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34|回复: 2

[先秦诸子] 儒家鼓吹宗法专*制,背叛了华夏的封建制传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6 21: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儒家鼓吹宗法专*制,背叛了华夏的封建制传统




    封建制度可能是人们的头脑所能想出的最合适的政体。--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奇妙的是,西欧在封建秩序崩溃之后,也进入了王权专*制时代,类似于周的封建制瓦解之后秦的皇权专*制。西欧用以形容这种制度的词汇是absolutism,其要旨就是废除封建领主的权力,将权力集中到国王手中,由国王直接统治臣民。这一专*制时代从十六、七世纪一直延续到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所说的“朕即国家”,就是这一专*制制度的座右铭,而封建时代的任何一个国王都不敢想象这样的现实。 --秋风《封建不是专*制》

    《中庸》记载孔子言:“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不是天子就不能讨论礼,不能制定制度,不能考察君侯的契约文本。这是典型的集权专*制。既然秋风先生说礼是契约是惯例,那么相关的人怎么就不能进行讨论呢?参与的一方不能讨论只能接受,显然就不是契约了,只是命令而已。显然孔子这句话是不符合契约的精神的。《中庸》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儒家要求君王要仁,但仁又以亲亲为大,那么这种话不是再为宗法专*制做论证吗?我们再看孟子批杨朱:“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为我”就是无君,无君就是禽兽。《左传》孔子说:“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论语》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那么诸侯还有什么手段制约君王呢。孔子有著名的“恚三都”故事正是他的主张的注脚。孔子才是中国集权制的开始,三家分晋还在孔子恚三都之后。孔子恚三都开了一个恶例,如果诸侯能因为家君势大而夺家君之权,那么诸侯和家君之间就再也没有之前的契约关系。三家分晋就可以视为家君的自救行为,如此也就开启了兼并和集权的序幕。而孔子杀*死比自己强的少正卯,更是开了思想专*制的先河。《孟子》:“‘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大一统本就是儒家的主张。

    儒家的法制派吴起、商鞅等人,延续了孔子的集权精神,先在魏国搞集权,然后又跑到楚国去搞。吴起还不算彻底,商鞅则进行了最彻底的集权也获得了最大的成功。综观《商君书》我们很快能发现,儒家至少是法制派的政策:没有道德底线,不择手段;国家为君主一人的国,鼓吹君王崇拜;鼓吹愚民政策;鼓吹将经济财富集中到君王手中,让人民极端贫困以便使唤;实施夷三族等酷刑,让人民生活在恐惧中;而且与儒家对华夏传统的改造有关,商鞅培养了大量凶残的暴民,被利用去进行扩张战争!这是这样的集权专*制制度,被儒家第三号圣人荀子称为“治之至矣”--历史上的圣王之治。不惜连续对秦国的百姓到官员使用四个“古之”:“古之民也”、“古之吏也”、“古之士大夫也”、“古之朝也”。其中“恬然如无治者”,是儒家的所谓“垂拱而治”的注解。除了酷刑之外,商鞅的其余政策前面都用孔孟中庸之言做了论证。那么我们再看看儒家的理想主义这一派主政后的表现。汉文帝废肉刑,被儒家从小洗*脑的汉武帝则再次祭出诛族的刑罚。《史记》酷吏传所列11名酷吏,汉武朝占了10个!其中张汤几位,才华横溢,为官清廉,是为儒家谦谦君子。孔孟翼求圣王仁政,可惜抵不住天下并无圣王的现实,空有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而由于他们理想里的大同社会实践,反而导致了社会的灾难。今儒不断曲解古籍,试图美化孔孟。但却更加突出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为什么他们的理想那么好,却从来实现不了?正所谓柏林的“信念伦理”“政*治上的稚童”呀。离开官府的扶持,你扶不起儒家。

   当儒家吴起在楚国搞专*制的时候,遭到了最强烈的反抗。墨家巨子和百八弟*子死于围攻吴起之役。李竞恒先生说:对法家专*制主义最为不满的便是楚人,而一开始便以推*翻秦朝法家政*治为明确目标的,也是楚人。从出土竹简材料来看,秦国这样的法家社会具有严格的编户之制,秦国编户以伍为单位,楚国则从未实行这一制度。而在包山楚简中,也显示了楚国血缘宗族的发达。因此,以阳城君为代表的这些反抗吴起法家政*治的“封建主义者”,恰恰倾向于认同国家权力分散、小共同体为基础的社会。其中唯一的错误是读历史带选择性,不知道先秦根本不存在什么法家。是的,也许因为天生的禀赋或者被中原称为蛮夷的耻辱。楚国反而最好地保持了封建制传统。老子、墨子这些楚国人发展出来的学派,也最为坚持封建制度。《非攻》墨子说:「古者天子之始封诸侯也,万有余,今以并国之故,万国有余皆灭,而四国独*立。此譬犹医之药万有余人,而四人愈也,则不可谓良医矣」。墨家本就反对兼并,主张保持“天下万国”的封建制度。《尚同上》:「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为什么要立诸侯呢?可不是儒家人士按自己习惯所理解的为了强制,而是因为各地风俗不同。请回忆前面我们所说的:墨家之法是惯例法。《尚书·康诰》周公同样告诫康叔,要以殷民自己的习俗去治理他们。

    其实孔子不是第一个搞集权的人,孔子所出生的鲁国本就有集权的传统,在周公的长子伯禽时代已经背叛了“政由其旧”的惯例法传统。《史记·周鲁公世家》:“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齐鲁均为东方之重镇。但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治理策略。伯禽偏向“疆以周索”,实施周礼之制。这就要求“革其礼”“变其俗”。也就是说鲁国的礼制化程度最深,也就是专*制的程度最深。正因为这一点,后人公认“周礼”存于鲁。而与之相反,姜尚保持了“存其礼,从其俗”的华夏传统,也就是执行了周公的“政由其旧”。(注:“简其礼”是因为殷商的礼比较奢靡)。连周公都感叹,伯禽背叛华夏传统的结果是“民不有近”,必然导致国家的失败。其实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理,既然鲁国已经“革其礼”“变其俗”长达500年。孔子还有什么理由复周礼去教化百姓?孔子真的是在复周礼吗?显然不是,他只是在借用周礼之仪去搞他的理想国罢了。周公死后,鲁国就闹叛乱,伯禽只能依靠武力弹压去搞他的周礼了。“革其礼”“变其俗”的实践结果是武力征服,也就是说鲁国本就是第一个违反礼制精神的诸侯国。长于斯染于斯的孔子然后变本加厉。 其实“亲亲”的宗法也不是孔子第一个搞出来的。而是周公。史载周公封建时,弄了70多国,其中姬姓亲戚就50多个。已经把“尊尊”带向了“亲亲”。你无论怎么说:把亲戚变成君臣关系(《华夏》)。他们始终都是亲戚,而且他们本来就是君臣关系。都改不了这个事实。

    墨子和孔子不同的出生地,似乎已经决定了他们倾向的不同。楚国不单是墨子出生地,而且还是墨家大本营所在。越王、楚王都有任用墨子的邀请,越国甚至给墨子封地。墨子第一批弟*子,好几个在楚国不同的地方任官。记载中还有一个在卫国,但自行辞职。当王子朝带着百工奔楚后,楚国实际已经成为华夏传统学术的正统。老子可能是那批人之一,墨子则是后代。这批人共同的特点是来历神秘,不扬己名。与儒家的官府“制民之产”和“养民”主张不同,墨家则强调民的自强和互助、政府救济。真正地保持了封建制下人们的独*立自主精神。而且在救济和维护和平这些方面,墨家学团实际上代行了部分政府职能。这正是大社会的主张的体现。人们读不懂《尚贤》篇,主要是拿儒家的尚贤主张去套墨家,没有注意到其中强调整个社会都应该是尚贤的社会,但被推举为官员的则仅是“举公义、辟私怨”的法律型人才。那么其他贤者在哪里呢?当然是在社会之中。墨家学团和慈善、互助、生产、交易等组织本就是大社会中的独*立组织。这种组织被儒家的大一统社会给扼杀了。《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子路郈令时赈灾济民,却被孔子派子贡打翻粥锅。原因是:“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原来在儒家看来救济灾民是和政府抢饭碗。儒家中国直到当今仍然视独*立的民间组织为洪水猛兽,仍然在说墨家是黑*社*会。可是西方,比如米国却视这种组织是代替政府完成社会职能的功臣,需要给他们拨款支持。只有分散的独*立组织才有能力因应社会不同人群和人们的需要,真正地帮助他们。封建制、大社会才是先秦之时对君权的最佳制约。

    我们再看墨家最精彩的表现之一,巨子孟胜和百八弟*子的殉信。这里有一个关键一直没有被注意,孟胜等人是死于对抗儒家吴起所搞的集权!阳城君去参与围攻,孟胜则留下守城。当阳城君不告而逃后,孟胜就面临死战还是自杀的两种选择。逃生不行,逃生是违背诺言的。而墨家将“信”视为首义,也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徐质等人护送报信的人出城,回来就自杀了,没有战斗的时间。孟胜等显然是选择了自杀,而不是死战累民。孟胜等人的行为首先就是对儒家集权制度的反抗,对华夏传统的封建制的保卫。儒家人士喜欢拿秦末博士要求封建来说事,但说话的那几位到底是什么学派的,并没有记载。焚书坑儒的原版是坑术士,可不是坑儒。至于独尊儒术的汉武之后的宗法专*制制度,不提也罢,提起来恶心。《荀子》“王制”篇中说的非常清楚:“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还说:“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儒家希望通过建立起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来形成整体的国家,统一国民的思想和意志,以形成“群”的整体的力量!《孟子》:“今也制民之产……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意“制民之产”,加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国家控制,平均分配田产,当今国人多么熟悉的东西!还好,当今的国人已经知道这种理想主义行不通,是通往奴役之路。当今都还行不通,2000年前的孟子已经把这种伟大理想提出来了。如何形成国家的整体,儒家学说就是通过“分级”而形成严格的“礼制”,用“礼制”去教育和统一国民的思想,国家就容易形成整体,从而拥有了整体的力量!我们认为这才是儒家恢复“礼制”的根本原因,也是儒家学说在中国流传的原因!这就造成了中国古代可以利用整体的力量实现稳定的发展,但等级制度的严格划分又限*制了个体的创造性,使中国不可能产生现代文明的革*命!这就是李约瑟难题的结论!汉武之后已经没有华夏。有的只是儒家宗法集权社会罢了。汉朝中期之后,连审案都用《春秋》,其他各家哪里有生存的余地,至少他们就不符合孔子的《春秋》大义。联系前文我们已经知道,是孔子第一个将对诸侯、家臣的专*制压向了庶民。那么我们就不再那么好欺骗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22: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这是节选,我补充一下先秦无法家说。

首先,先秦古籍从来没有法家这个称谓。是汉朝才出现的。
其实这是汉儒要与秦国切割制造出来的一个所谓学派。我们先看看所谓的魏秦法家人员构成:

商鞅,出自西河学派。西河学派先在魏国搞了所谓的改*革。其中代表人物有:吴起、李悝。
吴起是曾参的学生
李悝是子夏带领的西河诸人教出来的。

考察西河诸位教师,那就更有趣了。齐人公羊高、鲁人谷梁赤、魏人段干木和子贡的弟*子田子方。这个阵容可是汉朝以后经学的全部经典作者阵容呀!
今文经学——《公羊传》——作者公羊高
古文经学——《谷梁传》——作者谷梁赤
古今文经学经典的作者都齐了。
那么他们的再传商鞅,能不是儒家人士么?

如果我们再归纳一下,会发现更有趣的东西:子贡、曾参、子夏,加上在论语中写大实话的那位有子。都是孔子晚年的学生或者一直陪伴孔子到晚年的学生。晚年的孔子尊《易》,众所周知。而秦国恰恰否定《尚书》而尊《易》!

这个脉络至少说明了,所谓西河学派、魏秦法家才是儒家正统。因为他们继承的是孔子晚年的思想。至少后世儒家直到朱熹之前都尊西河学派著作的两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22: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挡不住社会发展,人昰靠物质生存的,国学的社会观是不全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