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1|回复: 1

几点未见阐述的汉字拼音化的考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9 12: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拼音化”的“拼音”不限于中国大*陆上世纪50年代的拼音,而是“拼音文字”的“拼音”。)

一、最早提出汉字拼音化与国家分*裂的人

据我不完全的考证,最早将汉字拼音化与国家分*裂联系起来的人是孙中山,但对此思想作初略表述、或从其正面表述的是马建忠。据李玉刚《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74页,马给辜讲述:

“正是这种方块汉字,才使我们每个中国人,能够不分地域和方言地聚合在一起。因为,在这世界上,怕只有我们中国人,可以因地域不同有着各式各样发音的方言,但大家所使用的文字,都是这同一种方块字”

马建忠对辜鸿铭的这次醍醐灌顶促使辜决心到中国施展他的才能。根据上下文,这件事大致发生在1879年。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写作时间一定晚于19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其中孙先生提出了同样的思想,但表述更加明确。他认为(我随后将补上原文),如果中文拼音化,由于各地方言发音差别巨大,必将造成各地文字不通,最后形成像欧洲那样的多个小国家。虽然孙先生提出文化及其他多方面的改*革思想,但他不赞成汉字拼音化,这与当时一些文化界的重要人物的思想不同。孙先生的这一思想在随后的多位台*湾学者的文章中被重复。

二、普通话运动与该观点的联系

目前似乎没有人将普通话的普及与汉字拼音化可能导致国家分*裂的观点联系起来。但是,如果反对拼音化的重要理由之一是各地方言发音的巨大差别,那么普通话运动将为拼音化扫除这一障碍。我们在乐观地等待下一代、下下一代中国人基本实现完全用普通话交流的一天的同时,不要忘记汉字拼音化再次抬头。反对拼音化的另一大理由是汉语同音字过多,这当然在普通话普及后仍然成立,但少了一大阻碍后其抗争的强度势必较弱,并且同音字过多并不能成为拼音化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越南语甚至韩语可能会成为拼音化的重要借鉴。

三、拼音化的推动力

拼音化的推动力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汉字的学习难度。汉字不仅是外国人的学习障碍,中国儿童较之其他国家的儿童也要花更多的时间达到扫盲,并且,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难关。

2. 百年多来汉字拼音化运动历史的基本规律是,中国从沉睡中醒来发现不如外国时,拼音化运动有较强的声音,其他时候销声匿迹。最近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清楚记得90年代初唯一的中文电子刊物《华*夏*文*摘》经常有汉字拼音化的文章,后来逐渐消失。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国力强盛,因此国学热,拼音化冷。但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中国的国力再次被世界远远地甩在后面,拼音化的呼声很可能再次出现。

3. 2050年后中国人口开始下降,在国土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密度下降。人口密度是决定在操其他语言的民族混杂时能否保持自身语言的一个重要决定因子(见Nicholas Ostler《Empire of the World》,p.153。最显著的例子是公元七世纪中叶埃及终于从埃及语改为阿拉伯语,因为由于战争大量操阿拉伯语的难民涌入。)虽然中国的主要语言将从汉语变为其他语言的可能性可以排除,但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将逐渐增大。(古英语到中古英语到现代英语逐渐失去复杂的性、数、格,重要的原因是英格兰同时居住操多个语言的民族,如古英语的变格与丹麦语非常不同,儿童不能同时掌握,变格被省略而代之以用词序等手段表达语句同样的意思。见E. Finegan, N. Besnier《Language》p.484-5)拼音化可能会成为汉字在外来影响下逐渐发生的一个变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9 16: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形成像欧洲那样的多个小国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