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lhyh

䖐簋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1 16: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1-22 06:21 编辑

举个例子:这是合乎历理的西周晚期经朔谱。42年逑鼎、43年逑鼎、33年苏钟,一比对,马上可以得出其位置。只要不合这个历谱,基本上可以断言有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16: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1-21 17:30 编辑

上面的这个东西,是用古书中挖到的数据制成,至少在汉代(前30-30)存在过这么一个东西。它不属于古六历的范围,也不是秦汉历法。您可以看出,它有一个特点:每八年大约3闰。是不是都是每八年3闰呢,不是,因为它还有合乎历理的十四月的存在。这些十四月在什么年份呢?如果您精通古代历治,应该从上谱中能够推导出来。你不仅应当能够推导出来,而且还应该能够确知叔虞鼎的绝对王年和下鄀公鼎的绝对王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16: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1-21 16:36 编辑

史记记载共和元年为前841年,这个记载无人敢于质疑,倒底是不是呢?

正确的答案是否定的。

有人问,为什么?

因为有了较可信的古谱,铜器历日可以唯一地卡定每一个王年的时段。能不能从文献上得到旁证呢?可以。我在论易学的时侯,穷尽过所有卦爻辞的相同的用语,知道卦以记时。大家知道,其中有一卦,蛊卦,其中有两句,一是武人为于大君,一是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说的是谁的事儿呢?这个卦恰好在铜器决定的共伯和执政年。这是巧合么?
还有,今本竹书成王十八年正月定鼎,易卦之鼎卦的年份正在此年此月。
就这两个么?不,还有中方鼎。学人论述此为昭王十六年事,其卦也唯一地卡在这一年。

孤证不立,三证,更多的证呢?

此处没有详论,有些因为涉及到易学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的,但是这是我对周易研究时,用穷尽法得到的结果,结论非常可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17: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1-21 17:03 编辑

我们来做一个假定:
    假如我的《周易历算》是真的西周历法,用现有大家承认的铜器历日和文献历日,又只能卡出唯一的西周王年谱系,并得出每个要素俱全的铜器王年。如果其他学人的铜器断代不合我的金文历谱,结论,估计只能是其他学人断有失误。

   如果其他学人断无失误,那么,就说明,我的历谱有问题。

  这就需要证明我的历谱的可考性。我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证明的,一是,证明数据和方法,非我自创,均来自于古代文献(汉代)。二是,证明《周易》卦序与西周历法相关。三是用穷尽法证明周易卦序的历法特征即闰法与卦爻辞有规律地对应,说明,卦以记时。四是证明周易卦序所体现出来的闰法与用古代数据和历治方法独*立推算出来的历谱密合。五是,证明并复原春秋周王历法和战国周王历法并复原,以此证明,汉代古书中的数据并非春秋和战国历法数据。

如此证明之后,还说我的历谱不可考或不可靠,我就没有办法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17: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西周早期纪年,我已经给先生试拟过了:
武王2年(1039BC-1038BC);
成王11年(1037BC-1027BC);
康王31年(1026BC-996BC);
昭王19年(995BC-977BC);
穆王元年:976BC。
以上的文献及铜器历日拟合可见先生的帖子《庚嬴鼎的故事》。
其中,武、成纪年还可作如下调整:
武王2年(1044BC-1043BC);
成王16年(1042BC-1027BC)。
另外,克商前,周有文王受命7年、武王4年。
《纪年》“受命至穆王百年”的“受命”究竟是指文王受命元年,还是武王克商年呢?若为前者,则穆王约在位100-(7+4+2+11+31+19)=26年(或成王取16年,则再减5年为21年);若为后者,则穆王约在位100-(2+11+31+19)=37年(或成王取16年,则再减5年为32年)。若为前者,鲜簋必非穆王器,后者则反。

所以,我从没想过让成王在位超过27年。我认为覐公簋28祀必为康王纪年。理由我已经向先生讲过,如果有人一定要忽略这些合情合理的理由,那也没有办法。

至于我的拟年能否得到学人的认同,这很难强求。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包括断代工程在内,还没有哪一家的西周年表可以一统江湖,从而不受质疑。一方面,这说明学人都善于思考,不盲从,这是好事情;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断代之难。其实,要想从现有资料完全复原真实的西周历法与纪年,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家一直所努力争取的,也无非是尽量接近真实而已。这就要看谁的分析更有道理,能够满足更多的资料(包括文献、金文、考古、天文等等)。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够做到一统江湖。到那一天,也就是断代工程*真正意义上的结题了。但从目前来看,这个希望还很渺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20: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个问题:

按先生所云,康王12年六月庚午朏在前1015年,这一年,朔日在庚午,恐看不到月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20: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要想从现有资料完全复原真实的西周历法与纪年,是根本不可能的。

呵呵,这正是目前所有学人都以为的事儿,也正是我与所有认为不可能的学人之间的区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21: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屯兄不能坚持一种结论,让我也无法辩争。但这说明一个问题,屯兄对自已的判断可是没有自信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22: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1-21 22:41 编辑

一句话,只要您能摆出对整个西周王年的断定而与我所断不同,我应该能找出您自相矛盾或谎谬难圆的地方。

当然,如果你说,你也有数器无法解说,我也就不一定有器形学或文字学中的铁钉证据能证明您的错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01: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屯村 于 2012-11-22 01:26 编辑

关于先生的路数,我也可以略窥一二。
先生的西周年代框架基本参照断代工程(这一点我与先生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一、克商年为1039BC;
二、在工程年表基础上,压缩穆、厉纪年,增加成、康纪年,恭、宣、幽也略有调整。
三、王年大略为:武2、成37、康26、昭19、穆40、恭20、懿12、孝6、夷8、厉33。

就先生的所坚持的观点说几句。

第一、先生似乎是坚持“三正说”的,即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这与我认识的商周历法不同,我认为周初正月基本建寅,因观象授时而前后摆动一月。所以,虽然先生与我都断克商年为1039BC,但实际上,我们拟合的历日相差两个月。
比如,先生找的问题:前1015年六月庚午为朔,非胐。但先生说的的是丑正六月初一庚午,为前1015年6月12日,这一天确实为朔日。但我说的是卯正六月初二庚午,为前1015年8月11日,这个月为小月,初二正合于胐。先生与我拟的日期差了两个月。
周正建子的观点,最早在祖冲之时代就已经开始怀疑了。所谓的“三正”论其实只是战国时代的附会,并非三代实际行用的历法。如果先生不能抛开周正建子说,那么先生拟合的历日肯定会有问题。

第二、先生的《周易历算》是一种推步历法,大月29.9164日,小月29.0946日,大小月相间,连大月的分布为17、17、15。则(17+17+15)*2=98个月的平均朔策为:
((29.9164+29.0945)*49+(29.9164-29.0945))*6/98=29.55577,
这个数值比实际的朔策29.530589要大,要想合天,大约
(29.9164-29.0945)/(29.55577-29.530589)=32.64个月必须减少一个连大月。
《周易历算》每8年的置闰节奏为3、3、2,如果在调节连大月后平均朔策合天,则8年有(12*8+3)*29.530589=2923.528311天,但这个数据比8个岁实的天数365.242198*8=2921.937584要大,要想合天,大约29.530589/(2923.528311-2921.937584)=18.5642年减少一个闰月,怎么还能增闰14月呢?
也不知我算错了没有,或是理解有误。但是,不论《周易历算》的朔策与岁实是多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商周之际的历法为观象授时,而不是行用推步历。一个很重要的证据是,商(西)周文字中还没有出现“朔”字,而所谓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等月相正是观象授时留下的烙印。所以,先生若以推步历《周易历算》为依据进行历日拟合,出现误差是必然的。

第三,先生似乎坚持成王37年、康王26年旧说。目前有很多学人也都在坚持这一说法,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漠视断代工程从考古、天文、文献多角度科学得出的克商年范围1050BC-1020BC,将克商年提前到1057BC、1070BC,甚至1075BC。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
成王37年说出自西汉刘歆的《世经》,是依据《召诰》、《毕命》历日,用《三统历》推算出来的,但是成王37年只是其中的一种解。《世经》还提到了鲁伯禽卒于康王16年,则成康之际至少有37+16=53年,不合于《史记》“成康之际四十年”的记载,是不可取的。
于是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王年分配方案:成王14年、康王26年,加起来正好40年。但皇甫谧是个医生,根本不懂历法,这就导致该方案并根本没有考虑《召诰》、《毕命》的历日相合问题,同样是不可信的。这就是康王26年说的来历。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成王37年说与康王26年说分属两个不同的而且都不可信的系统。但是到了北宋,不明就里的“术数家”邵雍,选择性地将两个系统进行了整合,并写进了《皇极经世》,致使它们进入了一个纪年系统。
后人更加分不清青红皂白了,诸如《册府元龟》、《通鉴外纪》、《通鉴前编》、《文献通考》等著作居然竞相引用,遂成“定论”,甚至影响到了今人断代。其流毒不可谓不深矣!
在弄清楚成王37年说与康王26年说的来龙去脉之后,先生还打算坚持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01: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有些俗事搅扰,耽误了与乾兄交流。我并不是没有自信,只是我正在几个方案中纠结。这不是什么糗事。上得网来,就是来学习交流的,就算发现我有学术错误,也一定会纠正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05: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1-22 06:29 编辑

屯兄的反应之快,超出我的预想。

那些数据,一个大余,一个小余。屯兄所拟测我的历谱数据,还需细考。成30年,康26年。这是我的结论。

屯兄能提出为什么还要增闰,是有眼光的。能不能找出历理原因呢,屯兄?我在易学研究版块讲闰法的时候有点介绍,屯兄可以参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05: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从来都不认为三正说有理的,你可以看出,我的历谱的建正也是游移的。我的历谱中,只有两正,建子和建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06: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1-22 06:43 编辑
呵呵,有些俗事搅扰,耽误了与乾兄交流。我并不是没有自信,只是我正在几个方案中纠结。这不是什么糗事。上得网来,就是来学习交流的,就算发现我有学术错误,也一定会纠正的。
小屯村 发表于 2012-11-22 01:06

什么都不做,犯错最少。做,就有可能犯错。如果能发现错误,这是天大的好事儿,可以避免错误继续下去。我们都是来学习的,有争论,就有补充,可以检查我们的问题。我是希望屯兄能指出我的问题所在的。我删了那个历谱,屯兄可能已能保存,只是拿来一下供屯兄批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07: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屯村 于 2012-11-22 17:00 编辑

呵呵,昨晚夜深,行文匆忙,刚才睡醒,复算了一下,我确实算错了。
《周易历算》的连大月设置为17、17、15,则17+17+15=49月中,除去3个连大月,还剩46/2=23组大小月相隔,则49月的平均朔策为:
((29.9164+29.0945)*23+29.9164*3)/49=29.53061天。
这个数据比实际值大0.0000212天。
8年置3闰,共12*8+3=99个月,合29.53061*99=2923.53041天,
比8个岁实的实际天数365.2422*8=2921.9376大1.59281天。
也就是说,每过8年,《周易历算》就后天1.59281天,8年组过的越多,后天就越多,怎么可能还要增闰14月呢?除非先生的岁实比365.2422大,至少要大于2923.53041/8=365.44130127551,才可能过若干年增闰14月。
这回我确定没有算错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09: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1-22 09:11 编辑

这会是没有算错。不过,你看我的谱,8年或80年后,能后一天么?历理在此。http://zlhx.5d6d.net/thread-23452-1-4.htm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11: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屯村 于 2012-11-22 17:02 编辑

我说的8年后天1.59281天是指岁首后移,大约经过(29.53061/1.59281)*8=148.32年后,岁首已经后移一月,必须减闰一月才能合天。先生的历法如果确有14月,那它一定是不合天的。
其实,29.53061这个朔策已经很精确了,误差只有0.0000212天,大约要经过1/0.0000212=47169.8个月,也就是3813.78年后,历日才会后天一日,亦即月相先天一日。
另,先生的帖子设了限,我进不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12: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点儿了,必须减闰。历理中就是减闰的,这是一种必然。

不好意思,既设限,就是一种条件,我这儿也不便随意开*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17: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这个东西,是用古书中挖到的数据制成,至少在汉代(前30-30)存在过这么一个东西。它不属于古六历的范围,也不是秦汉历法。您可以看出,它有一个特点:每八年大约3闰。是不是都是每八年3闰呢,不是,因为它还有 ...
乾坤客 发表于 2012-11-21 16:13


乾兄虽然没有具体说出29.53061这个朔策的出处,但我还是可以看出它的一点来历。陈美东先生在《鲁国历谱及春秋、西周历法》一文中,在通过分析鲁国的历法特点后认为,自隐公元年(722BC)至约桓公十五年(697BC)之间,鲁历行用的平均朔策正是这个29.53061。与乾兄的《周易历算》略有不同的是,陈先生猜测鲁历的连大月设置周期(单位:月)为:15、15、15、19,或15、15、15、21,或15、15、15、21、15、15、15、19。

另外,刘次沅先生在《从天再旦到武王伐纣-西周天文年代问题》一书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种想象的观象历,每3年置1闰,30年再增闰一个14月。即,在30年中,前9个3年的月数为12、12、13,最后3年的月数为12、12、14。(这个假想的历法,每30年只有1.4天的误差。)这样就可以使14月在历法中加以常态化了。

但是,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商周历法中,14月已经常态化。编制出一个这样的历法是很冒险的行为。14月的出现,更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观测的误差,致使历法连失两闰,从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18: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儿也不冒险,我已说过,这个谱的数据全来源于汉代古书,与陈、刘当今学人无关,我看过他们的作品,于西周历法一点儿也不通。不要说西周,就陈氏复原之鲁历,根本经不起考验,因为他根本没有区分《春秋》或《左传》中的哪些历日属周历,哪些是鲁历的,混在一块了,搞得个春秋鲁历历谱,没有一点儿历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18: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哦?那请教是哪部汉代古书?我也很想研习一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18: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1-22 18:53 编辑

我推过春秋周历,没有时间去推鲁历,但推过有限的一段,如先生有兴趣,给个建议,你就把张培瑜的《天象》,即以丑正所谱的历朔,去对照鲁历就可以了。如果有不合的,把它当做周历。这只是没有经过检查的思路。但我是推过一段的,发现隐公时期的十余年情况是这样的。《春秋》中大量的历日,是周历历日和鲁历历日,也有少数的其他诸侯的历日,如晋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19: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历的研究著作早已汗牛充栋。想研究只需对照一下各家的优劣得失就差不多了。我现在对《周易历算》很感兴趣,难道乾兄不想把它发扬光大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19: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1-22 19:38 编辑

《汉书》和《乾凿度》,不过,单读书没用,其中的数据不是明写的,如同史记的《历术甲子篇》,用的是历家行话,不是张汝舟,我们还不是读起来如云里雾里。不精读周易,特别是卦序的象数结构,单去书中找现成的东西,困难重重。钻这个家伙,学的东西太多,比如,就算挖到了数据,求上元积年的数论方法,也要会,不然,没法排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19: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的那个表中,通古代历算,全能复原出来,不读汉书也应该能把《周易历算》复原出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23: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2-10 23:25 编辑

以前,我仅仅是对这个“斤虎”簋质疑,现在,又发现它更大的疑点,基本可以断言了,这就是个伪器。提请各位,不要用它来做断代的依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23: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2-11 00:10 编辑

哇,造假者又该笑了,这一次,真的连国内顶尖的四大高手都给满过去了,可见青铜器伪造的技术水平之高,达到了何种地步!但是,再高明的作伪高手,也有漏马脚的地方。这一器足可以做为鉴定者与造伪者斗智斗勇的典型案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23: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2-11 00:16 编辑

从这一器的泥土来看,其伪造时间不应该太长,就是近几年内。这一就是说,这一个造假者,应当还在世。我想,有可能有某一天,或许到他死的时候,他可能会对别人炫耀说,“这个家伙就是我造的”。如果,这个器卖不上个高价,这个家伙有可能说出来,但是,如果这个器被以高价拍卖,那这个家伙也可以闭言了。但是,如果仅仅是国内的事儿,只是追查这个器的来源,应该可以查到这个家伙。查到后,他一定会说,我卖的是高仿工艺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1 00: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2-11 00:08 编辑

不过,我估计,这个东西,原本可能会被拍卖的,但是以后,很难保证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1 00: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12-11 00:28 编辑

这一器最大的疑点在哪儿呢?有两个。
一、不合《周易历算》。
二、“拜首稽首”四个字,尽管《尚书》中有这么一个记载,但是金文中,从没有一个器,有这样的写法。册命金文很多,都是写做“拜手稽首”或“拜稽首”的。古代确有异体字或通假字,但“手”与“首”真的能如一楼文本作者所云的“误写”么?红斑绿绣就是真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