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76|回复: 37

[疑难辨析] 讨论:《论语》中的“人”是指贵族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8 11: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说子之半君想当然,至少可以说子之半君并没有认真品味青竹在19所引《论语》载孔子的话——“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在孔子的这句话中,明显是把小人与君子相对,而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则是对待“天命”、“大人”和“圣人”的态度。
作为判断君子和小人标准之一的“大人”,怎么会是与小人相对呢?
君说:“大人,即为大德之人。”则青竹不得不说这是君的想当然了。事实上,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才是大德之人,至于“大人”只是“秉承”或分担“天命”的天子、王公等顶*级高*官,他们是否是大德之人,这可不好说。比如,舛、纣之类不可不谓是大人,但你能说他们是大德之人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1: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之半 于 2012-1-18 11:42 编辑

好吧,就当我是想当然的说法,也继续把我的说清楚吧。

君子是有德之人,不是大德之人,君子与大人还是有一定差距。

当然,正如古代天子会自称寡人(寡德之人),余(余一人),不谷等自谦词一样,下面的人以“大德之人”来称呼天子也不是可。天子也可以说是“天德”嘛(小字这句你可以说是想当然)


如果按照你的说法,说大人是天子,小人是一般贵族,那会有一般贵族做“狎大人”的事情?

“小人不知道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当指的是一般状态,论一般贵族在怎样,他们也不敢“狎大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2: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24# 子之半
好吧,就当我是想当然的说法,也继续把我的说清楚吧。

君子是有德之人,不是大德之人,君子与大人还是有一定差距。

子之半 君这样说就更不清楚了,或者说君太看轻孔子的君子概念了。“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第七》)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可是仅次于尽善尽美的“圣人”啊,怎么会“不是大德之人,君子与大人还是有一定差距”呢?



如果按照你的说法,说大人是天子,小人是一般贵族,那会有一般贵族做“狎大人”的事情?

“小人不知道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当指的是一般状态,论一般贵族在怎样,他们也不敢“狎大人“。


青竹表达的意思是,孔子言中的小人属于贵族,并不是“小人是一般贵族”。
青竹一再强调,孔子言中的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而这种相对主要是德行方面的。例如“子曰:‘君子怀,小人怀君子怀,小人怀’”即,孔子所谓的君子,是那些念念不忘积德的贵族,而小人则是念念不忘扩展自己领土的贵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3: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24# 子之半

子之半 君这样说就更不清楚了,或者说君太看轻孔子的君子概念了。“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第七》)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可是仅次于尽善尽美的“圣人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1-18 12:04


我无法回答,我总觉得你的解释说得过去,但是不是完全吻合,又总觉得哪里说不过去。

大概是我们对小人,大人,君子的解释当中有交叉却不重合。

比如说:

(《论语·述而第七》)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可是仅次于尽善尽美的“圣人”啊


这么解释是说得过去,但是不是君子是仅次圣人,那倒不见得是必然。

还有

:‘君子怀,小人怀君子怀,小人怀’”即,孔子所谓的君子,是那些念念不忘积德的贵族,而小人则是念念不忘扩展自己领土的贵族。

这个也一样,没有上下文,这个时期“象征”语言也很多,我不能确认“怀土”一词不是象征,而是代表真正的土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无法回答,我总觉得你的解释说得过去,但是不是完全吻合,又总觉得哪里说不过去。

大概是我们对小人,大人,君子的解释当中有交叉却不重合。

比如说:
这么解释是说得过去,但是不是君子是仅次圣人 ...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1-18 13:35
大人,是当时的贵族按权位分类的称谓,圣人、君子、小人则是贵族按道德品格分类时的称谓,因此,这些称谓所对应的人群并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比如,我们现在所说的领导和好人,这是按不同分类标准的两个称谓,是无法直接进行比较和判断的,即,我们不能说领导优于好人,也不能说领导就是好人,反之亦然。
大人,按照孔子时的制度,是需要所有人都敬畏的高位者,自觉自愿敬畏大人是孔子界说的君子的品格之一,而贵族中的道德品格低劣者则不会自觉自愿去敬畏大人,甚至还会在各种场合侮辱大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9 09: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之半 于 2012-1-19 19:13 编辑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噬嗑这一卦是关于刑法的卦,如果说砍掉贵族的脚趾头说是他们的福气,这说不过去吧。到比起当时在老百姓身上常用的刖刑,那就是相当幸运的了。

小人意为寡德之人,引申为老百姓,这两个意思应该都通用,只是什么时候代表一般老百姓,什么时候代表寡德之人,那是另一回事了。

至于大人,本意确为大德之人,如果按照青竹的说法,变成了天子那一类的称呼,那么其他有德之人就不能再称为大人,改称君子也很正常。


樊迟小时候贫贱,当了贵族之后还想着种田,被孔子斥为“小人”,这也很正常吧。

至于“怀土”那句,我在网上也找到很多种说法,要那么解释也说得过去,所以我暂时还不能信。

不知到青竹的意见如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9 13: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砂风 于 2012-1-19 13:54 编辑
21# 砂风

青竹跟你探讨的,根本就不是孔子知不知“国人之乱”的问题,而是在孔子之时有没有“国人”这一称谓的问题——你言之凿凿地说:“孔子之前,就有国人,野人之称” ,可是却拿不出半点证据来支持你的观点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1-18 11:05

如此的机械...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论语》“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孔子会不知“人”这样的用法?
《周易》到处都是大人,小人,邑人,恶人,这样的用法。

早说了是不是悖论讨论的重点根本不在人,提到孔子之后的行为不符只是追申的另一个问题。还在这里纠结来纠结去,重点在哪里?连现代汉语也无法沟通了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9 14: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对了,《周易》里还有“履虎尾,不咥人”,最好别解释成“不咬贵族”。{:soso_e10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9 14: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解释是,樊迟这个已经有权力的人了,不再是当初那个贫贱之人。

在其位,谋其政。在什么样的职位就做什么的事。

比如你身为国家总理,用自己的车送百姓过河是好事,但是如果因此而耽误了自己的工作,影响的就不是一个人了。所以孔子认为樊迟这个时候不应该去学农,应该学德一类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8: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29# 砂风
如此的机械...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论语》“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孔子会不知“人”这样的用法?
《周易》到处都是大人,小人,邑人,恶人,这样的用法。

1、青竹很感兴趣,《论语》“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的“野人”,砂风 先生有何理由认为是指的平民?
2、青竹同样感兴趣,《周易》卦、爻辞中的“大人,小人,邑人,恶人”,砂风 先生有何理由认为不是或不一定指贵族?

早说了是不是悖论讨论的重点根本不在人,提到孔子之后的行为不符只是追申的另一个问题。还在这里纠结来纠结去,重点在哪里?连现代汉语也无法沟通了么?

关于孔子的话是否悖论的问题,青竹已经在7、8楼解释了——那根本就不是悖论,是砂风 先生自己不对青竹7、8楼的解释进行批驳而与青竹纠缠《论语》中人的涵义的,砂风 先生现如今怎么反倒指责起青竹来呢?{: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对了,《周易》里还有“履虎尾,不咥人”,最好别解释成“不咬贵族”。{:soso_e102:}
砂风 发表于 2012-1-19 14:00
请砂风 先生先想一想:人在什么地方可以“履虎尾”——是在深山老林还是在什么地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9 19: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此处子贡问“博施于‘民’”,而孔子回答“己欲立而立‘人’”,如果‘人’、‘民’有别,那孔子岂不是答非所问了?
可见,在孔子的概念中,并没有对人和民进行严格的区分。也许‘人’、‘民’之别在当时的严格语言规则上确有区别,然而在口语中,显然是两者还是经常通用的。

《论语·乡党》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乡人难道只是说乡里的贵族吗?饮酒之礼应当是普及型的礼仪,而不是贵族礼仪。

《颜渊》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难道人只是指贵族吗?既然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庶民多而贵族少,如果人是指贵族,那么没有贵族的地方还会有兄弟吗?

《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如果孔子的观念中“人”、“民”有别,那么此处就不符合逻辑规律:“民”善与小“人”之德有什么关系?

《子路》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如果“人”是指贵族,那么到了夷狄,连“人”都没有了,还怎么忠?

《卫灵公》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又是人、民不分的一例。

《季氏》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此处“庶”、“人”联用,如果“人”是指贵族,谈何“庶”?

《季氏》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邦人难道是专指本国的贵族吗?

《阳货》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品德不佳的贵族里也有穿墙盗窃的小蟊贼吗?

《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偶遇一个农夫,怎么知道他就是贵族呢?而且既然是隐者,也不可能主动告诉子路说:“我是贵族”吧。

总之,“人”应该存在两个含义,一个是贵族,也就是当时社会的传统含义,另一个是任何一个人类,也就是孔子及其弟*子心中的概念。不能因为当时的其它文献广泛使用“人”来专指贵族而认为孔子一定也专门用“人”来专指贵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3: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1-19 23:40 编辑
《论语·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此处子贡问“博施于‘民’ ...
雪狼 发表于 2012-1-19 19:48
雪狼兄的 质论太多,回答起来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的,且容青竹有足够的时间再一一作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0 10: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雪狼兄的 质论太多,回答起来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的,且容青竹有足够的时间再一一作答。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1-19 23:38
青竹老师,雪狼的提问还没回答呢?我还等着下文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1 10: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难道马厮里也会不时有贵族去吗?可见此处的“人”应该是指府内杂役。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骞家境贫寒至连棉袄都没得穿,难道贵族们还会有兴趣对这样一个贫民闵子骞说三道四吗?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羔是贵族吗?据记载子羔曾经和子路一起打柴,显然也是个干粗活的人。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春游之风,似乎不应该为贵族所独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0: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34# 雪狼 还“债”来了{:soso_e127:}

《论语·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此处子贡问“博施于‘民’”,而孔子回答“己欲立而立‘人’”,如果‘人’、‘民’有别,那孔子岂不是答非所问了?
可见,在孔子的概念中,并没有对人和民进行严格的区分。也许‘人’、‘民’之别在当时的严格语言规则上确有区别,然而在口语中,显然是两者还是经常通用的。


亲亲是仁的基本内涵,而民显然不在周贵族亲亲的范畴,子贡的假说显然已经超出了当时“仁”的外延(相当于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这才会引起孔子的惊呼。但孔子稍事冷静之后传授的“仁之方”,用的仍是当时的仁概念,所以还是以人(贵族)说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1: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34# 雪狼
《论语·乡党》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乡人难道只是说乡里的贵族吗?饮酒之礼应当是普及型的礼仪,而不是贵族礼仪。


朝服,君臣朝会或在比较隆重的聚会时穿的礼服。举行隆重典礼时亦穿着。《仪礼·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緇带、素韠,即位于门东西面。”《论语·乡党》:“吉月,必朝服而朝。”
“礼不下大夫”,能穿礼服的“乡人”,会是民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1: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34# 雪狼
《颜渊》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难道人只是指贵族吗?既然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庶民多而贵族少,如果人是指贵族,那么没有贵族的地方还会有兄弟吗?


周朝实行分封制,分封到各地的几乎都是周宗室的人,少数虽然不是周宗室之人,但也是伐殷时的大功臣,所以才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的说法。当时天下的乡、家、国几乎都是周皇族统治,哪儿没有贵族?{:soso_e100:}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这样的礼制下,贵族会跟平民称兄道弟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1 11: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按照语法来说,这里的“朝服”应该是孔子在穿啊。这里所写都是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表现,因此其省略的主语应该是孔子才对。

34# 雪狼


朝服,君臣朝会或在比较隆重的聚会时穿的礼服。举行隆重典礼时亦穿着。《仪礼·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緇带、素韠,即位于门东西面。”《论语·乡党》:“吉月,必朝服而朝。”
“礼不下大夫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9-21 11:04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1: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34# 雪狼
《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如果孔子的观念中“人”、“民”有别,那么此处就不符合逻辑规律:“民”善与小“人”之德有什么关系?


子善、民善是就为政而言,德风、德草是就道德风范而言,两个不同的话题,分别用“民”和“小人”,这很正常啊。
如果民的概念等同于人或小人,孔子何不用“人”代“民”或以“庶民”代“小人”说事?即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善矣。君子之德风,遮民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1 11: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这里的语境来说,孔子并非认为子贡说错了,而是认为子贡所要做乃是圣人之事,是“仁”之极至。如果仁只是针对贵族的,那么就无法解释“必也圣乎”这一句。可见“圣”乃“仁”之极点,其表现是“博施于民”的。
至于“仁之方”一句,应该说的是对子贡的劝诫,子贡想要博施于民,固然立意高远,但是要如何落到实处?如果落不到实处岂不成了言行不一了?所以孔子劝他从身边事做起,一步步的去达到“仁”,而不是张口就“‘博’施于民”。

34# 雪狼 还“债”来了{:soso_e127:}



亲亲是仁的基本内涵,而民显然不在周贵族亲亲的范畴,子贡的假说显然已经超出了当时“仁”的外延(相当于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这才会引起孔子的惊呼。但孔子稍事冷静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9-21 10:5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1: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9-21 11:30 编辑

34# 雪狼 《子路》

《阳货》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品德不佳的贵族里也有穿墙盗窃的小蟊贼吗?


狼兄,这里只是比喻,不是实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1: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34# 雪狼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如果“人”是指贵族,那么到了夷狄,连“人”都没有了,还怎么忠?

中国的贵族是贵族,英国的贵族就不是贵族?{: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1 11: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可见只要传承了五世之后,原来的贵族就已经不是贵族了,五世之后的人必须重新通过功业或者封赏来获得贵族封号,因此贵族不可能到处都有的。
也许一个乡会有一两个贵族,但是怎么可能随便谁都能和他称兄道弟?“商闻之也”说明这句话并不是子夏为了劝慰司马牛而“发明”的这句话,应该是来自社会的一种说法。

34# 雪狼


周朝实行分封制,分封到各地的几乎都是周宗室的人,少数虽然不是周宗室之人,但也是伐殷时的大功臣,所以才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的说法。当时天下的乡、家、国几乎都是周皇族统治,哪儿没有贵族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9-21 11:16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1 11: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为政,焉用杀?”这句是表明了自己的反对态度;“子欲善,而民善矣”这句是给出了“反对的理由”;“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则是给出一个浅显的比喻来进一步阐述这个理由。显然,这里应该是围绕“为政”而进行的,是一个递进语法。
如果说前面是将为政,后面是指道德风范,那么后一句就脱离了“为政”这个主题。毕竟季康子作为贵族,其为政不是针对贵族的,更不可能动辄就想杀贵族吧?

当存在同义字时,避免重复用字,在文学中应该是一种很常用的手法吧。所以我认为不用“人”代“民”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

34# 雪狼


子善、民善是就为政而言,德风、德草是就道德风范而言,两个不同的话题,分别用“民”和“小人”,这很正常啊。
如果民的概念等同于人或小人,孔子何不用“人”代“民”或以“庶民”代“小人”说事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9-21 11:25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1 11: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时的环境下,有着夷夏之辨,连楚国这样的大国国王当初都不能被承认为贵族,更何况是当前语境明确指出的“夷狄”呢?

34# 雪狼

中国的贵族是贵族,英国的贵族就不是贵族?{:soso_e100:}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9-21 11:3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1: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34# 雪狼
卫灵公》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又是人、民不分的一例。

1、“斯民也”中的“民”既不是指人也不是指民,而是指社会风气。《易·屯》:“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孔颖达 疏:“既能以貴下賤,所以大得民心也。”《商君书·更法》:“聖人不易民而教者,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功成。” 高亨 注:“易民,指改*革人民的禮俗等。”
2、“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陈述的是孔子自己的品行,“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追忆的是“三代”时的风气,话题转移了,概念跟着转变也是正常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1 11: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为:如果用小人来打比方,那么这种人就像是入室盗窃的小蟊贼。
显然“入室盗窃的小蟊贼”应该是“小人”中一种,否则这句话就不能成立了。因此“小人”的范围内必然包括“入室盗窃的小蟊贼”。

34# 雪狼 《子路》



狼兄,这里只是比喻,不是实述。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9-21 11:2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1 11: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没看懂“斯民也”为什么是指社会风气。

34# 雪狼 《

1、“斯民也”中的“民”既不是指人也不是指民,而是指社会风气。《易·屯》:“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孔颖达 疏:“既能以貴下賤,所以大得民心也。”《商君书·更法》:“聖人不易民而教者,知者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9-21 11:4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1 11: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如果说这两句话所说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那么放在一句中不是很奇怪吗?显然两者应该有明确的联系。
况且孔子所评价过的人,也不可能每个都是贵族吧,且不说他评价过的这些弟*子各种出身的都有,就算他评价的“微生高”、“原壤”也看不出什么贵族的痕迹。

34# 雪狼 《

1、“斯民也”中的“民”既不是指人也不是指民,而是指社会风气。《易·屯》:“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孔颖达 疏:“既能以貴下賤,所以大得民心也。”《商君书·更法》:“聖人不易民而教者,知者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9-21 11:4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