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55|回复: 16

解字趣闻(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 07: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神宗改元

        宋人王得臣在《麈史》记载这样一段故事:

      “熙宁末,神宗欲改元。近臣拟“美成”、“丰亨”二名以进。上指谓“美成”曰:“羊大带戈,不可”;又指“亨”字曰:“为子不成,可去亨而加元。”遂以元丰纪年。”

       宋神宗熙宁末年就是公元1077年。这一年年景不好,天下大旱,所以神宗诏议改元。古代改元无外乎改朝换代或政策宣誓两种,神宗这次改元,有祈求镇灾除害,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意。近臣们自然体会皇帝的意思,初拟“美成”和“丰亨”两个年号,从字面看都很好。《吕氏春秋·明理》里说:“五谷萎败不成”,他起“美成”,自然是希望年成丰收的意思。而“丰亨”的意思就更直白了,《易·丰》里说:“丰亨。王假之。” 孔颖达《疏》里说:“财多德大,故谓之为丰;德大则无所不容,财多则无所不济,无所拥碍,谓之为亨,故曰丰亨。”后来即用以表示富厚顺达之意。就是这两个表面吉祥的字眼,让神宗皇帝一看,问题来了。

       美成,羊大为美,段注里说:“羊大則肥美”。一人负戈为成。两个字凑到一块,岂不是说羊长肥该杀的意思,真是太不吉利了。

      丰亨,丰字很好,但“亨”字不行,亨字下面为“了”,为子不成,岂不有暗示父母要死之意,所以也不吉利。

      元丰,元者,《註》師古曰:“更受天之大命。又首也。”元丰加起来,就是受天之命,始丰大丰。所以就以元丰纪年。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50 笔记丛谈知兴衰。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7: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冯昌

       宋人郑克的《折狱龟鉴》记录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

      说前秦时,有一个京兆人董丰,游学三年返家。当夜,妻子被杀,妻兄怀疑董丰作案,于是将董丰告到有司。董丰不堪酷刑,屈招了杀妻的罪名。正好这时符融作司隶校尉,觉得此案很蹊跷,于是就把董丰调来问案说:“你这次回来的路上,有什么怪异之事吗?”

     董丰说:“有,就在出发那天晚上,我梦见骑马向南渡水,然后又折回来北渡,又从北向南渡,马停在水中,打它也不走,低头一看,看见两日在水下,而马左面很湿,右边却很干燥。等醒了问算命的人说:‘忧狱讼,远三枕,避三沐。’等到回家,妻子准备好洗澡水,夜里准备好枕头。我记着算命的话,都没接受。妻子就自己洗完睡了。”

     符融想了一会说:“我知道了,杀人的叫冯昌。”于是抓冯昌到案,一审果然是他,冯昌供道:“本来是和他妻子合谋杀董丰,商量好了以新沐、忱忱为标志,不想误杀了他老婆。”

     符融说:“就是了。周易说坎为水,离为马,董生之梦,骑马三渡,从坎之离,三爻同变,变而成离。坎二阴一阳,离二阳一阴。相承易位,离下坎上,既济。所以董丰有牢狱之灾,其妻却流血而死。

      水中两日,二夫之象,所以是他老婆外面有人了。马左面湿,说明有水,左水右马,不就是个”冯“字吗,两个日,不就是“昌”吗,所以杀人者必是冯昌。”

      这个故事编得离奇的很,看来古代判案,真是花样百出,真实与否,权当一笑。要说是,冯的左边,并不是水,是冰。昌的下面也不是日,是曰。苻融根据其延伸之意判断,果然非常灵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8: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绯衣之谶

    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记载了下面一段故事:

    武后临朝称制时,大臣裴炎为中书令。当时徐敬业要造*反,想拉裴炎一块起事,于是就和骆宾王谋划。骆宾王脚蹬着墙,想了一顿饭的功夫,编了一段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这就是在唐朝一代著名的绯衣之谶的由来。两火为炎,非衣为裴,是说裴炎要当皇上。

    歌谣编好了,一时间裴炎庄上和京城小儿广为传唱。裴炎不解,于是找骆宾王请教。可是骆宾王来了以后,给他宝物、锦缎,不说。又给他女妓、骏马,也不说。于是拿出古代的忠臣烈士画图共同观看,待看见司马懿时,骆宾王忽然站起说:“此英雄丈夫也。”于是说自古大臣执政,改朝换代的事多了去了,裴炎到此明白了歌谣的意思,大喜。于是和徐敬业等合谋。扬州兵起,裴炎做内应。可他写给徐敬业的书信只有“青鹅”二字,被人告发后,朝廷上没有人知道什么意思,武则天说:“这还不简单,此‘青’字,就是十二月,‘鹅’字,我自与也。”于是诛杀裴炎。

    可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这段歌谣到了晚唐又沉渣泛起,又有了新的解释,屡屡被人利用。绯衣,就是红衣,朱者为红,牛字著人既是“朱”字,所以说姓裴的、姓牛的都有可能篡位,所以后来的裴度、牛僧孺每每被人猜忌,但都猜错了。只有一个预见到了这个谶语的真实含义,那就是术士边冈。在五代人孙光宪写的《北梦琐言》中记载这件事。

    是说唐唐乾符年间,晋国公王铎当诸道都统时,木星移入南斗,几个晚上也不退。王铎问左右吉凶。有一个术士叫边冈的,洞晓天文,精通历数,对晋公说:斗宿,是帝王的宫宿,木是福神,当以帝王占之。然而说的不是今天,而是要应验于后世,天机不可泄漏啊。”它日,晋公密问边冈,边冈解释道:木星入斗,帝王之兆。木在斗中,字也。”

       这里说的“朱”,就是朱温,砀山县人,杀昭宣帝,篡唐建梁。木在斗中,为什么是朱字呢?斗字古写加上木字,当然就是“朱”了。中国的历史传说真是很有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8: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夔龙为友

       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下面一段故事:

      “蔡元长尝论荐毛友龙,召对,上问曰:“龙者,君之象,卿何得而友之?”友龙不能对,遂不称旨。退,语元长。元长曰:“是不难对,何不曰‘尧舜在上,臣愿与夔龙为友’?”他日再荐之,复召对,上问大晟乐。友龙曰:“讹。”上不谕其何谓也。已而元长入见,上以问答语之,对曰:“江南人唤和为讹,友龙谓大晟乐主和尔。”上颔之,友龙乃得美除。”

       蔡元长,就是北宋权相蔡京。他向徽宗举荐毛友龙,于是徽宗召对友龙,问他:“龙,是天子之象,你怎么和皇帝做起朋友来了。”友龙答不上来,事没办成。出来告诉蔡京,蔡京说:“这不难对啊,你就说:尧舜在上,我愿意和夔龙为友不就行了吗。”

      这个蔡京真是才思敏捷,拍马屁的功夫也炉火纯青了。《尚书.舜典》里说:“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孔传:“夔龙,二臣名。”后用以喻指辅弼良臣,相传夔为乐官,龙为谏官,都是舜的大臣。你和他们二位为友,自然也是良臣了。最关键的是拿徽宗比尧舜,皇帝老儿岂有不高兴之理。转瞬之间就把“友龙”这个难题轻轻解决了,而且马屁拍的严丝合缝,不动声色。

      过了几天再召对,问他对大晟乐的看法,这个不提气的毛友龙说了一个字“讹”,闹得徽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正好蔡京来了,问蔡京,蔡京说:“江南人和、讹不分,他是说大晟乐主要就是“和”啊”徽宗大喜,毛友龙求官成功。

      要说蔡京真是聪明,对毛友龙也真够意思。大晟乐是徽宗朝得意之作,它的演奏效果,据说异常美听。新乐演奏时,甚至“有数鹤从东北来,飞度黄庭,回翔鸣唳。”(《宋史》卷一百二十九《乐志》)徽宗曾问中书舍人张阁曰:“新乐如何?”回答说:“大晟乐,非特八音克谐,尽善尽美,至于乐器,莫不皆应古制。窃闻初按时,已有翔鹤之瑞,与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亦何以异。臣无知识,但同鸟兽跄舞而已。”八音克谐,尽善尽美,和也,蔡京概括的很准确。

      尽管毛友龙的召对蔡京回答的都很好,但毛友龙这个名字还是犯了忌讳。洪迈在《容斋续笔》中说:“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为名字,于是毛友龙,但名友。”毛友龙变成了毛友,改名了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8: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舒公改荆公

     苏东坡在其《仇池笔记》中记录下面一件事:

    “王介甫先封舒公,改封荆公。《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识者曰:宰相不学之过也。”

    苏东坡诗词歌赋、书画文章均有极高的造诣,可谓天纵大才,纵观中国文化史,象苏轼这样的文化全才,无出其右者。可大才招忌,苏轼一生坎坷,徘徊于新旧两党之间,这其中和王安石的关系很大。

     王安石,字介甫,新党领袖,与苏轼政见不合。苏轼二十六参加制举,王安石是考官,对其所作文章极是厌恶,斥为“全类战国文章”。随后在任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意思是说你光专还不行,还要红,要又红又专,又把苏轼教训了一顿。这之后,神宗皇帝几次要启用苏轼,都被王介甫所挡,两人结下大仇。

    这里苏轼说的是王安石由舒国公改封荆国公的事。元丰元年戊午(1078),介甫五十八岁,正月,进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元丰三年庚申(1080) 介甫六十岁,九月,加特进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改封荆国公。对于此事,苏东坡调侃道:没听《诗经》上说吗:“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语出《诗.鲁颂.閟宫》)荆舒,楚国和舒国,南蛮,是被中国讨伐的蛮夷之邦。王安石舒公改荆公,正好凑齐了,可见宰相不读书。

    苏东坡的话说的够损的,不过也怪王安石怎么封了这两个爵位,组合起来是不怎么好。苏轼对王安石的讥讽还不止如此,他在《仇池笔记》把王安石的书法也大大奚落了一顿:

   “王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仆书作意为之,颇似蔡君谟,稍得意则似杨风子,更放则似言法华。”

    说王安石的书法全无章法,千万别学。奚落王安石的同时,苏东坡把自己却大大表扬一顿,他说我的书法,浑厚端庄象蔡襄,天真纵逸象杨凝式,汪洋恣肆象言法华。苏东坡的这段话,够气人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8: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因名招祸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下这样一件逸事:

     “宋郑公(庠)初名郊,字伯庠,与其弟(祁)自布衣时名动天下,号为“二宋”。其为知制诰,仁宗骤加奖眷,便欲大用。有忌其先进者谮之,谓其“姓符国号,名应郊天”。又曰;“郊者交也,交者,替代之名也,‘宋交’,其言不详。’仁宗遽命改之,公怏怏不获已,乃改为庠,字公序。公后更践二府二十馀年,以司空致仕,兼享福寿而终。而谮者竟不见用以卒,可以为小人之戒也。”

      这个故事是说宋痒、宋祁兄弟在当官前,就因其才气而名动天下,时人号为“二宋”。其实宋痒一开始并不叫宋痒,而叫宋郊。为什么改名了呢?原来是宋痒在做知制诰时,宋仁宗就要重用他。这时有妒忌他升得太快的小人就出来了,对仁宗说:“宋郊,宋姓,与国朝名号相同;名郊,意思就是要郊祭上天。郊祭上天,乃天子之礼,你叫宋郊,显然犯了忌讳。另外,郊者交也,是要王朝替代的意思,宋交,要把大宋江山交给谁呢,这个名字,太不吉利了。”

     听了上面一席话,仁宗觉得很有道理,立刻命令更改了宋郊的任命。这个宋郊也觉得窝囊,无奈之下,只好改名,取字“伯痒”的“痒”字,叫宋痒。该了名以后,仕途大顺,做到三公,福寿而终。而那个进谗言的小人终于没被见用。欧阳公记下此事,深为小人戒。

      看完这段故事,我们就知道了什么叫巧舌如簧,什么叫罗织罪名,什么叫见缝下蛆。孔夫子说:唯小人难养。宋郊改名叫宋痒,痒、养同音,大概是时时提醒自己提防小人吧。真是这样吗?我瞎猜的。

      其实宋痒这件事还不算太倒霉,毕竟是因为他的原名容易让别人引起联想。还有比他倒霉的,因为别人错写了名字,而触了霉头,而最终丢了性命的。曾敏行《独醒杂*志》就记录下了这样一个倒霉蛋:

      “赵谂,元祐九年擢进士第二名,时第一名毕渐,当时榜贴,偶然脱去渐字旁点水,天下遂传名云毕斩赵谂。谂后谋不轨伏诛,果符其谶。”

      是说元祐九年大考,第一名叫毕浙,第二名叫赵谂。不知道哪个糊涂虫写皇榜时,将毕浙的“浙”三点水给漏写了,等到皇榜贴出,人们一读,“毕斩赵谂”,遂成谶语,日后赵谂阴谋不轨伏诛。真是太倒霉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8: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钻之弥坚

        元人李东有的《古杭杂记》记载了一段故事:

     “史弥远作相时,士夫多以钻刺得官。伶人俳优者,一人手执一石,用一大钻钻之,久而不入。其一人以物击其首曰:“汝不去钻弥远,却来钻弥坚,可知道钻不入也。”遂被流罪。”

       《论语•子罕》中说:“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是颜渊感叹孔子的学问高不可攀,坚不可入。这里被人随口用来讽刺奸相史弥远,一语双关。词语用的是很巧妙,但是下场也很惨,因为这句戏言而被流放。在这一点上,五代的冯道显现出过人的长者之风,《五代史补·卷五》里记载:

      “冯瀛王道之在中书也,有举子李导投贽所业,冯相见之,戏谓曰:「老夫名道,其来久矣,加以累居相府,秀才不可谓不知,然亦名导,於礼可乎?」李抗声对曰:「相公是无寸底道字,小子是有寸底导字,何谓不可也?」公笑曰:「老夫不惟名无寸,诸事亦无寸,吾子可谓知人矣。」了无怒色。”

         《论语.学而》中说:“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般说来,要求在上位的人要重言、重行,举止庄敬,才有威严。而冯道却反其道而行之,居然和一个举子开起玩笑,有趣的是李导却不识逗,高声和宰相掰扯起来,说导、道虽同音,我有寸,你没寸。冯道哈哈大笑,说你小子可谓知人,我不但名字没寸,所以事都没寸。虽然是一句玩笑话,却一语道破了冯道这个政*治不倒翁的处世秘诀,寸者,忖也,度也,有法度可忖也,分寸。这个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自号长乐老,没有点过人之处,是很难做到的。冯道在未发迹时曾写过一首诗: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洁身自好,游洄应世,冯道做到这一点。关于冯道的这个性格特点,欧阳修的《归田录》记载了一件趣事:

      说冯道与和凝同为宰相时。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和凝是个急性子,一听就火了,回头对跟班的说:“我的靴子为什么花了一千八?”责骂了跟班好长时间。冯道这时又慢腾腾地举起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于是哄堂大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7 17: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名姓妙对之一

      南宋杨万里与尤延之相友善,诚斋为秘书监.延之为太常卿.常拿对方名姓调谑。

      一日,延之请杨万里以一经句为对,说:“杨氏为我。”杨诚斋应道:“尤物移人。”大家都惊叹杨诚斋对的敏捷确切。

     “杨氏为我”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说:“天下之言, 不归杨, 则归墨。杨氏为我, 是无君也。墨氏兼爱, 是无父也。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这里尤延之挺坏,一语双关。从经义来看,说杨朱为自己,无父无君,孟子骂之为禽兽。但从字面看,“杨氏”,明显暗射杨万里,“为我”,也可理解为“是我”。无论是以经义对之,还是以字面对之,都是骂自己为禽兽。很难对。

      “尤物移人”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杨万里以经句对经句,也是一语双关。此句本义是说:“绝色的女子能移转人的情志,如果不是以德义娶之,则必遭祸患,”尤物,祸水也,尤延之也。移人,从字面解释,可以理解为人变来变去,尤延之说:杨氏是我,所以杨万里说他“移人”。

       尤延之处心积虑,等着看杨的笑话。杨万里连踢带打,轻轻的又给尤送回去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7 17: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名姓妙对之二

      陈亚,北宋时人,官至太常少卿。其为人性滑稽,好调谑。

     一日,蔡君谟以陈亚的名字为对,戏道:“陈亚有心终是恶。”陈亚对道:“蔡襄无口便成衰。”一时传为名对。

      二人分别以亚字,襄字取笑,妙对天成。《語林》中说:“宋人有獲玉印,文曰周惡夫印。劉原父曰:漢條侯印,古亞、惡二字通用。”故蔡襄以此调笑。陈亚又曾经自作亚字谜:

      若教有口便哑,且要无心为恶。

      中间全没肚肠,外面强生稜角。

      此迷即是自嘲,又是明志,很有深意。中间无肚肠,外面有棱角,螃蟹也。陈亚曾经知岭南思州,到任后,与亲旧书信里说,使君五马双旌.名目而已。螃蟹两螯八足,真实不虚。陈使君的开朗性格可见一斑。亚字有口便是哑,陈亚真能做到吗?

      陈亚在做润州知府时,幕僚中有个叫上官弼的,和陈亚友好。上官弼任满离去时,对陈亚说:“您才学品行没有缺点,就是爱开玩笑的毛病要改。”陈亚说:“君乃上官鼻(弼)也,如下官口何?”是说你这上官的鼻子,能把我这下官的嘴巴怎么样呢?上官弼大笑而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9 13: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成:

美者,从羊从大。會意。
羊者,象羊頭之形。羊之總稱也。此羊字之本義也。以羊字造字皆出此義也。
大者,象人站立之形。人也。此大字之本義也。以大字造字皆出此義也。
美者,謂人戴羊角飾物也。
故,美者,威儀也。

成者,甲骨文从戌从丁。會意。
戌者,大斧也。此戌字之本義也。以戌字造字皆出此義也。
丁者,象餅形。餅也。此丁字之本義也。以丁字造字皆出此義也。
成者,以大斧得食,是有成也。
故,成者,就也。


丁者。
近現代語言學大師,多以爲甲骨文、金文丁字,象俯視所見之釘頭形;小篆丁字,象釘之側視形。我當言其想象力豐富,抑或匱乏耶?
釘字,小篆始見,其本義爲金餅。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皆爲榫卯結構,現代之釘義更爲晚出。近現代語言學大師令商人有後世之釘,實乃時光穿越之創舉也。
徐中舒以爲,丁字,即頂之本字。非也。
康殷以爲,可能象古代的銅錠形。近是。

甲骨文丁、口,二字,形近,必有關聯。
甲骨文丁字,多作橢圓形。甲骨文口字,象人口之形。亦作橢圓形,然其左右兩丨皆上出,示嘴角也。
丁者,口中之物也。
故,丁者,餅也。

丁者,象餅形。餅也。此丁字之本義也。以丁字造字皆出此義也。

小篆丁字,从入从丨。會意。
入者,象箭頭之形。進入也。此入字之本義也。以入字造字皆出此義也。
丨者,象阻擋物之形。終也。此丨字之本義也。以丨字造字皆出此義也。
丁者,入之終極,謂楔入也。
故,丁者,楔也。

丁小篆字,楔也。此丁小篆字之本義也。後起字以丁字造字皆出此義也。

丁字,甲骨文假爲天干之丁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5: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名姓妙对之三

     刘攽,字贡父,北宋史学家。为人疏隽,不修威仪,喜谐谑,数招怨悔,终不能改。

     刘攽与王汾同朝为官,一日上朝,听见叫班声,王汾说道:“紫宸殿下频呼汝。”刘攽随口应道:“寒食原头屡见君。”攽、班同音,汾、坟亦同音,这个刘攽倒是一点不吃亏。不过也有吃亏的时候。

     一日,刘攽戏问王觌道:“君公何故见卖。”王觌答道“卖公直甚分文。”攽字拆开来正好是分文,刘说王为什么要被卖呢?王说刘卖你不值分文。刘攽自讨没趣。

     王安石也爱拿刘攽的名字取笑,说:“刘攽不值分文。”这回刘攽有了经验,回道:“ 失女便成宕,无宀真是妬。下交乱真如,上交误当宁。” 安石很是衔悔,不该招惹这个刺头。

     这里刘攽是在戏说“安石”这个名字。

     失女便成宕。安石两字,去掉安字下面的女字,宀加石为宕。宕,过也,言放蕩、流荡。曹植《怨歌行》有:“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无宀真是妬。宀音棉,深屋,象形。安石去宀,女加石为妬。妬,《集韻》:同妒。

     下交乱真如。安石两字,下面分别是女和口,加在一块为如。下交,意为下焦,《温病条辨》里说:“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总之是胃下腹部。真如,佛家以自性清净心为真如。《大乘起信论》曰:“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上交误当宁。安石两字上半部分,合起来为宁。上焦,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这四句话,虽是拆字,但连起来读,意思却非常恶毒。大意是说:离开家就成了个浪荡子,身上欲火难灭,已是花心乱性,心中却苟且一时安宁。难怪王安石要大大的后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5: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王安石的《字说》

《宋史·王安石传》说:“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擢进士上第。拜右仆射、观文殿大学士。作《字说》,多穿凿附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英得自各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而不用。”

        王安石的《字说》多用会意的方法来说字,时人多所诟病。但也有为王安石鸣不平的,如叶大庆《考古质疑》指出:

       “近也王文公,其说经亦多解字,如曰‘人为之谓伪’,曰‘位者,人之所立’,曰‘讼者,言之于公’,与夫‘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歃血自明而为盟’、‘二户相合而为门’,与‘邑交曰郊’、‘分贝为贫’……无所穿凿,至理自明,亦何议哉!有如‘中心为忠’,‘如心为恕’,朱晦庵亦或取之。”

        现在有些人津津乐道的‘人为谓伪’、‘位者,人之所立’、‘讼者,言之于公’、‘五人为伍’、‘十人为什’、‘邑交曰郊’、‘分贝为贫’、‘中心为忠’、‘如心为恕’等等,以为是自己天大的发现,殊不知王安石已经说过,并把它写进了书里。

         王安石以会意解字,有如拆字游戏,违背了古文字学“六书”则例,仅从楷书的点画释字,故不能得其要领,以致穿凿附会,闹出很多笑话。在司马光主政后,此书遭禁而湮没,至今不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5: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败”字趣谈

        宋仁宗庆历七年,宣毅军小校王则在贝州据城反叛,建国号安阳,称东平郡王。朝廷先是派明镐讨伐,由于城池陡峻,久而无功。副丞相文彦博于是请战,宋仁宗欣然批准,派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以明镐为副,领大军围攻贝州。而且说道:“‘贝’字加‘文’为‘败’,文彦博必擒王则。”果然,当月即捷报传来。

        贝文为败,也可以解释文彦博遇贝而败,怎么见得是文彦博打败王则呢?看来皇帝老儿尽往好处想罢了。其实古人名姓兆示胜败的故事还有很多,再举一例:

       唐高宗龙朔二年,外戚杨思元任吏部侍郎,负责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可他在典选过程中,对于选士却多有排斥,结果被一个叫夏彪选士告发,御史中丞郎馀庆于是上书弹奏,杨思远免官。中书令许敬宗就说了:“早就知道杨思远之败。”有人问为什么,许回答说:“告状的是夏彪,弹*劾的是郎馀庆,这一彪一狼(郎),共看一羊(杨),不败何待?”

      狼吃羊,冷不防,何况还加上一个小老虎呢?杨思远只好自认倒霉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5: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霸”字从西

          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记载了下面一段有趣的故事:

         是说王安石晚年喜谈《字说》。

         有一个人问道:“霸字为什么从西呢?”

         王荆公于是引经据典,大谈特谈,并以西在方隅主杀伐为据,累言数百不休。

         这个人又说了:“霸字从雨,不从西。”

         王荆公随即回答说:“如时雨之化耳。”

         宋人爱以王安石打哈哈,看来在当时已成风气。王安石的变法就为时人所诟病,其《字说》便常被人引为笑料,所以宋人笔记中溢恶之辞颇多。


        “”:《廣韻》:俗霸字。《韵会补》欧阳曰:俗从西作覇。可见霸字俗写确实从西。荆公才有西主杀伐为霸之言。

         “如时雨之化耳。”语出《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是说:“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沾化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王荆公这里说称霸者,要如时雨之化,遍沾恩德。与他前面说的依靠杀伐,而行霸道,截然相反。所以邵伯温说他“其学务凿,无定论类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0 09: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名字五行

          中国人的名字很有意思,顾名思义,分名与字,古人言名字者,皆先字后名,往往连言之。其名与字往往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白虎通里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字往往还含有五行,王引之在《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中有如下载述:

          1、《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白丙,字乙。

           丙为刚日,火;已为柔日,木。白乙丙,显然取火生于木,而刚柔并济。

          2、《左传 宣公三年》:郑,石癸,字甲父。

           癸为柔日,水;甲为刚日,木。 石甲父癸,取木生于水,而刚柔并济。

           3、《左传 襄公五年》:楚,公子壬夫,字子辛。

            壬为刚日,水;辛为柔日,金。名壬夫字子辛,取水生于金,而刚柔并济。

          4、《左传 哀公十一年》:卫,夏戊,字丁。

          戊为刚日,土;丁为柔日,火。夏丁戊,取土生于火,而刚柔并济。

           5、《左传 昭公十六年》:郑,印癸,字子柳。
         
癸为柔日,水;柳字通酉,酉为刚日,金。名癸字子柳,取水生于金,而刚柔并济。
           
           这些春秋士大夫的名与字,严格遵循五行相生的规律而起,可见五行学说在春秋时期已经十分盛行。另外名字中以十二辰配五行方位的也有很多,比如: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楚,斗宜申,字子西。

         《淮南子.时则训》中说:“孟秋之月,招摇指申,其位西方”。古代称西门为申门。同样孔子的徒弟曾申,字也是子西。可见西谓之申,古之恒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0 10: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作圈不圆  \: e- w* Y9

z& U+ M; H, l8 k/ R
  p' u' L& E, o
       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记载下面一段事:3 h& S  ]( n- Z

        “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韦陟五云体是也.今人押字或多押名,犹是此意.王荆公押石字,初横一画,左引脚中为一圈,公性急,作圈多不圆,往往窝匾,又多带过.尝有密议公押反字者,公知之,加意作圈.一日书杨蟠差遣勑,作圈复不圆,乃以浓墨涂去,别作一圈,盖欲矫言者.杨氏至今藏此勑.”

l# f9 r4 N
        这里记载了王安石的一件轶事。是说唐宋人多在文章后面署名签字,王安石起草政令就写一个“石”字。可是老先生性子急,这个“石”底下的“口”往往以画个圈了事。; b/ E7 n  h6 B

       可是这个圈惹了大麻烦,首先,这个圈画的四扁不圆的,而且收笔处又多超出,就像一个“又”字的连写,加上上面的一杠,整个一个“反”字。这时候人们背后就议论说,王荆公要造*反,你没看见他每篇文章后面都押一个“反”字吗?6 W  K2 U: Y  R

        王安石大概也是听说了,人言可畏,还是改改吧,一日给杨蟠写差遣的公文,这个圈又没画圆,王安石于是用重墨涂掉,旁边规规矩矩的画了一个圈,这件公文被杨氏一直收藏着。

         读完这段故事,我想起了阿Q,阿Q临死时,就为这个圈划的不圆而懊悔不已,看来圈划不圆真要人命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0 10: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申来申去

          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宣和中.徐申干臣.自讳其名.知常州.一邑宰白事.言已三状申府未施行.徐怒形於色.责之曰.君为县宰.岂不知长吏名?乃作意相侮.宰亦好犯上者.即大声曰.今此事申府不报.便当申监司.否则申户部.中台.申省.申来申去.直待申死即休.语罢长揖而去.徐虽怒.然无以罪之.”

         是说宋朝宣和年间,有一位官员叫徐申,在常州作知州。按照古代人的礼节习惯,一般不会直呼其名,而以字或号称之,再严重一点,就要避讳。这个徐知府就很在乎这个。

      一天,他管辖的一个县宰禀告公事,说:“我的呈文已经申报三次了,可一直没有回音啊”。

       徐申一听就很不高兴,说:“你还是县宰,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长官的名讳要回避吗,为什么用“申”字,故意羞辱我吗?”

         要说这个徐申也是个大麻烦,不为公事操心,注意力全在面子上,称为干臣,恐怕不符。碰巧的大麻烦碰到了大杠头,这位县宰也是一根筋,眼见上官不高兴,谁料想他比徐申脾气还大,大声说:

         “申报给你,要是不管,我就申报到监司,监司不管,我就申报到户部、申台、申省,申来申去.直待申死即休。”说完扬长而去。

            申来申去,申死方休。哈哈,这个徐申可是触了一个大霉头,却也无可奈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