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24|回复: 23

《周宣王册命鲁武公金简》释文校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1 08: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光緒年間由章文華等人編纂的《嘉祥縣[1]卷之一《金石》著錄了周宣王冊命魯武公金簡的題目,下注云:
“簡制長周尺一尺二寸許,博如其半。銅質塗金,外面飾以雲螭,其內以銀線界作豎格,似今之殿試策。字痕皆赤,所謂‘丹書’也。〇嘉慶十二年大雨,城東南魯宅山中忽陷一古墓,縣令封培,得玉片數種,銅冊兩版。但知玉片足寶,其銅冊漫附官庫。越數年,庫吏覺其異,搨其文,求曾七如辨識,知為周宣王封魯武公冊命。後爲一官攜去,不知所歸。同治間,嘉祥教論李維嶟繕其文,詳于山東學政汪鳴鑾,學憲批云:‘嘉祥,魯地。山名魯宅,魯先公墓在此可信。考冊文年代,義意符合,文亦大似周誥’。”
卷之四《藝文志》著錄了魯武公金版冊命的釋文,釋文前也有一段介紹的文字,茲錄于下:
“嘉慶十二年大雨,嘉境內魯宅山中忽陷一古墓,縣令封培,得玉片數種,銅冊兩版。但知玉片足寶,其銅冊漫附官庫。越數年,一庫吏覺其異,搨其文,求曾衍東辨識,知為周宣王賜魯武公冊命。後為一官攜去,不知所歸。學院汪批:‘嘉祥,魯地。山名魯宅,魯先公墓在此可信。考冊文年代,義意符合,文亦大似周誥’
釋文后又有一段介紹,就是上引《金石》注文“〇”前的那一段。
根據這些介紹可知,“周宣王冊命魯武公金簡”是清代嘉慶十二年(1807年)在嘉祥出土的古物,其上的冊命文書則是一份出土文獻。對於這篇冊文,目前關注討論的不多,楊朝明先生在《周宣王冊命魯武公金版述略》一文中跟據上引《嘉祥縣志》的內容作了介紹,認為:
該簡屬册命之文,金文中亦有載册命儀式者,可以舉出現藏于上海博物館的頌鼎銘文爲例,兩相對照,知簡文所述都與周代册命禮儀式相符,銘文格式亦頗相似。簡文首記册命時間,稱王格于廟室;又册命時有儐者爲司徒;武公立中庭;册命正文有原由、職事,又列有賞賜內容;武公受命後拜手稽首,揚天子休,如此等等。陳夢家曾作《王若曰考》(收入《尚書通論》),將文獻與金文所載册命禮加以概括;陳漢平先生《西周册命制度研究》作了更爲深入細緻的探討。將簡文與這些研究成果結合起來看,會更感到册文的記叙真實可靠。[2]
這篇銅冊《釋文》目前所知僅見刊于《嘉祥縣志》中,他書未見。《縣志》刻本裏面有很多夾注和旁注,可能是釋文作者曾衍東所加,但是有的注文卻誤入了正文;同時,銅冊很可能由於銹蝕導致部份字跡殘泐漫漶,沒有釋讀出來,按照慣例是留空白,但是在《縣志》的刊刻中又將這些空白去掉,將空白前後的文字拼合在一起,致使冊文不能通讀。故這裡略作校理,儘量使其文明白可誦。由於沒有原實物和原拓片對照,有些地方猜測居多,不當之處請方家指正。
茲先將原刻本釋文(下簡稱“刻本”)圖片附于下:
鲁武公金简册命.jpg

【未完待续】

[1] 章文華等纂修:《光緒嘉祥縣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79冊,凤凰出版社2009年。

[2] 楊朝明:《周宣王冊命魯武公金版述略》,易心而語——楊朝明的博客2009-11-2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467ae0100fkaa.htm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09: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知北游 于 2012-8-11 13:02 编辑

由于原文古文字图片太多,上传不易,故将全文做成压缩文件上传,供大家参考。

《周宣王冊命魯武公金簡》釋文校識.part1.rar

512 KB, 下载次数: 3

《周宣王冊命魯武公金簡》釋文校識.part2.rar

422.94 KB, 下载次数: 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1: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我找这个光绪间的县志好久,没找到。知北游先生大伟大了。谢谢、谢谢。{:soso_e160:}{: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1: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11 11:14 编辑

下载了,乱码。打不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1: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jianbo.org/index.asp

从这儿下载的无乱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2: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11 12:18 编辑

怀疑“王三年丙子”五字有误。这个器很重要。“二年”比较合适。后有三十年,故前面的“王三年丙子”,有可能为注者所加。如是“三年”,则史记所载宣王元年于公元前827年就是正确的,但是,没有42年和43年逑鼎的位置。这一段的历史太复杂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2: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又下载了一下解压试试,都很正常啊。
不知道乾坤客兄那里是怎么回事。
必须将两个文件都下载了一起解压才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2: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我的机器有毛病,但是在简帛网上下载的正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2: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嘉祥县志》大义觉迷先生下到了,我跟着沾了下光。
关于这个金版的内容我都已抄在文里,兄可以省点儿事了。
{: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3: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11 13:29 编辑

我对这个金版十分重视,因为用我的历谱,其他铜器全能合进去,唯有这个王三年十月己巳,合不进去。所以,怀疑这个“王三年丙子”是注解而非原文,而且,在宣王二年中,却相当合适。据史记记载,真公三十年,可以推出为宣王二年。当然如兄所言,也可推出宣王三年。如果真的是三年,表明,我的历谱有问题。但是,我的历谱数据相当古老,似不应有问题,所以,特疑心这个“三年”也不是原器所有。

还有那个“望”字,不是写作“既望”,从未见过单独的这么一个月相。恐也是传抄失误。

那个三十年肯定是原器所有,从未见过一个器上有两个年份的,既写王年,似无必要再写三十年,写三十年当无必要写王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3: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册命铭文的通例,纪年或前或后只有一个,而这里却出现了两个,所以“三年丙子”为后来窜入的可能性较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3: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11# walhyh

同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3: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lhyh 于 2012-8-11 13:54 编辑

1# 知北游

先生的《周宣王册命鲁武公金简》校订释文开始部分可能有误。



先生的释文为:

隹(王三年十月望王各(格)廟室,冊命敖己巳,司徒季
(右)敖立中廷(庭),受冊命

王若曰:敖,隹(惟)皇且(祖),昔承訓益元公乃啟…


按照原刻本釋文圖片应该是:



隹(惟)王三年十月望,王各(格)于廟室,冊命敖。

己巳,司徒季 又(右)敖立中廷(庭),受冊命。王若曰:“敖,隹(惟)尒皇且(祖),于昔承訓,益元公,乃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5: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13# walhyh
兄说得当是。我是根据文意大致分了分段,倒是没想到原器行文的问题。谢谢提醒!
{:soso_e18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5: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11# walhyh
这个确实也有疑问,不过由于证据不足,目前只能肯定那个干支为注文误为正文,那个“三年”是否是注文尚未敢确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16: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知北游 于 2012-8-27 16:55 编辑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青铜器物中,还没发现王年与诸侯纪年同见于一器的例子,那么现在可以确定那个“卅年”合文是原铭文所有,则“三年丙子”当如walhyh兄所言,为注文窜入,而“卅年”当是王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会有这样一个结论:铜册中所言受册命的“敖”不是鲁武公,而是另有其人!因为周宣王三十年的时候鲁武公已经死了,不可能受周宣王册命。这样的话,我们也完全可以说这个铜册不是周宣王时期的东西,受册命的敖也不是鲁武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7 16: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27 16:58 编辑

本当为“唯王十月既望”,“三年丙子”为窜入之注。可能非宣王三十年,而真公三十年也。当初我一见到此铭,首先用这个三年既望已巳放到俺的历谱中试了试,不合。所以,断言,这个“三年丙子”为窜入之辞。再用史记所记考察,可合真公三十年,而真公三十年,史记中透露出有二年的可能,再用二年既望已巳放到历谱中,还行。合历不合历是卡定它的坐标的重要方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16: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就目前发现的青铜器物上铸造的册命文书,用的纪年都是王年,他们受周王册命,自然是用王年,如果这个铜册是鲁侯作的东西的话,他也应该沿用其他诸侯的制度,用王年而不是鲁侯纪年。所以说那个“卅年”是鲁真公三十年,也缺乏依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7 17: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史记之记载,不能算没有一点依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7 17: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27 17:15 编辑

我发现,铭文记事与铸器时间,有时的确两用。

如何尊,均云成王5祀,非也。此器,记事于4祀,铸器于5祀。这是铁钉的。不理解这个原因,学人们会永远弄不清事实的。因为5祀不合历。如果单凭我说,是无说服力的,恰好,尚书中于5祀有历日记载,就很能说明问题。

这两器有共同特点,年份均记于文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7 17: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27 19:46 编辑
但是就目前发现的青铜器物上铸造的册命文书,用的纪年都是王年,他们受周王册命,自然是用王年,如果这个铜册是鲁侯作的东西的话,他也应该沿用其他诸侯的制度,用王年而不是鲁侯纪年。所以说那个“卅年”是鲁真公三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8-27 16:58


用不同的形式记载,在西周有先例。如中方鼎,有月有日,但无年。学者们考订为昭王十六年伐楚事。此器后有两卦,为历数数字卦,非巫筮数字卦,恰好定在昭王十六年。但这个卦历年份,也在文末。用卦纪时,殊为特异,有可能说明,中这个人可能做过史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18: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除非能找出册命类铭文有用诸侯纪年的例证,否则很难下结论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7 19: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27 19:37 编辑

这个估计找不到西周时期的,因为西周时期正统思想很严重,诸国恐统一用的是王正,纪年可用本国的王年,历日月日定为王历。

但春秋时期就不一样了,天下不太平,畴人失散,诸侯才有可能用自家历法。

从鄀公鼎来看,下鄀公鼎,有十四月,时间在周厉王世,用的还是王正,但后来的,鄀公平候鼎已用了鄀正,此鼎似出土于下鄀。
平候鼎:

隹(唯)鄀八月初吉癸未,鄀公平(侯)自乍(作尊盂),用追孝于氒(厥)皇且(祖晨)公,于氒(厥)皇考屖(盂)公,用(錫眉壽)萬年無彊(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亯(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7 19: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27 19:43 编辑

不过,从《春秋》来看,诸候有以各自王年纪事的习俗。可以想到,纪王册命,使用的王正历日,再用一个本国王年,似也可以理解。将本国纪年置之于后而不置之于前,似以示尊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