的事,而伏羲——女娲时代,按江国梁先生所指是旧石器时代或新、旧石器过渡时期(江国梁著《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92页、273页,鹭江出版社19902月版),因此它应该是在距今一万年以远。《左传》中史墨论日食,曰:火胜金,故弗克。但此处并未系统阐述五行网状生克关系。五行网状生克关系应该是在具象化的五行概念形成后,受阴阳生胜关系的影响,将实象的五材生胜关系提炼出来,赋予抽象的五行范畴的。


在量天尺中,晷阴短了,则晷阳必长,这就是阴生阳;晷阳短了,晷阴必长,这就是阳生阴。晷阴长于晷阳,称为阴胜阳;晷阳长于晷阴,称为阳胜阴。晷阴晷阳之间的生胜之理,上古先民在日晷测影的实践中是早就知道的,太极阴阳观念形成后,抽象的阴阳范畴之间也就总结出了这种生胜道理,也就是生克之理。这种生克之理不断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很多事物间都存在这种道理,实象的五材之间的生克关系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抽象总结出来并加以运用。五材的生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理解。水生木:水滋润草木;木生火:草木燃烧生火;火生土:火燃烧后形成灰土;土生金:土中有矿石并能提炼金属;金生水:金冷则凝水,金热则化水。水克火:水可灭火;火克金:火可熔金;金克木:金器可以锯木、砍木、雕木;木克土:草木之根既可以钻入土中,草木又可以破土而出;土克水:土可以吸水,又可以挡水。当五材被抽象为五行范畴后,五材之间的生克关系也就被赋予给了五行。


从阴阳生胜之理发展到五行生克之理是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它使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从单线联系发展到网络状或立体状的多样联系,这里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太极分合思维方式的优越性。在五行结构的太极中,每一行都和其它四行发生着相生、相克、被生和被克的关系,五行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使太极处于一种生生不息的辩证的动态平衡和化生中。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同时也是多样的,在一个巨系统中,总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现代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都可以在五行学说中找到雏形。所以五行学说对于认识复杂多样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行说是在太极阴阳说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理论事实上并不神秘,它不过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用太极分合思维中的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万事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的规律。这就使它在阐释万物万事的整体性、丰富性、复杂性、结构性、有序性、动态性、系统性等方面具有了化繁为简的独特功用。


五行之间的动态性体现在质变和量变两个方面,五行之间从性质上讲存在生克关系,使得每行的发展必然会由量变发生质变,但发生什么样的质变,还要辩证地看量变的具体情况。我国古人将此形象地总结为五行生克制化各有所喜所害论


一、金旺得火,方成器皿;火旺得水,方成相济;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土旺得木,方能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二、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三、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火能生土,土多火埋;土能生金,金多水浊。
四、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能克火,火多水热;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五、金衰遇火,必见销融;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衰遇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砍斫。
六、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泄其势;强木得火,方化其身;
   强火得土,方止其焰;强土得金,方制其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9 16: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文已被中国网转发,详见:
http://cul.china.com.cn/guoxue/2012-08/29/content_5290726_2.htm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0 銀子 +40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乾坤客 + 20 + 40 + 10 推荐辛苦。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18: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古越中兴先生的推荐和支持。{:soso_e183:}{:soso_e160:}感谢其他同志们的支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1 12: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据充裕,很有说服力。

不过如果将五行归纳为古代元素表,也没有什么冲突,只是古代的元素表有意象上的延伸摆了。
毕竟五行的代表物质也都是把万物归类的抽象,至于生克,则是理性中感性的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1 17: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学习一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1 18: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洪范》五行排序与洛书同,其中玄机谁个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1 19: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您只是把古典资料整理了一下,沒有把实质性的东西挖掘出来,这样的学术风气是不值得提倡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9 14: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之说 似乎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 学界更关注周易
五行之说值得深入探讨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 收起 理由
菩提山人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9 23: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數是天地自然之數﹐即天一至地十。而數為氣之用﹐以數言象﹐依象言理。所謂氣是指天地之氣故此有天地之數。天地之氣的變化就可由易之數﹑象﹑理三個範疇作一解釋即所謂變易。觀則天氣主要是陰陽即日月之度數﹐所用之器是圭表﹐所以成卦象。觀則地氣以定月令即律數﹐所用之器是律管﹐所以成五行。數象之間的關系乃成理。數之變化是奇偶﹐故此有所謂“象無偶不立﹐數無奇不行。” 所以《易傳》才會有聖人仰觀俯察之說。

五行是律數(傳統)與二進制(近代)無關﹐而且陰陽與五行其實是可分開的系統﹐即陰陽五行同時講的話乃是一綜合系統而不是分析﹐但分開說它們各自系統卻是分析的。而律數以“生”為基本觀念而主要概念是隔八生律﹐主要方法則為三分損益法﹐亦即是利用四則運算中之乘除法則以象氣之消長(即其理念)並非加減法則之象氣之分合。律數本身是類似黃金分割般的無量網一類數是無一定實物背景﹐所以原則上可以加諸任何物類。二進制之數是現代所謂科學易的範疇與古易無關。所以硬要用“零”這個概念來解釋易數根本就是不對題。正統的易數從來沒有所謂二進制之數。易數中律數與六十甲子﹑九宮圖﹑五行卻有緊密關系。

《管子﹑地員篇》凡聽徵如負豬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復於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

以上一段話換成現代數式:

1) 先主一而三之 1X3﹐(即折矩)
2) 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 3X3X3X3=81﹐(即合矩成環)
3) 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81X4/3=108)
4) 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108X2/3=72)
5) 有三分而復於其所,以是成羽,(72X4/3=96)
6) 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96X2/3=64)
7) 得 81﹑108﹑72﹑96﹑64 (此為五音征調式)
8) 最後重排序即得 81(土)﹑72(金)﹑64(木)﹑108(火)﹑96 (水) (即九數河圖之四隅左旋)

《尚書﹑虞書﹑大禹謨》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坏。”

以上一節之水、火、金、木、土、亦是九數河圖之四隅左旋。可見九數河圖(九宮圖)其實是五行而五行配數所配的就是律數。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是指由宮調九九八十一所生之十二律呂作為十二個小方格看待﹐排列成四乘三之矩形﹐然後再折矩成句三股四奇五。合四矩然後可為方圓﹐圖書亦由此而起。

傳統易學中數之範疇的確從來沒有二進制數學這回事。只是近代好事之徒﹐不明袖裡亦懶得考證與思考便來個拿來主義希望得過且過而速成易學大師。

“系辭上傳”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既是具體指筮法亦是本體宇宙論的話頭。歷來解這句的都不曾理解這句語境其實是以律數為基礎並非憑空而來。這個我們當看帛書本“易有大恆﹐是生兩儀﹐兩儀生四馬(象)﹐四馬(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業。”一句與《淮南子﹑本經訓》“秉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厭山川,含吐陰陽,伸曳四時,紀綱八极,經緯六合,覆露照導,普氾無私;蠉飛蠕動,莫不仰德而生。”明顯地是根本一致﹐兩者俱是以一﹑二﹑四﹑八﹑六這個排序亦即是依據五音征調式(宮81﹑商72﹑角64﹑征108﹑羽96)衍生出來(《管子﹑地員篇》亦是)。儒家典籍中則以《禮記﹑樂記》最具參考價值。先秦諸子大都對律數有所認識﹐只是今人*大都人云亦云地吹捧王弼所謂得意忘象﹐結果往往便胡亂靠訓詁來作解釋﹐故作高論。表面上二進制好像能簡潔地把易象表達出來。可是實際上它與律數的豐富內涵是不可同日而喻。這個絕不能靠訓詁比附成論而必須明白律數底邏輯才能作深入分析。所以在下每每聽到人家一本正經底大談甚麼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等等﹐總不禁啞然失笑。

傳統說法水火木金土是從《周書﹑洪範》而來。宋儒如北宋劉牧後來依此推出生成數序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再依此五材之性情配上四正方位即成水下位北﹑火上位南﹑木左位東﹑金右位西﹑土中位中央。由五材之數與性情而引出方位與季節之問題。時間與空間之關系問題是量化過程必然產生。所以又有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季土之序。

如此則出現兩個不同的序﹐那如何看待兩序呢﹖宋儒于是有如下解釋。

木火水金土即五行氣行于天﹐水火木金土即五行質具于地。但無論氣行于天抑或是質具于地都依天地生成之數理而演成之圖式﹐故此南宋 朱熹直接以此為河圖代表理之全備之意。

至于金木水火土這個民間廣為留傳之序則與玄學應用之歷史有關。其源應是太乙九宮占星盤即九宮圖﹐轉而醫術而煉丹術而武術。初盛于漢占﹑醫﹑丹三道﹐中興于宋易與丹道﹐終于清朝之拳禍。所謂拳禍即民間之秘密結社以鍛練拳術功 法為號召以掩飾反清復明之事。

九宮圖也就是劉牧所謂九數河圖﹐而朱子所謂洛書。

九數河圖正好也有着四九金﹑三八木﹑一六水﹑二七火﹐五五土(取五五二十五與雙五為十之意)。這好像就是自然而然之理。故流劉牧以九宮圖為河圖。此其實是就氣之自然而講﹐是以不同于朱子。西北角之和為十六而東南角之和為二十四,共差一個八度。此亦表示子午流注與律數有一定之關系。

金木水火土這個序不是講方向而是醫家講"衛氣"舍次的問題亦即是子午流注之概念。武家以子午流注為抗打訓練之原理。

丹家取四九金﹑三八木﹑一六水﹑二七火﹐五五土(取五五二十五與雙五為十之意)。金木水火謂之四象如人之有耳目手足但視聽言動則必須意念即要土。金木水火透過土才有生克之事。取五行相克是煉內丹順則生男育女﹐逆則成仙作佛之意。

民間拳禍自清入關二百多年未嘗歇止﹐故金木水火土之序得在民間廣為流傳至今。但究其來源則是自古與玄學應用上之學理有密切關系。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0 收起 理由
浪花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 09: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图是天文图,


这个“天文”的具体对象是什么。整个太阳系?九大行星?太阳、地球、月亮?北斗星?

它必定有一个对象或范围,你必须交待清楚,然后才能进一步交待清楚它与“五行”的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10: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说一句:在古时五行之者都是现实存在的,不是被人用概念创造出来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0 收起 理由
zqc4124 + 5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3 22: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五行应该定义为:广义的自然辩证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3 22: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記·太史公自序》云:“《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


           張岱年先生云:“今通行本《易傳》並無五行觀念,而司馬遷卻說‘《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疑司馬遷所見的《易傳》不同于現行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3 23: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亰氏易傳》下有:

          “八卦分隂陽六位五行光明四通變易立節天地若不變易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變動不居周流六虚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以為典要惟變所適。”

         “考五行於運命人事天道日月星辰局於指掌吉凶見乎其位繫云吉凶悔吝生乎動寅中有生火亥中有生木己中有生金申中有生水丑中有死金戌中有死火未中有死木辰中有死水土兼於中亦云上生之位。”

           “吉凶之義始於五行終於八卦從無入有見灾於星辰也從有入無見象於隂陽也隂陽之義嵗月分也嵗月既分吉凶定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9: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3-3-4 19:11 编辑
我就说一句:在古时五行之者都是现实存在的,不是被人用概念创造出来的!
神圣 发表于 2013-1-22 10:58


五行者,法于实象而高于实象,一如矛盾,法于实象而高于实象。所谓高于实象,抽象也。因五行法于实象而高于实象,是以,学者又为了表明这一点,特以“五材”表示五行的实象,用五行表示其抽象出来的概念,以揭示其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9: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的太极哲学源于最早的自然科学-------一天文学,是以,虚实相间,哲理与天理有所汇通交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1 20: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16# 乾坤客

谬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1 20: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圣 于 2013-3-11 21:03 编辑

15# 乾坤客

五行就是五行。不懂就把五行抽象出来就成了今天的不知所谓,如“材高于实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1 2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13# zqc4124

不懂者谓无五行;懂者谓尽是五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1 23: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15# 乾坤客

五行就是五行。不懂就把五行抽象出来就成了今天的不知所谓,如“材高于实象”。
神圣 发表于 2013-3-11 20:56


不懂你要说什么?说得是什么?“五行”就是“五行”,这不等于没说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2 10: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 乾坤客

五行各有其本义,不需象某某!

不知——所以出谬误!说象啊、法啊等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8 09: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00:}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20 大胆发帖表述观点。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8 14: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既然是干支学说之源,更具备太极“气”的特证,是数的象理形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1 21: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3-4-28 14:34
“五行”既然是干支学说之源,更具备太极“气”的特证,是数的象理形态。

可否将先生理解的太极与五行的关系图展示之{:soso_e18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08: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这是哪个老师教你的呀?往时于红山八十档就有五行一词,那时侯有尚书吗?说话最起码要经过大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0: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婉晴十二神签 发表于 2013-11-3 08:17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这是哪个老师教你的呀?往时于红山八十档就有五行一词,那时侯有尚书 ...

这个倒不用什么老师教,在文献中做做搜索就知道。请恕我孤陋寡闻,不知道什么是《尚书》以前的“红山八十档”,还请明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2: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时代呀,还仿效前清崇古派翻书呀?样你长长智吧。v.youku.com/v_show/id_XNTExMTY4NzQw.htm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9: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婉晴十二神签 发表于 2013-11-3 12:34
云时代呀,还仿效前清崇古派翻书呀?样你长长智吧。v.youku.com/v_show/id_XNTExMTY4NzQw.html

倒底什么是“红山十八档”呢?是什么资料或考古文物?你给的连接是讲大六壬的,没有什么“五行”一词的最古来源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9: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 发表于 2013-11-3 19:18
倒底什么是“红山十八档”呢?是什么资料或考古文物?你给的连接是讲大六壬的,没有什么“五行”一词的最 ...

那你得看完呐。你不看咋能找到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9: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我也没有说过十八挡啊。我说的是八十垱。网上有那书,《八十垱》,定价五百来块,你又没钱买。样你看看视频还不仔细。八十当是中国最早的聚落文明,距今九千年。搞文史的怎么都象白。。。算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