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26|回复: 1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牛灯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 10: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传统技艺

  “牛灯舞”起源于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的俩母山,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它通过模仿牛的生活习性和劳作,来表现农民对牛的崇敬和对土地的眷恋,后来演变为对丰收和致富的期盼及祝贺,是深受农民喜爱的民间表演形式。通过包装和打造,“牛灯舞”已从乡间走向全国,获得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最高奖“精粹奖”等,道具还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牛灯舞简介
  威远县“越溪牛灯舞”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该县被列入的第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越溪牛灯舞”起源于越溪镇的俩母山下,最初称为“牛儿灯”。清朝中期,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时代,农民劳动之余,就在田间地头用农具做道具,模仿耕牛的动作自娱自乐。随着时代的发展,“牛儿灯”逐步演化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广泛流传于越溪及周边山区农村。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推进,镇文化部门对传统的“牛儿灯”进行改编创新,由单牛表演改为双牛表演,冠以“牛灯舞”的名称,以舞蹈的形式让“牛儿灯”从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登上了舞台表演。2008年,该舞被列入内江市政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荣膺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最高荣誉奖——“精粹奖”的威远越溪牛灯舞,于2012年农历壬辰年除夕至初七,获邀献演第二十七届北京地坛公园文化庙会“南北民间花会荟萃”。新编剧目《双牛斗财主》,欢快、诙谐又充满浓郁巴蜀乡土气息。
ndw560.jpg
ndw561.jpg
ndw562.jpg
ndw563.jpg
ndw564.jpg
ndw565.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0: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越溪牛灯舞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来源:威远县越溪镇   唐勇

  一、越溪牛灯舞历史回顾和现状
  四川省威远越溪牛灯舞发源于越溪镇俩母山下,其前身为越溪牛儿灯,是一个活跃于川南丘陵地区的传统特色文化艺术,以浓郁的巴蜀乡村风俗为依托,以放牧、农耕为题材,仿照牛的各种动作加以提炼,冠以唱山歌、吹笛、下棋、说好话、耕牛、劝架、戏牛、牛打架、吃草滚澡等动作上,配上自编的不同风格锣鼓打击乐,以生动活泼的动作展现放牛娃的聪明、滑稽;牛的憨厚。演绎乡村农耕文明,体现出农民对牛的喜爱和关怀,寄托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与祝福。
  越溪牛灯舞起源于清朝中期,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时代,农民劳动之余,就在田间地头用农具做道具,模仿耕牛的动作自娱自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牛儿灯”从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登上了表演舞台,与常见的狮灯、龙灯、秧歌、腰鼓等共同构成民间文化的表演方式。近几年来,农村工作和民间文化受到高度重视,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牛灯舞得到恢复性发展,通过对传统表演方式的改进,使得更具观赏性,娱乐性。“牛灯舞”逐步演化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草根艺术,广泛流传于越溪及周边山区农村,深受群众的喜爱。
  1983年,越溪第五代传承人吴真学,组建了第一支业务牛灯舞表演队,2006年第六代传承人吴双林和越溪镇文化站长曹顺清组建了第一支专业牛灯舞表演队, 这是牛灯舞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经过五代、六代他们多年辛勤耕耘, 越溪牛灯舞有了长足的发展, 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1997年在威远参加了庆祝香*港回归演出;2006年2月,参加威远县首届民间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2009年4月参加内江市庆建国60周年文艺表演优秀奖;2009年6月走向成都,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演出获得好评,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16日,越溪牛灯舞被选为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节目,作为四川省唯一节目,与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的34个农民艺术团体和赵本山、蔡国庆、吕薇、阎维文、郁钧剑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同台演出献艺,其精彩表演,获得了中国农民艺术节组委会的高度评价,6月21日组委会为“威远牛灯舞”颁发了最高荣誉奖——“精粹奖”,演出道具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威远牛灯舞节目很朴实,表现出了农民劳作时的情形,非常贴近农民的生活实际。2011年6月参加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化遗产节获得银奖;2011年春节参加北京地坛公园庙会。
  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越溪牛灯舞同样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继承断代。社会流行文化的介入,电视高新娱乐的网盖,使得年轻一代,不屑于“下里巴人”的民间文艺学习传承,无法学到正宗的技艺,从而使牛灯舞面临继承断代的窘境。二是经费短缺。近年来,上级专项经费和地方财政投入项目保护工作经费十分有限,仅能维持日常保护工作开展,无法进行项目深度挖掘,发展举步维艰。三是人才匮乏。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思想固执不易接受现代元素,传承方式落后,传承内容不规范,欠缺材料搜集整理专业人才和项目潜力前景论证并提供项目负责指导性意见的专业人才。四是队伍弱小。演员多数是煤矿矿工和在外务工人员30人左右,组织起来难,训练少。五是演出单一。编剧、作曲、导演、舞蹈等环节都严重断层, 锣齐鼓不齐时常发生,节目单一,创新缺乏,表演越来越少,越溪牛灯舞已处在濒临遗忘的边沿, 亟待发展。

  二、越溪牛灯舞的艺术风格
  农民根据自身特点,以放牧、农耕为背景,编制牛头和牛衣,表演者根据放牛娃的特点和牛的生活动作,配上打击乐,再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畜之间的矛盾与和谐,贴近生活,产生独具特色的牛灯舞原生态文化。牛灯舞主要以说唱舞的表演形式,一人扮演放牛娃,二人扮演牛,将牛儿的吃草、打滚、刨虱子、洗澡,牛与牛打架、放牛娃拆架、放牛娃骑牛、唱山歌等各种动作进行滑稽表演。越溪牛灯舞的艺术风格,俗称牛味儿, 它体现在牛灯舞肢体舞和戏曲表演的音乐, 语言, 舞蹈等方面,以牛味儿的浓淡来评价一台牛灯舞戏的优劣, 我们需要传承保护也正是这些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的原生态牛味。
  1、音乐
  过场音乐,分套打、配乐和花调子三类, 套打是在音乐中加打击乐(锣、鼓、钹、小锣), 有范老幺、花生头、一定发财等。 配乐是根据具体的场境配制不同的音乐,烘托表演。花调子包括山歌、小曲, 下河调, 民间歌谣等, 遍及全县, 并与本县和周边地区的地方乡乐、说唱等相互穿插交融。如“双牛闹春”的出场,锣鼓响一阵后笛音接着响,鸟叫,农夫赶着水牛出场,仿犁田姿势,卷裤脚、架牛,从舞台右边出场,笛音结束后,农夫边犁田边唱山歌,顺舞台边漫步犁走一圈。山歌唱词:“凤凰啊古寨哟高万啊丈哟,站在那个山顶舍望啊内江哟,云雾啊缭绕哟是仙啊境哟,山青那个水秀舍好风啊光哟”。到达舞台左边时,农夫手拉犁头做掉头姿势,口中喊道“哇”、“转”,“提脚”,牛做掉头姿势,农夫继续犁田唱山歌。‘凤凰啊古寨哟好地啊方哟,善男那个信女舍去烧啊香哟,山上啊耍的哟是休闲啊客哟,山下那个耍的舍是我放牛啊郎哟’,歌声停止。农夫拖犁调头叫牛“转”,继续犁田。可以看出音乐在牛灯舞中广泛用来刻画人物形象, 同时也给牛灯舞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空间。
  2、语言
  用四川方言表演是越溪牛灯舞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之一, 牛灯舞语言汇集了四川各地土话俚语的精华, 构思奇特, 想像丰富, 巧妙的运用偕音, 谜语, 歇后语等手法, 恢谐幽默, 滑稽风趣, 令人捧腹开怀, 特别要提及的是牛灯舞戏里的衬词和对白, 衬词是为丰富唱词的色彩而加入的花絮, 看似与唱词毫无关联, 但红花绿叶, 相映成趣, 别具风格, 这是越溪牛灯舞的又一原生态特征, 是体现牛味的又一重要符号。这里以“春梨”为例:出场唱词: “一千年,一万年,牛和祖先结了缘;我给牛儿一把草,牛儿为我来犁田。”。犁田唱词:“大田啊栽秧哟行对啊行哟,中间那个栽一个鲤鱼哟郎哟,好个啊鲤鱼哟不板啊子哟,好耍那个夫妻舍要拜啊堂哟;大田啊栽秧哟沟对啊沟哟,捡个那个螺丝舍往上啊丢哟,螺丝啊晒得哟大张啊口哟,情妹那个晒得舍汗长啊流哟”。
  对白是越溪牛灯舞表演中塑造的特定人物,犁田农夫的对白, 放牛娃聪明风趣, 诙谐狡黠, 对白用顺口溜式的韵白文体, 说南道北, 东拉西扯, 出口成章, 随口道来, 妙趣横生, 还可与观众交流互动, 同欢同乐。这里选录一段如下: 放牛娃唱词:“唱歌老幺你嘴莫夸,背上背个好娃娃。我问你背往那里去,上庙求神问菩萨。唱歌老幺你莫挨,寒气摆子给你打起来。接连打你三五个,问你二回挨不挨。唱起来就唱起来,唱块石板作灯台。灯台放在石板上,唱不出来就卵么台”。姑娘唱词:“清早起来把门开,手爬门方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哪个,儿望梅花正在开。好得女儿转变快,差点说出望郎来”。
  3、舞蹈
  越溪牛灯舞舞蹈主要通过牛儿的打斗发展而来, 牛灯舞的表演继承了老艺人杂耍的套路和技巧, 成为牛灯舞的特色因素, 此外也融入了一些兄弟戏剧的舞蹈表演形式, 进一步丰富了牛灯舞的表演风格。如“春犁”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来表现越溪牛灯舞舞蹈:一头牛(由两个人扮演,一个牛头一个牛尾,罩上牛衣组成一头牛)正跟着农夫“犁着田”,来了一个放牛郎,也骑着一头牛(也是两个人扮演)。农夫和放牛郎把牛放了,两人坐在荒坝里抽烟摆起龙门阵。一不留意,两条闲着的牛为争草吃打起架来,越打越烈。一时间,牛打牛,牛打人,人拉牛……其间穿插着牛擦痒,牛喝水,牛角顶牛角,牛打滚等各种表演动作。这些舞蹈素材, 可根据剧情、人物性格的需要, 融入角色的动作表演中, 丰富角色形象, 在牛灯舞的表演中被广泛应用, 形成了越溪牛灯舞的表演风格特色。

  三、传承发展思考
  1、挖掘.整理.建档
  由镇文化站牵头,重新组织采风队伍, 挖掘、收集、整理、曾经表演过一大批牛灯舞剧本音像文字资料,特别是走访曾经跳过牛灯舞的老艺人,对如今已流失的跳法、杂耍、舞目进行二度收集汇总, 并与新发掘的相关资料一同梳理、分类、整理、补遗、建档。抓紧时间组织现存的老艺人和传承人复排一些能恢复的牛灯舞目, 留下音像资料, 建立牛灯舞资料库, 将清点、整理的各类牛灯舞文字音像资料入库分类保存, 完善相关设施及制度, 确保这些宝贵资料安全。
  2、普及.培训.提高
  目前80后的年青人,特别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几乎无人会唱跳牛灯舞, 甚至闻所未闻, 不知牛灯舞为何物。如今看来很有必要让牛灯舞进入高中小学校艺术兴趣班课堂,定人定点定时给学生们传授牛灯舞起源、表演风格、表演方法等, 这是普及牛灯舞的一块重要阵地,同时由镇政府牵头,在全镇范围内定期、定向组织培训,倡议大学生村干部、基层服务人员、机关团员、驻场单位率先垂范组建牛灯舞队伍,并适时进行交流演出和比赛,为全镇专业牛灯舞表演团培养牛灯舞后继人才。
  3、交流.拓展.出新
  加强专业和业余的交流, 融合, 相互提高。在牛灯舞表演形式上推陈出新。一是表演时节上。可在每逢节庆吉日, 婚嫁迎亲, 贺喜祝寿, 开年迎春等活动表演牛灯舞,来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二是表演内容涵盖上。要十分广泛,四时农事、家庭伦理、劝孝戒赌、敬老爱幼、扬善抑恶、爱情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针贬时弊等等, 几乎要无所不包。三是表演场地上,要不择场地, 既可随时就地围场就演,巡街演出,也能在大小剧场登台演出。四是表演形式上。要变化多样, 载歌载舞,融入狮灯、龙灯等艺术表演,既能单牛表演、双牛表演,又能群牛表演,风格独特, 雅俗共赏。五是在表演导具上。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牛衣、牛头、犁头,背篼、镰刀、赶牛鞭子,又有笛子、牛车等。六是在节目策划上。要将每个节目结合不同场景、不同表演规模、不同导具制作成“菜单”,形成较为固定的模版,这样既容易表演又能推广传承。今年6月底, 县委组织部主办的庆村官5周年大型文艺汇演,越溪镇组织了大学村官牛灯舞表演队的“牛气冲天”就十分出新出彩, 特别值得赞许的是把传统的牛灯舞双牛改成了群牛,曲由传统锣鼓乐曲,增加了迪斯科、打击乐,舞目由单幕增加到四幕, 让人眼前一亮, 耳目一新。
  4、电脑.网络.平台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越溪牛灯舞这份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发展也应与时俱进。专业表演团体, 镇文化管理部门、中小学校、县文体局, 县文化馆皆要搭建网络平台, 进行注册保护,建立信息网站, 让信息交流畅通便捷, 实现资源共享, 共同为传承保护越溪牛灯舞添砖加瓦, 尽心尽力。
  5、载体.推出.商演
  越溪镇场镇建设开发、旅游开发要与牛灯舞民俗文化保护发展相结合。在城镇建设、古镇恢复历史风貌的建设中,试图运用民俗文化的元素、符号来增强地方特色,艺术设计中也力图展现牛灯舞等优秀民俗文化的风采。并成立牛灯舞艺术馆。同时在旅游景点打造中,特别是在吸引旅游上,要将牛灯舞商业演出作为增强景区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