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7|回复: 3

[与时偕行] 逻辑儒学 —— 一、性相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4 19: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雪狼 于 2012-8-25 08:46 编辑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儒学的理论建立在一个假设基础上,即 —— 人的本性都是相似的。
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一个婴儿刚刚诞生,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最小,因此其表现最接近本性,那么你说他在本性上与别的婴儿有什么不同?如果不同,那么谁优于谁?你又如何看出来的?作为一个物种,正常的人类都具有相似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则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人只要反躬自省,了解了自己的喜好与憎恶,就能够大致了解别人的喜好与憎恶。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有所区别,但是其潜意识深处仍然是一样的。
最典型的行为模式就是趋利避害,这不但是人类的行为模式,而且是所有生物的行为模式。但是,不同的生物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利他行为,不同的人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利他行为,这又怎么解释呢?因为此处的“利”与“害”并不仅仅是对于“个体”的利与害,而是还包含着对于其所属群体的利与害,更高层次上,甚至是对于“人”这个种群的利与害,这就是受基因驱动的力量。比如,为什么现在人类的至高道德会反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为这将导致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凋零,而这最终将损害每一个人的生存(最大的害)。
所以,儒家的修养过程就是先达到对自身的了解,进而达到对家庭的了解,进而达到对他人的了解,再达到对普遍人性的了解,再达到对社会的了解,最终应用于社会实践。后世儒家用一句话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在这一假设基础上,儒家考虑问题并非着眼于一人一时,而是总会追问一句,如果别人都这样做会怎样?如果别人都长期这样做会怎样?所以,在一时、一地、一人所作的高尚的行为,未必就是儒家所提倡的。这里最典型的例子是“子贡赎人”:
《说苑·政理》记载道:
鲁国有一条法律:任何人赎回了在国外当奴仆的鲁国人,都可以到国库报销所花的费用。有一次,子贡(孔子弟*子,传奇富商)从国外赎回了一个人,却没有去报销。孔子听到这件事,感叹道:“端木赐(子贡)这次做错了,古代的圣人做事,最注重的是移风易俗,所教导的事情应该能让每个百姓去照做,而不是只有自己能做。现在他赎了人,却没有去报销,而鲁国穷人远多于富人。将来他们去赎了人,如果去国库报销,会显得自己不如子贡这样高尚;如果不去国库报销,又垫付不起这么多钱。可想而知,以后鲁国不会再有人去赎人了。”

所以,儒学在孔子时代的特点是“正视人性”,在孔子的眼中,是无所谓人性之善恶的。孔子只是正视它,正视普通人的一切好恶之心,而不会随意为这些行为贴上善恶标签,然后以道德的旗号加以鞭挞。
但是后世的儒家对人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且由此形成了儒学的两大分支。这就是下一章的话题:《人性善恶》。同时,我还将引入一些现代学术研究成果作为佐证,以弥补古人研究方法的不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4 21: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不是说:性相近,习相远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08: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8 10: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自下及上对团体利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 只可惜后来演进变为只是管理团队利益最大化 而非人类团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