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6|回复: 0

景颇族原生态歌舞与器乐探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3 09: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童荣云

  景颇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原属北方氐羌氏族的一个游牧部落。为了寻找一个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景颇族的祖先们进行了历时千百年的迁徙,征途中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原生态歌舞和器乐。
  一、景颇族人口与分布
  因为战乱和居住环境,景颇族的祖先从“蒙甘草原”(景颇族语称Mung go Li ya·“蒙国利亚”)、“青藏高原”(景颇族语称:Majoi shing ra·“穆拽圣亚”)翻越千山万壑,分三路迁徙,分别在中国云南德宏和缅甸、印度定居下来。现在,国内景颇族人口13.5万余人,缅甸(称“克钦族”,即黄土高坡或团结统一的民族)140万余人,印度阿萨姆邦(称“信颇族”)约5万余人,世界景颇族总人口约有200万人。
  在漫长的社会演变过程中,由于居住区域不同,以区域方言的语言为基础特征,形成了若干种“自称支系”。如缅甸为“景颇”、“载瓦”、“浪俄”、“勒弄”、“日旺”等六个方言语支或六大支系;国内为“景颇”、“载瓦”、“勒赤”、“浪俄”四个支系和“布罗”五个方言语支。在景颇族内部,始终贯穿于生产生活的主要交流语言文字为景颇文(已创制和使用113年)和载瓦文(试用)。
  二、景颇族原生态歌舞
  (一) 原生态舞蹈
  目瑙纵歌——传说“目瑙纵歌”最初是天王的天宫神舞。糅入了太阳宫舞蹈的神采经典,集纳了鸟类舞蹈的精华,记录了远古景颇人生产生活的原始动作,是景颇族舞之始、蹈之初。千百年来,目瑙纵歌传承了远古景颇族先民创造发明的原始图腾文字,即把“格顺木纪”(蕨形符号)、“格尚木戛”(方形棱角符号)、“兴国木戛”(山形河谷符号)舞成了原生态舞蹈的精髓特征,蹈出了鼓舞斗志、奋发进取、团结向上、和谐发展的文明舞魂乐章,使之成为当今世界上恢弘壮观的天然原生态舞蹈之神韵和中国的、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格崩动——“格崩动”舞蹈是景颇族崇尚和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图腾文化衍生出的又一种经典舞蹈,是在村寨德高望重的老人逝世时举行的一种丧葬性舞蹈活动。舞蹈以人类生产、生活的具体特征来展现,有百余种动作。领舞者手持竹条或树叶等道具,以身腰、手脚等比划、摆动来展示亡灵出生成长、生产生活的细节,赞美亡灵一生辛勤劳碌、美德人品,并以柔美的舞蹈动作把亡者灵魂送回祖先原籍,与祖先同栖共眠。这种丧葬舞自老人去世当晚到出殡入土为安之夜,每晚举行,通宵达旦。
  真斋斋——“真斋斋”是在德高望重的老人仙逝时举行的祭祀性舞蹈,用以驱邪赶鬼、招魂保平安。一般在亡灵出殡入土后的傍晚举行。亡灵入土为安后,六至八、九个青壮男子便在山中林边去衣裸*体文身做准备。天擦黑时,办丧事人家急促的铓鼓声骤起,一伙文身裸*体、带着假面具、下身用树叶遮蔽的“真斋人”(野鬼)就会各自从不同的地点、方向猛然窜出,扑向“恩夺格康”(在野外为亡灵者建盖的家)疯狂舞蹈,一边鬼跳神闹、一边还学着兽禽类乱叫。如果“真斋人”学猪叫,主人家就得抓一头小猪给他们;如果鸡声四起,主人家就得每人送他们一只鸡,以此作为酬劳。因此,仅有当官人家和生活条件较好的人家举行“真斋斋”。
  象脚鼓舞——景颇族称“统嘎嘎”,载瓦语称“蹭过过”。在景颇族的文化中,鼓与景颇族的族称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在蛮荒时代,人妖混杂,人类不纯,天王为纯净人种,发洪灾淹没大地,并指使雷神大将把一对纯种人类童男童女装入木质大鼓随洪波漂泊,后破鼓而出(破鼓,即景颇)。象脚鼓舞一般是在进新房、婚礼等喜庆和休闲时开展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以原始的生产生活动作为基本舞蹈动作来展现。每一种跳法均有数十种严谨的套路,亦可通宵达旦、载歌载舞,是景颇族青壮年休闲娱乐的一种文化活动。
  志过过——载瓦语,即“志”为歌或山歌,“过”为跳舞,是载歌载舞的意思。“志过过”,一般是勒赤、浪俄两个支系的景颇族开展此类娱乐活动。在新居落成、婚娶、过节时,青壮年男女们手挽手围成圈,围绕“志过过”的中心议题,即贺新房、结婚、吃新米等内容,以一人领唱、舞者伴唱合声的方式,歌唱和赞美新生活。
  (二)原生态歌曲
   “哦嘫嘫”——原始音符为“哦啦啦”,是景颇族人类声之初、乐之始。每当举行目瑙纵歌盛会之时,一声声“哦嘫、哦嘫”、“哦嘫耶哦嘫嘫”震撼人心,舞者激奋昂扬、观者会情不自禁地涌入舞队行列。
   “木占勒来”——是一种民间盛行的、具有赞美诗内涵的曲艺,一般在贺新房、结婚等喜庆活动时邀请既懂历史、唱腔又好的人来说唱、祝赞美词。赞美颂词者一般手持扇子自*拍节奏,围绕喜庆的内容颂天赞地、吟颂历史、赞美新生活,为主人祝福,为亲朋好友颂词献歌。
  山歌情歌——景颇语称“恩准”,载瓦语称“志么”、“志作”(小声对歌吟唱),是在远离村寨时吟唱的一种休闲性、自由式的山歌,是景颇族青年男女寻找知音伴侣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其声域高亢甜脆、跌宕起伏,歌词内容自由变换、饱含深情,节奏欢快。景颇语一声“哦耶啰……”或载瓦语一声“哦哟哎……”纵情放歌,音贯高山峡谷,歌声回荡,林中鸟儿伴唱有声,灌入异性耳中催情忙对歌。
   “崩央央”——是在村寨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时举行的“格崩动”丧葬舞蹈中必不可少的伴唱挽歌。在三只苍劲古铓混合发出的节拍下,在人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围成圈跳“格崩”钢柔结合、整齐划一的身影中,一声声“喂勒哎、喂勒哎喂哎”的挽歌骤起时,凄楚之情油然而生。当唱到赞美亡灵的优良品德并教育后人继承先辈优良品质时,就会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存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这种挽歌,可以竹笛代替,但不可随意乱吹、乱唱。
  三、景颇族原生态器乐
  景颇族原生态乐器种类繁多,名目纷呈。取木质材料可制作成“象脚鼓”、“叮”(三弦),取一节牛角可制作成“咚巴”;取一节节大小不一的薄竹可制作成“文邦松筚”、“吐荏”和“占什”、“锐作”(此两种为小型双鐄管),取一节细小薄竹可制作成“柯瓦桑筚”等等。景颇族的乐器取材简单、制作简易,吹奏出来的音色清正、音调高低不一。
   “吐荏”是一节簿竹或两节簿竹相连接,中间烙一个吹奏小孔,两手拇指各把一头当音符进行调节吹奏的一种奇特民间乐器。有专家学者考证,在七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就有了与景颇族“吐荏”一模一样的玉制“吐荏”,可谓是景颇族独有的古老乐器。德宏州民族歌舞团的春雷先生于七十年代中期在北京演奏“吐荏”时,曾惊动京城文化艺术界。在文化艺术的春天里,现任州歌舞团乐队队长的麻腊先生也曾将“吐荏”这一奇特竹笛吹向全国、吹向世界。
   “文邦松筚”是景颇族最常用的一种传统乐器,用竹节做成,有一个吹孔和六个音符小孔。曲子“文邦”作为以景颇族先祖命名的文艺代号成为这个乐器的代称,使这种原生态竹笛家喻户晓。
   “咚巴”为景颇语,载瓦语称“筚可”。制作“咚巴”时,取一节牛角,接一节木质接头,再插一小节上好的有孔稻谷禾根,便可吹奏。在现实生活中,“咚巴”已经成为目瑙纵歌盛会上必不可少的一种吹奏乐器。同时,在舞场内的目瑙示栋桩旁还专设一个神台,供“咚巴”乐手登台演奏,使目瑙纵歌的音乐丰富多彩,把“咚巴”优美动听的音乐奏向天宇,让人们享受“咚巴”音乐的真谛。
  在国内,能吹奏“咚巴”和其他景颇族乐器并努力使之普及者,唯有州歌舞团青年演奏师麻腊先生。笔者常向人推介说:“在景颇人中,有孔便能吹奏出动听音乐者,唯有麻腊先生。”这是作为一个喜爱景颇族民间乐器但五音不全者对麻腊先生的一种崇敬,对他天赋的民间乐器全才和其辛勤耕耘、研究奉献精神的仰慕,是对麻腊先生把景颇族民间音乐和原生态器乐“咚巴”、“吐荏”、葫芦丝等推向全国、奏往国外的贡献所作出的由衷评价。
f80b4126.jpg
f81b412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