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85|回复: 3

广西的黑衣壮族习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1 15: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7-14 10:04 编辑
% L7 M0 W; X% [9 |/ r8 Y
) C% o7 V. W- N0 M广西的黑衣壮族8 ~* D8 W" @: m/ A
本篇文章来源于 广西旅游资讯网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 N) O" f; l- n7 ]8 `; f* g# h3 }2 X3 n6 \& D
hyzh341a.jpg
5 d1 L3 i, k& G+ F* R# |  黑衣壮是广西壮族的一个支系,是壮族40多个族群之一,主要聚居在广西那坡县,总人口约为5.13万。黑衣壮在服饰、语言、社会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既有壮族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点,在壮学研究中地位独特。   . {! o4 @% x0 [" I0 }4 ?6 s- y" w
  黑衣壮主要集中在广西与云南边邻的那坡县,按自称和语言划分有12个族群之多,总人口51,800多人,占当地壮族总数33%。黑衣壮以黑色为美,并以黑色作为族群的标记,其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 H2 T" y' q9 ~  “黑”是黑衣壮的族群标记,崇黑爱黑是其历经千年而不变的族群特色。黑衣壮的服饰至今保留着传统,具有自身特点和深刻内涵:以黑为美,以黑作为穿着及族群的标记。穿戴上讲究实用,款式大方、朴素美观。在黑衣壮,妇女喜欢用土法纺线、织布,用土法印染棉布,缝制衣物,并且将这种自制的服装视为最庄重的节日衣着。 1 p  L0 [$ H7 Q& A7 M$ N; s% V
  黑衣壮族的服装是用一种叫蓝靛草的植物染成,需要几十道工序。
$ m7 L9 f( r, K  J3 o$ K7 ` rb0690.jpg & S4 y0 {; j9 n  l0 G( y& l
rb2690.jpg * y2 t7 D+ _* M% w! e5 Q9 U7 n' c
rb1690.jpg # S5 T. O" K8 v4 D
  黑衣壮人崇尚族内通婚,至今仍保留着族内婚俗。黑衣壮生性浪漫,任何时候都力求生活丰富多彩。在当地各民族和族群中,最擅长唱山歌,每当夜幕降临,男女老少集于村头或村中或村尾,以歌代言,以歌传情。   4 o& Y+ w# E$ y  g( c
  长期以来,黑衣壮居住在植被稀疏、峰峦叠嶂的大石山区,养成了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道德风尚和习性。在长期的社会变迁中,黑衣壮以自己坚韧的劳动和罕见的吃苦精神,披荆斩棘,开山辟土,用极为简陋的工具,把野草丛生、乱石嶙峋的蛮荒之地改造成为平坦的坡地梯田,基本上实现了水电路“三通”。
8 x: a" w6 L' @: _* z( h3 B9 L9 {
2 C, R, u1 M! E8 m5 @/ K4 P
0 U5 X0 X' v8 c+ C: T
hyzh340a.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5: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歌年年唱春光
! k2 C' V! J2 [——那坡县发掘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衣壮侧记+ ~/ {7 ~3 d' K" c
□记者 何泓澐 通讯员 陆治蓉文/图
9 ]0 h* \1 D* V. P0 R7 m
8 z% L$ n3 n9 V+ k: J' i  黑衣壮人捧着米酒,唱着山歌,出门迎接远方的客人。 4 g4 M* c* {* q* f8 s/ |$ y
hyzh342a.jpg
/ p/ N& ~' }' i* r: X7 U6 G! L  “尼的呀,青山不老歌不断,山歌年年唱春光……”在第三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尼的呀”合唱团演唱的一曲《山歌年年唱春光》如天籁之音般不仅让现场观众认识了黑衣壮,更让音乐家们欣喜若狂——黑衣壮的无伴奏多声部结合唱推*翻了西方音乐界“中国无多声部音乐”的结论。2002年以来,“尼的呀”合唱团带着黑衣壮的情愫,走进艺术节,走上北京舞台,走进中央电视台,走进人民大会堂,让世人感受到黑衣壮的传统文化和充盈着蓝靛气息的风土人情。# Y3 j) l! g) V( [

$ g! o0 [0 A7 S8 j/ B8 S  黑衣壮的由来和山歌特色
) v7 [% P$ Z" v& a' u3 X  那坡县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独特分支,因从头到脚的一袭黑色服饰而得名。分布于那坡县大石山区,因在饮食起居、服饰装束、山歌舞蹈、礼仪节日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由此被人类学家们惊呼为壮族的“活化石”。
4 h. w0 A$ \* T) h2 }* k# }+ c  相传,远古时期,布嗷、布敏族人居住的地区山林茂密,土地肥沃,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一年,忽然遭到外族的入侵。布嗷、布敏部族一个叫侬老的首领带兵抵抗。战争中,侬老退入密林隐蔽时,忽然发现一片野生蓝靛,随手摘一把叶子嚼烂敷在伤口,谁知蓝靛叶汁真的能消肿止痛,伤口很快愈合了。侬老带兵重上战场,击退了敌人取得了胜利。侬老于是下令族人将野蓝靛移植到部落,视为逢凶化吉的“神草”,并号令本部族人一律穿上用蓝靛染制的黑色衣服,世代沿袭,“黑衣壮”因此而得名。
3 M) i9 J6 F+ i* N5 p. f% ?  黑衣壮传统文化中最直观的就是他们的服装和佩饰。据那坡县长期研究黑衣壮的学者介绍:黑衣壮以“黑”作为穿着的标记和民族的标记,首先与历史上土司制度的规定有关,在明清土司统治壮族时期,规定凡土民只准穿黑、蓝两色,黑衣壮由来的传说也决定了黑衣壮服饰的形成和延续,黑衣壮至今仍然保留着穿黑色服饰的传统,主要的原因是“以黑为美”的审美观深入人心。同时,穿戴上的实用性与款式大方、朴素、美观有机地结合完善了黑衣壮服饰文化的内涵。/ m3 w2 D" O8 `( ^! x, ]
  黑衣壮男人穿的是前盖大襟上衣,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传统的男装头上还缠着圈成数圈的黑布头巾,腰间系一条红布或红绸的带子,以示驱鬼赶邪,兼有显示男人威武神勇气概之意。妇女的服装更具特色,无论老少,都喜欢穿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紧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腰系黑布做的大围裙,头戴黑布大头巾。其围裙既宽且长,戴时,能系周身一圈有余,裙底垂到小腿,围裙不仅能用来装饰,如可将裙角往上打个三角形系在前腰间,以示潇洒美丽,还可以把裙底翻上来当包袱用。这在走亲友、赶歌圩、去娘家时特别有用。在劳动时,更可以作斗形的袋子,装些菜豆、杂粮等。妇女所戴的头巾都是她们自己织染的长条黑布,戴时,先围绕在头上一圈,然后翻折摆布成大菱角形的样子,罩在头上,再把头巾两头分别垂挂在双肩上,不仅看上去朴素美观,还可以当作帽子遮阳用。她们的衣边、袖口、裙边和头巾的四边都用红布或黄布剪成小条捆镶上去,有的则用红、黄、蓝色丝线绣成波浪形的线条,使黑中托透出红、黄、蓝色的细线段,清雅明亮,色彩协调中更凸显层次的美和玲珑的美。黑衣壮的传统习俗很多,其中奇特的族内婚制、入赘婚俗、取名习俗、称呼习俗、饮食习俗、酒文化、岁时风俗、民间信仰、原始宗教等决定并巩固了黑衣壮的族群性。
9 J+ X8 v: f5 {1 v: C% C  “尼的呀”在壮语中是“好得很”的意思,它是黑衣壮文化艺术的独特韵味。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衣壮的歌谣共有六大种类161套超过100万字。黑衣壮歌谣,以山歌最为突出,道教经书唱本、巫术说唱较为普遍,还有不同地县域、不同风格的民间小调也同时存在。按不同歌声(音乐)分为“虽敏”、“论”、“呢的呀”、“春牛调”、“盘锐”和“请仙歌”六大种类。而各大种类涉及的内容又为若干歌名。从民间分类习惯来分有叙唱神话、人物传记、环境变迁、历史事件等的叙事歌,有倾吐苦难,控诉旧势力压*迫的苦情歌,有反映大自然和生活经历的农事或劳动歌,有反映幸福美满的生活歌,有接人待物的礼仪歌等等,最风趣的是令人陶醉的情歌,饱含定情、相思、怀旧等20多种内容。6 {# E' k) P2 d, u, Y! C
0 Y  r* {( b' B- `! W* g
  传承发展使“尼的呀”独领风*骚
$ ~  w1 J# Q! F3 b. }( y9 _  随着社会的发展,黑衣壮歌谣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歌圩已经灭迹,尚存的风流街也只是小商品买卖,对歌的场面已经不见了。以婚娶新事、新居入宅等歌谣传承的主要内容活动阵地逐渐缩小。特别是WG期间手抄歌本被焚烧,留存的极少歌本类类残缺不全,加上今年来不少较有造诣的民间歌师歌王相继谢世,歌谣难以得到传承。
2 W4 k: d& O# R1 c3 `5 M  为及时抢救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坡县大力开展了黑衣壮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那坡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及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5月那坡壮族民歌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那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一是那坡壮族民歌、龙合五月五花炮节、壮族“坐巫胲”(请仙姑)等项目列入那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5个种类7份资料,收集整理翻译壮乡民歌《六一祝寿歌》、《七一安康祝酒歌》等16部作品,其中《祝寿歌》一部两件首批选入《中国民歌风俗歌集成》上部,与广西艺术学院论文项目组对我县黑衣壮歌谣、中山村“请仙姑”民俗活动、“尼的呀”和“过山腔”音乐风格等课题进行调研。
# u! Q7 k1 M: v6 u  2008年,那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完成《那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名录(一)》的编印工作;完成撰写那坡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合五月五花炮节》、那桑采集北路壮剧等口传资料;普查了德隆乡壮族民间故事、葬事、民俗项目以及坡荷中山村《请仙歌》,城厢镇龙华村《黑衣壮民间信仰》等项目资料;整理那坡壮族山歌《婚礼酒歌》、《被拐童女苦情歌》两套三卷。并将《壮族风俗歌、祝寿歌》报送自治区古籍办。同年2月,文化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那坡县山歌歌王罗景超榜上有名。' G+ B6 x9 I4 Q- R6 C, k$ v
  为了推介、打造、宣传黑衣壮文化品牌,那坡县投入了数十万元,组织黑衣壮“尼的呀”合唱团参加区内外的一些重大演出。
2 r4 A5 X7 x: \# J4 X9 w  2008年以来,该县所创作的音乐、文学等作品参加区内外重大活动频频获奖:那坡县山歌代表队参加在百色市举行的广西山歌大赛中荣获百色分赛区一等奖;黑衣壮歌曲《充满希望的壮乡》MTV获2008年度广西电视文艺优秀作品一等奖;《山歌年年唱春光》获百色市“金绣球”优秀文艺作品奖(音乐类);黑衣壮合唱团在2008年初参加全国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广西分赛区合唱类一等奖; 2008年12月,那坡黑衣壮“尼的呀”合唱团参加由中共广州番禺区委、区人民政府和中国合唱团协会主办的首届星海国际合唱节“星海杯”合唱比赛荣获金奖,这是那坡县黑衣壮合唱团近年来首次参加国际比赛中取得的殊荣。通过一系列的演出活动,使世人进一步了解黑衣壮歌谣的魅力,扩大了那坡黑衣壮的影响,提升了知名度。
1 @' O* m1 L. B# f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5: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黑衣壮酸肉7 C- p3 `: w/ ^! J+ M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的黑衣壮是壮族独特的一个支系,黑衣壮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原生态文化。黑衣壮的酸肉,是采用农村饲养的黑猪肉经过传统工艺加工而成,无添加剂、防腐剂。纯属绿色食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为送礼佳品。; z, S& z1 L8 E
sr661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5: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6-19 15:44 编辑 ) R1 _1 w' f1 P! V  Y
/ x3 v( c$ k* s' B: Z2 Z; l: w0 @
平孟口岸# E9 J% H) T  \: k8 F# x
  平孟口岸位于广西那坡县南部距平孟镇府所在地不到200米的中越边界第114号界碑处,与越南高平省河广县朔江口岸相依,是广西最西面的国家二类陆路边境口岸。平孟镇处于广西对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陆路交通线上,是通往越南及东盟各国的陆路交通要道,边境线长74公里,有平孟、念井两个边民互市点,坐落在这里的平孟口岸是广西百色市3个口岸之一。
' \& ?0 Z4 s" e% Y pm8098.jpg
$ G; ]2 D& J5 B8 X2 E# j) n% t pm8198.jpg
. X8 y; c* j, U# L, @
* Z' B. e) P2 Z$ M) w7 V7 H# [% u+ K1 `0 I' I9 @! G( E* h, Q
pm8298.jpg 4 J. @4 n! e% G2 j  T
pm8398.jpg , I/ o; f' L3 c5 [" t# [$ g; m" e
pm8498.jpg
! E, O& j' o9 K# k" W旧村哨所9 {9 X$ T8 }$ s$ T
  旧村哨所位于那坡县平孟镇东南侧,海拔825米,创建于1978年10月,初建时属于临时哨所,1979年3月改为国防民兵哨所,2001年重修。主要担负着116号界碑至118号界碑18公里的战备值勤、边境巡逻、观察警戒、设伏守卡和防御任务。建哨至今,先后有2人荣立二等功,14人荣立三等功;73人受嘉奖,84人被县人民武装部记集三等功一次;1984至1988年和1992年被百色军分区、县武装部评为先进哨所;1987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全面建设模范哨所”荣誉称号。哨所为军事要地,工事完备,是一处难得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D$ s  U# J, h
pm8598.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