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37|回复: 5

[品读经典] 从《论语》看儒家的教育目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7 12: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白话解
(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如果一个人能)像喜欢美色一样尊敬贤者,事奉父母尽心尽力,为君王的事(当代语境中应理解为国事)不顾个人得失,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就算他没有学习过文化知识,我也认为他是学习过了。”

这句话表面看上去颇为令人费解 —— 为什么对一个没学习过文化知识的人,子夏却坚持认为他学过了?这就涉及到“教育目的”的问题。在儒家看来,教育并非只是为了让人有文化知识,而是要培养“精神上的贵族”。什么是“精神贵族”?前半段所说的“尊敬贤者”、“孝敬父母”、“忠心国事”、“言而有信”其实就是“精神贵族”的具体表现。一个人是否精神贵族,与出身无关、与财富无关、与社会地位无关、与文化知识无关,一切只取决于他现实中怎么做。
儒家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精神贵族,而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是培养“精神贵族”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假如有个人,一天书都没有读过,但是在耳濡目染之下能做到这四点,他就已经是一个精神贵族了,儒家并不会因为他没有文化而将其视为“鄙陋之人”,相反,是足以让某些达不到此要求的读书人去好好学习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故我在 + 10 阐明经典的逻辑与逻辑地阐明经典。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5: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认同。

“儒家并不会因为他没有文化而将其视为‘鄙陋之人’”。这句话表述不准确。
儒家认为“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就是有文化的表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5: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在“儒术独尊”之后,社会才将系统学习过“四书五经”的人,称之为“读书人、文化人”。
这种看法,当今社会依然延续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5: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愈,复古派人物。
《师说》很有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5: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爻不是易 于 2012-9-17 15:30 编辑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这里只提到了如果未学和学能在形式做到没多少差别。就认为虽未学,但可认为"必学之"。

并没有楼主所说是体现了儒家教育的目的。这里是从表象来解释儒生所学后应具备的日常行为表象。
为啥强调是表象呢?很多伪善之人就是喜欢作表面文章,而内心常怀不可告人目的。

实际上很多人是非常善于伪装的,不到关键时刻不露出狰狞面目,还有的能始终不漏真*相。那么他们显然不符合儒家的教育目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6 06: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是知识的凝聚,所谓精神贵族,全世界都定位是超凡脱俗才华横溢和对知识不断追求的人,也就是孔子及其弟*子认为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型学者,怎么认为是没学习过文化知识的人?如果是,他一定是见色忘友、见异思迁人见人呕丑陋无比。贫不代表没头脑,富不代表有精神!对知识的向往是精神贵族的典型表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孔子的教育观和教育目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