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29|回复: 52

[易学研究] 新编易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2 08: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只有理清人类认知事物的方法和表达方式,才能使国学复兴、使国学与现代科学接轨。事物的存在由自身结构现象、行为现象和作用现象形成,人类通过以上现象认知。人类怎样通过自身认知事物:第一本能感受;第二本能感受加以工具辅助;第三人辅助工具认知。工具有软件工具和硬件工具,软件工具是借已知现象认识另一现象,如中华先民的比喻方法,硬件工具是机械工具,人制造的工具。人认知的现象有微观、中观和宏观现象,中华先民认知的现象是中观现象,是自身的感受,称为古代感性学认知方法。现代人认知的现象是凭借科技工具微观和宏观现象称为现代科学认知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和缺点,两种方法的优点结合是人类完美的认知方法。表达方式有:中华先民的表达方式是现在已知的甲骨文、山海经、诗经、易经、道德经、本草经、黄帝内经等诸子百家,称为国学。现代科学表达方式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称为科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2 17: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结合,翘首以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8: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9: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2-10-22 19:14 编辑

社会存在现象的整体自身结构由个人、家庭、团体、组织、国家组成,个体由內部和外部组成,行为现象由道、德、兵、法、礼、和、革形成,道是人类行为规范,德是自觉实行规范,兵是不自觉的强制武力实行,法是强制法律、法规,礼是礼节、秩序,在以上程序上形成的礼序,人类才能和谐共存,和是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革更新,革是改*革。作用现象使人类更好生存发展,是以上现象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形成。社会是自然存在现象的产物、是天人相应的结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9: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2-10-24 06:00 编辑

自然存在现象的整体结构现象由天、地、人物组成,个体天象的结构现象是以地球点位与恒星的视坐标构成,中华先民发现天体以光的形式形成天象,光以直线运动的行为现象被人视象,人看到的天象是大气层的作用形成。现代人知道了怎样形成的,认为古代的天象不科学,但是现代人认知的是行为现象,而中华先民认知的是作用现象,这正是现代科学认知的缺点,天象一个最重的作用是以光的形式提供给地球阳能和阴能,阳能是太阳光照提供的人感觉热的热能。阴能是月光星光提供的人感觉不到热的能,阳能和阴能作用人物。中华先民称为星相学术,只是表达的方式使现代人很难理解。个体地象的结构现象由空气、地层、人物组成,中华先民认知的地象结构现象是地球个人住的点位。地象的行为现象和作用现象为周易哲学术、八字学术、八卦学术、风水学术。人物结构现象中华先民认知的是黄帝内经、本草经、本草纲目、八字学和八卦学。
现代科学把自然和社会分离认知形成了社会发展严重影响自然现象的恶果,虽然到今现代人认识到了后果的严重,却找不到认知的方法,而我中华先民的认知虽然找到了认知方法,但受科技的限*制不能微观和宏观,使表达方式与现代科学表达方式很难接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4 22: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视野,请继续。{:soso_e18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9: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2-10-25 20:02 编辑

现代地理学认知了地球的整体空间和区域空间的地理却忽略了点位空间地理,中华先民凭感性认知了点位空间地理学。并找到了个人、社会与自然相处的规律。现代地理学认知了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转的本质,却对点位太阳光照变动的存在现象忽略了,点位太阳光照变动现象中华先民用太极图表示,为太阳光照的行为现象,并作为点位空间的时间,称为甲子历法和八卦历法。太阳光照的作用现象是有太阳光照的白昼提供热,无太阳光照的黑夜提供冷。点位空间的结构现象中华先民分为空气、地面和存在的人物,并转换太阳光照提供的冷热,中华先民用易表示,易由曰和勿组成,曰为太阳光照变动现象,勿为物体接受太阳光照形的阴影现象,人在太阳光照下感觉热,人在阴影下感觉相对为冷,组成易文字表示转换冷热的意思,转换形成点位空间的时间温度和空间温度,中华先民用五行阴阳表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07: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存在现象的整体自身结构由个人、家庭、团体、组织、国家组成,个体由內部和外部组成,行为现象由道、德、兵、法、礼、和、革形成,道是人类行为规范,德是自觉实行规范,兵是不自觉的强制武力实行,法是强制法律 ...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2-10-22 19:00
个体结构有周易的文王六十四卦、八字学术和八卦学术的六亲表达方式。道徳兵法礼和革在诸子百家中,但没有形成系统。现代社会学术注重人的行为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中华先民的社会学术注重人的行为思想道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18: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是个体现象的认知,而自然存在现象是个体现象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共同形成,在这一方面忽略了,造成现代科学越发展带来的恶果越严重。自然存在现象的规律中华先民已经找到,表达的方式在国学中,只是没有形成系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8 12: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菩提山人 于 2012-10-28 12:24 编辑

7# 好想国学
提醒:易的篆书上为日,代表阳;中间一长横为阳线,意指空中;下部不是勿,而是月,代表阴,整体意思是太阳和月亮代表太空之中的阴阳之相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18: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2-10-28 18:29 编辑
7# 好想国学
提醒:易的篆书上为日,代表阳;中间一长横为阳线,意指空中;下部不是勿,而是月,代表阴,整体意思是太阳和月亮代表太空之中的阴阳之相对。
菩提山人 发表于 2012-10-28 12:22
书写的字形并不代表抽象字意,甲骨文中易的用意是转换、赐予,引申太阳光照赐予万物光照热,万物转换冷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05: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着相互依存形成自然存在现象。中华先民的感性学注重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着相互依存形成自然存在现象的认知,用阴阳五行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表达。现代科学注重事物个体现象的认知,用分科认知的方式表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9 12: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好想国学
易的根本为阴阳,如果只能看到太阳的光的普照,而不能知晓所有暗星体都可发射非可见光的交互影响,那对事物的理解就会出现片面,还望斟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8: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好想国学  
易的根本为阴阳,如果只能看到太阳的光的普照,而不能知晓所有暗星体都可发射非可见光的交互影响,那对事物的理解就会出现片面,还望斟酌。
菩提山人 发表于 2012-10-29 12:29
易的根本是阴阳,包括天、地、人物三易之阴阳,天象的易的阴阳是星相学的内容,地象的易的阴阳是八字学和八卦学和风水学的内容,人物的易的阴阴是本草经和黃帝内经的内容,以上是个象的基础阴阳。实际存在的现象是相互作用形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表示和一定的格局方法表示分别称为星相术、八字术、八卦术、风水术、中医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08: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2-11-4 08:48 编辑
现代地理学认知了地球的整体空间和区域空间的地理却忽略了点位空间地理,中华先民凭感性认知了点位空间地理学。并找到了个人、社会与自然相处的规律。现代地理学认知了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转的本质,却对点位太阳光照变 ...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2-10-25 19:40
易字甲骨文的抽象字义是交换、转换的意思,后来演变成由日和勿组成的文字,勿甲骨文为弓和弦振动,两个抽象构件分别表示物体及由物体生发出来的事件,会物事之意。勿是物的本字,后因勿多用作否定词,于是先人另造从牛从勿的物字来专门表示物事之义。易又引申事物接受太阳光照转换生发出来的事件。中华先民发现了人存在的自然中把太阳提供的热能转换成冷热使万物自然适存,是自然事物共存的共同规律,形成认知方法用易表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2-11-29 17:04 编辑

《新编易经》的前言总汇:                                                                       

                前言
用中华易的认知事物的方法为主线,把国学系统化使之与科学接轨,所以命名为《新编易经》。易的认知方法是:一、人道法事物自然存存规律,包括周易和道徳经。也称为哲学术的易。二、转换冷热是地球空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共性,包括八字学术、八卦学术、风水学术、本草经、黄帝内经。也称为易学术的易。易是事物自然存在规律的简称。事物自然存在规律由自身结构、行为现象和作用现象形成,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着相互依存形成自然现象。人类通过以上现象认知。
        只有理清人类认知事物的方法和表达方式,才能使国学与现代科技学术接轨。人类是怎样通过自身认知事物呢?第一本能感受认知,第二本能感受加以工具辅助认知,第三人发明科技工具后、人辅助工具认知。工具有软件和硬件,软件是借已知现象认知另一未知现象,如中华先民的比拟方法,有抽象文字、《山海经》、《诗经》。硬件工具是人制造的器具。
        人类认知的现象有微观、中观和宏观现象。中华先民认知的是中观现象,是自身感受的现象,认知的方法和表达的方式称为感性学术。现代人凭借科技工具认知的是微观和宏观现象,认知的方法和表达的方式称为现代科技学术,简称为科学。两种学术即有优点又有缺点,如果两种优点结合,将是人类最完美的认知方法。
        中华先民的认知事物的方法是以易的的认知方法为主,表达方式有现在已知的甲骨文、山海经、诗经、易经、道徳经、本草经、黃帝内经等诸子百家的论述,称为国学。现代科技学术的认知方法是以实验为主,表达方式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等,称为科学。        人类社会存在现象的结构由个人、家庭、团体、组织、国家组成。行为现象由道、德、兵、法、礼、和、革组成,道是人类行为规范,德是自觉实行规范,兵是不自觉的实行强制武力规范,法是强制法律、法规,礼是礼节、秩序,和是和谐、平和,革是改*革。作用现象是以上现象相生相克地相互制约形成社会存在现象。世界上各有各的存在方式,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其中中华社会的存在方式有它的好的方面,应加以发掘利用。中华社会的结构现象、行为现象、作用现象有周易的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八字学术、八卦学术的六亲表达方式。行为现象的道、德、兵、法、礼、和、革在诸子百家的论述中,却没有形成系统化,使中华社会的发展动荡不安,甚至使社会落后停止不前,到了现代SHZY,在马克思的社会学指导下结合中华社会学形成了系统化,使社会发展的更好了。现代社会注重人的行为现象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中华社会注重人的行为现象的思想品德,如果将两种认知方法结合,人类社会就健康发展了。人类社会是自然存在现象的产物,是天人相应的结果。        
                                                               
自然存在现象的整体结构现象由天、地、人物组成,个体天象的结构现象是以地球点位与恒星的视坐标构成,中华先民发现天体以光的形式形成天象,光以直线运动的行为现象被人视象,人看到的天象是大气层的作用形成。现代人知道了怎样形成的,认为古代的天象不科学,但是现代人认知的是行为现象,而中华先民认知的是作用现象,这正是现代科学认知的缺点,天象一个最重的作用是以光的形式提供给地球阳能和阴能,阳能是太阳光照提供的人感觉热的热能。阴能是月光星光提供的人感觉不到热的能,阳能和阴能作用人物。中华先民称为星相学术,只是表达的方式使现代人很难理解。个体地象的结构现象由空气、地层、人物组成,中华先民认知的地象结构现象是地球个人住的点位。地象的行为现象和作用现象为周易哲学术、八字学术、八卦学术、风水学术。
人物结构现象中华先民认知的是黄帝内经、本草经、本草纲目、八字学和八卦学。
现代地理学认知了地球的整体空间和区域空间的地理却忽略了点位空间地理。中华先民凭感性认知了点位空间地理学。并找到了个人、社会与自然相处的规律。现代地理学认知了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转的本质,却对点位太阳光照变动的存在现象忽略了,点位太阳光照变动现象中华先民用太极图表示,为太阳光照的行为现象,并作为点位空间的时间,称为甲子历法和八卦历法。太阳光照的作用现象是有太阳光照的白昼提供热,无太阳光照的黑夜提供冷。点位空间的结构现象中华先民分为空气、地面和存在的人物,并转换太阳光照提供的冷热,中华先民用易表示,易由曰和勿组成,曰为太阳光照变动现象,勿为物体接受太阳光照形的阴影现象,人在太阳光照下感觉热,人在阴影下感觉相对为冷,组成易文字表示转换冷热的意思,转换形成点位空间的时间温度和空间温度,中华先民用五行阴阳表示。
现代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是个体现象的认知,而自然存在现象是个体现象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共同形成,在这一方面忽略了,造成现代科学越发展带来的恶果越严重。自然存在现象的规律中华先民已经找到,表达的方式在国学中,只是没有形成系统化。
现代地理学认知了地球的整体空间和区域空间的地理却忽略了点位空间地理,中华先民凭感性认知了点位空间地理学。并找到了个人、社会与自然相处的规律,称为易的认知方法。表达的方式是:人道法自然存在规律的哲学术的易,包括周文王的周易和道德经;转换冷热是地球空间内自然存在事物的共同规律的易学术的易,包括八字学术、八卦学术、风水学术、本草经、黄帝内经。现代地理学认知了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转的本质,却对点位太阳光照变动的存在现象忽略了,点位太阳光照变动现象中华先民用太极图表示,为太阳光照的行为现象,并作为点位空间的时间,称为甲子历法和八卦历法。太阳光照的作用现象是有太阳光照的白昼提供热,无太阳光照的黑夜提供冷。点位空间的结构现象中华先民分为空气、地面和存在的人物,并转换太阳光照提供的冷热,中华先民用易表示,易由曰和勿组成,曰为太阳光照变动现象,勿为物体接受太阳光照形的阴影现象,人在太阳光照下感觉热,人在阴影下感觉相对为冷,组成易文字表示转换冷热的意思,转换形成点位空间的时间温度和空间温度,点位空间的时间温度和空间温度、区域空间温度形成地球空间温度,影响着人和社会的存在,中华先民用五行阴阳表示。易的日又代表太阳光照,勿又代表物象组成易表示自然存在的事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07: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2-12-20 07:35 编辑

人类是宇宙大自然发展至现今阶段的高级产物,人类的个体存在(包括大脑)及其功能都是宇宙混元整体演化的一部分,人类对宇宙自然的认识、改造,实际上是宇宙对自身的认识、改造。这里存在着两条对立而互补的途径:一种是气功科学依靠超常智能对自然界(包括人自身)的认识二改造的途径。鉴于该过程属于内向性运用意识,故称此法为内求法(如前述),由此而建立起的科学体系可称之为内求的科学(或称超常智能科学)。另一种是现代科学的依靠常态智能即人体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及运动器官——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的途径。鉴于该过程的意识活动都属于外向性运用意识,故称这类方法(尽管方法很多)为外求法,以此建立的所有科学体系(包括现代的系统科学)统称为外求科学(或称常态智能科学),与内求科学遥相对应。外求法不仅是现代科学赖以建立的根本方法,而且也是人们日常与大自然相互作用的方法——它是人们已经熟练运用过的习以为常的方法。
内求法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科学的方法学、方法*论,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外求科学发展到了高度系统阶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对人们来说还是非常陌生。因此,要全面、正确地运用内求法,对外求法的内容及其和内求法的关系作必要的了解与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外求法包含的方法学、方法*论的内容很多,但用辩辨证唯物论对外求法予以剖析就可以发现,外求的全过程——人类用常态智能与大自然界相互作用——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即实践活动与思维活动。实践是人这个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观察与实验。这里所谓的观察是广义的,指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及各种仪器手段来考察自然现象及其发生条件的变化。所谓的实验,就是根据预期目的制定相应的实验技术手段与设施,并以之研究、考察实验对象的方法。在实验中得来材料只是一个正确认识的素材,要想得到正确的结论,还必须借助于正确的思维法则,主要有归纳法、演绎法、溯因法。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逻辑,从为数众多的个别实例中找出它们共同的特征并以此作为划分种属的依据。演绎法则是从一般到个,由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推理逻辑,譬如三段论式的推理逻辑,就是从大前提、小前提而推导出结论的。溯因法亦称回溯推理法,它是对不确定命题进行的严格性较差的推理方法,往往借助类比法或减错法以减少不确定性的推理逻辑,实际上这三种推理逻辑往往需相辅为用,不能把某一方法绝对化。因为溯因法虽然富于“创造性”,但它只提供有待证明的可能性,而归纳法提供的是事物的“实在性”,演绎法则提供逻辑的必然性。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发挥理论思维的作用。

以上谈的主要是实践与思维的原则,具体到科学的实际研究,往往是科研方法与思维逻辑内容互相渗透交织在一起的。综观科学历史与现状,可概括为分析、综合两大类型(分析与综合有思想方法与科研方法的不同,这里介绍的是后者)。

一、分析法

把整体事物或现象分解为简单的组成部分(或要素)分别进行研究的方法叫分析法或析分法。其指导思想、是:整体的构造与属性都是由局部构成的,它研究的重点是整体的各个组元及其相互关系。在研究某一组元时,就把它从整体中孤立出来,为了不改变组元本身的性能,就把它和其它组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定出相应的边界条件,通过控制边界条件,考察、认识该组元的性质与变化规律,此即分析(或称析分)的含义所在。分析法在方法*论上属于构造论,是现代科学研究方向的主流。它用于生命研究则名为还原论,把人的生命运动从心理活动回归到生理运动把生理运动逐级简化为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生物大分子……直至化学的、物理的运动。

分析法不仅为建造今日的科学大厦立下了丰功伟绩,并且发现了DNA双螺旋这个生命的最基本结构。但是分析法未能揭示生命过程的奥秘,因为生命结构的属性与生命功能是不等同的。试观已死亡的细胞中的DNA双螺旋结构仍在,但是却不能再展现生命的功能了。既然连一个棚的生命功能向不了解,复杂的机体就更不待言了。

二、综合法

综合法虽然古已有之,但它是在科学向复杂的整体事物进军时始被青睐。它不是着眼于局部,而是对由各局部的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特性进行研究的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整体大于各局部相加之和,整体中的组元与孤立状态的组元有别。据此:(一)分析不可能得到关于事物整体的、真正的、完备的认识;(二)对于事物整体的性能和运动规律来说,整体事物的具体构造无关宏旨。因此,可以按照特定的目标,建立研究对象的模型,而不考虑对象的具体构造。显然,这种模型是因目标而异的,必然具有任意性。研究事物的这种方法谓之综合。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属此,它在方法*论上属整体论(也叫整体观)。

综合法虽对研究复杂事物取得了可喜而且巨大的成绩,然而对生命活动的研究仍显得荏弱无力,即便是新出现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扩大了对自然与社会某些领域的研究的范围,但对生命尤其是人体生命难展其才,因为人的意识活动所特有的主动性、任意性太强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分析法与综合法在研究手段、考察对象以及所属的方法*论是尖锐对立的,但它们的方法*论基础都是同一的,即精神、物质相对立的二元论。这一世界观是从古希腊哲学——爱利亚学派开始的,他们把世界分*裂为精神和物质两个部分,把精神世界交给了诸神,纳入神的王国的版图,而把物质世界留给了人类自己。自此以后,人的精神和物质就分道扬镳了(就其主流而言)。而精神与物质的对立和分离,是现代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是现代科学的基本规范。不论是构造论(分析),还是整体论(综合),都是以精神和物质的对立和分离为其前提的。正因为如此,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气功科学中的实验,都是让人(被测试者和实验者)的精神因素参加到物质作用过程(实验)中去,是不能容忍的、不科学的。

II、外求法与内求法的辩证关系

综观第二节与本节,内求法与外求法似乎有霄壤之别,甚至水火不相容(古人就认为须泯灭外求方可致于内求境地)。实际上两者是对立而又互补、相辅相成的。试分述之。

一、对立、互补

(一)对立

1、认知机能的对立。内求法运用超常智能认知事物的整体特性——空间整体、时间整体、时空整体特性已如前述;外求法则是运用常态智能——通过各个器官的功能认知事物的局部属性。眼睛的视觉对象是事物的电磁波特性的可见光波段;耳的听觉对象是机械振动的声频阶段,鼻之嗅觉、舌之味觉的对象是事物的化学特性的一定范围;皮肤触觉、痛觉、温度觉等感觉的对象则是事物的硬度、质度、光滑度、温度等物理特性。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各种仪器极大限度地扩展了各感觉器官的功能,使人们的认知范围的深度、广度与精微度已推进到大至星际宇宙,小至微观粒子的领域,然而这一切并未改变各种仪器所查到的事物属性的局限性特点。譬如雷达可以接受各个波段的电磁波比人眼所接受的电磁波范围不知扩大了多少倍,然而功能完备的雷达与人眼所接受的都是电磁波。我们知道现代任何技术手段都不能同时获得一事物的多方面的特性。

2、认知过程的对立。外求法运用常态智能只能接受事物的局部信息已如上述,因而一个对事物的完整的、实质性的认识,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加工整理才能形成。这正如恩格斯指出的:

“我们的不同感官可以给我们提供在质上绝对不同的印象……说明这些只有不同的感官才能接受的不同属性,确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恰好是科学的任务。”(《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576页)。

所以在全部外求法中,观察过程与思维过程是分离的(它与现代科学界的理论渗透感觉的主张并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内求法用超常智能认知事物,由于它接受的是事物的完整信息,因而用不着逻辑思维加工,就可以得到完整、实质的认识。在内求法中,观察过程(实际是体察)与思维过程合一了。

3、方法*论基础的对立。外求法的方法*论基础是精神物质相分离的二元论世界观,认为科学必须排除精神因素,内求法的方法*论基础是精神物质统一的一元论的唯物整体观。内求法的认知与实施作用于外界物质,完全靠超常智能——这是特殊的精神活动,因而内求法处处都必须依靠精神的力量。这一点正是现代科学难以承认气功科学的根本所在。

(二)互补

1、认知能力的互补

内求法的超常智能虽然较人体的常态智能的认知能力有很多优点,然而它的能力所及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尽管超常智能的层次将会随气功科学的发展而日益提高)。譬如对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事物的认知,现阶段水平的超常智能尚无从问津,然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外求法)却已捷足先登。外求法的常态智能虽然可以借助各种仪器来加强其能力,扩大其所及范围,但对事物整体特性的领域却难以涉入。两者相结合会大大扩展对整体中的局部、局部中的整体以及与局部相关的整体等认知能力所达的深度。

2、认知领域——生命领域中的互补

外求法在物理世界、化学世界取得巨大成绩,但在向生命领域进军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分析法虽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对遗传密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相当惊人的成就,其研究程度似乎已经相当深刻,似乎遗传的奥秘正在被揭示……其实这一切仅仅是生命的物质性的表现,极目完整的生命活动尚知之甚微。如谓不然,请观下例事实:在已经死亡的细胞内,DNA双螺旋结构在结构上仍然完整无缺,但它却停止了自身复制以及合成RNA的生命过程。这就表明了DNA双螺旋结构(包括遗传密码的系统学问),仅是生命遗传活动的物质结构学基础,而不是生命活动本身。综合法近几十年来虽然在生物学领域、社会领域以及工程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果,但进入生命领域也同样无所措手足。理论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指出:“正如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一样,生物学中的不确定性也是根本的。”又说:“生命系统的奥秘就在于根本不能用物理系统加以解释。”(引自《生物物理学》)研究事物整体特点与演化的耗散结构泰斗普利戈京说:“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这个整体的统一是如何建立的,仍然需要人们继续

努力。”(《从存在到演化》)不是吗,把熟爪蟾的小肠细胞核移到该蟾的未受精的卵细胞(去除其卵核)内,可以孵化出蝌蚪,且有1-2%发育成正常蟾;也有人把青蛙的肾肿瘤细胞核移植到未受经卵内,发育成了蝌蚪。为什么同样的细胞核在小肠或肾脏的细胞质中,不能发育成蝌蚪?这说明遗传的生命活动过程,绝非仅仅是DNA双螺旋所决定的,它还有异常繁杂的内容。在人体生命活动的如此众多的未知数面前,综合法的系统论观点也是无用武之地的。苏联的系统科学专家萨多夫斯基等学者认为,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非逻辑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以及各种难以控制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因而使“三论”的应用受到限*制。如谓不然,请以系统科学——综合法拟定出具体研究生命活动的设施或实验手段——可惜几十年来无一人能荷此重任。因为要认识复杂的系统就需要进行系统的测量,要设计系统的测量就需要有对系统的了解,于是陷入了逻辑上的佯谬。与此相反,内求法研究生命——尤其是人体生命活动有着无与伦比的优点,它用超常智能直接体察生命运动的景象。诚然它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不足,若能和外求法提供的关于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的结构、功能以及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知识结合起来则可克服两者的不足。

3、作用于事物的机制上的互补

众所周知,实体物质的要素是质量、能量、信息。外求法作用于外界事物,主要靠质量、能量与之发生作用,信息是附属的;超常智能与外界事物发生作用,主要靠信息,能量与质量是附属的。气功科学的应用部类中的气功工程学,把两者结合起来,将使与外界事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朝着质量、能量、信息“全方位”迈进。

二、相辅相成,递相推进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我们知道感性认识就是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或仪器手段)得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的、局部的、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维抽象出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现代科学的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而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也就是说整体特性不是组成它的各个局部的特性叠加的结果,而是有其特定的内容的,而这一特定内容正是区别于其它事物(也区别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根本标志。既然如此,人类又怎能从已认识的标志局部特性的感性认识推演到正确的理性认识呢?一个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事物本质性的判断是怎样做出的呢?对于这个发明创造的过程正是当代科学哲学所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任何真正的新的——即发明创造——认识,都难以靠常态智能中的思维能力完成。因为对一个未被认识的整体事物的判断,都不能从已知的事物的逻辑推理得出,因为这些事物的逻辑中不包含未知事物的逻辑,因而不是逻辑所能解决的;如果逻辑推理过程已包含了该事物的特性,那么所述的新判断就不是真正的新的发明创造。因此正确判断的得出不是一般逻辑思维的结果,也就是说,对未知物的正确判断不是一般逻辑可思维的。至此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整体性的认识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回答很简单,是超常智能的超常思维,它是不借助逻辑推理的整体性思维。征诸实际,很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是在灵感(包括梦幻)中得来的。如第一章中所述,灵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常态智能基础之上的。这个认识过程可以简化为:常态智能获得的是事物局部属性数量上的素材,超常智能的超常思维获得的是整体性的质的结果,前者是渐变过程,后者是突变过程,当对未知物认识之后,结论又进入了常态智能的领域内。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历史是常态智能与超常智能递相推进着向前发展的。

现代科学与科学哲学若能了解、认识到超常智能的超常思维的作用,解决科学发生学的繁杂问题就游刃有余了。气功科学正为此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上的依据与方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3 07: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是事物自然存在规律的简称,事物自然存在的规律由自身结构、行为现象和作用现象形成。它的本质是质量、能量、信息组成的整体形成,也就是混元整体论的认识,是超常智能的认识。易是国学即中华文化的轴心思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3 07: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2-12-23 07:57 编辑

混元整体理论
混元整体理论内容包括:一、混元论,包括混元物质观、混元运动观、混元时空观。二、整体论,包括宇宙整体观、天人整体观、人体整体观。三、人的混元气。四、意识论。五、道德论。六、优化生命与混元医疗观。
混元论
混元论包括混元气理论和混化理论两部分,由混化而生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为混元气;生成统一整体的诸物质要素的化合过程称为混化。
什么是混元气?混元气是由物质的质量、能量、信息混合而成的一种标志该事物整体特性的特殊物态。它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无形无象的非实体存在形式.它是混元存在的基形式,是一种质地均匀、混然不可分的特殊物态,这一物质要素处于隐伏状态,称为混元气。二是有形有象的实体物质存在形式(指具有明显的质量特征、能量特征与信息特征的物体),称为实体。它是由无形无象的混元气凝聚而成的。任何一个实体物,不仅在其内部,而且在其周围都有该实体物的混元气。实体物是该物混元气的凝聚表现形式,称为混元气场,简称其为混元气。实体物质的密度越大,体积越大,包外面的混元气场的密度也越大,延展范围也越广。实体物的构成、性能的变化可以引起弥散在实体物周围的混元气场的变化。反之,当混元气场发生变化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凝聚成或解散为与之相应的实体,使原来的实体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混元气场与实体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依存关系,有什么样的实体物就有与之相应的混元气场,两者之间的互相转化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即两者不是同步的。实体物的改变如果是从内部改变的,那么它外面的原有的混元气场还会保留相的时间,直至改变了实体物的混元气充斥于外,改变原气场为止。如果先从混元气场改变,那么原实体物也会保留原有特性一段时间,出现气场与实体不谐调现象,直至气场完全内聚后形成实体物,才又形成新的平衡。如果混元气场变化超出了一定程度,原来的实体物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质变,成为另外的实体物。任何实体物都是该物的实体存在与它外在的混元气场的统一体,对此称为混元体。不同的混元体既可相互作用、混化生成更高层的混元体,也可以分化形成低层次的混元体。混元气的这两类存在方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互相转化,即有形有象的实体可以分散化解为无形无象的混元气,反之无形无象的混元气也可以凝聚成有形有象的实体。宇宙就是混元气的两类存在形式的相互转化、演化的混元整体。
二、混元气的不同层次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已的混元气以表征自身的整体特性,表现出万物混元气的层次性。粗略地分为五个层次:一)混元子层次,混元子是点位空间与点位时间流逝过程中的点的交合。它是一种绝对无分别的状态,是宇宙万物混化达到极微细的境界,故又称为混极。混元子已细微到不可分,故众多混元子聚合到一起也不可分,呈现一的状态,即多,多即是一的一多不分状态。宇宙中的混无气和万事万物的化生、变化都是在此背景中进行的。它是一种绝对无分别的时空,没有质量、能量、信息的分别,可以生成初始混元气。
混元子层次相当于道德经中的描述: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谓无形之物,无状之象。是谓恍惚。混元子层次传统文化又称为无极。
二)初始混元气层次
初始混元气是混元气的原始层次。它是一种质地均匀、性能没有区别的特殊物质,它充满整个宇宙并贯穿于万物之中,它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可以演化、生成不同层次的非实体物质混元气,并进而凝聚成各种有形之物的实体,它是生化成我们的宇宙的根本。初始混元气层次相当于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初始混元气是混元子打破向内圈缩性之特性,使点空间与点时间解离,使混元子的无分别的时空特性分解成有了时间、空间内容的特殊状态,形成了时空复合子。初始混元气是时空复合子组合而成的一种只有単纯信息,而能、质还都处于潜伏状态的特殊物态,复合子的不同**可形成各种信息。所以又说它是各种潜在信息的混化态。这时的复合子称为初始混元气的基元,已不同于混元子,因其在开*放过程中茯得了可以发生演化的能力,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它演化形成的。这是一种尚未进入物理世界的原始混沌状态。
三)万物层次的混元气
它指实体性存在物质(原子、分子、动植物)的混元气。实体性物质是常态智能可以认知的具有一定结构与物理、化学特性的物质存在形式。这一层次的混元气若从现实的该实物来说,它是该物自身的形、气、质混化而成的整体物态。任何实体物都是它自身混元气凝聚成形的表现,在形内有该物的流动混元气,在形周围有该物较稀疏的混元气弥漫存在,这就是上述的混元体。若从实体物的形成来说,则是由简单物质的混元气形成具有复杂物质全部整体特性的混元气,而后由无形无象的混元气凝聚为实体物。而简单物质的混元气是由初始混元气演化来的。实体物的混元气是该事物的本体状态,是超常智能与之相互作用的特殊状态。它虽然异于常态智能状态下的实体物的特性,但它却是实体物的根本。实体物的各种被常态智能认知的特性,只是被分割了的局部属性,而这些实体物呈现的局部特性,在混元气的整体中则攺变了它的局部属性而服从于整体特性。超常智能只与具有整体特性的混元气发生作用,因而属于局部特征的各种理、化特征都不能显现基特性。一旦把超常智能与常态智能合二为一,就可同时体认到实体物的常态与超常态。
宇宙最基本的物质层次是混元子,混元子变化变成初始混元气,初始混元气再向前发展就变成万物层次的混元气。万物层次就是我们看到的宇宙万事万物,我们现在认识的世界万物层次的混元气指的是具有质量、能量、信息的实体性物质的混元气的整体特性。这一层次的混元气,可以是无形无象的,也可以凝聚成有形有象或者说有质量、能量、信息三大特征的实体性物质,而在实体性物质周围又有它的气场,在实体物当中,还有无形的气在里边流动。我们常态智能只能看到具体实物,而看不到它周围的混元气。万物周围都有它的混元气,由于常态智能把它掩盖了,常态智能是我们认识具体的、实实在在事物的智能,事物周围的混元气我们就感觉不到了。因此,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分析和我们自身的功能状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混元气是一个整体特性,它不是具有像硬度、颜色、功能状态等物理、化学特性的具体事物,它是质量、能量、信息混合到一起,各种局部特性都服从整体特性了。常态智能认识事物的局部特性,都属于质量的、能量的或信息的。你一旦能够认识万事万物的混元气,单纯的质量特性、能量特性、信息特性就都不存在了。整体特性就是这些局部特性都消失,而呈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状态。实际上平时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就是它本身反出来的光,它周围当然也应该有气(或光)。
在万物层次中,物质是不一样的,最少可分成两大类型,一种是无生命的物质,一种是有生命的物质。我们知道有生命的物质是需要进行新陈代谢的,无生命的物质基本上不和外界发生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身的特性。比如金属,金、银、铜、铁、锡,无论哪一个元素,要想保持原来的特性,就不能和外界起作用。它自身混元气不能和别的混元气相结合,相混化,一混物质就发生变化了。如铁和氧气一起作用,就变成氧化铁了。
  
  无生机的混元气是怎么来的呢?无论是哪种元素,除了氢以外的原子都是由电子、中子、质子结合成的,质子、中子形成原子核,电子在周围。那么这三个东西是怎么形成的?都是从原始的混元气那儿化合来的,化合的形式不一样而呈现出这么三种基本粒子。虽然现在粒子家族里发现了很多粒子,但真正时间长、很稳定的是电子、中子、质子这么三个,这三个“子”和具体的物质也还不一样,三个“子”按不同形式去组合,就组合成了不同的物质。就以这三个基本物质的混元气打比喻(这只是打比喻,可不能就是它,就是它就坏了):质子带阳电,实际它应属阴,阴中之阴变成有形的东西了;电子带的是负电,活动性非常强,就相当于阳;中子就相当于阳中之阴和阴中之阳这两个的结合。过去讲太极生阴阳是一生二,阴阳化生万物是二生三,这些就相当于那个二生三的那个“三”。这个“三”有了质量(和原子质量还不一样,量子里都有波动性,有时粒子也有波动性),它是个过渡过程。所以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单纯的元素、最简单的物质都是由原始混元气聚合而成的。说道生万物、元气生万物,实际上并不是道、太极或元气直接生万物,而是先分出阴阳,然后由这两个互相起作用再生出万物来。“二”就是两个不一样了,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互相作用,出来的东西就多了。所以在宇宙大自然中,只有一种简单的、单纯的混元气,叫原始混元气。一旦当阴阳分出来了,不一样了,就应该属于万物了。但是阴阳本身并没有多样性,它也不总阴总阳,所以,阴阳还不叫做万物。当阴阳这两个互相起作用,变化以后有了多样性了,即是形成了和阴阳不一样的物质,有了具体事物的特殊性,但是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有形的物质,那个时候就叫万物的混元气。这个混元气再一凝缩,就变成了简单的具体事物,再慢慢复杂……。原始混元气排成什么形象、有多少数字,还有原始混元气性质这三个东西就决定了具体事物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整体混元气是什么东西。所以物质的形成,就是初始混元气先形成数字、结构形象,及事物本质这三个东西,它们结合到一起之后从无形变成有形的。变成有形的物质后就不变了。虽然有形物质还有它自身的活动,像本身的涨落活动、电子运动等,但它不是和外界物质发生变化,所以无机物的、没有生机的混元气是不变的,是不和外面起作用的。 
  那化合物不也是无机物吗?对,氯和钠一结合,形成了氯化钠,氯化钠又有它的整体性了,因为钠离子既不同于金属钠,氯离子也不同于氯气,把原来所属的局部特性都改变了,形成了氯化钠的整体特性了。但它不是从原始混元气来的,而是从简单物质的混元气来的。因为氯是一个元素,是万物中的一个具体而简单的物质,钠也是万物的一个物质,这两个一作用又生成一个新的整体:氯化钠。氯化钠这个整体当中的钠和氯都服从氯化钠这个整体,而丢掉它作为独*立物时的性质。它们把原来的局部特性都改变了,简单事物形成复杂事物就是这样。两个物质一碰,你的特性消失,我的特性消失,出来个新的特性,变成新的物质。氯化钠本身是个复合的独*立事物,它也不能和外面起作用。如果它再和别的起作用,好了,氯化钠又没有了。无机物要保持它本身具备的物质特性,它那个混元气就不能够和外面起作用。
  
  所以我们讲万物层次混元气和原始混元气、混元子就有这么多不同,它结合成了具体有形有象的实物了,这个混元气和那个混元物之间有依存关系,有个因果关系,万物形成之前,先有个混元气。具体事物可以从混元气转化而成,也可以从实体直接变成。
  
  而有生命的物质的万物混元气它必须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外边的混元气起作用,把外边的混元气拿进来,和自己混化后把废物排出去,这就是新陈代谢。生物的混元气,它的整体特性,它的平衡,是在和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新陈代谢)中来维持的。这就是生物和非生物混元气的根本不同点。对于生物这种特殊性,我们练气功要特别注意。无生机物质的混元气就是生成它的无形混元气一变,成了它的有形之物的那个混元气。有生机的物质由原来生成它的东西生成它之后,又和外面发生混化,这样来维持它的正常状态。所以我们把原来生成它的混元气叫做它的先天气,形成它之后再和外面交换进来的气叫做后天气。所以生物的混元气是从先天来的气、后天来的气组成的,这两个气一混合就构成它生命的整体性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生物,但它们的混元气是不等同的。因为植物一般固定在一个地方生长,它所取的后天气,一方面取自地里边,一方面取自天(空间),用现代语言讲,有空气、阳光、水分、养料等。因为有形之物,都属于高级层次的混元气,因此植物可以运用大自然界的混元气,也可以借助比它低一层次的那些具体的有形物质的混元气来充养自身。比如养料,氮、磷、钾等,是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也是无形的混元气凝聚起来的表现形式,因此植物就可以从这些物质中吸收混元气,形成自己的混元气,变成自己的有形之体。所以吸收的有形有象的物质本身也都是混元气,空气当中的氧气或者二氧化碳,也是混元气的凝聚表现,而阳光就不是了。植物和外面的混元气起作用,主要是用气与气起作用而影响到形。动物有了神经,它不同于植物的简单的反应,如含羞草,用手一碰就缩起来,那只是碰了它的营养运输线起作用而发生的简单反应。现代西方说植物也有感情,能随人的情绪而起变化,其实是因为人高兴时,混元气里生命力强,意识里的生机强,能充进去而开发植物的生机。动物有了神经就有了自主性,它不仅有形体的生长,还有它的运动,动物可以自己去找食物。有了自主性,里边的气也有了动态性,就不仅仅是附着于形了,它里边的气可以随着它的主观活动发生分布变化,只不过动物还不会主动地自觉地去运用。人和动物又不一样了,后面讲人的混元气时再分析人的情况。
  
  万物的形、气、神或者说信息、能量、质量的混元整体,从混元整体理论来讲,就是这个事物的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结合到一起的整体表现。结构特性是事物在空间当中展现出来的,在空间里边有占位特性。功能特性就是这个事物在时间上的占位性(指事物变化的连续性),一个功能必须有它的体现过程,所以它得通过一定的时间展现出来。当然,功能特性和结构特性这两个东西是不能分开的,在万物里边绝对不会有一个单一的东西。也就是说时向和空间这两个是不能分的。结构位置是通过空间展现出来的,但是位置结构的变化又是在一定的时间当中完成的。所以混元整体特性就是这两个(空间和时间)。我们平时日常生活对这些问题都习惯了,从来都不想它。做学问就是从日常生活中小的具体事里找出道理,摸出规律,认识它掌握它,那我们就有自由了。实际我们认识事物,就是在时间和空间里认识的。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相结合,形成一个事物的整体性。比如种一棵树,下种、生根、发芽、长茎、开花、结果、死亡,对这个植物的生长全过程大家都熟悉。实际我们认识事物,都是认识这个事物历史发展时间过程当中每一刹那的空间表现。种下种子,发芽、生根、长茎、开花、结果,这是植物的时间整体特性。可是时间逮不着、停不住,怎么办?就靠思维把这个形态和那个形态连上,从空间特性上的变化过程中而展现出时间整体来。我们看到的具体事物,就是这个事物时间运动的结果。空间特性,它里边含着过去的时间的整体特性。本来事物都是个整体的,我们只是看到实体物了,而没有看到那个含在里边的无形的气。
  万物层次的混元气实际上和混元子、原始混元气的时空复合子也差不多。混元子、原始混元气都是时间和空间混合到一起分不出来了,那么万物整体混元气呢?一个具体事物是个整体,有自身的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每刹那看到的形象都是它的空间和时间结合在一起的表现。学了这个道理之后,再看到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时,你要有时间概念,经常想它里头包含着过去,它的过去慢慢就能感觉到了。你要先会这么想,并且想的很具体,脑子里边认知、检查或观察事物就会有了时间坐标了。这个坐标一起作用就形成了超常智能。这就是“以理作意”,用正确的理论来引导思想,在脑子里打上意识参照系,慢慢在实际中证明它,验证它。过去讲“理就是法”就是这个道理。
四)人的混元气。五)意混元气。

三、混元气的特性
  
  主要讲一般的混元气特性,也可以说是混元气最根本的特点。
  
  (一)混元气的聚散性
  
  这是混元气的最根本特性。混元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无形无象的、质地均匀的、非实体物质存在的表现形式;另外一种就是凝聚的、浓度较大的、集中的实体性物质的表现形式。这两种形式之间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混元气的聚散特性。这是关系着这一种混元气不同形态表现的一个变化机制。无形无象的混元气,一聚,变成有形的了;有形有象的实体物质一散,变成无形的了。那它怎么会发生聚散变化呢?一般来说,在人类没有出现以前,这个聚和散就是宇宙大自然物质彼此之间自己的作用,是“瞎猫碰死耗子”碰的,当这物质受到一定的外因的影响,或是压力、或是引力,它聚到一定程度就变成有形的了。当一旦形成有形有象的物质之后,它就有了一种结构特征了。这个结构本身对这种无形的气有一种往一块聚的作用,这在大自然界中也是自然进行的。比如想做个桌子,先得有个结构,搞个图,拿这种结构把木板、钉子、油漆等物质往一块聚,聚成—个复杂的整体,这个结构里边有结构的凝合力、聚合力。聚合力不够了,就会散开。在自然界里都是自然变化的。而在人体里面有自然变化过程,还有意识的作用,意识可以聚散混元气,起主导、引导作用。这就是有了人之后,自然界的变化就不仅仅是靠外界自然的互相作用了,还有人的意识起主导、引导作用。只要是用意念力聚到一定程度,稀疏的混元气,聚得越来越浓,可以变成实体物;反之,用意念力散到一定程度,具体东西也可以散开。智能功学混元气的聚散特性,关键是要掌握用意识来聚散混元气。
  二)混元气的整体特性
  一个具体事物的混元气是个整的,人的混元气也是个整的。这个整体性就是混元体的结构或它的形式特征的表现。混元气充斥到整个事物当中,所以任何一点混元气的表现都可以标志着整体。只要混元气作用到外面就都带着整体性。
(三)混元气的分布特性
  无形无象的混元气,均匀分布,有多少就分布多少。而实体物的混元气的分布特征有两点:一是中心点多,一是表面多。如果实体物有了特殊分布状况,混元气跟它那个实体物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比如电都有个集附现象,在膜上多一点。混元气是这个样子,人体也是这个样子,不过人体还与部位运动的多少有关系。
  实体物本身是凝聚的,在它周围还有比较弥散的混元气,而且离着近密度很大,越远密度越小,分布是不平衡的。懂得分布特性有什么用呢?这就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有这么个气场,里边气分布不均匀,要改变这个事物时,应该从哪着手。
(四)混元气有保留信息的特性
  保留信息说是混元气来保留外界混元气也可以,不管是有形有象的事物,还是无形无象的事物,都可以把自身的外在的信息保存起来。自身信息,一方面就是事物本身的特殊性了。事物在起变化的过程中,把前面的信息凝聚成有形之物,保存起来。如现在的动物遗传学,动物有了信息变化,通过无形之气变成有形的物,有形的物又和外面气场连起来,这么保存的信息。过去的信息在里边保存着,这也是保存自身的信息。另外它还保存外界来的信息。外面来的宇宙的各种信息都有,是互相兼容的,信息本身是不占据时间和空间位置的,所以外界来多少都没关系,只不过信息有强有弱,能不能把它提取出来是个问题。并且要认识信息,提取信息,还需要借助点能量。所以提取信息一个是信息量要大,再就是意识捉住信息后,给它加能量,两个办法。一般的混元气保留信息,就是把外来的信息保存起来,而信息本身还能积聚能量,通过信息的保留,里边出现混元气,甚至化成能量体现出来。
有的信息保存的时间会比较长。懂得这个道理了,有些地方闹鬼呀,凶呀,其实就是混元气保留的信息。平平和和、高高兴兴死的很少有闹“鬼”的,都是杀*死的、不好死的、恶死的等,死的一刹那非常难受、非常紧张,意识上难受的、不平衡的、要死的状态,信息量非常强,大自然混元气里把他那些信息保留下来。
(五)混元气的兼容性
  兼容是兼收并蓄之意。兼容性和保留信息,有一定的连带关系:其一,如果没有兼容就不能保留,要保留信息就必须能够兼容。其二,兼容性不仅对信息而言,混元气彼此之间也可以兼容。打个比喻:物质的颗粒大,中间的空隙大,细的颗粒就能跑到粗的颗粒中间去,可以在里边流通,而呈兼容。你看这个杯子,用手敲就进不去,可是有的分子、原子、电子可以进去,和它呈兼容。一般来说,结构越复杂的混元气,越能接收简单的混元气。比如说,动物的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形成的,小的氨基酸的分子混元气属于高层次复杂的最小单位,可以安排到蛋白质上去。给人输氨基酸就没有关系,如果输点蛋白质人就会发烧了,就受不了,因为兼容不了。
第二节 混化理论
混化理论是论述混元整体的形成-两种以上的物质要素混化而成-过程的理论,是关于混元物质运动、变化的总体规律的学问,包括物质混化论与时空混化论。
Ⅰ、物质混化论
如混元气理论所述,任何独*立事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两种以上物质混化而成的混元整体。因而每一事物都有自身的混化形成过程;形成以后,又和外界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混化。万物都从初始混元气演化而来,又在初始混元气的大背景中进行着新的演化,从而使宇宙的时空结构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也就是说,它们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呢?混元整体的基本运动是:
一、开合、聚散、出入、化
这四种运动形式,无论在混元整体的自身运动中,还是在与它物的混化运动中,都是普遍的存在的。下分述之。
开合:这是每一层次的混元整体都具有的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其它运动形式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开”指混元气的界面向外展开,“合”指混元气的界面向内圈合。
聚散:“聚”指混元气的各组元进行的聚集,它开始是各组元间疏密程度的聚集,到达一定程度后,就可发生相态的变化,“聚则成形”的“无形生有形”的变化过程即混元相态变化之聚集;“散”指混元气各组元密度的疏散,它可以是混元气各组元间的一般稀疏化,也可以是相态变化的疏散。实体物的“散则成风”的“有形化无形”的变化过程即混元相态变化的疏散。
出入:“出”指一事物的混元气外溢而出,它多在开、散的基础上起作用; “入”指自身或外在的混元气内敛而入,它多在合、聚的基础上起作用。
化:指化生。《黄帝内经》中就说:“物生谓之化。”由是而知,“化”是通过开合、聚散、出入而引起的混元气的变化,是关系到物质性质的改变过程,其实质是物质时空结构重整化的过程。化这一运动涉及范围较广,往往引起混元气的根本变化,是混化的简称。
在上述四种运动形式中,开合是基础,化是根本。所以说开合是基础,因为聚散、出入是建立在开合的基础上的,如散与开紧密相关,聚与合紧密相关,无合不能聚,无开不能散。出入也是如此,而且要更复杂些。欲外出,则需伴随向外开、散;欲内入需伴随向内聚、合。然而三者又是有区别的:开合主要指混元整体的界面的开*放与闭封而言;聚散则指混元整体自身的混元气的聚集与疏散而言;出入则指混元整体的混元气的外出与内入而言,它有了与外界交换的内容。说化是根本,是因为开合、聚散、出入的过程都会引发起一定程度的化,只是在不同事物、不同层次的混元气中的开合、聚散、出入所引起的变化的程度不同,内容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而已。譬如,混元子层次仅有混元子的展开与向内圈入的开合运动形式,所以由此引起的化是在开时形成初始混元气,它的合只是到了万物复归混元子时才呈现内合。宇宙的“一生一灭”乃混元子一开一合的过程。在初始混元气层次,由于有着开合、聚散两重运动形式,因而使化的内容也多样化了。如具有空间和时间特性的复合子之间进行的不同时空特性的聚合,可形成不同的线的信息(这一过程也是时、空分散开,各自独*立的过程),由此聚成能态物混元气,进而形成万物混元气。在万物层次有了开合、聚散、出入全部的运动,由于混元气已被形体固定,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混元体,因而在无生机的物质中,自身的混化运动不明显(譬如原子的电子可以等量的出入而不发生变化,即可做为比附说明);化体现在与他物的化合中。在有生命的物质中则不然,该物的混元气时时都随着开合、出入、聚散进行着混化的运动,它不仅进行着自身的混化运动,而且与外面混元气进行混化。
或问曰:混元整体如何与外物进行混化呢?
二、万物层次的混化
这里主要谈实体物的混化。实体物的所有变化,都是实体物混元气混化的结果。实体物的混化包括简单物质混化成复杂物质与复杂物质分化(混化)为简单物质两种形式。此混化过程虽然是实体物之间的变化,若究其实质却是一个复杂的有无相生的混化过程。试以无机物的变化过程说明之。例如,金属钠(Na)遇水(H20)生成腐蚀性很强的氢氧化钠(NaOH),NaOH的整体特性-如白色固体性状、可溶性、腐蚀性,并不是由Na+与(OH)-简单迭加形成的,而是两者混元气混化的结果。因为有了Na+与OH-并不一定会形成NaOH,如钠盐(NaCI或Na2S04)的水溶液中,既有Na+,又有OH-,只是未进行混化,就不能形成NaOH。然而电解食盐(NaCl)溶液,却能在阴极放出氢,且在极旁生成NaOH,在阳极放出氯Cl2)。这是因为在电解过程中,Na+与OH-进行了混化,而H+与C1-电子进行了混化的结果。物质的混化过程是改变参与混化物质的原有特性过程,同时又是生成新的统一整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的物质消失了,有些物质新生了。对此,混化理论认为这决不是简单的化学反应,而是物质混元气混化的结果,这一过程的物质变化存在着一个有无相生的复杂过程;这在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譬如新陈代谢的同化过程,是把摄入到生物体内的独*立存在物,通过改变其独*立性质变成整体的一部分的过程。把该过程展开来看,则是:实体独*立
化成 变成 聚化成
存在物 该物混元气 失去独*立性质的混元气 整体的一部分(非独*立存在物)。同理,新陈代谢的异化过程则是生物体把自己整体中的部分内容排出整体,使之成为失去该生物的整体特性,成为具有自己的物性的独*立物质。如果把这一变化过程展开来看,则是:生物整体中的组元(化成)具有该生
变成
物整体特性的组元的混元气 失去该生物整体特性的独*立物质的混元气
聚化成
独*立的实体物质。综言之,简单物质混化成复杂物质的过程,是打破原有的整体与气场,两者合化形成一整体气场,一个中心。与此相反,复杂物质分解为简单物质,则是打破原有的整体与气场,裂解为多单元,每一个单元重新整建自己的中心整体与气场,形成一个新的独*立个体。
那么混化的机制与形式又是怎样的呢?

三、万物混化的机制与形式
尽管万物的混化内容有从简单物体(混元体)混化成复杂的混元体与由复杂混元体分化为简单混元体的区别,但就其变化机制来说,关键都是整体的时空结构的混化。各种事物的混元气,彼此之间本来是互相交织、渗透在一起的。只要当它们的时空结构(信息)达到一定的相干性时,就可以打破原来的时空结构,形成新的整体时空结构,以聚集能,进而形成质,这就是通过混化而产生新的混元整体的过程与机制。当复杂事物在外界混元气作用下,使原整体时空结构破坏,使内部的各组元有了相对独*立性时,它们就互相混化形成新的时空结构以聚集能、质,从而形成分立的新的混元整体。
综观宇宙万物的混化过程的完成,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
(一)以能量为动力使时空结构混化
主要表现在大自然界中的非生命物质的各种随机运动引发的时空结构混化。现代科学技术引发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在混化理论看来,也属于以能量改变时空结构的这一混化形式。其特点是,改变能量的平衡状态,使时空结构失去与原有能量保持的稳态而发生新的混化。由于时空结构与其所统帅的能、质有紧密结合度,因而要从外面打破这一平衡是相当困难的。为了打破固有的时空结构,必须使用相当大的能量(尽管能量的形式可以不同)。这一特点可以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化学合成的艰难性中得到充分的证明。不是吗?一个简单的化学合成,不仅需要特定的压强与温度,而且还需经过复杂的工序,这在无机界固然是可行的,而在生物界的复杂化合物面前,就无*能无为了。那么,生物界的复杂的混化过程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二)时空结构诱导时空结构的混化
众所周知,在生命体内,尤其在高等生命体内,不停顿地进行着瞬息万变的化学的分解与合成的变化,这些都属于混化的过程,都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完成的。也就是说,这一混化过程的完成消耗的能量是非常小的。这显然较上述的以能量为动力来完成的混化更为经济,因为它不是以能量而是以时空结构的诱导来完成这一混化过程的。这是生命体内进行混化过程的基本方式。又可分为两类:
1.时空结构的互补诱导:所谓互补诱导指已有物体的时空结构对新产生物体的时空结构来说,呈结构互补,是由原物体时空结构诱导出与之互补的新的时空结构。这是生物体中能量代谢过程中的各种酶的产生与作用的主要形式。生物化学揭示了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化学变化,都是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而酶的作用的启动或的生成则需要促酶或辅酶。于此可见,机体中的每一化学变化都连带着一系列的物质生成与变化,这些变化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是现代科学的人工合成技术望尘莫及的。从混元整体理论来看,这是在机体的整体作用下,局部正在进行变化的物质的时空结构呈现出的互补诱导的结果,其反应过程基本也是整体性的。
2.时空结构的同构诱导。所谓同构诱导指原物体的时空结构对新生物体的时空结构来说是同构的,是在原物质的时空结构的诱导下形成的。生物遗传工程的DNA的再生与复制RNA的过程即其典型的范例。(三)用意识为动力引起时空结构的混化
以上讲的混化形式,都是自然界万物间自然地进行着的混化过程,除此之外,人的精神也可引起复杂的混化过程。这是尚未被现代科学所认识与承认的混化形式。
人类的全部意识活动无一不是混化活动。这里,仅就用意识作动力来改变物体的时空结构,做一简要介绍。
所谓以意识作动力进行混化,实际上并不是直接应用意识力,而是运用意识造型的时空结构来诱发出真实的时空结构。所谓以意识为动力,因为意识造型时需要有意识驱动力,在混化时需要意识的整体发动,这就是常人不能运用这一方法的原因所在。这一过程与时空结构诱导的区别是:一是以实在物的时空结构进行诱导混化,一是以意识造型的时空结构进行聚合混化。后者较前者更直接一些,因而完成的速度也更快一些。这一功能在常人与超常智能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譬如外气治病使瘤消失于瞬时,使骨折愈合于顷刻,就是用意识改变时空结构的典型实例。
至此,人们不禁要问,以时空结构诱导而形成的混化过程,尽管有互补诱导与同构诱导的区分,但都有实物的时空结构做客观基础,而意识造型的诱导,不仅没有客观实在的时空结构作基础,甚至连造型的意识过程也没有,它是怎样完成混化过程的呢?混元整体理论指出,这是意识活动的全息性与生命活动的整体性所决定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对内的与对外的)不仅可以淀积在生命体中,而且可以贮存在意识中。能否提取这些信息,决定于意元体的灵敏度与能力,练气功就是要增强提取贮存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尽管在运用意识进行混化时,有时觉察不到意识内的造型过程,这是因为意识运动是极其迅速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简单的念头的出现,都要经过极其复杂的过程才能完成。这一切是难以察觉的。
或问曰:既然生物体内进行的时空诱导与意识造型,诱导都是以现实的时空为依据的,那么,整个生物种族发生史中的混化又是怎样完成的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3 14: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混化是遗传与变异的统一
对于生物的繁衍,现代生物学家有的强调生物遗传是根本,他们以生物遗传工程(DNA)的时空结构定位性能做根据;有的强调环境是根本,他们以环境可以改变生物遗传性能为根据。其实这两者是混化过程中的互相联系着的两个侧面,只有两者混化而为一,才能形成生物的繁衍。也就是说,仅有哪一方面都是不能单独完成这一使命的。譬如一个细胞,分子生物学认为它的生命根据是遗传工程DNA决定的。实际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因为胞核中的DNA,只是行使细胞生命活动全部时空结构的一个方面,还必须有环境中的与之相应的时空结构的‧内容,经过两者的互相混化才能形成新的混元整体。如果环境中的时空结构与之一致,两者耦合为一,保存了原来的特性-呈现出遗传占主导的混化;如果环境中时空结构与之不一致,通过混化的开合出入,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混元气的内容与形式。改变幅度小者往往可以继续生存,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异;改变幅度大者,可能会导致失去生机而死亡,这就是所谓的物竞天择的道理所在。宇宙从初始混元气演化至今日的万事万物,就是这样一步步的通过“自组织”的形式逐步发展而来的。诚然,万物的衍化每前进一步,该混元气的变化都会内聚成有形之物被积淀起来,进而成为支持自身变化的时空结构与外在的混元气进行新的混化。
混化对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影响,仅从单细胞混化过程似乎还不能马上理解,如果分析一下高等生物细胞的变化就能一目了然,下面以蛙举例。据报导,将熟爪蟾的小肠细胞的胞核接种到熟爪蟾的被取除卵细胞核的卵中,结果可以孵化出蝌蚪,有的竟发育为成蟾。同是一个细胞核,在小肠细胞的细胞质中就发育成小肠细胞,而在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就发育成蝌蚪,环境的改变,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这充分说明,具有支配生命活动的细胞核中的DNA这种时空结构,要真正体现它所具有的支配生命活动的能力,必须借助外在的(如细胞质中的)与之相应的时空结构,只有两者混化后,才能形成现实的生命活动。征诸实际,任何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过程,都是在继承遗传的基础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生存,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改变自身的时空结构,而后再传给下一代。在这里,混化过程使遗传与变异得到了统一。
总之,任何事物(尤其是生物)的存在与变化,都是以自己固有的时空结构的整体特性为基础。在生物体,这一整体功能的集中表现,即古人所说的“神机”,即根本的生命信息,它是生物生化的根本,是内在的根据。但仅此还是不能生化的,只有通过开合出入聚散化的运动与外界混元气混化,才能够使之成为独*立存在的混元体。这一外在环境也是事物生化的根据,即古人所说的“气立”,它是事物生化的外在根据。由是而知,神机、气立,各是生命整体、生命活动全部条件的一半,只有两者混化为一,才是一个完整的混元整体。
在这里,遗传变异在事物的混化过程中得到统一,而且使物种不断进化。这一过程,在人出现之前是自然进行着的;当人出现以后,使自然界的变化开始打上人的烙印。对此在第三章《整体论》中将有全面的阐述,故这里不予详述。
从混化理论的论述中可知道,宇宙大自然不断地进行着混化运动,使宇宙从简单走向复杂。这一观点与现代物理学中的“热寂说”正相矛盾。所以如此,关键在于“热寂说”不了解混化过程中外在环境的时空结构所起的作用。实际上,现代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也向“热寂说”提出了挑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5 11: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混化运动使宇宙万物间呈现出对立的统一
宇宙中的万物都有它的对立统一物存在。在物理世界的粒子与虚粒子、正电与负电、磁的N极与S极是典型的对立统一;在生物界的雄性与雌性、生物体内的合成与分解、生化过程中的受体与配子等,则是对立的互补。对立的双方互相依赖,只有两者结合后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此,中外哲人均感迷惑不解。老天生物如此之多,怎么会那么巧合,有一物就一定有另一物与之对立互补?混元理论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一言以蔽之,这是混元气混化的结果。混元理论指出:任何独*立的事物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因素混化形成的。就是说生成某一物必须有两个以上的体系参加混化。试举例说明之,如A体系与B体系作用,结果A体系中的一部分a被拉出来,与B体系被拉出的部分b进行混化,生成ab这个新的混元整体。与此同时,A体系中留有a的痕迹,B体系中留有b的痕迹,混元体ab对两者不仅有一定的依赖,而且也可通过混元气场对两痕迹施加影响,使之各自在A体系、B体系中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如果a痕迹与b痕迹的混元气,内聚形成实体性物质以独*立存在时,就形成了对立互补的两方,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混元整体的裂解,使一整体形成对立、互补的两部分。第三种情况是(主要指微观粒子世界)形成完整个体的混化过程中,本来就有两种时空结构的表现形式,一是以空间为主导的时空结构形式,此即实在;一是以时间为主导的时空结构形式,此即虚在。这是无生有过程中的特有现象。

Ⅱ、时空混化论
在常态智能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里,认为时间、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特殊形式,然而它是怎样的形式,却无从阐述。在混元理论里,对时间与空间的看法是有其特殊内容的。
混元整体理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混元整体的不可分的两个标志,若借助现代科学语言来概述的话,时间是事物功能的连续作用即变化过程,空间是事物位置的延展过程。然而功能的连续作用即变化过程的展示,必须借事物的延展过程才能成为现实;同理,位置的延展过程的完成,必须通过功能的连续作用才能成为现实。时间和空间是互相渗透、交织在一起的混元整体。它的实质(即混元时空的本质)还难以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述,因为它是混元气的整体表现形式,而且它“镶嵌”着不同层次的混元气的内容。今日宇宙的时空,最少有混元子层次的时空(绝对时空)、初始混元气层次的时空(整体时空)、万物层次的时空(相对时空)、意元体层次的时空(可与前两种时空相通)。
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把空间说成是空无所有的,把时间说成是虚无的。其实空间不空,时间也不虚,都是实有的特殊状态。正如混元气中对“0”的新认识中所说的,在宇宙的时间领域或空间领域内,都没有一无所有的“0”,也就是说,没有空间上的真空与时间上的虚无。因为空间、时间都是混元气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既然时间与空间都有混元气的物质内容,它们也就必然具有类似物质混化的特性。
一、时间混化
如前所述,时间是事物作用变化的连续性表现,每一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该事物的无数个瞬间表现的集合,这与数学中的直线是点的集合很相似,这或许是人们说的“时间的一维特性”的根据吧!混元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瞬间表现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绝对的,而是过去、现在、未来状态的混化结果。试详述之。
(一)在事物的现状中积淀着过去的变化迹象。这可借用红外线复像术比附说明之。例如:某人于某地某时的情况,在该人离开该地的一段时间内,可以用红外线复像法把当时的情况拍摄出来。这是该人已经过去了的变化在空间留下的迹象。同理,这些过去的变化迹象也可积留在该实体物之内。
(二)在事物的变化中蕴含着未来变化的萌芽。这可借用生物光照相术比附说明之。例如,树木的叶子未生长出来之前,已经可以用生物光照相法照出叶子的雏形来,这表明树木长叶的枝条中,蕴含了它的未来变化的景象。
鉴于上述两点,混元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瞬间所呈之像,都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混元状态,所以用超常智能可以从具体事物中查知过去、未来的变化。
二、空间混化
空间既然是混元气的存在方式,又鉴于混元气的兼容特性,决定了空间必然是充满各种混元气的混化态;鉴于混元气有贮留信息的作用,决定了空间原始混元气中必然保存着万事万物的混元气信息。正因为如此,所以超常智能者不仅可以从具体实物中查知到它所包容的其它事物的属性(如可以从来人身上查知到他的家属的情况),而且可以从虚空中领悟到具体事物的属性。
第三章    整  体  论
整体论是阐述宇宙万物存在形式特征的理论,它与混元论是不可分割的、互相联系着的两个侧面。混元理论的物质观、变化观、时空观论述了它们的混化归一的特性;经过混化而达到的“一”就是整体,这本身也是整体观的内容。当然,整体论与混元论又是不可混淆的。整体论著重论述事物整体特性及其各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宇宙整体观、人天整体观、人体整体观三部分。为了学习方便,先介绍整体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  整体论综述
混元整体理论中的整体论与现代系统科学的整体观,乍一看来似乎有不少相同的内容,但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为了便于学习,让我们先从混元整体的含义与整体的形成谈起。
Ⅰ、整体简介
一、何谓整体
从字义来说,整体就是完整的个体。完整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混元论中指出,任何个体都是由两种以上的物质要素混化而成的。这一混化物可以呈质地均匀无别的混元气态,也可以呈实体存在的混元实体态。前者固然是一整体,后者,尽管它的实体组成部分可以形形色色,各部分的功能也可千差万别,该实体物的混元气却遍布全体、贯穿内外,使组元形成有机联系的和谐整体。这里所说的整体,指形成混元气的时空结构而言,它是维系混元气独*立性、特殊性的根本,也可把整体理解为混元气的结构模式。譬如,设某模式为特殊的△,这种特定的形状结构的性质是不受其所占位置的大小影响的。因而时空结构模式一旦形成,不仅可以使全部事物的各个部分都处在同一结构上,而且这一整体特性可以渗透到所属各个局部中去,使在这一整体中的局部组元可以体现整体,这是与组元做为独*立存在物的根本区别。譬如,电子转移系数,在无机系统是10-2~10+2Msec;而在人体内的线粒体中则是10+7~10+8/Msec,有着明显的差异。由此可知,一个整体决不是各部分简单相加的和,而是要经过混化而产生新的特质,这一新的特质是由混化生成的混元气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出,整体性也是混元气的根本属性。所以有时把整体直称为混元整体。
二、整体是如何形成的
尽管整体的类型不同,其形成过程也不尽相同,但从总体来说,整体形成的关键是信息(实时空结构)的整合作用。整体可分为自然形成的整体与由人加工制造成的整体。下分述之:
自然界中的整体的形成
    自然界中有无穷的万物,难以逐一备述(也无必要那么做),现依据混元气的不同层次阐述之。
1、混元子层次的整体的形成。鉴于混元子是时间、空间结构的直接合一,是最基本、最精细的独*立混元单位,它没有分别,因此也谈不上个体与整体的分别。在这一层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说它是一个混元子时,是因为它的确占有一定的时空相位-它是微细到无法分辨的时空结构;说它是一个整体时,是因为它的确充斥到全部的时空中-它是无法分辨的整体时空结构。在这里,整体的形成与混元子的形成是一致的。当混元子形成的一剎那,整体也就形成了。尽管混元子已微细到无法分辨,似乎它的质、能已全部消溶于时空结构之中,然而这一切仍然是时空结构进行的特殊整合的结果。如果没有时空结构向内圈入,混元子是不可能形成的。
2、初始混元气层次的整体的形成。当混元子的时空结构向着时间、空间“两极”解离时,不仅混元子那种混然无别的状态遭到了破坏,呈现出时间性与空间
性,而且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力”与“极性”的差别。为了加深对此过程性质的理解,下面借助数学知识比附说明之:时空合一的混元子,分解成时间加空间的复合子(复合子的整体状态叫初始混元气)。时间可以用数学中的虚数√-1=i来表示,空间可以用数学中的实数来表示。假定时间为2i,空间为3y,那么复合子可以用图3 坐标表示:



         
图 3
根据数学的复数表示法(虚数+实数),一个复合子可以是3y+2i-此是复合子以空间形式为主的“实在”表现;也可以是3i+(-2)厂-此是复合子以时间为主的“虚在”表现(注意,上述表示法不是复合子的真实算符,而是比附性说明)。这就是复合子的所谓“时空极性”(此极性导致物理世界的客体呈现出“俗有”与“真空”的两重性)。从数学*运算角度看,上述两种表示法是有差异、不等同的;但从混元时空整体理论看,两者本是一个混元整体,它在超常智能状态下是一个混元实在。如果结合过去的阴阳理论,属于有形的空间应为阴,属于无形的时间应为阳。可是人们习惯于把有形空间结构称为阳,把无形时间结构称为阴,这和人们平时把正电、负电的称呼与电实质的正负相反很相像,都是在尚未了解事实真像时产生的谬误。鉴于复合子的数目是无限多而且是随机的,因而使众多的复合子彼此融合而形成的初始混元气这个整体,呈现了名副其实的原始混沌状态。由于复合子的质、能微弱到难以独*立发生作用,即使处于混沌状态下,也难以出现物理状态下的湍流所显现的特性。
显然,初始混元气整体中,复合子有可能按其“极性”排列成不同的时空结构,换句话说,它可以排列出宇宙中所有的各式各样的时空结构,但它的现实是什么也还没有排列出,而只是进行着简单的融合。
3、万物层次混元气的整体的形成
这一层次的整体,先是由初始混元气形成简单的整体,而后再由简单整体混化为复杂整体,对于后者在混化理论里已论述,这里试结合现代科学知识着重讲前者。在初始混元气的复合子的随机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具有引力与辐射力的时空结构的排列后,初始混元气的原始能量,就呈现出具体的引力与辐射力。而后形成各种粒子,直至原子,从而步入物理世界的宇宙学与天文物理学的领域。现代科学是用已有的核物理、量子力学、相对论等来回溯推导宇宙形成,故着重从引力、辐射力及其衍化来讨论,我们是从混元整体观的角度来探讨它的衍化,所以着重从时空结构的结合与整合初始混元气的原始能来阐述。
初始混元气虽然处在原始混沌状态,但这种混沌状态却是比较均匀的,而且具有各向同性,这是它的复合子特性所决定的。若从量子世界的层次来看它,那简直是高度的、无法比拟的均态。因而当复合子的随机运动一旦形成特定的时空结构时(比如说,宇宙的初始架构),当即产生协同效应而发生相应的相变,宇宙的整体架构也就如此奠定了。而后的所有衍化过程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直到产生我们人类、产生人类精神,这一切都是开始时的基本时空架构所决定的,所以今日人类认识到的宇宙是一个彼此关联而且是一致的整体。诚然,初始混元气的复合子的随机运动肯定也会排列出异于我们宇宙的时空架构,然而由此形成的宇宙也就有了根本的不同,它不仅与我们人类无关,而且也无法认识它。
在万物层次由简单的物质混化成复杂物质的过程中,时空结构所起作用在生物界尤其明显。比如一棵树的种子中包含有该树的全部时空结构的内在部分,只要外面有了一定条件与之结合,就能按其时空结构混化成树的全部内容,对此从略。
(二)人工制造的整体
1、常态智能加工而成的整体
劳动制作的产品,都是完整的个体,它们虽然与自然生成物不同,但同样也是由人制订的特定的时空结构(即人工信息)来组合各种基本材料,并通过加工“注入”能量而形成一个整体。如第一章所述的桌子的制作,就是根据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把各种原材料按要求整合。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堆积材料,而是按各部的规格要求进行建造,把能量按时空结构的规定加进去,使各部件紧密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加工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形成整体的“信息结合能”的过程(把外在的能转化成内部结合能)。当时空结构与加入的能量结合到一起时,整体中所包容的各个组元就形成了一个特定性能的混元整体,从而使部分服从于整体。
2、超常智能加工而成的整体
超常智能发放信息不仅可以搬运,而且可以催花开*放,改变水的红外光谱、拉曼激光光谱,改变放射性同位素的丁衰变计数,而且可以在常态(常温、常压等)下进行化学合成。功夫再高一层,可以“无中生有”(这在古说叫做“以意会气,以气会形”)等,这些内容都属于超常智能加工制造的整体的范畴。其过程同样是以特定的时空结构去聚合自然中的混元气(有形体的实体混元气与无形的混元气)以形成混元整体。
综上述各层次的整体形成可以看出,关键在于时空结构获得能量(力),这一过程可以是自然完成的,也可以由人工赋予。
Ⅱ、整体论的特点
混元整体理论是超常智能的整体观,它所论述的一切特点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一、整体的实在性
混元整体理论所述的整体,不仅是事物的一种性质,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真实存在。是可以和超常智能起作用的真实存在。它可以贯穿、体现在实体物中的各个部分。
二、整体的层次性
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任何混元整体都是由两种以上物质特性混化而成的,因之使混元整体呈现出层次性。它既可以表现为混元整体演化过程的层次,也可以表现为同一事物中的层次。每一层次都具有整体中的共性,这与现代混沌理论中的“碎形结构”有相通之处,较传统气功理论中的“一物生来有一身,一身自有一乾坤”的每物都有一太极的观点,则上升了一个螺旋。譬如整个宇宙包括初始混元气层次与实体物质(混元体)层次,后者又可分无生机实体物层次与有生机(包括植物与动物)实体物层次。拿人体来说,可分为物理、化学、生命、意识等运动层次,每个层次都是一个整体。同时;混元整体又是由其所含的各个部分(或各个阶段)混化而成的。对此,我们必须注意到:
(一)要把认识的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变化规律,还要把认识的对象看作是比它更高级的层次上的整体的一部分,在所在的高层次的整体的背景之中来进行考察,所谓整体只是它所属的局部的整体,它是由各局部特性及其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特性加上周围环境的作用形成的。
(二)正如板田昌一所说:“现代科学发展了一个概念,即自然界是由无限个层次组成,各层次在性质上都相互不同,各自服从自己的规律。”所以,对于不同层次的事物,常态智能应用不同的方法-与各层事物相应的方法去认识它,因而产生了科学中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不同方法。在超常智能里,虽然无需像现在科学方法那样多变,可以直接抓着它的整体本质,但是不同层次的事物的规律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不仅需要不同程度的功力,而且需要掌握相应的规律。
(三)任何整体中的各层次、各部分都是服从于整体的,因此处理整体问题时,只要抓住整体性这个根本,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无需纠缠在局部上。
(四)各层次间可以转化,低层次可以跃迁到高层次-这表现为前述的各层次的演进,也可以由高层次失掉该层次的特性下降到低层次。譬如,人初生后若不能获得特具的意识(如狼孩、虎孩)可退化到一般动物层次;动物死亡可回归无生机层次;有形物质回归化为能量形式等。每一层次都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而不是低层次简单迭加。
(五)生物的混元整体是在发育过程中逐步完善的。生物的混元整体指该生物的全部特征得以展现的整体状态。在高等植物来说,即当根茎叶花都已具备,在形成种子的过程中,它的全部时空特性得到了完全的展现,也就在这时,又把全部时空结构特性内化到种子中。虽然在种子里包含着原植物的全部时空特性的混元气,但当这些混元气内聚成形被淀积到实体物中时,它就变成了发育成新个体的混元气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所以它只是具备了能够发育成新个体的种子方面的全部信息,但不是已经形成的新个体的全部信息。因为新个体的全部时空结构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经过种子的发芽、生根直到开花,形成的完整时空结构的全部信息(包括形体内外的混元气),是种子的混元气与外界的混元气(如空气、水气、养料、阳光中的混元气)相混化的结果。在其它阶段中,虽然植物本身也是一个整体,但它的混元气不能涵盖该植物的全部时空特性,而只是阶段特性,整体特性处在潜伏的状态,这也是混元整体与局部的特殊关系。
三、时间、空间的整体性(也叫整体时空观)
混元整体理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都是混元气的混化整体,也就是说任何时间、空间都是事物的混化表现,不存在没有任何事物(混元气)的空无所有的空间,也没有脱离事物的时间。把混元子层次的时空称为绝对时空,只是因为它是一种绝对均匀不变的混元状态(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一旦发生变化就进入了初始混元气层次的时空了。
(一)空间整体观
如上所述,任何空间都是混元整体结构特征以及延展的现实表现。如我们宇宙的开始空间是初始混元气结构的现实表现,当进入万物层次以后,就成了万物混元气的现实表现。我们宇宙的现在空间,则是各以往空间的综合。现在的万物虽然都占据着一定的局域,但这局域空间也是整体空间的一部分,因而展现了局域空间的特性。
1、局域空间的不界定性。任何具体的混元整体的有形实体部分都有它一定的局域界限,然而它的气场的界限则是不明确的,它可以混入周围空间。比如物质的气味,人对这些气味并不太敏感,而苍蝇可以从很远处闻到有关的臭味,而飞到实物现场,属于实物的气味尚且如此,无形的气场就可想而知了。
2、局域空间的整体性。一方面任何局域空间都是混元子、初始混元气空间的一部分。因而它包含着这些整体的特性;另一方面万物的混元气彼此互相渗透、作用、联系。虽然不能说任何局域空间都有万物的全部内容,但和万物确实有着不同程度的互相包容。
(二)时间整体观
任何事物的现实结构在空间的展现,都有一个连续的变化(运动)过程,这一连续运动的过程即时间。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该事物与环境众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要使任何变化了的事物完全复旧,都必须是内外相互作用的整体的复旧,而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时间不可逆性的道理所在。正因为如此,我们常态智能所认知的事物,都是现实的一剎那的表现,难以认知整体时间,其实任何剎那现实中都包着它的过去和未来。对此,我们在时空混化论中做了阐述,这里再从整体特性方面做进一步的讲解。
譬如,我们看到的一棵树的剎那表现,实际上包含着它过去的全部时间结构与未来可能的时间结构。让我们借常态智能的常识剖析之:如果我们把看到的树横断与通过中点纵剖,可以在横断面上与纵剖面上看到不同的年轮,每一年轮都是树在该年度的混元气凝聚的表现,有经验的人从年轮中不仅可以知道树的年龄、每年树干的大小等,而且可以知道每年的气候诸条件(如旱涝)对树的影响。具备一定水平的超常智能人,可以不通过剖开树看年轮而直接感觉到树的这些混元气的内容。对此,我们借助常态思维的想象,似乎也可以想得通,即在现实的树的实体内,有一个虚的幻影似的时间结构,好像是一个多层立体像片重迭在一起。
现实事物能包含着未来的变化,似乎难于理解与想象。这是我们的常态智能只能和现实事物打交道的习惯造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其实,事物的时间结构也有它的时间界限的不界定性。我们看到实体物的现实的那一瞬间,属于无形的混元气及其气场早已通过了这一时间界限,进入了属于现实物的未来的时限之中了。由于万物是一个整体,都有这种前绪特性,所以现实的变化,只是万物前绪混元气互相作用的显在的实物表现而已。在自然界这一变化进程是自然地进行着的。不过这一不界定性,和空间不限定性一样,也不是无限外延的,所以我们一直认为,不能说事物的现实的一剎那,包含了该事物的全部时间结构的全部内容。因为外在的混元气可以作用于事物的时空结构,使之变异,从而改变它的发展进程。
(三)时空是一混元的整体
从上述空间、时间整体观的论述可以看出,时间、空间两者是一混化的整体,两者互相依存、不能分离。事物的时间结构是空间结构变化(运动)的连续,事物
的空间结构的形成是时间结构变化(运动)的空间占位结果。任何混元气的本体,都是它的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统一,空间结构与它的占位表现相关,时间结构与它的菜单现相关。脱离空间的时间以及脱离时间的空间,都是不可能的。
四、研究、认识的主体与对象的整体性
这里所谓的主体指研究者本身的意识活动(更准确地说是指超常智能),客体指被研究的对象,包括练功者自身生命活动与外界自然被研究的客观实在。混元整体观认为研究、认识之主体与被研究、认识的客体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而呈现出两者之间的整体性。这表现在:   
(一)当练功者体察自身内在的生命运动时,能体察的主体-超常智能是练功者的整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被体察的自身生命活动这个被“研究”的对象,也是练功者整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两者有着高度同一性,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把研究之主体与被研究的客体都统一在人自身练功的整体生命运动过程之中了。
(二)当用超常智能研究外在客观对象时,是发挥其整体功能施作用于客体的整体特点的,认知客体是如此,变革事物也是如此。只有认识的主体-意元体的整体特性和客体事物的整体特性合一,才能反映出客体的全部时空特性而被认知,才能施作用于客体的时空结构使之变革。这一认知、变革客体的过程,是主体与之合一的过程。
(三)当意元体体察意元体的对象时,是研究的主体与被研究的客体直接合一,若能把观察的指令与观察过程合而为一,进而与思维过程合而为一,则能于剎那间领悟到,发指令者与受指令者、能观察者与所观察者、能思维者与所思维者,本来是一个了无分别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顿悟。
五、混元整体观是唯物一元论的精神、物质统一观
混元整体理论认为精神(意识)是混元气的特殊表现-意元体的运动,也就是说意识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式,它不仅与人体混元气有同一性,而且与大自然界的混元气也有同一性。它不仅可以作用于人体自身的混元气使之发生变化,而且可以作用于自身以外的混元气使之发生变化。这不仅为智能气功科学包含的全部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古气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果气和神是两个东西,怎么能通过炼气化成神呢?
六、混元整体观认为,人类的意元体较宇宙初始混元气上升了一个螺旋
初始混元气无形无象,无质量也无*能量,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没有任何区别的匀态物,但它能演化出有能量、质量的万事万物,包括人。人的意识活动是意元体的活动,而意元体是脑细胞的混元气密集、整合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它对脑组织-实体性物质来说,有密切的依存关系,但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它自身的质地无形无象、无*能量、无质量,意识活动宁静时,其内部无差别,当出现运动时可调集能量以至形成质量变化,这与初始混元气很相像。另外,它不仅可以反映外界事物,也可以反映自身的内部活动,可以导致各种物质变化,有了自主性,可以使自然界朝着人的主观意愿方面变化。这对初始混元气的完全自然变化来说,无疑是上升了一个螺旋。初始混元气是宇宙各物质层次的祖始与基础,它可以“自下而上”贯穿各层次;不仅如此,宇宙中的各星球的变化规律,也因出现了人类而呈现出不同,有人类的星球的命运开始不同程度地随着人类获得自由的程度发生变化。

第二节  宇宙整体观
当代科学与哲学的宇宙观有很大的不同。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为,空间是长、宽、高三维的延展,是无限的;时间是古往今来的延续,也是无限的。现代科学认为空间和时间都是从大爆炸开始的,至于有无终限众说不一。混元整体理论的宇宙观是在继承传统气功理论中的整体宇宙观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认为宇宙是空间(宇)和时间(宙)的统一整体。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涯无际。在这个意义上,宇宙与混元子是同一的。由于它被初始混元气及其变化所占据,所以当我们讲宇宙整体观时,实际上讲的是宇宙中混元气及其变化的整体观,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是宇宙混元体这一整体的变化的不同阶段与不同内容。现在各星球与地球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初始混元气衍化而来,再长期衍化又可成为初始混元气的形式。下面结合现代有关科学知识做一推论性的说明。
Ⅰ、宇宙时间结构的整体性
混元整体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混元实体。现在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原始混元气演化而来,而且还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演化。现代天文科学的宇宙学、天体物理学已成了专门学问,这些学科根据物理学、化学取得的成果,结合天文科学家观测到的有关材料,提出了宇宙形成的模型与理论。最令人欣赏的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质点(奇点)爆炸而来。尽管它对奇点是如何爆炸的,爆炸的一剎那间是什么状态还无从问津,但对星系的形成、恒星的形成等一系列问题,还是做了比较有说服力的阐述。论证了所有星球(包括地球与太阳系)都有生灭过程,我们的繁华似锦的地球以及千变万化的太阳系,也处在走向“灭亡”的过程。当太阳中的氢燃烧殆尽时,将随着中心引力的增加产生坍塌,虽然会再度爆炸而形成体积庞大的红巨星,但终将回归缩小,形成密度极高、质量巨大而体积相对狭小的白矮星(原子电离、电子形成简并电子云和原子核混合)、中子星(电子、质子消失,简并中子形成)。届时各星球的差异就不见了,走上了初步的统一,万物的形气质高度地集中到特殊的形态中,同时,星体周围弥散的混元气的密度、广袤度也相应地增大。当星体抵抗不住引力的牵拉而进一步向内塌缩时,就形成了天文学中所说的黑洞。黑洞的引力非常强,甚至连辐射线也不能逃逸。物质被引力吸入其中,就如到了乌何有之乡。黑洞的结局有二:一是小黑洞可能会因自身熵变化而蒸发,进而爆炸;二是较大黑洞不能被蒸发,但由于强大的吸引力的作用,当它把附近的物质(包括尘埃、小星体)吸净后,可能会使黑洞自身吸附到附近的更大星体上,因获得较大能量而爆炸,成为大星体的一部分,然后大星体继续演变至黑洞。如此反复,直至整个宇宙变成了一个大黑洞。黑洞内部的密度高得难以想象,在黑洞外面,现代科学所称述的一切物质都一无所有(连辐射场也不存在),仅有属于黑洞的无分别的混元气,黑洞越是回缩,密度越大,周围混元气范围也就越大,直至黑洞内容物的距离(或称密度)小到极微细(如小于引力半径),它的混元气也就扩展到了整个宇宙的范围。当黑洞内物质受引力作用而向内回缩达到极微细的尺度时(比如小于普朗克长度),形成时空复合子,进而呈现出时间、空间向内圈入,使时间、空间混而为一形成混元子。当形成混元子的剎那间引力即行消失,黑洞崩解,混元子逃逸,遍布整个宇宙,这就是宇宙学中称述的大爆炸。虽然对大爆炸的详情尚不能讲清楚,但有几点是可以推论的:一、黑洞内物质在受到强大引力作用的同时,黑洞物质本身也会有一相反的斥力,这一斥力虽然不能使黑洞中的物质外溢,但成了黑洞混元气向外弥漫扩展的动力;二、鉴于黑洞内物质已达到了高度统一,各种物质差别已消失,黑洞外面的混元气不仅形成了时空复合子,而且呈现出高度有序的同心球形分布,其境界几乎充斥到了原宇宙的范围;三、混元气理论中指出,混元形体的变化与它外面气场的变化不是同步进行的,因而,当黑洞内物质形成混元子的瞬时,黑洞外的时空复合子仍处在高度有序状态;四、当黑洞内物质变成混元子时,与协同学中说的平衡相变的二级相变相似-即突然进入无分别的混元子相态,引力消失,于是斥力发挥作用而崩解。鉴于原黑洞外面时空复合子的高度有序,故能剎那间遍布宇宙。混元子在外溢时,一方面扰乱了时空复合子的原来的秩序,一方面因斥力使自身封闭的时空解离,形成时空复合子,形成初始混元气。随着爆炸的互相冲撞,时空复合子连接成不同时空结构而逐步形成引力、电磁辐射以至各种粒子而进入星云、星系形成的阶段。而后太阳系、行星、地球万物形成,直至人类出现,使自然界的变化开始走上宇宙自我认识的阶段。
从上述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宇宙的变化-从单一物质演化到多样物质形式,具有一个完整的时间结构。若从超常智能来看,这一时间结构只是一个超常的实体存在,本无那么多分别。对此,传统气功认为是不可言说的绝对的实在,我们结合现代科学讲述也不过是模拟而已,目的是借此加深领会我们的宇宙是一个依从着混元气变化的整体。或者人们要问,宇宙怎么还能有时间结构呢?觉得难以理解。为此,我们不妨求助于理性思维。例如,天文学观测到的150亿光年处的星体的电磁波,实际是150亿光年以前发出的,观测到的100亿光年处的星体电磁波则是100亿光年以前发出的,如此下推至50光年、10光年、1光年……直到我们现在的太阳系,这一系列不就是相当宇宙的时间整体结构吗。
Ⅱ、宇宙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如果说宇宙时间结构的整体性阐述了宇宙“纵轴”变化的整体结构,那么这里介绍的宇宙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则谈的是“纵轴”上的一个横截面的整体特性。按照混元整体理论,现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从初始混元气演化而来的,它们是遵循相同的时空结构变化的,应该有着严格的同一性。征诸现代科学也的确如此。尽管宇宙浩瀚无边、无际,但从天文诸学科展现的材料来看,宇宙中的各组成部分有它们一定的共同点。
一、从结构来看,宇宙由探测到的10亿多个星系组成。星系一般又组成星系巨团(或称星系群)。星系巨团是由为数不等的星系组成的,是宇宙中最大的组成单元。星系则由众多的恒星组成。我们的银河系就是由1000多亿颗恒星组成的。恒星是现在宇宙物质主要的集中表现形式。它将经历主星序阶段(氢燃烧发放白光阶段)阶段,而后经历红巨星阶段(氦燃烧阶段),发展到白矮星、中子星以至黑洞。我们的太阳正处在主星序(约100亿年)的一半寿命上。行星则是绕恒星运转的冷的凝聚星体,行星大多有不同形式存在的大气。从现在天文学家得到的宇宙星体构成特征来看,宇宙的整体空间结构中的各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且都受万有引力、电磁辐射力规律的支配。
二、从星体的元素组成来看,光谱学与射电天文学的出现,了解到星际空间有着与地球上大体相同的物质元素(如重元素与轻元素),而且发现了氨(NH3)和水蒸气(H2O)以及更为复杂的分子如甲醛、甲醇、乙醛、乙醇、甲胺、甲基乙炔等。尤其发现了氰化氢这种对实验室合成氨基酸来说非常重要的物质,更说明宇宙各星球中遵循着同一的混化规律。
以上我们从宇宙的时、空结构上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做了一番简单的阐述,这些内容听起来似乎是振振有词、似乎可以给人以整体感。然而若细追究一下,则所述内容的每一环节都是未知数。例如,对星系的形成,恒星的演化过程似乎无大的争论,实际上是我们对它们还缺乏真正的了解,也就是说还没有更多的实践内容以检验其真伪。如谓不然,试看太阳系(包括地球)形成的理论就难以自圆其说,现有的每种理论都有它自身不可解的矛盾。所以如此,我们认为宇宙是复杂的巨大整体,也可以说是一个超巨系统,如果仅靠物理学已有定律去推理、溯源,势必把宇宙简单化。如果宇宙真的就那么简单,高度复杂而且智慧的人怎能存在呢?因此,必须把宇宙这个超巨系统和人这个多层次的巨系统联系起来。“人择原理”就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它从人存在这个现实来讨论我们的宇宙自开始以来的各阶段、各层次上的各种巧合(包括无量纲大数的一致性)是必然如此,因为若没有这些偶然巧合,则我们所认知的所有规律(尤其是物理规律)就不可能存在。因而智慧的人也就不能出现。这一理论从人存在的现实来追溯宇宙演化必然如此,虽然未能解决任何问题,但为我们提示了一个整体论的线索,即从我们宇宙“创生”到今日智慧的人的演化,是宇宙自身时空结构衍化的必然结果。我们智慧的人是我们的宇宙这个整体最高阶段上的产物。它是整个宇宙变化的结果。我们不妨也追溯一下:人生长的地球是受太阳、月亮以及诸行星综合作用下的特殊环境,而太阳系又不停地绕银河系核转动,也就是说受银河系的影响,银河系又是宇宙诸星系中的一个,它们之间互相影响,而这些影响又都来源于我们的宇宙创生时的混沌状态。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在宇宙创生时的混沌状态中形成了无限宇宙的序参量,我们宇宙的序只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初始条件决定了始生宇宙的整体特性,使尔后的变化都在这个主序的支配下进行。现代混沌理论揭示了“碎形结构”的特殊性,即混沌整体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似乎重复着整体的特性,但只是相似而非真的重复,每次都有新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整体的演化规律。了解了混沌碎形结构的特性以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宇宙中各种神奇事物的巧合就不难理解了。现在看来,从宇宙开始到地球产生出我们智慧的人,是我们宇宙的主序(宇宙创生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人)。这个主序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整个宇宙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科学的局限性还未能揭示这一整体规律,标明智慧的人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智慧。人类完善自身智慧的过程,又是人和自然万物自觉建立起和谐、完美的整体的过程。
Ⅲ、宇宙万物的整体性
混元整体理论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这一论点在学习了宇宙整体观后应该比较容易理解了。只是人们囿于习惯势力,把千差万别的万物(也包括人自己)视为一整体,总是觉得有些不近“人情”。为了近一步阐述这一道理,让我们再沿着宇宙整体观的线索做一具体分析,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万物的整体性。
一、从初始混元气演化到人的过程来看整体性
由初始混元气生化成万事万物与人,不是一下完成的,而是经过了长期衍化逐步形成的。下面我们把这一衍化长链分段予以说明。
(一)初始混元气到生物出现的衍化链。非实体存在的初始混元气→粒子→实体存在(原子、分子) →无机物→有机物→病毒→细胞。这一衍化链中有两个关节点,一是从非实体存在转化成实体存在中间的粒子,一是非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中间的病毒(严格来说病毒应属于生命物质,因为它有了遗传的结构与功能,只是不能自身独*立完成这一过程而已)。
(二)细胞产生后,生命物又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分成了两支,一支是植物,一支是动物,最后到高等动物直至人,形成了物种进化链。这里我们仅叙述动物进化链:单细胞→多细胞→腔肠动物→节肢动物→原索动物→脊椎动物→灵长类→有意识的人。
综观从初始混元气衍化到人这一长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又到简单的否定之否定的全过程:无分别的但含有无限信息的初始混元气被复杂的万物混元气否定;而后,人的意元体(也是一种无分别的但有无限信息)又否定了万物层次混元气。似乎走了一个圆圈(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圆环(或说长链),又可分成很多环节,而每一节也经历着一个从简单到复杂而后又简单的发展过程。从初始混元气演化出引力、电磁场,而后衍生出众多的粒子(寿命最长的只有电子、质子、中子),这是由简单到复杂(一是种类复杂,二是每一个种的结构较初始混元气来说复杂)。但这一切都是在非实体存在层次变化的。当一旦进入实体存在层次,则形成了在实体物层次中结构最简单的氢元素(它只有一个电子与质子),而后又是结构一步步复杂起来,不仅有多种元素(包括每一种元素的同位素),而且有内容繁多的化合物,直到有机物大分子(如烃、烷、有机酸、醇、醛、,糖、苯、蒽等的链、环结构),这又是一个从简单到繁杂的发展过程。然而一旦进入生命层次,则又开始了新的简单的单体生命形式-即有新陈代谢功能的细胞。如果说氢原子的形式是对无形无象的混元气的否定,那么,有生命的细胞形式,则是对无新陈代谢活动的无机物层次的否定,生物从单体细胞开始,又开始了自己的漫长历程,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而且形成了植物、动物互补的两大体系,从而展现出繁华似锦的多样化世界。至高等动物阶段,不仅有着复杂的实体结构,而且有着分工明确的各具不同功能的组织器官,并且统一于整体之下。动物有了神经系统,使生命活动有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然而它的神经活动是和它的整个生命活动合而为一的,是服从于繁杂的生命活动的,也就是说动物的混元气(包括神经系统的混元气)还是和实体物合在一起的。这显然是把万物混元气的层次发展到了顶峰。然而一进入人的层次就又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质地均匀类似初始混元气的意元体。至此,这不仅是对动物-一般生物-的否定,而且是对整个万物层次混元气的否定。诚然,意元体形成后又有它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正是气功科学所要担负的任务。
二、从个体重演看整体性
如果说上述的从初始混元气到万物的衍化链说明每一具体事物是宇宙万物整体的一部分,那么这里讲的个体重演则要申明每一个体都包含整体的完整内容。前述的长衍化链中的每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环节中,都含有该层次的重演过程。这里让我们看看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个体重演,看看人类是怎样从一个单细胞(属于低等生物的范畴)演化而来,从而领悟人与万物之间的整体关系。下面把从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过程也编成一个衍化链:
受精卵(相当单细胞) →桑椹胚(相当多细胞) →二胚层期(内外二胚层相当腔肠动物,出现原条相当节肢动物) →三胚层脊索形成(相当原索动物)一体节期神经管形成(相当脊椎动物) →胚胎完成期(具备了人的胎儿的特征)
从人的个体发育链中可以看出,做为万物之灵的人在胚胎发育中,重复着生物系统的进化历程。这正如生物学家海克尔所指出的:
“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复。”(《普通形态学》)
正因为人是从低等生物演化来的,所以在人的整体时空结构中,淀积着从低等生物到人这一发展过程的全部信息内容。同理,低等生物是从无机物质衍化而来的,无机物质又是从粒子、从初始混元气衍化而来。所以说,人的实体也淀积了从初始混元气到人这一衍化长链中的全部信息。这也是人的意元体中所以能包含着无限的信息而达于混沌状态的根据。
三、从万物相互作用看整体性
前两个问题是分别从历史的演化与现实的包含这两个方面论述万物的整体性的,这里,拟从现实的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论述其整体性。混元混化理论指出:万物的一切变化,都是自身内、外混元气混化的结果,这一过程就是万物互相作用的过程。万物之间的变化,若站在宇宙的立场来看,只是宇宙的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不同组合过程;若从万物的立场来看,则是不同程度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转移。这种转移加强了万物(个体)之间的联系,使之体现出整体性。现代科学也认识到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譬如,距离遥远、彼此独*立的星球,都是一个庞然大物,都有自己的特定内容,然而诸星球之间不仅有着引力的相互作用,而且有着辐射相互作用。我们看到的诸星球的光,实际上是该星球接收的辐射与发放辐射之间的差。如果接收与发放的辐射相等,我们就无法看到该星球了。又如地球,地球的气候环境,不仅受太阳、月亮(阴阳)的影响,而且受五大行星的影响。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理论全面地阐述了五运六气对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包括人)生长衰亡的常变的影响,受到历代名中医的重视。不仅如此,地球上的万物之间,更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形成了一个自然循环图:自然无机物(各种元素和水分) →被植物吸收合成各种营养物→动物把它消耗并排出废物→儆生物分解→回归自然界。即使是智慧的人,也没有跳出这个物质循环图。另外,动物和植物还能互相满足对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各自的需求。
我们不妨做一个科学幻想式的设想,如果,我们能把每一物体(包括人体)所包含的物质元素都做出示踪标记,那么,不要过很久就可发现每个个体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出万物互相包容的壮观景象。我们的现实不正是这样吗?只不过我们未能以示踪技术显示罢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科学与中医学虽然领略到了万物一般整体联系,但对万物间的混元气的全面联系还未能认识(现代科学认识的仅是混元气整体内容表现在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内容)。譬如,混元气不仅可以影响动物、植物的生长衰亡,而且可以影响无机物的体性特征,这已是被智能气功实验反复证明了的铁的事实了。既然实验可以发挥混元气的这一作用,证明混元气的这些作用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只是还未被人类认识、掌握运用。人类一旦掌握了万物间的混元气的整体联系,人类必将建立起新的超级智能的文化来。

第三节  人天整体观
这里的天指自然界与社会,人即指人类自身。人天整体观论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由于人是有意识的超级动物,形成了能动的主观世界,因而人类把人自身这个主体(包括意识的主观世界)和大自然(包括社会)这一客观世界对立起来,认为人是独*立于自然的万物之灵,这是历史的谬误,它将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步得到纠正,人与大自然的整体相关性的规律将被人们逐渐揭示与掌握。智能气功科学的人天整体观将引导人们走出囚禁主观世界的迷宫,实现主观、客观统一的人天和谐。
鉴于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我们的人天整体观也拟从这两个方面阐述。
I、人与自然界是一混元整体
一、自然界创造了人
我们说自然界创造了人,这是因为:
(一)人与万物都来自于初始混元气,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已如前述,在自然万物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人。
(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物质保障,使机体正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不断地摄取外界混元气,混化为自身混元气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我们常态智能所说的三个层次上进行的。即:(1)物质交换。从外界摄入物质,同化为自身物质,并排出自身的废物。(2)能量交换。我们知道,地球上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人类直接或间接(如通过化学能)的吸收太阳能量,而后把能量消耗散发到体外。(3)信息交换。我们这里所谓信息的含义,是指事物的时空构成特性(由基质、数量、形态三要素组成)而言。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信息,人在自然界中生活,无时不与自然界进行,信息交换,它较上述的物质、能量的交换更加细微,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在人身体中却发生了作用。譬如有的人到某一地方会自然而然的感到有舒适、轻松、身心愉悦之感,这不一定都是负离子的作用(因为有很多地方不具备负离子的发生条件);而有的地方则易使之烦躁、不适,或觉得别扭等感觉……当然对信息的接收与每个人的内在条件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总之,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等生活数据与生活条件,使人的生命得以维持并进行繁衍后代,然而自然界不是简单地和人进行上述的各层次的物质交换以形成*人的有形之躯,而是进行全方位的混元气的混化,而且不同的环境对人的组织器官及其功能影响不尽相同。譬如,在全球范围内,人类从猿进化到人,应该说基本上是大体相同的,然而分居在不同地域的民族的肤色、体格特征以及部分生理功能等却悬殊很大,文化特征、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等差异更是南辕北辙。这一切变异是如何形成的?混元整体观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万事万物的混元气时时刻刻都在和人体混元气进行着混化作用,外界环境中的任何因素的巨大变化,都会影响人体混元气,从而引起混元体的变化。久而久之,就出现了种种变异。对此,马克思早就指出: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人们所遇到的其它条件。”因为“这些条件不仅制约着人们最初的、自然产生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第23页)
恩格斯则明确地说: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辩证法》)
这是对人与自然是一整体的确切描述。
(三)自然界为人提供了精神活动的对象,丰富了人的各种功能。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条件,提供劳动对象与劳动条件,而且为人提供了精神活动的对象。人的意识都是直接或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若没有这个客观世界,精神也就无从谈起。人类刚脱离动物界时,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大脑的思维功能还处于迷茫状态,还谈不上什么思想,是未开化的混沌状态。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尤其手脚功能与形态也尚待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祖先依靠着群体力量和大自然赏赐的生活环境,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类的文化、艺术都是人在对自然的认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这一过程也使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逐步完善起来。譬如眼睛的视觉分辨能力、耳的听觉分辨能力、舌的味觉分辨能力、皮肤的触觉分辨能力、手的劳动技能以及大脑的思维能力,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等,都在不断地进化着。总之,人类现在的各种功能与古猿时期已经有了巨大差别,这些功能的差异同样是人在认识、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人的混元气与自然界的混元气相混化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自然界创造了人。
二、人也在创造自然界
众所周知,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然地存在着。当人类出现以后,使自然界分化出有主观意识的主体与大自然这个客体相对立的人,这本身使得大自然的多样性增添了新内容。我们知道,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以前是按照自然规律变化的;人类的出现使自然界失去了过去那种完全自然的状态,处处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人在和自然界打交道时,总是通过劳动手段按照人的主观意志来改变自然界的原有的状态,使自然界朝着有利于人的方面转化。人的劳动过程-无论是改造环境还是摄取自身生命需要的物质,都是人的意识活动得以实现与健康发展的过程,是意识从主观世界中外化到客观世界的物化、异化过程,把人的信息与能量注入到客观事物中,把人和自然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在一定意义上说,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界。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有了更大能力在自然界驰骋,从高山到大海,从陆地到天空,在地球以至太阳系内,到处都充满着人的信息,使人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
三、人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人体可以体现大自然整体
尽管人处在宇宙衍化链的最高阶段,但仍是宇宙大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体可以反映出宇宙大自然(主要是地球)的整体特性。譬如人体包容着宇宙中的不同物质层次及其运动形式。
(一)从物质层次来看,人体中含有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层次,如生物层次、化合物层次(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元素层次、混元气层次等。试分析之。就生物层次说,不仅组成*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代表了整个动物界的特征,而且从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可体现动物种系进化的重演;就化合物层次说,人体中不仅有属于有机物的糖、脂肪、蛋白质及代谢过程中的各种衍生物,而且有自然界仅有的20种氨基酸;属于无机物的钠、钾、钙等的化合物种类也非常多,‧水在人体中的比例与水在地球的比例雷同;就元素层次来说,人体中不仅含有氢、氧、碳、氮、磷、钙、铁、硫、钠、钾等常量元素,而且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比例也是与地球相似的;就混元气层次来说,人的意识(意元体的运动内容和过程)与初始混元气的体性近似。
(二)从运动形式看,人体中有宇宙中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按现代科学来分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意识的运动形式;按智能气功科学来分,人体中包括前述的各种混化运动。
正因为人体可以反映整体大自然,所以气功科学对人体进行的研究,是揭示大自然全部奥秘的一把钥匙。
四、人与自然是对立的统一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作为有思想的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物是对立的,是绝不同的两类存在。尤其是现代科学,往往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尊王,是自然界的主宰,颇有把人当作上帝的骄子之势。这种思想发展的结果,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给人带来了危害。因而致使一些人走向了另一极端:认为人是自然的人,与自然物无本质区别,人类应回归到大自然中去。我们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因而是不可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对立而又统一的。说人与自然对立,一方面做为主体的人有了主观的精神活动,它不仅可以反映大启然的存在,赋予大自然以客观存在的意义,使之改变了已往那种孤立的无意义的存在的孤立属性,而且可以反映人体自身这个客观存在,从而区别出精神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自然物的特殊存在。另一方面,做为主体的精神又可以支配自己生命活动与大自然相互作用,改造自然的固有面貌与体性,把主观意图在自然界中复制出来,从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精神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说,自然界通过人类精神确证它的客观性,而人的精神则通过自然界确证自己的客观性。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似乎是对立的两极,然而这两极又是统一的。因为自然界本身是包含人在其中的。这一点前面已谈的很多了,在这里仅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两者的统一。认识论中所谓的客体,指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然而这一客观存在是和人的意识连在一起的。因为任何客体都只能是被人类认识了的客体,这个客体是产生人这个主体的基础。所以说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实质上是自然界达到了对自身认识的阶段。诚然,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也是存在的,但只是一种自为的独*立存在,只有到了自然界衍化出人类以后,才有了主客体的分别。就是人的一切思想活动,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特有的属性。人这个主体的活动,只是自然万物一个特例而已。所以在混元整体理论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同时也指出了人的意元体是现实世界混元气的最高层次的表现。目的是要深刻地揭示人与大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肆无忌惮地虐*待大自然。但是又不能把人类与自然划等号,也不能返回自然去,而是应该在超常智能的混元整体理论指导下,建立以人类为核心的和谐的人天关系。
Ⅱ、人与社会是一整体
对每一个人来说,按照天人整体观,人的生命体现于他和其它人的关系之中,体现于他所受的社会的约束之中。真正完全孤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社会的全部背景中进行的,这个社会背景不仅包括人际关系,而且还有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环境等。这一切都是和人类相互作用着的外环境,因而它是和人身混元体相互作用并使之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人类正是在生产环境、条件不断改进的前提下从愚昧向文明发展的。
一、人创造了社会,社会也创造了人
前面讲了人是自然的人,但人类的更重要的属性是它的社会性。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第5页)。人类的类本质为什么属于社会性呢?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人类与自然界-尤其是生物界其它的类存在物的异同。生物界的共同特点是进行新陈代谢:即类存在物本身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维持其自身存在,然而植物、动物以及人这三类存在物是各有其特征的。植物摄取无机物和阳光(能量)来合成有机物以体现其类存在的特征;动物主要是摄取有机物与空气来转化成能量以体现其类存在特征。以上两类存在物虽然有能量转化物质与物质转化能量的代谢内容的不同,但两者都是自然存在物。人类虽然也有自身代谢这个自然存在,但人体的自然存在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自然存在,人类的生命活动是实现人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因而做为人这个类的存在物的特征是人的意识活动,以及表达意识的语言,而这一切只有在人与人的联系中-亦即社会中才能得到体现。若无社会则人的本质无从谈起。
或问曰:如果这样是先有人的本质呢,还是先有社会呢?答曰:人的类本质与社会是古猿在劳动、集体生活过程中,随着语言、意识的产生同步形成的。这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一旦形成,就成了人的生活环境。社会中的生产状态、科学技术与文化水平、生活中的道德习惯,尤其是表达这些内容的语言,都成了新生一代的生活条件。它不仅决定了新一代的形成,而且影响着新一代的个体发育。诚然,新的一代在自己的生活中又不断改变旧的环境,社会与人的本质水平的提高总是并驾齐驱的。
或问曰:人的个体发育是满足生理需要(主要是各种物质的需求)的结果,为何说社会也能影响个体发育呢?此问题可从两方面说明:一方面是意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自然辩证法》)关于意识对人类生命活动的作用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将在第五章《意识论》中详述。这里只提醒注意,新生儿在狼群中生活,由于得不到社会中的人的信息,而发育成狼孩的事实,就能领悟社会对人本质的影响了。另一方面,人类的生理需要与动物的生理需要表面看来其机制似乎是相同的,实际上两者有着巨大差别:人的生理需要不仅是建立在动物自然的生理需要基础上的意识的需要,而且人对自身需要的必要性有着明确的认识,并自觉地创造自身的需要。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与过程更是自觉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为此人类必须和自然界打交道,然而这一过程是通过社会这一中介来完成的。即使是一个人孤立地工作,他使用的工具与自己具有的知识也是社会性的。
此外,人类特有的情感、道德、科学、艺术等,既是社会的人的共同的社会意识,又是每个人的个人意识。无一不是社会的产物。试以情感为例说明之。众所周知,新生儿基本上是谈不上情感的,情感是在初生后与人们接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简单的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解除了饥饿的愉悦感和喂奶人结合起来,可以见到喂奶人就高兴,这既是情感的开始,也是道德的开端(因为这已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了)。这似乎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没什么两样,但在它以后的发展中却能显示人类的独有特色,即这一切可以和语言结合到一起,然而这个过程的完成又需要周围环境中的人(即社会)的信息与之相混化。所以说,人的根本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
需要指出的是,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的自然属性也不能等量齐观。因为人本身的自然属性及其生理的自然需求,也都是在社会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使这一切有了社会性。尽管当人与人交往时-即进入社会领域时,也是自然之物与自然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与人的交往较之物与物的作用,两者仅有如下的微细差别:前者是有意识(主动性)功能的自然物之间主动进行的相互作用;后者是仅有自然反应性的自然之物自然进行的相互作用,但这微小差别正是每个物种类本质差别之所在。人区别于其它种的动物的根本点就在于人的意识性、社会性。人的一切物质生活,无一不是通过社会为中介来满足的,换句话说,人与大自然的联系与统一,是通过社会这个中介来实现的。这是区别于动物与自然之间的整体联系的根本点。
遗憾的是,人类尚未真正认识到人的本质的真正属性,在很多方面还把人混同于动物。人类开始与正在认识自然界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根本,人与自然是一整体,但还未真正认识到社会是满足人的类本质需要的根本。其实人类社会是宇宙大自然发展到人类这个阶段的自然现象。人和人的联系与人和自然物的联系有什么不同呢?只不过前者是有意识的自然物与有意识的自然物的联系,而后者是有意识的自然物与无意识的自然物的联系而已。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界与社会都是人类生存的环境,而后者是保证实现人的类本质的更重要的环境。
社会、人类在发展,在前进,今天的人类已不同于过去的人类,今天的社会也有异于已往的社会。总之,社会(环境)在创造人,人也在创造社会(环境)。
二、随着人类的发展,自然物越来越多地进入了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有效地进入工业生产领域,不仅使大自然的自然之物高效率地变成供人们生活(包括生理)需求的物品,而且使自然之物变成代替人的器官进行工作的机器而进入了社会领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6下第219-220页)。
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器正在进入各个领域,使很多生产领域与社会领域实现了人工智能化,这一切都加速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程。不是吗?交通、通讯日益发达,各种建筑日益宏伟,生活用品日益丰富,文化艺术日益多彩……自然物被人化而进入社会各个角落,使过去那种单纯的人与人交往形式多样化、复杂化,使人、社会、自然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自然的面貌在按照人的意志改变,社会的面貌随着人类的进步,随着人和自然界的结合程度在改变,这一切促进入的认识向着整体性前进,为形成*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创造了物质条件。
三、意识的传播是社会整体性的根本
意识的传播手段有二:一是借语言文字的交流来传播意识,这是人类常态智能的表现,是每个人都在自觉学习并能随意运用的智能;二是不借助语言文字而是靠意识接受与发放整体性意识信息的方式来传播交流,这是人类的超常智能的表现形式(详见本书《意识论》),是人们尚未自觉学习、也未能掌握与随意运用的智能。超常智能也是人类所具有的,譬如由灵感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是接受整体性信息的表现。
人类的常态智能与超常智能对意识传播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起着不周作用。譬如在交通闭塞、通讯阻隔的古代,地球上的人类几乎在相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发明创造了陶器、铜器、铁器等,至今仍使人们迷惑不解,不知古人是怎样传播信息的。其实这是意识直接发放出的整体性信息被人接收了。由于古人的意识活动比较单纯,在部分人身上超常智能容易显现。当划时代的科学发明一经确立,它将变成*人们意识的对象而成为知识,当这些知识信息在它的发源地浓厚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整体性的意识信息就可以被有超常智能的人不知不觉地之接收,从而在异地也独自完成该项发明。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在发明时是很“难产”的,一旦有人完成,即使极度保密,其它人也能比较容易复现这一成果的道理所在。古人如此,今人也是如此。
人们对于用语言表达思想、传播意识,保证人类社会的整体联系的重要意义,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对超常智能的作用与意义尚一无所知。但气功科学的发展将把超常智能逐步展示出来。随着超常智能广泛地被人们掌握和运用,将把人们的整体联系推向新阶段。
第四节  人的整体观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它自身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中又包含着众多的组成部分,而每个部分又都能够体现出整体特性。而人的整体特性又是在和外界混元气的相互作用中得以维系的。这一切都属于人的整体观的内容。
Ⅰ、人是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
混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精(形)、气、神(意识)三位一体的整体。其中的精(形)是人体混元气凝聚的实体物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依附;气是人体混元气的非实体性物态,是整体生命活动的体现,起着充养形神的作用;神(意识)是人体混元气的特殊表现形式-意元体中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三者的表现形式虽然有很大差异,那只是人体混元气的不同存在形式及其显现出的性能罢了,三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可以把一个完整的人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它内部有三个相关的子系统的序参量,它们之间互相作用,通过合作竞争形成一个统一的序参量。在不同的情况下,形成的统一的序参量也有区别。这是否意味着人体这个统一体可以有不同的统一形式呢?是的。人体这个混元整体不仅有神气统一于形、神形统一于气、形气统一于神等诸方面的区别,而且有常人层次、练功层次与超常层次的区别,下分述之。
一、常人层次
(一)神气统一于形
在常人层次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神气往往被动地服务于形,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统一。当人进行任何生命活动时,都需要把注意力(神与气)集中到相关的运动过程上去,运动的形成是在本能的基础上发挥神意的指挥作用。但全过程的集中表现,是神气依附于形体的,而且这一集中过程不是有意识去集中的,而是自然地进行与实现的。下面我们以用手拿水杯喝水这一动作为例来分析就能明白了:拿水杯的动机指令是由于有喝水的需要,拿水杯的过程是用拿的意念去支配手的动作,因而也有气往动作部位集中,但这神气集中的过程是自为进行的,不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主导神气集中于手。常人的一切活动基本上都是这样完成的。
(二)神形统一于气
常人常态是难以神形统一于气的。鉴于神气可以互相影响,即古说的“气一而动志”,所以当气有了突出变化时,可以把神与形“被*迫”地牵连进来,中医理论中所说的“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怒伤肝”,精气“并于肺则悲”(《素问‧宣明五气篇》)而“悲伤肺”,这种状态是气的变化连及情志而集中到形体(内脏)而发生了病态变化。为什么常人常态做不到形神统一于气而只能表现于病态中呢?关键是人们还不懂得其中道理,没有学习运用这种机能的缘故。然而这一变化机能在人体中是存在的,当受到异常刺激超过一定限度时,会不知不觉地发生这种变化,于是就呈现了属于病态的现象。
(三)形气统一于神
常人常态更难于形气统一于神。但当神处于一种特殊状态-病理性的念头高度集中,如在精神病状态下,则呈现出形气听命于神的现象,精神病人的超能力跑跳、超体力搬物等,就属于病态下的形气统一于神。
二、练功层次
通过练功可以达到形气神的统一,尽管这一层次可以展现出较常人功能远为神奇的能力,但在神气形固有的特征方面尚未超出常人的框架。
(一)神气统一于形
练功时把神气集中于形,而且着重于形的各种运用,从而提高了形的各种功能。现在流行的健美锻炼,属于神气集中于形的锻炼方法,只是锻炼者尚未认识到其中的机理而已。若能运用气功机制练之,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武术锻炼、硬气功锻炼的初、中层次,多是神气统一于形,使形的功能超出常人。如硬气功表演的力托双吨、汽车过身、头撞石碑、银枪探喉等都是神气统一于形的结果。
(二)神形统一于气
练功过程中出现的自发动功,属于神形统一于气。当通过一定功*法,使人体内的气机发动后,形成一股内在的气流(注意不是经脉之气,而是膜络的混元气)沿运动器官冲动,此时,神与气合,随气而动,结果促成了形的运动。此种形动,是气动为主因形成的,是神形跟气动(而不是违拗)的结果。练此功时,必须于全过程中保持精神之灵明,既要不失神本具之主宰功能,又要顺从气的运动机制,做到得失随中,恰到好处。否则,神为气奴,若加幻想、妄行导引之类,则有走火着魔、大动不已、难于自控的局面。这与常人精神病态的形气统一于神的表现有些近似,但实质并不相同。
(三)形气统一于神
形气统一于神必须在练功到相当水平方能实现。形气完全服从于神的调遣,达到神一动则形气皆动,神一静则形气皆静的状态,不经过艰苦锻炼是难以达到的。如练静功达到的神静诱发的呼吸、心跳停止(即古说的“念住、气住、脉住”的境界)、高超武术气功的腾空而起等都是这种状态。
三、超常层次
这一层次是练功到高层次达到的水平,它已经在形气神方面完全不同于常人状态了。这时已不能严格地区分所谓的形气神了,达到了形气神的真正的统一。如果仍勉强按照形气神来分,也只能做如下的简单描述:神气统一于形则呈不坏之身;神形统一于气则一气流行,无影无踪;形气统一于神则隐现自在。当然超常层次的统一,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总之,混元整体论的人的整体观,既包括常人常态的整体,又包括步人超常态的整体,而重点是要通过气功锻炼先实现练功层次的整体,以增强常态功能,而后逐步进入超常层次的整体境界。
整体观关系到智能气功的全部练功过程,如果能对人体各层次的生命活动与思维活动有深入的了解,于练功时就容易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强化各层次与意元体的联系。为了便于初学者对人这个整体的理解,下面再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做一图表,名曰:  “人的整体功能、结构图”。

(图4)该图共分两大部分、七个层次。两部分:即意元体与生命体。两者交叉分布。人的整体功能活动在七个层次上进行-意元体层,这是人的本质所在。它包括从事思维的思维领域(对此本图表略去),与从事支配生命的生命领域(本图表主要表示这些内容),它与脑合作,发放兴奋或抑制的指令(第二层),通过运动感觉神经来行使指令(第三层),而神经又有植物(不随意)神经与动物(随意)神经之不同(第四层),它是在连通肌肉或感觉终端的组织层次上活动的,这些活动必定引起组织内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第五层),而’能量与能量的变化总是相伴进行的,表现在细胞内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发放与贮藏(第六层)。直至目前,医学科学虽然尚未弄清细胞内的能量变化与物质变化全部内容的实质,但对物质的合成、分解部分内容以及能量的发放与转化、贮蓄的部分现象有了一定认识,基本上是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进行的(第七层)。这七个层次,按理来说统统都包括在意元体之范围内。鉴于生物大分子层次的活动,可以自然地进行(譬如把离体细胞放在适当的营养液中,可以继续进行新陈代谢),在常人状态下,意元体尚未真正统帅这一层次,所以图中只有一半划到意元体中;生命体则包括脑以下的全部内容,和意元体的生命领域交合到一起。
     常人的整体活动只有随意运动是能够主动指挥的,除此之外,都是自然地进行的,因而人的整体生命活动还处在低水平。练气功旨在提高整体生命活动的可控程度,要把随意指令落实到各层次各部分,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非一步即可实现,若能合理规划,则可事半功倍。现将人的整体工程实施步骤规范如下:
1、先从第四层用工,练随意运动的可控性,即把兴奋、抑制运动的指令精确地体现出来(形神庄即此)。
2、练感知的可控性,通过集中注意力来选择感知对象,排除干扰,提高感知的敏感度(捧气贯顶法即此)。
3、把随意指令运用到不随意领域,如内脏、血管等,这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的(五元庄有助练此)。
4、把随意指令用于第五层、第六层能量、物质的变化。当然以上所述,都不是独*立地进行的。
Ⅱ、人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人这个整体中包含着很多组成部分和层次,从西医组织学的角度看,有细胞层次、组织层次、器官层次、系统层次;从中医角度看,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七窍以及经络;从传统气功来看,主要是精气神。各家虽然强调的内容重点各不相同,但都认为这一整体是在精神的主宰下的统一体。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人这个整体就是由人体的各个部分组成的统一体,人体混元气是这一整体的具体表现,人体有形的实体物质都是人体混元气凝聚的表现,而无形的混元气则充斥在他的体内外。因而使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包含有人的整体特征。这一整体特性是否与人体各部组织的局部特性相矛盾呢?否。第一,人的整体特性中包含有各个局部的特性,如果没有各局部特性,整体特性就无从谈起了。第二,每一个局部都不是脱离整体的绝对的局限化,而是含有整体特性前提下的局限化。这种情形可以从细胞层次得到解释。我们知道每个细胞内DNA所含的基因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组织的细胞开启的基因片段不同而已。这就是说,每个细胞中都含有人体生命的全部信息,只是有些信息片段得到了细胞质中相应混元气的气化作用,形成了特有的生机,展现出细胞应有的不同特性。每一种细胞中都有相应的不被开启的基因片段,相同的细胞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织再按一定规律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器官。由此可知,每个局部(包括组织、器官)都必然包含有整体的信息。这是混元整体的特性之一,人体也不例外。征诸实际,也确实如此,人体的各部分都有人体的缩影表现。这在古典整体观中已举过中医中的一些例子,下面再举些事例以加深印象。
一、鼻
在鼻与鼻附近有人整体各个部分的对应点,这些对应点分布在鼻及鼻旁的五条在线(每侧各二条,当中一条)。当中一条(起于前额正中,止于鼻下之人中穴),是中医所说的“脏”(共9点);旁边第一线(紧靠鼻梁骨至鼻翼外壁下端)是中医所说“腑”,共5点;旁边第二线(起于眉头、于旁一线的外方至鼻翼旁),共9点,是躯干各部的对应点。如图5所示。

图 5 鼻及鼻附近人整体各个部份对应点示意图

二、耳部
耳朵相当于一个倒坐的胎儿。耳轮脚伸入耳窝中相当于横膈,其尖端相当于胃;其下方为心、肺、食道、气管;其上方则是小肠、大肠、膀胱;沿耳窝之缘为脾、肝、胰、胆、肾;耳轮外周为上肢,内侧为下肢;耳垂为头部。详见示意图(图6)。

图 6 耳部的人整体各个部份对应点示意图

三、足
足底反映出整个躯干(包括头脑)及其体腔中的内脏,左右两脚分别标志人体左右两半部。见下示意图。


图 7 足底部的人整体各个部份对应点示意图

  四、手
手指指腹反映着中医称述的五脏六腑,手背则反映着肢体与腰背。(图8)    每手指背的桡侧反映上肢,根节是肩,中节是肘,末稍节是腕,手指背的尺侧是下肢,根节为胯,中节为膝,稍节为踝,其对应性与手指的经脉同名的足经在下、上肢的循行相关部位,手背则标志着腰与背。
  


图 8 手指指腹的人整体各个部份对应点示意图
五、微观领域的整体性
每一个细胞的染色体,都包含着人的整体生命活动的全部信息。尽管人体各部分的细胞有很大差异,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基本相同的。所以表现出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的差别,是各个细胞的细胞质不同的缘故。这在低等动物的试验中已经得到了证实,前面谈到的把熟爪蟾的小肠细胞的胞核接种到该动物的去除了卵核的卵中,可以孵化出蝌蚪就是最好的说明。
综观上述各个局部反应人的整体的事例,可知人体这一整体是非常精细的,从气功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整体性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练气功的目的就在于调节提高人体的整体功能,其手段既可以从全身着手,也可以从局部着手,气功治病也是如此,因为每一个局部中都有着整体的内容。如果我们能更多地、更准确地掌握这些规律,无疑可以增加我们应用气功的自由度。
Ⅲ、人的整体的形成与整体平衡的维系
一、人的复杂而完善的整体的形成
从种族发生史来看,人这个整体是从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我们知道,单细胞生物不仅有了新陈代谢与遗传物质,而且细胞有应激反应,细胞内有机蛋白完成必要的运动过程。单细胞生物的时空结构虽然简单,但它已具备了复杂生物体基元的特征。当在单细胞的混元气与外在混元气混化的过程中,一旦受到外在混元气的冲激,则将改变其时空结构,使细胞的混元气进一步混化而渐趋复杂,这一变化过程内化、淀积到遗传物质中去,就逐渐使单细胞进化,细胞本身的各种功能也随之逐步得到了分化,而且被相应的形态结构固定下来。由于任何混化过程都是内、外二部分混元气混化而成的,所以其混化结果必然会影响到参加混化的两个体系,使之成为在一定程度上对立而又互补的两个体系。这就是每个层次的物质都是对立统一的道理所在。诚然,这一进化过程是相当长的,其中很多细致内容与环节尚未能搞清楚,但从现存的物种之间的相似性中,可以分析出确实存在着这一进化过程。正如我们在前面讲的生物衍化链那样,由于复杂的人体的整体是由单细胞逐渐分化来的,所以它的各个部分一方面会保留它原始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还会将获得的各种变异特性也保存在自己内部的遗传物质中。而人的每一细胞遗传物质都印记着这一时空结构进化的过程与内容,而且通过遗传继续传给下一代。
从人的个体发生史来看,人的整体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受精卵虽然也是一个单细胞,但与种族发生史上的单细胞有了本质的不同,因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中已经包含着人的全部特性的时空结构,而整个受精卵的发育就是在这一完整的时空结构的定向导引下进行的,所以它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完成从单细胞到复杂人体的发育,这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人的漫长历程成了鲜明对照。
至于受精卵如何发育成*人的整体,其机制现代科学也缺乏深刻了解。混元整体观认为,受精卵核的混元体在原卵子细胞质混元气包围中不断进行自身的混化。每混化一步都将会使受精卵自身的时空结构按其自然顺序展现出应有的功能。随着受精卵分*裂为卵裂球,从2个细胞、4个细胞,到8个细胞以后,卵裂球的每个细胞周围的环境开始有了差别,每个细胞周围不全是原卵子细胞质的混元气,而是胚细胞之间的接触,即胚细胞的混元气互相之间也成了彼此促进的环境。这一变化是使不同胚细胞朝着不同方向发育的重要条件,条件相同者将发育成为相同的细胞群。在此过程中遗传基因固然是关键的因素,但若没有环境上的差异,受精卵是难以展现出它的多样性的发育方向的。开始时,如四裂体时,每个细胞的条件还差不多,因而每个细胞中几乎保留着原来的全部信息,但进一步分*裂则出现了差异,这在动物胚胎发育实验中已经得到了证明(人工分离2裂体或4裂体中的一个细胞,仍可培育出低等动物来,至8裂体就不行了)。随着胚胎的发育,细胞分化逐步定向化、固定化,而后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直至完整的人。
尽管人的各种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都不相同,但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分化、发育而来,因而每个细胞都保存有最原始的共同信息。这是构成*人体混元体的基础,人的每个细胞的遗传物质中都包含有人的全部整体特性。不同细胞进行的不同混化运动,正是人体整体复杂性的表现,而局部的特殊性正是由整体特性决定的。如果缺了哪一器官或哪一种组织的功能,人的整体性都受了影响。人们孤立地看人体的某一局部,实际上是对人的整体性了解不够的缘故。
二、人如何维系整体的平衡
当人脱离了动物界以后,尤其是人类进化到文明人以后,对整个人类来说,人的整体特性处在相对稳定阶段,.即人的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形态处在了相对稳定阶段。但对个体的人来说,人的整体生命活动却不时地进行着混化运动,而且经历着生长衰亡的特定变化过程。那么人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如何维系自身的整体平衡而不夭折呢?如前所述,人的混元气(标志着人的整体特性的基本物质)在整个人的生命活动表现中有形(精)气神的不同,因而人在维系自身整体平衡时,就有了调节形(精)气神的平衡的不同的内容。人在正常生活中,经常产生形(精)气神的有余与不足,要保持人的整体的平衡,就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常人调节自身整体平衡,尚处在自为阶段,而且多是维持已有的平衡,而不是把人的整体平衡水平再向上提高一个层次,更没有发挥出意识对生命活动的主宰,更谈不上使人进入自觉、自由的人的境域了。试分析之。
(一)对神的调节
常人往往把神寄托在外物上,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宁。其实这是一种变相的拜神主义的作法。然而在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这又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就难免受到各种刺激而使精神失衡、产生烦恼。人的这种情绪反应,本来是人的本能在提醒自己,要注意保护自己,要调节自身平衡,要注意颐养自己的神明,要减少对外界的接触以减少刺激。这样就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然而常人做不到这样,当产生烦恼以后,就想方设法发泄一番。这样似乎使神得到了一种安慰,然而却使神的自控能力降低了,,同时也使内气受到一定损失。似乎是取得了整体平衡,但这是低水平的平衡。有了高兴的事情,本来使人体内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发,使神的兴奋度有了提高。在此时刻,常人不知潜藏神气,而是通过表露以宣泄之,使自身的内气又恢复到常态低水平的整体平衡。由此可知,现在提倡的所谓宣泄疗法在气功高度来说,是不可取的。
(二)对气与精的调节
当人的气不足时,常人只知通过加强营养以补充之,而不知练气、练神以充养之。当内气充足时,不知调气以养神,把能力用于事业,而是显山露水,飞扬跋扈,把神气无谓的消耗。气充足往往会生精,使精充足,精充足后就容易出现性冲动,使人的各种兴奋度都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常人的意识往往受到性兴奋的牵制而失去自主性,不能把这种能量转化、升华,使之为自身健康服务,往往是宣泄精气,以图性*感的享受。岂不知一时的快感把自身积蓄起来的精气丢失,从而又下降到低水平的平衡。这好比把积累的财富挥霍掉,又恢复到贫穷的生活水平一样。尤其是生殖之精,它不同于一般的细胞与一般的蛋白质。因为生殖细胞(精子、卵子)中的遗传信息是全方位的,人体赋予它的生命功能是全方位的,因而它对人的整体功能的消耗是大功率的,所以频繁失精会影响人的健康。如果精气充足时,加强意识的主宰作用,把生化生殖细胞的混元气运化到全身各处,就会强化各部组织的生命功能,使各个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得到加强,人体的混元气也就会进一步听命于意识。气功这门科学就是着意于精气神的升华,力争达到高水平的平衡,这与常人宣泄以求低水平的平衡成一对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5 13: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人的混元气
在宇宙万物之中,人可以算是万物之灵了。人和万物,包括和其它生命的根本不同点,是人具有高层次的意识运动。人的意识的形成,一方面由于他的自然特性,有比较系统完整的生理机能与器官,如眼、耳、鼻、口、舌、身各种感官机能、心理机能、大脑皮层的思维机能、调节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作用的激素机能等等,构成了宇宙中最复杂、最周密的人体机能组织系统。另一方面还由于人的社会性,就是说人的生命运动,不能离开与社会的交往活动,如和社会集团、国家政府机构的交往,在生产、生活各领域和各阶层人士的交往等等。因此,人的混元气必须包容这两大方面的特性。我国古人经常提到人的真气或元气,所谓真气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意思是真气乃先天之气与后天水谷之气并和混成充斥于全身。所谓元气是禀受于先天,受后天荣养而滋生,由先天之精所化,发源于命门,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为一身生化的动力。意思也是指元气由先天之气与后天水谷荣养之气并,融溶合化而成。由此可见,古人对真气、元气的理解都认为是由先天之气与后天水谷荣养之气融化而成。都没有提到人的社会性,即人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特性。而混元气理论认为标志着人的整体特征的人的混元气,除以上所谈先天之气和后天水谷荣养之气外,还应该包容人的社会性,即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特性。这一点对认识人的混元气本质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中医还讲到人身有经络气、脏腑气、营气、卫气等,这些气都是指在人体内部起着特定作用的气,如营气是由水谷之气化为更精细的部分,行之于经脉之内,起着供应体内营养的作用,故叫作营气。卫气是由水谷之气中较为慓悍的、流动较迅速、运行在经脉之外,起一种护卫作用的全,所以叫卫气。《黄帝内经‧灵枢》中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这些和混元气都不相同,它们只能描述人体器官的某一部分特性,而混元气则描述人的整体特性,我们必须加以区别。
第一节  人的混元整体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混元整体。尽管混元论与整体论是从事物的两个侧面阐述的,但两者是难以分割的。所以当我们讲述人体这个具体的混元整体时,就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阐述了。
Ⅰ、人的混元气
人的混元气也叫做人混元气,它是做为整体人的本质,即“我”的真实存在。人混元气是一个由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混化为一的、由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混化为一的混元整体。这一混元整体在人身上有三类表现形式,一是有形的实在的肉体,二是奇妙的神意,三是贯穿内外、连系形神的气。下面分别论述之。
一、气
气是人体混元气的基本存在方式,它无形无象,充斥在人体各组织中,弥散在有形实体的周围,它是人体混元整体的体现者。
(一)气的特点
1.全息性:人的全部生命信息都蕴含在人体混元气中,它可以和各具特色的组织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混化,形成有形之体。也可以通过脑细胞来充养意元体-精神活动。
2.运动性:人体混元气可以在全身流动,流动的动力可以是各组织器官(以致于细胞)活动的驱动或牵引,也可以是意念的驱动。
3.集附性:指无形之气多集中与依附于有形之实体及其周围。
4.聚散性:可随形体结构需要与意念活动的指令而聚散。
5.能量转化性:气有不同于各种能的形式的能量,姑且称之为混元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不同形式的能。
(二)气的分位与功用根据气的分位与功用的不同,把无形无象的人体混元气分成三部分。
1、躯体混元气:我们把分布在周身组织(包括躯体、内脏与脑等组织)中,供细胞自身生命的生长、繁殖、代谢与体能消耗的这部分混元气,称作躯体混元气。它以脐内体腔中的下丹田为其中心,可以随意念引动到全身各处。练气功首先就要强化这一部分气的功能。
2、脏真混元气:我们把维系人体内脏特有的分泌功能的混元气称作脏真混元气,它一方面保证内脏各种“无中有生”的分泌功能的实现,从而分泌出各种实体物质;另一方面,它对人的精神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它以胃脘深处的混元窍为其中心,它不受常人的意念支配。
3、意元体:我们把神经细胞(主要是脑神经细胞)的混元气形成的一种质地高度均匀、具有反映性、记忆性、主动性、搜索性等特殊性质的混元气,称作意元体。意识活动是意元体内的活动内容与过程,它能渗透到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中去,对全身生命活动有主宰作用。
一般而言,意元体属于神的内容,鉴于它也是混元气的一部分,所以在这里一并介绍。躯体混元气与脏真混元气仅有微细不同,并无实质区别。其差别只是在不同部位所起的作用不同罢了。譬如,躯体混元气在供应细胞代谢时,组织细胞中产生各种酶的过程,也属于无中生有的过程。只不过这一过程不像内脏分泌的各种物质更有独*立性。躯体组织的细胞产生的各种酶是为了满足组织本身代谢过程的需要;内脏的组织细胞分泌的各种物质则不是直接满足内脏自身代谢,而是满足全身生命过程的需要。满足内脏细胞自身的代谢的气也属于躯体混元气,它和供应分泌过程的气难以区别。至于躯体混元气可以受意念支配,而脏真混元气不受意念支配这一点也不是绝对的。通过练功,内脏的混元气也可以听命于意识,于此更可看出,它们本无区别,都是人体混元气的一部分。我们只是为了讲述方便,为了指导练功的方便,才依据分布部位与功用的差别而分别命名讲述而已。
二、形(精)
形是人体混元气凝聚成实体物的表现,是人体混元气中所包含的标志着人的本质整体特性的时空结构及功能通过聚合成实体物被淀积固定下来的表现。一旦无形的混元气聚合成有形之物后,无形混元气就被“压缩”到实物之中。在实体物周围尽管还有该实体物的混元气场,但它的密度、范围是受实物制约的,与原来未凝聚之前的“自由”状态有了巨大差别。鉴于形是人体混元气凝聚而成,所以人体的形中也有全息特性。这一点在上一章的《人体整体观》中已经介绍过了,这里不再重复。这里只拟把精的全息性做一简单介绍。
气功理论里讲的精虽然包括一般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但这里主要是讲男女生殖细胞这一特殊的精。
众所周知,人由受精卵发育而成,而受精卵则是由精子与卵子结合而成。精子和卵子结合可以发育成*人,表明精子和卵子中有发育成*人的全部信息。但不是一个精子或一个卵子就包括着这全部信息。是否精子和卵子中各一半呢?现代科学证明,精子和卵子各具有23条染色体,结合后形成23对染色体、形成完整细胞。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还是说两者互补为好,即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形成一个互补的混元整体。譬如,生物遗传学证明,受精卵的性别差异,取决于精子染色体的性基因是x还是y,而不决定于卵子染色体的性基因x(这说明卵子的性基因x与精子的x性基因不等同,不然的话,两个卵子也能结合形成新的生命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似乎精子的性质在受精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明,精子的染色体包含有新生命的决定性的信息。从另一方面来看,卵子对受精卵发育又起着主导作用。譬如,精子在未进行减数分*裂时,也是23对染色体,而且性染色体具备有x与y,为什么它不能单独发育成新的生命,而只有分*裂后和卵子结合才能发育成新的个体,这表明卵子的23条染色体对发育成新生命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如此,卵子的细胞质也是产生新的生命不可或缺的。如前所述的熟爪蟾的小肠细胞核植入蟾的卵细胞中,可孵化出新的蝌蚪的实验,充分证明卵子的细胞质中有新生命生长发育的决定性因素。至于对新生个体生命来说,到底是精子的因素重要,还是卵子的因素重要,我们说不能这样分,两者是混元整体的互补内容。因为两者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全息性的,又都是全息的互补的半边,只有两者结合才形成一个混元整体的全息结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肯定,精子与卵子在新生个体的形成与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等同的,两者是一整体的互补的对立统一体。它们都有生命的全息性,成熟的精子和卵子是男女两性的功能差异的集中表现,淀积着男女两性混元气的精华。或问曰:男女混元气有质的差异吗?是的。两者似乎一样,但其性质有着对立的因素,这可以从妊娠实验中得到证实:把孕妇小臂平放桌上,掌心朝上,实验者手持一条线,线的另一端拴好一个铅笔头,约1cm长,将铅笔头悬于桡动脉上方,距离约一公分,稍停一会,铅笔头就会自己飘动,若顺动脉的走行方向往返飘动,则是女胎;若与动脉呈横断方向往返飘动,则是男胎。此实验还有另外复杂内容的作法,这里不赘述。
正是因为精和卵都是人的混元气的精华,与人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当人体的精充足时,一方面它周围的混元气场的强度也随之强大;另一方面,精可以化成全息性很强的气,使人的混元气的全息性得到强化,精力就相应地旺盛。中医讲下丹田为生气之源,气功中讲两肾中间为混元神室的道理就在于此。如果不知保持精的充足而频频泄掉,不仅使全息混元气场的强度减弱,而且使很多的人体混元气迅速的凝聚成有形的精,减少对,周身各部的充养,从而降低人体的生命功能。若能使旺盛了的精形成的全息混元气场滋养全身,则人体生命的全息能力就会得到强化。
三、神
神是人的最高级的机能,是人生命活动的统帅,是意元体的活动形式与内容。意元体是由具有特殊功能与结构的神经细胞(尤其脑细胞)的混元气形成的。也就是说,神是混元气的特殊的存在亦即运动形式与内容。对此,传统气功中也有类似论述,黄元吉曾说:
“尤要知元神无迹,元气中之至灵处即元神也。……由此推之,视听言动,日用事为,无在不有元神作用,但有意者属识神,无意者属元神。”(《乐育堂语录》)
《抱混元仙术》中也说:
“盖混元之体,纯一不杂为精,融通血脉为气,虚灵活动为神。”又说:“元神至灵至圣,主宰万事。”
那么意元体是什么样的混元气呢?生理解剖学告诉我们:神经细胞是有异于一般的生物细胞的,它在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不仅有一般生物细胞吸收、排出实体物质(如水合离子、分子、有机分子)的功能,而且加强了接收和发放以能量为载体的信息的功能。这就使神经细胞具有了更广泛和外界联系的渠道和内容,而且这种功能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而不断完善。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任何实在物体都是该物混元气的有形的凝聚态,在其周围还有稀疏的弥散混元气。鉴于此,当神经细胞密集到一定程度时,各神经细胞周围的混元气就互相渗透,连结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既受神经细胞变化的影响,也可以反作用于神经细胞。动物进化到人,神经系统高度发达,而且有了精密的分工,从而使得神经细胞接收、发放能量和信息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众多神经细胞周围的混元气连成的整体也极大限度地增强,功能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它不仅可以反映外界事物,而且可以反映自身内部的种种变化(这是意元体中多层面可以彼此反映的结果)。于是它有了相对独*立性,对此我们就不再称之为混元气,而称为意元体也。
鉴于意元体有全息性、记忆性、反映性、运动性、选择性、聚散性、穿透性、主动性等特性(详述在下一章《意识论》),所以对人体的全部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它决定着人体混元气的整体特征与本质。如果说有形的精中淀积了人的生命全息,那也只是自然的人的全部信息被有形之物固定下来的全息。那么意元体中的全息,则是包括了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的全息,主要是无形的信息贮存(有相当多的内容也被内聚到脑神经细胞有形物质中)。人们的意识活动是概念(词汇)这种特殊信息的形成与主动运用的过程,它是区别于动物的脑混元气的根本所在。动物虽然也有神经活动,也有脑细胞的混元气,并借此识别事物,但它尚未形成完整的独*立活动,而是依附于整个生命活动的,或者说动物的神经活动只是整个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人在神经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立的精神活动,而且生命活动成了完成精神活动指令的手段与过程,使生命活动成了在精神活动支配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行动。人体混元气,既可以按生命活动的规律变化,也可以按照精神的指令运动与变化,这是一般动物难以企及的。
神对生命活动的主宰,在常人常态智能状态下,主要是通过神经活动来完成的,神经细胞的突起(树突与轴突)的终末遍布人体各处,意元体笼罩着整个神经系统,因而意元体的任何信息都可以借神经细胞传输或直接传输到全身各部以主宰其活动。
四、精、气、神的关系
三者都是人体混元气的不同表现形式,有着共同的特点,如全息性、聚散性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气可以充养形(精),可以聚集为形;有形之形和精可以转化为气。在人体内这一有无相生的过程时刻都在进行着,练智能气功特别重视这一环节。因为在转化时,混元气的形态、功能都将发生变化。有无相生之时的混元状态不仅是均匀态,而且是紧密联系着形、气之变的匀态,此时加以轻微的扰动,即可显著地影响其变化。如何影响它呢?意识可以穿透并引导其变化,因而无论是练功时,还是治病时,用良好的意念对有无相生之过程予以引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可逐步达到“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的境界。
神不仅需有形的神经细胞做依附,而且需气来充养。鉴于躯体混元气可受形的局部性的影响,因而充养神的气必须是在体内进行了精加工的气,具有高度全息性的气。此气主要产生在生殖之精的有无相生的过程中。传统气功中于活子时(性兴奋)采药归炉,不使精气外泄,称为“还精补脑”,其理即此。孩童时性机能尚未成熟,何以养神?孩童的性器官虽未成熟,但身体内有另外的发生精气的机能(注意这里说的精气不是生殖之精,而是属于元精的内分泌的有关内容),男性幼儿睡觉时yj勃起即其象征,此即老子说的“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之道理。虽然如此,孩童时神之功能终归是不完善的。神的完善与精的成熟基本是同步的。那么智能气功不练下田,又如何增强神的功能呢?我们充分发挥神意主导气与神聚气的作用(这是神对气的又一作用),集聚大自然中的初始混元气以充养之。对于气能随人心意变化,《文始真经》中说:“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之觉寒。”又说:“心之所之则气从之……我之一心,能变为气,能变为形……”这是还未被人们认识与掌握的神妙而深奥的道理。虽然传统气功中亦多以自身之精、气、神为修*炼对象,却不知修*炼混元祖气,但有不少修*炼有成者已认识到,“要修大道,非得此真虚元气不能也。”“此气乃空中虚无元气,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也”(《乐育堂语录》)。《玉诠》中也说:
“修*炼之法不守心而守气,气从混元之初而结,先天地而生,始阴阳而立,所以一合一辟,从无极中剖出玄关一窍,气应合阴阳,故曰祖炁。”
智能气功不练下田,直练中、上二田,正是依此来指导练功的。是直接以先天大自然混元气来充养形神的。
神是形(精)气的主宰,将详述于第五章《意识论》中。
总之,精气神三者都是人的混元气的一部分,从发生学来看,无形的混元气生化有形之人体,有形之人体又产生了无形的意元体-神。在人的现实生活中,三者互相依存、转化,保证人的特有生命活动的正常的进行。另外,三者呈渗透包容存在,譬如,有形的实体本来就是无形混元气的凝聚态,不仅在它内部与周围可形成混元气场,即使未凝聚的混元气也可充斥其中。意元体是更精细的混元气,它既可以通过神经细胞的混元气而渗入各部组织的混元气中,也可以直接贯穿与之兼容。人的有形实体中,既包容着无形之气的内容,也包容着意元体的内容。只是我们尚未能完全掌握它们的规律,所以还不能自觉运用它来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服务而已。
Ⅱ、人的混元气的分布特征
这里说的人的混元气的分布特征,是指无形无象的这部分狭义的混元气的分布特性。
一、与有形的人体结构的一致性
鉴于人体混元气中包含了人体时空结构的全部信息,而且这一特性是在受精卵阶段就被定型了,尔后胚胎的发育都是这一定型结构的信息的展示。所以在成*人身体里的混元气的分布与人体构型是一致的,即形体的任何部分都充斥着混元气,在形体周围也有弥散存在的混元气。须知人混元气是一整体,它虽然受形体的影响,但又有一定独*立性。如前所述,人体是混元气在发育过程中混化、聚集成的有形之体,所以人体混元气的分布与先天的造形结构相一致,比如人的躯体、内脏、五官、四肢的特征,先天是什么样子(如有的人有四个或六个手指),那么,人体混元气的分布也就随之异常,与造形结构保持一致。如果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丢掉了一个手指,不能改变人混元气按先天形成的分布规律。在失去手指的位置,仍有标志该手指混元气的造形分布。这已得到了生物光照相的证明。
二、在有形的人体内外,有人体混元气的气态人形结构
这一特征是人混元气在不同层次、聚成不同程度的形的结果。   
(一)在人体的外周有人混元气形成的较稀疏的不太规整的气态人形。也可看作是人体的混元气场。在皮肤外约3~5CM(最多不超过10CM),有一层气,似乎是沿人体垂直轴分布。它直接反映着人的形体的状态,一般来说,体格健壮者这一层气也较充实,在此层气外,有一层稀疏的气(它是通过第一层气外逸形成的),环统周身,它与内气的充实有关。再外面还有一层更稀疏的气,似乎是有往外放射之性。意识活动对人这“三层气”都有影响。练功后可强化体外气态人。
(二)在人体内形成的混元气的气态人形。人体皮肤的真皮与皮下的膜络,相对深层的肌肉、骨骼等组织,有更多的混元气充斥着,由于与形体的结构相一致,似乎在有形的人体内,还有一个气态的人。练功到一定程度,可以察知这一现象。传统气功中所称的法身,基本上就是指人体内外的气态人而言。鉴于人体混元气受意念支配,因而这一气态人的形状、大小都不知不觉地受意念的指挥,心念一动,则变化万千,对此,传统气功中多称仙、佛、魔、鬼现身,其实就是人体混元气不同层次的造型变化。
三、人体混元气分布的不均匀性
人体混元气在整个人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一般来说功能旺盛(强度大小与经常性的程度)的地方混元气多,组织疏松的地方气易通过与集聚,这是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其不均匀性表现在:
(一)人体有三个密集的中心,躯体混元气集中在脐内,脏真混元气的中心在混元窍,意元体的中心在脑中。下分述之。
1、躯体混元气的中心在脐内相应的体腔。如前所述,躯体混元气的职能是供养躯体各组织细胞的自身繁殖与保证各组织特有功能得以实现。它为何会集中在脐内的部位呢?
(1)人从外界摄取的混元气,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有形的食物中获得的,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小肠,位置相当于脐与脐下,食物中的混元气在解体变成*人的混元气的过程中,首先表现在这个地方(这关系到人体混元气的生成与传送的问题,将在第四节《人体混元气的生成》中详述)。从先天来说,人在胎儿期间所需的营养与废物的排出,都是经脐带输送到胎盘和母体进行交换,也就是说,胎儿在生长过程中摄取的混元气是由母体通过脐带输送的。因而脐处成了混元气的集聚与出入之门。
(2)成*人的睾*丸、卵巢虽然离脐较远,但从胚胎发生学来看,睾*丸、卵巢与肾都源于尿生殖嵴,在胎儿内脏形成时期,睾*丸(或卵巢)的位置在肾的内侧,这一位置相当于脐的深处,尔后逐渐下降,男性的左侧睾*丸的静脉至成年仍与左肾静脉相连,可见两者关系的密切。鉴于人的混元气的分布保持着与人体先天结构的一致性,所以保证睾*丸、卵巢各种功能活动的混元气集中在脐的深处,后世又称之为命门,对着背后的命门穴部位。当带有全部生命信息的精将要化生时,混元气就是在这一部位集中与生化的。爰清子《至命篇》曾指出:“两肾之间,混元神室也。”《难经》也说:“生气之原者……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一名守邪之神。”还说:“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从这些论述中不仅可以了解到维持生命活动的混元气产生、集中的部位,而且可以看出它与我们的混元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不过我们称述的躯体混元气集中于脐,不仅是先天之气的肾间动气,而且也有后天的水谷之气,所以这里是先天气与后天气生发、集中的地方。
(3)腰部(尤其是腰部的脊柱)是支撑身体重量的中心,是维持身体平衡的支柱。它是人体形体运动的关键部位,它关系着全身运动,它需要更多.的混元气的充养,这也是使混元气向脐部集中的原因之一。
2、脏真混元气的中心在混元窍。脏真混元气主要指心、肝、脾(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胰与消化腺)、肺、肾的混元气。各有专长的五脏之气怎么会集中在混元窍呢?一方面,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程度的同一性,都接受来自全身各处的物质,如心脏接受全身的血液与淋巴液的回流,同时又运往周身;肺脏接受全身各部产生的二氧化碳,并把氧运往周身;肾脏接受全身血液与排出的代谢废物,并把肾产生的多种激素运到周身;脾脏消化(包括消化道功能)水谷,并把其精微运往周身。现代医学证明,每一内脏都产生一定的内分泌素以供养全身,而这一切都需要五脏进行有效地混化以保证它自身与整体的统一。对于五脏自身进行的混化以形成脏真混元气,将在本章第四节讲述。另一方面,内脏的混元气必然充溢到它自身周围,混元窍地处五脏的中央,五脏外溢的混元气可在这里汇聚,更重要的是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把充溢到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了一体,汇聚在混元窍。鉴于这里的气已没有先天后天之分,而是经过了混化的混元气,更有利于无中生有的混化运动。
3、意元体的中心在神机窍,神机窍在头的中心,念“神机”二字时头内有动触的部位即是。意元体是由脑细胞混元气形成的特别精细的混元气,它散布周身以及人体以外,与初始混元气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有一个中心点,似乎是整个意元体的枢纽与发轫点。在常人层次这一作用被各种感觉信息(或其它强烈信息)牵引而使集中力量分散(详见第五章《意识论》),未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二)躯体混元气的分布可随意念变化
当意念集中到某一部位时,混元气就向该处集中,久而久之,该处的混元气就比较充足了。比如人的手是经常使用的,也是和意念合作最多的,因而手上的混元气较充足,而且受意念支配的效果也较明显。现代生物光照相证明,当意念集中到手时,手上的生物光有明显增强。人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身)也是混元气集中的地方,集中的程度与每个人哪一器官的偏用有直接的关系。
(三)躯体混元气在皮肤与膜络的部位较充足
膜络指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表面的膜,由于这些膜上有很多血络(即细小的脉管),故称膜络。由于混元气的内外混化过程,无论内气外出,或是外气内入都需经由皮肤或粘膜,人体内各组织器官进行混化则需经由膜络,因而皮肤与膜络成了混元气内外交通的要道。另外,人在日常生活中,意念的外向性质可引导气的流向,使之趋向于外,不是引导进入人体深部。而且常人躯体气的快速调节,如快速集中到某一部位,是在意念的引导下,从丹田经由有关膜络完成这一运输的。现代科学对中医理论的经络研究表明,经络现象表现最明显的部位是在皮肤与皮下组织,与混元理论所说的膜络吻合。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膜络,还包括骨膜、肌膜、血管膜、神经膜、体腔的膜、内脏的膜以及更细微的细胞膜等。
综观上述,人体混元气的分布,一是受形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一是受意念活动的影响。练气功主要是利用意念对气的影响,来改变人的不完善,使之趋向更高级的健康层次。

第二节  人混元气的发生史及其进一步的发展
从种族发生史上说,人的混元气是从低等生物逐步演化而来的,对此,我们不拟详述。从个体发生史上说,人的混元气是从受精卵的混元气,历经胚胎、胎儿、婴幼儿等阶段,发展到成*人的混元气,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复杂的混化过程。
Ⅰ、受精卵的混元气
混元整体理论认为,受精卵是受精卵混元气的实体物表现形式,受精卵的混元气是受精卵的非实体表现形式,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但两者又不能完全划等号,因为在形成过程中,两者有着先后因果关系。
一、受精卵与受精卵混元气的形成
受精卵的混元气是精子和卵子结合过程中形成的,它属人的混元气的先天之先天部分。古人认为:只有真正的无形之气,才是先天之先天。
现代医学科学认为,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子直接结合而成的。精子和卵子所以能结合;是由于精于和卵子都只有23条染色体,各是正常细胞的一半,两者相合正好形成一个完整的细胞。这种通过观察试管婴儿的受精过程得到了证实的论点,似乎与我们的混元气理论相抵触,其实不然,因为现代医学是从宏观上观察与论述的,我们是从微观上论述的。无论是从古代的气功观点,还是从当代科学的观点,都认为任何物质的变化均涉及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的变化。混化理论认为,一物质变成另一物质都有原物消失即从有到无与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过程,受精卵的形成也不例外。试详述。
精子和卵子所以能结合,如果仅仅是由于精、卵各有23条染色体(各占正常细胞的一半)的话,那么两个精子或卵子的结合不也同样可以形成正常细胞23对染色体吗?实际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说明了精子与精子、卵子与卵子各分属于同一性质,不能结合,甚至是相互排斥的。而精子和卵子之间则是不同的性质,是互相吸引、有亲合力的(蛋白电泳实验发现,精子集中在阳极,卵子集中在阴极)。实验中也观察到,一旦精子和卵子结合,它们就不能再和其它精子或卵子结合。这就说明了,精、卵结合后,精、卵各自原有的亲合力等特性消失了,而受精卵的特性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在这里,从精、卵特性的消失到受精卵特性的形成之间,是有着一定时、空关系的,在宏观世界中虽然未能把这个前后因果关系展现出来(而且是难以置信的),但在微观世界中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当长度量度进入了10-35米的领域、时间量度进入10-44秒的领域,物质的变化就分不出过去、未来、现在的差别。因此在受精卵形成的过程中,不仅有精、卵特性从有到无的消失过程和受精卵特性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而且在消失与生成之间还存在着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那时,似乎既没有精与卵,也没有受精卵的存在,此即古人说的“空”。这个论点是站得住脚的。不过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无形无象的特殊物态,它是精、卵相互作用及其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特殊物态就是先天之先天的混元气,由此气衍化成有形的受精卵。所以我们说此混元气  不是精卵之气的简单迭加,受精卵也不是精子和卵子的机械的融合。混元整体理论认为,受精卵混元气的形成是经历了两个混化阶段的。一是精子与卵子染色体的混元气进行混化,形成完整的细胞核的混元气,二是细胞核和卵子细胞质的混元气进行混化,形成完整的受精卵的混元气。现代医学只注意到了第一步的染色体的结合,对后一步的重要性尚未注意。其实,这后一步混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若没有与卵细胞的细胞质的混化,仅受精卵的核是不能完成受精卵的发育的。
至此,对受精卵混元气的形成似乎阐述清楚了,其实不尽然,因为上述混化过程均需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即环境中的混元气也将参与混化过程,将成为受精卵混元气的一部分内容。对此似乎不好理解,下面拟通过一些具体事例以说明这一影响。比如:过去的东瀛军队有一种教练、检阅用的枣红色大红马,比普通马能高出二尺,骑这种马显得非常威武高大。然而这种马无繁殖能力,为了繁殖这种马,据说在马交配的时候,周围全用大红布笼罩起来,则容易取得理想的枣红色马,这就是利用红色环境因素对受精卵的影响。另外,现代优生学的试验和统计表现出以下倾向,即在男女合房时卧室色调的布置对婴儿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如:卧室是暖色的,孩子性格趋向于热烈外向性,卧室是冷色调的,则孩子性格趋向沉静文雅,内向。如果卧室有悦耳的音乐,则孩子对音乐方面有敏感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诚然,把这些作用强调太多也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的生命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这从后面所讲述的内容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谈此的目的,旨在使人们认识到任何混化过程中的环境也参与混化这一规律。
二、影响受精卵混元气的整体特性的诸因素
受精卵虽然也是一个单细胞,但它与低等生物的单细胞相比较,则有了巨大的差别。它是由淀积着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人的全部信息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的,它包含着人的全部时空结构的整体信息:如受精卵至成*人的发育过程以及人的组织结构、功能等已经积淀在受精卵内,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与之混化,则可逐步展现出人的全部特性。受精卵混元气中的时空结构的整体信息是新生个体的全部特性的潜在形式,它对受精卵形成后的发育起着导向作用。或问曰:既然受精卵决定了新的个体的形成发育等,为何来源于同一父母的子女竟有聪慧、愚痴、健壮、孱弱、俊俏、丑陋等区别呢?难道同一父母的精子、卵子会有不同吗?这不仅关系到精子、卵子的个体差异,而且关系到混化过程中的差异。
(一)精子、卵子对受精卵混元气的整体性的影响
成熟的精子、卵子是产生它的男人、女人的全部生命信息(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意识的)的承荷者。然而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的生命信息是不尽相同的。譬如青年时期生命力旺盛,但心理活动尚欠成熟,社会交往也相对贫乏;中年时期,三者相对的都比较旺盛;中年后期和老年时期,心理、意识已非常成熟;但生命力开始衰退。在这不同年龄段中,淀积在精于和卵子中的生命信息也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年龄段中,身体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精子与卵子的信息构成。如疾病-尤其是生殖系统疾病,直接影响精子或卵子的健康发育,病态情绪和病态的意识也可以注入到精子和卵子的混元气中。
不仅如此,受精卵混元气的整体特性,还受精子与卵子结合、混化时的互补诱导的影响。如前所述,精子、卵子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且精子与卵子的混元气在受精卵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等同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受精卵的时空结构信息取决于精子的混元气,但被形体固定下来,则取决于卵子混元气,这是一个互补诱导的耦合混化过程。精子的混元气充足,则精子主导这一过程,反之若卵子混元气充足,则卵子主导这一过程。但无论如何,在混化过程中两者是互相激励、诱导、互相补充而形成统一整体的。如果两者的遗传特性同一性太多,则互补诱导性势必降低,就有使新生个体出现先天缺欠的可能,这就是血缘太近者结婚的弊病所在。
(二)精卵混化过程对受精卵混元气整体性的影响
如前所述,受精卵的混元气不仅是精子与卵子简单地结合,而且还有环境的混元气参与混化。现代生理学已经研究了受孕的全过程,认识到精于进入女性生殖器官后,从阴*道至输卵管壶腹,将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才能获得足够能量与卵子结合,这些变化所需条件,都可视为混化环境。不仅如此,混元整体理论认为,这一环境更主要的还指父母交媾时的身心状态以及所达到的性高*潮程度。当达到性高*潮时,人体的各种生命机能都处在和谐的优化状态,尤其是女性可以呈现出近似气功的混沌状态,即短暂的昏昏噩噩状态。这时,男女双方的混元气将进行一定程度的混化并产生一定的混元气场,给精子与卵子注入了高质量的完全的生命信息(性高*潮时,不仅生理、心理处于兴奋状态,随意神经的感觉、运动神经都处于兴奋状态,即使植物神经的交感、副交感神经这一对颉颃的神经也失去了颉颃性,而共同呈现出兴奋性并协同作用,这一切都会影响到精子、卵子的混元气),为将要进行的精卵混化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或问曰:试管婴儿的产生当如何解释?我们认为,尽管试管婴儿的受精卵形成过程中没有父母性高*潮的影响,但取精子时父体也有性兴奋过程,另外,人工受精时试验人员进行的在体外使精子获能过程,也是一种环境。不过从混元整体理论来看,无论如何试管婴儿的混元气一定会有它不完满、不中和的地方(当然,说不定也会有它安闲、幽静、清心寡欲的优点)。
总之,精子与卵子混化时的环境是很重要的,这与非线性物理学称述的初始条件对事件的影响很相似。众多事实证明,在非线性物理变化中,初始条件任何微小的变化,都会对非线性事件的未来的后果有着巨大影响。
Ⅱ、胚胎的混元气
在现代医学里,“胚胎”一词泛指从受精卵开始至胎儿发育成熟的全过程的人体。粗略分为三期:一是胚卵期,指受精后的第一周;二是胚胎期,指受精后2~8周;三是胎儿期,指受精后的第9~38周。我们这里所说的胚胎的混元气是受精卵与受精卵的混元气,接受了母体的混元气,按照受精卵混元气的特定的时空结构进行混化,开始了由受精卵向多细胞的胚层发育,并进一步分化,在受精后的1~8周内初步完成了形成胎儿的各种分化。对这一阶段的混元气则称之为胚胎的混元气。
严格说来,受精后的第1周不属于胚胎混元气阶段。因在这阶段中,不仅受精卵分*裂(称为卵裂)只是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并未增大,而且它主要靠受精卵自身的能力完成卵裂的全过程,第3日形成12~16个细胞的细胞团(医学称为桑椹胚),至第5日约有107个细胞,形似泡状(医学上称为胚泡或囊胚),至第6日开始植人子宫粘膜中,至此后才算是胚胎开始。在此以前,实际上仍属于受精卵的混元气。
从胚泡植入到第6周脐带形成,胚经过了复杂的分化过程,受精卵的混元气按其整体时空结构特性已开始全方位展开。直至神经管形成、封闭以前,是完全开*放型的生长,鉴于当时的每一个细胞中都有活跃的全方位信息,而且生长(细胞的分*裂、分化)之势特别强烈,形成的混元气场也比较强。至第4周左右,神经管形成,心脏开始跳动,人体各部组织的原基开始分化出来,做为人的初始混元气也初步奠定。由于这一时期胚胎在高度开*放阶段,所以胚胎的混元气向外充斥力很强,不仅充斥到母体,使母体精力充沛(有不适应者则被冲的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还可以放散到母体以外。练气功后有感应功能的人,在几十米以外就可感应胚胎的混元气,其强度不亚于一般气功师。随着外胚层内陷形成神经管后,胚胎混元气开始内收入胚。这一发展过程,从混元整体理论看来,是很有意义的一开一合(先外散为开,后收回为合),它不仅把母亲的气,而且将所遇到的周围环境中的适当的气吸收,为形成胎儿的各部结构收集更多的信息,形成了先天之先天的中心,这对胎儿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说神经管形成以前的胚具备了低等生物的特性,重演了单细胞到多细胞的演化,那么,神经管形成以后的胚则具备了高等动物的特征,把生命力开始集中到个体体内,为形成独*立的有高级神经活动的动物奠定了基础。
胚胎的混元气主要是受精卵的混元气接受母体混元气以及母体以外的混元气进行混化,其特征是开*放性较强,原始整体性强。在这一时期内母亲的混元气也比较充足,既可用于治病,也可用于健身,甚至可用这种特殊状态创造良好的体育竞技成果。这一阶段,对优生也有重要意义。
Ⅲ、胎儿混元气
胎儿阶段是第8周以后开始的,胎儿混元气则是胎儿时期的整体时空结构。具体来说,就是与胎儿生命活动有关的混元气,包括胎儿、胎衣、脐带、胎盘的混元气,它们是一个整体。不能把胎儿混元气仅仅看成是胎儿形体的混元气。这一时期混元气的主要特征,是胎盘、胎儿的整体性。
严格来说,胎儿混元气应该从受精第4周神经管形成、封闭后就开始了,因为它已经把向外发放的混元气内聚以发育自己的形体了。鉴于神经管是从外胚层内陷形成,而外胚层将发育成皮肤,神经管发育成神经系统,因而使内在的神经系统与外在的皮肤间有了内在联系。至第6周脐带形成,虽然胎儿的循环系统尚未正式启动,但终究建立起与胎盘的正式通道,至第8周已经可以分辨男女性别,正式称为胎儿。尔后继续发育,使人体各组织器官逐步成熟。总的来说,神经系统与心脏发育最早,至第7个月就具备了独*立生活的功能。
从一个受精卵发育到成熟的胎儿,仅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似乎重演了生物的种族发生史,确实神妙得不可思议。但若从混元整体理论来分析则是可以理解的:生物每进化一步,都有一个复杂的混化过程,都会使该生物的整体时空结构的内容复杂化。该物的混元实体也将随着该物混元气的演化而淀积更多的信息。淀积成实体物的混元气又将成为该物混元气场的“放散”源。这一混元气场则是新的个体生长、发育的导向依据。鉴于受精卵中已淀积了人的整体信息,既有其时间整体结构,又有其空间结构的信息,因而每发育一步都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混化,形成相应的混元整体,从而进一步强化、完善混元气场,为进一步混化奠定基础。如此反复进行,致使胎儿很快完成个体发育的全过程。
胎儿混元气的特性是什么呢?简言之,即人体自然生命生长运动的统一的混沌态。在这一时期中,人体各组织、器官逐步形成,但除了心脏与循环系统开始行使自己应有职能外,基本上各系统、器官均未行使自己的功能,主要任务是完善各自的结构与功能,所需的营养与混元气都基本上是从母体获得,因而消化、吸收与排泄功能均无必要进行工作。
在混元整体理论里,这一时期,属于人的先天混沌状态。胎儿这个混元整体是整个受精卵发育的结果,包括胎儿、胎盘、胎衣、脐带以及羊水。胎儿悬浮在羊水之中,由脐带与胎盘相连,它的周围是由受精卵的羊膜滋养层的绒毛膜与母体子宫蜕膜形成的胎衣。胎儿似乎是生长在母体这个“大天地”中的一个独*立“小天地”,其状态与位于鸡卵中的初孵的雏鸡相似,其不同点只是没有脐带与胚盘而已,颇有点“浑天”的气象。胎儿生命的混化运动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的,一是体内各组织中的混化-自身的生长发育;一是体外-通过脐带与相连的胎盘组织进行的混化。这一过程不仅是和母体交换营养、混元气,而且进行着相当复杂的混化。现代科学证明,胎盘中可以合成多种激素。而且这一混化过程还需要肝胆与胎儿肾上腺素的协助才能完成,因而提出了胎儿-胎盘单位的概念,意思是两者共同执行生物合成作用,仅依靠胎儿或胎盘都不能单独完成这一任务,从这里更可以看出,胎儿混元气是包括胎盘在内的混元整体。在胎儿混元气的混化过程中,如果把来自受精卵的混元气看作是先天之先天的话,那么从母体摄取的混元气则属于先天之后天了。鉴于来源于母体的混元气也是包含有母体的整体生命信息,因而为胎儿的混化过程创造了便利条件。
所以说胎儿混元气处于先天混沌态,关键在于这一时期的胎儿生命活动尚未发生像出生后的生命活动那样的分化,而是处在一种谐调的生长状态中,虽然胎儿有了精、气、神活动的基础,但是尚未进行各自为政的活动,而是共同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活动服务。混元气固然是集中服务于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但形体还没有明显的运动,偶尔出现的胎动也是调整姿势以利于胎儿的发育,神的活动主要也是集中在支配心脏的跳动以行使输送血液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为胎儿的生长服务。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则是在统一的时空结构(即混元气场)的导向下进行的。所以各部的发育,如躯干、四肢、内脏以及各器官都和谐地自然发育,呈现出高度一致性,这也是保证胎儿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由于胎儿的精神尚未真正开始活动,神识尚处于浑浑噩噩状态,加之胎儿所处的环境,周围都是羊水,不仅使身体“免受”重力影响,而且各处受刺激比较均衡。上述的一切,都为胎儿的无分别状态创造了条件。因而使胎儿的混元气似乎呈现出神气混融、形神混融状态,这恐怕就是传统气功追求所谓返先天的境界的依据吧。然而这一境界与练气功的神气、神形混融是有着根本区别的。这里是未分化的各种功能尚未成熟的原始混融,与练功后高级层次的混融是不能比拟的。
综言之,胎儿混元气是一个特殊的混元整体,它很像古代所说的浑天,人类的大地悬浮于大气之中。胎儿自身则悬浮在胎儿混元气中。胎儿自身的混元气是胎儿混元气整体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胎儿虽然有了不同的组织与器官,但各自的功能尚未展示,精气神也没有各自独*立活动,整个胎儿的生命活动都统一在胎儿的自然发育上。它以脐带并通过胎盘和外界(指母体)相连,使脐部成了胎儿混元气的中心(这个中心实际属先天之后天的中心,它是在先天之先天的中心的基础上形成的),另一方面,在胎儿期间,肾、肾上腺、性腺这些重要的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也都在脐附近生长、发育,形成一定的混元气场,所以在传统气功理论中,把脐与命门看成是先天之气生发的地方。而神还没有真正的独*立活动,胎儿时期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除了营养神经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调节着身体发育外,其它如运动、感觉神经的功能基本上尚未真正启动。尽管现代科学对7个月的胎儿的脑电图已有所捕获,但也仅仅是周期出现的波,相当于常人的睡眠态,即或是胎儿的肢体运动,也是低位神经的自发反应。这时期的神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心脏的自律神经对心跳的支配,通过心脏与血管的跳动使胎儿形成宏观的律动,从而加强了胎儿生命活动的整体性。从胚胎形成,到胎儿期的混元气的演化就是完成胎的自然发育。在此过程中,脑是得到优先发育的部位,胎儿的头占胎儿身体比例较大:3个月时占身体的1/3,5个月时占1/4。脑神经细胞不仅信息量充足,而且细胞数、细胞密度都是最大的,属于遗传信息的精在这里集中得最多,脑神经细胞在胎儿身体中是发育最优先与最快的部位,脑脊液也较成年人更充足,这可能就是古人说:脑为“精髓之海”的原因所在吧。鉴于胎儿的混元气还处在先天混沌状态,它的精气神的分布也就无从谈起。
当胎儿各个部分都发育得比较完善了,或者说,当胎儿的混元气已发展到母亲的混元气不能提供新的混化内容时,标志着胎儿已经成熟了,母亲“大天地”内的独*立“小天地”已不再是胎儿生长发育的优良环境,于是胎儿就降生人间了。
Ⅳ、婴幼儿的混元气
胎儿降生后,虽然作为人的各个组织器官都己基本具备,但他们的功能尚未启动,实际上连一个自然的人的全部特征也未具备,即使在剪断脐带内脏功能启动后,各种生命功能也还是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逐步实现与完善。加上出生后的环境的巨大变化,婴儿需要建立有异于胎儿的新的整体生命活动,这一时期一直延续到幼儿与儿童早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内,人的自然属性的完善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说的更确切一点,这一阶段是建立意识活动并与生命活动统一,而且进一步主导生命活动的过程,因而婴幼儿时期的混元气的整体模式是在破坏了胎儿的整体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这一变化是从剪断脐带,“哇”地一哭开始的。
一、出生后的变化
首先是环境的变化,出生后的婴儿冲破了胎衣的狭小“浑天”的“囚禁”,进入了大自然的无限宇宙,摆脱了羊水的浸泡,得到了空气的沐浴。更为重要的是,剪断了脐带,不仅把共同来源于受精卵的、曾和胎儿形成一个混元整体的羊膜、绒毛膜、胎盘等抛向大自然,而且断绝了营养来源与废物的排出通路,导致新生儿内环境的变化:一是出现缺氧,二是代谢废物积存在血液与组织液内,其中二氧化碳(CO2)的浓度越来越高,鉴于CO2能使中枢神经-尤其是呼吸中枢产生较高兴奋度,所以当CO2在血液中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则必然刺激呼吸中枢,使之产生呼吸动作-这是新生儿走上独*立人生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开始的呼吸,将伴随人一生的生命活动。在肺脏开始行使自己的呼吸职能之后,血液中的有形的废物有的经由肾脏排出,有的经由肝脏解毒,从而使肝、肾开始行使自己的职能。与此同时胃肠也开始接受饮入的水与奶类流质食物。婴儿开始由自己完成新陈代谢的摄取营养与排泄废物的全部工作。随着内脏职能的启动,不仅各脏的工作有了显著的不同,而且要求血液的供应也相应地发生改变。胎儿时期的血液循环的形式要彻底的改变。首先是建立了肺循环与体循环的明显分界,以保证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分;再者就是改变不同组织器官的血液流……总之,从过去那种无分别的混沌态进入了情况复杂的需区别对待的相对状态。这一切变化是从先天进入后天的过程,改变了混元气的混化内容与方式:胎儿时经由胎盘摄取母体混元气的过程是在胎儿体外的胎盘进行的;婴儿摄取的己不是带有人的整体信息的母亲的混元气,而是空气中的氧与饮食物这类有形之物中的混元气以及大自然中的无形无象的混元气。新生儿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二、精、气、神的分化与分化基础上的统一
新生儿的独*立生活表现在以自身这个客观物和自然界发生直接的联系,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胎儿时期的先天混沌,引起了精、气、神的分化,这是展示各种功能的过程,是进步,而非传统气功说的“流失天真”。这种分化是整体生命的多样性的表现,因而又是统一的。
如果说胎儿时期的先天混沌状态,使胎儿在短短的40周内完成了生物界亿万年进化历程的重演;那么,婴、幼儿时期的精、气、神的分化与统一,则将使婴幼儿在短短的几年内完成从高等动物进化到人的重演。胎儿的重演主要体现在形态的变化,功能信息淀积在形态之中;婴幼儿的重演主要体现在功能,功能促进形态的变化。婴幼儿的精、气、神的分化与统一可归纳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的分化与统一
这一阶段的时限是从新生儿出生到3岁前后,内容是精、气、神的初步分化与统一。
胎儿脱离母体降临人间,环境发生了急剧而巨大的变化,结束了先天混沌状态,进入了后天生活,新生儿的混元气停止了胎儿混元气完全服务于胎儿的形体发育的使命,开始了精、气、神分立状态。
首先是气的分立。新生儿不能继续从母体获得已加工的具有人的特征的混元气了,开始直接从自然界摄取低层次混元气,通过自己加工、混化成为人所需要的混元气,并按照特有的规律进行开合聚散出入化的运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气的分布体系。对此,本章人的混元气的生成与混化中有详细阐述。
其次是精的分立。这里说的精是广义的精,有形之体(从细胞到组织器官)都属精的范畴。新生儿的形体、不再像胎儿时期那样,把混元气只用于进行自身细胞的繁殖以保证自身形体的发育,而是一面进行自身细胞的繁殖,一面行使自己特具的功能(如肌肉细胞的舒缩功能,神经细胞的传输信息的功能,以及内脏各种细胞的不同功能)。也就是说,形体使用混元气的方式有了繁殖以外的内容,这也是形分立的标志。诚然,形体的双重使命的完成,是在胎儿提供的已经具备了功能的形体的基础上进行的。
神的分立是精、气、神分立的根本。它是建立在形分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神经细胞功能的启动实现的。神经细胞功能虽然也是分立形体的菜单现,但它与一般的分立形体功能有了质的不同。因为神经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失去了再生能力的细胞,因而在它“一生”中,对混元气的消耗都应用在它特有的功能上。为数众多的神经细胞形成了繁杂的庞大的整体。它有接受信息与发放信息的功能,形成了建立在分立形体之上的独特的分立体系。鉴于神经细胞己停止了自身的繁殖,所以它的生命力完全表现在它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特殊混化功能上。这是较一般生物细胞混元气进行的以自身繁殖为主旨的混化更高层次的混化内容与形式。而这一功能的体现又是建立在众多神经细胞活动的基础上的整体活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分立的神。它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分化与统一的过程。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哭声,不仅冲开了喉与声带,而且形成了在脑与脑神经参与下的协同运动,这是关系到支配呼吸肌的肋神经、膈神经,支配内脏的迷走神经,支配喉与口腔的喉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副神经,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等众多神经活动的协同活动,第一次展示出生命活动的整体威力。植物神经也伴随着各内脏功能活动一起展开。各感觉器官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特有的功能,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皮肤的触觉和温热觉等,都在一步步强化。胎儿时期的神集中在心与血管形成全身律动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神的功用发生了形式多样的分化。这一分化是非常必要的,非此不能完善人特有的机能,非此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更为密切的联系。然而人和任何独*立完整的事物一样,当和外界作用时,是保持其整体特性的。也可以说,与人发生作用的事物是以整体出现的,两者是一个意思。可是人的感官却只能接收外物信息一部分,因而必须加强各感官之间的联系以符合整体要求。这是对具备着不同功能的各个器官的进一步的要求,婴幼儿在实践生活中,逐步完成了各器官不同功能的整体联系。如眼睛从单向视物到能移动方向视物,进而建立起视听联系:听到声音后用眼找声源位置等。这一切固然未曾脱离有关感官的形的功能,但其间的联系则是神的效用。那么有形的躯体的运动功能又如何呢?婴儿首先摆脱与生俱来的整体性的躯体运动形式(如哭时四肢与躯干同时运动),逐步学会局部的单一性动作,婴儿的这种运动虽然属于一般的生命活动,但与高等动物的同类动作已经有巨大的不同,因为婴儿从学习运动的开始,不仅得到了成*人的帮助,而且受到了成*人语言的影响。譬如小孩学走路之时,往往是大人一边发“走”的指令,一边扶小孩走,稍有进展后,则可以按成*人说“走”的指令迈步行走。手拿东西也是如此,往往是成*人拿一物摆在婴儿面前并发出“拿”的指令,婴儿随指令去拿。这一切都说明婴儿学习运动的过程都是受意识影响的。至于感觉器官的功能也是如此,家长多次拿玩物让婴儿看,或以发声的玩具刺激其听觉,以引起婴儿的注意,在此过程中,都会伴随语言的引导。为什么在婴儿身上会呈现这种跳跃式发育,即不是先建立起感觉运动功能后再形成高层次的意识功能,反而是在意识主导下学习运动功能?这一方面是婴儿的混元气中包含有遗传得来的人的全部信息,具备了接受语言、产生意识的条件,外在环境中有相应的混元气就可以产生混化而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婴幼儿对情感、意识活动直接接收能力是很强的,成*人的意识活动可以对婴幼儿起作用,所以婴幼儿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由意识主导这个整体基础上的。功能的建立又促进脑的发育。婴幼儿1~3岁期间大脑发育非常迅速,脑细胞的连接形式-树突突触也在这期间迅速发育与完善。随着运动、感觉、思维的建立,意识已经和生命活动不知不觉地合为一体了。
(二)第二阶段的分化与统一
这一阶段的时限指3-6岁这段时间,内容是精、气、神进一步的分化与统一。如果说第一阶段的幼儿的分化发育是在先天混沌基础上进行的,其结果将受到环境的极大影响-甚至分化发展成非人,如狼孩。那么这里讲述的第二阶段的幼儿的分化发育则是在婴幼儿被人定向混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第一阶段的继续与发展。分立的气开始了分位性分化。我们知道,胎儿体内的气是浑然一体的,其分布也是均匀的。胎儿出生以后,虽然气的分布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但其整体性还是比较强的,气的分位集中尚未开始。随着形体、内脏、精神活动的分化,浑然一体的气开始相应地集中、分化成躯体混元气、脏真混元气与意元体三个中心位。
神的活动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活动,即形成形象思维并向逻辑思维过渡。这样的思维活动已是精神世界的特有的活动,是神独*立于生命活动并主宰生命活动的开始。到6岁前后的神经细胞的形态与成*人没什么显著的、差异,这时的精神活动已经能够主动地对有关的形体发出指令,使之成为有目的的活动。与此同时,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己比较完善,对事物的认识正在走向整体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期间,超常智能的整体性与常态智能的整体思维是很相似的。所以在这时期只要对幼儿(6岁左右)进行必要的诱导,就能出现超常智能。鉴于常人没有这方面知识,未能对幼儿施加这方面影响,于是幼儿的神走上了常态智能的轨道。
在此阶段中,神与气都在全面分化,人体生命整体性上也得到了高度发展,不仅建立了整体性思维,而且建立起意、气、形三者有机的联系,初步形成了意引气、气引形的常人的生命模式(婴儿时期不能准确地捕捉玩具,就是未能建立起意气形的定位联系的表现)。意念统帅形与气,不仅表现在意念指令可以指挥自身的生命运动,而且情绪也能够影响生理变化了,形成了在神主导下的整体生命活动。
总之,婴幼儿时期的变化尽管非常复杂,但总括起来不外乎气层次上的先天气与后天气的混化;形层次上的功能的形成与气、形之间的转化;神层次上的内外信息的混化三部分,而且神渗透到了形、气之中并与之进行了混化,初步形成了由神统帅的形、气、神的整体。
V、成*人混元气
前面讲的“人的混元气”,讲的就是成*人的混元气,这里要讲的是成*人混元气是怎样由婴幼儿混元气发展而来的。它与婴幼儿晚期形成的以神为统帅的形、气、神的整体的混元气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就在于婴儿以及儿童的整体混元气还不是人的全部功能的集中表现。因为生殖系统的诸器官尚未行使自己特有的职能,而这是人的最根本的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性器官、性功能是在人的形、气、神发育到比较完善的基础上开始活动的。成熟的性器官的性活动,是人的整体性生命活动进入高峰的标志。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人的混元气所包含的内容,才是现实的完整内容,才能内聚形成有繁殖后代能力的遗传物质。这种带有人的全部生命信息的有形或无形的混元气,一方面把人的生命活动推上了峰巅,一方面又把人的生命活动降到谷底。因为任何动物都有这种繁殖能力。另一方面,人在社会中的广泛交际,以及多种形式的劳动,促进了人混元气的进一步的混化。
在我们讲述过的人体混元气理论里,看到了有人体内的最基本单元-细胞层次上的三种不同情况:一是细胞的全部功能在于繁殖子孙后代一精子与卵子;二是细胞的功能是既有自身繁殖功能又有一般生命功能一体细胞;三是细胞没有繁殖功能,仅有特殊的生命功能的神经细胞。这三种细胞在生物种族发生史上所占韵地位各不相同,生殖细胞是低等生物的单细胞就有的特征,体细胞是生物细胞功能分化的特征,神经细胞则是生物细胞发展到高度分化层次上的特征。当人发育成熟后,这三种细胞同时并存于人体内,一是发育(生殖)之本、一是生命之本、一是生神之本。三者互相影响,交互为用,相辅相成,也相反相成。若精、气、神集中于精,则精气旺,顺则生人以消耗之,逆则成丹以长寿;精、气、神集中于形则形体健,逞强用事则消耗之,自然应事则长寿;精、气、神集中于神则神足,私心萦回则消耗之,为公忘我则增智长寿。
人类发展至今,虽然已雄踞万物之灵的宝座,但人类的自觉自主的灵性远未至极,一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时间不长,尚未完全摆脱动物本能的遗痕,二是人类文明、(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人类对自身还不认识,因而使人类在自己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必然出现盲目性、片面性、局限性,导致认识论层次上的偏执性,致使人类应有的自觉、自主、自控的灵明之性-人类的特殊本质,不能真正实现。今日人类的整体特性是被扭曲或者说是被异化了的人类本性的表现。因为人类至今还没有自己占有自己,实现自己的本质,而是被物占有、被物遮蔽了自己的灵明本性。上述混元气的整体性特征就是对人的这一状态的写照,如人的混元气可以按自然规律进行混化(如在细胞层次),也可以按意识指令进行混化。可是人的意识活动受占有欲支配,失去了本具的灵明之性而呈现“混浊”之性,因而使得人的混元气-本来是大自然混元气的一部分-失去了自然之性。诚然,现阶段人类的混元气又是今日人类的被扭曲了本具灵明之性的自然表现,对此将在本书《意识论》与《道德论》中全面阐述。
Ⅵ、灵通混元气(或称混元灵通气)
这是通过智能气功锻炼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混元气。灵通混元气不仅是人的精、气、神达到了真正的统一,而且能主动地与大自然的混元气进行沟通,使人进入了真正的自由境地,能够随心所欲地运动、指挥自然界的混元气。灵通混元气是以神意为主导的混元气,具有无物不入、无坚不摧、无物不化、无物不生、无毒不解……的神妙功用。灵通混元气的奇特作用,似乎难以令人理解,但在智能气功的实践中已得到了初步展示。如可以愈骨折于倾刻;可以化肿瘤(如脂肪瘤、粉瘤、纤维瘤等)于瞬间;可以剎那间使骨刺无影无踪,这已属司空见惯;可于数分钟内使体重减轻3~5公斤(最多曾达到10公斤)之多;使身高增加2~4公分(最多曾达11公分)之多,亦为众多实验所证明:可使死骨复活(学员潘红,患股骨癌,经手术将患骨癌的骨质取出予以灭活后再置入。病人练智能功3个月后死骨复活,现已将手术时作固定用的金属物取出);可使体内的金属物排出或“消化”(学员张玉山抗美援朝时,打入头颅内两块金属弹片,历经38年之久,于1989年练智能气功,一片弹片从口中排出,一片弹片被化掉);可使骨头再生。(1993年在康复部50天班的第15期学员中,有7例病人因癌症切掉骨头,有的是头颅骨,有的是肋骨,经练功后,切掉的骨头又生长出来并完好如初。第16期又有14例切去了骨头的患者,练功后长出了骨头。)不仅如此,如工、农、林、牧、渔等各行各业生产的实验,也取得了巨大效果。使农作物早熟与增产;使工业生产产品质量与数量提高(已做过的实验有洁霉素、米曲霉素、利福平、赤霉素、酿酒、棉纱加工、钢铁加工……);使建筑材料预制板抗压强度增加;使老化的数控机床运转正常;使果树产果量增加……初步应用就显现了混元气用到哪儿都灵。诚然,这仅仅是实验的开始,仅仅是混元气被主动运用的初级阶段的效果,而非真正的灵通混元气的全部效用。由是而知,一旦真正的灵通混元气练成以后,其威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节  人混元气的运动
对于混元气的开合、出入、聚散、化运动,在第二章混元气理论中已经作过论述,这里是结合人的混元气作更加具体地阐述。
人混元气的运动包括开合、出入、聚散运动和混化运动两部分内容,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互相联系着的内容。开合、出入、聚散是混化的准备过程,混化是开合、出入、聚散所达到的目的,没有开合、出入、聚散的混化,没有混化的开合、出入、聚散运动都是难以想象的。
Ⅰ、人混元气的开合、出入、聚散运动
混元整体的人进行的开合、出入、聚散运动,是在自身与外界作用的界面(即外在界面)、自身内部组织两个层面上进行的。尽管人混元气有形、气、神的不
同,但神气的运动往往需要通过形来体现。鉴于此,我们拟从形的层次入手,来讲述这一运动。
一、外在界面上的开合、出入、聚散运动
人体与外界作用的界面指人体与外界接壤的周身皮肤和有关的粘膜。按照这个标准来分析,在粘膜范围内,不仅上呼吸道与口腔应包括在内,就是气管、支气管的粘膜、肺泡中的上皮组织、食道、胃、肠粘膜等也应该包括在内。只不过整个消化道被咽喉、肛*门等“封”到人的身体里面,似乎成了人的体腔。致使人们竟把它们忘记了是与外界接触的界面了。
在有形的界面的运动形式主要是开合、出入。混元整体理论认为,有形之界面不仅有供有形之物出入的毛孔、汗腺孔、脂腺孔,还有供无形之气出入的窍穴、腠理,以至更微细的气孔。对于有形之物的开合、出入,如皮肤通过外开而释放出有形之物,如汗液(内有无机盐与有机化合物)、油脂、水分以及特异气味的气体,粘膜的各种分泌物等,也可以内合而吸收有关的物质,有很多外用中药就是通过皮肤吸收的。皮肤与呼吸道粘膜有吸收氧与排出二氧化碳的作用,胃肠的粘膜吸收水分与各种营养物,而且它的分泌物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这一切无一不是在开合、出入的运动形式中完成的。这些有形之物的出入过程,现代科学基本上已经认识了;但对于混元整体理论中更为重要的内容,即无形之气随着形体的开合而出入的过程与实质尚一无所知,因而讲述起来比较难于理解。
在第一章混元气理论里指出,在实体物周围有该物的较稀疏的混元气散布着,这些混元气就是通过实体物的外在界面的“气道”开张散发出来的。在人体周围也是如此,混元气场既是实体物与外界混元气联系、混化的先导,又是内外之间的缓冲。这一混元气场直接受实体物界面开合、出入的影响,不同的混元气有不同的调节两者平衡的方法与规律,在人体是通过呼吸、组织代谢与意念三者调节开合、出入的。
在正常的人体生命活动中,呼气时人的皮肤、粘膜的腠理、毛窍、气道开张,内气外出,体周混元气场向外扩展、强度加强,敏感的人可以感到皮肤毛窍开张,有气流出或往外冒气的感觉。这些感觉在手的指尖、掌心、头顶:、印堂、膻中、命门、脐、会阴、涌泉等大的穴窍部位可能会更突出一些。在吸气时,皮肤、粘膜的毛窍、腠理、气道内合,外气随之而入内,体周的混元气场范围回缩,强度减弱,敏感的人可能感到前述部位有气流入,但一般来说,不如外开时感觉明显。这里所说的由呼吸而形成的开合出入,属于鼓动引动,即呼吸引动了大气的外出、内入,由此而鼓动(好像风箱那样)混元体界面的开合、出入。另外,当人体内形成的混元气增多与减少时,也可因混元气“压力强度”而推动混元体界面的开合、出入,如当人的精、气、神充足时,则外开而出,反之则内敛而入。在精神因素方面,神注于外,引气外出,神守于内,引气内入;惊、怒、悲的情绪使气外开而散失,思、恐的心理使气内聚,但太过则气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不过常人还不了解更未掌握神意对气的开合、出入、聚散的巨大引动作用,其实意识不仅是通过情绪,而且可以通过主动的指令使之发生变化,无论是外在界面的还是内部层次的,无一例外,以后要谈的混化运动也是如此。智能气功运用意识的原则就是以此制定的。
然而开与出、合与入并不总是相并而行的。因为开与合的动力学因素有压与引的区别,如内压高的压开与外引而开都可引起外出,但合则不一样,只有内引而合可以入,外压则容易招致闭拒而不能入。由是而知,合与入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这里所谓的开合都是相对的,开不是全开,合也不是全合,否则走上极点,正常生命就难以维持了。这里我们虽然没着重讲聚散,其实开合、出入过程中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聚散,如开与出的过程就是入混元气向外疏散过程,合与入的过程则是向内集聚的过程。
二、自身内部组织层面的开合、出入、聚散运动
人体是一复杂的多层次的巨系统。现代医学将其分为若干系统,系统内又分成器官,进而区分出不同组织,最后是细胞。从混元整体理论来看,虽然无需条分缕细地划分,但混元整体也是讲层次的,整体中也是有部分的。虽然整体中的部分都决定于整体,但它又有自己的独*立性,从形体上也有自己所属的界面。如体内的任何组织器官的界面都有膜,不仅内脏有膜,身体各组织也有膜,骨有骨膜、肌有肌膜、神经有膜、血管有膜,直至细胞也有膜。细胞内的核仁、线粒体等也有膜。这个膜就是该物与周围环境的界面,就是该物混元气进行开合、出入、聚散运动的场所。这一层面运动的动力主要是组织代谢引起的混元气强度的变化。试以细胞为例作一具体说明。人体内的细胞尽管千差万别,每个细胞内进行的生化反应也各不相同,但细胞都是以细胞膜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分开以保证自身的独*立性。细胞通过胞膜和外界联系,从而形成了胞膜层次上的开合、出入、聚散运动,当细胞内混元气压高时,细胞膜外开,膜上的气道开张,膜内之气挟物外出加入到全身的混元气,同时又在周围环境中吸收所需的混元气内入而合,如此反复进行。
Ⅱ、人混元气的混化运动
混化运动是在开合、出入、聚散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样有外在界面与内部组织层次两个层面的混化,不过混化过程有的借有形之物(这里指生物大分子,如氨基酸、单糖等)进行混化,有的则是无形之气(这里包括简单的元素)直接进行混化,前者往往是在局部进行,后者多是在整体中进行。
在一定状态下,人可以凭借与无形的混元气混化来生活,譬如,练气功的辟谷就是。不练功的人也有可以不吃食物只喝少量的水就可以维持生活的。笔者曾遇到3例多年不吃食物的女性,未练任何功夫,但能照常生活并生儿育女,只是体形较常人瘦弱一些。看来这些人就是靠与无形混元气进行混化,来维持人的生机。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机能,只是功能的强弱不同罢了。常人习惯了从实体物摄取生活物质,产生了意识上的偏执,使上述功能受到了排斥,就似乎是没有那些功能了。
在第二章混化理论曾讲过,实体物的混化过程是主体与外部客体的混化过程。其过程包括复杂的整体物的裂解,形成小的实体的简单混元气以失去其原有复杂实体的整体特性,而有了小的个体特性。然后与主体混化,进入主体实体中,成为复杂主体实体的一部分。在人体内这一实物混化过程是在两个层面即外在层面、内部组织层面上进行的。
一、外在界面进行的混化
这里所谓的外在界面进行的混化,是指外在界面附近形成的混元气场的混化。主要指胃和胃肠粘膜对食物有形混元气进行的混化,属于实体物混化的第一步。
胃肠里进行的与有形实体物的混化,首先是使有形实体物失去它固有的混元整体特性的过程,这是通过对有形实体物的磨碎,加入胃肠粘膜以及其它消化腺的分泌物与之混合,再加上胃肠腔中形成的混元气场的作用,原食物的整体混元气被分解成小单元。我们知道,大自然中的不同层次的物类有不同层次的基本单元(称作基砖)。如电子、质子、中子是元素层次的基砖,元素是化合物的基砖,氨基酸是有生命的细胞的基砖,细胞是复杂的生命体的基砖……由于任何生命体都是建立在细胞基础上的,因而生命体内进行的实体物层次的混化,必须符合细胞层次基砖的要求。任何层次的整体,都是把该层次的基砖整合到特定的时空结构中而形成的,如果不符合基砖的规格则不能进行整合。食物中大分子的裂解,不是简单地裂解,而是和人体混元气进行的初步混化。从现代的生物化学来看,胃肠的消化过程是通过各种酶的作用,使蛋白质、糖、脂肪等实体物解体的。这些 是在人体混元气作用下凝聚而成的。因此,这个消化过程,就是人的混元气混入客体的过程,使客体实物不仅要符合生命基砖的规格,而且与人的整体有了同一性。不是吗?把牛奶直接注射到肌肉里的吸收过程,由于未能进行有效的混化,可以引起发烧;进入消化道的牛奶经过混化再吸收则平安无事,这一事实充分表明了混化过程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胃肠粘膜对营养吸收的过程,也是有效的混化过程。这时客体实物已失去它的原有的整体特性成为人体的一部分,但还不是生命活动直接参与者。
二、内部组织层面的混化
无论是从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还是从肺中吸收的氧,只有通过血液运输到内部组织在细胞层面进行混化,才能使从外界摄入的混元气参与到人的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中来。现代科学已经认识到细胞层次的代谢包括能量代谢(主要指糖、月旨肪的供能代谢)与物质代谢(主要指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并认为对这些过程(尤其是能量代谢)已经搞清楚了,其实不然,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混化过程。就拿一般的躯体细胞的代谢来说,无论能量代谢还是物质代谢的过程,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在酶作用下的物质结构与能量转移的变化过程,而参与这一过程的各种酶的产生与调节,又有一个酶生成与破坏的过程。另外,细胞层次的代谢,不仅受着细胞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全身激素的不同影响,甚至还要受神经系统的影响……总之,能量代谢中也有物质的生成(从无到有的混化),物质代谢中也需要能量参与,而这一切(譬如蛋白质合成中的 的作用机制以及能量转移变化等)还有很多问题远未搞清,因为这些过程中都不是简单的变化,而是整体的混化。这个整体混化也是一个长链连锁反应,譬如能量代谢过程(现代医学称为“三羧循环”)中需要十几种酶,而酶的产生又需要另外的酶,因为生物体内任何生物化学变化必须有酶的参与才能完成,这是一长串酶的应用与酶生成的复杂的催化因果链。混化理论不要求对此穷究,因为任何层次的酶与作用物之间的关系基本都是一种对立互补的混化关系。激素的调节作用与受体(靶细胞)也是这么对立互补的混化。神经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也要通过激素起作用。混化理论研究细胞层面的混化过程,目的是要发挥神的作用,使神的主导渗透到细胞层次,这是把人类意识作用所及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人类能够全面掌握自己的生命运动。
话再说回来,能量代谢消耗了实体物的气,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而物质代谢则是消耗一定能量把实体物的混元气整合到自身的时空结构中去,使之成为人的时空结构的实体物态的体现。这种代谢形式的混化运动,在人体各部分组织中都无例外地进行着。只不过在躯体细胞内进行的混化,产生的能量与物质,都是供细胞本身应用的。而内脏细胞进行的这两种代谢的混化,除了自身应用以外,产生的有些物质是供全身有关组织应用的,如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消化腺对消化液的分泌等都是这样。神经细胞进行的这两种代谢的混化,除供自身应用外,还要供思维活动所需的全部信息及其运动所需的能量。这就是说,在躯体细胞、内脏细胞、神经细胞所进行的混化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是我们把人体混元气划分为躯体混元气、脏真混元气、意元体的道理所在。不仅如此,意识活动还有它特殊混化内容,尽管意元体是脑细胞的混元气,但形成具有独*立的意识活动以后,就与生命活动层次的混元气有了质的不同,意识活动成了思维领域里的概念性活动,形成意识活动与生命活动“两极”分立状态。然而两者又是统一的整体,而且意识是生命的主宰,两者统一的过程就是两者混化的过程(详见第四节《人混元气在生命活动中的形成过程》)。
人的混化运动,除了作为一个主体摄取外物进行混化,还有与外物相互作用的混化,无论是施作用于外物还是接受外界的刺激都有一个混化过程。施作用于外物,通过形体或直接把意与气注入客体中,使客体发生变化,这是使自然物打上人的烙印的过程,无疑是一种混化;认知外物的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有一个与外物的混化过程。主动寻找外物固然有.近似于施作用于外物的混化,就是被动接受信息时,只要能引起注意(不管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就会把意识注入到客体中,形成意念和客体物的信息交换,并在意识领域里打上一定的印记。这是一种特殊的混化。

第四节  人混元气在生命活动中的形成过程
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如细胞的代谢、器官或组织的运动与感觉,以及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都是人混元气在不同层次上的混化表现。人的混元气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被消耗,一方面又对外界的混元气进行混化,生成*人混元气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在常人体内经常进行的人混元气的生成过程和它在种族发生史、个体发生史中的形成过程相似,也有一个先形成生命层次的混元气,而后演化到人的混元气的变化过程。本节拟对这两个过程分别予以介绍。
Ⅰ、生命层次的混元气的生成过程
人的生命层次的混元气的生成过程,就是人混元气对外界混元气混化的过程,分为在腹腔进行的混化与在身体组织进行的混化两部分。
一、在腹腔混化生成的混元气
(一)在腹腔进行的混化
各种营养物在胃肠进行消化的过程,是人的混元气与之混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使各种营养物变原来的复杂结构为简单“基砖”,同时使基砖与人的混元气混化,从而生成生命层次的混元气。下详述之:
对胃肠中各种营养物的混化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
1.消化液对食物进行的混化:成*人消化道,每天分泌6~8升消化液,其中有各种消化酶,这些酶与不同的营养物如蛋白质、脂肪、淀粉分别起作用使之分解为“基砖”。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消化过程,而是人的混元气集聚并与食物混化的过程。因为消化液是体液经过消化器官细胞的加工、分泌而来,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譬如对蛋白质的消化在胃中需要胃蛋白酶,在肠中需要胰蛋白酶与糜蛋白酶。胃蛋白酶是由胃蛋白酶元经过胃酸(稀盐酸)激活而来,而胃蛋白酶元与盐酸的分泌又有一连串的生化过程。胰蛋白酶是由胰蛋白酶元由肠至活酶激化而来。而胰液的分泌不仅需有促胰液素等体液的调节,而且还受迷走神经的调节,迷走神经是通过放释乙酰胆碱来起作用的。在人体内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和一切生物一样,都是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各种营养物的消化需要酶,在酶的产生过程中也需要另外的酶。我们知道,这些有形物质都是无形混元气的凝聚态,所以说消化过程本身,就是动员人体混元气生化物质的过程,因而也是混元气集中的过程。消化液与营养物相互作用,使营养物的复杂结构解体;如淀粉变成单糖、脂肪变成甘油与脂肪酸、蛋白质变成氨基酸……总之,变成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细小的结构(基砖),在此过程中,生成的基砖由于受了人体 的影响而被人的混元气同化。
2.混元气场对食物以及基砖进行的混化:人体内对食物进行混化、吸收的部位,恰恰是躯体混元气和脏真混元气的集中部位,因而混元气与混元气场是比较强的。强大的气场对食物的消化、对基砖混化使之与人体具有同一性起着巨大推动作用。其中先天肾气的作用尤其重要,它一方面增进胃肠消化功能(中医有滋肾以养胃与补命门以健脾的方法),另一方面直接赋予经混化而新生的气以生命全息性质。或问先天肾气何以有此功能?《难经》中说: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一名守邪之神。”这里所说的肾气实际是指相当于命门这个混元气场,古人说“两肾之间,混元神室也”即此意。为了加深对这问题的理解,不妨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作进一步说明。
现代科学已证明肾与肾上腺可以分泌多种直接关系着整体生命活动的激素,因而肾的混元气场必将影响人体混元气的生发。更为重要的是,在胚胎发生学上,睾*丸(或卵巢)不仅与肾的来源相同,而且位置处在两肾的中间,如果再认真考察一番就可发现,形成睾*丸(或卵巢)实质的细胞,不是经过反复分化的三胚层的细胞,而是来源于比较早期卵黄囊中的具有生殖功能的细胞,由于这些细胞尚未经多次分化,因而保存着具有全部生命信息的繁殖功能。由此实体物形成的混元气场,必然保留着它固有的特性,恐怕这就是中医说的“肾为先天之本”的缘故吧。正是肾气这种先天全息功能,赋予新生的混元气有了人的生命特性。
(二)在腹腔混化生成的混元气
1.生成无形的混元气。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物质都有标志自身整体特性的混元气,当复杂物质裂解为简单物的时候,它原本具有的混元气一部分混入到简单物中,一部分则被释放出来(现代科学所说的结合能的释放只是该混元气的部分表现)。这一部分气是在人的混元气的混化作用下释放出来的,已经改变了它原来的特性而被同化,可以被人体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因而属于躯体混元气的范畴。一般而言,这部分气贮存在肠系膜、大小网膜、腹膜、腹腔、膜络,充斥在腹腔与胃肠之中,参加对食物的气化,也可受意念调动至身体有关部位以加强感觉、运动等功能。此气与中医理论中所述的卫气相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僳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练气功的调动丹田气治病,主要就是这部分气,练硬气功也主要是运用这部分气来强化皮肤、肌肉等的功能。
2.形成营养基砖。这是经过消化形成的精细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与果糖、脂肪酸、维生素等,这些基砖性物质,一方面已被人混元气混化,一方面它们可以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运到全身各部组织进行形体中的混化。与中医理论中的营气相似,因而这部分营养物质还不能直称为混元气。
二、在身体各部组织混化生成的混元气
在身体各部组织进行的混化,一方面是把营养基砖进行合成混化,形成体内各种组织或大分子化合物,如氨基酸形成各种蛋白质、脂肪酸和甘油在细胞内形成三酸甘油脂,葡萄糖形成糖元等;另一方面,细胞内的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也在进行合成与分解,葡萄糖、脂肪酸进行氧化。在此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只是混元气从实体物释放出来后的一种能量表现,这一系列反应又是在各种 的作用下完成的。现在已知的人体中的酶多达3000余种,可是还有不少反应过程仍不甚了解。这说明人体各部组织内进行的新陈代谢是非常复杂的混化过程,虽然都是在有形物质层次上进行的,但“有无相生”的混化过程是贯穿过程的始终的,既有实体物化成混元气的过程,也有混元气凝聚成有形物的过程,也有实体物之间聚合与分解过程。由此产生的混元气既要供局部组织的形成,又要供形体各种运动的消耗,如各种肌肉的运动。这一混化无论是在躯体细胞,还是在内脏细胞,基本是一致的。我们说内脏中也有躯体混元气的道理就在于此。鉴于内脏细胞的混化除了完成自己(细胞)内部结构的代谢外,还要行使分泌与自身无关的激素等物质,而且在常人只接受植物神经与激素的调节,一般情况下不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我们称内脏的混无气为脏真混元气以示与躯体混元气的区别。
Ⅱ、人的混元气的形成
上述形成的混元气,由于还未和意识活动结合到一起,因而只能称为生命层次的混元气。只有当意识活动和生命层次的混元气交融在一起,才是人的混元气。我们知道,意元体是一种非常精细的混元气,它可以穿透任何层次的混元气,所以能和生命层次的混元气混化形成*人的混元气,使意元体这种特殊混元气渗透到生命混元气中并能支配之,使生命层次混元气打上了意识的烙印。   
意识通过三条途径和生命层次的混元气进行混化。
一、通过神经细胞进行混化   
生理学指出,神经系统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统帅,统帅职能的实现则主要是通过遍布全身的神经细胞传输信息来完成的。从现代科学来讲,这一过程是神经细胞的实体与身体各部组织实体之间的联系,其媒介则是靠神经介质进行传递。现代科学对于属于意识活动的指令如何变成神经细胞的信息尚不清楚,混元整体理论的意识论把这一运动过程已作了简述,主要是意元体的这种特殊混元气引动神经细胞的混元气与各部组织的混元气进行混化的结果,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传递介质的化学物质,只是伴随混化产生的凝聚物而已。按照混元整体理论,神经细胞之间应该有不借助化学介质与电传递而起的反应,至于如何设计实验,就是生理科学家们的任务了。
二、通过神经细胞的分泌物进行混化
这里所说的神经细胞的分泌物,不是指下丘脑与垂体分泌的激素(因为这些激素本身属于脏真混元气的内容,而非意元体的内容),而是指在意识活动过程中,意元体的变化引起的“有无相生”的变化。在脑细胞中产生的一些物质,通过循环系统分布到全身,或通过“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如位于第三脑室两侧室旁器的室管膜细胞,松果腺复合体的光感受细胞,以及行经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直达脊髓的联合器下形成的纤维等,可以把脑中的分泌物通过与脑脊液混化影响神经与周身的混化。
三、意元体直接与周身混元气混化
常人的这种混化不是有意识进行的,而是自然进行的。它主要表现在人的各种活动过程中,意念一动就可引动气的流动;其次表现在情绪对气的聚散、升降等变化方面。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的混化,使生命层次的混元气有了意识的内容,从而成了标志人的整体生命特性的混元气-人混元气。这一混化过程主要是从胎儿后期至婴幼儿时期的发育过程中,在形体及其功能的发育和意识形成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正因为意识活动和人体混元气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当宁静的意元体中一旦产生了意识活动,尤其是指令性意识活动,就会引起全身的变化。在后面《意识论》讲述的“意识的作用”以及《道德论》讲述的“道德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Ⅲ、对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的人的再认识
我们在《混元论》《整体论》与本章中都讲述了人是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尤其在本章强调了精、气、神是人的混元气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人的混元气是人的整体生命特性的表现。虽然我们已经用了不少笔墨来描述这一整体,但似乎仍有不少莫名其妙的感觉。按部就班学理论时觉得头头是道,放下书本联系实际时顿感迷雾茫茫。这是因为我们己习以为常的现代科学,对人的研究只涉及了人的实体结构特征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意识活动的研究虽然建立了心理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学科,但对意识活动仍知之甚少,形成了以形体研究代替生命研究的偏差。在人们的常识中意识活动可以从行动(包括语言)中体现其存在,所以人们难以否认其存在。而气则不然了,它无形无象,寓于形与神的活动中,不仅常人难以察知其存在,鉴于气是各种能量的混化状态,在没有转化成具体能量时,就是现代仪器也难以见其端绪。我们把气说成是包容了形神全部内容的整体存在,但由于我们还没建立起超常智能模式以感受到它的存在,所以是无法理解的。至此,或许有人要问,既然对气不能理解,为何还要讲气呢?。直接讲身心整体观不是也可以吗?这样又能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又便于人的理解、学习与掌握,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是因为舍掉了气,人的身心整体观是建立不起来的,是不能反映人的真正本质的。综观前人的论述,-无论是神学的灵魂论,还是佛家的四大和合论,还是物理学家的“人是机器”论,还是哲学家的精神物质二元论……都不能正确地深刻地阐述人的生命本质,更不能揭示人类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规律,即使传统气功与中医理论中精气神的整体观,也未能促进人类走向更高级飞跃。或问何以致此?因为人类发展至今,实际上尚未形成真正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更没有体会到气的存在。
我们知道,人类区别于动物种属的本质,是建立在生命活动基础上的意识活动,能够主动支配在意识指导下的生命活动,这表明人类的意识活动有了独*立性。然而在人类的早期阶段与动物那种神经活动与生命活动合一的“混沌”状态尽管有了质的不同,但意识活动还是“屈服”于生命活动的。时至今日的人类,意识确实有了极大的独*立性,好像脱缰之马,可以在宇宙的各领域自由奔驰;好像无底陬囊,可以尽收宇宙万物,人类的意识似乎成了雄居宇宙之上的主宰。但是人类意识这座尊神却不知对自身肉体自觉地发号施令,而是任其自然,结果是欲图主宰宇宙的人类,却连自身也未能主宰。从混元整体理论来看,意元体不同于生命层次的混元气,实际上它是凌驾于生命活动层次的混元气之上的,虽然意识对生命层次混元气进行了前述的混化,但是远没有达到统一的地步。这是因为:  (一)人类尚未认识到主动统帅生命层次混元气的途径、方法及其重要意义,因而还不能去主动地进行统帅;  (二)意元体的活动未能形成完整统一的心态,人的意识被人的不同感官的心态“五马分尸”了。由于人的感官都是接受事物某一侧面的局部特性,因而人们认识事物整体性就必须对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抽象出完整的概念,这样的思维过程是整体的意元体占有各感官心态的过程,因而也是意元体的整体心态被诸多心态割裂的过程。在这种心态下,是无法真正统帅属于生命活动层次的各个器官的活动的,这就是当今人类生命的现状。它无疑为哲学的二元论提供了客观素材,传统气功与中医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也是对这种状态的描述,因而是不彻底的。因为人的意识尚未能真正的渗透到人体各部生命活动中去。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呢?答案是建立意元体的整体心态,而这又需靠开发出超常智能,这不仅可以使人感觉到自身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真实性,解除迷茫感,而且将使人的生命活动统一于意元体,使人类进入自由、自觉、自主的境地,实现向更高级阶段跃迁。然而这一切已不属本章内容,而是《意识论》的内容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07: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意  识  论
    混元整体理论认为,意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意元体这种特殊物质的活动状态,是意元体内部的运动内容及其运动过程。它来源于对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内、外环境的各种有关信息的(如社会的、自然的、人体生命的)反映,并通过一定渠道主宰着人的生命运动。本章所讲的意识的实质、运动规律及其作用等内容,比较新颖,似乎与人们常识(尤其是哲学)中对意识的认识距离较大。为了便于理解这些论述,让我们先暂时离开混元整体理论,而从意识的物质性这个哲学命题谈起。
第一节  对意识物质性的哲学论证
Ⅰ、辩证唯物主义大师们谈意识的物质性
MKS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认识过程,认为认识是从感觉到知觉到表象,最后抽象形成概念而进入意识领域,从种族发生史与个体发生史上阐明了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恩格斯说:
“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的超感觉,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第223页)
当恩格斯谈到物质的运动时说:
“物质的运动,不仅是粗糙的机械运动,单纯的位置移动,而且还是热和光、电压和磁压、化学的化合和分解、生命和意识。”(《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376页)
这等于把宇宙中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七个层次,即位移、光、电、磁、化学、生命、意识。这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三大范畴:非生命物质运动范畴、生命范畴、意识范畴(现代科学对前者研究较多,对后二者则探讨较少,故而我们知之甚少),这说明了恩格斯把意识是看作一种物质运动形式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也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既然意识是运动形式,也就必然是物质存在形式。有人说:物质运动形式和物质存在形式不能等同。我们说,这是不对的。恩格斯对此已有了明确的答复: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408页)还说: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65页)
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也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
还援引了普列汉诺夫的话说:“意识是物质的内部状态。”对此,苏联50年代的大学哲学教材《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则进一步指出:“意识是具有大脑这种特殊结构的物质的内部状态。”M在《辩证法唯物论提纲》中更明确指出:“用彻底地唯物主义论见地来看意识这种东西,那么意识不是别的,它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到目前为止,科学界虽然还不知道意识运动到底是什么样的运动形态,但从现代科学的成果来推理,也是可以说得通的。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任何实体性物质,只要有它的内部状态,外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场的存在,实体性物质与场性物质总是以双重结构的形式存在的。革*命导师们把意识视为大脑的“产物”、大脑的“内部状态”。因此,可以想见,意识就是与实体性物质大脑成为双重结构的、类似场的形式存在的相关的物质运动。
Ⅱ、科学实验证明了意识具有为科学所确认的物质特征
一、意识活动可以显示出能量特征
近年来为数众多的特异功能实验证明了意识活动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形、位移等变化。如北京师范学院林书煌教授等人监测,由王斌、王强(特异儿童)做的意念致动实验,设计非常严格,合乎样品唯一性要求(排除了作弊的可能性),先后转移的样品有磁铁、昆虫、M3螺母、火柴棒、M6螺母、机械手表等,还可以使电子表变慢等。要使有形体、有重量的物品发生位移或形态变化,必须借助物质的力,否则是不可能的,这已是现代科学的定论了。既然意识活动能使之成为现实,证明意识活动是有力度的,意识的物质属性也就得到了确证。这些实验的成功,为平日说的“精神力量”、“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找到了科学根据。其实马克思早就讲过:“意识也是一种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第496页)恩格斯也讲过:“思维是能的一种形式,是脑的一种职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第368页)如果意识的这种力不是来源于物质,只能归于上帝、神的力量。这正如列宁援引狄慈根所说的:
“没有实物的力是没有的……如果唯心主义自然科学家相信力是非物质的存在,那么在这一点上他们就不是自然科学家,而是……看到幽灵的人。”(《列宁选集》卷2第272-273页)
二、意识可以呈现出物质作用
近年来智能气功实验,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的意念活动使癌细胞增长或杀灭,而且可以用于工、农、林、牧、渔各业的生产。1992年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智能气功研究组在年初和年未召开的两次学术经验交流会,均有近百篇论文报告了各地智能气功组织(或个人)与当地有关部门的研究人员合作所取得的实验成果。其中以农作物增产实验内容最多,如小麦增产4.8~13.5%,水稻增产4.6~26%,玉米增产3~28.5%,平菇增产30~45%,大白菜增产32.87~35%,架北瓜增产26.7%,其它还有棉花、大豆、蕃茄、葱头等均获得增产。不仅如此,更加可喜的是北京大学教授、73岁高龄的李孝芳女士在内蒙赤峰县进行的智能气功外气实验,取得了一年收两季作物的破天荒成果;石家庄铁道学院的试验,通过意念活动使混凝土预制板增加了抗压强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一切都雄辩地证明了意念活动具有特殊的物质性,否则是无法取得如此丰硕的物质成果的。

Ⅲ、科学实验证明了意识具有为哲学所确立的物质特征
列宁指出:
“物质这个概念在认识论上,正如我们已经讲过的,指的只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不是任何别的东西。”(《列宁选集》2卷第267页)又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2卷第128页)
多年来大量实验证明,意识符合这一物质定义的条件。在1981年北京气功研究会召开的换届会上,一位气功师不同意气功有意识感知功能。气功研究会的王仲平同志用一个实验来说服他。王用手摸着一个脸盆,让该气功师用意念围着这个脸盆转,王能感知转向。该气功师亲自实验。他的意念先顺时针转一圈,又逆时针转一圈,再顺逆各转半圈,结果,王仲平同志都说对了。在这一实验中,那人的意识活动独*立于王仲平的意识之外,它不受王仲平意识的影响,却能为王的意识所感知。1988年吉林市东北电力学院召开气功研究会成立大会,王有成同志去做表演。他说,你们谁想什么我能知道,引起了师生极大兴趣。院长到前面说:  “我试试”,接着想了一个人名字。院长问叫什么?王将人名写在纸上,而后让院长说出,王再将纸上写的人名展现于师生,完全正确。副院长上去想了个外文数学公式,王有成不懂外文,便根据感知把它描画下来,也正确。副院长又想了个去比利时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王又正确说出。王有成同志的表演,博得大家一阵阵掌声。1980年北京电视台播过一个三岁孩子的表演,这孩子用手摸着他爸爸,他爸爸做一个数学题,这孩子能感知他爸爸脑子里的思维活动,并能说出答案。1980年至1981年,我们做过多次这样的实验:一些人都集中意念想一个字,有特异功能的孩子能说出大家想的是什么字。这些实验所证明的意识的可感知性,表明人的意识符合列宁说的“物质概念,除了表示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之外,不表示任何其它东西。”(《列宁选集》卷2第273页)这个物质定义的条件。
Ⅳ、承认意识的物质性不违背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命题
列宁曾经指出: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卷2第147-148页)
M在《辩证法唯物论提纲》中也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认识论的领域才有意义,如果超出认识论领域把两者对立起来,无疑是违背了辩证法。”这是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当然我们认为宇宙是物质的,物质决定精神。否认这个原则,就是唯心主义,它与唯物主义是尖锐对立的。我们既承认物质决定精神,又说意识(精神)也是物质,这二者怎样统一呢?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讲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是从宇宙间一般的、普遍的意义上讲的。我们说的意识也是物质,这个物质不是一般的、普遍的意义上的物质,而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两者间有着全称判断与特称判断的区分。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类的时候,地球已是物质的世界,但那时不可能存在人的意识(精神)。只是随着地球物种的进化出现人类的时候,做为人脑特殊机能的意识才随之产生了。所以意识是建立在比较高水平的、复杂的物质层次基础之上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它是被人脑这种物质所决定的。因此,说意识也是物质,与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和物质决定精神是一点也不矛盾的,与列宁引用狄慈根的话所阐述的观点:“物质是精神的界限;精神不能超出物质的界限,精神是物质的产物,但物质是比精神的产物更大的东西。”(《列宁选集》卷2第249-250页)是相吻合的。
承认意识有物质性与庸俗唯物论有何区别呢?
庸俗唯物论是19世纪30年代,新黑格尔派解体以后出现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它认为宇宙间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这在当时,在反对认为一切都是精神的唯心主义观点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不过,它认为精神这个物质是物质的人脑分泌出来的。说人脑分泌精神就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就把物质存在的形式庸俗化、简单化、绝对化了。似乎物质的存在只能是实体性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形式。对这一点,连当时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也不同意,他说如果他们是唯物主义者,他就不做唯物主义者了。我们讲意识是物质的,是讲它是不同于一般物质存在形式的特殊物质形式,即它是建立在人的大脑皮层这种特殊物质结构基础上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它产生于人脑,从属于人脑,又须臾不能脱离人脑,它不是实体性物质。这都是与庸俗唯物论观点截然不同的。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庸俗唯物论还应该属于唯物论的范畴,在意识的物质性这个根本点上,它还是正确的。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错误时,把其辩证法的核心-发展的观点也抽掉了,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是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所以,我们在批判庸俗唯物论时,也要保护它认为意识是物质的这个正确的根本之点,避免把婴儿泼掉。
V、承认意识的物质性与唯心论的一元论、二元论的区别
一、与唯心一元论的区别
唯心论的一元论认为精神是精神的,物质也是精神的,它立论于精神,而且认为精神是不可知的。我们认为物质是物质,精神(意识)也是物质,我们立论于物质,而且认为物质是可知的。我们与佛教的唯心论的一元论,在很多问题的论述上,似乎有些相同,但实际上我们把它的根本点已经改变了。佛家讲意识,认为意识是根本的,它亘古就有,不生不灭,因此也是不可知的。我们讲意识,认为意识不是亘古就有,它是随着人的大脑皮层的出现和人的社会实践而慢慢建立起来的,意识的产生与运动有它特殊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二、与二元论的根本不同
二元论认为宇宙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二者同时存在;物质世界是现实世界,是此岸世界,精神则是自在之物,是彼岸世界,二者各自独*立,互不联系,其间相隔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对这二元世界只能认识其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它们的根本内容和本质。智能气功认为意识和物质都是客观存在,意识有其物质性,不能说这是二元论。因为智能气功同时认为,意识是高级物质人脑(和社会)的产物,它与物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可以互相融和,互相融通,它们的内容、本质和运动规律都是可认识的。
Ⅵ、承认意识的物质性的重要意义
承认意识的物质性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觉得至少需要从两个方面估价它的意义。一是它关系到气功科学研究能否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二是它关系到能否彻底地坚持MKS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上帝从它的最后一个避难所清除出去。
我们在意识的作用一节里讲到意识对人们生命活动和客观世界的某些物质所能起的巨大作用和显示出的巨大能量,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回答只有两种,一种答案是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的力量来自另一种物质,这样就必须承认意识的物质性;另一种答案是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的力量不是来自物质,就是说,是一种非物质的力量使另一种物质发生了变化。这种非物质的力量是什么?是从哪里来的?这必将导致两种结果。第一,陷入不可知论,不知道从哪来的,也不知道它是什么。然而,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可知的,有些事物可能暂时不被认识,但不可能永远不被认识,不可知论是错误的。否认意识的物质性,就没法对意识问题进行研究,这势必把自己引向不可知论。当前心理学研究意识,只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去研究,那只能是研究意识与行为的关系,不是意识本身真正的规律。这种研究意识的方法,有时就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貌。比如,通常有“言为心声”之说,其实,有时的言可能己不是心声了。如敌人潜伏的特务,言行是积极的,其思想是反动的。否认意识的物质性,认为意识不可知,揭示这类事物的本质就比较困难;承认意识的物质性,研究意识本身的固有规律,尤其利用特异功能感知人的内心世界,揭露这类事物本质就容易多了。第二,陷入唯神论。有特异功能的人,能够运用意识搞搬运,如可以把杯子、手表等物搬走。这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这就是意识的力量。意识能使物体发生位移,就证明意识也是物质的,因为只有物质的力量才能使物体移动。如果否认意识的物质性,那么物体在没有其它外力下的位移,只能归到神的力量上去,这就陷入了唯神论,就成了列宁所说的“看到幽灵的人。”所以,有些人本来是为维护辩证唯物主义的纯洁性而不承认意识的物质性,但结果却把自己弄到唯神论上去了。辩证法就是这样无情,你超越真理一步,就走到真理的反面去了。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将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到气功科学中。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到底呢?还是使它半途而废呢?我们必须把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到底,让辩证唯物主义占领一切阵地,这就必须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彻到精神领域中来,揭示意识这一特殊物质的运动规律,认识人的生命运动的真正本质,从而把神学从自然界各个角落驱逐出去。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人们用人工合成茜素以后,就把上帝的最后避难所拆除了。”恩格斯这一论述,对破除当时西方的神学思想,是很有力量、很有意义的。因为信奉上帝的人们认为世间一切物质,都是上帝创造的。如今人工合成新的物质茜素了,上帝造物说即破产了,上帝的避难所即被拆除了。但是,这拆除的不是上帝最后的避难所,上帝的避难所还有意识领域,因为现在许多人在意识上还是相信上帝的存在,其中包括有些科学家。如西方很多科学家信奉上帝,他们说在向上帝祈祷时能产生灵感,有助于创造发明。其实他们的祈祷是在练功,有时在祈祷时产生的灵感,是练功的效应。如果我们通过气功科学研究,把意识领域的物质性及其运动的规律性认识了,掌握了,就使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统帅了意识领域,上帝的最后一个避难所,就真的被拆除了。这将是气功科学事业对MKS主义哲学的一个伟大贡献。
Ⅶ、意识是什么样的物质运动
关于意识的全部内容,将在以后各节中用混元整体理论的观点进行详细论述。在这些理论未讲述之前,要想把意识的物质性从理论的高度说清楚,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这里先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在前述的混元论中,曾结合现代科学知识把宇宙物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是具有质量、能量和信息三特性,而且以质量为主要存在形式的,这就是实体性物质;第二类是具备能量和信息,而且以能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这就是场性物质;第三类是以信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能量、质量都不明显,意识属于这一层次。意识是一种以能量和质量为隐态形式、以信息为显态形式存在的物质。这种物质还没有仪器能够接收它,但从气功里可以确认它的存在。为什么说意识是一种以能量和质量为隐态形式,以信息为显态形式存在的物质呢?这里有必要追溯一下意识的形成。一个事物,具有质量、能量、信息等多种特征,它被人的感官所接收后,其复合信息在意元体中形成该物质的表象。这个表象的形成是此事物的能量和信息在意元体中打上烙印的结果,此时该事物的质量被抽掉了。表象在大脑中继续被加工,抽象成概念,事物的能量又抽去了,只保留下了信息。所以说意识活动实际上就是人脑中的信息活动,意识是以信息为显态形式的物质。有人说,意识活动不就是脑细胞的活动吗?应该说,它们有联系,但不是一码事。意识活动是在脑细胞活动基础上的活动。脑细胞的活动包括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意识活动不等于这个脑细胞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恩格斯早就指出:
“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591页)
这说明脑细胞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并不就是意识活动。这就像电台、电视台的发射天线中有强弱不同的电流在往复运动,发射天线外则形成电磁波传到了远方。电磁波与发射天线中的电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能说电磁波就是电流,电磁波与电流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意识与脑细胞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电磁波以电流为基础,但二者内容却不相同了;意识以脑细胞的活动为基础,二者的内容也不相同。
至于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如何形成意识活动,则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让我们从意元体的体性、功能等基础层面讲述。
第二节  意元体
意元体是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脑神经细胞的?昆元气融合而成的一种特殊混元气。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任何实在物体都是该物混元气的有形的凝聚态,在其周围还有稀疏的弥散混元气。神经细胞的特点是除了在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吸收、排泄实体物质功能外,还有接收和发放以能量为载体的信息的功能。这就使神经细胞不仅可以广泛接受外界信息而反映之,而且可以发放信息施作用于客观事物,使人这个主体和外界的联系具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当神经细胞聚集到一定程度而形成脑时,脑神经细胞周围的混元气融合成一整体,可以把每个神经细胞接收的局部信息整合成整体信息,对具有这种反映特性的脑混元气我们称之为脑元体。当脑元体能进一步抽象形成概念,并能用概念进行思维时,我们称之为意元体。而且这种功能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而不断完善。
意元体内含有人体生命的全部信息,它有接收各种信息,反映事物的功能;有贮存、综合、分析、提取信息的功能;有发放信息指令的功能。当它未受客观扰动时,保持原有均匀状态,类乎古人说的“寂然不动”;当受到各种扰动时,就在其中产生符合客体的反映与效应,类乎古人说的“感而遂通”。意元体既是主观世界,同时也是客观存在。它是可以被高级气功态下的意识所感知的。意元体是产生意识活动的内在基础。
I、意元体的特点
意元体是常人看不见、摸不到、无形无象的物态,它内部极度均匀,没有任何分别,它与脑的实体组织呈兼容,它以脑中心(大脑的中心)为中心点,遍布于脑内外,连及周身,并弥散到人体以外。意元体是人体神经系统所有的神经细胞及其混元气的整体功能的混元态。神经细胞(主要是脑细胞)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是其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可反作用于神经细胞。意元体与神经细胞的关系可模拟于带电导体与它周围的电场,磁体与它周围的磁场的关系,但又有很大的不同。意元体有如下几方面的体性特征。   
一、均匀性与精微性
如上所述,意元体是由脑神经细胞的混元气融合而成的,需知这里说的神经细胞的混元气,是指体现神经细胞对能量、信息的接收与发放等功能的混元气。我们知道,体细胞与内脏的细胞的功能尽管也有不同,但都没越出实体物质代谢(包括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的内容,而神经细胞则进一步发展到了“信息代谢”,如接收信息、传输信息、发放信息……体现信息的一出一入这种类似而又不同于一般物质代谢的功能,这是神经细胞特有的功能,也是它的主要功能,脑神经细胞的物质能量代谢都是为它服务的。由体现神经细胞这部分功能的混元气融合而成的意元体较躯体混元气、脏真混元气无论是精细程度还是功能水平都上升了一个层次,与宇宙的初始混元气相仿佛。
另外,脑神经细胞结构的特殊性:(1)现代科学已经了解到细胞是由液晶态的细胞膜包裹起来的凝胶状的单元体而非坚硬的固体,神经细胞(尤其是脑神经细胞)的“柔软”体性更为突出。这就使得为数众多的脑神经细胞能够紧密地集聚到一起,从而使脑神经细胞的混元气最大限度地彼此渗透、融合,使之达到无限均匀状态。(2)脑细胞的不分*裂再生的特性减少了对意元体的扰动,对形成意元体的无限均匀状态起了保障作用。(3)突触众多的细胞连成一体。这些为形成意元体全方位体性特征奠定了基础。
二、反映性
意元体无限均匀的体性特征,决定了它与外物相互作用的反映特征。它可以把客体的差异如实地呈现出来,这与镜面可以映现客体物的形态、颜色等相似。只不过镜面仅反映物体的光学特性,而且是单一层面;意元体则可以反映事物的全部特性,而且意元体中有无数个层面,既可以反映客体的状态,又可以反映意元体自身的内部状态。意元体对事物的反映,可以通过神经细胞的功能状态变化以诱发神经细胞混元气的变化,从而在意元体中得到呈现;也可以直接接收客体事物的整体信息在意元体中得到呈现。意元体自身的虚灵明净程度越高,反映的灵敏度也越高。意元体虚灵明净的程度的提高除了加强气的濡养外,取决于它自身律动程度的加强与对各种扰动的消除。一般来说,加强律动可减少各种“噪声”的干扰,而减少扰动又有利于律动的进行,两者相辅相成(传统气功多从减少扰动的静功入手,智能气功是从强化律动入手)。
意元体一旦形成,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的信息都可以在意元体内得到反映,形成了意元体的生命全息性,自然界的各种信息也会在意元体中得到反映。
三、能动性
意元体的能动性是建立在人体的生命活动-尤其是神经细胞的活动基础上的。各种生命活动在意元体的众多层面上不仅得到了反映,而且也得到了整体性的综合,形成了一个能动的混元整体。即人的意元体的每一部分、每一层面都有主动与被动活动的特性。
(一)聚散性。聚的特性可以表现在精神的集中与心理学中的注意,也可以集聚出能量甚至形成有形的实体物;散的特性可以表现在精神的淡漠与心理学中的分散注意,也可以解裂能量与实体物。
(二)运动性。意元体中的运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属于基础信息的“微观”领域的运动,这是一种超光速运动,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运动,如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的整合就属此类运动。我们知道,大脑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库,它有140亿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中的DNA有1010碱基对。依此推算其复合信息可达到近乎无限的程度,因而整合与选择信息是在非常庞杂的背景中进行的,没有超光速的速度是难胜其任的。另一种是属于概念信息的“宏观”领域的运动,常人的思维活动就属此类运动。这种运动是可变速运动,既可超光速,也可以低于光速。概念的信息运动是能觉察的意识活动。当它在可控的低速活动时可以用集中精神来加强其活动能力。若在自由活动的高速状态,用力阻止其活动是难以奏效的。比如练功时出了杂念,轻描淡写地引导往往收效,若特别重视它而用力控制,往往适得其反,杂念反而丛生不已。这倒有点像物理学中推测的负物质“遇到阻力反而加速”的特性。
意元体运动的动因不像生命活动有主动与受动之分,因为主动与受动在意元体中是难以区分的。日常所谓的受动是受了客体的影响而产生的运动。我们知道,客体对意元体的作用是难以携带能量的。在意元体中呈现的仅是对客体的时空结构的反映。由此而引起意元体内的连锁变化,都属于不同层次的反映的范畴。意元体中呈现出的反映信息(实时空结构)而产生的运动,是意元体的聚散特性在起作用的结果。与意元体的主动没有本质差别。因为在意元体中的主动运动与日常生活中的主动运动产生的动因是不同的。日常生活中的主动,是指意元体未受外界刺激的前提下发出指令的活动。而意元体本身所形成的任何意念活动(包括主动指令)都是意元体中众多信息互相“竞争”的结果。在信息“竞争”过程中是无主动可言的。只有当一系列信息被整合成定式后,意识领域里才呈现出概念性的指令。至于众多信息中哪些信息会取得主导地位,从常态智能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若从混元整体理论分析,则是将要做的具体事物的混元整体在意元体中所形成的时空结构决定的。如此一来,主动的指令也是来源于意元体中形成的映像,与前述的受动无本质差别。不过受动是对现实事物的时空结构的反映引起的运动,主要是对思考的事物的时空结构的反映引起的运动,两者仅有这点微细不同而已。
当概念在意元体中形成后,便属于意识活动的范畴了。而意识活动有了随意性,表现在驱动性、方向性、穿透性、聚散性等方面。
Ⅱ、意元体的功能
意元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接收信息,加工、贮存、提取信息,发放信息三个方面。
一、接收信息
这是意元体的反映性的具体表现,是客观世界物质的信息内化到主观世界的过程。有两种形式。
(一)通过感觉器官的常态感觉功能接收信息以反映客观事物
人的感觉器官(跟、耳、鼻、舌、身)可以分别感受客观物质的物理、化学等特性的刺激。眼睛为视觉器官,可以接受物质的光学特性的刺激以及有关的信息,如光泽、颜色、明暗、形状等;耳为听觉器官,感受物质的声学特性以及有关信息的刺激,如音频、音色、音强等;身体各部是知觉、痛觉、温度觉的感觉器官,可以接受物质的温度、硬度、力度、光洁度等刺激;鼻为嗅觉器官,接受有挥发性物质气味的刺激;舌为味觉器官,接收物质各种味道的刺激。上述的各种刺激作用到相应的感觉器官的感受器时,就可以引起传入神经的兴奋,进而在脑内引起反应,这些反应都可以引起意元体相应的变化。若是单一的刺激,则是感觉;若是相关的复合信息,则是知觉。当一事物的“全部”信息进入意元体后,则可形成该事物的表象。表象一旦形成,根据该表象部分特征,即可以回忆出整个表象来。
每一事物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发放出的信息作用到不同的感觉器官,引起不同的神经冲动,伴随着不同的生理变化。这样一来,似乎完整的事物被各感觉器官分解了。但是这些信息进入意元体后,又恢复了信息的原来特性。于是各个信息又按其原来的状态组合,表现出原有的整体状态。
(二)借助超常感觉功能反映客观事物
这是被人们视为特异功能反映事物的方法。意元体可以接受感觉器官或其它器官传来的信息,而且反映出来;也可以直接接收客观事物的信息。意元体可以直接感受事物的空间整体特性、时间整体特性以及时空整体特性。所以特异功能认识事物比较快,可以瞬间得到正确结论。它认识事物(按其性质来说)不是根据常人的逻辑运算,而是直接出结果。
二、加工、贮存、提取信息
(一)加工信息
如前所述,感觉器官接收事物的各个侧面的不同信息,反映到意元体后,各局部信息可以聚合,恢复事物的整体原貌。这是事物表象的形成过程,它是经过重复反映后,自然形成的,所以只是初步的加工。在意元体中形成的这样的表象,虽然还未能把客体事物的整体信息包罗无遗,但是已经能够反映事物的概貌,可以看作是客体在意元体中的耦合映象。它占据着意元体的一定“空间”。如果我们把此次在意元体中形成映像的过程称。作第一次加工,那么在意元体中还有第二次加工,即把带有复杂信息的整体映象缩合成一个简单信息即特定的符号-词汇代替之。这是对事物表象的抽象、脱离事物具体信息的过程。这就是常人意识活动的概念的形成过程。现代心理学或哲学认为这种抽象是经过分析、综合、演绎并对现象扬弃的结果,由此得出的概念或判断,抓住了事物本质。一旦表象被抽象并赋予语义的词汇后,形成的词汇就脱离了表象所占据的层面,而进入了另一层面并建立起另外的系统联系,这就是所谓的第二信号系统。如果我们把表象占据的意元体空间称作“第一映象空间”的话,不妨把第二信号系统所占据的意元体的空间叫‧做“第二映象空间”。第二空间中的信号可以从第一空间的映象抽象得来,也可以从本系统中的基本构成中演绎得来,还可以从外界直接接收概念通过意元体“第一映象空间”转移而来。需要指出的是,意元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与计算机机理是不等同的,它不是简单的答应“与、否”的二进制制的运算,而是多频道、多层次、主动的信息集合,可以有创新,可以认识新事物。
(二)贮存信息
意元体贮存信息的功能与一般混元气保留信息的功能是相近似的,凡是进入到意元体中的信息都能保留。鉴于意元体与信息都不占据时间与空间,所以贮存的信息是无限的,不仅意识到的信息可以被接收、贮存,即使是未被人意识到的但己进入意元体的信息,也可被贮存。只是前者成为显在的贮存信息可以被提取,后者是隐性贮存信息,难以随意提取罢了。只有当信息进入意元体后,引起意元体的运动并向信息处集中,于是信息量得到加强,意元体就能明显反映出来。当意元体内产生明显信息变化后,又可以促进它的聚则成形的功能,而使脑细胞发生一系列的实体物质变化。一旦由意元体的信息变化转入实体变化-变化就被固定下来,信息也就被贮存到实体物中。意元体内的信息与脑中实体物又形成辩证的统一,从而呈现新的平静状态。
(三)提取信息
贮存有信息的脑神经细胞的混元气也会包含着所贮存的信息内容,因而也就成了意元体中的一部分内容。鉴于意识的搜索性与驱动性,当意识需要提取信息时,就主动地向该点集中,于是实体物中的信息也就随之得到清晰的映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各种信息都可以被意元体接收并被贮存,但若要能被提取出来却不容易,因为有很多信息是在不知不觉地被接收、贮存的,在整个意元体引起的变化较小,所以难以被回忆过程发现而提取出来。
以上信息的接收、映象与贮存、提取,其工作效率一方面取决于意元体的灵敏度,即被扰动状态;一方面取决于信息在意元体中的有序化程度。
三、发放信息,作用于客观事物
这是主观世界的信息外化与客观事物结合的过程。人的主观世界中的所有信息,都是接收外界信息予以加工的结果。由于接收信息的方式有靠常态功能、超常功能的不同,所以发放信息的方式,也就相应地有了区别。
(一)发放常人信息
它是靠常人的各种器官(包括感觉器官)把信息发放到客观事物的过程。(1)气功科学认为,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时,都不是被动地接受,当注意被感觉目标时,已经发放信息于目的物了。它虽然没有改变该物的宏观状态,但是加大了目标对自身的刺激量,同时也把意识印记于目的物。(2)通过传出神经作用到肌肉、骨骼,作用于目的物。以上两种情况是每个人都有的功能。
(二)发放超常信息
只靠意识活动的整体信息作用于客观事物,如现代科学研究特异功能而设计的“意念启动”,气功外气治病的纯意念治病法等,都属于发放特异信息。需要指出的是,发放特异信息是每个人都有的功能,只不过发放信息的强度有大有小而已。
附带说明一下,这两种发放信息的方式对客观事物所起的作用是大相径庭的。常人发放信息是靠仅有局部特性的器官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是与客观事物的局部属性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多属于物理、化学特性的内容,与之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是物理、化学层次的混元整体。发放超常信息是意元体直接发放出的整体信息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是与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属于混元体时空结构的内容,与之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是超物理、化学层次的混元整体。
Ⅲ、意元体的形成和变化
一、意元体的形成
意元体是宇宙初始混元气不断演化发展的结果,是演化到了具有特殊构造与功能的大脑皮层后,而呈现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它是在神经细胞有了高度分工基础上的混元态。
从种族发展史来看,它是动物界发展到有了比较发达的脑的基础上产生的。很多低等脊椎动物,虽然也能在一定范围内反映客观世界,但还没有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概念的能力,因而还不可能建立起第二信号系统,更不可能映象出意识领域内的自身状态。虽然这些动物也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如低级的分析、综合等),但由于大脑皮层的脑细胞彼此连通的简单化,还不能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元体,对动物脑的这种状态,不妨称作“脑元体”以别于人的意元体。只有到了人这个阶段,各组织器官(如手与发音器官等)的功能的分化进一步精细,形态建构进一步完善,大脑皮层高度发达,脑细胞的数量与构成有了明显变化,尤其是脑细胞之间的联系-树突突触的广泛形成,致使脑神经元中的信息量极大地丰富,这一变化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就使脑细胞彼此间有可能连成一个整体,使充斥在脑细胞内外的混元气完成了最大程度的溶融、混化,从而形成了一个质地均匀、以脑中心为中心的混元体-意元体。意元体的出现,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又上了一个层次,为建立自我奠定了基础。
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亦是如此。当脑细胞发育到相当成熟时(在妊娠的第7个月左右),意元体也随之呈现出来。如“胎儿混元气”中所述,胎儿在子宫内处在发育时期,身体各组织器官都在按自身规律发育,于是决定了在子宫中的胎儿受到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刺激比较均匀;再加上胎儿的脑细胞尚处于较低功能态,尚未建立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功能联系,所以脑中基本上处于宁静状态,还谈不上对各种事物的具体的反映。胎儿出生以后,在未出现呼吸之前,基本上保持着这种状态。应该指出的是,这时意元体中已经包涵着人体的全部生命信息,鉴于这时的意元体只是带来了个体生命与种族的信息,还没有在后天的生命中把信息展开,其功能更没得到体现,意元体处在无识无知、无分无别、最原始的均匀态。因此我们称此为初始意元体(相当于佛家说的白净识-亦称第九识)。
诚然,初始意元体在胎儿期间其“白净”之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身体各部的生命活动由于遗传因素与现实状态,即使是在初始意元体刚刚形成时,就已成为意元体内的特定内容了。然而,这正是混元整体理论与初始意元体的特征,也是与佛家“白净识”的区别所在。
胎儿的初始意元体形成以后的三个月,确实在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变化,如接收体内外的各种信息。所以未能像出生后那样很快建立起初步的意识活动,关键在于胎儿意元体接收的信息未能得到强化:既没有属于常态智能的感官对客体的印证,没有语言信息与实物信息的结合,也没有超常智能的混元整体信息与之接通,所以胎儿的初始意元体在出生前的三个月内,基本上仍处在“混沌”状态。如果能有效地改变上述状况,胎儿意元体也一定会发生相应变化的。
二、意元体的变化
胎儿出生以后,独*立的生活逐步建立,身体各部的功能也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相继地发挥出来。这一切,都会在大脑中打上一定的印记。因此意元体也就之发生了变化,在均匀的初始意元体中形成自我意元体,形成偏执的主观世界(我执),形成一系列意识活动……
(一)自我意元体的形成
这里所说的自我,与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不是一回事。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本我(本能)与超我(理智)的协调者。我们这里所说的自我意元体是客观世界(包括社会、自然和自身的生命活动)内化到初始意元体中形成的主客参照系的综合统一体,它不仅是自我感觉,而且是有一定力量的真实存在,这种力量叫意识力,是由物质力与生命力变化而来的“信息结合力”。它是在人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下面将进一步论述。
胎儿出生以后,一方面外环境不同于在子宫内身体漂浮于羊水中受力均匀的状态了,身体的一部分接触到物质的刚体特性(如床),一部分接触的是空气,于是身体各部接受的刺激有了区别。另一方面,各个内脏功能的启动,改变了胎儿时匀布状态的内环境。这一切都会在初始意元体中打上烙印。随着各感觉器官的活动,外界(自然的与社会的)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输进初始意元体中,于是客观世界逐步内化到初始意元体(也即主观世界)中来。在这个主观世界中的映象开始复杂了:既有人自身生命活动属于主体的信息(尽管人自身对它们还不认识),又有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包括自然环境信息与周围人的信息)。这是客观世界内化到意元体中的最基本内容,是自我意元体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活动还只是处于反映阶段,还未能对生命活动行使指挥权,意元体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可以说是反映关系的同一,即生命活动是什么样子就在意元体反映出什么样子。鉴于环境中的各种信息以更强烈的形式内化到意元体中,而且这些信息是广阔的环境的映象,是不同于自身生命信息的映象,于是在意元体的全部映象中形成了主体映像与客观环境映象的差别。客观世界中实在的环境与实在的人的关系在意元体的映象中得到了反映。然而这时的意元体,还没有主客差别的分辨能力,在主观世界里的映象中反映生命活动的主体映象处在环境的映象之中,它们对意元体来说,都是客体的映象。一旦意元体中映像的主客关系确立后,进入意元体中的这些最初的映象就将成为婴儿认识事物的参照系。换句话来说,自兹以后建立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在此背景上进行的,它成了人认识世界的本底。作为个体的人意识到的自我,就是在这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严格说这似乎是佛教说的“意根”)。这时婴幼儿虽然也接触到了社会,也开始建立人与人的关系,但是尚未建立起区分善恶是非的标准。即使如此,这时的婴幼儿,已经成了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它是作为整体的人的变化的根本。这时的意元体的内容已不同于初始意元体了,因为它已经开始了主观世界的活动,初始意元体的“白净”之性遭到破坏,于是我们把这种主观世界的状态称作自我意元体(它相当于《唯识论》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自我意元体,虽然具有接受、展示客观世界中的是非善恶诸因素的种种差别的能力,但是这一切尚未展开。这时人与大自然乃至社会的同一性是占主导地位的。
自我意元体阶段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它是初始意元体到偏执意元体的过渡时期。从理论上讲,意元体的这三个阶段似乎是界线分明,但在实际上,却是难以明确标定其界线的。严格来说,自我意元体形成时就走上了偏执意元体的轨道。尽管初始意元体已经具备各种功能,由于周围的人没有超常智能,不能与之发生超常信息的联系,因而意元体超常智能得不到强化而不能发展,致使形成的参照系中都是常态智能的映象。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意元体中的内容与生命活动、自然环境是同一的。
(二)偏执意元体(常态智能意元体)
随着婴幼儿的发育,人体各组织器官-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渐趋完善,因而人的自主、自制能力日益增强,人与客观的区别日益明显,两者的距离日益加大。外界事物只是保证人的个体生活必要条件-环境。这种现实反映到意元体中,使得自我意元体的映象发生变化,做为主体的我的映象逐步突出,环境的映象开始服务于主体的我。参照系的整个背景逐渐被主体的我所占据。鉴于这个主体的我,是建立在常态智能基础上的,是片面的,所以尔后在此基础建立的与外界的关系也是片面的,主导人的生命活动进一步发展并形成性格、气质以及道德观念等也必然是片面的。这种状态的意元体,我们把它称之为偏执意元体。它是人们的意识活动的内在依据与基础(这相当于《唯识论》说的第七识-我执识)。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偏执的主观世界,还是自我意元体,都是在初始意元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在初始意元体中加入了特定信息并使之固定成一定模式而形成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这一进化是好的,因为它使初始意元体的某些功能得到了客观体现。但是在初始意元体中形成参照系的各种信息以及在此背景上建立的各种模式,都是建立在人的各器官的一般功能基础上,而这一切都属于意元体的一般功能。由于这部分功能被强化,意元体的特异功能便受到了抑制,使人认识的客观世界也就停留在这个层次上。由于顽固地、偏执地认为宇宙大自然只此而已,所以对宇宙中更深的层次-用意元体特异功能(超常智能)认识的层次,就无从认识。鉴于此,人们只能囿于狭小圈子,并由此而产生很多错误结论,而不能得到更高层次的真知(这相当于佛家讲的“无明”)。
从上述意元体的形成和变化可以看出,初始意元体、自我意元体以及尔后形成的我执,都是在人的发育过程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不是什么“亘古长
存”的,所谓的“无明”,是人的种族发生史中特定阶段的特有现象,而且是人为造成的。从自我意元体变化成偏执体,在参照系中的我被分化出来,先是意元体的功能活动与生命活动的分离与独*立,然后是生理需要的我与客观需要的我以及理智需要的我相继建立起来,再以后是进行观察的我与被观察的我、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被分化出来。在意元体参照系变化的基础上产生了观念的偏执,如私有观念、神学观念、机械唯物观念等,这些观念一旦形成后,又反作用于意元体的参照系,使其偏执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巩固。
(三)圆*满意元体
练气功后,一方面使常态下的信息功能得到强化,使意元体中接收、贮存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开发出潜在的接收、发放超常信息的功能,使意元体参照系中增添了新内容,从而能全面地、完善地处理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由于参照系中常态信息独占的偏执现象得到了克服,所以我们称这一状态的意元体为圆*满意元体。
(四)浑化意元体
当圆*满意元体建立起来以后,意元体中的超常态的特异信息,不仅可以发放-作用到自然界,而且可以发放-作用到自身,因而改变自身被以前常态信息固定的状态,使之成为有特异信息物质层次的状态。由于意元体中的特异信息统帅了整个形体,使机体与意元体有了同一性,所以我们称此状态的意元体为浑化意元体。而对新形成的意元体与机体统一的混化状态则称为意识混元。
上述意元体的变化在各层次上的表现,实质上并不是意元体本体的变化,而是意元体中参照系的变化。因此要真正地弄懂意元体的变化,还必须对意元体的参照系作一番考察。
Ⅳ、意元体参照系
“参照系”一词是物理学名词,亦称作“参考系”或“参照物”,指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其运动状态而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或系统。意元体参照系所述的参照系一词,与物理学参照系一词的涵义有很大区别。意元体参照系是客观世界的各种特性,经由人体各种感受功能内化到意元体中的总体时空建构,它是意识活动的内在规定性的系统模式,是人的主观世界中度量各种事物的量度模式,是认知、判别事物与指导行为的依据。人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是在意元体参照系这个背景中进行的。
一、参照系的形成
意元体的参照系不是一劳永逸地形成的,而是随着意元体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的。如前所述,初始意元体具有“白净”之性,然而这一“白净”之性在它形成的一剎那就被它具有的接收信息的特性破坏了,因意元体一旦形成,它的体性就要发挥作用,于是自然世界中的各种信息都必然地被意元体接受,使之成为宇宙已有信息的全息库(包括自身生命中的已有信息),只是由于这些信息还没有得到初始意元体的强化、激活而处于自然的潜伏状态,与虚空中含有万物的信息但不能展现万物相仿佛。宇宙万物的多样性在初始意元体中也不能得到展现的反映,因而处于混沌状态。随着具体事物的信息(如在自我意元体中所说的)伴随着一定的能量反复地进入意元体,使意元体中的部分信息得到强化与激活而得到显现。尽管这时的意元体对这些信息还没有自觉性,更谈不上予以选择性的运用,但环境中的自然事件、人物、语言、意识等信息从一般到个别、从简单到复杂地逐步被内化到意元体中,成为人的主观世界的内容。当内化到意元体中的信息达到一定程度后,混元气聚则成形的特性将自动发挥作用,聚集成实体物而促成脑神经细胞变化,并把内化到意元体中的信息固定下来。鉴于被固定下来信息开始形成了定式而且又以混元气的形式进入意元体中,因而成了意元体的新加入的固有内容,这些信息内容不仅将成为认知客观事物的模板,而且将成为新映入的各种信息的背景。意元体参照系是客观世界(包括人的生命活动)在意元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内化到主观世界的结果。参照系中不仅有自然界的最基本的信息,而且有万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内容,以及人在以上背景中的地位、状态等。诚然,这一切在不同人的参照系中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可以有难以言喻的差别。这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内化到意元体中的信息也不相同而造成的。
我们知道,参照系的内容是随着各种信息的内化并进一步被聚集固定而逐步改变的。在常人的生活过程中,各种感觉器官接受的信息都是属于局部特性的常态信息。尽管常态信息也有众多的类的差异,但并没有超出常态智能的范围,因而仍属于量的变化。正是这个缘故,建立在常态智能的现代科学的千差万别的各学科知识,与参照系已形成的根本观点是不矛盾的。各种知识的输入,只是把已形成的参照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而已。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参照系中属于局部信息的内容越是扩大与被固定,意元体本具的接收超常智能信息的功能越受压抑而不能显现。由于常人的初始意元体中的超常智能信息得不到强化与激活,更不可能被内聚固定,因而参照系中就没有超常智能信息的内容,这是常人不能发挥超常智能,也是一般具有特异认知功能者(如“耳朵识字”)需借助常态参照系识别的道理所在。
二、参照系与意元体的关系
如前所述,意元体是由脑神经细胞混元气中能与信息发生作用的混元气形成的具有特殊体性的混元气,意元体参照系是由意元体的接收信息功能(经由人体感受功能),把客观世界的信息内化到意元体中并进而建构起来的总体时空架构,在这层意义上,似乎可以说意元体是主,意元体的参照系是客。然而意元体参照系又不尽是客,因为意元体参照系的内容可以聚集形成实体物而淀积在神经细胞中,而淀积了参照系内容的脑神经细胞混元体又可以并合到意元体中去,从而成为占据意元体的内容,使意元体的各种体性受到参照系的影响。如果把意元体原来的体性比做白布的话,那么,当具有特定内容的参照系形成以后的意元体,则相当于被染了颜色的布。一般而言,常人意元体的功能的行使,是在参照系的参与下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意元体本具的自由行使自身功能的权利似乎是被参照系“篡夺”了。在这层意义上,参照系似乎变成了主人,而意元体变成了奴仆,在一定意义上说,意元体受到参照系的类似协同学所说的“频律锁结”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才形成了本节Ⅲ中的“意元体的变化”,也是后面所说的“错认主人公”的道理所在。
前述的意元体的变化,如自我意元体、偏执意元体、圆*满意元体等,实际上并不是意元体的各种体性特征的改变,而是在原来白净的意元体中加入了参照系的内容以及参照系发生的不同变化。人类发展至今,意元体的参照系,虽然已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范围,但仍未超出偏执的领域,从而限*制着意元体的自由行使权利。尽管如此,意元体的本具体性并未消失,它将通过气功接受更多的信息,从而打破旧有的参照系的禁锢而进入新天地。
三、意元体参照系与意识活动的关系
意识活动将在下一节全面讲述之。这里仅将意识活动与参照系的关系作一提示性的简单介绍:意识活动是在参照系的背景中进行的,意识活动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参照系的内容,参照系规定着意识活动的模式,在意识活动的影响下参照系的模式又可以发生变化。这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
四、参照系与自身生命活动的关系
在上一章《人的混元气》中,曾对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做了全面介绍,阐述了神-意元体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统帅作用。当我们懂得了意元体参照系的作用后,再回过头来看意元体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统帅作用,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系发挥的作用。我们知道,参照系内确实包涵着有关人体生命的众多的信息,因而可以使生命活动在它的支配下健康地进行。但时至今日的人类已建立的意元体参照系还是偏执的,所以,使人的生命活动被限*制在参照系所规定的范围内而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活动与任何生命活动一样,必然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但人类已形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意元体,可以在意元体的支配下,突破已往的自然规律的缚束,进入新的自由境地。只是由于已形成的参照系把意元体的功能局限化了,并以之支配生命活动,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被局限在狭小的自然范围之内。人类虽然也会和其它生物一样,在与外界混元气的不断混化过程中逐步向前发展,但终不能跳出自然发展的圈子。譬如,对于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人们已经断定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更改的规律(此即佛家所说的“根本无明”),其实人的生命运动规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可改变的。就拿人必须进食以维持自身的新陈代谢这一事例来说吧,似乎是已经成了绝对不可改变的定论了,究其实则未必尽然。混元整体理论认为,完成*人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可以借助有形实体物的形式来完成,也可以借助无形的非实体物的形式来完成。人在自然发展历程中,主要是靠前一种形式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因而在人的意元体参照系里打上的印记是:食物是保证生命活动的物质条件,否则,生命不能继续生存。现代医学认为,人不吃饭达七日以上,就将形成不可逆的损伤或招致死亡。然而这一结论却被气功的实践所打破。只要向人们讲清气功的道理,使己形成的旧参照系发生改变,认识到不吃饭-只靠气的供养,人照样能够生活,然后进行辟谷10天以上,人的健康可以不受任何影响。更加使人惊奇的是有些人竟能几十年不吃饭,不仅能照常生活,而且能生儿育女,从这里可以看出,意元体参照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多么巨大。
V、意元体的出现使宇宙成了自觉的宇宙
混元整体理论指出,今日的宇宙万物都是从初始混元气沿着两条轨道演化而来。一条是从总体分化成小的单元且越分越细的轨道:从初始混元气→总星系→星系团→星系→恒星→地球→万物→人。另一条是具体事物越演化越复杂的轨道:从初始混元气的原始混元态→引力、辐射场→粒子→元素→化合物→生物
      植物
      动物 →人。尽管上述两条演化轨道形式不同,但宇宙混元气的演化、发展则是一致的,而且其发展过程都是自然地进行,每一事物都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发生作用。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由于意元体有了相对于生命活动的独*立性,有了认知自然属性的功能,不仅可以认识自然,而且可以主动地创造自然。在自然界中的活动与完全的自然之物有了区别,开始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认识与改造自然,使自然界成了自觉的有意识的自然界,自然界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完全按照自然规律自自然然地变化了。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自然界这个整体中是微乎其微的,然而人却能认识自然的无穷奥秘并使之为人类服务。众多的古今哲人对此迷感不解,有的竟直接归之于神。所以如此,就是由于对人体的特殊性,尤其是对意元体不了解的缘故。
物质层次结构理论指出:“物质层次越高,该层次的物质系统在宇宙中的丰度越少,而其结构功能则有更大的多样性。”(《自然辩证法杂*志》第83期:《论物质结构层次的形成》)天文科学告诉我们,宇宙大爆炸后只有一部分物质形成了氢气云,氢气云的一小部分形成恒星;在恒星的演化中,仅1%左右的氢、氦转化为重元素;集聚到行星中的重元素就更少了,至于形成生命的物质则更少。生命物质发展、进化,其中极少的部分形成了人脑。我们知道,大自然中的元素有108种,而已知的分子则有700多万种,地球上生存过的有机体估计有10亿种。人是在如此长期、复杂的演化历程中,在难以计数的生物竞争中的皎皎者,人类所以能雄踞自然万物之上,就因为人类特有的意元体中囊括着自然万物的各种信息(一方面是种族演化在主体中淀积的信息,一方面是意元体接收客观世界的信息)。在这众多信息中,既包括有初始混元气的信息,又包括有宇宙万物的信息。人择原理指出,是人已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宇宙自大爆炸以来变化规律必然如此。混元整体理论指出,信息可以集聚能量进而形成有形的各种实体物。在人类出现以前,是自然信息发挥作用,促成自然界的变化;人类出现以后至今,主要是意元体的常态智能发挥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门科学,使自然界进入了自我认识的阶段。换句话说,自从人类的出现,宇宙不再是自然的宇宙,而是成了自觉的宇宙。然而常态智能是偏狭的,因而宇宙的自觉还是不彻底的。随着超常智能的开发与运用,意元体的全部功能将被启用,不仅使自然界成为以人为核心的、为人类服务的自然界,而且也将使人成为真正的自觉、自由、自主的人。当人类真正了解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以至于意识的奥秘后,宇宙也就达到了真正的自我认识与真正自觉。

第三节  意识与意识活动
意元体是宇宙混元气发展至最高阶段的表现形式,而意识活动则是意元体中的活动内容与过程。混元整体理论所阐述的意识,不仅是作为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而且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来讲述其内容与规律的。下面先介绍意识的含义。
Ⅰ、意识的含义
意识一词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的。在此之前,我国古代称之为心、神,泛指高级神经活动。现在意识一词正被很多学科所采用,但各学科对意识一词都有自己的理解。为了正确理解智能气功科学的意识观,首先介绍一下其它学科对意识的看法。
一、各学科的意识观
(一)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灵魂的表现,是不可知的神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运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的主观世界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合,包括意志、思念、认识等;是大脑皮层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是和客观存在相对立又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心理学
认为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总合。心理活动指感觉、知觉、情绪、情志、性格、思维、记忆、能力等。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在意识的背景下进行的。艾金森、西尔格德等在《心理学》(第153页)中对意识作了如下定义:
“当我们意识到外在及内在事件,回想过去的经验,从事问题的解决,选择注意某些刺激,并略过其它刺激,针对外界情况和个人目标选择并采取某种行动时,我们是有意识的。简言之,意识和以下两者有关:(1)监视本身和所处的环境,以便在意知中正确地表征出知觉、记忆和思考。(2)控制本身和所处的环境,以便能产生并终止行为和认知的行动。”
并把意识活动划分为“意识、下意识过程、前意识记忆和潜意识”四个层次。米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Philip Zimbardo,在他着的《心理学》(第408页)中对意识作了如下定义:
“意识是觉醒状态的一般术语,包括自己本身不同于其它有机体或物体的知觉。一般清醒的意识,包括直接经验流而形成的每一时刻醒觉状态下的知觉、思考、情感和需求,以及伴随而起的对这些经验和我们自己行为的‘评    论’。除了对某些事物-我们正在分析或解译的讯息,甚至于包括感觉本身-的醒觉状态之外,意识也包含醒觉状态本身。”
他把意识活动状态划分为“无知的意识状态、知觉的意识状态和自我知觉的意识状态”三个层次。对这一系列的精神活动,依据生理、心理学的观点,我们把它概括为四个层次:
1.生理反射层。包括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生理神经活动。完成简单的神经反射弧的活动。
2.感知层。管辖身体内外事物的感知,包括中枢神经的各部分分析器。完成各种感觉的分析。
以上两层的神经活动,依靠神经通路(即神经纤维)完成信息的传输与分析。
3.意识层。此层建立在上两层的基础上,把各种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出概念。因此本层功能包括概念的形成活动与运用概念、词汇的活动。如联想、回忆、分析、综合、记忆、推理……本层与前两层有密切联系,并能影响这两层的功能。反过来,这两层又是引起意识活动的重要因素。
4.本体意识层(包括潜意识)。它在整个神经活动的最“本底层”。一般情况下,它被意识层所覆盖,被意识活动所淹没,只有在意识活动停止时,它才能显现出来。它不借助概念活动,直接与信息相合,故无分析,无概念,当概念起作用时,意识活动就开始了。爱因斯坦所说的可以不借助概念来完成的意识活动,恐怕就指此而言。
(三)医学
西医认为意识是人的觉醒状态及能识别处理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功能。古代中医讲意识指整个思维活动,包括人对外界的感知、反映和思维。《黄帝内经‧灵枢经》中说: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反映事物的功能在心。)心有所忆,谓之意。  (心中对过去事物的回忆叫意。)意有所存,谓之志。  (回忆过去,把它保存在心里并贯彻下去叫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由这个念头,随之发生变化叫思,即思考。)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再向周围扩展,又细又广阔叫做虑。粗为思,细为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经过考虑以后再处理事物叫智。)”
因此,古医家认为思维活动包括心、意、志、思、虑、智六个层次,这六个层次在现在都可称之为意念或意识活动。
(四)佛教
意识一词,本来源于佛教。佛教有论意识问题的专著叫《唯识论》,包括《成唯识论》、《唯识二十论》等。认为意和识具有不同含义,“意”指人思量或思考事物;“识”指分辨、区别、明了事物;而意与识都是心的功能,是心境作用的体现。心、意、识三者虽有区别,但又是一体。《俱舍论》中讲:“心、意、识三名,所诠之义虽异而体是一炉。”在《大乘义章》中又说:“识者,神之别名也。”意和识连在一起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曰意识。《唯识论》认为意识是“八识心王”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执识、阿赖耶识)中的第六识,是建立在意根的基础上的,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中的一部分。意根是第七识,即“我执识”,其作用为“了别法境”的心王(分析、明了、认识法的境界)。佛家认为,宇宙间各种环境、称谓,都与六根相对立,如眼对的景叫色,色即有形质,有质碍的东西。意根所对应的宇宙间之事物称作法,法是有名的东西(名就是概念),如桌子、椅子、杯子这些概念都叫法(法是因缘和合而成)。意识就是接收和运用概念,分辨、明了、认识这些概念,即意识所起的作用。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法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佛家所说的包容了宇宙万物的“六根”(眼、耳、舌、鼻、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意识)统称为“十八界”  (眼界、色界、眼识界、直至意界、法界、意识界)。这十八界皆称为法,意识对这十八界可发生作用。不仅如此,身、口、意之所做所为也是意识的作用,甚至发心修道,断惑证真,也是意识的作用。
(五)道教
道教不像佛教对名词概念都予以诠释,而是注重其实际应用。所以对很多名词、概念的含义多有含混不清之处。意识一词,不见诸道家典籍,与其相类者,有元神、识神、真意,下分述之。
1.元神:《脉望》中说:“何为元神?内念不萌,外念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黄庭外景经-石游>中说:“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它是与生俱来的,一切精神活动都建立在元神基础上。
2.识神:指后天建立的思维精神活动(包括各种情绪的产生)。黄元吉说:“有意者为识神,无心者为元神。”(《乐育堂语录》)
3.真意:《伍柳仙宗》中说:“盖元神不动为体,真意感通为用,元神真意本一物也。言元神可也,言真意亦可也。故真意即虚无中之正觉,所谓相知之微意。”我们认为两者实际上不能划等号。
元神、识神、真意三者的关系中,识神借元神之灵知以为用(意赖神而动),元神淹没于识神之中;在一定意义上,识神是元神的具体体现,识神中寓有元神。当识神宁静时,元神之性即可显露。能感知到“元神之性”的意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意识活动,称之为“真意”。古人认为元神、识神是对立的,认为元神是修道之本,识神是生死之由。景岑曾说:“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身。”
二、智能气功科学的意识观
智能气功科学认为,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意元体这种特殊物质的活动状态,是意元体内部的运动内容及其运动过程。包括狭义的意识活动-主观世界中的概念运动、广义的意识活动-切生命活动在主观世界中的表现、以及特异的意识活动三部分内容。它来源于对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内、外环境的各种有关信息的(社会的、自然的、人体自身生命的)反映。在人的不同生命阶段(或层次)中,意识活动的内容与表现不同。如婴幼儿,虽然还不会说话,还不会运用概念,但意元体可以发放指挥形体运动的指令,并且也有了感觉分析的功能。这时期的意识活动是以感觉、运动的有关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幼年儿童的意识活动则进入了完整的反映事物形象的阶段,即通常说的“形象思维”。成年人则是运用概念进行思考,即通常说的“逻辑思维”。练气功到一定程度时,要把意识中的概念活动改为意元体主动地体察或指令生命运动。练功到中、高级阶段,则呈现出整体的特异意识能力。
Ⅱ、意识活动的类别
对于意识活动分类。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着眼点不同,所以也各有特色。如佛家把意识活动分为独头意识、五同缘意识、五俱意识、五后意识四种;道家则有元神、识神、真意之说;哲学则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别;心理学则有直观运动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之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智能气功从指导练功需要、完善意识活动的目的出发,把意识活动作如下分类:
一、从意识活动内容分
(一)从意识活动的形式内容分
1.直观的运动、感觉意识活动:以婴儿表现最为突出,其特征是意识活动和身体的运动或感觉结合在一起。比如婴儿摸弄玩物时,意识指令和动作是直接结合的,脑子里并没有摸弄的概念活动,当受到刺激而起反应时,也是如此。当人处在紧急状态下的反应行为也属此。这种状态符合练气功的要求,属于形神合一的要求,能强化生命运动,早期的人类能展现出巨大力量与行动矫健即其例证。不过婴儿不是自觉、主动运动的应用,而是自然呈现的。
2.与事物形象相关的意识活动:幼儿对事物有了一定了解,但还没有抽象能力时,多是以具体形象为意识活动内容。这种思维方法的优越性在于有鲜明的形象性,其信息量大,容易调动气机,直观,全面,有些问题的解决,较逻辑运算简捷。艺术型的人多属形象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左利手的人多属形象思维,菜单现集中在右脑。在气功锻炼中比较重视形象思维。
3.运用概念的意识活动:这是以抽象的概念或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如数学的运用、逻辑推导,多是以符号或概念作为意识活动内容。由于这些内容脱离了实在的事物,心理学称此为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由于概念词汇形成了第二信号系统,所以这类意识活动在常人生命活动中不易牵动气机的变化(因为人们尚未学会使用它)。这里又有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分。
4.体察生命活动的意识活动。这多是练气功时运用意识的内容,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练气功有关的生命活动上,体察运动的过程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变化。这种意识活动相当于佛家“天台止观”中的“观”的内容,或禅宗“因定生慧”的“慧”的内容。智能气功认为这种意识活动是集中精神的过程,是通过精神来增强生命运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存在一般逻辑的判断、推理等概念活动,而是直接地“观察”、体会各种变化情景。传统气功把体察到的这些内容称为内景;而整个体察过程则称为“内视”。
5.特异的意识活动。这种意识活动是较高水平的气功功能或特异功能人特有的意识活动,它是建立在意元体特异信息基础上的意识活动,可以直接捕捉事物的整体信息。常人的灵感也属于这种意识活动的范畴,这是一种高功效的意识活动,可以使人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大自然界的奥秘,可以使人和大自然高度谐和。
这五种形式的意识活动在成*人身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可以在不同情况下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二)从意识活动的对象内容分
1.科学意识活动:指符合理性的抽象的概念之间互用中介的逻辑辩证运动。这类意识活动是在意元体中在“第二映象空间”进行的,一般来说科学意识活动除了消耗脑中混元气外,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不大。
2.艺术意识活动:指以情感为中介,为感知、理解、想象、认识等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式的意识活动,这类意识活动也是“第二映象空间”进行的。鉴于艺术意识活动多与形象思维相关联,连及意元体“第一映象空间”,所以这类意识活动往往可以引起体内混元气的不同变化。
3.道德意识活动:指围绕人生价值模式进行的各种意识活动。这是在参照系的层面进行的意识活动,是基础层面的意识活动,它对人的情感、情绪可以产生直接影响。
4.气功意识活动:指完美自身生命活动的意识活动。这是贯穿“第二映象空间”、“第一映象空间”以及参照系的意识活动。引导人向更高级层次跃迁。
二、从意识活动的指向分
(一)外向性意识活动
意识活动的外向性,不仅反映周围客观事物是外向,即使是反映自身生命变化对意元体来说也属外向,这是外向的第一层含意;外向的第二层含意是意识活动经常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向周围扩展,可以使思想漫无边际。常人的认知、判断、联想、推理,以至于发明创造等,都属于外向运用意识。由于意识活动的外向性,导致了人体气机的外向性,使之不能内藏而易于耗损。
(二)内向性意识活动
这是练气功(内省心理学家也用内省方法)的意识活动,它与外向性意识活动的指向正好相反,也有两层含意:一是把意识活动的内容集中、单一化,即把游移不定的万千思绪简化、归一,把外延之意识活动内聚;二是意识活动的对象指向人体生命自身(包括形体、气脉等),进而指向意元体自身。这种意识活动可使气内敛,进而得到涵养、强化,增强意识活动统帅生命活动的能力。
如果细分,则常态智能与超常智能均有内向外向的意识。
常态智能的外向,是意识指向外物与思维的向外扩展,此属外向中的外向;对事物进行专一的思考属外向中的内向。常人练功的精神集中或神合于生命活动属内向中的外向;意念集中体察意念活动的体象变化属内向中的内向。超常智能的外向,指超常智能的功能指向外,此属外向中的外向;借助常态参照系的判断性的意识活动,属外向中的内向。未经艰苦的气功锻炼的特异功能人的意识活动均未超越此范围。指向功能态的意识活动还有能指、所指之分,属于内向但未至究竟;唯有体察功能后的体性,打破旧有参照系,才是内向的真境。如果能使常态意识与超常智能意识合一,外向、内向交互为用而合一,则达妙境(超常智能妙境意识活动已无内向、外向之分,内即是外,外亦是内,达到内外一如的境地)。
三、从意识活动与生命活动相关的层次分
这里所说的意识是指广义的意识活动,即一切生命活动在意元体内的反映。包括:
(一)生物层面的意识
主要指细胞(包括脑神经细胞)层面的新陈代谢的信息内容在意元体中的反映。它是在意元体形成的剎那间映入意元体内的。随着个体生命的发育,展现出的新的信息继续映入,使意元体中的生物层面的信息逐步完善。需要指出的是,与此同时,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信息也会映入到意元体中。只是信息量更小,更难以提取罢了。以上两种情况,无论是个体生命信息还是外界自然信息都是按照混元气兼容特性映入的,不像后天映入的信息得到了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强化,因而映入的这些映象处在不活动的、不能被察知与被提取的状态。(注意!尽管不能被察知,但对意元体的自我活力有影响。)
(二)生命层面的意识
主要指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与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物质(包括激素)的信息在意元体中得到的反映。鉴于这些信息是有异于细胞自身代谢的信息,因而可以在意元体中得到特定的反映,一旦经过适当的重复强化后,即可成为可被认知与提取的信息(运动、感觉意识皆属此)。
(三)与情绪活动相关的意识
这是建立在生物、生命层面基础上的意识活动,是人体混元气的运动进行得是否顺利这一内在状态,反映到意元体中而呈现的内在感受并通过一定的生命活动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过程,道德意识即是在此层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四)与思维层面相关的意识
主要是指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活动。
四、从意识活动的主客性质分
(一)主体意识(或叫自我意识)
指维护自我生命正常进行的功能在意元体内的集中表现。可以是显在的意识活动,也可以是潜在的意识活动。它是人混元整体的结构与功能在意元体内的反映。主体意识是随着人的生命活动不断进化而逐步完善的。人的主体意识是从低等生物维持自身的混元整体的功能演进而来的,人类的主体(自我)意识,贯穿于生物、生命、情绪、思维诸层面,使诸层面的意识服从于自身的需要。无论是在睡眠状态还是昏迷状态,只要人没死亡,它就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作用。
(二)客体意识
除去主体意识之外的意识活动,都是客体意识活动。
Ⅲ、意识活动的形成
人的意识活动是随着意元体的变化-自我意元体、偏执意元体的形成而逐步形成的,是在人和客观反复接触的实践中,在感觉器官感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通过成*人的语言灌输逐步建立起来的。语言和意识的建立是紧密相关的,它们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该过程无论是在种族发生史上,还是个体发生史上,都是经过了相当长的过程逐步完成的。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外界事物的混元气与意元体混化而使意元体发生变化的过程。
一、意识的种族发生史
如果说宇宙万物是由初始混元气经过不断分化、演变、彼此相互作用自然形成的客观世界的内容,那么,人的意识则是初始意元体在劳动、语言交流等社会活动  过程中不断进行混化形成的人的主观世界的内容。虽然后者较前者历时为短,但也经过了数以百万年计以上的漫长时间。诚然,我们不可能把人类意识形成的详细过程逐一考查,然而从已有的关于古代社会与古代人类的史料中进行必要的分析还是可能的。
尽管人类文明仅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据考察,人类脱离动物界已有数百万年了。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处在蒙昧时代,只有简单的语言与粗糙的劳动工具,对自身与大自然还谈不上什么认识,这一阶段的神的状态相当于自我意元体的时期。这时的人类群居,共同劳动、共同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反映到意元体形成了“为生”(指为了生活)与“为公” (指为了公共的利益)的意识,即维持自己的生存与服从群体公共的需要,个人与群体是一整体,即使是婚姻状况也是整体不分的。这时人们的思想非常简单,还没有开化,但他们的简单意识主动支配着生命活动,而且两者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在遵从着集体的“纪律”,因而能体现出“自由、自觉”的人的类本质特性。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语言交流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发音器官有了长足进步。意元体中的各种信息也日益增多,促进了脑细胞的进一步分化与完善,使意元体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从以简单词汇进行的联想思维逐步进展到以系统语言进行的形象思维。当形象思维形成以后,人就可以进行初步的独*立思考了。意识活动与生命活动逐步分离,原始图腾膜拜就是在这样意识层次上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集体生活的加强等人类发展的需要,不仅婚姻形式逐渐合理,而且道德伦理观念也逐渐形成,并且从对自然美的欣赏发展到劳动创造美,这就是人类早期艺术的萌芽。这一切都进一步促进意元体功能完善,概念性思维逐步代替了形象思维,文字也就随之出现于世。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意识领域中的“为生”、“为公”的观念开始破灭,代之以私有观念。私是意元体中“为生”的扩展,它一方面促进人类的发展,一方面把人的意识引向以自我为核心,占有外物的欲*望成了人的主导。我们知道,当人占有外物时,外物也就占有了人,于是人本具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也就开始丢失,人逐渐走上了被物驱使的异化歧途。不仅如此,人在追逐、占有各种实物的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常态智能得到了充分发展,使人和物彼此之间得到了肯定与确证。把人与物的关系固定在常态智能的层次上。人类至今顽固地执着地认为人与物的常态智能关系为绝对正确,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偏执意元体的表现,它阻碍着人类认识更深一层的客观世界的规律。其实,直至今日科学推崇的各种逻辑运算的意识活动,并没有也不可能单刀直入地揭示事物本质,而只是从事物各部分之间的显在关系上进行的论证与推演而已。这是由外而知内的间接地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
总之,人类的意识是在人类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或问何以会经过那么长的时间?这是因为从猿到人的进化是一个自然过程,是脑混元气和外界进行混化逐渐创造新内容的过程。这是关系到人的各种功能不断进化,人的内在组织结构不断完善进化的过程,这里有一个从混元气的变化积淀到实体物质中的复杂变化过程。一旦这些变化积淀到实体物并体现到遗传物质后,新的个体就可以在短期内重演意识的形成过程。
二、意识的个体发生史
一个人的意识形成过程,与从猿到人的意识形成过程是很相似的,但又有着质的不同。因为一个新生婴儿(或者说胎儿)虽然还没有特定的意识活动,但在遗传信息中已经具备了产生意识活动-意元体的条件。而且周围人的语言、意识是新生个体的环境,可以映入意元体中直接形成参照系的内容。而猿人的环境中则没有这一切,所以新生个体在人的意识的作用下,很快就形成了与环境中的人相似的意元体参照系。不仅如此,新生个体从一开始就不只是接受自然信息,而是在接收意识、语言信息前提下去印证、认知客观事物,明了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就容易把人和动物混淆了。下面试详述之。
(一)新生个体形成意识的过程
胎儿出生以后,内外环境发生了迥异于母体子宫内的剧烈变化。体内CO2浓度的增高,不仅提高了脑细胞的兴奋度,而且产生了呼吸运动。各具不同功能的内脏开始履行各自的职责。这一切打破了胎儿固有的内在气机的匀布状态。另一方面,婴儿接触到的客观世界也不同于子宫内的匀衡状态,而是呈现出了多样性。随着婴儿的独*立生命活动的进行,各感觉器官开始接受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各种刺激。一定物质的同一特征,在同样条件下会在意元体内引起同样的效应,这就是感觉。经过多次反复,不仅建立了意元体和感觉器官的联系,而且使由感觉器官得来的信息在意元体内得到了强化而打上一定的印记。各种印记(如环境的空间、实物,人以及婴儿自身等印记)的综合,就不知不觉地成了处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背景-参照系。在此基础上,感觉器官把物质的不同信息传到脑中,意元体内就可以反映出物质的特点、共同点和差别,于是产生了对事物的知觉。这是客观世界各种物质特性内化到意元体-这个主观世界的过程。感觉和知觉虽然是对物体的直接反映的具体形象,属于认识过程中的初级阶段,但意元体中已建立起简单模式,它是以后的意识活动衡量客观事物的尺度的基础。另外当意元体出现感觉或知觉效应时,往往需要对客观刺激作出答应性反应。由于婴儿尚未形成概念性的意识活动,所以意元体发放信息都是和直观运动相结合(此即心理学说的直观运动思维)。智能气功称上述的意元体内的活动内容与过程为感觉运动意识。在这时期,由于婴儿的意元体还保持着初始意元体的一定程度的空灵匀布状态,所以,外界的或身体内部的各种变化,都会在意元体内得到反映。意元体的这些变化又反作用于脑细胞使之发生实体物质变化,于是客观世界内化到意元体的参照系就被固定下来。随着婴儿对外界的接触不断深入、扩大,意元体促进脑细胞的变化也不断发展,功能相应得到提高。当一事物的不同信息能在意元体内联系到一起,形成符合客体事物的比较完整的映像-表象时,‧意元体的综合作用就开始了。心理学称此为形象思维。气功学认为形象思维是整体意识的一种,是认识事物整体特性的有效方法。由于表象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呈现于意元体中,于是形象记忆就开始了,直至意元体有了抽象能力,能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的概念来。人类的意识活动便进入了逻辑运算阶段,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逻辑思维。上述的几种思维方式,成年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应用着,而且根据每个人的性格、职业不同,可以有所专长。   
(二)成*人的言语在意识形成中的作用
成*人的言语在婴儿的意识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言语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声音刺激,而且是标志着特定事物的声音符号。婴儿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完全是按照遗传生理特性进行的,意元体接受信息是无限*制的。意元体中的众多信息何以得到强化或被固定贮存?反复接受刺激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成*人的言语的灌输。成*人的教诲可提高婴儿对客观事物的注意力,言语和具体事物相合,一方面加大了刺激的信息量,一方面简化了认知事物的过程。心理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未知物的认识过程,都要经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这样的过程。婴儿对客观事物都不认识,若遵循上述认知过程一一辨认,不知需要经过多长时间。由于婴儿生活在人的环境中,认知客观世界就通过语言的应用走了快捷方式,因此婴儿的意识活动与语言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早期的婴儿,只会简单的发声,在接触外界过程中,随着意元体内参照系的形成与对外应激反应的建立,婴儿逐渐学习说话,慢慢把成*人的语言和实物结合起来。例如,当成*人说“猫猫”时婴儿就会注意到猫。当婴儿学会说话后,即使这时的“猫猫”在婴儿那里还不是概念性的词,而是某一具体事物的代号,这已经是语言和意识直接联系,而且有助于形象记忆。这对意元体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由此而导致的脑细胞的变化也是巨大的。与此同时,脑细胞、意元体的变化,又促进了婴儿生命向正常人发展。这是一个新生儿发育成正常人的关键因素。现代医学认为,初生婴儿的脑还未发育成熟,在出生后的一至三年内还要继续发育。在此发育过程中,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初生婴儿离开人的社会而进入动物世界,得不到人的信息(意识与语言等)的印记,反而得到动物信息的印记,在这样的环境中,婴儿脑中虽然具有发育的全部遗传基因,由于婴儿意元体中呈现的不是与人的生命相关的映象,而是与动物生命活动相关的映象,婴儿的脑细胞也就必然发生与之相应的实体变化,把动物的信息固定到婴儿的全部生命中,而使婴儿朝着动物特征发育变化。前些年国外关于狼孩、虎孩、猴孩、狮孩、象孩等报导,就是雄辩的实证。
或问曰,人的很多功能是属于本能的,环境为何可以使之改变呢?近代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和动物的本能的发展,只有接受一定的环境条件的刺激以及个体生活经验,才能促进其发展。下面引述几则实验。
瑞森(A.H.Risen)试验:把出生的小猴放在黑箱子中喂养,由于剥夺了外界刺.激,三个月后,视力较正常猴相差很多,经二至三个月的正常生活,视力又恢复。如果在黑箱中生活八至九个月,则视力不可逆转。
哈洛(M.K.HarLow)试验:把刚出生的小猴和两个假猴放在一起,一假猴是用钢丝做的,手中拿一奶瓶,一假猴外面包有棉花和毛皮软物,与真猴相似。结果,小猴喜欢和包有毛皮的假猴在一起。这表明小猴和大猴在一起,不一定是为了得到食物,而是需要接受一定量的信息(感情也是信息刺激)。而且这样的小猴长大后,不会照顾自己生的小猴。因为它小时候就未受到照顾,脑子中没建立起这样的模式。
洛兰兹(K.Lorenz)试验:正常的小鹅出生后会跟着母鹅走。洛兰兹试验证明,刚出生的小鹅也跟着木鹅走。若将刚刚出生的小鹅直接放入黑箱中不接触鹅,24小时后放出来,它就不跟着母鹅或木鹅走。这就证明小鹅出生后跟母鹅走,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早期经验(印记)的结果,而且每一种动物都有一定的印记期,超过此期限,由于得不到外界环境的必要印记刺激,本能功能也不能展现出来。小鸡印记期是10~16小时;小鹅印记期为24小时;小狗则是3~7周。
上述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动物(包括人)的本能行为,需要早期经验的引发,若剥夺了新生动物的环境刺激,将会造成与之相关的功能障碍。
Ⅳ、意识的结构层次
一、意识活动的功能层面
意识活动是意元体功能的体现,是意元体的活动内容与过程,然而这一运动是在参照系的背景中进行的。如前所述,意识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是多层次的,因而这些不同的意识活动是在意元体参照系的不同层次进行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活动的结构层次。我们根据意识活动的内容及其在意元体中所处的层面,把意识活动结构分为三个层面(与前述的生理心理学所述的4个层次不是一回事,不可混淆)。
(一)感知映象层
这一层属于意元体的“第一映象空间”(相当于心理学所称的第一感觉区与第二感觉区的总和,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它直接受脑神经细胞混元气变化的影响,当神经细胞接受了各种信息而发生变化时,与该细胞相关的混元气就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信息在意元体中得以映现。这一层面可以对分散的信息进行整合以形成整体信息。人的感觉、知觉、形象思维过程就是在此“映象空间”进行的。鉴于意元体与脑神经细胞的彼此转化的关系,意元体对整个生命活动的影响,也是通过意元体的变化影响神经细胞实现的。感觉、运动思维的行使过程就是在此过程中实现的,有关形象思维的记忆、联想过程也是在此完成的。这一层面可以通过神经细胞的功能直接与生命活动相关连,所以情绪也是这一层面的活动内容。这一切有关的信息既可以被贮存乃至进入参照系,也能被提取出来作为指令向外发放,这一层面是人与高级动物共有的。这是意元体与外来信息进行混化的基础内容,是在参照系直接参与下完成的。
(二)概念抽象层面
这一层面属于意元体的“第二映象空间”。它是人类特有的内容,是在第一层面的基础上形成的。当动物的脑元体的反映事物多层次复合性达到一定程度时,脑元体开始能够对脑元体内部的变化进行自我反映。具体点说,当脑元体中形成外界实物的映象后,在脑元体中另一层面上再一次进行“映象”。这次映象与第一次映象不同,第一次是实物的写实映象,第二次映象则是对第一映象加工代之以简单的符号。这就是所谓的抽象形成的概念-词汇。当脑元体有了这种功能后,动物就进化成*人了,我们就称此为意元体而不是脑元体了。经过抽象形成的概念可以被贮存,也可以作为指令向外发放。人们进行的逻辑思维以及发明创造都是在这一层面进行的。当这一层面建立起来后,概念可以从第一层面的表象信息抽象得来,也可以直接从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得来。由于这一层面的内容是对第一层面的变*态再反映,所以含有事物的具体信息较少,因而对脑细胞的混元气的影响较小。这就是一般逻辑思维对生命活动不易起作用的原因。虽然如此,概念的形成过程毕竟是对具体映象抽象的结果,因而完整的概念活动过程中也会包含着该事物的整体信息,只不过经过抽象后,信息所裹胁的能量大大地减少了。“第二映象空间”与“第一映象空间”共同参与常态参照系的形成并使之发挥作用。
(三)智照层面
这一层面是在超常智能参照系的层面进行的,这一层面进行的思维活动是超逻辑思维,也叫“实象思维”,这是与形象思维、体察思维不同的思维内容。所接收的信息与发放的信息都是整体性的真实存在。当常态参照系与超常参照系两相渗透、合而为一的时候,人类的完整参照系就形成了。智照层面的思维,必须在具有超常智能的基础上进行,但有了超常智能未建立超常参照系还不能进行智照层面的思维。关于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可用图予以示意性表示。(见图9)
二、意识的时空结构层面
意识是意元体的活动内容与过程,就其本质属性来说,它是超时空的,不应该有时空结构。我们这里所说的时空结构只是为了讲述方便而用的术语,这就像微观领域用的三色夸克,不代表颜色的区别,而是特殊用语一样。
混元意识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人类在它整个生命过程中在意元体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超时空结构。它以自我意识和参照系为中心,形成自我体系,把人的生物代谢层次、生命层次、情绪层次、思维层次、道德层次依次组织成一个递进的、互相制约的有机的意识整体,并和整个生命活动过程紧密连接起来,其中生物代谢层次在基层,而道德则在最高层。示意如图10。

图 9意识活动的三层面示意图
图 10 意识时空结构及其与生命活动关系示意图
V、常人意识活动的产生过程
意识活动包括的内容很多,诸如认识、记忆、思考、情绪以及指令的形成等。现代心理学对这些意识活动多是从其形式及其引起的各种变化来研究与阐述的,没有接触到意识活动本身的实质。混元意识论对这一切都可以在意元体的层次予以实质性解释。限于篇幅这里仅对与气功科学有直接关联的指令与情绪的意识活动予以介绍。
一、意念活动的产生过程
人为什么会在头脑中产生出各种念头,这些念头怎样在意识领域转化与发生作用,这是气功科学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意元体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意念活动包括如下内容:原始启动、选向集聚、发轫活动、形成意念内容、作用于生命活动、反馈、矫正发轫点、修正意识内容。下分述之。
(一)原始启动
所谓原始启动指形成意念活动的最初动因。形成意念活动的原始动因无论是莫名其妙地兴起的念头,还是有外界刺激的直接导向,或主观意识的直接导向而兴起的意念,都有一个形成指向被思索的内容的过程。这里着重分析那些不知不觉而出现的念头,它的原始启动力是哪来的呢?我们知道,意元体是个多层次、多层面的信息接收体,人体内外的各种信息都可以在意元体中得到反映。而每一个信息在意元体内得到反映的程度,不仅受神经细胞动力学的影响,而且也受外来信息量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这一信息对人的整体生命活动的意义。在任一时间内,意元体中都有众多的信息互相作用与整合,有的信息被湮没,有的信息被强化而得到显现,显现的信息对周围起到了类似于频律锁结的作用而形成临时的信息中心,这就是意念的原始启动。
(二)趋向性集聚
当意元体内形成临时的信息中心后,使意元体内的匀态遭到破坏,致使意元体趋向性地向信息中心集聚,不仅使信息中心得到进一步强化,而且使意元体中与之有关的信息联系到一起形成整体的信息结构序,这是意念指令形成前的整合活动,主要表现在信息变化。不过按混元整体理论推导,应该伴有全脑的微弱的能量变化。一旦意念形成后,就开始了发轫活动。
(三)发轫活动
当整体信息结构序被固定下来以后,意念指令就在意元体中形成并作用于有关的脑神经细胞,使脑神经元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这不仅可以得到脑电的显示,也可以得到有关生化的显示。神经元的变化信号一方面传输到效应器官(如内脏、肌肉等),一方面反馈到意元体中,对原意念活动发生连锁反应性刺激,从而产生一系列意识活动。
(四)效应活动
当神经细胞的信号传到效应器官后,效应器官按神经指令活动,由活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又可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脑神经元,使脑细胞发生相应的变化,引起脑细胞的混元气的变化。这一系列变化在意元体中得到综合,促成原意念进一步变化,从而使原发轫点的时空位置发生改变,形成意识活动的新指令进入新的效应循环。
以上是指令性的意识活动形成与行使过程。如果是非指令性的一般思维活动,当意念形成以后,根据意念活动内容的性质,可以按该意念的完整内容自行变化。我们知道,常人的任何意念活动都是借助词汇进行的,而词汇是有一定含义的,也就是说用词汇表示的概念是有具体内容的,是有一定的时空结构的。所以当意元体中的意念活动一经形成,就必然在意元体中显现出其整体时空结构,这一时空结构在向周围扩展时,就会连及与之相关的内容。这既可以是定向选择的有联系的内容,也可以是漫无边际自由产生的联系过程。一般来说当注意力集中在有一定秩序的系统时,由于这些内容是有机的整体,因而容易显现定向选择联想。如果是孤立事件或无目的思维意念,则容易形成杂乱无章的所谓杂念。   
二、情绪产生的过程
情绪是比较复杂的以心理感觉为主的生命活动的综合表现,是心理学着重研究的问题之一,但对情绪的定义尚无满意的表述。我们拟作如下定义:情绪是由某种刺激(外在的刺激或内在的身心状况)引起的个体自觉的心理失衡状态,并通过表情表现出来,通常以快乐、愤怒、恐惧、悲哀为基本表现形式,在情绪状态下,不仅有主观的心理变化的感受,而且伴有个体的生理变化。      
(一)情绪是怎样产生的从种族发生史上看,情绪是动物和人进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动物在适应各种刺激时,会发生个体的生命运动的变化,这些应激变化被保留下来并遗传给后代,就逐渐形成了表情:它不仅是对能否满足生命活动需要的不同事物的不同表现,而且是特定生命运动的模式的整体表现。人类虽然还保留有与动物相同的基本情绪的遗迹,但人类的情绪不仅表现形式远较动物复杂,而且人类的需求也从单纯的物质需求发展到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文化需求与道德要求,即使是满足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需求也与动物有了质的区别。从个体发生史上看,人的情绪一方面是来自遗传,如婴儿时期就开始有了表达基本情绪的表情,而且世界各地的婴儿的表现大致相同;另一方面,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譬如,细腻的表情所表达的情绪在不同民族中则不尽相同的。
至于具体的情绪的产生,混元整体理论认为是人体混元气与外界事物混元气相混化产生急骤变化的内在感受的特殊表现。
(二)情绪产生的机制
混元整体理论认为情绪产生的机制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人体混元气的变化引起意元体参照系的变化而产生的情绪,即古人说的“气一而动志”。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三者之间有它自身的平衡模式,当人体混元气受到外物混元气的影响而失去自身原有平衡状态时,就呈现出特殊变*态运动。这种新运动状态或是激发生命运动的进行,或是抑制生命运动的进行,都可在意元体参照系中得到反映而产生不同的内在感受。一般来说,气向上向外的急骤运动可引发意识的愤怒,向内向下的急骤变化可引发意识的恐惧,气向一处凝集可引发沉思,气散乱可引发惊乱,气流行和畅可引发喜悦,气流行骞涩可引发悲哀等。气功师通过改变气的运动状态,来调整病人情绪的根据就在于此。鉴于表情是人体生命运动模式的整体表现,所以每个练功者也可运用各种表情的运动来改变自身的气的运动来调整情绪。
二是意元体参照系的变化引起人体混元气的变化而产生的情绪,即古人说的“志一而动气”。它是在“气一而动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机制是人类情绪进化的结果,是脱离动物情绪的表现。所谓“志一而动气”是意识的专一而引起气的变化,它不仅可以由物质因素引起,而且可以由精神因素引起。这些客观因素首先作用于意元体参照系,经过参照系的识别,根据事件对身心的影响作评判性反应,产生情绪的内在感受,并进而引发人体气与形的变化。俗话说的“喜在心中,笑在脸上”可看作是对这一机制的描述。当然有修养的人也可以把各种情绪感受藏在内心世界而不外露,所谓“喜怒不形于色”就是对这种状态的描述。但对一般人来说,意元体内产生了情志变化后,往往引起体内气的变化,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当人体内的气发生变化时,往往也会伴随着一定的表情变化,而表情的变化运动又进一步促成气血的流行与聚散的变化,从而加重或减轻情绪的内在感受。从这里可以看出,“志一而动气”的情绪模式中包含着“气一而动志”的作用环节,‧但不是作为情绪的初始动因,而是作为反馈回归的作用出现的。于此,我们也可分析,在“气一而动志”的情绪模式中,当意元体的内在感受形成后,也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形与气的变化,从而影响情绪的进行。
Ⅵ、意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
一、意识活动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物质的运动,不仅是粗糙的机械运动,单纯的位置移动,而且还是热和光、电压和磁压、化学的化合和分解、生命和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370页)恩格斯在这段论述中,把宇宙物质运动作了简单的归纳,把繁杂多变的物质运动归纳为四大类别: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意识运动等,这也是宇宙物质运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序列。
(一)物理运动
这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领域,它都是普遍地存在的。如宏观领域的经典,力学的机械运动、位移运动、热运动;微观领域的量子运动(如光子、电子等)、场的变化(电磁波)、以及质能转换等。物理运动是宇宙中万事万物运动的基本组成内容。   
(二)化学*运动
指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化合与分解,这一运动是在原子、分子层间进行的。在化学*运动中,必然地伴随一定的物理运动,但物理运动并不能代替化学*运动的特殊内容。
(三)生命运动
生命运动是由高分子核酸、蛋白质等组成的生物体的特有现象。它有新陈代谢、繁殖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生命运动中包括有物理、化学*运动。但它已不同于独*立存在的物理、化学*运动,因为生命机体“是把力学、物理学和化学结合为一个整体的高度统一,而这种三位一体是不能再分离的。”(《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594页)
(四)意识运动
指具有了大脑皮层这样特殊物质构成形成的意元体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它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是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健全的神经系统是建立意识运动的基础。恩格斯指出:“脊椎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整个身体都聚集在神经系统周围。因此便有了发展到自我意识等等的可能性。”(《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653页)需要指出的是意识活动是建立在神经系统物理化学变化的基础上,但这些变化与意识活动不是一回事。正如恩格斯所说:  “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591页)恩格斯虽然未指出意识活动的具体属性,但是已经指出,意识活动的实质与脑细胞的物理、化学*运动是不等同的。智能气功意元体理论对意识的论述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意识活动的具体属性是怎样的呢?
二、意识活动体性的特点
如前所述,意识活动是意元体内的活动内容与过程。它不仅是人的主观世界里的活动内容,而且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和客观世界发生作用。然而意识活动是不同于现代科学中所论述的运动形式的特殊运动形式。
(一)意识活动体性的特殊性
意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时空结构(信息)的运动。意识运动不是通过有形质的实体物,或无形质(光、电、磁、热等)的能量传递,而是借助意元体或混元气来发挥作用。意识活动既可以是在自己主观世界里进行的思维,也可以施作用于外物。
我们知道,狭义的意识活动是运用概念的活动。而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在意元体中呈现映象与抽象加工过程,这一过程把实体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能量特性抽掉了,只剩下了信息内容。而意识运动正是这种只具有时空结构特性的信息的活动。这种时空结构具有整体性,它可以和其它事物的整体时空结构(信息)发生作用,还可以聚集混元气和其它事物混元气起作用,也可以通过实体物和其它实体物起作用。后者属常态智能,前两者属超常智能。
(二)意识活动运动的特殊性
1.全息性:意识活动是意元体的运动,而意元体中的信息是无限的。如前所述,人的脑神经元约有140亿,每个神经元中含有1010的碱基对,而每三个碱基则可形成一个密码子,因而意元体中含有的信息量是难以计数的。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意元体中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信息,而且可以主动建构各种信息。我们这里所说的全息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在意元体与外界事物混化过程中形成的。
2.随意性
(1)速度随意性:鉴于意元体的运动速度是超光速的,因而意识活动具有超光速特点。但当具体的意念形成以后,意念活动又是可以随意控制的。一般来说,意识活动的自由意想多属于超光速运动。比如,当想某一远在事物(如太阳或某星球)时,距离不管有多远,也是一想就到,敏感的人可以感到有一种特殊物质投射到意想目的物上去。这种运动基本上是不带能量的。而可控的意念活动则往往是一个具体的意念和一定事物的混元气结合后的运动形式,而非纯意念活动。换句话说,是意念牵动混元气的运动。
(2)选择随意性:意识捕捉的目标,不受方向、距离、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只要在意识中把目标选好,就可以施作用于目的物。比如,遥控治疗或施作用于实验样品,只要施术者用意识把目标选择好,就不管距离多远,方向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是直接作用于目的物,目的物以外的事物则不受影响。做实验与遥控治病稍有不同,若做实验必须对放置实验样品的地点有所了解,否则遥控施术不易成功。若遥控治病,可以直接借助前来求治的病人家属的信息(不知道病人的位置)施作用于病人,这是借助病人家属意识中的信息选择与传递于病人的。
(3)变化随意性:鉴于意识活动的全息性,因而意识活动可以建构各种事物的时空结构,不同的时空结构可以使混元气呈现出不同变化。这一变化过程的完成,一方面是混元气的聚散变化,一方面是结构的定型变化,传统气功说的“以意会气,以气会形”而呈现各种变化,就指此过程而言。不仅如此,意识运动还可以使混元气的混元能量性质向单一能量形式如电、磁、热、光、机械力方面转化,从而做不同形式的功。意识活动可以使多种实验样品或仪器产生效应,其因盖此。常人所说的“意识力”也多指此而言。
3.贯穿性:鉴于意元体是一种类似初始混元气特性的混元气,可以和各层混元气(包括实体物)呈兼容,因而建立在意元体基础上的意识活动也是可以和各层次的混元气呈兼容。这一特性和它的选择性(主要是方向选择)结合到一起时,就呈现出贯穿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贯穿性是意识活动本具的特点。当你一想某物时,就已经贯穿该物了,不是想到该物后再予贯穿,如果想到该物再予贯穿,往往是穿不进去的,因为意识已将该物固定、封闭了。
4.独*立性:意识活动的形成过程虽然受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与脑神经元活动的制约,但意识活动是有一定独*立性的,也就是说,意识活动与环境刺激、脑细胞的活动不成线性因果关系。这一特点越是在有修养的人身上,表现的越明显。比如练功有素者,可以在纷乱环境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以出入大火之中而无灼烧的感觉;可以按练功的要求进行意识活动。即使不练功而自控能力强的人,也可以按自己规定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思维活动而不被外界的纷争所扰动。这一切都说明意识活动是有其一定的独*立性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07: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意识的作用
意识活动是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它不仅可以施作用于人的生命活动,而且可以施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自然物质,使之发生变化。

Ⅰ、意识活动对人体生命的主导作用
对于神经系统主导动物与人的机体生命的活动,恩格斯早就指出:“神经系统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蠕虫的头节向后延伸),便占有整个身体,并且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组成整个身体。”(《自然辩证法》)这一点已被生理学家所证明,并且日益为医学所重视。而意识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导作用则尚未被人们所认可。众所周知,人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并据此发放出相应的信息,通过有关组织器官的活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这已是当代科学的定论了。然而这个过程对人来说,都是在高级神经中枢指挥下完成的,说得更确切些,是意元体接受、发放信息的过程。其中的内容,有的呈现为显性意识活动,有的则成为隐性意识活动。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试以技巧的学习说明之:任何技巧-比如说游泳,绝对不能仅从书本中学习,必须在实地练习游泳过程中,建立起关于游泳的整个编码的意识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主导全身和谐运动的指令,才能体现游泳的技巧。不过意识主导人体生命活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随着意识活动的形成而形成的。新生婴儿是靠机体遗传带来的生命反射(非条件反射)功能来主导生命活动的,随着感觉信息进入意元体,逐步建立起各种信息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条件反射。与此同时,脑细胞结构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时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主导作用,虽然是对客观实物信息的直接反映,但已属于广义的意识范畴了,直至语言形成后,意元体中建立起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应形式,很多生命信息包涵在概念(词汇)之中。由于人们认为概念(词汇)是对实物的高度抽象,己离开了具体实际物质,因而对运用概念(词汇)的意识主导生命的作用,也就被人们忽略了。其实任何与生命活动有关的词汇概念,都在实际生命活动中汇集了丰富的有关生命信息,所以当这样的意识活动内容呈现时,则直接影响生命活动的进行。关于意识对生命活动主宰的途径,在上一章《人的混元气》论述“人的混元气的形成”时已经讲过了,关于情绪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将于《道德论》中叙述。这里是从意元体的高度来描述对生命活动影响的。
当意识在意元体中形成以后(无论是情绪的还是思维的意识活动),意元体会随之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产生同步“共振”现象。这一变化将影响脑神经元的混元气的变化,脑神经通过渗透到全身各部组织中的脊神经把信息传输到周身混元气中,使周身混元气按意识活动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发生变化,从而呈现出意识对生命的主导作用。这表现在:
一、在人的整体生命活动领域
人的整体生命活动主要指衣、食、住、行等社会活动与劳动过程而言。这一切活动都是人体生命的整体活动的表现形式,然而这一切生命活动是在意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与完成的。人的意识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先导,肉体的生命活动是实现意识活动要求的手段。不仅人的劳动、社交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按意识指令活动,就是人的整体生命活动的每个动作,也是遵循意引气、气引形的规律活动的。当意元体有了特定信息活动-如运动指令,就可以沿特定路线传到特定组织,引发意识指令信息的效果-有关的运动。这一运动的产生有复杂的气机聚合过程,因为任何形体运动,都需要气的充养,而气的来源,一是局部蕴含的气,更多的则是从丹田调来的气。当意识中发出运动指令时,是多信道同时进行的,需要把气瞬间集中到运动部位,由气而转化成力,此即常言说的力气。这一运动过程的变化机制,气功学称为意引气,气引形。任何形体运动都有复杂的协调过程,都有其整体模式,比如运动员的投标枪动作,不仅是手的动作,而且有臂、躯体、腿动作的很好配合,而这一切只有在意元体形成了动作定式后,才能在意识指导下完成分配这一动作所需要的气。通过气转化成力,完成各动作。鉴于这些复合动作是在统一整体的指令下完成的,所以能形成合力,而展现出整体性力量来。
二、在人的生理活动领域
(一)意识可以改变人的力量的强度
在日常生活中,诸如走路、穿衣、吃饭、干活等都需要力量。这个力量的产生,属于身体运动系统的功能。但是人的意识活动,在某种条件下,可以改变人的力量的强度,既可以使人的力量增强或者减弱。一般说来,精神高度集中,或者强烈的愿望而呈现出兴奋时,就可以使力量增强;反之,精神不集中,消极、恐惧心理等,可以使力量减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如在正常情况下不容易办到的事情,在心情很急迫时却办成了;平时搬不动的东西这时搬动了……在战争年代还有这样的例子:打游击时,夜里被敌人追着跑,游击队员们一个个都意外地跳过了约二丈宽的小河。当时老百姓说游击队是菩萨兵,有菩萨保佑,掉不到河里。实际情况是后面有人追,脑子里没有别的念头,甚至连“一定要跳过去”的概念也没有,“跳”的念头一起立即就跳。这是形神合一。在这种集中的意念下,身体内部发生急剧的变化,产生出一股巨大的、不可想象的力量,这种力量俗称“急劲”。若看到前面有河,于是心潮澎湃,心想一定要跳过去,要为国争光,要消灭敌人等等,力量就分散了,就跳不过去了。我曾把这些看法讲给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同志们听,他们赞同说:“对,那时来不及想那么多,不知怎么一下就蹦过去了。”体育运动员,平时练习,多打不破记录。到比赛时,如果运动员的竞技与精神状态好,就可以打破记录,创造最好的成绩。当然精神竞技状况不好,可能连平时的水平都发挥不出来。这是在生理状态下意识增强力量的表现。
在病理状态下精神活动也可产生巨大的力量。有的身体很瘦弱的女同志,在歇斯底里病发作时,两三个小伙子按不住她,这是一种“疯劲”,在医学上叫大脑皮层兴奋灶的“泛化”。即当兴奋病灶出现时,未能形成周围诱导性抑制,而是使这个兴奋灶向周围泛滥,呈现出脑同步兴奋,使全身出现了统一的行动,产生出强大的、不能自我控制的力量。上述现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体会,只是没有认真思索研究罢了。
至于经过锻炼的气功师和杂技演员,他们精力集中以后,可以“力托双吨”。在他们身上能压两块预制板,再上去十几个人,有几千斤重;有的可以用头撞断石碑,这不仅要有头的硬度,而且还需要有力量;有的气功师在发气以后甚至能拖住上海牌卧车,汽车发动后走不了。这种强大的力量不是来自外界,而是他们运用意识以后自己身体里产生出来的。
精神因素也可降低力量,如情绪低落或心灰意冷时,易疲乏,工作效率低;高度惊恐可使力量消失于乌何有之乡。如有的身体本来很强壮的人,见流氓拿出了刀子,吓得站立不住,甚至屁滚尿流。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由于神无主而气失去主持,力量随之消散之故。
(二)精神可以使人体内物质发生变化
气功讲的精神变成物质,和哲学上讲的精神变物质的含义是不等同的。哲学上的精神变物质,是指一个正确的思想被群众所掌握,经过社会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是通过社会的间接实践而实现的。气功中的精神改变物质,就在人的自身中直接实现,自己的精神直接变成自己的物质。这是由于意识活动可以改变、影响体内有形物质的新陈代谢规律。如意识活动可改变体内物质的合成分解过程,这种变化在生理现象、病理现象中都有,在气功锻炼中更加明显。在一般人的生理现象中,谈论美味能令人流出口水。如望梅止渴的典故:曹操领兵去打仗,战士走路渴了,曹操说,前面有一片默林,大家吃了梅子就不渴了,战士们一听,都流出口水来,渴就被止住了。小孩子大都吃过糖葫芦、果丹皮、山楂糕,当说要给他买这些东西吃时,也很快就可以流出口水来。医学上把这一变化过程称为第二信号系统引起的条件反射。我们讲这一过程是精神变物质,是指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动因和实质而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过程。又如新婚夫妇或者长期不同居乍到一起的夫妇,在安全避孕期也可以怀孕。这是由于感情冲动,精神高度兴奋,使得卵子提前成熟的缘故。这是精神改变体内物质发生变化的更为明显的例子。
另外,精神改变体内物质呈现出病理状态的事例也是很多的。传说中有伍子胥过昭关,由于剧烈的忧愁困扰,一夜白了头发的故事,就是精神因素引起的物质变化。日常生活中虽然没有这么典型,但有的人一发愁,一夜没睡,第二天脸部就显得消瘦,人的神气没有了,体重也下降了。如果和多年不见的老友彻夜交谈却不易消瘦。有的人一生气就血压高,严重的甚至能气得吐*血。“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把周瑜气得吐*血而亡。这是因为生气时交感神经兴奋,肝脏、血管都收缩,使肝脏血液回流受到影响,出现静脉怒张,静脉压增高,血就出来了。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格勒有很多人得了溃疡病,一个重要原因是精神紧张,刺激交感素的过度分泌,造成体内的分泌不平衡,使身体相关部位发生变化,出现病态。
在气功状态下,人的身体发生的物质变化是惊人的。硬气功师一运气,胳臂上能起一个大包,包可以在胳臂上滚动,这个包就是用意念把身体里的气凝聚起来的,其硬度可以刀枪不入。有的硬气功师能表演“银枪刺喉”“叉尖推磨”(用肚脐抵住钢叉的叉尖,把身体俯卧其上并旋转)。据计算,表演“叉尖推磨”的气功师,其脐部每平方厘米要承受二万多公斤的压力,这在力学上、物理学上、医学上都是解释不通的。他的肚脐变硬,也是运用意识使身体发生物质变化的结果。又如,1988年在佳木斯办班,班上有一位妇女乳房小。我讲课时讲了运用意识,发气治病,组场效应等,并鼓励大家自己去做。这位女同志根据意识可使混元气“聚则成形”的理论,运用意识使她的乳房长大些,但她的意念没用好,乳房没有长大,却在乳房上长出核桃大的硬硬的肿块,她给老师写了个条子,老师说:“你会运用意念让它长出来,再用意念把它消掉不就没有了吗?”这位同志很会接信息,她心想,对,马上想“瘤子没了,没了……”一摸,真的没有了。
(三)意识可以改变人体感觉的灵敏度
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随时都可以作用到人体感觉器官。对一定量的刺激能否引发人们的感觉及引发感觉的强度,受意识活动状态的影响。也就是说,引起自我感觉的量度与客观刺激的量度可以不成正比关系。人对外界刺激注意与否,以及注意时的内在心理状态,可以增大或缩小因刺激而产生感觉的量度。
1.降低感觉量度
(1)分散注意力,能降低感觉量度。古语云:“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焉。”说的是如果注意力不在耳朵,可以对客观的声音不起听觉反应;注意力不在眼,可以对客观的光线不起视觉反应;注意力不在舌,对吃的美味,可以不起味觉反应。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会到的事情。又如,集中精神看书时,可以听不到旁边人的呼唤;当致力于冥思苦索时,可以对周围事物不起反应,即使吃美味,也如作家形容的“味同嚼蜡”。不注意时受到外伤引起的痛觉小,甚至不引起感觉。在激烈的战斗中,有时战士中弹而不觉,可以正常行动,以至于继续和敌人拼搏。在日常生活中虽不如战时明显,但在人们不注意的情况下受外伤,比如切菜时把指甲切掉一块引起的痛感,与在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受外伤引起的痛觉是大不一样的。
(2)对抗意识能降低感觉量度。如果说因不注意而降低感觉量度是自然的生理过程的话,那么意识对抗能降低感觉量度则是主动的心理暗示过程。依靠顽强地、勇敢地、自信地对抗意志与情绪,对待客观刺激,可以降低、削弱刺激引发的感觉。历史中的“刮骨疗毒”的故事,是说三国时的关羽中了毒箭,需手术治疗。鉴于关羽养成的“英雄”心理气质,对任何“敌人”都非常的藐视,对手术的刀斫之苦痛根本未放在心上,所以能在泰然自若的下棋过程中进行手术。又如,在“WG”时期,某部一军医为了“批判”针灸麻醉为“伪科学”,鼓励青年战士发扬“革*命硬骨头”精神,用“大无畏”的实际行动批判针灸麻醉,结果有十二名健康战士在不采用任何麻醉措施的情况下,完成了切除阑尾的手术。我们认为这种作法固然是不可取的,但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到意识对降低由刺激引发的感觉的量度的巨大作用。
2.提高感觉量度
(1)注意能提高感觉量度。从生理、心理学的意义上讲,注意可以提高神经功能的兴奋度,在接受刺激时,可以更精确的反映之。这是加强了被动的接收过程。从气功学的理论来讲,主动地注意客观事物可以强化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提高主观的感受灵敏度,一方面又可以加强客观信息的刺激量,从而表现出意识接受周围各种信息具有选择性的强化作用。例如,当自己和周围人谈话时,突然发现了远处人们的谈话并引起了你的关心和注意,远处的谈话声音虽然较自己周围人们的谈话声音小,但当你一心专注地“侧耳倾听”时,可以对周围人的较大的谈话声听不清,对远处较小的声音却模糊可闻。不仅如此,若长期的精神高度集中地体察事物,可以大幅度提高感知敏感度,能把微细事物“变得”清晰可闻可见。历史书上的“纪昌学箭”,开始就是“练目力”,把一只虱子吊起来,目不转睛地凝视之,三年后,看到的虱子好似车轮那么大,虱子身上的各个微细部分都看得清清楚楚。人们也许认为这是危言耸听的传说,其实不然。气功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遵从这一规律的。
(2)心理暗示可以提高感觉的敏感度。对外界的微弱刺激若能主动地去体会它,并能暗示自己一定能感知它,这样可以提高感觉的敏感度。尤其在宁静的状态下,这一过程更容易得到体现。比如,人们对刀割皮肤的创痛是有感受的,若告知需做手术者(尤其是胆怯的人)不用麻药直接用刀切,而且显示锋利的尖刀即将手术,当把被试者眼睛蒙上后,用一小木棍轻刺皮肤,也能引起剧烈疼痛感。在练气功的过程中,如果予以暗示-尤其是气功师予以暗示,各种练功感受就易于出现,各种功能也容易形成。
三、意识活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上述的三个问题中,已多少涉及到意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里再把意识对疾病的作用予以详细介绍。
人的意念活动对全身的生命活动起着统帅和调节的作用。此即“神为主宰”的含意。欢快的精神状态能使人健康,紊乱的精神活动能使人致病。
紊乱的精神可使健康人患病。譬如上班时和人吵了一架,生了一肚子气,回家后就胸闷胀饱,吃不下饭,心口堵闷,头晕脑胀,血压升高。这些病的病因就是“气”,生气以后精神紊乱造成的。又如,我有一个当技术员的朋友,把味精误当作苛性碱吃了,同伴们马上用10%的稀盐酸帮他冲洗。他骑车回家走到半路就觉得嗓子痛、胃痛,勉强到家已经大汗淋漓,脸色发黄,赶快到医院打针吃药。过了三个小时病状才稍有缓解,开了三天的病假条回家了。第二天到厂子里送病假条时,同伴们告诉他吃的不是苛性碱而是味精。为什么吃味精会有那样的反应呢?因为他懂得苛性碱对人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加上众人帮他灌稀盐酸的场面,使脑功能紊乱,胃部不适的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就反应为疼,指令胃部收缩。胃一收缩大脑更感到疼,造成恶性循环。这就是神经作用,没病可以让人得病。
紊乱的精神可使轻病变重。1984年建工局一个同志胃痛得厉害,去医院检查。照片后他偶然得知是癌症,已无治,思想负担极重。回家后疼痛加剧,打杜冷丁都已无用,二十多天体重掉了二十多斤。后又到肿瘤医院会诊,经胃镜活体组织检查确诊不是癌而是溃疡病伴发胃结石,解除了思想负担,过了两个月身体就逐渐好转了。   
不仅如此,人的意念活动甚至可以使人无病猝死。解放前,某医院曾用死刑犯做试验:将两犯人胳膊外露,挡住视线,对一犯人用取血器取血,血滴入盆内哒哒有声,告诉另一犯人也用取血器取他的血,盆中也有哒哒的滴血声。前一犯人严重失血致使倒地而死,一会儿,后一犯人也倒地而死。其实对后一犯人并未取血,他的死完全属于精神作用。《北京晚报》曾转载《泰晤士报》一则消息:英国一个清洁工人常在高压线下工作,总怕高压线断了把他电死。一天恰巧电线落下来,该工人马上死了。经解剖,肝脏、心脏破裂,与电死的人一样。但掉下来的并不是带电的高压线,他的死也完全属于精神作用。
也有因为精神稳定使重病变轻、使要死的人活下来的例子。五十年代报导苏联某医院曾为一脑癌患者作开颅术,只将中心病灶切除后缝合,院方严令不准泄露病情,只对病人讲脑瘤手术圆*满。病人高兴地出院,后又到处旅游,精神愉快。一年半后又回院复查,医生不胜惊讶,明明是该死的病人竟活下来了,并且身体很好。这也完全是精神作用。他不知道真情,没有思想负担,精神稳定,大脑得到的都是好的信息。《科技与生活》杂*志也曾刊登过一病例,一个乳腺癌晚期病人不能手术,她自己就到处旅游,一年多病并未恶化,活得很好。
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的生命力最大限度地得到加强。据报载,唐山地震时有四名矿工被关在井下十五天没死,其原因,从精神方面分析,一是他们没有时间观念了,周围漆黑,表看不见,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没有时间方面的恐惧心理;二是有一位老工人经常为他们进行良性诱导,使他们思想镇静,满怀生的希望;再加上由于特殊环境造成极低的体能消耗,代谢过程变缓,终于活了下来。  《解放日报》还刊登过一个消息,秘鲁一个叫柏斯佳的聋哑青年,发高烧打了一针后出现假死,家人不懂,随即葬于公墓。第二年工人修墓时见柏斯佳坐在墓内没死。此事轰动南美。据事后分析,他能活下来的原因,一是聋哑人平时和外界接触少,有安静的习惯;二是他自己有一个要安定宁静、不能着急的念头,在黑墓中也没有时间观念;三是在墓内一点外界刺激也没有,是最高级的安静环境;四是体内代谢极低。他脑子安静、不着急,相当于练功,因此他能活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Ⅱ、意识对外界物质的作用
上述的意识对人体生命的作用,多可以作心理学的意识(心理)作用的理解。然而气功学中所谈的意识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这里所述的意识对外界物质的作用即属于此。米国普林斯顿大学工程应用科学院曾做过几个试验,其中两个试验结果已经公开发表。一个试验是把两面小镜子相对而立,用电子监测仪严密监视两面镜子的距离变化。然后随机找人来用脑子想,让两面镜子的距离缩短,用力想让它们“靠近,近点,再近点”。进行了几千人次的试验,经过统计学处理,结论是人的意念能够使小镜子的位置发生变化,虽然只动了几万分之一厘米,但总是动了。还有一个试验是随机找人用意念使电子温度计温度升高,也经过几千人次试验,经过统计学处理,结论也是肯定的,温度升高了几千分之一度。这是普通人用意识能改变外界客观物质状况的例子。至于练气功的人,特别是练出了功能,或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他们所做的表演更能说明问题。如张宝胜曾为一位领导同志做过试验:领导同志手中拿着一个健身球,张宝胜用手捂在他的手上,发功以后,领导同志手中的健身球没有了,呆一会前院的警卫员说他口袋里突然有个健身球,给送回来了。当场有个同志仍不信,张宝胜就把该同志的手表搬到热水瓶里去了,后来把开水倒光,果然把手表倒出来了。其它气功师还做了用意念移动火柴棍,移动小型收发报机等物品,用意念切开蛋糕、橘子,把一团电线全部从中剪断,使电线变成许多不长的短线,以及用意念改变分子结构等等大量的试验。这些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意识具有巨大的能量。至于其对主、客观世界究竟能产生何等巨大效应,目前仍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重大课题。
意识的作用最不易使人理解的是“意识造型”。当意识中想象一种构形成形象时,有特异功能的人可感觉出来。比如约几个人同时想象空中有一个三角形,有特异功能的人可以察觉到这个图案。有时意念中的各种形象也可被有特异功能的人察觉出来。1986年北京气功研究会开第三届学术交流会,某气功师把北京气功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刘建华同志意识中想象的各种形象,全部察觉出来。不仅如此,特异功能儿童马渭清可以用意念书写字迹,经多次表演均获成功。
另外意念造形还可以表现在自身生理变化上。华尔特B‧科勒涅克在《学习方法以及在教育上的应用》一文中说:
“人们常常发现在家庭里存在某些行为模式,儿童不仅在外貌上,而且在社会性方面以及情绪、智力等其它方面,常常也和他们的父母相似。”
对此也可能有人说“这是遗传的结果”。我们认为遗传有作用,但未必尽然。  《中国青年报》曾转载过《读者文摘》1988年第9期中的一则消息:
“米国密执安大学心理学博士罗伯特‧札永克和他的三个研究生的研究表明:尽管结婚时两口子的长像大相径庭,但共同生活25年后,模样变得相似了,而且婚姻越美满,俩口子的模样越像。”
另外笔者曾观察过数例无生育能力的夫妇抱养的儿童。新生儿在生后不久就被养母抱走了,到四五岁时,抱养儿的相貌竟和养母的形象很相近,而且父母越疼爱孩子,相貌越相似。这些实例表明,当一个人的形象或其它信息牢固地映象在意识领域内之后,它可以下意识地支配着人们的生命活动朝着该模式发育。其实神经系统主导着定向发育这一点,不仅人如此,动物也如此。恩格斯说:
“脊椎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整个身体都聚集在神经系统周围。因此便有了发展到自我意识等等的可能性。在其它一切动物那里,神经系统是次要的东西,在这里则是整个机体的基础;神经系统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由蠕虫的头节向后延伸),便占有整个身体,并且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组成整个机体。”(《自然辩证法》)
在人身上,更高级的神经活动-意识出现了,因此,意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占有了整个机体,并按照意识的信息来组成与改变机体的状态。佛家有“意生身”之说。智能气功的很多神奇效果,就是通过意识的这一作用来实现的。比如有一定功底的气功师集中精神想某一人形象时,同时把该形象内化到自己形象中(意识中要泯灭掉自己形象),这时让其它人眯缝着眼睛(光线要暗些)看他,就会看到气功师变成了他所想象的那个人。如果经常想象着某个形象,就可使自己的形象发生定向变化。这简直可称作气功美容术了。
上述事例说明了普通人的意识活动对主、客观世界的物质存在状况的改变过程,练气功的人可使这种改变更大些,有了特异功能的人这种改变还要大。
Ⅲ.意识如何和物质发生作用
意识活动对人体自身生命活动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意元体的聚散运动来改变人体混元气的运动形式,这一点在第四章《人的混元气》中已经作了阐述,这里主要阐述意识对外在事物的作用。
一、意识和外界事物作用机制
(一)意识活动使混元气转化成特定的能量形式和外界事物发生作用。上一节“意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中所述意识活动可以使人体混元气或自然界的混元气向着声、光、电、磁、热、机械力的简单的能量形式方面转化,从而和客观事物发生作用。
(二)意识活动直接和客观事物的整体时空结构发生作用,使之发生变化。我们知道,意识活动具有全息性的特点,每一个概念性活动都包含着这一概念的全部信息,因此,当一概念性指令发出以后,既可以直接与目的物的整体时空结构发生作用,也可以按指令信息聚集大自然中的混元气与目的物发生作用,在此过程中,意识的选择性与驱动性都在发生作用。
二、影响意识活动和外界事物作用的因素
(一)意念活动的专一程度。我们知道,在常人意元体中有多个兴奋中心,有多层面的活动内容,彼此牵制,难以呈现专一活动而呈现意识的力量。若能从意念活动的发轫点开始增强力量,直至意念活动透过各层面形成专一意念,则可形成统一性的全方位的整体意念活动,就可发挥出超常智能信息的效用。主观世界的殷切愿望与高度重视对目的物的改变是增强意念发轫强度、形成专一念头的关键。
(二)对目标选择的精确度。对目标物了解的越深刻、详细、准确,不仅有助于精确地选择目‧的物,而且有助于意识活动与之紧密结合,从而促进意识与目的物进行有效的混化。
(三)意元体的灵明程度。意元体本身体性的精细程度,对意念活动在意元体中形成广泛关联的统一整体有着巨大影响,一般来说,精神的定静可避免或减少体混元气对意元体的干扰,从而增加意元体的灵明度。
(四)主观愿望:这是意识活动的发轫动力、迫切的意愿,不仅关系到意念活动的专一,而且可以提高对目标选择的精确度。

第五节  混元意识论的特点
混元意识论包括意元体理论与意识活动的理论,它是吸收了佛学、道学意识理论的合理髓核,吸收了当代科学、医学、心理学的成果,在刻苦的练功实践(包括众多功*友的实践)中创立的。它不仅赋予意识以唯物主义观点,改变了“头倒立”的佛、道的意识观,使意识登上科学的殿堂,一方面阐明了意识对常人生命活动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现今人类意识活动的不足,这一切不仅为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使智能气功以崭新的、科学的面目展现于世。为了加深对意识论的认识与理解,把它的特点做如下归纳。
Ⅰ、意元体理论是向前发展的混元气理论
一、意元体较初始混元气上升了一个螺旋
传统气功理论认为,人的精神属于人的原始祖炁,而人的原始祖炁则是天地原始祖炁-道的表现,认为人的元始祖炁与天地原始祖炁是同一的。
智能气功的混元气、意元体理论是向前发展的理论,它不是返还原点,也不是发展为封闭的圆圈,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这可作如下表示:无形无象的初始混元气→凝聚成实物并充斥于其中的混元气→独*立存在的意元体。意元体的特性似乎重复了初始混元气的某些特点,如两者都是极微细、均匀的混元气,两者都可以生化出复杂的事物来,然而初始混元气经过混化生成的是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意元体经混化生成的是主观世界的意识内容。不仅如此,初始混元气生化出的万物是自然的,而意元体混化出的意识活动有了主动性。因而两者不是同一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否定之否定,上升了一个螺旋。初始混元气发展到意元体之后,不是到了顶峰,也不是又回到原来的老地方,成为封闭的圆圈停止不前;相反,意元体形成后,又在不断向前发展,呈现出一系列变化,从初始意元体→自我意元体→偏执意元体。智能气功练功,不是返还,而是继续向前发展,使意元体的功能全部展现,由偏执意元体圆*满意元体浑化意元体。
二、练气功不是使意识返归原始,而是向前发展
过去高层次气功,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张“返还”,或称“返璞归真”。道家认为,原始祖气(或称原始道气),演化出天、地、人万事万物,而人的神又从元神演变为识神,形气也从先天演变到后天。练功不仅要“返老还童”、“返先天”,而且还要“返还”到无识无知、浑浑噩噩的混沌状态,最后返还到原始祖气的层次上去。佛家认为,不生不灭的法界真如之性,被无明惑业系缚,从而生死轮回,迷失本元之真性。修*炼则是逐妄归真,破除无明,恢复本有的佛性,最后进入“常寂光土;。佛道两家主张虽有不同,但最后的主张都是返回原初之始点。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过去的修*炼者达到一定程度后,都幻想返回元始的虚无境界而主动丢弃自己的生命,因而成为练功者的一大悲剧。试看过去一些有成就的练功者,生前可谓“神通广大”,而死后则无一再现者。这些人生前都是悲心普运,教人谆谆,并以宏扬道业为己任,为什么死(按他们的说法叫得道)后,不再显身说法,教化徒众呢?这只能证明他们不是什么得道,而是真的死了。即使在练功时的入静状态中也不能返还虚无的原始祖炁的状态。因为入静时感觉到的意元体的静态体性,在没有任何意念活动时,还是有体察之动态存在,因而体察到意元体是有体察内容的意元体的状态。而体察也是意识活动的一种,体察达到能所合一的境界,仍是动态平衡,而非虚静的原始祖气的状态。如果没有体察意识存在,则成了“顽空”,这是佛、道两家都反对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的返还无论是从根本上说,还是在练功状态中都是不可能的。
智能气功的意识论认为,现在人类的意识是建立在偏执意元体基础上的,修练气功克除意元体的偏执,在于开发出超常智能,改变常态参照系,增添参照系中超常智能的信息内容,从而使其偏执逐步达到园满,这是意元体的向前发展,是使人向高级阶段跃迁。
Ⅱ、正确对待常态智能意识活动与超常智能意识活动
对于常态的意识活动,佛家谓之虚妄分计,是偏执、是障道之根;道家谓之识神,是修道之贼。佛道两家都极力主张破除之,而破除的方法则是去知泯智,返还到浑浑噩噩的无识无知状态。认为只有彻底破除常态意识活动,才能呈现超常智能的意识活动;认为唯有超常智能的意识活动状态中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常态意识活动状态下的世界是虚假的。总之一句话,两者是对立的。
对此,混元意识论认为:
一、两种意识活动都是意元体功能的体现,只有微小差别
常态意识是借助一般感觉器官得来的关于事物的局限性信息,在意元体内综合而成的意识活动;超常智能意识则是借助整体的特异信息而成的意识活动。两者摄取信息的手段虽然不同,但在意元体中的结果都是整体性的。因此,智能气功认为:常态意识状态下与超常智能意识状态下的世界都是真实的。
二、发放信息的过程、途径不同
超常智能意识活动发放出的信息是整体性信息,可以直接作用到自身或自身以外的客体,从而与客观实物建立起特异联系并使客体呈现出特异性质。常态意识的信息,在意元体中虽然是整体性的,但发放时则把整体信息分解成若干局部信息并借助不同器官作用到目的物。由于信息恢复了感觉器官接受时的原来的局部属性,因之与客观实物建立的是常态联系,客体呈现的是常态特性。然而客体实物这两种不同表现,都是客体实物的特性,并没有因为其呈现出不同状态而改变其实质。
三、两种意识状态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常态意识活动与超常意识活动的表现虽然有异,但在意元体中的信息都具有整体性,只是两者的程度不同而已。如属于常态意识活动的表象,虽然综合了所反映客观事物的各方面特点,但不是事物的全部信息。因为对同一事物的表象,可因人的经验、观察方法、文化素质……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表象。这说明意元体在综合成表象的过程中,有的信息被强化了,有的信息被漏掉了。正因为常态意识活动的表象未能像超常智能意识那样表征事物的全部信息,所以不能呈现出整体性的特异性。虽然如此,表象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事物的全部特征,所以即使是常态意识活动也有微弱的影响客观事物的作用。米国普林斯顿大学应用工程学院的实验证明:常人的意识活动可使电子温度计升高,就是有力的左证。能明了这一点,就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全面观察,冷静思考,不带任何框框,正确的反映事物,使之在意元体中形成完整的表象,也可以呈现出超常智能意识活动的特性。对此,《管子》中说:“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又说:  “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我们在教功实践中也发现,形象思维较强的人,易出现特异功能。这一切充分表明,常态与超常智能态的意识活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四、积极开发超常智能意识(或称特异意识)活动的能力
特异意识活动表现出来的功能,过去多被称之为“神通”,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主张“慧而不用”,否则影响练功上进。并且认为,特异意识活动功能的出现,是克除常态意识活动扰动的结果;认为常态意识是虚妄的识神,练功是不能用的,而把两种意识活动绝对的对立起来。
意元体理论认为,两种意识活动都是人体形气的统帅,两者统帅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鉴于此,智能气功主张通过积极主动地加强常态意识活动来开发特异意识活动。譬如智能气功讲授特异意识状态产生的机理与具体的锻炼方法,学员依此进行练功,实际上是在常态意识活动状态下进行的,结果练出了发放整体信息与接收整体信息的特异功能。用这些功能来强化自身各部功能,大大加速了练功进程,不仅可以施之自身,而且可以施之他人,用于治病或帮助长功。更为重要的是,开发出超常智能是使意元体走上园满层次的关键内容。
常态意识是否会成为开发特异意识的桎梏,关键在于常态意识是否被僵化。如果把常态意识活动获是的各种知识僵化,并认为可以成为权衡一切事物的标准,这种哲学上的先验论的危害,就是使意元体内形成旧有知识信息的优势兴奋灶,从而抑制、排斥了对薪信息的反映,其结果则是桎桔了特异意识的产生。如果已有的意识活动不僵化,意元体就会呈现出其“物来则显”,“物去则空”的固有体性,就会“不以此一害彼一”,而进入清明境界,特异意识活动即可得到开发。
Ⅲ、意识活动尚需进一步完善
一、常人的意识活动(心态)的分*裂状态有待解决
混元意识论指出,鉴于常人还不懂得内向性运用意识,还没形成生命活动和意识活动的律动,意元体不仅时刻受着眼、耳、鼻、舌、身各种感觉器官传输来的信息的扰动,呈现出多个兴奋中心,而且内在各层面的信息也彼此竞争,情绪对意元体的扰动尤其明显。这一切都严重地影响着意识活动的集中统一,致使心境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是当今人类的一种病态,它使人的智力不能充分发挥,使人的体魄不能健康,使意元体的常态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超常智能得不到开发……总之,使人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完整的整体,这是智能气功强调修养意识的根本所在。
二、人类意识活动的层次尚有待提高
人的意识活动是从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发展的,这是被人的种族发生史与个体发生史所证明了的规律。混元意识理论揭示了广义的意识活动的全部层次,包括属于本能层次的情绪,属于感性意识的感觉、知觉、形象思维,属于理性意识的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思维,属于智能意识的体察思维与特异思维。然而人类至今的意识水平只达到理性意识层次,这是人类经过了不知多少万年的进化才取得的成果。也正是这些成果才使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大自然的规律,而且为认识人类意识的全部层次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正如恩格斯所说:
“只看在这些关于统治着非生物界运动形式的不同知识部门达到高度发展以后,才能有效地阐明各种显示生命过程的运动过程。”(《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408页)
混元意识论指出,理性意识是建立在常态智能基础上的思维方法与内容;智能意识则属于超常智能范围内的思维方式与内容(其中体察思维属于理性意识向智能意识过渡的内容)。人类只有学会使用智能意识后,才能使人类向更高级阶段跃迁。
三、常人意识活动具有偏狭性
在前述的意元体变化与意识活动形成的过程中指出,意识活动是在自我意元体的基础上,发展到偏执的主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意识活动具有一定的偏狭性。
(一)错认“主人公”。如前所述,由感觉和知觉内化到意元体中的各种信息所形成的处理主客观关系的参照系,成了人识别、处理客观事物的本底与量度模式,成了指导人们行为的依据。常人多认为此即自己的内在“主人公”。比如常人对某人某事作出的好坏是非的判断,都认为是自己(主人公)做出的裁决。实际上,这一评判是量度模式量度的结果,所以这些模式与参照系既不是主人公,也不属于意识活动,而只是产生意识活动的意元体内的依据。《唯识论》称此为意根。意识活动是意元体内量度的内容和过程。这些意识活动是建立在意根基础上的活动,所以也不是自身的主人公。自身的主人公是意元体能够进行量度、识别以及发放指令的那部分主动功能。意识活动是功能发动后的变化(当然,这些变化的体现也是意元体的功能),意根则是建立的常态智能量度模式用以进行量度事物的背景,而量度、识别模式则成了意识活动识别事物的根据。练气功就是要认识自身的真正的主人公,克服偏执,打破意识中那些框架、模式的束缚,获得意识领域的自由。
(二)常人的意识活动是以正常感觉器官的功能为基础的。我们知道,意元体有接收、发放信息(包括常态智能信息与超常智能信息)的功能。婴儿在发育过程中,各种信息都可以进入意元体,只是由于周围人的言行所发出的信息属于常态功能信息,所以只能强化婴儿意元体中的常态信息。超常的特异信息由于得不到强化,不能内化固定到意元体中,致使意元体中的参照系仅凝聚着常态信息。意元体的这种变化对婴儿的发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所以人体的常态信息层次的功能以及有关的组织结构得到了相应发展,而特异功能层次的功能及其有关的组织结构则受到抑制,逐步消失。于是把人和大自然界的关系也就限*制在了正常感觉信息的层次上,人在大自然界中的自由受到了严重限*制,这是正常人的意识局限化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一是通过练功,开发出特异功能以恢复意元体接收、发放特异信息的本来面目;二是改变意元体的参照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打破旧的模式,才能破除已有的常规。例如,在常态信息层次中的物理学认为,每一种实体性物质都有占位性、不可入性的一定阈值、一定表现。就拿桌子来说,它的占位性与不可入性表现为桌面上的物品,不会透入或透过桌面。然而在特异功能信息层次,桌面上的物品则可无阻碍地透入或透过桌面。现在的不少特异功能者,把钱币往桌面上一放,就可透过桌面掉到下面去。这是意元体中不同信息与自然界客观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以特异信息与之作用,就产生特异层次的结果;以常态信息与之作用,就产生常态感觉层次(物理学层次)的结果。人类的意识活动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使之进入超常智能的信息层
次。这正是修养意识的内容。
Ⅳ、混元意识论认为意识活动的形成是一混化过程
一、意识活动的形成是先天、后天的混化
这里所谓的先天指人类特具的意元体,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与人脱离动物界相并而来的。尽管意元体的完善程度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与日俱增,而意元体的基本功能(如反映客体与反映自身的功能)已成了人的遗传因素而代代相传。也就是说,做为人的新生个体,只要发育到一定阶段(胎儿7个月左右)就能形成意元体。意元体的形成与脑神经细胞的发育直接相关的。在胎儿的后期,意元体已经具备接收、贮存加工、发放信息的功能了,这是形成意识活动的先天条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先天条件是指意元体能够接收信息、反映事物的功能,而不是像有的学者主张的先天意识结构或先天知识结构。
现代医学指出,在新生儿出生后的1~2年里,脑神经细胞在继续发育,而且这个发育过程是和意识活动的建立成正相关的。混元意识论认为,胎儿出生后的脑神经元的发育的时期正是形成意元体参照系的过程。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尤其是树突的发育,是初始意元体和映入的混元气混化并聚集成有形之物的结果。开始映入的与意元体混化了的、被神经细胞固定了的信息就成了意元体映象客观事物的始基-参照系。成了后来映入的事物的识别模式。人类的所有意识活动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与运动的。
混元意识论指出,新生儿的初始意元体仅仅有了形成意识活动的先天条件,意识活动与意识结构是后天建立起来的,是初始意元体与成*人的意识活动(尤其是语言)混化的结果。如果没有人的意识与之混化,新生个体的意识活动是不可能形成的,这从狼孩的身上已得到证明。我们这种观点似乎与现代心理学中的经验论的“白板”说相同,但实质不同。因为高等动物也有神经系统,也有动物心理,为什么在动物的“白板”基础上不能通过人的教化而形成*人的意识?这是因为动物的脑元体与人的意元体先天差别所造成的。诚然,如果对动物(比如大猩猩)进行连续若干代的人工教养,动物的脑元体肯定会在不太长的时间(与类人猿进化到人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时间相比)进化成意元体,形成真正的意识活动。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质的差别都是在混化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是有质的差异的。而宇宙的进化过程则是先天与后天的不断混化过程。已形成的种属特征的后天是个体的先天,个体的后天活动是种属特征的现实存在的混化,先天与后天不仅是不可能分开的,而且是递相转化与促进的。这就是混化论的进化观。意识活动也是混化前进的。
另外,个人的意识与社会意识也是辩证的混化关系,因为个人意识是在社会意识的背景中形成的。如前所述的成*人的意识与语言对初始意元体的影响,实际就是社会意识对意元体影响的具体体现。社会意识总是要通过人或物表现出来,社会中这一切都会内化到意元体中,有的成为意元体参照系的内容,有的则成为个人意识活动的素材,经过意元体中的混化可以产生异于已有的社会意识的新思想。当这新思想影响到一定范围时,就又成了社会意识的部分内容,而且可以通过文字、艺术固定保存下来。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的混化,呈连锁式因果关系,相互促进。
二、意识活动的过程是脑与意元体的整体混化过程
混元意识论认为,尽管意元体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但它与脑是一紧密相关的整体,因而决定了在意  识活动过程中的两者之间的混化变化。譬如,当外界客观事物映入意元体时,虽然是通过分区定位的脑神经元的变化来完成的,但发生了变化的脑神经元的混元气一旦进入意元体中,就成了意元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来源于局部的信息变化会呈现出整个意元体的变化,由此而形成的意识活动也是遍布于与全脑兼容的意元体的。这可能就是现代心理学“大脑等功说”的依据吧!当意元体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又会集聚成有形物质,这一“无形生有形”的过程是在意元体中心部位完成的,这是把映入意元体的印记固定化并被贮存起来的关键,没有这环节,就难以形成持久的长期记忆。这种物质变化可以形成神经细胞中的蛋白质的颗粒,也可以形成神经细胞的树突的定向发育。这些实体性带有记忆特征的物质又以混元气的形式影响意元体。现代心理学的“生物分子记忆说”、“突触记忆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做是以上观点的左证。
V、意识活动是人的本质表现
人和动物都有属于物质层面的新陈代谢,种族繁衍与属于精神层面的神经反射感觉、情绪等简单思维活动。正是这个缘故,西方一些心理学者把人和动物等同看待。混元意识论认为,这是一个历史误会,它将随着人们对意元体及其功能活动规律奥秘的揭示而解除。人虽然也有觅食、进食、排泄、求偶、交媾等动物层面的生命活动,但这些生命活动被人类注入了道德性、理智性、艺术性等高级层次的精神内容,也就是说,使这些生命活动具有了意识性。人的感觉、情绪也变成了被意识到的感觉与情绪,是受更高的精神支配下的感觉与情绪。人所有的生命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命活动层面的需要,还为了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而且人类在不断追求、不断创造着人类自身的精神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总是先有精神上的向往,而后付之以实际行动-属于生命活动的肉体的行动。在这里,生命活动不仅是在意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而且生命活动成了满足精神活动的手段,由此可以看出,人的生命活动的发轫点-即行为动机,不同于动物的被动的本能反射,而是一种意识领域中自觉、自由、自主产生的行为指令。这种意识活动的特殊性,是建立在生命活动基础上的人类特有的活动,因而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内容。
前面我们曾经阐述了人的意识活动过程与内容是受着意元体参照系限*制的,或者说意识活动是在参照系背景上进行的。同时我们又在意识活动的偏狭性里指出了错认“主人公”是错把参照系的活动当成了主人翁。也就是说,不能把属于参照系的意识活动当作主人,在这里我们又把属于参照系的意识活动说成是人的活动的本质,这岂不自相矛盾吗?否。我们把意识活动说成是人的生命活动本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本质而言的。前面说的把参照系错认为主人公,是对意元体的活动本质-自由、自觉、自主性质而言的。因为参照系在一定程度上把意元体“锁结”在了特定的模式上,使其自由、自觉、自主之性质服从于参照系的模式。或者说意识活动的发轫活动受到了参照系中已有的科学、艺术、道德等意识模式的制约,使意元体本具的虚灵、能动之性印上了已有的科学、艺术、道德意识模式的印记。诚然,任何意识活动都会包含着一定的内容,没有任何内容的意识活动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意元体参照系的内容随着人类的前进在不断改变,不断完善,人的意识活动也就不断地走向更加正确、真实的境地。前面讲的意识偏狭,一方面是在参照系中没有超常智能的信息内容,导致使科学意识、艺术意识的偏狭;另一方面在参照系中建立起来的属于道德的价值模式是以私人占有为基础的,因而形成了一切为我的道德意识模式。它严重地限*制了人的思想,使人的生命本质局限在占有欲的圈子里。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道德意识会对人的生命本质有如此大的约束力,这是因为道德属于参照系中较基本层面的内容,它关系着人的行为动机的发轫,关系着对周围事物的爱憎取舍……这一切不仅将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宰,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有形之体的生命运动。比如,有的人为了正义事业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流芳百世,也有的人为了苟且偷生投降变节而遗臭万年。至于意识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前面在意识作用中已经做了论述,而道德对人生命活动的本质的影响则将在下章《道德论》中全面讲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07: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优化生命论与混元医疗观
   智能气功科学建立的混元整体理论是以人为中心、以使人的类本质获得彻底解放为目的的理论。练气功者把混元整体理论做为优化自身生命获得生命领域的彻底解放的理论武器;混元整体理论把练气功做为实现人的类本质特性解放的物质武器。人的类本质特性的彻底解放是从优化生命开始的,这表现在:(1)对现实的个体的人来说,首先要使之脱离病态进入健康态,而后由一般健康态进入优化生命态。(2)对新生个体的人来说,要使之成为优化生命,这就要求优生、优育。这两部分内容都属于优化生命论的范畴,但为着方便,我们把前者称作混元医疗观,把后者称作优化生命论。
第一节  优化生命论
Ⅰ、优化生命论的概念性介绍
一、优化生命论的含义
一提到优化生命,就容易联想到优生学,然而混元整体的优化生命是有其特殊内容的。现在社会上说的优生学是指优良生育,即能生育健康的孩子。其内容主要是防止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其手段主要是通过遗传咨询与产前的宫内诊断、孕期保健及选择性人工流产等手段,以避免有遗传缺欠的个体的形成与问世。我们这里所称述的优化生命论,其目的则不止于此,而是要在一般人的智能水平上提高到新的层次。其最高要求是成为具有理想的自我、具有社会自由道德、常态智能与超常智能均达到高水平、人的类本质获得彻底解放的人。“超凡入圣”是传统气功对个别修练气功志士的慰勉,但几千年来达“超凡入圣”者确属凤毛麟角。智能气功科学的优化生命论则要从每个人做起,使整个人群进入优化生命的境界。
二、对优生的不同主张
对于如何达到优化生命,现代科学有的强调遗传,有的强调后天训练。两者都有一定道理与根据,但都有其片面性;智能气功科学则是从混元整体理论立论的,下分述之:
(一)遗传论
遗传论认为,人体尽管有100万亿(1014)个细胞之多,其形态机能有100多种,分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行使着各种不同的职能。但若寻其本源,则是来自一个共同的细胞-受精卵。而受精卵则是接受了携带父亲全部信息的精子与携带母亲全部信息的卵子结合而形成的。携带双亲全部信息的物质已被现代科学发现,是一种叫做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生物大分子。它含有众多的遗传基因(细胞的染色体就是由DNA螺旋盘结而成),可以把双亲的信息传给下一代。现在也确实发现在新生的个体中保留着双亲的众多特征。如身长、肤色、眼睛的颜色等。有很多病是有遗传性的。据查,目前已知的遗传病达4000多种,这是被优生学防范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遗传论认为聪明智慧也是可以遗传的,正因为这样,遗传论的优生学提出了“去劣留优”的论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西方有的提出优等民族的错误主张,有的提出了复制“天才”的幻想。如主张通过采集一些杰出人物的精子和卵子进行体外受精,以形成优秀的新生个体。
对于“遗传论”,我们同意他们提出要防范遗传性疾病的措施与主张,但不同意他们的遗传决定一切的论点。因为遗传基因主要决定人的生物学特性的遗传,即使如此,也会有隐性基因的出现。在新生个体中还有基因变异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的德与才的形成,后天教养起着巨大作用,并非仅凭遗传所能决定的。下面所述的经验论正是从遗传论的对立面立论的。
(二)经验论
经验论注重后天训练,认为人的各种聪明才智技艺,都是后天培养、学习的结果。中国古代就有注意“胎教”以及“教养重于门第”(家族遗传)的说法。经  验论所论述的,严格说来与上述遗传论的优生学不是一个层面的内容,经验论不承认有遗传特性,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学特性,这一切显然与后天学习有着密切关联。行为心理学家华生曾有一段名言:
“给我10个健康的婴孩,让我放在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担保在10个婴孩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和嗜好、志向、才能、职业和种族是什么样,我都能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一个律师、艺术家和一个商业巨头,或者训练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我们认为,经验论强调后天环境对人的发展趋向有重要意义是正确的,但像华生那样的环境决定一切的论点也是不尽正确的。一方面,华生所说的必须是健康的婴孩,这本身就蕴含着有遗传因素的前提。换句话说,这些婴孩是人类进化到现阶段的自然表现,他们是人类进化了多少万年并通过遗传保存下来的成果的体现者。这就从侧面说明,华生不能把原始人或类人猿训练出人的各种才能来。另一方面,华生所称述的环境决定论的训练,仅是人的全部生命旅程中的部分内容。我们在《人体混元气》中曾讲述过:人在发育过程中有不同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它的环境,都对人的整体特性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不难看出,华生所说的那个环境训练,仅是人的整个发育过程的全部环境的一部分,因而他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
(三)混化优生论
这是智能气功科学的优生论的观点。混化优生论从混元整体理论出发,认为人是一个混元的时空整体,它从受精卵的混元气发展到成*人的混元气,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使受精卵中的众多的潜在信息经过与周围环境的混化,形成现实的人的整体。这一过程起始点则是遗传信息。混元整体理论认为,双亲的遗传性疾病固然对下一代有影响,就是非遗传性疾病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如影响到双亲的混元体的混化过程),也可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这些问题的解决属于使人脱离病态的医疗问题,这里不拟讲述。混化优生论认为,新生个体的优化状态,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混化的结果,不是遗传因素决定一切。如谓不然,试看有哪一个新生个体能把父母双亲的特性全部继承下来呢,事实证明那是不可能的。即或是在精子或卵子中保留着父母的全部遗传特性,但当精卵结合后,有些信息成了隐态信息而不能展现成现实。不仅在受精阶段可以使部分信息受抑,在人的各个发展阶段也都可能因受环境的影响使不同的遗传因素(正常的或异常的)受到抑制。明乎此,对世上找不到相同的人就不难理解了。现代医学考查证明,即使同卵双胎,也看到了遗传性疾病可以在一胎身上发生的现象,这就更说明了混化优生论的正确性。混化优生论强调的不仅是如何使健康的父母生出优化的下一代,而且强调使新生的个体优化成才,这实际是人体混元气发育的全过程中的优化问题,单强调哪一环节都是片面的,必须从全部环节着手,包括:优化受精、优化成胎、优化养胎、优化胎教、优化分娩、优化育婴、优化教育等。为此就必须明了人的个体的发育规律与特点,从而不致于把人和动物等同看待。只有全面而深刻地认清了人的这些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优化生命。
Ⅱ、人的个体发育的特点
一、人的发育期最长
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它的功能与结构也最复杂、最完善。因之,个体的人从一个单细胞发育到形态完整、功能完美、聪明才智健全的人,需要的时间也最长。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发育至16岁时才成熟起来。混元整体理论认为,正常新生儿的组织器官达到了初步成熟,但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6岁左右,各组织的功能初步定型,而意识活动还没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16岁左右,心理活动已趋成熟,而道德意识尚处在动荡阶段;25岁左右,偏执的自我形成。常态智能的人发展到此就基本上达到了发育的顶峰,尔后的生活则是在偏执的自我主导下从事各种学习与工作,尽管在事业上还会继续前进,并逐步取得成绩,从而把偏执的自我进一步固定下来,但这一些均是在偏执自我的范围内的变化。智能气功人则不然,要求在偏执自我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克除偏执,不仅要开发出超常智能,而且在意识方面要达到圆*满意元体的水平;在道德方面要上升到社会自由道德的层次;在心理方面要形成真正的自由的自觉的自我,这是需要花费几十年甚至毕生精力才能完成的事情。
二、人的个体发育是在整体时空结构导向下的混化过程
人们对于人的个体发育的长期性是容易理解的,但对于人的个体从一个单细胞的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复杂的人则是难以想象的。尽管分子生物学已经发现了具有遗传功能的DNA的双螺旋分子结构,用来解释细胞的自身繁殖,从而巩固了遗传论在生物演化中的科学地位。不仅如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Homcobox的DNA*片断,此片断最初是以同源转化基因中的主要成份出现的,依一定顺序排列,能限定身体部位的形成,所有动物每个形体身体的基因中Homcobox都一样,而且已经知道,Homcobox是基因开关的一部分,以级联形式打开其它基因。至此,人们似乎可以依据基因的性质与功能来解释从单细胞的受精卵向复杂的整体的人的发展过程了。其实不然,因为实质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比如受精卵的卵裂球的2倍体、4倍体(低等动物至8倍体)的每一细胞基本都是一样的,或者说是没有区别的(这已被生物学培养其中一个细胞而发育成该种动物的新生个体所证实)。为什么在8倍体之后,分*裂出的细胞就会有了差别并进而发育成不同的组织器官呢?显然仅用Homcobox片断的开关作用是难以说清楚的。因为分*裂了相同代数的细胞,只是由于所处部位不同,就形成了不同发育趋向。比如三胚层中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各器官原基中的细胞按器官需要发展。尤其使人不能理解的是把体细胞的胞核置入祛除卵核的卵中能发育成新生的个体。这一切都标明生物尤其是高等生物的发育,不仅仅是由DNA所决定的。混元整体理论指出,任何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都是该生物由遗传获得的混元气与外界混元气的混化过程,该生物的定向发育是由其混元气的整体时空结构导向的结果。该生物本具的混元体与周围环境中的能呈现互补同构的混元气混化,形成新阶段的生物混元体,然后又与环境中能呈互补同构的混元气进行混化而形成新的混元体,如此反复进行。每混化一次就前进了一步,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原因,后一步是前一步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步混化的原因。譬如受精卵的卵裂球在2倍体、4倍体、8倍体时,每个卵裂细胞的内外环境是相同的,每个细胞进行的混化是相同的,所以表现在每个细胞的性能上也是相同的。自此以后,每个细胞的外环境开始有了差别,比如有的细胞接触外在环境多,有的细胞与属于自己同类细胞接触比较多,每个细胞周围环境中的混元气有了差异,致使细胞进行的混化有了区别,于是细胞的分化趋向有了不同,于是形成卵黄囊、尿囊、胚盘之类。尔后,胚盘又分化成内外胚层进而到三胚层,三胚层又分化出各组织器官……由此可以看出,胚卵、胚胎的发育是受精卵的混元气与周围混元气混化的结果。若仅有受精卵的遗传信息,没有卵子胞浆这种特殊环境的混元气,是不能完成胚卵的发育的,因而也就谈不上胚胎的发育了。上述的混化过程中,包括精子与卵核的混化和受精的合子(受精卵)与卵子胞浆的混化两部分内容。其发育导向是合子的整体时空结构(混元气)与卵子胞浆中与之呈互补同构的混元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胎儿形成后,又形成了胎儿-胎盘整体生命结构。一方面是胎儿与胎盘的混元气进行混化,另一方面是胎盘与母体子宫混元气进行混化。这一复杂的发育过程,都是遵循着生物遗传规律进行的,因而经历这样发育过程的胎儿或新生儿,只是自然的人。
胎儿出生后到成*人这一阶段的发育,虽然也还有很多内容仍是遵循生物遗传学特性进行的,但是这一阶段有了人与动物发育的根本区别,即意识的形成(也可以称作意识的发育,只是人们不习惯这样称述而已)。这是人的类本质特性-社会性的根本表现,它与上述的自然的人的发育过程虽然都有整体导向问题,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这表现在:自然的人的起始根据是受精卵,它已经具备了发育到人的全部信息结构,只要具备环境中的同构互补混元气即可发育成*人。而社会的人的起始根据是建立在脑神经细胞基础上的意元体,它内部是质地均匀无别的特殊的物质,只具备对客观世界中的信息的接受(反映)、加工的能力,必须通过社会意识内化到意元体中以后才能形成意识,这是与同构互补混化或同构再生混化有着根本不同的另一种混化。在这里,社会意识的导向起着决定作用。没有社会意识的导向,不仅意识的发育不可能完成,而且脑神经细胞在出生后的发育也将受到影响。这在狼孩身上已经得到了证明。
人的意识活动,是宇宙中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它是在上辈人建立的外在环境中形成的。当人的意识建立起来以后,又将施作用并改造外在环境,为新的一代创造导向条件。
三、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过渡,是建立意识活动主导生命活动的过程
尽管人类是地球上的最高级的动物,但个体的人在刚出生时,却没有一般动物刚出生时就有的独*立生活的机能。或问何以致此?混元整体理论认为,这是生物进化到人以后的必然结果。在种族发生史上,人是由灵长类动物进化来的。灵长类动物虽然有了比较发达的脑,但还没形成真正的概念性的意识活动,它们的生命活动和神经活动是一致的。而人类的生命活动是实现意识活动的手段,这就是说,意识活动在人的所有生命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我们知道,人的意识活动是在胎儿出生以后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这样就必须有一个意识活动和生命活动相结合的过程。大自然造化了万物,自然进化使万物形成了天然的合理性,个体的人的形成与整个发育过程就是这一合理性的体现。成熟的胎儿完成了自然的人的形态学的发育,但其功能尚需在出生后的实际生活中才能逐步学会使用。学习使用这些功能(包括生命活动的功能)的过程,又是由成*人借助语言与动作示范进行教练的。这就是说,新生儿刚一学习使用自身的生命功能,就是在语言指导下进行的。众所周知,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本能活动-先天带来的生命活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微小的。换句话说,人的生命活动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后天习得的,人类学习使用自身生命功能的过程,就是意识活动形成并和生命活动结合的过程。心理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依据的。新生儿出生后的脑与意元体已经具备了形成意识活动的内在的物质基础,不仅一步步建立起条件反射,而且接收了成*人的意识活动的信息和语言信息,形成前意识与前言语(学说话时的早期发音)。这一切,促成了神经功能的强化与各种机能的体现,使生命活动与意识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试举例分析之。成*人教婴儿各种动作都一定辅以言语,如教婴儿站立,不仅扶着婴儿站立,而且导之以“站”、“站”的言词;教婴儿走路,一边拖着婴儿迈步,一边说“迈”、“迈”的语句。婴儿早期学习的各种简单动作,都是在成*人的言语的指导下进行的。当婴儿刚刚学会某动作时,只要成*人发出动作指令的言词,婴儿就可以依指令行动,这就充分表明了婴儿的生命活动与意识活动不仅是相伴而行的,而且生命活动是在意识活动的主导下完成的。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意识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宏观运动的主导作用,即使在生命活动的微观领域,意识也能起到相当巨大的作用。这在《意识论》与《道德论》中已做过详细的讲解,不再赘述。这里想强调指出的是,意识的发展以及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偏执导向。
鉴于人的种族遗传信息中,淀积着种族进化长链中的所有信息,所以人的生命功能应该是全方位的。具体点说,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平衡,既可以借助有形实体物来维持,也可以借助无形的非实体物来维持。人的各种功能既有属于常态智能的表现,也有属于超常智能的表现。然而一般婴儿接触的都是常态智能的人,接受的信息也多是常态信息,所以形成意识活动也属于常态智能的范畴。这样的意识活动导向的结果,使人的生命活动就走上了常态智能的偏执轨道?譬如,人饿了就要吃饭,这已经成了天经地义。果真如此吗?我们的回答:是这样,又不是这样。我们说是这样,这是因为习以为常的定论认为,如果一般人7~10天不吃饭就会造成不可恢复的营养不良,这已是被现代医学证明了的不可更易的定论了;我们说不是这样,是因为上述生命现象,是偏执的意识对人体生命活动进行了偏执导向的结果。如果克服了意识的偏执,不进食也可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气功辟谷就是雄辩的左证。不仅如此,人的超常智能由于得不到适当的导向而被潜抑不能展现。近年来特异功能实验证明,对正常儿童进行特异功能训练,有相当多的儿童可以学会使用超常智能技术,如“耳朵识字”、“透视”、“遥视”、“意念搬运”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气功科学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成*人在适当的意识导向下也可以开发出潜在智能。
Ⅲ、优化生命的各个环节
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优化生命是一个优化的整体时空结构,是它自身的全部生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称阶段)中的优化的结果。无论哪一个环节都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所有的环节都能优化,那就是全才优化;如果部分优化,则只是偏才优化。当然,各环节的优化也有一个量度问题,各环节优化的程度,决定着整体生命活动优化水平的高低。我们知道,在人类进化史上,人类每向前进化一步,都是“去劣留良”的优化过程,不过这一过程是经由“自然选择”完成的。今天人类已走上了理性的科学时代,对遗传的有害因素已经有了深刻认识,因而开始了“去劣留良”的“人工选择”,然而现代优生学的这一选择也只是排除劣的保留正常的,还没达到创造优的。混元整体理论揭示了人体混元气形成的规律,为创造优化生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下面拟从人体混元气形成的有关环节,对优化生命的原则作一简要阐述。
一、受精卵混元气的优化
受精卵混元气的优化不仅取决于优质的精子和卵子,而且取决于精卵结合时的环境。
(一)优质的精于和卵子
优质的精和卵主要是指:
1.具有充足的信息量(主要指精子)。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个体生命所接受的遗传信息,虽然是血缘亲族多代遗传的积淀,但与直接的亲生父母关系最大。一般而言,一个人的信息量,在成熟期后较来成熟期为多,而且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而加多。尽管古人说的“老年得子多聪慧”未必正确(因为遗传仅是优生的一个环节),但是,遗传信息的多寡确与聪明才智有关。
2.具有充足的生命力(主要指卵子)。一般而言,具有健壮的身体、旺盛的精力是使精、卵生命力充足的前提。
根据以上两点决定了这一环节的优生原则。一是未至成熟期不宜受精生育下一代;二是身体健康状态欠佳时,不宜受精生育后代;三是要“养精蓄锐”后再受精以生育后代。因为精子的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若频繁泄精往往导致未成熟的精子排出,精于的生命力不强,势必影响受孕的优化。
(二)精卵结合的环境
现代医学证明,精子和卵子结合以前以及结合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如精子的获能、暴露精子特异抗原、解除精子顶体反应的封闭等,这一切都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否则不能达到受孕目的。对此,现代医学已经能够掌握并且成功地运用到试管婴儿的培育上。但在人的自然受孕过程中,如何才能具备受孕的环境与条件,就不像人工受孕那样简单方便了。因为只有激发起男女双方的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使受孕的环境臻于优化的境地。对此,传统气功中有着系统而深刻的阐述,内容详见《传统气功知识综述‧各家功*法简介》,这里从略。
二、胚胎期的优化
(一)胚胎期
这一时期的混元气正如在人体混元气中介绍的,具有强烈向外发散的特点,至神经管形成时,才向内收入归自己。这一阶段,若不能将气内收,则不能形成健康的胎儿,往往导致流产。鉴于此,在这时期内的优生原则是,开始阶段促进胚胎混元气外开,使之更好地与外界混元气混化,因而创造合适环境是必要的。有条件者,可以适当进行游览,以加强对外在混元气的摄取。在神经管形成及封闭时,则助其内收,收的要完整,为了更好促进这一开一合,了解与掌握有关的胚胎知识是必要的。在这段时间内,尤其不要轻易用各种药品,以免影响气的放与收,借助智能气功的内气外放、外气内收的锻炼,是更积极的优生手段。
(二)胎儿期
当胎儿发育到孕期7个月时,意元体已经形成,虽然已具备了接收各种信息以形成意识活动的能力(这已被7个月的早产儿的成活所证明),但由于胎儿所处的特殊环境,不能得到具体信息的强化与重复,所以未能形成真正的意识活动。尽管如此,胎儿意元体形成后,也旋即失去了它的白净之性,遗传特性使个体的生命活动信息自然而然地映入意元体,形成意元体参照系的最基本的本底。它将成为建立意识活动与主宰生命活动的始基。这部分内容才是佛家所说的“阿赖耶识”。鉴于这个时期的胎儿混元气还处在先天的混元整体状态,因之这一时期的优生原则,一是增多胎儿的混元气,母体要适当增加必要的营养;一是母亲对胎儿经常发良好信息。发放的信息要简单、内容明确,而且要多次重复,不能一晃而过。如果能经常对胎儿进行意念发气,效果会更好。这时进行的优生措施,可促进新生个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的发育。在这时期内孕妇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安详,对胎儿意元体都会起到良好作用。反之,急躁、忧愁、忿恨、恼怒等对胎儿的意元体及生命活动,则会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三、新生儿与婴儿期
这个时期,不仅关系着意元体参照系的本底形成,而且关系到意识活动的形成及其和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的形成。这是人从自然的人进入社会的人的开始,是人的真正的类本质特性得以形成与得到体现的开始。其实质内容是意元体建立起与人体内外环境的联系,言语、语言、意识活动、各种生命活动等不过是这些联系的具体表现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意元体的参照系尚未形成,因而也不会受到偏执的束缚,所以能全方位接受信息,包括具体事物的质能信息,以及人的不通过言语表达的意识信息。这时期的优生原则是进行优育,使婴儿与外界的联系多样化,成*人带着良好信息抚摸婴儿皮肤是促其健康发育的重要因素。要注意对感觉运动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培养,有条件者要注意对婴儿进行气的贯入与超常智能信息的输入。唯此,才能在婴儿的意元体参照系中打上全方位信息的烙印,从而在根本层次上避免了偏执性的形成。在这个时期,成*人的言行、意识活动对婴儿的影响较胎儿时要明显得多、具体得多,是形成婴儿道德始基的主要因素。如果能经常给婴儿组场发气、用强意念信息对婴儿发育导向,将起到巨大促进的作用。如果在这时期内仅给婴儿以常态信息,将导致参照系走上偏执的轨道,并以此统帅人的生命活动,这种偏执对以后的生命活动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而且使人难以查觉,更难改变,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根本无明(又称无始无明)。须知此所谓无始无明者,只是在人的种族进化史中,人类从来没有认识到人类所以呈现无明、偏计执着的原因而已。佛教认为世界与人类是前无始端,而且自无始以来迷了自己本性,因而造成生死轮回……这是不了解人类进化历史造成的谬误。
四、儿童期
这一时期是人全面开发智慧的时期,同时也是长身体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优生原则是进行优化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儿童自己的良好的、坚定的信念,以增强其意志力;另一方面要全面开发其常态智能与超常智能。同时要加强道德教育。尤其要使之明了为公、开*放与收气的关系,这一切都必须在优化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进行。习练智能动功是简便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儿童来说,不能只是简单的练功,要进行组场、治病、贯气、看气等各方面的应用。唯此,才能够使超常智能尽快开发出来,并建立起正常的超常智能的工作秩序与习惯,才能避免运用超常智能给自身带来的劳倦不适感。于儿童期若能在完善常态智能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超常智能的训练与开发,将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五、青年期
青年期是人生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最根本的变化是性功能的成熟,使人的混元气完备了人体生命的全部信息。个人生活开始走出家庭,踏上社会的征途。人生观、抱负、理想激荡在青年的脑海,个人的生命力逐渐步入了血气方刚的旺盛时期。这时期的优生原则是首先要正确处理性的冲动,这一方面要通过对性知识的学习以打破对性的神秘感;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珍惜性功能的理性认识:要充分认识到男女之精是集中了生命活动的全部信息的载体,不同于一般的细胞与体液。现代医学认为丢失精*液无所谓的论点是不确切的。诚然,对失精过度恐惧也是不必要的。若能从人体混元气的层次认识,处理有关性的问题,将对青年期的生命优化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青年期要培养个人的顽强的毅力与勤奋好学的治学精神,这是完成一生事业的根本,也是提高科学、艺术、道德意识修养的保证。尤其要提高对气功科学理论的学习,唯此才能自觉地完美自己的形体与心灵,才能指导自己进行认真的气功锻炼,才能更好地展现超常智能的威力。
六、壮年期
这时期的优生指导思想是全面完善自身、推迟老化的到来,全面地加强气功修养是这时期优生的根本。我们知道,壮年期是建树事业的黄金时代,人们很难抽出时间练功来优化自身生命。这里只提醒持这种观点的人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功”。挤点时间进行自身生命优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延长精力充沛的年限,这里仅提一些简单原则,只要明了道理后,再把气功生活化,即可达目的。因为气功的功夫不是静、也不是动,而是定。定是维持意元体活动一定的模式以成定式,如开合定式,从而产生意识的驱动力,久之则可从常态进入超常态。经常体察身体周围的无形无象的混元气也可。此即《玉诠》中所说的:
“修*炼之法不守心而守气,气从混元之初而结,先天地而生。”
着能自觉地反复从顶上向体内贯气更好。《玉诠》中说:
“练法之基在气,气中有五行,各有系络。能守此气,不必在心肾中取,要从昆仑注于中丹方是先天祖气。若止在五气中添出,便是旁枝,不能直上也。”
捧气贯顶法把上述内容进一步具体化了。
七、老年期
老年期是走向衰亡的阶段。这时期优生指导思想是颐养天年,健康长寿。为此,必须减少无谓的消耗。鉴于老年期人的思想较青、壮年相对地稳定,故心情容易宁静、集中,各种欲*望也相对地少些,练功时间相对地多些,所以是修养练气功的大好时期。老年期又是人的才智到达高峰的成熟期,因而更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融利己于利他人中。对于老年阶段的优化生命的内容,只简单提出存神与养形两途。所谓存神,必须体认神本无形象可求,无形可求,如何存神,只考虑意元体是一团浑浑沦沦的气,晃晃忽忽即可,不可起任何念头。<玉诠》中说:
“若一念着物,即惊其神;一物起欲,则漏其神;一欲造业,即浊其神;一业受报,即沉其神。直至神浊神沉地位,虽欲精气之保,不可得矣。”又说:“若能存得此神,纯粹精密,则不但我身可保,显用藏仁;更可奉行DF,普济世间疾苦……故养生之士,第一在存神。”
所谓养形者,就是颐养有形之躯及调理其气。对此《玉诠》中说:
“ 神依形生,此神在我未生以前,我不得而养之,亦不得而坏之,及我既生,神已入此形躯,则形与神相为依倚。所以修玄之士,养神固急,养形亦不可缓。然所云养形者,非必食膏梁、衣文绣、快情欲、铒药石而后形始得养也,只要于平常日用之间,动静合宜,若花之在春,若鱼之在水,顺天时、调地气、适人事、尊生命、敬天神,此形便能远害。如久行伤筋,缓行则养筋;久立伤骨,凝立则养骨;久座伤肉,息坐则养肉;久卧伤气,安卧则养气;久视伤血,内视则养血;久作伤节,微作则养节;久屈伤脉,徐曲则养脉;久伸伤俞,略伸则养俞。又如,春气和宜缓志而少忧,夏气炅宜微吟而去郁,秋气平宜小劳而莫躁,冬气密宜玄坐而寡言。又如寒气暴至当按摩以却之,风气暴至当握固以却之,暑气暴至当吐纳以却之,温气暴至当    温熨以却之,燥气暴至当洗渫以却之。如是三等功夫,皆养形之事也。”又说:“形既得养,气精不为外物所淆,不为客气所夺,由是元神曰固,道性渐充。故修玄之士,第二在养形。”
智能动功集养神养形于一炉,实践证明对老年优化生命作用卓著。
八、衰亡期
这主要指临近死亡的时期。这时期的任务不再是优化生命活动,而是优化死亡的过程。常人离近死亡时,先是疑虑,认为自己不一定会死,或对死亡呈现出焦虑。当知自己真的要死后,则表现出焦躁或愤怒不安,继而失望,悔恨自己一生的过错,最后是安然死亡。如果一个人真的在一生中注意了优生,那么死亡的到来是生命力自然衰竭的结果,这一方面是必然的,另一方面死亡又是无痛苦的安乐死。对此,周围的人(包括家属)要为其创造安乐死的环境与条件,大家共同对其用宁静的、任其自然发展的意念组场发气,就是最好的措施。
Ⅳ、智能气功科学优化生命的最终目的
智能气功科学的优化生命论,是以智能气功的宗旨为宗旨的,其目的也是变人类自然本能为自觉智能,使人类从生命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促进人类文化向更高级阶段跃迁。它对现实的个人来说,以使人通过教育学习、掌握生命科学理论,以之驾驭人的自然之性,使意识自觉而目曲的主导人的生命运动为终极目的,这不仅需要强化常态智能,而且必须开发出超常态智能来。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既可以借助有形实体物的混元气,也可以直接借助无形质的混元体来进行;对社会来说,以建立超常智能与常态智能相统一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为终极目的,那将是人的类本质的彻底解放与实现,人是获得了真正的幸福、自由的人,世界将是真正平等、博爱的世界。

第二节  混元医疗观
混元整体理论可以用于不同领域以建立气功科学的不同分科,当把它应用于医疗时,则将建立气功混元医学,这是不同于已有的中医、西医的特殊医学。它无论在生理、病理,还是在诊断医疗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观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混元医疗观。气功混元医学是智能气功科学的一大门类,内容很多,这里仅从混元整体理论的角度对其基本观点做扼要介绍。
Ⅰ、气功医学与气功混元医学概念性介绍
一、何谓气功医学
气功医学是阐述以气功手段进行诊断、医疗疾病-无论是以练功还是以外气治疗疾病的学问。中国的气功门派很多,各门派不仅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差异,如阴阳、五行、精气神、八卦、经络、脏腑等等不同,而且在练功方法、内容上也有巨大分歧,因而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与方法也就随门派而异。鉴于我国的传统气功与中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都注重气与经络……所以在治疗疾病这一点上,两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致使不少人把气功医疗当作中医学的一种医疗方法。如《灵枢&#8231;病传篇》中就说:“余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按摩、炙熨、刺炳、饮药……”这里说的导引、行气,就是气功医疗。不仅如此,在很多中医著作里,详细地记载着对不同疾病进行医疗的气功方法。尽管如此,气功医疗与中医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异,它是与中医、西医平行的医学体系。
二、气功医学的特点
我国汇积着古今中外的医学,现有三大医学体系,即:上述的中医学体系、西医学体系与气功医学体系。这三大体系各有其特点,不能混为一谈。下分述之。
(一)西医学体系。西医学尽管在分科上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不同;在检查方法上有物理检查、化验检、生物学检等手段;在医疗方法上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物理疗法等区别,但其基础医学则是同一的,因而总的思想是一致的。西医学无论是诊断还是医疗,都是强调疾病而忽略人的整体,在诊断上强调找出病灶与病因,在治疗上强调祛除病灶与病因,对此,有人把它称为“辨病论治”。它的优点是,检查细微而客观,经得起重复检查的验证,因而诊断明确;治疗措施针对性强,注意找寻新的特效的方法与药物,而且这些方法普适性强,这就是西医学所以被人们称为科学的原因。然而,西医学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无论在诊断上,还是在医疗上,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注重疾病而忽略人,注重外来的致病原因,轻视了人的内在的功能,即使是西医学的维生素疗法、激素疗法、免疫疗法……这些旨在增强人的生命功能的方法,也只是从外在因素而非人本身的内在因素入手的。
(二)中医学体系。中医学是从“天人是一整体”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出发的,尽管它也有临床医学的分科,但各科之间却是一个整体,凡是在中医史上成名成家并著书立论的,往往对各科疾病都能应付裕如。因为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以神为主宰、以五脏六腑为核心、以经络联系人体各部并维系其正常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把疾病看作是人体的生命功能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变化过程。在此变化过程中,邪(致病因素)、正(人的生命机能)双方呈现了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的势态,正胜邪则病愈,邪胜正则人亡。中医虽然也特别重视诊断,但不像西医那样只重视病灶,而是在邪正交争的总的态势中把握其病机。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病人的各种表现,如症状、舌苔、脉象、气色与形体变化等来查明疾病的性质,这就是把致病因素与人的生命功能结合到一起“辨证”的过程。在治疗上,强调调,整人体功能的平衡。虽然有药物、针炙、按摩等手段的不同,但都是要借助人的正气来驱逐病邪,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它的优点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辨证论治”,而且处处着眼于人的正气。所以它使很多西医不能医疗的病转危为安。乍一看来,中医是内外兼顾而且符合辩证唯物的逻辑内容的,应该是十分完美的,但它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就是诊断的手段(如切脉、望色、闻声……)的神秘性、主观性以及模糊性,往往使不同的医生不能得到完全一致的客观检查结果,而且在治疗中的变量太多,传统的中医-尤其是名中医开方治病都是灵活多变而不墨守成规的,这就使人难于认识与掌握。
(三)气功医学体系。气功医疗尽管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但它在历史上未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字问。一方面,传统气功不是以医疗而是以养生为主要目的,因而古之修*炼气功者,对医疗多有所忽略;另一方面,未能建立起气功医疗的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多年来,气功医疗只是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寄居”于中医医疗体系内。其实,两者是有着巨大差别的。首先,气功医疗的着眼点在于人体的机能,认为只要气血流通并保持正常,人就不会生病,因而医疗疾病完全从人体的内在功能着手。一般来说,传统气功虽然也有针对不同疾病施以不同治疗方法者,但不像中医那样注重诊断、注重分清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属性,而是强调发挥人的正气作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中医著述中详细记叙的气功治病方法,究其原,是把气功纳入中医体系的结果,是从属于中医的辩证论治的。如《诸病源候论》、《杂病源流犀烛》记载气功方法都属于此。真正的气功著述则与此不同了,如《嵩山太无先生炁经》中说:
“圣人言,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不离气,气不离人。人藉气而生,气散人死。人死生之理,尽在气中。但调练元气,求死不得”
如果说这一论点阐述了治病的指导思想与原则,那么,《元气论》则对气功治病做了简明而又具体的阐述:
“若论元气流行,无处不到,若一身内外,疾病之处,以意存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以意注之,无不立愈。又有妙诀,虽云呵旧呼吹嘘唏一六之气,不及冷暖二气以愈百病。夫节气从容,稍久含气,候暖而咽之,谓之暖气,可愈虚冷。若才节气,气满便咽之,谓之冷气,可愈虚热。临时皆以意度而行之。又说:“又或有病,但以呵,呵十至三十,知其应验,酒毒、食毒俱从呵气井出。”
这就是说,气功治病重在元气,无需像中医那样搞辨证论治。对此,《丹亭真人传道密集》中讲的更加具体: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且此气之在人,鼓舞动作,悲欢痛痒,莫不由之。于是亏此气则病,滞此气则病。惟周流一身,则康宁福祚也。吾为子言之,知生此身者不过气,则病此身者亦不过气而已,欲治其病,先治其气,今医家以草根树皮,攻人疾苦,不过假此后天之气以调剂之、滋补之而已。且草根树皮,其辛甘咸苦酸之五味,不过寒凉温热平之五气,乃天地之偏气也,且能却疾,况人之气通于天地,得气之全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真正的气功治病,完全是从人的元气着眼的。因而使它与中医学、西医学有了根本的区别。可惜气功医学尚未能被世人所承认,使中华古文化的一颗明珠仍被掩埋于地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气功中,虽然也有外气治病的记载,如《嵩山太无先生炁经》就有“布气”的记载,但更多的以及更加强调的是练功治病,鉴于练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生活尚无保障的旧社会里,气功医疗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是可以想见的。
三、气功混元医学
气功混元医学也可直称混元医学,它以混元整体理论为指导,以练智能气功与外气治病为手段,以祛病、延年、优化生命为目的,是智能气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医疗气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气功混元医学不仅与西医学、中医学有异,而且与一般的气功医学也不相同。它强调人体内气与大自然外气的统一性,它着眼于强化人体混元气的开合出入聚散化的运动,使人体混元气不断净化升华终至进入灵通的混元气的层次,在这一点上,它与智能气功锻炼的作用与目的又是相同的。
所以称做混元医学者,(1)它不同于西医学仅能治后天所得之病,不能治先天遗传之病,而是只要混元气充足、正常,则先天、后天之病皆可治。此可称做治“先天、后天”病之混元也。(2)它不同于中医学仅能治身病与七情之病,不能治心意之病,而是把治病与陶冶性情熔为一炉,此可称做治“身”、“心”病之混元也。(3)它不同于一般气功医学仅能治一般的身心病,而不能进行生无(如生骨、生肉于缺损或无有状态)、化有(如化掉骨刺与各种异物等)以及解除毒物的治疗,而是无病不治、无毒不解,故可称灵通混元也。
Ⅱ、混元医学的生理观
混元医学不像中医与传统气功那样强调脏腑、经络,而是强调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混元气。有形之体是气聚的表征,妙思之神是气的灵通表现。《涵三语录》中曾说:“盖精与神,皆不外乎气,故道家不言精神,而独言气也。”但是混元医学虽说是注重混元气,但更注重神意的作用,认为神意是人混元气的最精细、灵通的气,而且有主观随意性,可以主宰全身的生命活动,是对《元气论》所说的“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的进一步发展。认为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的混元气的生化过程,对于人的混元气的生化已详述于本书第四章,这里不赘述。   
尽管混元整体理论全面阐述了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需借助与外界进行实体物层次的交换、能量层次的交换,以及信息层次的交换,但修*炼智能气功的终极目的则是逐步以后者代替前者。这就是混元医学不注重脏腑、经络的道理所在。因为脏腑经络的功能,主要是用以维持常态智能人的生活。如谓不然,试看以下事例,如:(1)现已发现了一些常年不吃饭而能维持正常生命的人;(2)气功辟谷也可不进饮食;(3)传统气功练到一定程度(如达到气住、脉住以后),则可使全身气血、经络停止(所谓日月停轮)动转。上述前两事例说明人可以不借助有形实体物的交换而维持正常生活;后一事例则说明经络对于生命的作用,仅在常人状态才有重要意义。
混元医学对经络的实质是怎样对待的呢?
混元医学认为,中医学中所称述的经络,实际上并不是有一定的管道,它与营运血液的血管不是一回事,《灵枢经》中就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又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就是说,中医经典也认为十二经与血脉是两码事。那么经络的经是什么呢?混元医学认为,“经”是人体各有关组织的混元气汇聚成的“气束”。我们知道,人体内的各种实体物组织的周围,都有其混元气,这些混元气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作用下,汇集成了特定走向的“气束”,气束中的气较其周围非气束部位的气,占有明显的优势,使气束所历经的生物组织产生一定的变化,因而显现一定的特性,不仅练功的人可以感觉到它,而且可以用仪器的某些指征探测到它。至于“气束”中气的流动感,一是受血液(严格说来应是血液的混元气)流动的影响;二是受淋巴(严格说来应是淋巴的混元气)流动的影响;三是受神经兴奋信号传输的影响;四是受整体生命活动的影响。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属于各部组织的混元气形成的“气束”本身的气是不流动的,受了上面所述的各种影响而产生的流动感觉或现象,是有关影响物的混元气流动的结果。鉴于这些流动物的流向不同,因而形成了在同一经脉上出现不同方向的经络感传现象。这是已被针刺或经络敏感实验所证实了的。由血液引起按一定方向流动的经络气,属于中医所说的“营气”的范畴,其余的气则属卫气的范畴。这些与中医经典理论相矛盾的论述是怎样解释呢?我们知道,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论与气化论)确实是在古气功家的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但由于古代的科学水平低下,对物质的认识只限于实体性物质的层次,因而难以对微细的物态进行精细体认与准确无误地描述。即使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8231;素问》与《黄帝内经&#8231;灵枢》中,彼此矛盾的论述也是很多的。如果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比较,就可发现其中也有不少内容与我们的论述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如卫气循行的某些论述,阳气从头走向四肢的论述,气街的论述等。另外,中医经典著作中也有一些论述确实是不正确的。混元整体理论的医疗观与中医学不同,其因盖此。
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属于神意的正常的精神活动;一是属形气的生物学层次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再则就是精神活动与生命活动的正常联系。这部分在本书《人的混元气》中做过介绍,这里仅对有关的生命活动再扼要剖析一下。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人体生命活动主要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的,一是人与外界接触的层面(包括皮肤与肺、胃肠道的粘膜以及各感觉器官)进行的各种物质(包括质、能、信息)的交换;二是在细胞层次的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与细胞内的物质变化;三是人体内的各种物质的转输。这些本属于生物层次的生命活动,在人身上却表现出了特殊性,即这些活动不仅受着生物遗传学的制约,而且还受到意识活动(广义的意识活动)的制约。智能气功科学的目的就是要逐步强化后者,逐步达到人对自身生命活动的随意控制。
另外,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必须借充足的内气以合于外在之气,否则难以维持其正常。修*炼智能气功就是强化这一过程。对此,传统气功也有论述,《道枢》中曾说:
“修身者,或元气尝破则精神不全,必候其精神具而气全,然后可以养命而为化者也。不然内外之气不相合,难以成道焉。何也?内者,人之气也;外者,天地之气也。且夫天地人皆真一之气所生也,内气不足,于旧则不全矣。”
Ⅲ、混元病理观
或问,人何以致病,传统气功认为:
“大凡人身中元气,日日发生,只为不知保养,故被二邪日削。何为二邪?风寒暑湿乃气之邪,喜怒哀乐乃情之邪。此二邪为元气之贼,日夜攻伐,所以元气薄弱,遂致死亡。(《修道真诠》)
混元医学认为,人所生的各种病,都是混元气运动(开合出人聚散化)的失常,然而有现于形、气、意、神的不同。结合病因来说,则有生物、化学物质引起的气失常,有物理因素引起形体伤损,有因情绪招致气的偏颇,有因遗传而形成先天疾病……。下分述之。
一、生物、化学物质引起气的病理改变
我们知道,人的混元气不断地进行着更新变化,形气之间也进行着不断的相互转化运动,在此运动过程中,外来的各种物质只有被同化混化,才能形成*人的混元气,其中有形之物需分解成“基砖”才能被人同化。如果外界物质进入人体后,不能分解成可同化的基砖,或体积虽小但不能被人同化,就不能形成*人的混元气的组成部分,而保持其固有的体性。换句话说,这些物质的混元气与人的混元气不同一。当这样的物质达到一定限度后,人的混元气的正常运动就受到了影响,使人的正常生命活动难以进行而呈现病态。各种生物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螺旋体,甚至寄生虫)及各种化学物质(包括细菌产生的毒素)使人致病,都属这一类型。
二、外伤致病
这里所说的外伤致病,不仅是机械作用引起形体的伤损,还包括异常温度(高低温)、电、辐射等。这类原因使人致病,似乎是直接作用到形体,使形体发生病理变化。其实不然,因为在混元整体里,任何形的变化都是服从于气的,外来的任何刺激也都是外在的混元气的作用,它首先是破坏人的所属部位的气场,直接使气场失去常态而后发生形体变化。有的刺激来的非常迅速,剎那间就作用到形体上,使人的混元气的运动发生障碍,致使局部气场失常,最后招致形气变化。如果局部气场不发生异常变化,一般来说是不易发生形体损坏的。这里需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气场变化与人的意识活动有着密切关联:如梦游者从1~2丈高的房上跳下来安然无恙;熟睡者与醉酒者从高床上摔下来不易受伤;更有甚者,小孩子从3~4楼掉下来竟未发生意外,笔者已遇到4例。不仅如此,当情况急紧时,一心思念“混元灵通”,多能逢凶化吉。如北京曾有一位73岁高龄的智能功辅导员,人们习惯称她为蔡大姐,一次横穿马路,被高速开来的大卡车撞倒,随后,车轮在她身上轧过,蔡大姐在那剎那间意识中闪现出混元灵通的念头,结果,大卡车车轮压过身躯后,竟意外地未受伤损,真是比硬气功的“汽车过身”表演还精彩。或问何以致此?混元整体理论认为,意识可主宰与指挥气的运动,当精神专一的想混元气时,可形成强大的气场,鉴于汽车轮子不是非常锋利,不能使形体迅速造成离断性损伤,因而使人体所属部位气场未遭到破坏,在形体完整的前提下,它的功能可以正常体现,因而可以不受伤。有的气功师表演用刀刺入躯体,拔刀出来后,既不流血,而且伤口瞬时完复如初,其理与此相同。又如有的智能功功*友被开水烫的一剎那,意识中默念“混元灵通”,结果被烫处没起泡,道理与此相同。
另外,外界气候-中医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火”也可导致人体混元气的失常。其机制主要是与膜络层次混元气发生作用,使人混元气的开合出入聚散化的运动失常,从而使人患病。如果在不良的气候环境里,能心地安然地给自己的躯体布气场,一般来说不会得病。古人也有到有疫情的家或地区去以前先给自身布气,然后进入疫区而不受传染的记载,与我们所讲的道理是一致的。
三、精神因素使人致病
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情绪的变化引起气的变化,所谓志一而动气。中医所说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就属这类病变;另一种情况则是意元体本身的灵明度欠佳,不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处理外来的各种信息,使人呈现易病体质,这种情况多与先天状态有关。对此,中医经典《灵枢》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如《本藏篇》中说:
“有其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何也,闻其故。歧伯对曰:……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又说:“五藏皆小者,少病,苦瞧心,大愁忧……五藏皆脆者,不离于病……”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并无意把上述引文做为先天意元体病的例证,只是借它来说明人的先天素质状态是人得病的根据而已。为了说明精神的先天不足可以使人致病,让我们引证道家著作《玉诠》中的一段论述:
“神浊则精气之中潜伏几分不足之因,或不足于木,或不足于金,或不足于水,或不足于火,或不足于土。有此五种不足,一遇外邪,内为牵引,是以着而成病。究竟病则精气自病,治则精气不能自治。”
就是说当神不足时,受一些外界刺激,就可引起自身精神失衡,进而引起气的失调,这类病与前述外来因素使人混元气失常是不一样的。
这里还必须讲清的是,还有一种意元体的病态,即意元体的偏执参照系对生命的影响。一般来说,偏执参照系中的内容,无论是科学的、艺术的,还是道德的参照系模板,对常态智能的人来说,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尤其是与道德意识有关的个性、思想方法,如利己与利人、克己容人的矛盾等,练功到一定水平后,将使这些属于意元体内的活动矛盾激化,因为随着工夫的上进,意元体的灵明度不断提高,对周围事物反映的敏感度提高,反应能力也相应加强。如果参照系中的偏执模式不随着相应的提高,就会因一些琐事招致情绪失常,而使人患病。这样的病用调气的方法是难以治愈的,因为意元体统帅气的能力已随着工夫的上进而强化,调气仅是调其枝末,即使气临时正常了也无济于事,因为意元体经常发放属于病态的信息,使之继续进入病态。这些病只有提高意元体的灵明度才能获得根治。
四、混元气消耗过多
疲劳过度,是耗损混元气的主要原因。
生殖之精的过度耗损,不仅直接消耗人的混元气,而且将影响先天肾气的气场,这样势必影响肠胃对营养的吸收,影响对摄入物质的气化。这一致病机理容易理解,故不详述。
五、遗传病
这是由于父母遗传因素的不足而形成的新生个体的混元气的缺欠。这类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寄希望于遗传基因,但目前尚未有积极可行的方法,然而混元气治疗已经在小试牛刀的过程中,见到了可喜的苗头,如血友病已有治愈的病例。
从上述可以看出,混元医学的病理观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抓住了根本。人的病虽有形气意神的区别,但都是以气为中介,以神为主导的,抓住了神气两个环节,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诚然,在人体具体病理变化过程中,有从气的变化引起形态变化,如气的凝聚以形成各种实体性病态物,也有因气的失衡而招致生物致病物的侵袭等,但这一切仍未超出神气变化的范畴。
Ⅳ、混元医疗观
混元整体理论运用于医疗,不仅和中医治病、西医治病有别,而且和很多气功门派所进行的气功医疗也不相同。混元医学在治病时,不是着眼于病的状况,而是着眼于人混元气的运动,使失去正常运动的混元气恢复正常。说得简单、通俗些,就是不搞辨证论治或辨病论治。这是“执一驭万”的简便易行而高效果的治病方法,我们这种提法似乎有悖常理,其实,在传统气功中是有类似论述的,如《云笈七签&#8231;服气疗病》中说:
“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其患,必存其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端,皆气所在,觉其气行体中,起于鼻,下达十指末,则澄和其神,不须针药灸刺。凡行气欲除百病,随病所在做念,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时气中冷,可用闭气以取汗,汗出周身则愈矣。”
这就是说,服气治病(传统气功治病的一种方式)是不需要辨证施治的。只要能够用意念把气引到病所,使气通畅无阻,则病就会自然痊愈。另外,混元医学治病,强调治神,一方面用语言稳定其精神,使之了解混元医学的威力,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对此我们称做“话疗”。这不仅是治疗“心病”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治疗身病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练功与调气时,注意精神的调整。若能使病人的神得到调整,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若不调神,有的病则不易治。对此《涵三语录》中也有类似论述:
“身病可药,心病难医,外魔可降,内魔难制……我悲众生,为作医王,疗其心病,服其内魔。心病既除,内魔克净,外魔焉侵?若不攻心,病入膏肓,魔炽于内,外魔孔彰。”  
调神所以有如此重大作用,关键在于神对气的统帅作用。《太上导引养生经》中说:
“夫气者主于心,心邪则气邪,心正则气正。气所举手动足,喜怒哀乐,莫不由心,心之动念,莫不是气。气感意,意从心,如此气全则身全,气绝则神灭,神灭则身死。”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传统气功治病也是非常强调精神的。
混元医学认为任何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因为病虽有形气意神的不同,但都是不同层次的混元气的异常变化的结果。既然正常的混元气可以和外界混元气混化发生变异以成病,那就一定可以在病的基础上,再一次和外界混元气混化发生变异而走向正常。就是说,任何疾病都应该而且可以是可逆的。对此,传统气功著述,《太清养生下篇》中也有类似记叙:
“经曰,人之身12大节,360小骨,孔孔相对,脉脉相通,新气与故气交错其间,新气或顿阻、或循行,故气或流通、或壅滞、或俱塞、或并驰盖壅滞者,阳气之聚而为块瘕者也;顿阻者,阴气之积而为肿疡者也。气既能蓄积,则亦有分散之理。凡患之所在,可用导引以散之,和气以攻之,时意以送之,清气以润之,咽津以补之。”
这段引文,不仅阐明了疾病可以治愈的观点,而且例举了治病方法。这里所述的治病方法似乎繁杂,究其要,不外意念、气与导引而已;这与智能气功的主张是很相近的。   
混元医学治病,虽然有练功治病与外气治病两途,但都是从混元气出发的,都是强调以神意统帅混元气来战胜疾病的,其治病面之广、疗效之快,使人不可思议。这已被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实践所证明,这里无需烦述。对于混元气的威力,尤其是灵通混元气的威力,在《人的混元气》的有关章节中,已做了详尽阐述,这里不复赘。为了让智能气功功*友进一步了解混元一气的威力,下面谨摘引五原混一老人《炁经》中的一段论述:
“吾知渺微如来之法,及混元先天一气,无在而非光照之区。是光非凡光,非人光,非神光,非佛光,非所见光,非宇宙光,非六合之光,乃玄妙之理。然此不能磨灭一切大无畏之光。其光也,乃有所见、乃无所见;乃有所照,是乃奉不可照见,乃能有所照见,心灯之光……是《谓先天混元一炁心光。”
这段引文阐述了混元气是先天的心光(即意元体呈现出的功能),能进入一切领域,所谓“无在而非先照之区”。
诚然,混元医学也并不能把所有的病都治好,因为病愈与否,与病人的精神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如果病人的精神状态不能得到改善,轻病(指未累及意识者)固然可以在强大的气场作用下而霍然痊愈,众多有粉瘤脂肪瘤的人,经组场肿瘤当即消失就是明证。但是重病人,尤其是精神上对病的负担较重而无治疗信心的人,是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的。因为病人的这种心态就可以引发疾病。《性命圭旨》中说:“心病则身病,心不病则身不病,故身病由于心病。”至于哪些病能治,哪些病不能治,只有通过实践经过总结,才能见分晓。未经治疗之前,是难以断定其结果的。有人说,气功治病,只能治那些中西医治疗效果不好的病,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仅没有任何根据,而且也不符合逻辑思辨,试一思索就知其非了。既然中西医治不好的病(相对来说,这些病是难度较大病)气功都能治好,为什么中西医能治疗的病对气功医学来说,反而不能施其神威呢?征其实际,常见病、多发病施以气功治疗,收效往往也是非常显著的。
以上所谈的主要是针对医治疾病而言,这些内容属于狭义的混元医学。若从广义的混元医学来说,智能气功的全部练功效果,无一不是医治人的身心的偏颇。练功初级阶段的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固然为此,高层次的克除我执、改变参照系的内容,同样也属于治疗心病的内容,而这是智能气功科学的根本任务。这是中西医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养真集》曾明确指出:“名医治人身病,三教圣人治人心病。”这里所说的心病,不是简单的情志性病,而是影响“超凡入圣达真”的那些心态。在气功科学里,可调控意念属律动的正念,起聚集能量的作用,因而呈现出健康的精神状态。非调控意念则是乱动的杂念,起消耗能量的作用,因而呈现出病态的精神。练气功则是远离这种病态而进入健康态,使人能够逐步达到自己生命活动的自由境地。
混元医学治疗疾病,强调群体的组场效应,无论外气治病还是练功治病,都强调组场。至于如何运用外气与组场治病,则属于“智能气功科学诊疗学”的内容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09: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存在是因为有了适宜的温度,适宜温度的维持是万事万物转换冷热形成的。这也是地球永恒的轴心。易经就是抓住这一规律形成了中华文化的轴心而贯穿整个中华文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07: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先民用感觉测知天体以光的现象提供给地球能量称为天象的作用简称为天象,光的现象有太阳光照的感觉到热的能量称为阳能,有月亮和其它星体的感觉不到热的能量称为阴能。地球上存在的自然现象转换能量称为地象的作用简称为地象,人的生命和社会现象转换能量的作用称为人象的作用简称为人象。首先是地象转换成空气的能量,中华先民通过感觉认识到的空气冷热,再次是地象转换成物体的能量,中华先民通过人体把物体能量转换成生物能量、生物能量作用人体后人感觉到的自身冷热称为生命冷热认识的,即用生命冷热衡量物体能量,中华先民称为本草物理,代表为《神农本草经》。空气能量和物体能量和人体真气能量(称为元气冷热)作用人体形成生命冷热,生命冷热同时维持着人的生命、思想、行为,人的生命思想行为形成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又影响着空气能量和物体能量的转换,以上现象是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共存的统一规律,中华先民称为转换冷热,用易表示,文字易的象意是:易由日和勿组成,日的象意是太阳光照的变动现象,勿的象意是物影的变动现象,现象的作用是人在太阳光照下感觉热,是人在阴影下感觉冷,所以易的象意是物象在存在空间内的作用是转换冷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07: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2-12-31 07:37 编辑

空气转换冷热的规律用甲子历法和八卦历法表示,起源立杆见影和滴水记时。                                                                                                                                                           中华先民在存在的点位上观察到太阳光照的变动现象用太极图表示,白昼有太阳光照提供热和黑夜无太阳光照提供冷,人感觉热趋上冷趋下,用白昼在上的空白部分表示,黑夜在下的实黑部分表示,太极图中心为观察点位,看到的日出现象用小白曲面、大黑曲面和小白圆表示,看到的日入现象用小黑曲面、大白曲面和小黑圆表示,大半白圆表示太阳出升降入地面的过程,大半黑圆表示太阳降入升出地面的过程,组成大圆表示白昼黑夜在一点位空间内出现和一点位空间内太阳光照不断变动的现象。太阳光照变动过程怎样测知呢?看到身边的物影可以测知,发明了立杆见影测太阳光照变动,黑夜没有物影怎样测知呢?看到流水不断的现象,发明了滴水测知,把白昼物影变动过程刻在竹板上,然后放在水缶中,随着水流出测知,中华先民用卦表示,卦由圭和卜组成,卜的象意是直立在水平地面的一根杆子上系一重物使杆子垂直在水平地面上。用卜表示用立杆见影的方法测知太阳光照变动现象,太阳出地、上升、天中、降落、入地的变动中,出地的杆影、升中的杆影、天中的杆影、降中的杆影、入地的杆影是明显的,把杆影划成直线,终端连成弧线,形成杆影之间的四个位置 ,同时感觉到每个位置 的时间内的气温有温热凉寒的不同,每个位置又有始中末的不同,根据 气温的不同变化把每个位置分成三份共有十二份,形成十二刻度,作为一个白昼太阳光照变动过程的标记,从天中杆影分二个直板刻度形成毎个直板有六个刻度的标记,按白昼黑夜等长就形成了四个直板的刻度,共二十四个刻度,把白昼黑夜的一个周期的时间制成二十四刻度的直板标记,把两个二十四刻度的直板放入两个缶中,缶底侧有眼控制流水,两个轮流 使用,直板上系一重物使之沉入水中,滴水眼控制水流完二十四刻度的时间与白昼黑夜的一个周期的时间一致。直板刻度用圭表示,圭和卜组成卦字表示太阳光照变动现象的过程 ,称为时间。一个白昼一个白昼的杆影不断出现,从最 短增到最长再从最长缩到最短形成一个周期的时间,同时根据气温(温热凉寒)划分成二十四刻度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根据气温和时间的变化发明了甲子历法。太阳光照通过杆影抽象为直线‘一’, 并代表太阳光照形成热。物象阻挡太阳光照形成阴影又出现光照用断开的直线‘一                一        ’ 表示,代表阴影无太阳光照形成冷。         用杆影直线与白昼弧线交点‘乂’ 象作为太阳光照变动的标记,太阳光照变动的二十四刻度时间内转换的冷热用‘一’ 和‘一                一’ 表示称为爻,爻是两个乂乂组成        。时间内转换的冷热多少用爻组成的卦表示,太阳光照变动形成的白昼黑夜一周期时间用太极图二十四刻度表示,二十四刻度用爻表示冷热发明了八卦历                                                                                                                                
                                                    甲子历法
中华先民在点位上观察所以认识到在存在空间内太阳光照变动形成白昼和黑夜,它存在的作用提供冷热,用太极图表示。存在空间由空气、地面和存在的事物组成,他们的存在作用又把提供的冷热转换成不同程度的冷热形成空间温度。中华先民把空间分成三个层面认识,第一层面为基础层面,空气中没有云物体阻挡太阳光照,空气中有水汽共同转换冷热,地面为水平面,地面上没有其它物象存在,地面能容纳水共同转换冷热。第二层面为在基础面上的空气有水汽共同转换冷热、地面上有植物共同转换冷热。第三层面为在第一和第二层面上的存在的层面,空气中有云汽物体阻挡太阳光照、地面为高低起伏的状态和存在的事物,转换冷热在不断变化。空间内存在的事物中华先民根据作用共性分成五类现象称为五行,这种认识方法称为类象,这与哲学术中的类象有本质的区别,它的类象是根据行为共性划分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在存在空间内转换冷热影响空气冷热的作用是地球空间内存在事物的作用共性,以此分成五类现象称为五行阴阳。                                                                                                        
五行阴阳的形成: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有动态和静态用行表示,行有两种象意:行xing为动态, 行hang为静态, 以上简称为五行。事物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部现象用干表示,干的象意为框架,框架使现象从外直观到;内部现象用支表示,支的象意为支撑,内部现象支撑着外部现象并受外部现象的限*制。事物有表现明显的和表现不明显的,表现明显的用阳表示,阳的象意为在太阳光照下物象表现明显;表现不明显的用阴表示,阴的象意为在阴影下物象表现不明显。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有干支现象,干支现象有表现明显的和表现不明显称为阳干、阴干、阳支、阴支,用来表示事物的内外现象,把存在的事物分类认识就形成了五行阴阳。五行阴阳在存在空间内转换冷热影响空气冷热的作用称为五行的作用,五行的作用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被服从的状态下和谐相处地存在着,中华先民称为五行阴阳的生克制化。冷热的不同程度称为温度,现代人用温度计衡量,中华先民用自身感觉衡量,中华先民对温度的认识是:人在 空间内感觉到的温、热、平、凉、寒和温少、温多、热少、热多、平少、平多、凉少、凉多、寒少、寒多表示,人在空间内感觉到热和寒是两个极端,从寒到热的过程中感觉温暖简称为温,从热到寒的过程中感觉凉冷简称为凉,温热凉寒的转变过程中感觉被平抑简称为平。从寒到热的过程中从温少到温多逐渐形成热,热从少到到多发展到极端,然后被平抑从平多到平少转变成凉,凉从少到多降温到寒少到寒多逐渐降到寒的极端,又从温少开始不断地循环。寒温的转变人感觉不到被平抑,所以不用平表示,热凉的转变人感觉到被平抑的明显所以用平表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20: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2-12-31 20:25 编辑

动态五行转换冷热影响空气冷热的作用:木为植物的抽象,象意为植物的生长使人看到升长的现象,植物的生长阻挡太阳光照使点位空间内光照稀少,转换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使人感觉相对为温,以上简称为木温升。
植物的升长有 的直立升长有的弯曲升长用甲乙寅卯表示,甲的象意为直立的树高冠大,为直动现象,升长高大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象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高大占据空间多使存在的点位空间内太阳光照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少,以上甲木的行为共性为直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少。
乙的象意为弯曲的弱小的树升长现象,为曲动现象,弱小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弱小阻挡阳光少,使存在的空间内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多,以上乙木的行为共性为曲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多。
寅的象意为两棵直立的大树生长在一起枝繁叶茂并且下垂隐藏了树干的现象,为直动现象,枝繁叶茂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树干为主体被隐藏在里面为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树大枝繁叶茂占据空间大使存在的点位空间内的太阳光照太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少,以上寅木的行为作用共性为直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少。
卯的象意为生长在一起的两棵树受到外物的作用被分离弯曲弱小升长的现象,为曲动现象,升长弱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受到外物的作用为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弱小分离不在一起使点位的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多,以上卯木的行为共性为曲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多。                                                                                      
火的象意为物体燃烧现象,使人看到炎上的现象,火光辐射热能使人感觉相对为热,火增加了空间内的热,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以上简称为火热炎上。
火有蹿动炎上的大火和鼓动炎上的小火用丙丁已午表示,丙的象意为燃烧的大火蔓延蹿动炎上的现象,为蹿动现象,燃烧的大火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燃烧的大火辐射热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多,以上丙火的行为共性为蹿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多。
丁的象意为燃烧的小火鼓动炎上的现象,为鼓动现象,小火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燃烧的小火辐射热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少,以上丁火的行为共性为鼓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少。
巳的象意为小火限*制着燃烧鼓动炎上煮烤食物的现象,为鼓动现象,小火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限*制着燃烧为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小火受限*制辐射热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少,以上巳火的行为共性为鼓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少。
午的象意为窑中的大火限*制着燃烧蹿动炎上的现象,为蹿动现象,大火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大火限*制着燃烧为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大火辐射热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多,以上午火的行为共性为蹿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多。                                                                        
土的象意为土地吸收太阳光照而不透光的现象,土地有平原高山盆地丘陵沟坎,使人看到高低起伏的现象,土地能容纳水份和吸收太阳光照,使土地有干湿现象。土地的高低起伏阻挡太阳光照形成有太阳光照的空间和无太阳光照的空间,转换的凉热影响空气冷热有热凉的转变,使人感觉土地有平抑温度的作用,土地的现象在空间内是相对为静态,使人看到太阳光照围绕土地变动,象物围绕中轴转动一样,把土地在空间的现象看做象中轴一样称为土中现象,以上简称为土、平、中。土地的高低起伏和干湿现象用戊已丑辰未戍表示。
戊的象意为挖土的现象,代表人工和自然搬运堆积形成大的高起现象,为搬动现象,大的高起现象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高起大的现象阻挡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平多,以上戊土的行为共性为搬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平多。                                                                                                                                                                己的象意为土地中的沟坎现象,为低伏现象,是流水和风动或人工挖的沟坎,是移动推平形成的,是移动现象,低伏现象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低伏现象阻挡太阳光照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平少,以上已土的行为共性为移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平少。                        
丑的象意为土中的水渗出的现象,代表土地湿度大,湿度大的土地干湿转变不明显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土中的水转变为内部现象为支现象,一天当中下夜空气温度为寒,黎明时段土中的水最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最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极,以上丑湿土的行为共性为湿多、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寒极。                                                               
辰的象意为土地中的水随着太阳光照的变动开始蒸发使土地变干的 现象,湿变干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土中的水转变为内部现象为支现象,上午空气温度为温,转中午时段土地吸收太阳光照增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极,以上辰湿土的行为共性为湿少、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温极。
未的象意为太阳光照直射土地使土中的水大量蒸发变成干土现象,干土的干湿转变不明显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干湿转变为内部现象为支现象,中午空气温度为热,转下午时段干土的热量向空间辐射,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极,以上未干土的行为共性为干多、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热极。
戍的象意为水落到干土上逐渐渗入的现象,水渗入干土的干湿现象转变明显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土中的水干湿转变为内部现象为支现象,下午空气温度为凉,转上夜时段土中的水吸收空间热量最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极,以上戍干土的行为共性为干少、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凉极。

金的象意为器具物象,器具有坚韧硬脆的现象,各种器具的作用是接物断物,接物断物的作用使空间内的太阳光照增多或减少,当空间内的太阳光照太多使人感觉太热时接物阻挡部分阳光,使空间温度为凉,当空间内的太阳光照太少使人感觉太凉时断物增加太阳光照,使空间温度为凉。从热到凉使人感觉降温为下降现象,以上简称为金凉降 。
金的坚韧硬脆和接物断物用庚辛申酉表示。                                                                                                                                                                                                
庚的象意为用手制做架子的现象,代表坚硬的大型构件,用坚硬构件作主架使其坚固,为接物现象为接动现象,大型构件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主架占的面积小阻挡太阳光照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少,以上庚金的行为共性为接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少。                                                                                                
                       
辛的象意为弯曲连接现象,代表软韧的小型构件,为接物为接动现象,小型构件为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用小型构件连接主架增加阻挡太阳光照的面积,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多,以上辛金的行为共性为接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多。                                                                                                               
申的象意为把物体切成两半的现象,代表物体容易断,为断动现象,容易断的现象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断内部现象外力的作用为支现象,容易断也容易清除疏通使空间内太阳光照增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温度凉少,以上申金的行为共性为断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少。                                                                                                
酉的象意为物体不容易通过的现象,代表物体难断,就不容易清除疏通,为断动现象,不容易断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断内部外力的作用为支现象,不容易断就不容易清除疏通使太阳光照减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多,以上酉金的行为共性为断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多。                                       
                                水的象意为水流动现象,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动为空间的下方,简称为水运润下,水在空间内流动吸收空间内的热量多,转换的凉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以上简称为水寒润下。
水有江河湖泊坑井之水用壬癸子亥表示。 壬的象意为水汇流成江河的现象,江河之水为流动现象,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江河之水流动急而面积窄小,吸收太阳光照和空间内的热量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少,以上壬水的行为共性为流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少。                                                                                                                        
癸的象意为多处的水慢慢流聚到一起的现象,为润动现象,流动慢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水润动持续时间长吸收空间热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多,以上癸水的行为共性为润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多。                                                
子的象意为湖泊之水在范围大的低洼处蓄水多了流出的现象,为流动现象,范围大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受限*制流动为支现象,湖泊之水范围大吸收空间热量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多,以上子水的行为共性为流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多。
亥的象意为水一层一层渗入又渗出的现象为坑井之水,为润动现象,坑井之水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坑井之水面积小吸收空间热量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少,以上亥水的行为共性为润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少。
静态五行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江河水在区域点位空间内相为静态,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多        为水旺现象。高山地区阴影大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多为金旺现象。黄土高原植被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平多,即热凉转变明显,为土旺现象。盆地聚集热量不容易散失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多为火旺现象。森林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多为木旺现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08: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3-1-1 08:26 编辑

天人如何感应呢?
如何从物质、能量、信息的角度理解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本质 :生命是条件产物,从出生到成长,到衰老,死亡, 整个过程的完成都时时伴随着各种条件,有些条件具备延续生命则为福,有些条件具备结束生命则为祸。生命于自然,社会中就处于自我选择,自然选择,社会选择。
生命的现代生物学定义:
生命的生物学定义: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   物理学家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学说从物理角度为探索生命本质给予新的启示:生命是一个耗散结构,任何生命都要与外界环境不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否则生命就会导致死亡。生物微观层次上的一些变化,比如遗传基因的合成、糖的代谢等,都与耗散结构理论相吻合并可用此理论进行解释。   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与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
生命的分子生物学定义:
生命是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下面我们通过列举生物的一些变化和特征来认识生命。  
 一、化学成分的同一性   从元素成分来看,在已经发现的一百一十余种化学元素中,各类生物体所必需的元素差不多都是特定的一二十种,其中C、H、O、N、P、S、Ca、Mg、K占了绝对多数。   从分子成分来看,生物体的重要特征在于,它们基本都含有被称作生物分子的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维生素等有机物,这些有机分子在各种生物中有着相同的结构模式和功能。如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和RNA,生命体内其催化作用酶都是各种蛋白质,各种生物都利用高能化合物(ATP、NADH...)等,都说明生物界在化学成分上存在高度同一性。   
二、严整有序的结构   生物体的各种化学成分在体内不是随机堆砌在一起的,而是严整有序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是否属于生命范畴至今存在争论,但它们都需要在细胞结构内才能正常完成生命活动)。细胞内的各结构单元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大分子,无论多复杂,还不是生命,只有当大分子组成一定的结构,或形成细胞这样一个有序的系统,才能表现生命。失去有序性,如将细胞打成匀浆,生命也就完结了。   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细胞之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层次。每一个层次中的各个结构单元,如人体九大系统中的各器官,都有它们各自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它们的协调活动构成了复杂的生命系统。   
三、新陈代谢   生物体是开*放系统,生物体和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流动。一些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在其中发生一系列变化,成为最终产物而被排出体外,这被称作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严整有序的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化学反应所组成的反应网络。如果代谢过程的有序性被破坏,如某些环节被阻断,全部代谢过程就可能被打乱,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甚至可以导致生命终结。   
四、应激性   生物能接受外界刺激而发生反应。包括感受刺激和反应两个过程。反应的结果是使生物“趋利避害”。在一滴草履虫悬液中滴一小滴醋酸,草履虫就纷纷游开;一块腐肉可以招来苍蝇;植物茎尖向光生长,这都是应激性。   应激性是生物的普遍特性。但动物的应激性表现及较明显,更富有多样性。动物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产物。   
五、稳态   100多年前,贝尔纳(C. Bernard)发现,尽管外界环境波动很大,哺乳动物总有某些机制使其内环境维持不变,后来坎农(W. B. Cannon)把这一概念加以发展名为稳态。后来发现,不仅仅哺乳动物,所有的生物体,细胞,群落以至生态系统,在没有激烈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也都是稳定的,他们各有自己特定的机制来保证自身动态的稳定。   
六、生长发育   生物都能通过代谢而生长发育。一粒种子可以成为大树,一只蝌蚪可以成为青蛙。虽然环境条件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但每种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按照一定尺寸范围、一定的模式和稳定的程序进行的。   
七、遗传变异和进化   任何一个生物个体都不能长期存在,他们通过生殖产生子代使生命得以延续。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上的相似便是遗传的结果。而亲子之间的差异现象由变异导致。而生物从约38亿年前至今,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便是进化的结果。   
八、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环境,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总是适合于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例如,鱼腮的结构适合鱼在水中呼吸,陆地脊椎动物的肺结构则适应陆地呼吸作用。适应是生命特有的现象。   任何一种生物对所处环境的适应总是相对的。同种个体由于遗传和表型上的差异,对环境的适应也总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只要存在这种差别,哪怕是很轻微的,自然选择就会发生作用,推动群体向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