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73|回复: 0

[中国网荐稿] 《腾王阁序》“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何解? —— 兼论王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8 13: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雪狼 于 2012-8-29 09:14 编辑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其诗文深刻影响了其后唐朝的诗文走向,特别是一首《滕王阁序》,堪称千古绝唱。
关于其中的“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一句,大体有三种说法:
说法①:“帝阍”、“宣室”喻宫廷,指王勃渴望受中央政府的召唤
说法②:“帝阍”用屈原《离骚》典,“宣室”用贾谊(yì)典,两者都是仕途失意之人,王勃用此二典表达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说法③:“帝阍”用屈原《离骚》典,“宣室”用贾谊典。前者毕生失意,后者虽受皇帝召见,却是“不问苍生问鬼神”。指王勃不仅希望自己受朝廷召唤,并且希望大展鸿图,干出一番事业,而不是成为皇帝的弄臣
那么,哪种说法更为合理呢?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看,其后的几句引用如下:
嗟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 zhé)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白话解:
奈何,我王勃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屈才百年,到老迈之年才得重用;李广威镇边塞,却终究无缘封侯;贾谊屈居长沙,无法被重用,并不是因为没有圣主(汉文帝);梁鸿会逃到海边去,也不是因为世道混乱(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期间世道清明)。其实,君子见机行事,不愿勉强;通达之人明白天命难违,不必强求。
老当益壮,难道岁月就可以动摇一位君子的心境吗?虽穷困却更加坚强,难道磨难就可以毁灭一位志士的追求吗?即使喝下“贪泉”之水,仍能保持清白廉洁;即使身处即将干涸的车辙中,依旧能欢快开朗。北海虽然很遥远,仍然可以乘风而至;清晨虽然已经逝去,暮色仍然可以好好珍惜。像孟尝君这样高洁的人,虽然已无力改变什么,却仍然满怀报国之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但我们何必学他走到无路之处就大哭一场?
由此段文字中可见,王勃对宫廷并没有多少幽怨,反倒颇有“时哉、时哉”的明悟,认为自己属于生不逢时而非怨世道黑暗。以“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宽怀;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勉。他叹“空余报国之情”,却又不肯“效穷途之哭”,可见此处与屈原、阮籍又有所不同。
因此大致上,可以推测他此时的想法如下:
1.并不抱怨朝廷。
从14岁名闻天下,到仕途多舛,26岁的王勃虽然饱尝人间沧桑,却也过得精彩。
2.仍有报国之情,却不知以何种方式。
在王勃看来,报国方面他并没有其它选择,但是仕途又被堵死,连自己都不抱希望。此迷茫之处,颇似贾谊。
3.穷且益坚,不肯自损求荣。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26岁的王勃竟然自用“老”字,可见其这些年来人生之沧桑、感触之敏锐。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然而穷且益坚,实则自比颜回,其志仍在青云之上,唯暂时“独善其身”以待机“兼济天下”而已。相比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不坠青云之志”,表面平淡,实则豪气冲天。
若不是英年溺亡,他日成就或不可限量。

所以,我认为:
说法一,失于“渴望”,王勃并非无原则的渴望,否则以其才气低头即可获功名。
说法二,失于“悲凉”,此处王勃表面上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却无愤慨,亦无消沉,纵有些自怜,却无法掩盖其自负。
所以我认为说法三比较准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