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6|回复: 5

[生产劳作民俗] 四川自贡,一座活的盐史博物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7 12: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10-23 21:42 编辑

转自:全刊杂|志赏析网

  从盐井里汲水用的是一种特制的竹筒,用打通了节的粗竹竿相连而成,一般有一二十米。竹筒下端用一块圆形牛皮代替筒底。当水筒浸入井底,在水的压力下,牛皮活板就被冲开上浮,水就从筒底进入竹筒。筒上提,筒里的水压将活板压在底端。等筒提到地面,再用铁钩在底端将活板向上一顶,盐水就流出来了。每个盐井上都搭着一个高高的木架子,这就是所谓的天车,用以支撑提升钻具锉井和汲卤筒采汲地下盐卤。天车正中央绑着一个细长的蔑笼。当竹筒从井里升起来之后,上端便穿进蔑笼里,以保证竹筒不倒。每一个盐井的上面便会有一架天车,从北宋年间开始,在自贡这片百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便开始天车密布。盐井业最为发达的民*国时期,小城曾经天车林立,井灶密布。据记载,1949年以前,自贡最高的天车有52米。1960年加高至113米的达德井天车,是自贡历史上最高的天车。从井里汲起来的盐水经过煮沸豆浆过滤之后,放到锅子里昼夜不息的熬制,至少一天一夜方能出盐。

(工人在热气腾腾的车间工作)
zgyy2004.jpg
zgyy100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2: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10-23 21:41 编辑

  自贡盐业历史
  四川省自贡市是以盛产井盐著称。自贡开采井盐已有 2000年的历史。据记载,历代盐工在自贡先后钻井13000多口,有的 井深达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计,等于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峰。
  盐业从凿井、汲卤、输卤到煎盐,分工很细,工序繁难,工程费用和设备投资颇多。每开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数十年;凿井投资,浅者以千两计,深者以万两计,甚至有费至三四万两而不见功者。经营井灶的企业主,大多数凑资朋充,采取合伙制度,以使资力雄厚。在富荣产区,投资者(称客人)和地主以租佃和合股的形式做井,有“年限井”(或称客井)和“子孙井”之分。道光朝以前多为“年限井”,即凿井成功后,投资者按照比例只享有一定年限的股份及其收益,届期将井及其设施全部无偿地交还地主;“子孙井”在开凿成功后,由投资者与地主长期共同拥有所有权。随着凿井技术的提高,井深相应增加,投资者付出的垫支资本数额持续上升,改变了股份结构中投资者与地主原来分占的比率,“年限井”逐步过渡为“子孙井”。一般情况下,地主在井成投产后,占有股份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称“主日份”、“地脉日份”或“地脉锅口”;其余大部股权归投资者所有,称“工本日份”,“客日份”或“开锅水份”;在有承首人(集资凿井的发起人或组织者)的情况下,还需从地脉日份或锅口中拨出部分股份,作为给承首人的报酬,称“乾日份”、“团首日份”或“开锅水份”。
  井盐产区的投资者,主要是商人,其中尤以陕西、山西商人为多。他们多以盐商和经营典当起家,首先从控制川盐运输领域入手,以“租引代销”手法,获取大量利润,继而进一步控制广大川盐销售口岸,在各地开设盐店,积累巨额财富;最终多与当地土著合伙,将商业资本投向盐业井灶,转化为产业资本。
  汲井烧灶的盐业劳动者,多系丧失生产资料的农民,以论工受值的方式出卖自身的劳动力。他们之中既有当地土著,又有来自全川各县者,而来自贵州、江西、陕西、云南等地的流民,佣工井灶借以营生者,尤不可胜计。
  由于井盐生产过程中需要分工协作,故而井、灶、笕中都需有各类专门工匠,如凿井、治井的有山匠,煎盐的有烧盐匠,设卤笕的有笕山匠,安火笕、置火圈的有灶头,运卤的有担水匠,按照专业程度和不同工种取得工资;灶头、山匠颇受井主重视,甚至山匠具有招工权,以利井灶生产的正常进行。清末富荣盐场按井、灶、笕生产过程的粗略估计,劳动分工达四五十种。在井、灶、笕中,分别置有掌柜、经手、管事、外场等管理人员,并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采用“龙门帐”的固有复式帐法,代表了当时中式会计的最新水平。在此基础上,19世纪后期,形成了一些大的盐业手工工场,如富荣盐厂号称“四大家族”之首的王三畏堂,极盛时拥有黄、黑卤井数十眼,各灶天然气锅七百余口,常年雇工达一千二百余人。20世纪初,四川井盐业中某些手工工场一度使用机器汲卤,向近代化工业过渡,但未获成功。
zzys2803.jpg
zzys2813.jpg
xq5444.jpg
自贡盐业曾辉煌
《中华工商时报》 2000年06月04日  
  四川自贡,自古以来就以盛产井盐而驰名中外。据史书|记载,早在秦孝王时(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就领导人民凿井汲卤制盐,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深井也出在自贡,南宋初年,这儿盐井的深度已钻到250米~300米,井口却只有碗口大。
  自贡因盐而设市,因盐而繁荣。自贡的贡井区,就是因为这儿所产的盐要向历代朝廷进贡而得名。由于旧中国没有什么民族工业,制盐业也就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备受重视,1939年设立了自贡市,使之成为四川省继成都、重庆之后的第三个省辖市。据说,产盐高峰时,自贡承担了全国40%的食盐生产任务。解放以后,自贡制盐业也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累计上交税收30多亿元。而且,作为化工原料,自贡盐业及天然气还支撑了一批化工企业。
  然而,辉煌已成过去。如今的自贡,制盐业已衰落到几乎无可救药的境地。

自贡盐商余述怀
zzys2816.jpg
自贡各大盐商合影
zzys2804.jpg

zzys2805.jpg
zzys2806.jpg
    井盐难敌海盐湖盐
  现在,影响自贡工业发展速度、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稳定、地方财力的都是盐。
  导致自贡井盐衰落的直接原因是海盐和湖盐的低价冲击。据介绍,海盐提取技术日臻成熟,目前每吨成本价仅30多元;湖盐成本更低,每吨仅20多元。然而自贡的井盐因为要打几千米深井,再注水汲卤,还要通过管道长距离输送到工厂加工、干燥,这样下来,每吨成本高达150多元。这么高的成本,如何去与海盐、湖盐竞争?即使是井盐,现在也是全国遍地开花,老的盐矿因为包袱重,也竞争不过新盐矿。
  自贡有年产160万吨盐的生产能力,但因成本高,部分工业盐销售价格倒挂,目前只生产80~90万吨。5大盐厂全面亏损,资产负债率最高的达到270%。
  自贡制盐业共有职工4.7万人,占全市46万城市人口的10%。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据说,自贡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直系亲属在盐厂工作。
  自贡制盐业的困难也不是最近几年的事,早就开始了。

    五大盐厂2001年会“破”完?

  大安盐厂拥有年产30万吨的真空制盐装备,为全国产量最高的制盐装备之一,拥有这种装备的盐厂在全国并不多。大安盐厂因为有自己的盐井,比没有盐井的厂好多了,吨盐成本要低20多元,不然,大安盐厂早就垮了。他们厂的盐井已经用了一、二十年,快枯竭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3: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技艺传承现状
  近年来,随着真空制盐技术逐步推广,传统制盐工艺也逐渐萎缩,随着盐井报废和先进采卤工艺的使用,被称为东方的埃菲尔铁塔的天车逐渐失去“用武之地”。与自贡相生相伴一千多年的天车,不得不停转、破落、坍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盐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车逐渐从自贡世人眼中消失,自贡如今仅存天车18座。但是,让自贡人魂牵梦绕的卓筒井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自贡市申请世界地质公园成功,推进了对天车维护和汲盐工艺继承工作的展开。燊海井、东源井和小桥井已分别被作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得到妥善保护。随着卓筒井古镇改造工程的完工、燊海井的制盐工艺展示、中国盐业博物馆的对外开*放,古老的制盐工艺开始向世人显示自己并不神秘的一面。
  天车可以从封存的照片及仿真的模型中探得昔日的风采,但2000年的汲盐技术却面临失传窘境。出生于1928年的严昌武是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45代传承人。随着时光流逝,熟练掌握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全套技术的人已经绝无仅有。年过八旬的严昌武如今依旧守着大英县大顺灶井场为游人展示传统井盐技艺。严昌武老人怎么也没想到,曾经为了养家糊口掌握的一门实用手艺,现在会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文化项目。自贡人历来老实、低调,自贡人的性格也正如虽斑驳陆离但矗立天空的天车——历经沧桑、质朴实在。自贡连乡带市输卤竹视满山蜿蜒,古朴凹陷的青石板穿梭于迷离的古街古巷,空气里也仿佛弥漫着淡淡的盐卤气息。
zgyy300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6: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贡仙市古镇
  仙市古镇依偎在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的釜溪河畔,这千年古镇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仍然风韵犹存。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因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并相继确定为省级小城镇试点镇。
  古镇蕴藏着丰富的古代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连古镇之名都来源于美丽的传说:“玉帝之女被人间美景陶醉,下凡侧卧在釜溪河岸边逍遥酣睡而名——仙滩。”因此,古代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韵味充满了这个古镇,明末清初的古建筑群:南华宫(建于公元1962年)、天上宫(建于1850年)红墙黛瓦、众鳌高翘、雕梁画栋、木雕飞禽走兽、花草虫鱼,造型各异、栩栩如生。这里的佛教文化也很兴盛,佛像雕塑林立,长年香火缭绕,古刹钟声回荡古镇,还有那“仙女峪”,曾有“瑶池”之称,内有摩崖石刻,石窟观音、月亮井等名胜古迹。此外,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名的“金桥寺”,现在也成为了川南旅游线上的重要佛教文化景点。
xs1901.jpg
xs1911.jpg
  千年古镇仙市镇曾是自贡井盐出川必经地。
  依偎在釜溪河畔,千年古镇仙市镇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
  “仙滩”这个曾是盐运第一大水码头,如一幅“仙女侧卧图”侧卧在釜溪河滩。沿滩口而上直通自贡沙湾,自下经沿滩入沱江最终入长江。千百年来,自贡的井盐辗转于此东出夔门。
  由于运盐船工要歇,还有从自流井过来的盐担子也要歇,要歇就要吃要喝要买东西,而且盐也可以就地交易,于是这座始建于1400多年前隋代的小镇因盐繁荣起来。如今行走在古镇,随处可见明清时期的各种建筑。
  2013年,仙市镇仙滩社区被纳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其重要景点盐码头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的一个文物点。该码头建于明末清初,是仙市镇上、中、下3个码头中的下码头,为河堤滩坝结构。一座“风雨桥”将古村落和盐码头相通相连,见证着古镇的风风雨雨。
  目前,仙市镇正以仙滩社区保护性开发为核心,辅以与传统村落相协调的特色灯组,打造一个4A级盐运古镇文化旅游景区,重现古镇“盐运道明珠”的美景。
xs192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20: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贡南华宫
  南华宫,即广东商会馆,又称岭南会馆,位于自贡市贡井区贡井街的南华巷,在糍粑街与枣子园之间,始建于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规模宏大。原貌保存较完整,现为区级现场保护单位。
nhg89c39.jpg
  这里曾经是现代川剧的源头之一,南华宫的戏台,就是文化活动活跃的有力见证。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国时期著名文人赵熙(1867-1948)在南华宫看川戏《活捉王魁》后,批其鄙俗,连夜改写为《情探》,开文人改写川剧剧本先河,更被传为中国近代戏剧史的著名佳话,这里的川剧文化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
nhg89c49.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20: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家花园
  张伯卿公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始建于1923年,历时3年,耗白银4万两建成的张伯卿公馆成了最年轻的“国保”单位。
  据了解,这座公馆又叫罗马楼,原是贡井官绅张伯卿的私人宅邸,由四川德阳名士黄秋帆按重庆德国领事馆式样仿罗马建筑设计。设计中揉进了东西方多种建筑基因组合,成功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成为“协同自然、中西合壁”的经典杰作。
  张伯卿公馆能够成为“国保”单位,主要是它丰富多彩的建筑语汇构建了自已独特的园林建筑艺术形象。公馆主楼及其花园内,亭、台、楼、阁、湖、榭、花径,构成了一座既恢宏气派,又紧凑散漫的园林式建筑群。
nhg89c59.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