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68|回复: 11

佤族的“摸你黑”狂欢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5 10: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7-14 11:31 编辑 6 `( L+ L2 x, ~& ]; X

8 D+ A0 b$ m' d6 ^7 |摘自:民族风采. y0 \! x/ p1 M$ ^; P. a: t! k

7 {, @+ d( Y1 q6 @% `  云南临沧,佤族的世界之乡。 % J2 o+ D# x3 z" Y6 P
  神秘的“司岗里”,含义为葫芦、山洞或孕育器的意思,沧源古时又称“葫芦王地”,是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传说诞生的地方。从机场出来,我们沿着蜿蜒的公路深入佤山腹地,那些佤族村寨像一块年代久远的化石,沉睡在西南边陲的大山中,远离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嚣,古老而悠然。
# ~4 l& T8 c. Z% s8 S) S6 g7 T  一路热风,一路碧色,洗刷着我们的视觉与情绪。露天贩卖的辣橄榄、舂木瓜和凉拌芒果阵阵飘香,黑珍珠似的佤山女孩笑靥如花,与造访的山外客热情招呼……我们的心雀跃起来,世上最难走的弯路变得妙趣横生。
% t" E+ }+ r" H/ h( [ chnhq002.jpg , ?8 X/ |" ?) U) y3 b  |
wz824290.jpg
. D( J1 t5 x' M0 h5 f  z4 Z wz824291.jpg
; W" [1 E& f  T* `3 B  跌入童话王国 4 H  R) r$ b6 R. r, B+ H" y$ w
  我们赶到沧源县城时,已然呼吸到了狂欢节的气息。牛头装饰、彩色气球、盛装的阿佤人,满街满眼地涌动。 ( s3 p6 n1 ?- d6 k
  文体广场上,“摸你黑”活动在沧源县县长洪斌的致辞中启幕,他那一句“兰竹不染”(意为健康快乐长寿)话音刚落,12声土炮响起,伴随着古朴的音乐《神奇司岗里》,烟雾缭绕中,一只佤族吉祥鸟白鹇把“司岗里”石壁轰然啄开,美丽多姿的12个吉祥女神、英俊剽悍的18位王子纷纷跃出,象征着人类诞生。只见一群群披着黑亮长发的女人和穿着美洲虎皮服装的文身男子伴着沉重的木鼓节奏整齐地跺脚;佤族妇女拿着长长的烟杆转圈,肌肉强健的男人挥舞着长矛。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魔巴带着8位魔巴、10名剽牛手开始剽牛祭祀,求取神药“娘布洛”。 1 M/ f; s) g8 |. ~/ u; q- H
  神秘音乐再次响起,9位魔巴用神药涂抹在12位女神的额头,既而女神们开始为大家“摸你黑”。音乐声逐渐激越,一个高亢的声音响起,“朋友们来吧,请加入阿佤人永远的祝福‘摸你黑’。摸吧,摸得越黑,你就是‘龙拉累’的美*女,摸吧,摸得越黑,你就是‘龙拉累’的帅哥!(龙拉累:越黑越漂亮)”我们好像跌入了一个原始的童话王国中,鼓点响通天,欢歌唱起来,“哟——哟——哟”的声音从四面八方响起,分发到黑色“摸料”的人们欢腾了,大家开始满面笑容地追逐着互相涂抹。 ! w8 ?$ \) Y) L+ b2 x3 o
  佤族的传统观念认为:神药“娘布洛”摸在姑娘脸上,希望姑娘越来越漂亮;摸在老人脸上,祝福老人长寿健康;摸在小孩脸上,希望小孩平安吉祥;摸在朋友脸上,期待友谊地久天长;摸黑满脸,代表开心永久、快乐永久;摸得越多,意味着幸福就越多。于是没一会儿,身穿红黑色抹胸、露出健美肌肤的佤族“小黑妹”,下穿大短裤、赤裸着上身的佤族小伙,鬓角泛白、裹着头巾的老伯老奶,衣着光鲜,千里迢迢赶来体验佤山风情的城市来客,摇着镜头捕捉狂欢场面的DV族、摄影发烧友,背着军用书包、满眼问号的黄头发蓝眼睛老外……认识的不认识的,做官的为民的,城里的城外的,男女老少都成了调皮的孩子跳着舞,“摸作一堆”,额头、鼻子、脸蛋、脖子、手臂,凡是裸露在外的皮肤都变得黑黝黝的。
* C8 G7 U: c. c  所有人丢掉了胆怯和矜持,抛开了顾忌和防范,摈弃了语言与肤色的差异,在黑色的海洋中奔跑、欢歌、祝福,无拘无束地释放激*情,乐翻了骄阳似火的五月天。
+ I# L/ ~- A- W' N, {! W chnhq001.jpg
  ?* h. [& w1 f* x9 Y$ @  解密神奇“摸料”
; L' a/ F+ L% H3 |7 e, n0 D2 X  佤族民间有用锅底灰、牛血、泥土涂抹在脸上驱邪的习俗,可听当地人说,这次“摸你黑”狂欢活动中使用的“摸料”,其实是一种由天然植物特制的黄*色化妆品,据说还有防晒、美容、护肤的功效,最有趣的说法是,这配料里还有巧克力的成分。脸上被摸黑了,权当是做了一个香喷喷的面膜。
# o) w1 s9 b$ n7 i/ a+ f) [  佤族过去的“摸你黑”纯粹是用香泥土。早在远古时代,当人类还不会纺线、只知用兽皮遮羞取暖时,笨重的兽皮有时会变成累赘,甚至阻碍人类逃脱猛兽的袭击和追杀,于是人类不得不赤身裸*体,但阳光的辐射和蚊虫的叮咬又让他们无法忍受。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看到水牛在泥土里打滚,居然有防晒、防叮咬之效,于是也学着水牛在身上涂满泥土,再在树叶堆里一滚,身上便沾满了叶子,轻易就制成了一身“保护衣”。久而久之,泥土能止痛、消肿、解毒等功效被人们发现,于是成了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药品”。“摸你黑”活动的灵感正是由此而来。 / S1 N3 T/ ~# ^# Q+ j
  阿佤人尚黑,他们认为黑色是勤劳、健康的象征,谁家要是娶了一个白皮肤的姑娘,是要被笑话为“懒媳妇”的。因此,他们的服饰几乎以黑色为基调。过去,还有染牙的习俗,在他们眼里,“黑亮的牙齿和健康的黑皮肤相配,才能保持阿佤人步调一致”。有一句谚语说:“步调一致,我们才好一起跳舞;牙齿黑亮,我们才好一起说笑。”于是,在“摸你黑”活动中,谁最黑谁就最美。 - s% i9 v# u9 z* H
  沧源县副县长赵子杰告诉我们,“摸你黑”是从佤语“moh nin hei”音译而来,意思是“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我们所期待的,坚持下去吧,坚持到永久永久”,把皮肤摸成健康的黑色,是想让大家当一回佤族。佤族是一个把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质生活更重的民族。因此,他们看起来总是乐观豁达、无忧无虑。赵副县长不经意地为我们诠释了阿佤人的个性:“今生只有一次,不管是贫富贵贱,结果都要面对相同的轮回。因此,一定要珍惜仅有的一次人生,快乐地生存下去,这就是音译佤语‘摸你黑’的寓意。”人生何其短,不必苦苦恋。区区数十载,我们又能够“黑”上几回?能够忘我地狂欢几回呢?阿佤人用玩泥巴教会了我们快乐的真谛。
! b7 H3 l# B% t% D chnhq000.jpg
* T6 W  |4 ~& w/ l2 M! A/ T  舞舞舞 司岗里狂欢夜 " E+ S5 H, ~* E# i5 k# c& k3 k0 m" E/ ?
  “摸你黑”为山外客们提供了一条释放激*情的快乐通道,而跳“加林赛舞”则是佤山人直抒胸臆、表达性情的方式。他们跳舞如家常便饭般平常,不但节日里聚起许多人热热闹闹地跳,平时三五人拢在一起,一声招呼就舞之蹈之;佤山的篝火边,只要不落大雨点,夜夜乐声悠悠,舞影憧憧。 ( J: z+ M4 S1 V2 i% l! W0 f6 ?
  沧源佤族爱跳舞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在此次崖画祭祀活动中,我们看见佤族先民在悬崖绝壁上绘就的神秘崖画迄今保存完好,其中的舞蹈图案有单人舞、双人舞、圆舞、横排舞、羽人舞、舂臼舞、盾牌舞、猎头舞和杂技,面对千年凿凿的“证据”,我们感慨了--把沧源称为“舞蹈之乡”毫不为过,而阿佤人也自豪地说,我们“会走路就能跳舞,会说话就能唱歌”! 5 o. ^8 s- [# }6 L
  狂欢节的重磅戏《激*情司岗里》晚会是舞台上的演出。“阿佤山的每个石头上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阿佤山的每一株草尖上都悬挂着一个红日,天何以开,地何以辟?人类万物从何而来?”被誉为“佤山乌兰牧骑”的阿佤山歌舞团和来自田间地头的佤族农民用壮美的形体语言为我们叙述了一个创世纪的传说。场面恢宏、古朴热烈,原生态的表现力与《云南映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最震撼人心的,还是舞台下的演出。 ( ^1 a. E) a% e  _5 [8 M) B
  从未见过如此盛大的民族舞蹈场面。晚会尾声,德高望重的佤族老人把篝火一个个点着。稀饭端出来,水酒呈上来,篝火添得旺旺的,抛弃一切礼仪拘束,几千名身着鲜艳节日盛装的阿佤人,手牵手,臂挽臂,围成数十个圆圈纵情起舞。这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一种彻底解脱的狂放,来自灵魂深处的歌声清澈透明地流淌着一种自信。阿佤人的山歌自他们从阿妈肚子里出来那天起,就跟着大人唱了,要多熟悉有多熟悉。歌词大多明白如话,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唱,没有什么弯弯绕绕,像阿佤人一样,热情如火,粗犷豪爽。
4 H2 z3 U( m: V/ p. B- l  酒兴燃旺舞兴,舞兴借助酒兴,手与手牵在一起,大家就成了兄弟姐妹。头发花白的老大妈老大爹、脸庞黑红的中年男女,面颊娇嫩的小姑娘、壮实的小伙子,无不跳得那么奔放,那么入神,舞步刚柔相济,身姿俯仰有致,健实而轻盈。行人、游客们,一个个一群群要么伸长了脖颈细细欣赏,要么不由自主地喊着“加林加林赛(意为大家一起排队跳舞)”加入其中乐起来。脚移处,身动处,看着阿佤人忘情地歌舞,我们似乎透过篝火清楚地窥探到了他们的灵魂。一直延续到凌晨地随心而舞,快乐就是跳舞的理由。
+ R* q( a7 b, P6 K' x3 {7 Z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4: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秘的佤族木鼓文化
! m+ i: K6 g4 {转自:中国网
# [+ C5 {+ k1 [+ p* y; b( { wzmg3609.jpg
0 A+ T( I* m( c, r7 `. w6 N) a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的各种民族器光中,木鼓是佤族独有的稀有鼓种。西盟过去的佤族村寨里置有一对木鼓,有的村寨一个村寨中聚居着几个族姓,就建有几个木鼓房。因此,在同一个村寨中有几个木鼓房的情况。现在的西盟,仅“司岗里佤族村庄”就存有上百只木鼓,木鼓数量多,使用木鼓频率之高,都是足于称奇的。不愧为名符其实的“木鼓之乡”。木鼓,佤语称“克罗”,是佤族人民用来驱邪捉鬼,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出征战斗的重要器具。他们把木鼓视为通天的神灵予以崇拜,因此,1958年以前,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每一个佤族村寨都有一幢或几幢木鼓房,每幢木鼓房置一对木鼓,谓之一公一母。9 T( j6 s& A0 j+ f1 K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对木鼓有许多民间神话和传说,均与先民们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紧密联系。围绕着木鼓而举行的拉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和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佰族传统的庄重而又热烈的盛大节日活动,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每年12月(佤族的格瑞月)是拉木鼓活动的时节,整个过程一般需10天。首先由头人和魔巴带领部分群众,在黑夜到选定做木鼓的大树,献上贡品,鸣枪驱鬼,再由魔巴念咒祈祷并挥斧砍树数下,接着人们轮流着彻夜把树砍倒,捡三个石头放在树桩上,意即给树鬼的买树钱,然后截一段两米多长的树杆,凿出树耳,穿上藤条,便是要拉的木鼓了;次日清早,全寨男女老少穿戴盛装来到山上,由魔巴挥舞树枝领唱着作指挥,众男子分两边手拉藤条,应声合唱,拉动木鼓,妇女助威呐喊,老人和小孩送水、送酒、送饭,边跳边拉,把木鼓拉到寨门外;木鼓在寨门外要停留二至三天,待杀鸡卜卦选好时辰后,举行隆重的剽猪、剽牛仪式,全寨人一齐将木鼓树拉到木鼓房旁的场地上,由工匠制作。拉木鼓气势浩大,场面隆重壮观,是佤族人民剽悍、团结的充分体现。接下来便是跳木鼓房和木鼓制成后入房上架时的敲木鼓活动,常常是全寨人甚至整个部落成员参加的通宵达旦的歌舞狂欢活动。祭木鼓,则是佤族的一项重大宗教活动。
" i( T- K7 b, g+ r' l. s1 q7 p/ N  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的木鼓已演变成佤族人民歌舞娱乐的器具。与木鼓相联系的各种活动已成为佤族人民节日喜庆的习俗,而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团结向上的精神和粗犷朴实的性格却成为木鼓之魂,厚重地沉积在木鼓文化之中。近20多年来,经*文艺工作者首次整理演出的《木鼓舞》及后来出现的各种版本的木鼓舞蹈遍及全国各地,多次走出国外,已在国内外产生轰动的影响。1994年12月,西盟县文工队创作演出的《木鼓舞》被国家列入“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载入我国的艺术史册。木鼓舞已成为佤族文化的标志之一。4 z" d! C3 L9 r  l1 \
  在西盟县城旁边,就有一座专门放置木鼓的博物馆,附近村寨的木鼓都寄放在这里,待节日到来后,村里人专门举行仪式将木鼓拉到庆典场地,敲响木鼓,尽情狂欢。在博物馆里面的木鼓都是用整颗大树雕刻形成,有大有小,总共约有近百个,最大的直径近二米。
3 Z* w. `% W$ l; A" G" K1 ?, t4 I# C7 h. A1 w
  木鼓产生的传说' Z. j: C3 V' O# R: X  C
  关于木鼓的产生,佤族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因为佤族没有文字,各种传说都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中难免出现差异或变异,意思大抵是一致的。其中的一种传说是木鼓产生于佤族母系社会时代。传说人类从“司岗里”出来之后,不懂得怎么生活,没有什么娱乐,生活非常枯燥单调。有一晚上,佤族先祖女首领安木拐听到住房外面传来一种很好听的声音,便好奇地去寻找发出这种声音的地方。结果发现有一个土洞,声音就是从土洞内传出来的。安木拐就静守在洞口观察,看见一只大蟋蟀从洞里爬出来,见到人之后就逃跑了。为了弄清土洞为什么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安木拐就用木棍掏开土洞,看见洞底有几颗光滑的小石子和一些圆圆整整的小木棍。安木拐想,蟋蟀能让石子和小木棍发出那样好听的声音,人为什么不可以把石头、木头弄来为大家唱歌跳舞作伴奏呢?于是,安木拐就叫人搬来石做鼓,可是敲不响,又叫人砍倒大树,按照蟋蟀洞里的小木棍的样子做大木鼓,果然发出好听的声音,但是响声不大,安木拐为此很苦恼。有一天晚上,安木拐做到一个梦,梦见莫伟(创造宇宙间万物之神,也称之为木依吉)笑眯眯地来拍她的小肚皮,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安木拐醒来后,领悟到这是莫伟在教她怎么制作木鼓了。第二天,安木拐指着自己的生殖器的样子,用大木头凿木鼓。后来制作出来的木鼓响声很大,声音很好听,隔山都能听见。从那时起,佤族木鼓就产生,而且定型,世代流传下来。
9 W' f6 f3 x- B2 I; M% Z. z
& R  X& Q  Z/ |" v4 T  木鼓的作用
* @+ V7 k5 L* u  佤族木鼓大致有三个作用:一用于祭祀;二用于报警召令村民;三用于娱乐。一九五八年以前,佤族盛行猎人头祭木鼓习俗(一九五八年之后国家明令禁止猎人头),猎到虎、豹、野牛、马鹿、大莽蛇等大型动物也要首先祭木鼓,祈求木鼓保佑山寨平安,避灾祛难,禽畜兴旺,谷物丰收;山寨受到外来侵犯或者发生火灾,则敲响木鼓报警,警示并召集村民抵抗外来侵犯或参加灭火抗灾。木鼓也用于村民歌舞娱乐。用途不同敲木鼓的鼓点、节奏不一样,村民们听声音可以作出辨别。: |4 ?9 ?8 L8 W9 r# `
  佤族创造了木鼓,创造了内涵丰富的木鼓文化。把木鼓视为创造万物的莫伟的化身,通天的神器来崇拜。围绕着木鼓的盛大活动有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等活动。在举行这些活动的日子里,佤族像内地各民族过大年一样,要穿最新最美的衣服,要吃最好的食物,要镖牛、泡水酒、唱歌跳舞、举寨欢乐。从中佤族的宗教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佤族歌舞以及很多传统习俗都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 G& N# l: S! u; @) ^, p
  佤族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都有独具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具体程序,并且因地域不同,民族支系不同而有些差异,更显多姿多彩。所共同是都把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办成本寨子最热烈、最隆重、最欢乐的盛大活动。
/ r: W4 z7 @' Q, x5 I( _( Z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4: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佤族民居建筑
- L! Q! J' Q/ m( M转自:民族日报
, I% e* F- F- p- I2 ^  ^ wzcz4696.jpg
; t' b. X& `  B; J' p: V7 U wzcz4796.jpg
* [/ E$ r* M+ I    佤族建筑文化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山区,其建筑风格较能适应山地居住。民族的创造性是非常伟大的,佤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摸索创造出了适应山地居住的特有建筑——“干栏式”和“落地式”竹楼。
1 f8 i- \; o3 Z1 {9 e    佤族人民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时期,也常因气候、地质等原因需要迁徙,加之民居建筑材料极易获得,因而搭建较简单,每隔3至5年就要重建。不过,这种建筑既可抵御虫蛇侵害,又可防潮防湿避洪灾,由于材料和结构的原因,还利于通风散热。因为这种建筑外形呈伞罩锥体,被人形象地称为“孔明帽”和“鸡罩笼”。屋顶用草片铺盖,屋角装饰交叉角,远看如大葫芦顶上插两支小牛角,形如古代的军师帽子而获“孔明帽”之美名,其伞罩锥体的外形顶部呈弧形,是葫芦形与塔形的完美结合,其结构为中国少数民族民居所独有,屋角的图腾崇拜装饰的交叉角也为中国民居建筑中未见。 : r# A* U7 W8 Z) p
    佤族村寨一般建在背山朝阳的山坡上,建盖时间一般选在每年的9月左右,据说这一时期采集的建筑材料不易蛀虫。建筑材料有竹子、木料、茅草等,平面布局多为椭圆形。分为两层,底层作圈养家禽及堆放杂物用,上层住人,内隔2至5间不等,有卧室和客厅,客厅内设有火塘。墙壁和地板多是木制和竹编,因窗口较小,室内光线阴暗。屋外有一晒台,供晾晒谷物和衣物用。外墙多用竹席围成,利于通风散热,非常适宜当地气候。其结构多采用人字木架,屋顶多为歇山式或四面坡,利于泻走雨水和增加散热面。这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的建筑,与亚*热带的山野丛林环境相融合,风格古朴、粗犷,具有浓郁的原始韵味。 / O3 n0 Y: Q4 W7 w
    “干栏”一词,本来是古代南蛮(百越后裔)对其住房的自称,是古人类巢居的延伸。20世纪60年代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发现的崖画中就有巢居图样,图中有一棵大树,树上盖有一间简单屋舍,像一个大鸟巢,这便是“干栏”式建筑的“母体”。
  ~7 \) W2 [9 T$ v3 k3 A    佤族民居建筑让人看到了古人类巢居的影子,是民居建筑的“活化石”,在历史文化研究和旅游资源开发中,都值得给予重视。
. u4 C, y' z8 i4 F-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4: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6-26 15:07 编辑 3 w" \. _. O2 ?

& z2 Z8 S5 Z& J# u8 ]0 s6 D4 d# ~佤族龙摩爷的圣地
2 m2 K6 S# L) ~& j& Z  u8 {* |( {3 E转自:艺龙旅行网
# v' ^5 H& m+ S7 K  X! L( E, T" D) Y wznt3265.jpg 2 y& m# D& p5 w) N7 j* e4 \
    云南省普洱市佤族自治县西盟龙摩爷圣地位于西盟县城西边3公里处勐梭龙潭附近的密林中,潭水较深,四周林翠山青,景色秀丽。龙潭面积750亩,地面与潭底最深达29米。. I' ~! B5 J- a; p, T
    龙潭中碧水粼粼,波平如镜,仙鹤起落,野鸭成群,湖边苔藓遍地。龙潭水面上,人们不见有落叶,传说是多情的姑娘变成了小鸟,守在湖边,衔走了落入水中的每一片树叶,以保持情人清洁的面目不受破坏。 ! Z. c1 z6 l" B7 c( ~$ n
    此外,勐梭龙潭与境外35公里之遥的缅甸龙潭水脉相通,同清同浑,齐涨齐落的奇观被佤族兄弟赋予“姐妹龙潭”、“夫妻龙潭”的美称,更增添了景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 B' W8 l' d1 I6 D, T! X8 `+ W
    勐梭龙潭湖岸南面峭壁耸立,其他三面都是原始森林,古木参天,林中幽静恬美,有成片成林的大树茶、相思红豆,还有不少珍禽异兽栖息在此林中。秀丽的青山倒映湖中,景色静谧、幽静、秀美。. e9 B: x: L( N: G; N& E
    “龙摩爷”为佤语发音,意为圣地,相传是众神灵的聚集地。龙摩爷是佤族朝拜神灵,祭祀祖先,祈福求安的地方。景区内不计其数的牛头依山势错落有致地沿着残崖绝壁和苍天古木向密林深处延伸,给以人强烈的视觉震撼,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龙摩爷景区被认为是探究神秘的阿佤文化的首选地。在这里,原始的祭拜仪式,魔巴的咒语,以及佤族世代口耳相传的故事,都可以让你充分地体会到这个五十多年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古老民族的历史与沧桑。$ g" v7 X8 t+ I/ }
    在过去,每当举行重大活动或者部落与部落之间解决矛盾和纠纷时,阿佤人都要举行盛大的镖牛活动,并在镖牛活动过后,把牛头送到龙摩爷圣地,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龙摩爷”里的牛头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现在,只要走进龙摩爷圣地,映入你眼帘的将是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牛头(骨)群落。' G# F  \4 o0 d- ^! ~: Q( J3 E
wznt0265.jpg
, K/ R9 B8 F! q0 p- { wznt1265.jpg 4 _- |: I2 h2 Y
wznt2265.jpg
0 p9 Z0 X( d+ T4 V6 }勐梭龙潭
- j* {4 X* }4 A' M  西盟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西部。勐梭龙潭位于西盟县城西边3公里处,靠近龙摩爷景区,潭水较深,四周林翠山青,景色秀丽。龙潭面积750亩,地面与潭底最深达29米。( f" A) N3 g/ g' [
  龙潭中碧水粼粼,波平如镜,仙鹤起落,野鸭成群,湖边苔藓遍地。龙潭水面上,人们不见有落叶,传说是多情的洁的面目不受破坏。
2 b. f3 h0 R/ X6 w- X& D  此外,勐梭龙潭与境外35公里之遥的缅甸龙潭水脉相通,同清同浑,齐涨齐落的奇观被佤族兄弟赋予“姐妹龙潭”、“夫妻龙潭”的美称,更增添了景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 x. u5 b5 y8 f0 S- X4 {6 o) }9 \  q  勐梭龙潭湖岸南面峭壁耸立,其他三面都是原始森林,古木参天,林中幽静恬美,有成片成林的大树茶、相思红豆,还有不少珍禽异兽栖息在此林中。秀丽的青山倒映湖中,景色静谧、幽静、秀美。  x5 A/ \$ T2 G+ o7 i
wzn156.jpg 7 ?; @% z$ G, O" }6 Y$ H" U
西盟县1 c$ ^' Q: [, F& ]) t4 ^8 c0 l0 ?6 H" X
  西盟县城座落在美丽的天然湖泊勐梭龙潭湖畔。四周被常年翠绿的原始森林所环抱,拥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环境、独特而浓郁的佤族风情。目前,全县已形成了集商贸、休闲、娱乐为载体,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小城镇。小城周围茂密原始森林的环绕,形成了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的较好生态环境,被人们形象的称为“中国生态第一城”。
  n# v; e/ R  E4 ^, ]5 F wzn356.jpg
. a& m- I* E# {$ A5 U  d6 K! s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4: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6-26 15:11 编辑 ; @' m$ l+ Z  D- e' ]4 M  G. [/ ?
$ W! W3 {/ p/ m% y6 }3 v( R
佤族水酒
: ]* ]( d/ g# z# Q* I0 {产地:云南省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东北62公里勐来乡的山东省岩上     # i" m' Z0 a& F3 W# @7 N) p; b
制作工艺:佤族水酒采用一般的酿酒方法进行酿制的,发酵了的小红米或小麦等,装入一个高80公分左右的竹筒内,然后倒入清水,再插入一根细竹管或胶管,用口吸饮浸泡的液汁,这种液汁即是佤族水酒。     5 R& `! F7 M( c* i# p" F
特点:佤族水酒为低浓度的酿酒,有清凉解渴,消化助食,供给热量,促进血液循环,使人兴奋的作用。 " k4 I7 ^; f' Z( Z9 n1 l
wzsj4496.jpg
$ l7 P+ l; j0 D$ ~0 ?3 H4 q; D
+ `3 m' o  Y$ j# f! E- L# `0 R, q佤族的烧茶和擂茶
( s. M2 N4 f( e/ }. q  L    佤族是跨国境而居的民族,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及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县,沧源和西盟两县是佤族主要聚居县。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境内的佤族有人口38.3万多;国外主要分布于缅甸,人口比国内多一些。佤族居住的地区,山岭重叠,平地极少,故又称阿佤山。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者多数认为,佤族是现今云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在史书的记载中,汉朝所称的“闽濮”、“裸濮”唐朝所称的“望蛮”、“望苴子”,明清所称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关于民族来源,根据佤族的创世神话,人类起源于“司岗”,而对“司岗”的解释各地稍有差异,西盟佤族认为“司岗”是石洞,“司岗里”,意即人从石洞里出来。据说这个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缅甸境内的布拉德寨(又译巴格岱)附近的山上,距西盟县马散寨约25公里。至今,西盟县和缅甸佤族地区等地的佤族还把它视为“圣地”,每隔5年还带上丰厚的祭品举行祭祀活动。西盟部分佤族自称“勒佤”,意即奉神之旨意守护圣洞之人。沧源等地佤族认为“司岗”是葫芦,“司岗里”,意即从葫芦里出来。学术界对“司岗里”的解释也不同,一说是佤族先民对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一说是佤族古代先民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各地佤族虽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区视为佤族的发样地,这说明他们在阿佤山区居住的历史已很久远。新石器时代佤族地区的重要文化遗存中的沧源岩画(崖画),就是最好的证明。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由于历史上受傣语和汉语的影响较深,有相当程度的借词现象。1962年,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称为“佤族”。3 @; O  m# e7 [9 P& r4 a, T
    独具一格的烧茶,佤族语“枉腊”,是一种与烤茶相似,而又独具一格的饮茶方法。首先用壶将泉水煮沸,另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烧烤,致茶色焦黄闻到茶香味后,将茶倒人开水壶内煮。这种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这种饮茶方法流传巳久,现在佤族中仍保留这种饮茶习惯.
# p+ t9 s- w1 Q3 @% D1 K  p    擂茶也是佤族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即将茶叶加入姜、桂、盐放在土陶罐内共煮食用。
6 ]7 [( ?- M! W8 S1 y9 G  e wzc04b34.jpg 7 e: |  u* Q( @3 H& a8 O

, U. L9 o+ y: c7 W7 M wzn25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4: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织布的佤族妇女# A3 x8 E4 ?5 F* @; f- M8 L7 j
    从云南省沧源县西行数十公里,山峦环抱,翠荫四绕,白雾依稀之中,翁丁古寨跃然可见。抬望眼,茅屋丛立,错落有致,小径通幽,竹楼静耸。千百年的岁月流逝,翁丁古寨犹如亘古不变的标记,在这片蓝天、白云、高山、溪流之间诉说着佤族人民传诵千年的司岗里神话,让远来的客人,体悟到真正的自然。
. m  k% z5 o5 H+ I/ U: G wzzbb801.jpg
3 u- t/ e' j& m3 J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6-26 15:09 编辑 % ?/ T0 {* X) E5 M" `6 Z" A: J7 K, V
+ ?" u4 f3 s: N& i" Y- Y" c7 [
佤王宴
# R7 ~; G* S- b0 b% a9 `. c4 q: V& G/ T% L' q6 ?$ i
  来到云南临沧,不只是高山密林、民族风情让人感到神秘,这里的饮食也会让你直喊“怪”。近日,记者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一家佤族风味的农家乐吃饭时,领略了特别的一餐——佤王宴:先洗手,再抓饭;尊贵的客人们围坐在长桌宴两旁,伴随着佤族“黑珍珠”的祝酒歌,盛宴开席。
5 M; n* }0 ~' r8 p, l, f# u- k% g9 }' }$ h
  餐前先唱“洗尘歌”
7 T( c& ?' b8 ]! a1 L4 z8 Q/ Z  佤王宴,就是佤王盛宴宴请尊贵的客人。很早以前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佤王是佤族人民最尊敬的头人,当发生战争时,在头人的领导下,佤族与外敌殊死搏斗……后来,每逢佤族的传统节日,如新米节,为了庆祝当年丰收,通常有头人组织本寨的佤族群众,大摆佤王宴来共祝节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而现在,佤王宴从此也就成了尊贵的佤王宴请远方客人的盛宴。2 F$ {; n* [3 ^' [9 I: |) s5 N
: r9 R. Q# v8 N, a; b6 _8 [
  卷起袖子尽情品尝9 U, w& K3 }9 y+ h
  长桌宴上,4至6人为一桌。芭蕉叶当碗,手当筷,桌上放满佤族的各种传统美味烤乳猪、烤土鸡、牛肉干巴、佤味鸡肉烂饭、当地绿色小菜和汤类等。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各色美味,让人从视觉、味觉感受原生态的魅力,食欲大开。+ Q; s& U6 @2 V/ Z3 @. ~
  也有一些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客人不习惯,为此,佤王宴还特别增添了碗筷供客人用,但在这样难得的佤王宴现场,大多数人都不会使用碗筷,都想亲自体验一下这种独特的佤族美食风情。4 r7 e4 X1 S5 q

6 b; D( \& F: |" M  佤族的“满汉全席”
- h( _4 L# {7 S9 v  据一位佤族姑娘介绍,这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佤王宴”,传统的佤王宴是佤王(头人)坐立在长桌佤王宴的顶端一头,在佤王两旁是佤王宴请的尊贵客人。现在,由于宾主双方来的人数很多,所以佤王宴上就没有设“佤王”。在佤族人心里,佤王宴在菜品丰富程度上虽然与“满汉全席”无法相提并论,但佤王宴是佤族宴请尊贵宾客的最高礼节,因此佤族群众仍将它视为“满汉全席”。
4 [1 o# ?1 \4 t8 C) _9 j4 a$ P1 \  W* r" q% g/ y; I- j
佤族盛宴
$ o% q! I* ^5 ~; t! O& m$ U  W wwyh1916.jpg & g, r: e$ E" z6 |/ O
佤山上的“佤王宴”; I6 K* H9 l& P4 K
wwyh1906.jpg 8 @' d9 ~4 y+ L& v
佤族鸡肉烂饭- t- F) {9 t( e. ~( n; @) Q
  鸡肉烂饭,佤语叫“馍尼亚布绕”,是佤族迎宾待客的美味佳肴,它即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比普通的米饭要软得多,比稀饭要干些。有两种做法,一种叫手撕鸡肉栏饭,另一种叫刀砍鸡肉栏饭制作方法独特,取鲜嫩乌骨子鸡切随和新谷米一起方如锅中煮,然后放入茴香叶、青辣椒、辣料、阿佤芫荽、葱、蒜、香子、薄荷等佐料稍煮即可。其色泽鲜艳,味道糯滑鲜香,独具特色。
' N$ x6 M& J! o; J- C9 k( L wzn066.jpg
  c; I& K; W- J3 s8 B. _/ {$ Q0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6-17 14:43 编辑 0 |, b; T4 b1 x; i4 s

+ z% C& n* q0 M" s/ T$ q佤族拉木鼓( q7 [& A& h5 q% m4 W" G) K4 S
转自:普洱新闻网0 Y8 ]( z5 k' i8 W4 R9 u8 |9 b
  拉木鼓是阿佤人重要的神圣仪式,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凝聚人心、追求幸福、表现强悍、抒发热情的文化传统得以弘扬光大,可以说,拉木鼓就是佤族的狂欢节。: T7 r2 [, w/ i' Z$ q& A7 r! t
  据介绍,阿佤人视木鼓为通天神器,木鼓是阿佤人载歌载舞,歌唱新生活的最佳伴奏乐器,佤族民间到处流传着“听到木鼓响,脚底就发痒”的说法。每年木鼓节期间,佤族群众都会举行盛大的拉木鼓仪式,意将木鼓树“请”回寨子。
. F  E/ J/ i: }1 v6 W4 \4 E; r' V; [  参加拉木鼓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人们将几十米长的粗藤条穿过凿开的鼓耳,每鼓两排人顺藤排好,一边吆喝,一边按魔巴手中的树枝的起落,一下一下往前拉。随着浑厚悠扬的木鼓声响彻佤山,整个佤山沸腾了,人们和着欢快的节拍,踏歌起舞,尽情舞动、歌唱……。木鼓敲出了佤山新希望、敲出了“团结、勇敢、勤劳、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0 _# h; X2 `* |
wzlmge03.jpg * R" ?$ B- [  i/ N$ O0 o+ |% }1 U
wzlmge04.jpg ; |9 p. k! ~2 B9 i. M
wzlmge14.jpg
& o! i' a$ C, E: V wzlmge2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6-17 14:44 编辑 3 \) M# d& j$ n2 l. W8 ~6 w3 w
/ W( K0 o" F, m6 n
佤族“剽牛”
% D6 r( Q' e( t    “剽牛”是云南普洱佤族杀牛取肉的一种传统习惯方法。佤族杀牛不用刀子捅,也不用斧头敲,而是用标子剽。过去,剽牛往往和众多祭祀活动连在一起。佤族的主要财富就是牛,剽牛献祭表示对神的虔诚。故每逢有祭祀活动,佤族都踊跃争当祭主,以求得神的保佑。    现在,许多老一点的佤寨后的密林中,仍有一个神圣的地方,就是栽满牛头桩的后山梁。佤族人习惯以寨子或部落为单位,将牛头桩集中到一个处于中心地带的山梁上或寨后的山坡上。经过几年的时间,牛头桩多的可达100多个。
9 u2 W. g6 d9 X5 u1 M6 e2 j    牛头桩被佤族人视做权力、财富的象征,无论是寨子、部落或个人,都以所挂牛头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因此,凡有佤族居住的地方,都栽有牛头桩,如果哪家门前没有牛头桩,就会被视为懒汉、穷人,遭到众人的耻笑和歧视。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很多贫穷的佤族人总是省吃俭用,哪怕无米下锅,借钱欠债,也要剽一次牛、栽一棵牛头桩。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家人的荣誉所在。. A- M$ ^) S# I5 f( m
wzbn1810.jpg
) ~" x8 u# J; o9 D, Q1 m$ F2 H wzbn1811.jpg
# f. Y! [; ]5 s wzbn1812.jpg
( L7 _9 t1 H3 f) o4 H& r/ X wzbn1813.jpg 9 d$ g6 ~+ J" l$ Z$ n# D" x6 X; k
wzbn1814.jpg - G" l. M" n* a# J3 f& u. x% [
wzbn1815.jpg * W0 s! S& X1 {4 ^
wzbn1816.jpg $ w2 H2 n/ L! z% h
- [& n- F* w, v* @2 ]/ r& J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2: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6-17 15:13 编辑
( q: }) N0 ^! _3 d4 P2 k) Y
$ z; |. D8 t0 e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古寨
+ G& K0 r% |& O; |. t来源:临沧旅游局
! ]# a( _6 P; A- l    翁丁佤语意为“云雾缠绕的地方”,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中西部的一个普通村庄,我们现在所在的翁丁大寨是翁丁村的中心,有97户500多人,全部为佤族群众,翁丁建寨历史近400年。为杨氏家族首先建寨,所以寨主职位在杨氏宗族中世袭继承。寨子由寨门、民居、寨桩、神林等组成。翁丁村民早期是从缅甸佤邦由9户人家迁到一个叫芒回的地方,后来人口不断发展,头人就安排他的兄弟带领4户人家来到了翁丁另建新寨,他的兄弟便成了翁丁大寨的头人,形成了现今杨氏、肖氏、赵氏、田氏四大姓氏以氏族为单位连片居住的生态村落。
: S' x# L7 h$ b2 ], B wzrn1706.jpg . z# b' q6 T) `( r- m% d/ }- F  l' b
wzrn1709.jpg
: y% _/ b4 n. ], W1 l
+ e  g' s( N) D9 D! o2 q7 C& E    从沧源西行数十公里,山峦环抱,翠荫四绕,白雾依稀之中,翁丁古寨跃然可见。抬望眼,茅屋丛立,错落有致,小径通幽,竹楼静耸。千百年的岁月流逝,翁丁古寨犹如亘古不变的标记,在这片蓝天、白云、高山、溪流之间诉说着佤族人民传诵千年的司岗里神话,让远来的客人,体悟到真正的自然。翁丁村属亚*热带气候,山多林密,四周群山环绕,紧邻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宜人,水肥地美,是阿佤人民美好的家园之一。
% F  o9 j7 j& e/ G    翁丁古寨是佤山群落中最独特的地方,“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隶属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的沧源县,这里生活着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佤族人民与其独有的佤族文化,在这个毗邻中缅边界的小城里,宁静,淡泊。
8 R$ O. R- P* G# m3 I# X8 ]& y6 n7 r    佤族在古语当中的意思为“住在山上的人”。由于佤族地处中国偏远地区,解放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阶段,解放后一举过渡到现代社会,留下了很多原始社会的印记,以翁丁古寨最为突出。翁丁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0 e5 k+ N6 }8 U6 a
    有人评价翁丁寨里寨外的一切事物都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自然博物馆,翁丁就如同阿佤山的缩影一般,记录着佤山的远古和现在。寨中的牛头、牛头桩、寨门、沙拉房、木鼓房、寨桩、民居、樯林等等都是博物馆的内容。翁丁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景象都是历史,都在倾诉佤族人民的故事。8 ?+ |# V* Q$ e
    沧源得名于“澜沧江的源头”,在很久以前,这里还被称作“葫芦王地”。在佤族人民自成体系的历史文化当中,传说佤族祖先是从葫芦里诞生的,“葫芦王地”大意就是佤族的诞生之地。在佤族的史诗“司岗里”当中,记载了大量佤族人民的神话传说,前后长达9000年的故事,堪称世界第一。三千年前的佤族先辈们,就在佤山的悬崖峭壁上,留下了记录自己生活场景的壁画,大多是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
8 A1 A" E: F" p' y    20世纪,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响彻大江南北,很多人知道了佤族人民的故事。而今,随着沧源县原生态旅游的主打产品“摸你黑狂欢节”的举办,沧源、翁丁,再次成为人们了解佤族文化、感受原始部落景致的最佳之地。5 @1 U' c& p" U( l! l
+ ?, `1 c4 x* B2 z! A1 {
  寨门. k) c  @3 X; d; e: h
wzrn1708.jpg 0 V% j9 \; X* n% N* g4 r6 \% S
  寨子0 ]! }, h8 T4 ~$ J" U
wzrn1715.jpg # {, Y0 n4 H7 H0 q
  火塘& H( a# ~7 ~' {/ L4 h. Z
  寨子里的房内陈设简单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个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与牲畜饲料加热的火塘。! g5 Q$ U/ m1 p* K' c3 X2 P' A
wzrn1707.jpg 7 u" X4 l% k* g  N
  寨桩$ _2 `" J, a% B, Z: _* N) m
  寨桩是佤家的一种图腾崇拜,一般位于寨中央的打歌场,代表着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杆是用龙竹制的幡杆,顶部有几圈竹篾做的饰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条头子,这既是饰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汉人用艾蒿避邪,桃树驱鬼,门神护家一样。篾圈下面,有一尺长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风顺,木船下面,有一条木鱼,代表年年有余,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鱼,这预示着全村风调雨顺、万事大吉。幡杆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桩,雕刻极粗犷,全是用斧头砍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过,洁白如银,木塔上还刻了一些特殊的图案,有圆点、方块、三角块、条块,分别代表世上人间赖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木塔幡杆旁,还有一个木桩,顶上钉了个木盆,这是赕佛用的木盆。杆脚下有个鹅卵石代表着寨心。每逢节日吉庆还要在竹杆上挂一条五尺长的白布幡,这又容纳了小乘佛教的礼俗。这时,家家户户都带着食物来供奉寨桩,寨桩周围堆满了食物,插满了许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后,全村老老少少围着寨桩载歌载舞共庆一年的丰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因此树有寨桩的广场,既作为全寨祭神、祭鬼,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又作为全村寨佳节聚会、歌舞欢庆的理想之地。翁丁的寨桩充分说明了佤家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坚信自己的传说,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寄托着一种诚恳的期盼和追求。+ H: r. j& e3 D) U0 L
wzrn1713.jpg
) `8 f9 X/ V9 L2 L wzrn1714.jpg 0 V/ I3 E2 Y4 b0 D, N1 e7 @% C

4 V1 Q0 b8 X( N2 Z# u1 Q3 ?  木鼓屋/ M) Z% V6 Y" f4 D1 v
  木鼓对佤族来说可是通天神器,佤族汉子从小就要会打木鼓。) i: d+ T3 y# D# o" f  Y5 F
  木鼓是佤族人平易近祖辈相传的通天神器,被视为佤平易近族繁衍的泉源。在佤族的传说中曾经记实:开天辟地的之初,一场巨年夜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所有的生命,是木依吉神用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以繁衍、壮年夜直至传布至今。从此,木鼓声一响,天神木依吉和谷神司欧布就能知道人们的诉求。/ }3 V# q3 r* y. ]& v* Q
wzrn1716.jpg ' z5 @, Z9 z0 M# h" u
  佤族的女神图腾柱和佤王府- E5 q/ n' L( ~3 }3 z$ Q/ O
  寨子中最大最好的房屋应该是佤王府了。佤王府结构、布局与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宽畅高大,分设 三个火塘,其中主火塘属佤王专用。翁丁寨的佤王府是光绪年间云贵总督奏请朝廷给当时的班洪头人的赏赐,现在看到的是在原址参照原貌重建。
# k" p( r/ G1 H$ K' N0 S. Q8 h/ r. C wzrn1718.jpg
- [2 L" b2 }9 i6 Z# U  在佤王府对面的空位上,还有一个造型怪异的女神图腾柱。旁边的教员告诉我们改桩是佤族女神崇敬“梅依吉”的化身标识表记标帜,是以木刻记事的体例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门传承和释然。图腾柱由三部门组成,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颈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良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的星星,诠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和分炊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水和河流,诠释了司岗里传说中河流的行程,燕尾形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果实和丰收;三角形符号代表着不熄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的条纹代表着能和天神对话的木鼓。
) n6 U- z) D/ T6 ]8 ^2 g& h wzrn1717.jpg . E% y! _# s( {; B+ j4 d

+ G, \+ `& }4 c" a' Q6 J  人头桩
1 g# q! E1 z: g  寨脚,就是神秘与恐怖有点并存的人头桩了。
' I: |9 O& s( L. a" u wzrn1710.jpg
8 o& Q" D0 V' a5 O  j% Z wzrn1711.jpg * p' }! b" x, h1 Z$ x% b
wzrn1712.jpg
0 T/ U+ U! V3 `* r  猎祭人头是佤族人古老的祭祀形式之一,主要用在“叫谷魂”和“拉木鼓”的祭祀活动中,解放后这种血腥的习俗已经彻底革除。
# @: |/ P, {5 O0 l  一、祭祀过程
- `9 ]! G7 Z; e$ K, R5 T5 \  远古时候,直到解放前,按照惯例,佤族人砍了木鼓后和叫谷魂过程中,就要猎人头来祭,社神才使地方平安,保佑粮食丰收。猎人头是全寨性的活动,老人、头人杀鸡占卜后选择吉日,派几十个壮汉去猎取人头,猎获人头后要尽快返回寨子,走到离寨子不远外就鸣枪高呼,寨子里的头人得知获得人头后就敲锣击木鼓,敬告村民不要上山下河。然后由头人、老人带红包头、一碗米、一个鸡蛋到指定地点迎接人头。将红包头戴在人头上,把米粒、鸡蛋喂给那人头“吃”,然后祈祷,给人头敬酒,几个妇女一边哭泣一边给人头梳洗。* U# x6 q9 m/ |0 g$ X( z; E
  人头砍到了,就要祭人头。主祭人家是经过头人选定的、能承担祭礼期间村民吃饭的富有人家。祭礼活动结束后,由主祭人家的壮年男子,在众人的吼叫声、铓锣声、木鼓声中把人头装进竹笼里,抬到放置人头的神林里。6 u1 b1 }8 z6 }
  祭人头的最后一道仪式是洗涤砍人头的长刀。负责洗涤长刀的人家也是经过头人选定的。洗刀人家要备一条黄牛,届时剽牛款待村民,剽牛部位是右前腋部位,剽后若牛往左方倒,牛血喷向空中为最佳。新|中|国建立后,猎祭人头陋习,已彻底革除。' [8 `+ w& G* ]( P. l7 }) q, S1 p* w
  二、风俗由来$ T- d: U! }0 j4 y. M8 H
  砍人头祭奠,是基于原始宗教信仰、以人头为祭品“血祭”的一种形式。以人为祭品,在很多民族都有过。至解放前,这种习俗在中国大部分佤族地区也以被革除,只有西盟地区的部分佤族中还存在,直到20世纪50年代彻底废除。佤族砍头祭祀的习俗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传说:
, x) j+ s! z1 z  1、马散佤族人讲:“很久以前,克立托买了一个穷(佤族人称买来的奴隶为穷),一天克立托外出,穷与克立托妻通奸。此后,克立托妻便卧床不起。克立托用石头凿一石鼓,屡敲不响,卜卦问天。老天暗示,须以穷头相祭才能敲响。克立托乃杀穷,以其头祭石鼓。然后再敲,果然发出洪亮的声音。此后,佤族人皆以人头祭祀。”
7 w4 P# B9 |" ~8 c5 g  2、岳宋佤族人讲:“很早以前,谷子长不好,人死得多,牲畜也死。人们用狗头、猴子头祭祀,还不好。后来砍人头祭祀,才好了。”
& F0 x$ r0 d2 @* Q# f) d* {  t  3、永广佤族人讲:“从司岗出来不久,便有了木鼓。但以前是用猫头鹰头和蛇头来供。供人头石后来的事。相传十五代人前,永广人的祖先在大邦浪时,有鲁姓人克朗亚斯和克朗温兄弟二人去勐梭做生意,被傣族杀害,于是,鲁姓人便集合去勐梭砍了傣族一个人头,供到木鼓房,从此便供人头了”。
% v- J8 U) r5 u2 A1 B1 Y  4、翁戛科佤族人讲:从前有个汉人叫艾蓐,娶佤族姑娘牙昂为妻。当时佤族还不知道种稻谷,牙昂的哥哥达格浪,便向艾蓐借谷种。艾蓐给他一些煮熟的谷种和一个熟鸡蛋。结果,谷子长不出,鸡蛋液孵不出小鸡。达格浪又去找艾蓐借谷种和鸡蛋,艾蓐给他九粒谷种和一个生鸡蛋,并对达格浪说:“砍人头供木鼓房,谷子和小鸡才会出来”。达格浪没有砍到人头,便用蛇头供木鼓房,谷子才长得好,后又砍人头来供,谷子长得更好,此后,就砍人头祭谷了。
% x9 K$ m* |' m5 Y/ X9 ~  5、沧源县的某些村寨,相传佤族的祖先长期不会种庄稼,靠采集野生瓜果和打猎为生。后来有个老妈妈教会佤族种庄稼,人们有了谷子吃,生活才好过了。这个老妈妈却被人杀了,于是谷子便年年欠收。“地震神”告诉人们:“要杀这个人来祭谷,谷子才能长好。”人们信了“地震神”的话,便砍了这个人的头来祭祀,谷子果然长得很好了。以后,人们就年年去砍仇人的头祭谷了。  M7 ~5 @6 n! `% ^
  上述的传说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而且都不一致,还有荒诞的成分,但却有两个共同点。第一,砍头祭谷是基于原始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只有用人头来祭谷神,谷子才能长得好,村寨才能安全。这种熟悉在解放后还存在。例如,有些村寨虽然已经很久没有砍人头祭祀了,但一碰到天旱谷子长不好时,还是会砍人头来祭祀的。再如,有些村寨为避免树立仇家村寨,便用高价买人头祭谷神。第二,砍头与佤族的血族复仇有密切关系。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发展阶段,血缘关系是人们的联系纽带,所以血族仇恨盛行,也是当时很重要的习惯道德规范。西盟佤族的氏族虽然已经解体了,但血缘关系还是很深厚的,因此,血族复仇还严峻存在,这是他们继承砍人头祭祀的一个很重要原因。8 @* ]( T* C6 g/ I; B% A0 F7 r
  三、发展变革- g+ K1 i9 [& x6 B/ n/ j1 c" Z3 K  N& e
  用人头祭祀的习俗,给佤族人民带来很大的灾害。不单使佤族村寨之间自相残杀,也严重影响了正常德生产生活。佤族人对这一习俗已经逐渐有了认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比较文明的祭祀方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15: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佤族射弩
$ \9 s' a# Q- ~' H. S  佤族多居住林茂的山区,喜欢用弩射杀飞禽走兽。射弩比赛一般在农闲和节日里举行,老中青男子都涌跃参加。比赛时有两种姿势,一种是立射,一种是跑射。在高大的树叉上 插三支箭,射手们要在50米处瞄准目标,连发三箭,要把树上插的箭统统击落。凡是在射弩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者被称作"神射手"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C" ]! N, {1 Q. u" T6 `- ?; ?$ T wzn05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15: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6-26 15:15 编辑
6 |. V: s  s5 T* c0 j% s: S% _4 H+ _$ P2 l9 |6 ^$ F1 P
沧源口岸
4 I8 r/ J( ?+ u& d8 H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40′之间,东北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部和东南部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相连,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部和南部与缅甸国接壤,国境线长147.083公里。
( {. Q  G/ R& b) N, l wzn359.jpg
: v; C3 k7 \- V- ]2 h* D1 N' p  1996年9月沧源县被云南省批准为“沧源口岸”(属二类口岸),辖区有永和、芒卡两条主要通道,分别位于勐懂镇永和社区和芒卡镇。
2 I4 |2 N# h: n1 D+ B& Q5 |# s  2008年9月12日,沧源口岸被批准开放为国家一类口岸。
" U( d3 n) E: j wzn358.jpg
# O% P: r9 q# q; O$ o/ j; q wzn456.jpg   w0 [8 z9 ]7 U8 F% p, i
wzn556.jpg & G$ H- M8 [+ P! F
wzn656.jpg
7 n* k7 `+ s9 g8 Y& A* u wzn756.jpg 5 m. }; w! X  h! ?
wzn85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