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69|回复: 1

解读围棋“禁止全局同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1 09: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围棋天地

  “禁止全局同形”或者类似的“禁止同形再现”、“禁止同形反复”这样的说法想来最初不是专家的发明,而是在民间形成的。其动因是为了回答解释规定“打劫隔一手”的理由,因此时间一定很久了。也许产生打劫规则之时,就会有人以某种类似的语言表述过。只是围棋本来就没有成文的规则,而且“打劫隔一手”要简单和容易认识得多,因此被一般的下棋者忽视了。
  当1950年前后研究者有意识的提出这个原则时,目的则是为了解决循环棋,如长生、假生、循环劫等。比较全面而且富有成果的研究者是东瀛的池田敏雄。池田敏雄对围棋规则的研究是全面的,可以说他是自觉而系统研究围棋规则的第一人。不知道东瀛人为什么忽视池田敏雄的研究成果,主要也许是传统势力的强大,东瀛的围棋传统历来是轻视规则的,东瀛的成文规则是被吴清源逼出来的,至今仍然是不完整的,许多地方仍然要依靠规则中不述的惯例和棋手道德来解决。池田敏雄研究规则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识到东瀛规则有严重的逻辑缺陷,不如中国规则科学,他想改善东瀛规则,但他的改善的努力的结果却是不知不觉的把东瀛规则导向了与中国规则的靠拢,这样的研究结果显然不是东瀛人,包括他自己所满意的。因此池田敏雄的研究在东瀛几乎被遗忘了。这位围棋规则研究的先驱者去世已经三十年了。
  中国最早接纳了“禁止全局同形再现”的原则。据曹志林介绍,在1966年的全国围棋锦标赛的一盘对局中出现了循环劫,并按“禁止全局同形再现”的原则判打劫解决。这是围棋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用“禁止全局同形”原则实际解决循环棋。但这次实践并不成功,因为循环一旦产生,似乎时时都在同形,让人眼花缭乱,要寻找、判断哪一方、哪一着同形该禁,实在是非常的困难。因此以后的中国规则一直既保持“禁止全局同形再现”的原则,又在实际上允许“和棋或重下”,这样一种状态。以至于人们,甚至于棋界包括专业棋手和裁判,都忽视了中国围棋规则中从来都有“禁止全局同形再现”的规定。
  再次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是应昌期先生,他对围棋规则的研究和贡献是全面的、重要的,甚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提出的“子空皆地、空属邻子”、“变穷打劫、除穷任择”使我们对围棋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循环棋上他发现了“劫分争搅”,比池田敏雄又更深了。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循环棋例的判别方法,以可应用于实践。由于应氏杯世界大赛的举行,应氏规则也受到了大家的注意,应该说对应氏规则的评价,总体上说棋界是肯定的。但是对于他的循环棋规则的评价却不怎么样。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太复杂,难懂也难实施。而中国棋界对规则有研究的人士,如曹志林、华以刚、朱宝训和前辈邵福棠等,则提出了质疑,以“有眼三劫”为例,认为他的规则判法有误。陈祖源发表在台*湾《围棋》杂*志上的一系列文章是这次争论的代表,但遗憾的是应昌期先生没有接受大家的意见,1996年应昌期先生去世了,那一次争论也成了悬案。
  应昌期先生的失误在于他发现了池田敏雄的不足,即发现了“劫分争搅”,而因此他却怀疑以致最后抛弃了“禁止全局同形”这个正确的原则,而发明了一个“禁止变穷”来取代,从而走入了思维的歧途。2000年出版的陈祖源的《围棋规则新论》详细的分析了应昌期变穷理论的失误,并全面的解读了“禁止全局同形”的本质和实际。
  2002年新版《中国围棋规则》在对禁止全局同形的表述上采纳了陈祖源的意见:禁止着棋后使棋局回复到对方某一着棋前状态。而对循环棋的实际判法则采用了曹志林的意见,即坚持禁止全局同形的原则,但允许在赛前制订补充规定的情况下作和棋或加赛处理。从1988年规则的无条件变通到有条件变通,是新规则的一个进步。遗憾的是这一点并未为大家所认识。19棋《围棋天地》上陈祖源那篇因编者对长生的答复而引起的文章,就是希望大家学习、熟悉、尊重、执行中国围棋规则。
  由于围棋的极大的普及,循环劫出现的频率已经远比从前要高得多了,已经不那么稀罕了,这几年,出现或几乎要出现循环劫的实例,在重大比赛中都几乎年年都有。因此实际执行“禁止全局同形”的必要性已经很现实了,现在需要的是要有一个简单的便于操作的方法来解决循环劫。这个问题并不如想像的那么难,事实上你就把它当作一个劫来打就行了,只不过循环内着棋不算劫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禁止全同”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充分贯彻,一方面执行起来太麻烦,另一方面许多人觉得三劫、四劫、长生劫、循环劫判和局很有趣,不在乎“禁全同”这一方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