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64|回复: 1

走出节日误区,建构节日的民俗功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 23: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出节日误区,建构节日的民俗功能
田兆元
    由于我们对于节日和假日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存在误区,使得我们当下的节日文化的功能大幅缩减。今天,我们的节日变成了一个旅游和消费的时段,丧失了节日应有的民俗活动及其重要的文化功能,这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假日只是一个空闲的,休息的概念,和节日的概念基本上是两回事,这跟西方的holidayfestival的区别是一样的。传统中国的假日大致上是指公务劳务之余暇,即所谓暇日。假日即暇日,是空闲的时间。在历史上,官员和差役们是有假日的,有的朝代五天一次假,如汉代,这个假叫休沐,意思是休息一下,洗个头。有的朝代十天休假一次,称旬休,唐代旬休称为浣,一月的假期成为上浣,中浣和下浣,也是十天要洗个澡洗个头的意思。可见古人头发长,洗一次很不方便,需要一个专门的时间。
    过去老百姓是不存在假日这个概念的。传统中国是个农业社会,日如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的生活可以自己掌握控制,不需要放假。但是,老百姓有暇日,有空闲时间,如农闲时间,如雨雪天气。可是,这与节日无关。那时官员的假日大致上也跟我们现在的双休日性质一样,休息为主,没有特定的文化意义。
历代王朝也在传统民俗节日的时期为官员放假。比如唐宋时期,除了旬休,传统节日的放假时间达50多天,像元日(春节),冬至等放七天长假,上元,上巳,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都要放假。这和那些暇日是不一样的,也和官员的旬休不一样。节日需要一个假日来依托,官员放假,主要是不要让政事影响民间的庆典活动,或者庆典就成为那天的政事。这时,民众群体被发动起来了,实际上是自发地组织起来,参与节日的民俗活动。节日是全民参与的,是一种盛大的庆典仪式,是聚会,是狂欢,有特定的仪程,有特定的意义,是特定的民俗活动。过去节日一般称为岁时节令,主要表达人们对于天地自然的酬答,表达对于神灵的祭祀,对于祖先的敬仰,以及对于长者尊者的尊重等,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节日,超越了王朝的局限,被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了,文化精神也就依凭这些节日得以继承。比如天人合一,孝悌忠信,团圆意识,报恩意识等价值观念,都与这些节日的民俗活动存在这密切关联。
    节日的民俗是要在我们忙碌一段时间后,通过特定的仪式,唤起和强固我们的文化观念,使其不要在事物忙碌中丧失文化的价值。因此,特定的仪式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比如中秋节,它有吃月饼举家团圆的习俗,晚上要赏月,过去还要祭月。这样的民俗仪式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敬奉自然,体悟自然与人生之理,合家团圆,珍惜生命与情感等,仪式与价值融汇一体。中秋的习俗和价值体系融入到民众的心理之中了,因此,无论是其习俗,还是其价值观,都是中国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同时成为中国文化成长的土壤。
    节日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价值,二是民俗。文化价值和民俗仪式是水乳交融的。假如价值体系不能成为民俗习惯,这种价值也是无法传承,也是会风流云散的。比如,过去的节日里,皇帝的生日都要放假数日,意思肯定也是制造社会认同,国家认同,甚至制度认同。但是,今天还有谁会记得历史上的皇帝是那一天出生的?肯定不知道了,为什么呢?他们的生日节假是带有政治意味的现实举措,不是文化传统习俗自然延续而来的。他们更没有想到,在这样的节日里,培育出一种习俗来,而只是放几天的假,那意义就非常有限。把节日仅仅当作假日,没有价值培育,没有民俗活动,那就浪费了节日的文化资源了。
    我们今天的节日,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当作一个假期来对待的。本来,我们的三大节日都是具有很深厚的文化价值的。春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其价值勿庸置疑,民俗活动本来很丰富,但一些不当的措施及其价值的影响,春节文化已经受到很大损伤。比如前些年,春节火车票机票涨价,除了趁机捞钱不说,由于票价高收入少,硬是把许多人的春节团圆的权利剥夺了,这很可悲。还有,提倡春节外出旅游,把一个团圆的节日搞成了一个分离的节日。春节成为旅游节,春节文化还存在吗?拜年没有了,面对面的亲近没有了,或许会有一点短信什么的,这能够替代团聚吗?这不是新民俗,这是瞎胡闹。这样会使得人际情感更加疏远。春节期间,名山大川也该歇歇了,旅游经营者也该歇歇了,除了运输系统的服务,其他的旅游行业应该停止,这样才合乎环保,合乎人性,是和谐的人际与天人关系的一种体现。应该把本来属于民众家庭的节日还给民众,也使得春节文化得以传承。
    我们再看“五一”长假,是不是休息就是劳动者所唯一需要的?除了旅游,我们到底有多少属于劳动者的活动?表彰劳动者,这是应该的,普通劳动者有什么可以参与的习俗?五一长假有没有一项成为民俗的东西?有没有一项民俗活动去负载文化价值呢?我们想过去做一项具有认同感,大家都广泛参与的活动没有?可以说没有。
    “十一”长假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它是我们的国庆节,这是我们建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树立民族自信的核心节日资源,我们该为了这个节日的庆典编制怎样的仪式活动?我们过这个节日应该培育哪些核心文化价值?我们很遗憾地看到的情况是:我们神圣的国庆节,并没有多少国民所认同的民俗活动,除了外出旅游,就人们主要就是购物,或者睡大觉。节日变成一个休假日,这就是我们所要的“十一”长假吗?
    与此同时,本来具有深厚文化价值与民俗活动的一些节日,又由于缺少假日的支撑,使得民俗活动受限,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现在有许多学者提出这些传统节日要放假,这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放假不是休假的意思,而是要人们去从事节日的民俗活动,以继承文化传统。从事民俗文化活动的假日,才是节日,否则就只是一个休息日。这些日子的活动一般有约定俗成的规定,假如你不是去从事这些民俗事项,你将被谴责。比如春节的假期,腊月三十除夕夜不团聚,初一不去给父母拜年,这是不能被社会容忍的。节日文化一定要假日来支撑负载。社会必须保障这些有价值的节俗不会因为时间限制而受到影响,因风顺俗,社会管理必须为节俗发展留下空间。
    现在我们由于把拉动内需作为节日的主要动机,把旅游与购物消费当作假日经济的主要目标,文化意义基本未予考虑,或者考虑有限。我们会在长假期间看到每天的报告,这个报告主要是交通信息,门票信息,销售信息。我们注意到一些景区有些民俗活动的展演,但是这样的表演性的民俗不是真实的生活习俗和实在庆典。这与真实的节日民俗中广大民众的参与是两回事。这些都是让人感到遗憾的事情。
    真正的节日民俗是社区的民俗活动,如果没有社区身边的民俗活动,社会认同,价值认同都是一句空话。现在的节日,由于社区缺位,结果是:旅行者在路上劳累拥挤,疲惫不堪,而在家的社区里,孤独冷清,无聊寂寞。由于外出者增加,不少的城镇的商品销量不是增加,而是减少,有的只好在节日间关门歇业。节日期间销售增加是肯定的,但是,转移出去的销售计算了,减少的部分不去计算,假日旅游经济到底有多大贡献还值得深入讨论。更重要的是,节日本来就不是为经济而设的,它是为了文化传统设置的,如果不在节日里,弘扬一种文化价值,我们就违背了节日的初衷。
    节日旅游是重要的活动,但是,假如说中国人有几亿人外出旅游,未外出的也有十亿以上,在家的永远是多数。而社区节日民俗组织是缺位的,社区的节日民俗的物质空间也是不足的,比如:信仰的空间,表演的空间,也就是说,仪式空间多数被挤压了。这其间的根本问题是对于社区认同的意义的缺乏认识。能够建构社区认同,国家认同就在其中了。
    我们以“十一”长假为例,假如我们要缅怀英雄,我们不可能都到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那里去瞻仰凭吊,我们可以纪念社区的英雄,为他们树立纪念碑,建立祭坛。这里可以是建国英雄,也可以是社区历史上的英雄。要让他们成为民俗中的英雄神灵,假如说信仰民俗是自由的,那么信仰英雄就会更有意义。像上海地区的城隍过去是英雄陈化成,但是现在为他建一个纪念馆,这也是一种纪念,但是坦率说,达不到过去的效果,活着信仰民俗中的陈化成更有感染力。我们假如一到国庆节,就一定要到当地的祭坛,或者纪念碑去凭吊当地英雄,这样对于国家的认同也会在一种可感知的神圣感中升华。节日于是会更有意义。社区节日文化的开展,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之一。
    社区节日文化火热了,也能带动当地的消费,假日经济可能会更加实实在在。
    节日文化是建构的,一个时代能否创造和传承具有生命力的节日文化,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创造力。我们如果能够把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节日添加厚重的文化内涵,形成特有的民俗仪式,把这样的节日世世代代传下去,那就是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了,这样就也会无愧于这个时代。

[ 本帖最后由 谢榭 于 2008-7-1 23:34 编辑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 09: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赞同。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许多简单的事情可以复杂化,许多复杂的事情也可以简单化。过节了就放假,放假了就有时间享受了,吃喝玩乐便自然成了节日的主要内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