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47|回复: 2

张仲景的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1 19: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机,字仲景。 “ 机 ” 之名,始见梁 · 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 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 ” , “ 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 ,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 , “ 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 称 ” 。清《南阳府志》改 “ 机 ” 作 “ 玑 ” ,误。 ?
$ }2 O7 G5 E# X: m7 z仲景,东汉南阳郡南阳人,较早见《何颙别传》、唐 · 甘伯宗《名医录》,后又见于南宋 ·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 · 张杲《医说张仲景方叙伦》、元 · 马端麟 《文献通考》、明 · 徐春圃《古今医统》等书。郡辖县。确切县份难详。盖有四说: ?
0 E. Z9 B- D. I/ T' C* G3 B   涅阳说。《邓州志》、《南阳府志》、清 · 孙鼎宜《仲景传略》、陆九芝《张仲景传》、《辞海》等皆持此说。 ?
- B: y# F0 b3 [; \# k   棘阳说。《襄阳府志》、《湖广通志 · 方技门》等皆持此说。 ? % G7 n/ o4 [6 a
   枣阳说。黄竹斋《医圣张仲景传》持此说。 ?
6 e) ^/ x) `, N! e4 q   南阳说。《何颙别传》、唐 · 甘伯宗《名医录》、陶弘景《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章太炎《张仲景事状考》、《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持此说。 ? & v+ M. z- E* y3 L0 u
   今多从南阳说,南阳为南阳郡所辖,而非为南郡所辖。清 · 陆九芝《张仲景传》称 “ 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人也。 ” 大误。东汉南郡在南阳郡之南,涅阳为南阳郡所辖,而非属于南郡。至今仍有袭用陆九芝误说者,当正。 ? ; V) x+ c( V/ w7 B  W6 a
   今南阳市建有医圣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B8 f+ G1 f1 H# J3 C   不但仲景里籍古今有异议,就是张机之名 ——“ 机 ” 亦有异议。清孙鼎宜从训诂角度认为张机之 “ 机 ” 当作 “ 羡 ” ,此张羡即主掌长沙太守张羡。见孙氏《仲景 传略》一文。 章太炎 先生亦有此说。考证此事较详者为 20 世纪郭象声《张仲景姓名事迹考》一文。今天我们不一定将张仲景称为张羡,但作为史料,当知此事。 ? 5 g5 L/ x! N2 z' l6 f
   仲景最为后人传诵者,为其预见王粲 ( 字仲宣 )20 年后当眉落而死事,略考如次。 ?
' q8 u3 t7 G. \. Q  X) q   王粲 ( 公元 177—217) ,建安时期著名诗人,《三国志 · 魏志》有传: “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座。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貌短小,一座尽惊。邕曰: ‘ 此王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 籍文章,当尽与之。 ' 年十七,司徒辟诏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建安 20 年从征吴,二十二年 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 ” 皇甫谧《甲乙经 · 序》云: “ 仲景见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 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口:服汤否 ? 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 ! 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 《医经正本书》引《甲乙经 · 序》无 “ 余 ” 字,尤多启悟。即使有 “ 余 ” 字,此 “ 余 ” 字亦 非多余之 “ 余 ” ,乃语助词。古诗《日出东南隅》: “ 一环五百万,两环千万余 ” ,是其证。是仲景见仲宣在仲宣 20 岁,后二十年果死,后世据仲宣眉落而死判定 仲宣死于麻风,实不然也。据《三国志 · 魏志 · 王粲传》、曹丕《与吴质书》、曹植《说疫气》、《魏书 · 司马朗传》等史料,王仲宣非死于麻风而死于当时的大 疫。 ?
- s0 T, u( k0 A   曹植《说疫气》云: “ 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嚎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 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矣。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压之,亦可笑。 ” ? ) w/ B, _  ]; l# h( g) x( I
   《后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第五 “ 疫 ” 条云: “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 注 “ 魏文帝书与曹质曰:昔年疾疫,亲故多罹其灾。 ” 考魏文帝《与曹质书》见 《昭明文选》卷四十二: “ 二月三日 ,丕曰: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 ? 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昔年疾疫, 亲故多罹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也 ?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 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 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 诸子,化为粪壤, 可复道哉 !” 李善注: “ 《典略》曰:初,徐干、刘桢、应渴、阮瑀、陈琳、王 粲等与质并见友于太子。二十二年,魏大疫,诸人多死,故太子与质书。 ” ?
0 R! J3 n, f0 F   《三国志 · 魏志 · 王粲传》末云: “ 干、琳、汤、桢,二十二年卒。 ” ? 7 r4 i! L: Z% z5 v2 L. W
  观上述史料,建安七子多死于建安二十二年大疫,王粲亦死于是年,非死于眉落之麻风病。仲景于仲宣二十岁时预见其二十年后必死观之,则料事如神,而死因之判断则非。? " Z1 k* l1 d  K+ B/ i% d
   《二十五史补编 · 汉书艺文志》载《王粲尚书问二卷》,清姚振宗于该文下对王粲简况有综述: “ 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 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 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人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 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归。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魏国既建,拜侍中。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 卒,年四十一。 ” 姚振宗注:《献帝本纪》建安二十二年,是岁大疫,王粲、徐干等大命殒颓。  《王粲传》云: “ 建安二十一年 ( 公元 216) 从征吴,二十二 年春,道病,卒。 ” 考证王粲随从曹操军队征吴史事,对确认王粲之死因具有重要意义。? 6 l6 J# N& ]1 M( P
   曹操征吴载《三国志 · 魏书 · 武帝纪》: “ 二十一年冬十月治兵,遂征孙权。十一月至谯。 ” 《昭明文选》卷二十七载王粲《从军行五首》,第一首记录王粲于建安二十年三月从曹操西征张鲁事。李善注: “ 建安二十年三月,公西征张鲁,鲁及五子降。十二 月至自南郑 0 s/ k3 \2 u# t
( 按,南郑当今陕西汉中一带 ) 。是行也,侍中王粲作五言诗以美其事。 ” 第一首云:
) `. N3 y6 ?) p' v8 ~7 O2 G6 f( I3 K2 z
从军征遐路 $ r4 U$ b+ T% Y* a- c$ P8 D, j

) [6 o5 y- q+ ?5 c9 W0 v) Q# ]从军征遐路  讨彼东南夷  方舟顺广川  薄暮未安抵
6 A4 L- f4 `3 J" u, f9 f0 l1 s白日半西山  桑梓有余辉  蟋蚌夹岸鸣  孤鸟翩翩飞 " O, q: _0 C9 s
征夫心多怀  恻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坊  草露沾我衣 * ?0 r& V8 L! B+ G
回身赴床寝  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  岂得念所私 ; X3 I( h+ u7 R8 Z$ N0 {
即戎有授命  兹理不可违 % }) C5 W6 @# F! b  p4 V9 c( M1 L
  此诗作于建安二十年冬。诗人精神振奋,情绪高昂,无病态。建安二十一年粲继续从征吴,作诗四首。第一首如下:
" F( F, O- C) `: _4 D0 _朝发邱都桥
1 H+ S9 t/ r( b1 V朝发邱都桥  暮济白马津  逍遥河堤上  左右望我军
" p* h1 L. t: e% Q# z连舫逾万艘  带甲千万人  率彼东南路  将定一举勋 1 L: R$ p9 [% ?# {" A
筹策运帷幄  一由我圣君  恨我无时谋  譬诸具官臣 ' g3 X; O4 Y1 }& k1 F$ |/ ]
鞠躬中坚内  微划无所陈  许历为完士  一言独败秦
( i( a6 C  G8 ^; H: Q我有素餐责  诚愧伐檀人  虽无铅刀用  庶几奋薄身
3 a$ a( k/ ?  g4 d   前人称此诗勃勃英气,结以自励,无衰病之态。此诗作于谯 ( 今安徽毫州一带 ) ,时当建安二十一年冬。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曹军抵居巢 ( 当今安徽省巢县一 带 ) ,本月二十四日王粲卒。《王粲传》称 “ 道病卒 ” 者,谓卒于居巢也。此月大疫弥漫,死亡者众。《三国志 · 魏志 · 司马朗传》: “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淳、臧 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疫,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 注: “ 《魏书》曰:朗临卒,谓将士曰:刺史蒙国厚恩,督师万里,微功未效,而遭 此疫疠。 ” 《昭明文选》卷五十六,曹植《王仲宣诔》云: “ 建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戊中,魏故侍中关内侯王君卒。呜呼哀哉 !” 考王粲仲宣,生于汉末灵帝熹 平六年 ( 公元 177 年 ) ,卒于建安二十二年 ( 公元 217 年 ) 正月二十四日,史有明文,则终年四十一岁无疑。关于仲景与王粲相见时仲宣之年龄,以《甲乙经 序》为得实。?
/ }5 }) y' D1 s  T, m0 Q: m“ 建安 ” 与 “ 建宁 ” 之争。《伤寒论序》: “ 余宗族素多,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 有谓 “ 建安 ” 当作 “ 建宁 ' 者,始倡其说者为日本山田正珍。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云:? $ D# @& B/ v1 P- g# l" t3 D3 q4 j- R
   建宁,后汉灵帝年号。《医史》云:张机,字仲景,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由是观之,旧本作 “ 建安 ” 者,盖传写之误也。若夫 “ 建安 ” ,献帝年 号,与下文 “ 感往昔之沦丧 ' 之文不合也。考《后汉书 . 五行志》,自建宁四年 (171) 至光和二年 (179) ,相去仅九年,大疫三流行,与 “ 未十稔 ” 之文若合符契,可见其称伤寒者,果是天行疫疾无疑矣。否则未十稔间,何以至于病且死者若斯之 甚乎 ? 故《千金方》引《小品》云: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瘟疫,是田舍间号耳。《外台.天行病》门引许仁则云:此病方家呼为伤寒是也。? # u- R& _* o5 E. _) [
   考灵帝之时,大疫连发,情况如此: 9 B4 S; F3 I9 U
   建宁四年 ( 公元 171 年 ) 三月  大疫;?
0 B& c. |7 F: a0 t6 x5 V   熹平二年 ( 公元 174 年 ) 春  大疫;?
8 A! U1 @6 l+ A3 L# ^' Y# {   光和二年 ( 公元 179 年 ) 春  大疫;?   [+ M6 `( v; D% Y8 L
   光和五年 ( 公元 182 年 ) 二月  大疫;?   i; u. X" c8 J$ Y
   中平二年 ( 公元 185 年 ) 春正月  大疫。? " s# V5 T( \/ k1 S" ]* m7 A
   据史料观之,灵帝建宁年间,大疫相连,死亡甚众,则《伤寒论序》之 “ 建安 ” 作 “ 建宁 ” 于史有徵。? 6 s/ s  _5 B: {# B  r" q: I; A
   张仲景是否任长沙太守,医史学家颇有歧议。谓仲景为长沙太守者始见唐 · 甘伯宗《名医录》: “ 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 金刻本《注 解伤寒论》于每卷前仅云 “ 仲景述,王叔和撰次 ” ,无 “ 长沙太守 ” 之称。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刊刻《仲景全书》,宋本《伤寒论》每卷前皆云 “ 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 ” ,乃承宋本旧貌也,亦无 “ 长沙太守 ” 字样。而《仲景全书》所收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于每卷 前题云:汉长沙太守张仲景述,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 ” 。金刻本《注解伤寒论》早于明刻本,尚无此四字,疑 “ 汉长沙太守 ” 五字系赵开美据甘伯宗《名医录》所增 也。后世多据此称仲景曾任长沙太守。清 · 孙鼎宜考证当时长沙太守为张羡, “ 羡 ” 与 “ 景 ” 同训,谓张羡即张机,张机即张羡。可备一说也。? # n; u; `: }9 @8 G
唐 · 甘伯宗称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必有所据,由于《后汉书》、《三国志》中仲景无传,仲景事迹当以甘伯宗说为准。? & d" T7 ^% ?+ d( Q
   张仲景在医学领域里的伟大创造和他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是世人瞩目和公认的,他因此被后人称为 “ 医圣 ” 、 “ 一代宗师 ” 、 “ 医家周孔 ” 等。为张仲景建祠、勒 石、设堂、列馆、雕像、写传者,历代有之。各种祭拜活动也颇具影响,在老百姓心目中甚至被 “ 神化 ” ,还夹杂有经久不衰的香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出 现的各级纪念和研究机构更多,开展的各种纪念活动规模更大。这些机构和活动,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有地方性的,也有国家乃至国际性的。? 2 Z5 b" s& z- I
   南阳医圣祠,是张仲景的墓地,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时期屡有修葺。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医圣祠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从中央到地方,曾多次 组织过对医圣祠的大规模修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使这座古建筑呈现出殿堂巍峨、亭榭隽美、花木葱郁、鸟歌禽鸣的花园式园林,为国内外人民凭吊、祭祀、纪念 医圣提供了一个肃穆、壮观、优致、雅静的处所。 1963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医圣祠确定为省级文物遗迹保护单位; 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把张仲 景墓及祠确定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医文化的麦加。?
2 d/ J. w0 j( D' c9 d   张仲景永垂不朽 ! ?
- i6 U) i9 {; d) F9 [   医圣精神永放光芒!?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1 20: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

近几年来由于不少考证学的研究揭示出已有足够的论据证实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以下简称《汤液》)。这种观点早在晋代已提出,如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在序中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已明确提出仲景著作主要取材于《汤液》,本应引起后人重视,但《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晋代成无己以《内经》释《伤寒》,致使不少人仍认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对《伤寒》的形成、理论体系特点仍未重视。近有钱超尘教授的考证研究证实,《伤寒》主要方证源自《汤液》,更重要的是,证实张仲景原序中的“撰用”以下23字为后人加入,这对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起到很大影响。鉴此,张仲景依据《汤液》撰写了《伤寒》已是不争的史实,可知从《汤液》到《伤寒》是一次历史的飞跃,那么张仲景是怎样完成这一飞跃?又是怎样把《汤液》变成《伤寒》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今不揣鄙俚,述之己见。
2 l4 b( ?. D5 c8 ^# s, N9 I6 `8 R! [9 ]: r6 |/ L( ]5 L7 F
  承继经方精华整理方证经验  [& W% o* {3 Y& A
  把张仲景称之为方剂之祖,认为《伤寒》中诸方(《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5方)是其首创、发明,是违背一般常识规律的。人生苦短,那么多有效验方,由一人经验发明,是不可能的,现有不少考证资料已证实,《伤寒》的方证是集成于前人总结。
* c4 t; B+ H, F) H* d6 T9 K  (一)主取法于《汤液》 8 M7 E) g! R, P: L% K# P
  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但传世早期未见其书,致使学者生疑。敦煌医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被发现,证实了其传不讹。其中记载:“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却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这六十首原貌怎样?张仲景引用了哪些方药?这要首先分析《辅行诀》的60首方药。《辅行诀》的六十方剂,实际由三部组成:
6 z- B! R8 o1 \
3 @9 k. u5 \0 O7 E7 Z' E  第一部分:五脏大小补泻方
3 C5 @3 \. h5 ]. e7 d; n7 s+ x% H  1.辨肝脏病证治5 x& `( E) z4 Q9 Q$ ?% P
  ①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在《伤寒》:去生姜,称之为枳实芍散。
5 C4 c7 e1 m) n- M- k1 t  ②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在《伤寒》:去甘草,加半夏、柴胡、大枣,称之为大柴胡汤。
, q! @4 w  E, n5 d; T  ③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甘草,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U  m4 ~0 p. C0 o' `; e
  ④大补肝汤: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一作牡丹皮)、竹叶、大枣(一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竹叶,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 R" x* e8 P, s' \  2.辨心脏病证方
  Y4 L; E3 b5 Q5 _# A  ①小泻心汤:龙胆草、栀子、戎盐。
" e- ]1 s1 V& {& B+ F0 O/ L7 r  ②大泻心汤:龙胆草、栀子、苦参、升麻、豆豉、戎盐。
: [) W) ]- x% G# f# c3 F& }  ③小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白酨浆。在《伤寒》:称之为栝楼薤白半夏汤。
$ g0 w8 X- A, r  u) ]5 L0 u1 B  ④大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枳实、厚朴、桂枝。在《伤寒》:去半夏,称之为枳实薤白桂枝汤。
: O( M8 N6 i# l' m% Y  又辨心包病证方; ], I2 @9 I1 N$ t
  ①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方。2 K2 p- K  T1 u& }
  ②大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干姜。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去干姜称之为芍药甘草汤。
5 P/ {! M* j, r( A% W5 U6 Y. t  ③小补心汤:代赭石(一作牡丹皮)、旋覆花、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2 q, U  p' ], ~$ H7 N/ u0 h  ④大补心汤:代赫石(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人参、甘草、干姜、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在《伤寒》:去干姜、竹叶、豆豉,加生姜、半夏、大枣,称之为旋覆花代赭汤。& k5 W8 `; q, @0 V
  3.辨脾脏病证方
7 p. L  _' V+ ?$ M5 F$ t  ①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在《伤寒》:称之为四逆汤。" @' H& N# M% f( A, p  A" m6 ?
  ②大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黄芩、大黄、枳实。在《伤寒》:去枳实、黄芩,称之为四逆汤及大黄甘草汤。
" S9 k: Q( J8 W  ③小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在《伤寒》称之为理中汤或丸。: |5 M. \2 I% H4 q5 S
  ④大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变称理中汤。
- O6 R0 y9 D8 `/ u  4.辨肺脏病证方
" k7 x1 S: Q' f; p- K& f  ①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在《伤寒》:去大黄、芍药,加大枣,称之为称葶苈大枣泻肺汤。
9 ~- [/ @+ G0 Z$ H1 K7 z  ②大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甘草、黄芩、干姜。在《伤寒》:去大黄,加大枣变称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6 ]4 [) M4 x- i8 h, u/ X  ③小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细辛)。
7 K! M# ]7 K5 v2 P" o  ④大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细辛、地黄、竹叶、甘草。; V/ g1 L( T- ]1 `2 V- `0 I
  5.辨肾脏病证方( q* }# u: ~' ?# D1 E; Q6 F8 U6 z
  ①小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  [7 w9 t- |# M% u- `
  ②大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芍药、干姜。在《伤寒》:去茯苓加大枣,称之为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 _; V* T6 a9 d  ③小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
% `) t1 x- l1 g, }' f% p  ④大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 v" D& O3 d) V3 {
  6.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方
$ J3 _: r9 o) n% d  ①泻肝汤:救误用吐法。枳实、芍药、代赭石、旋覆花、竹叶。) f: f: V1 Z6 H
  ②泻心汤:救误用清下。黄连、黄芩、人参、干姜、甘草。在《伤寒》:去甘草,称之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 C5 X; t! K5 x) ^, {  ③泻脾汤:救误用冷寒。附子、干姜、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称之为干姜附子汤。) {( Z0 K7 W! k# [
  ④泻肺汤:救误用火法。葶苈子、大黄、生地、竹叶、甘草。! h# h* ~) p$ M$ u! Z
  ⑤泻肾汤:救误用汗法。茯苓、甘草、五味子、桂枝、生姜。在《伤寒》:去五味子,称茯苓甘草汤。* }5 W( _2 s, r% k
  7.小补五脏方
9 R) M# V# [2 O8 H  ①养生补肝汤:蜀椒、桂枝、韭叶、芍药、芒硝、麻油。) @; V0 C" t* t4 d
  ②调神补心汤:旋覆花、栗子、葱叶、豆豉、栀子、人参。) O: q2 W. ~( s/ V
  ③建中补脾汤:甘草、大枣、生姜、饴糖、芍药、桂心。在《伤寒》:称之为小建中汤。7 l; h$ ?- ]6 k0 _
  ④宁气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芥子、旋覆花、竹叶、白酨浆。
7 @( w# J7 |/ V7 e  G  m  ⑤固元补肾汤:地黄、山药、苦酒、甘草、薤白、干姜。
. \; X) `1 C6 B  8.大补五脏方
% W- k' I) {( q& e; a& A  Y0 i  大补肝汤:养生补肝汤加羊肝。8 R' |- S5 v  x9 V
  大调神补心汤:调神补心汤加鸡心。
* Y  _5 F% v/ g  大建中补脾汤:建中补脾汤加牛肉。
/ P/ n! R2 r1 Y; T( B' a$ S( t( u  大宁气补肺汤:宁气补肺汤加犬肺。# x- O* ~9 b, ?2 a4 g, W" H
  大固元补肾汤:固元补肾汤加猪肾。
" a( C& j8 }. q4 [* v  以上有关五脏补泻方为共计为39首。其中:药味相同原方出现于《伤寒》的有:栝楼薤白半夏汤、泻心汤、四逆汤、理中汤、小建中汤5方。经加减变化的有:枳实芍药散、大柴胡汤、苓桂枣甘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芍药甘草汤、旋覆花代赭石汤、大黄甘草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甘草干姜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附子汤、茯苓甘草汤等13方。而小泻心汤、大补心汤、小补心汤、小补肺汤、大补肺汤、小泻肾汤、小补肾汤、大补肾汤、泻肝汤、泻肺汤、及大小养生补肝汤、调中补心汤、宁气补肺汤、固元补肾汤等18方在《伤寒》无对应的方证。这就是说张仲景从五脏补泻方证中,选取了21首即一半的方证撰进《伤寒》。/ u6 D2 b3 q6 m# k5 M
2 y8 Q, Q5 ~8 P" ^
  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方6 Y2 `7 m( @9 y; H3 y
  《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具体方证为:
. i5 i6 W& _' b& A! r7 s  1.正阳旦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在《伤寒》:称小建中汤。
; L* _) p6 \9 T. U* i$ y  p3 x  2.小阳旦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芍药。在《伤寒》:称桂枝汤。+ ]1 b8 A8 R* G6 }0 v! A! ]
  3.小阴旦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在《伤寒》:去生姜,变称黄芩汤。) k! y8 e' v9 M. _' @
  4.大阳旦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饴糖、人参。在《伤寒》:去人参,变称黄芪建中汤。
2 E& O! |$ W* P, T% h* K  5.大阴旦汤:柴胡、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黄芩、芍药。在《伤寒》:去芍药,变称小柴胡汤。( q2 w4 B6 p3 f
  6.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在《伤寒》:称麻黄汤。
, p; s+ B. E8 {  7.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在《伤寒》:称小青龙汤。
- v! D2 |" y: d/ r  8.小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在《伤寒》:称为白虎汤。
$ i) B9 U2 f) a8 p  9.大白虎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甘草、粳米、生姜。在《伤寒》:去生姜,加人参,称竹叶石膏汤。
& v; w+ n# n( M" l; I$ |9 q3 v- l  10.小朱鸟汤:黄连、阿胶、芍药、黄芩、鸡子黄。在《伤寒》:称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9 }* f6 I0 a( I' s2 s  11.大朱鸟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人参、干姜、苦酒。+ D0 d9 q6 ^/ T" s# P; F6 e
  12.小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在《伤寒》:称真武汤。
& y: X; Z6 k% [5 u/ ]  13.大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人参、甘草。在《伤寒》:去甘草、生姜,称附子汤。+ O0 e; @2 u4 m5 V1 X, e
  14.小勾陈汤:甘草、干姜、人参、大枣。在《伤寒》:去人参、大枣,称甘草干姜汤。
. r$ w! T, Q: C: u- P  15.大勾陈汤:生姜、甘草、人参、黄连、黄芩、半夏、大枣。在《伤寒》:加干姜,称生姜泻心汤。
, e6 j1 q4 C  [. d4 Y" j  16.小腾蛇汤:枳实、厚朴、芒硝、甘草。在《伤寒》:去甘草,加大黄,称大承气汤。
- X& ?1 A- X; b' Q0 o! m9 E  17.大腾蛇汤:枳实、厚朴、芒硝、甘草、大黄、葶苈子、生姜(一作大枣)。
8 J9 C) Y. f& l8 b/ z1 ?, |  以上大小二旦六神方证共计是17个,对照《伤寒》,方证无变化的有:小建中汤、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真武汤等。方证有加减变化的有:黄芩汤、黄芪建中汤、小柴胡汤、竹叶石膏汤、甘草干姜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汤、大承气汤。惟有大朱鸟汤、大腾蛇汤在《伤寒》没有对应的方证名,但已含小朱鸟汤、小腾蛇汤方证于其中,因此,可以说,张仲景把大小二旦六神中的17方证全都撰入了《伤寒》。
4 {: ?' S9 |0 y  K0 Q( Q
7 N& H# D% i1 H6 W* x( Q9 R  第三部分:开窍救卒死方证1 D- y( j# [2 i
  《辅行诀》曰:“陶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仙人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其五方为:* [% @7 t( I; f" H
  1.点眼以通肝气方:矾石。
( ]1 V& N7 U- w0 n  2.吹鼻以通肺气方:皂角、细辛。7 _6 X  t0 V% v& E# ^: }* r
  3.着舌以通心气方:硝石、雄黄。
8 R& x6 G" N4 ~1 ]  4.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盐、豆豉。《伤寒》:去盐,称瓜蒂散。% E6 a* A  [" k! k7 J
  5.熨耳以通肾方:戎盐、豆豉、葱白。
3 R* r( r: v9 r0 {# v5 `  以上救急方5首中,启喉以通脾气方证,张仲景在《伤寒》撰为瓜蒂散方证。
- Z' T2 b9 H; o5 J) T* }  p  以上是统计《辅行诀》记载方剂,从三部分来看,第一部分五脏补泻方为39首;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为17首。第三部分开窍救卒死方为5首。这样三部分相加应是61首,但其中第二部分的正阳旦汤与第一部分的建中补脾汤方药组成相同,皆与《伤寒》的小建中汤相同,故其总数为六十首。张仲景以60方证中,选用了五脏补泻方证39个中的21个、大小二旦六神17个(15个)、开窍救急方证1个,共37个,减去重复的小建中汤则为36个,也就是说,张仲景撰用《汤液》方证中的三分之二为《伤寒》。那么《伤寒论》为112(113)方,如合《金匮要略》则为257方,其余的方证是从哪里来的呢?“仲景论广《汤液》”应为其大眼目。' S* N2 _! P% J0 X; Q4 Y. h+ N4 L) [
  (二)论广《汤液》4 P- Z# }5 i8 U8 L
  皇甫谧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谓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发挥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更证实其科学性。这里更提示了我们,张仲景依据60个方证,经过精选,并经临床体验,变化为诸多方证,这些在《伤寒》比比皆是,如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加芍药汤方证、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加附子汤方证……书中可见40多方证,以麻黄汤加减变化的也有30多方证,还有以柴胡、承气、附子类等二十余类变化的方证,这大概属论广的部分吧?此外,《伤寒》中有不少既不属于《汤液》原方,也不属论广的方证,如崔氏八味丸、当归芍药散等,可知来源于其他经方著作。- d' @* ]- i3 z) J/ G
  (三)博采众方0 Y0 H/ o' J. i5 o7 Q1 C9 ?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十一家”为“《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创瘲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这么多的经方,张仲景是能看到的,不止《汤液》,所撰用的方证当有不少出自以上经方书籍,但具体出处目前尚无法考证。不过考证1973年长沙出土的《汉墓马王堆帛书》(简称《帛书》),可看到《伤寒》中的风引汤很近似《帛书》诸伤方第一方,其他药如用冬葵子治疗小便不利、乌头祛寒痹痛、烧裈散治疗瘥后劳复阴阳易等,皆与《帛书》相似。足以说明,张仲景撰写《伤寒》,其方证来源,不但取自《汤液》,还博采于众多其他经方方书。
' o+ m  }' O' u6 m  (四)令方证标准化4 m; ^# o1 {: W, W6 h. ^6 W: p+ B
  仲景在选用经方过程中,紧密结合临床,凡方药必与证相应,即力求方证的标准化。对比《汤液》与《伤寒》的方证,可看出,有的是药有所变,有的是证有所变,其目的是贴近临床使其标准化。经临床检验方证相应者,即直接撰用,如桂枝汤(小阳旦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泻心汤(小泻心汤)、黄连阿胶汤(小朱鸟)等。有的方证不相应者,则进行改证或改药,如《汤液》中的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伤寒》则去掉“饮水数升不已”症,名为白虎汤;而把兼见“饮水数升不已”改写为“大烦渴不解”,而改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又如大阴旦汤去芍药而改称小柴胡汤……。而论广的方证更显仲景对方证标准化的用心,如桂枝汤的方与证,与《汤液》中的小阳旦汤基本一致,故仲景只是改变了方名,而证基本沿用,且更具体化、标准化。而值得注目的是,对桂枝汤的论广,如桂枝汤“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如又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则为桂枝加桂汤;如见“因尔腹满时痛者”,则为桂枝加芍药汤方证;如见“大实痛者”,为桂枝加大黄汤方证;如见“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为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如见“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为栝楼桂枝汤方证……论桂枝汤方证还很多,论广其他方证更多,以上所举只是仲景标准化之一斑。这里可知,所谓“论广”实际是仲景把每一方证进行标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4 09: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良医   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  就能取得如此成就   科学发达了   良医却变少了   而且还有“人”反对中医  妄图扼杀中医   可悲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