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16|回复: 18

[与时偕行] 逻辑儒学 —— 四、以直报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6 12: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雪狼 于 2012-8-26 13:40 编辑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用恩惠回报伤害,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去回报恩惠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伤害,用恩惠回报恩惠。”)
如果对伤害你的人和帮助你的人都给出同样的回馈,那么又谈何公平呢?假若如此,伤害你的人就会继续伤害你,他不但不需要付出代价,还同时受到激励,他为什么要悔改?若是不悔改,并且将从你身上得到的经验同样用于他人,那么你的这种恩惠不但害了他,同时也会祸害很多人。
有一则小故事颇为典型:
约翰在学校被大卫欺负,捂着左眼回到家。他的妈妈珍妮急忙问怎么回事。得知他被欺负后,珍妮说:“要和同学好好相处,这样吧,我回头做个肉饼,你明天去上学的时候带给他,快点和他和解。”。第二天,约翰照做了,却捂着左眼和右眼回到家。珍妮大惊,问:“怎么回事?我不是让你把肉饼带给他吗?”。约翰委屈地说:“我给了,但他明天还想吃肉饼……”。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姑息养奸”,其实就是“以德报怨”发展到极致的结果。
我们开始的时候说过:“性相近”,人并非天生就有善恶观的,人的善恶观是从每一次行动的反馈中逐步培养而来,教育固然可以提供一部分,但是从现实中获得的反馈仍然不可忽视,因为它是教育的佐证。而现实中的反馈其实是广义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教育。
回到主题,到底什么是“直”?“以直报怨”和“以怨抱怨”有什么区别?
我们先来看“以怨抱怨”的例子: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可谓世仇,巴勒斯坦的哈马斯每实施一次暗杀或自杀爆炸行动,以色列都会用定点清除的方式予以报复,这种行为愈演愈烈,似乎永不停息。这除了某些国家的有心推动和战略需要之外,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正是以怨抱怨的结果。人们甚至忘记了最早通过自杀式爆炸来达成政*治目的的正是“犹太复国运动”组织,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份仇恨延续下去。
那么,什么是以直报怨呢?
马丁·路德·金,这个伟大的名字可谓是以直报怨的代表。黑人当初在美国所受的侮辱和欺凌即使和古代社会对比都不遑多让,而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以一种和平的方式结束了这种歧视制度,既没有无原则的忍气吞声,也没有演变成内战,更没有在成功后对白人*大肆报复。而是通过展示其力量,却不动用这份力量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进而最终推动种族平权立法,使种族歧视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诚哉斯言!力量只是让自己“能”发出声音的保障,而不是让这个声音成为全民共识的保障。要想化解仇恨,最终还是需要和平理性的讨论,而过激行为则很容易陷入以怨抱怨的怪圈。俗话说的好:话说开了,就没事了。
“以直报怨”并非一个很容易就能达到的目标,特别是在一个矛盾重重、对立严重的环境中。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可谓把这些难点和风险一语揭穿。而让大众不成为乌合之众的重点就在于让以直报怨成为共识,靠理性和立法来解决问题,靠引而不发来迫使对立双方坐上谈判桌,而不是轻易诉诸暴力。“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用于求学固然不错,而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则往往酿成灾难,这已是血的教训,不必再加论证。
但是,如何判断自己的行动到底是“直”还是“怨”呢?这就涉及到下一个话题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40 銀子 +60 功勛 +30 收起 理由
zqc4124 + 40 + 60 + 30 好文!!!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6 14: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恶不能自察,人所失也。

以直报怨,是以直报自己的怨,还是以直报别人的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5: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是报别人的怨。这句话跟“以怨抱怨”的语法相似,如果是报自己的,“以怨抱怨”不就成了:你敢打我,我就自虐?{: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6 16: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不是战场,我们的目的是共同提高认识!这里以一颗真诚的心不按序列抽调《论语》一则解读相送。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
有人说用仁心回应(人家的)不满怎么理解?
孔子说:那(还存在一个)报恩又怎么理解?(一般说)用纠正方式去消除(人家的)不满;用仁心去感激(人家的)恩情。
解读:
1.或,有也;
2.德在这里指仁心,恩情;
3.报指报复,有报恩报仇之别,都是一种回应,可以理解为消除、感激等等;
4.怨一般理解是不满;怨还用于特指无识;
5.直在这里指纠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6: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德解释为“仁心”不妥。孔子是提倡人人有仁心的,难道这里提倡对伤害自己的人就不能“仁”了?“仁”是不附加“谁人对我好,我才能对他好”这个条件的。此处的德,只是指具体的行动,比如张三打伤了李四,李四把张三告上法庭,这属于仁还是不仁呢?这本无法猜度。但是从行为上,这是一种直,而不是怨,也不是德。判断“仁”要从“李四”的内心怎么想去看,而不是单纯看行动。
“直”解释为“纠正”同样不妥,因为人不是法官和狱警,并没有能力去裁决和纠正他人的行为。所谓直,就是介于德和怨之间的一种度。直不是仇恨,但也不是原谅。后面的章节我对直还会进一步解释,这里不多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6 17: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非要打才过瘾,纠正错误认识不行?这里若直译,那才叫伤害,自己对比解读好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7: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你的话,什么叫“打才过瘾”?
为什么非要打才过瘾,纠正错误认识不行?这里若直译,那才叫伤害,自己对比解读好了。
村姑 发表于 2012-8-26 17:3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6 20: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狼兄{:soso_e181:}

            您所言:约翰的故事正是所謂的“取怨之道”{:soso_e128:}

           皇侃《義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或人問孔子曰:彼與此有怨。而此人欲行德以報彼怨。其事理何如也。‘子曰:何以報德?’孔子不許也。言彼有怨。而德以報彼。設彼有徳於此。則又何以報之也。‘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既不許以德報怨。故更答以此也。不許以德報怨。言與我有怨者。我宜用直道報之。若與我有德者。我以備德報之也。所以不以德報怨者。若行怨而德報者。則天下皆行怨以要德報之。如此者是取怨之道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6 23: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8-27 11:48 编辑

【原文】
  
  或曰:“以德①报②怨③,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④报怨,以德报德。”
  
  【青竹译文】
  
  有人问:“用道德来处置违背正义的行为,如何?”孔子回答说:“如此,拿什么来处置道德问题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正义处置违背正义的行为,用道德处置缺道德问题。”
  
  【注释】
  
  ①德,道德,品德。道德;品德。《易·乾》:“君子進德脩業。”《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國子。”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稱,在心爲德,施之爲行。”《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②报,根据犯罪者罪行的轻重大小,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韩非子·五蠹》:“司寇行刑,君爲之不舉樂;聞死刑之報,君爲流涕。”梁启雄浅解:“《漢書·胡建傳》:‘斷獄爲報。’”《史记·酷吏列传》:“湯掘窟得盜鼠及餘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
  
  此处引申为处置。
  
  ③怨,违背。《管子·宙合》:“夫名實之相怨久矣。”郭沫若等集校引许维遹曰:“怨,猶違也。”此处动词作名词用,指违背公义的行为。
  
  ④直,有理;正义。《国语·周语中》:“夫君臣無獄,今元咺雖直,不可聽也。”晋干宝《搜神记》卷二:“﹝扶南王範尋﹞又嘗煮水令沸,以金指環投湯中,然後以手探湯:其直者,手不爛;有罪者,入湯即焦。”
  
  【解释】
  
  西周实行分封制,所封诸候多为天子宗亲,少数为伐纣功臣。
  
  由于国君与家主中有非宗室之人,所以维系国、家的行为准则不是亲亲之仁,而是宜与不宜的准则——正义或曰公义。
  
  尽管国、家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并无敌对矛盾,但对于过度违反正义的国、家,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周天子也会命令或批准其他国家对违反正义的国、家实施惩罚,此为义战。
  
  “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章句下》)。进入春秋时期,天子已无法掌控天下,故而也无法发起征伐不义的战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已经不是为义而战,而是为争王争霸而战。
  
  基于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用社会道德准则和舆*论来处置或谴责违反正义的国、家,孔子则认为不妥,坚持使用西周时期的原则——以正义处置不义,以道德处置不道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7 00: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狼兄{:soso_e181:}

            您所言:约翰的故事正是所謂的“取怨之道”{:soso_e128:}

           皇侃《義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或人問孔子曰:彼與此有怨。而此人欲行德以報彼怨。其事理何如 ...
zqc4124 发表于 2012-8-26 20:08

看过此注,如此直白从语言发展法则推断仅是三五百年的事,不足为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7 01: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村姑 于 2012-8-27 01:01 编辑

9# 青竹大哥
注释再好,语法不当只是烤串,牵强附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7 08: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9# 青竹大哥
注释再好,语法不当只是烤串,牵强附会。
村姑 发表于 2012-8-27 01:00
说的是。
请先分析一下“何以报德”的语法结构,然后再看看“那(还存在一个)报恩又怎么理解?”的译文是否符合原文的语法结构。{:soso_e100:}
同一文段中的四个“报”字,分别用四种义涵去解释,这才是真正的牵强附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7 11: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村姑 于 2012-8-27 11:41 编辑

因为报指报复,有报恩报怨之别,添加何以报德一起回答说的是人家对你可能不满也可能喜欢,作为教化者的孔子必然是完整的述说,所谓完整就是这两个方面都要让人理解。说到报,它是一种回应,随着回应方式的不同其意义也不尽相同。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不管是哪一家都尊崇一个规则,就是认真纠正自己存在的错误,孔子也一样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的认真是希望大家好只想点到为止,如若大家不领情我只有封口,本不想再说。因为您的诚恳,提出的是实际问题,我又不好沉默,不回复那叫无礼。不客气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7 11: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是报别人的怨。这句话跟“以怨抱怨”的语法相似,如果是报自己的,“以怨抱怨”不就成了:你敢打我,我就自虐?
雪狼 发表于 2012-8-26 15:15



比如:人家本来怨恨你了,你又用直言去报复。是不是这么做有点过头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7 12: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13# 村姑
1、请村姑君不要动辄说“封口”。论坛,是一个发表言论、开展辩论的平台,所以,注册论坛为的就是发表自己的言论或参与与他人的辩论。自己发表的言论,其他会员有认可的,也有不认可的,这都是很正常的。
对于不认可自己言论的人,我们可以通过辩论来交换意见或说服对方,而不宜别人一不认可即三缄其口。
2、因为村姑君在11楼提到,解读他人的文句应当注意与原文的语法相符,所以青竹于12楼提出请村姑君解释一下“何以报德”这一句的语法结构,但村姑君的回复却与语法无关。
村姑君本楼提及的问题虽然也有讨论的价值,但青竹还是想先听听村姑君关于“何以报德”的语法结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12: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你说反了。并非别人怨恨我之后怎么对待,而是别人伤害之后怎么对待。如果是指别人怨恨我,那么孔子也就不会否定以德报怨了,施害方道歉、赔偿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孔子怎么会反对呢?

比如:人家本来怨恨你了,你又用直言去报复。是不是这么做有点过头了。
大自在 发表于 2012-8-27 11:54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12: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按照你的解释,那么这里的“有人”,应该是一个类似士师的角色才对,否则别人如何有资格处置他人呢?但是从本句来看,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以德报怨大概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说法,所以提问的应该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所以弟*子们连到底谁说的都没记录。因此,我认为这里的“以德报怨”应该是用来处理小范围内人际关系的,也就是类似基*督教所说:别人打了你左脸,就把右脸也伸过去。

【原文】
  
  或曰:“以德①报②怨③,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④报怨,以德报德。”
  
  【青竹译文】
  
  有人问:“用道德来处置违背正义的行为,如何?”孔子回答说:“如此,拿什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8-26 23:54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7 23: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17# 雪狼
如果按照你的解释,那么这里的“有人”,应该是一个类似士师的角色才对,否则别人如何有资格处置他人呢?

未必。比如,我们在这交流、讨论国计民生,谁是士师之类的角色呢?

但是从本句来看,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以德报怨大概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说法,所以提问的应该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所以弟*子们连到底谁说的都没记录。因此,我认为这里的“以德报怨”应该是用来处理小范围内人际关系的,也就是类似基*督教所说:别人打了你左脸,就把右脸也伸过去。

本章被二、三子们编入《宪问》这一篇,想来二、三子们不会是随意而为的。这以章究竟说的是什么,还是先看看《宪问》的其他章节再下结论吧。{: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8 09: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宪问》篇,看不出侧重政务来,主要还是个人修养以及评价当时的知名人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