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32|回复: 71

道家杂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2 23: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子之半 于 2012-9-23 17:13 编辑

浅淡道家。


写在开头的话。
首先在这里说说,因为我这个人不擅长归纳,所以写的东西会有遗留,因此可能会在大家提出问题之后才进行修正。

其次的是,为了文字追求准确,我可能会使用单音节词,将贬义词中性化,这个请大家注意。




一:道家是个追求“自私”的哲学门派

在《老子》一书当中,言利很多,实际上在我眼中,它是一本写给“小人”的书,教人如何去逐利。

但与一般“拜金主义”式的利不同,《老子》他不单跟你描述表面的利益,更跟你分析更深层次的利益。比如说,你占了别人的小便宜,别人知道了,对你的态度变化甚至报复,跟你得到的利益比较,是否值得……然后在逐“利”的过程当中,渐渐地去“伪”存“真”。告诉你,真正的利益就是在是自己。只有保存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私,而非以己之私而害人之私。

《老子》提到一个小国寡民,人民老死不相往来,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可以不用计较别人的利益,因为你不会牵涉到别人的利益。不过,这只是理想状态,是不太可能实现,因此老子的各章之中,更多的是提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道家即使是真正的隐士,也不见得完全与社会隔绝,因为很多情况下,“避”都不是一个理想的做法,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小国寡民,也不是人民老死不相往来,因此为了“自私”,道家必须保留入世的手段,《老子》《庄子》中更多反应的就是入世情况。

道家意义的“自私”是不容易处理的,《庄子·人间世》中就借用了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持正“以德伐人”与同尘的“以火救火”这两种相反的手段都可能会惹祸,在《山木》当中提出了“才与不才”。在这无法给于定式的题目面前,如何去做好,那就需要两个字:“明”、“智”。



二:道家的“明”“智”

老子谈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关于明,我不想说太多,大家都知道,老子对明是没有贬义的,但这个智,老子是提出过贬义的,那我为什么道家也要智?

《老子》之中也提过,大智若愚,而将这个词反过来,同样适用,那就是“大愚若智”。这种情况在我们日常当中最常见,老子不是反对“智”本身,而是反对这种小聪明式的“不祥之智”。

《老子》同书当中,提及了许多“正言若反”的东西,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等等,这里有很多东西,用现在的说话,都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老子将这些东西称之‘袭明’,人通常想要得到东西,就要从反面开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话虽然简单,但要能真正理解,都是需要有智慧的人才做得到。

以“明”作为前提,以“智”作为基础,只有这两者同时具备,才能够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知道与自己相关的厉害是什么,只有这些都清楚了,才有可能保存真正的“自私

因此,“明”“智”是道家人物的必修课,只有都能达到这个基础,才能成为道家人物。道家人物不需要对方自称是道家人物,仅凭他们是否能认识自己,是否贯彻“自私”之学,就能知道对方是否道家人物。

也因为“明”“智”是道家的基础,同时也是极高的门槛,因此历史上留下很多有名的道家人物,而儒家骂名多的原因之一,那就是最低门槛的差别。



清心寡欲——“明”“智”之行。

老子不像佛家,不叫人无欲,而教人寡欲。寡欲,清心,其实就是“明”“智”的一种表现。

我举个现实中的例子,现在大家都倡导理性消费,然后事实上,商家是不可能倡导理性消费的。比如所杯子,如果我喝什么,都只需要一个杯子,那么我一个人一个杯子就足够了,假如世界上只有一百万个人,三四百万个杯子就足够了,但是商家可得创造商机。然后某天来一个人,告诉了,泡这种茶需要什么样的杯子,那天来一个人,对了说喝红酒应该要用什么杯子,这些杯子可不是买了自己一个人用,还要考虑到客人,这样杯子的销路就拓宽了好几倍。至于这些东西是不是我们真的需要,那就不见得了。

我上述观点是无视各种“艺术”角度,如果是手机,衣服一类的,大家可能会更有感触,不过只是想说一个观点,外部的因素会诱使我们更难地认识自己。

不盲目随大流,不放纵自己,这是清心寡欲所必须,但这并不等于说,道家的清心寡欲就是压抑自己。

白居易《老子》七律当中最后一句描写得很不错:“虽异地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一个人喜欢吃的东西,他怎么吃都没关系,但最好是有一点,别吃饱了撑着。你自己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让自己挨饿,也不让自己受罪,更不让自己贪自己吃不到的东西,这才是“清心寡欲”的实质。





儒道之间的一些区别

我不是太懂儒家,所以可能存在一些刻板印象。

在南怀瑾眼中,早期的儒道是不分家的,儒中有道,道中有儒,大家都学。不过我觉得当中尽管不大,但还是有一些区别。

比如说:名与实。
孔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而老子则说:“吾不知其名,强之曰道”。既然能强之曰道,那也可以不叫道。道之名不是实,道之实才是实。因此,道家是并不重名是什么,着重的是这个名所代表的实际东西。

因此在另外两个儒道代表人物当中也有很好的表现,孟子四处求仕,曾豪言道:“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而庄子钓于濮水而拒楚相,因为他深知,他们要的不是自己的学说,是死龟是不是活龟,因此他不肯做。如果是儒家有此机会,就肯定不会放过。



关于假道家。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我不多说,虽然他们都尊老子,但是在某些方面,道家与道教是背道而驰的。

正如儒家之名有人伪托,道家也有人伪托。因为道家人物之名与对隐士的传说,伪托道家之人也不少,比如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事实上竹林七贤之七个人当中,也有这种想当官而隐的人,这些人跟道家之隐是不一样的,不需要从本质上,行为上就不是道家之人了。



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提到,新道家中的一部分,以孔子为最大圣人。虽然我对这部分描述不太理解的最大的程度,不好下判断。不过以道家而言,圣人只是对他成就给于一种肯定,并不是不可超越的神,因为道家常提及“反”,也提倡“不尚贤”,因此是不走极端的,大到何处,则决定着新道家是否真道家理别有多远。


那道家人物在何处?道家人物是真隐在世间,因为他们不需要再写新的学说,《老子》与《庄子》足够了,他们也不会排斥别的学派,外儒内道也是常事,他们基本不自称道家,只有像我这种水平底下的人,才会自称道家。

评分

参与人数 2銀子 +5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40 道外可道也
雪狼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23: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着写着,总觉得发觉忘记了什么,暂时放着,以后再修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0: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谢谢分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1: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
这个题目可大可小,子之半大概是准备写成系列小品文,这也是比较可靠的做法;
不过即便如此也还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每一个小题目之下都大有艰深之处。
比起儒家,道家的东西涉及面似乎更广、更深,想说明白实非易事;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不敢碰道家的原因所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2: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云,升平出雅士,儒者好张扬.又云,变幻好道佛,繁心磨精微.
三代尤历历,精危唯道心.千古总更迭,是非转浮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7: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稍微更新一点,古越先生的话始终还是不知道意义为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8: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6# 子之半
“道家”主题太大,兄又涉“儒道”区别,故我以“儒道佛”应世的总体风格简述之。这中间我未作“启承转合”交代,是为失当也。{: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8: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问是不能全谈,但是能谈多少是多少,如果是怕不全也不走这一部的话,我估计给我给几百年,也是不能写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9: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是经*文浩如烟海,而纬书、札记相对偏少,故佛重心法。
而道则恰好相反,经仅一部,纬书、札记则鸿鸿巨著,一部《道藏》汇编便是阅者一世难以“传、悟”,故道家追求传道、悟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9: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古越口中的道家,是哪一种道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体而言,老子道德一经,解了天道、君道、民本(人道之二种)之本末,以损益、有无、水谷、虚实等进行沟通。但臣道未有所涉,故于治国一策,有所欠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7: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之半 于 2012-9-24 17:17 编辑
总体而言,老子道德一经,解了天道、君道、民本(人道之二种)之本末,以损益、有无、水谷、虚实等进行沟通。但臣道未有所涉,故于治国一策,有所欠缺。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9-23 19:12


小时候学走,走的都是平路,那么我们就不会走山路,就不会跑了?

知损益之源尽,悉利害这本末,顺天人之道,自然是无所不利。

范蠡能扶越灭吴,汉初以黄老兴盛,郭子仪功高极奢而全族,可见道家虽不说臣道,非不知此道。

使有事虽不言,是不必言,非不能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4 17: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几个问题:
道家的特征是什么?
根据这些特征,范蠡、郭子仪为什么判定为道家?为什么不能判定为兵家?
计谋是道家赞成的还是反对的?
道家讲究“无争”为什么会频繁介入战争?
道家赞成的战争和道家反对的战争有什么区别?如果同样是反对战争,道家的反对理由和儒家有什么区别?
郭子仪功成而未身退,这是道家思想吗?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道家思想吗?如何解释它和《山木》的冲突?
诸葛亮忠君爱国,连刘禅都忠,这是道家思想吗?

小时候学走,走的都是平路,那么我们就不会走山路,就不会跑了?

知损益之源尽,悉利害这本末,顺天人之道,自然是无所不利。

范蠡能扶越灭吴,汉初以黄老兴盛,郭子仪功高极奢而全族,可见道家虽不说臣道 ...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9-24 17:15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4 17: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半上午外出有事,刚返回。
以2500年后的今天看道家的起源,是个比解“道”还难的事,因为道家起于战国末,有很多学派纷纷投入其门下,比如兵家、纵横家、杂家,导致其学说芜杂,即组成了“黄老学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4 17: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道家是个追求“自私”的哲学门派]观点主要是早期因为战国时战时纷繁,文人士子门自身学文修为高清洁,不愿同流合污,比如庄子说“鸱得腐鼠,鹓鶵过之”,视凶狠权贵如腐鼠。列子则不食暴*政者的馈赠, 常以桀纣无道“而重利是以亡”的故事告诫弟*子。总体而言,早期道家很少参与时政,注重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8: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几个问题:
道家的特征是什么?
根据这些特征,范蠡、郭子仪为什么判定为道家?为什么不能判定为兵家?
计谋是道家赞成的还是反对的?
道家讲究“无争”为什么会频繁介入战争?
道家赞成的战争和道家反对的战 ...
雪狼 发表于 2012-9-24 17:23


1:道家的特征最主要是行为目的,我前面说了,也就是“自私”,用“庄子”的话,也可以说是“真人”。在行为上往往会以“卑德”为主。

2:范蠡与郭子仪可以判断的标准倒是很多,从一两件事来说,比如“范蠡助勾践灭吴后,说的童谣,飞鸟进,良弓藏……”,而郭子仪则是一生之中,他用不争存身之实。几起几落,呼之则来,挥之则去,这是不争的表现。与诸多小人同朝打交道,比如卢杞尚未成名之时,拜访郭子仪,郭子仪罕有将其下人全部都赶房间里不准出来,单独与他见面。因为他知道卢杞很有才华,却是个小人,长得又难看。一旦得志,当中谁嘲笑过他到会报复,日后果真如此,卢杞当了宰相,对所有看不起他都杀了,唯独对郭子仪一家,即使犯了了罪也当看不见,他认为是郭子仪对他的赏析的原因。

古时候的各家划分并不是很明确,兵家的人物也可以是儒家,也可以是道家,南怀瑾就说过,有人开玩笑说:“道家有三个人,‘老子’,‘儿子’,‘孙子’"。

3:还是那句吧,陈平所说的:“吾一生好用阴谋,为道家之所禁,其无后乎?”谋略就像是那种不详之智一样,道家是禁,不是儒家的那种不准做,而是你若要使用,就要承担他的后果。通常作为“自私”之学,是不应该使用的。为什么还要用?下面会说。

4:“无争”那主要是不在无关要紧的地方去争,比如某人说,一年只有三季,你可以争,也可以不争。如果你若不争,那就对他说:“三季就三季吧。”反正承认了对自己也没损失,这里我争,我只是想对大家负责而已,毕竟我还是这里的斑竹,如果我那天不高兴,我同样能不争。争了,我也不会有损失,不争,也不会有损失。但有些时候,就不由得你不争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比如有人要杀你,你能“不争”?竹林七贤的“嵇康”不也是归隐了吗?最后还不是被杀?很多时候,不是说你想不争,就能不争。只是在没必要的场合下,可以不争。你若有兴趣,不为伤害自己的前提,也是可以去争,毕竟,道家不是无欲之学。

5:这个我没办回答,我事先也没想过。而且,我不明白儒家赞成的战争是什么。我想说的是,道家人物的战争大概会是几种,一是“平乱”,一是“不打会更乱”,而且这当中要么是看得见机会,要么是没有选择。毕竟,乱世当中存身也是很难的。

6:郭子仪身未退,看什么是身退。张良替刘邦打天下,四面楚歌杀伤力不亚于十面埋伏,但是最后是欲退不能,只好每天吃莲子雪耳羹来表示清白。郭子仪力侍三朝,年老也不许退,大唐因他为安宁20年。事实上,他不需要退,看史书对他的评价:“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功成身退,更多的是说的一个人在事成之后,找到接*班人,自己就可以不离开这是非之地而不需受累,而郭子仪能做到这样,退与不退,没任何区别。

7:在乱世当中,诸葛亮选择的入世,而非出世,山木的话,好好先生水镜先生会有更好的诠释。虽然诸葛亮有不少道家的行为特征,但给世人的印象是儒忠更明显,要证明的话,太长,同时也需要对诸葛亮一生的行为作详细分析。我不是太想花时间(也没那么多时间)在这个地方,你就当我之前说的是错的吧,反正也没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8: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道家是个追求“自私”的哲学门派]观点主要是早期因为战国时战时纷繁,文人士子门自身学文修为高清洁,不愿同流合污,比如庄子说“鸱得腐鼠,鹓鶵过之”,视凶狠权贵如腐鼠。列子则不食暴*政者的馈赠, 常以桀纣无 ...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9-24 17:50


如果用庄子来说“自私”,我更喜欢用的是“真人”一词。我对真人的诠释是什么?我引用一下马蹄而非庄子原文中对真人的直接说明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義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4 22: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2-9-24 22:42 编辑

雪狼13#问得切中要害,子之半16#的答复也很令人赞赏;
“自私”与“真人”一说颇有开人茅塞之功。
古越先生14#所言也很有参考价值。

我想,对于历史人物的门派划分,多半是较为感性的;
或许大致可以这么说:刻板庄重的归于儒家,灵动智慧的归于道家,阴谋铁血的归于法家;
这大概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所谓吧。

但这种感性形象却或许与理论逻辑恰相违背;
儒家应该是中庸的,道家应该是循道的;
按说,儒家更应该高度理性地审时度势,灵活应对;
而道家反倒是应该切守永恒的自然之道,时时事事都为“道”所严格规定了的。

我这么说倒不是想反驳子之半,也不是参与儒道之争;
而是想探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理论与现实经验的巨大反差。
这也是与我近来围绕某些现代思想所一再苦思冥想的问题相关;
我记得曾经在一个回帖中提到过一个这方面的设想。

建议子之半再深化一下“自私”、“真人”“明”、“智”这几个话题;
从中或许可以给出雪狼问题的更为满意的解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23: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而道家反倒是应该切守永恒的自然之道,时时事事都为“道”所严格规定了的。


其实嘛,光从表面现象来看,应该是按照你所说的那样,而事实上相反,其实丛道家常提的观点“正言若反”里就能看出。

比如说,一个人为了追求道,刻意地压抑自己的欲*望,故意隐居深山求道?这真的就是道吗?不是,这为“为”,是个人刻意勾勒出来的规矩,自己替自己套上绳索,从本质上了说,就是舍弃了自己的本真,离“真人”就远了。

道家是没有任何成文不成文的实际规矩,任何规矩都是束缚。在理想的环境下,道家的行为都是出自“本真”,想隐居的,是自己想隐居,而不是为了隐居而隐居。无欲无求的,是自己不想要,而不是压抑,还有社会上各种批评社会上的各种行为,但实际上大家有没有想过,人道也是天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5 09: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道即天道,这正是我读《论语》得出的结论。某些理论宣称自己能解决宇宙诞生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问题,我看那不过是吹嘘。诸子百家研究的都是社会而已,哪有什么理论能够解释宇宙?还不如老老实实的从“人”出发,以人之切身感受为公理,由此推演出能用于人类社会的“道”。非要上升到天道的程度,最终只能是牵强附会,并且导致其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宗教。

其实嘛,光从表面现象来看,应该是按照你所说的那样,而事实上相反,其实丛道家常提的观点“正言若反”里就能看出。

比如说,一个人为了追求道,刻意地压抑自己的欲*望,故意隐居深山求道?这真的就是道吗?不 ...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9-24 23:3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5 15: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2-9-25 15:58 编辑
比如说,一个人为了追求道,刻意地压抑自己的欲*望,故意隐居深山求道?这真的就是道吗?不是,这为“为”,是个人刻意勾勒出来的规矩,自己替自己套上绳索,从本质上了说,就是舍弃了自己的本真,离“真人”就远了。
道家是没有任何成文不成文的实际规矩,任何规矩都是束缚。在理想的环境下,道家的行为都是出自“本真”,想隐居的,是自己想隐居,而不是为了隐居而隐居。无欲无求的,是自己不想要,而不是压抑,还有社会上各种批评社会上的各种行为,但实际上大家有没有想过,人道也是天道?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9-24 23:33


雪狼已经交代了人道与天道对于人而言的可能性问题;
的确,如果人类无法企及“天道”,那么任何对于天道的直接探讨也就无非是某种混淆而已;
说到底,不过是人道的一种类比;
显然,合乎逻辑的类比决不是惟一的,因而也就决不可能有根据地断言哪一个是真实的;
当我们进行这种类比的时候,就已经假定天道有着与人道同样的性质;
但这无论如何无法给出证明。

当然,我们可以说人道就是天道;
但当我们如此言说的时候,我们的确切意思是什么呢?
这其中至少可以有两种解释:或者说,人道就是天道的全部,或者说,人道是天道的一部分。
我想,子之半应该是后一种意思。
那么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

显然,我们在此带入了一个基本假设、也可以说是一种常识断言:人本身就是天道自然的产物;
所以人道就应该归于天道,作为天道的一部分而存在。
于是可以看出,这里我们其实是走到了儒学的基本断言:天命之谓性;
人是自然的产物,也可以说是自然的延续。

但道家与儒家在接下来就产生了分歧:儒家就此撇开了天,而仅仅着眼于人;
道家却要求人道与天道的符合。
那么这就遇到了一个本质性的困难:我们如何判断当下操作的人道是否与天道符合呢?
这就要求首先具备对于天道的知识,或者说具备关于“真人”、“本真”的标准。
显然,我们无法直接认知“天道”,故而只能设法定义“本真”使之符合于天道;
子之半在这里有一个断言(我不知道是否有文本依据):顺应自己自然欲*望而不刻意压制就是“本真”。
这应该说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推论;
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此时的欲*望就是“自然的”呢?
特别是如果某一时刻,当我们面对一个事件同时具有两个甚至多个“欲*望”时,我们如何判断哪一个是自然的呢?
而事实上,我们几乎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只具有单一的愿望。

我以为,这是一个问题,而且可能引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7: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之半 于 2012-9-25 17:18 编辑
雪狼已经交代了人道与天道对于人而言的可能性问题;
的确,如果人类无法企及“天道”,那么任何对于天道的直接探讨也就无非是某种混淆而已;
说到底,不过是人道的一种类比;
显然,合乎逻辑的类比决不是惟一 ...
故我在 发表于 2012-9-25 15:45


故我在很厉害,至少我想说的,你大致都说了。我没说清楚的,你也替我说了

如何认识自己想要的,这确实是一个很难辩明的东西,也很难告诉你怎么做,比如小孩子会吵着父母要这要拿,买到东西后过了不久就没兴趣了。因为这不是他真想要的。

我曾经对朋友说过,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姑且回答这三个问题吧。

第一:“你最希望过的生活是什么?”

第二:“你觉得满意的生活是什么?”

第三:“你最不想过的生活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得不出,那就向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去努力,如果第二个问题答不出,那就回避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5 22: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22# 子之半

呵呵,子之半太客气了。

问题似乎还不止我们如何弄清楚自己真正的愿望是什么;
关键是我们如何判断自己的愿望是否合于天道;
如果这里没有任何准则,那么这个“天道”岂非虚设!
我想,既然不能直接诉诸天道,那么就不妨寻求转折、承继的环节;
这或许是道德经真正要阐明的东西。

我这么提出疑问,完全不是意在贬责道家学说;
而是想探讨这个学说真正的体系脉络是什么。
我认为,子之半探讨的东西已经触及道家学说的核心;
自然、本真、人道与天道的符合,等等,这些无疑是道家的精华所在;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深入到老子的思维逻辑之中去;
这或许毕竟要在文本上梳理出一个理路脉络,考察道德经推理的前后链条关系。
当然这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如子之半这样先行综合地探讨几个重要的问题、概念也是很好的尝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21: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之半 于 2012-9-26 21:25 编辑

其实我们在谈道的时候,往往只看一个方面,包括我在说的时候,有时间也忘记了。就是对有利的一方面才会认为是“道”,对人不利的方面,就不是道。

其实不然,大自然当中,除了风调雨顺,也有天灾人祸。有生之道,也有死之道。因此,就像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等等,通通都是人道,天道。

天道不以人为转移,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天道要人“死”,就否认其为天道,更应该像孔子说的那样,“圣人利用而弭之,乱人兴之丧厥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6 21: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2-9-26 21:46 编辑

子之半似乎又向道家核心接近了一步——人道与天道之间毕竟还是有差别的;
我以为那最后一步或许就是提出这样的问题:人道与天道之间的中介是什么?
我隐然感觉,阐明这个“中介”一方面有可能解决道家学说的逻辑问题——我丝毫不怀疑道家理论的逻辑性,而只是说它应该得到理解;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消弭儒道之间的根本性差异;
甚至有可能探寻到儒家学说所短缺的东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21: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介?什么是中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6 21: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介?什么是中介?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9-26 21:41


呵呵,子之半不觉得有必要说明人道是如何有可能与天道相符合的吗?
既然无法直接认知天道,我们也就无法判断现行的或将行的人道是否与天道相符合;
于是就势必要寻找一个能够向我们启示天道的标志,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标志来判断人道与天道是否相符合;
这个标志就是我所说的“中介”。

比如你前面提到的“自然的欲*望”其实就是在试图给出一个中介标志;
但显然,这个“自然的欲*望”还是无法承担如此重任,因为我们势必还要像21#那样追问:
——那么什么样的欲*望才是“自然的欲*望”呢?

这个“中介”应该说是一种逻辑上的需要;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直接洞察“天道”的属性特征,也就不用多此一举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6 23: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楼全是儒粉在解读道家    但是请不要解读老子

尔等不过是宋命理学后的认识   正如明朝李贽骂腐儒假道学   李贽骂腐儒怎么骂的呢   请看——原文: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被服儒雅  行若狗彘!

就尔等这样  还敢对老子说三道四    实在好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7 11: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国学论坛的“国学元老”、复兴论坛的“翰林学士”既然骂上门来,那就不能不说几句了;
希望“尔等”有些承受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7 12: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2-9-27 12:59 编辑
满楼全是儒粉在解读道家 德胜昌延 发表于 2012-9-26 23:53


先看第一句。

这位德先生一出场就立下了这么个重要判断,“满楼全是儒粉在解读道家”;
他的根据是什么呢?
他的根据其实很简单:他认定论坛上的所有人也都与他一样,无非是此“粉”或彼“粉”;
他从来不曾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会有任何独*立思想的存在;
因为他就从来没有独*立地思想过,他总是或者“粉”此、或者“粉”彼;
他不知道、因此也不理解“独*立”为何物;
于是在他看来别人自然与他一般,既然来到论坛,也就只能如此这般地“粉”起来;
他以为,既然自己作为“国学元老”和“翰林学士”也不可能具有独*立思想,也不过是一个“粉”而已,又何况他人!

这就是这位德先生如此断论的心路历程;
虽然我们不免为他感到难过,但也不得不为他指出其心灵缺陷;
即便这样会增加他的痛苦,却也总比活在一种迷信中来得像样一些。

此其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