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5-12 14:30 编辑 2 u5 Q) c$ R. i5 d: t( }- r- V
6 o+ C& C% l+ t* e! R2 z梵净山
6 @5 u6 s7 w+ u/ w, E, j" D 梵净山是佛教名山,是一方净土,天尽头的香丘。梵净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圣地。自古以来,以弥勒道场而与文殊道场五台山、地藏王道场九华山、普贤道场峨眉山、观音道场普陀山而齐名。. x9 T' }8 w! {
梵净山供奉的是印度造型的真身弥勒——天冠弥勒,不同于大家一般熟知的大肚布袋和尚。! a' {2 n3 B! d0 w" {6 {# p, J
6 e& l/ C' f6 M) M% M0 U, x! E
) Z: j. A6 f; t" h1 v2 X8 }# l2 k
# [' L7 H1 E" M' ]' N
弥勒,为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意译慈氏,为姓,一说名阿夷多。弥勒菩萨为佛弟|子,先佛灭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迦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也称将来佛,即释迦牟尼佛(现在佛)的接|班人。 1 \8 E$ Y6 P% _, A- y
; l. s0 s" G3 C1 O! U
环境
! s+ }/ R' s6 ]: e v6 Y0 J 梵净山在与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主峰,以梵净为名,更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9 [6 B. `& y2 X; m5 p2 m" L6 J1 Z 梵净山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三县边境,方圆达六、七百里,其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朝拜地——老金顶(梵净山老山)2494米,新金顶(新山)2336 米。梵净山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相对高度达二千米),它不仅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而且还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7 `( `# U; h* l# H
历史. g6 a' m# ~ @0 L" d
梵净山是中国西南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7 J, F; O( L, w1 B. K
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当时,唐政府已在梵净山西麓设立“思邛县”(唐开元四年设,今贵州印江县)。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因唐“思邛县”而得名,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 G# r" I7 G+ _/ k
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数名并称:“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大佛山”。因其三峰高耸,脉分九支,故称“九龙山”。又因金顶孤峰突起,形如饭甑,故称“饭甑山”。又因明代该山佛教兴盛,寺刹林立,为梵天净土,故名“梵净山”,俗称“大佛山”、“大灵山”。
5 w* `; B6 [9 R- Z) Y$ q, \ 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因朗月之夜,人影映于老金顶崖壁之上,如镜一般,称“石镜”或“月镜”;相传八月十五日子时,万国九州之影悉现于石镜中,故称“月镜山”(陈鼎《黔游记》,康熙十年,1672年)。又因新金顶超然卓立,故又称“卓山”。(康熙年)《贵州通志》云:“梵净山一名月镜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迹……黔中胜概,无逾于此;访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 A' R3 A; O. M 现在,该山正式名称为“梵净山”,而“饭甑山”、“大佛山”之名仍流传于民间。2 }# V" S, {6 L1 \- y' y7 w
7 w1 O4 \( L4 w) ?老金顶# O% Q) P; G" s/ Q8 O
- D4 X8 M, J& `红云金顶
" p! F% j2 j L* `) a( }
3 A4 P# a2 i+ H0 L
, ?4 } j. j8 e( m! J) x& W 宗教; B8 ^7 m- v% b# B; d! u% K9 i4 H0 A
佛教源流:- ?/ l8 |& ]; @3 l7 A3 J
传入
3 {$ a) c9 S1 w3 x% T2 E8 I5 g 梵净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宋代,佛教已正式传入梵净山。北宋初年,在该山西麓的思邛县兴建了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今印江县城郊)。(道光)《印江县志》云:“西岩寺……宋时建。”《思南府志》云:“西岩寺,在(印江)县西五里,宋时建。”《贵州名胜古迹概说》云:“西岩有寺,宋迹也。”西岩寺建于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5年),历代多次重修,后毁于“WG”,是贵州境内一座有一千年历史的著名古寺,实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
$ S5 V8 A" v0 m7 d9 g" P4 Z) x, A" h 兴起
0 v7 y# m- E& n! N 明初,明朝政府在梵净山地区开采朱砂与金矿,派有官员督办。由于梵净山风光神奇,佛教于是兴盛起来,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故正式得名“梵净山”,民间则称“大佛山”。明初在梵净山重修西岩寺外,还修建了天马寺等寺庙。明永乐11年(1413),思南土司、思州土司为争夺朱砂发生战争,明政府改土归流,在梵净山环山地区设立思南、铜仁、松桃、石阡四府。同年,贵州行省正式成立。
- Q& G: l6 K! ~2 a' z0 @9 O6 H; v 到两百年后的明万历年间,梵净山因“有古佛道场”而被称为“古迹名山”。贵州巡抚郭子章(今江西省人)撰《黔记》(1608)载梵净山云:“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明末浙江诗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隐居梵净山,便自号“天台逸人”。
% V( h7 {& S. @4 M
% x$ A4 F+ U( G' y- s4 v9 r5 U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U* a3 F/ a9 M( E$ R- F, x: U
(国家地理)云贵高原武陵山脉中段,贵州省东北部的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有一座气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奇山--中外闻名的梵净山。它从海底升起已有十几亿年的历史,形成米。穹窿构造的高山峻岭,主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这晨重岩叠嶂,坡陡谷深,溪流纵横,飞瀑悬泻,有八条溪河向四周分流,形成许多急流险滩。因受地形及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变化多端,年降水量达2600毫米。
' N* {* y; K0 ^. D3 I( W1 Z% G 地处中亚*热带的梵净山,森林植被基本上保持自然状态,古老而特有的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从山顶到山下有五个垂直分布带,堪称是古老的动植物园。以花朵美丽著称的珙桐,是起源于第三纪的孑遗植物,满树白花形同鸽群栖于枝头,被誉为"中国鸽子树",这里有十几个成片分布区;此外,鹅掌楸、金钱槭、钟萼木、香果树等珍稀植物也所在多有。梵净山素有"药材宝库"之称,已发现的药用植物如杜仲、厚朴、黄连、天麻、防风、穿心莲等达500多种。
8 s# w" W6 [. I1 K Y6 z- c 在这座天然的绿色王国里,栖息着多种珍禽异兽,有鸟类170多种,兽类57种。最引人注目的是黔金丝猴,栖息于海拔1500-19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中,其产地在地球上可谓"只此一处,别无分所",是我国特产的三种金丝猴中分布范围最小、现存数量最少的一种。它通体披满银灰色的毛,故又称"灰金丝猴",以两肩之间一个明显的白色纹斑而有别于其它两种。其它的珍稀动物有云豹、熊猴、毛冠鹿及金鸡、白冠长尾雉等;在溪河源头还有两栖动物大鲵。
0 S& [# c9 \8 K+ i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建于1978年,面积41900公顷。在这块神秘的宝地上,奇妙的景观、幽深的环境和特有的风貌,汇集成一种难以抗拒的诱人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和科学工作者前来观赏、探索、揭开它那深邃的奥秘。
6 e' s: P/ O6 J6 l% N% F& i& H G* A+ I; [+ e6 ^( U: g- x* D1 D, N, l
梵净山黔金丝猴介绍4 U6 C3 z( M3 s6 |( ~* D
8 p8 \! M, Q6 X) i
7 I8 p# B. n$ p2 a4 D3 S: @
(梵净山旅游网)黔金丝猴又叫灰金丝猴、白肩仰鼻猴。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仰鼻猴属。是一种较大的猴子,体重可达15公斤。它的鼻子非常奇特,一般猴子鼻孔向下而它仰天朝上。 黔金丝猴体灰色,两肩之间有一明显的白班。世界上仅分布于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K6 o: i7 t E& s
黔金丝猴又叫灰金丝猴、白肩仰鼻猴。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仰鼻猴属。是一种较大的猴子,体重可达15公斤。它的鼻子非常奇特,一般猴子鼻孔向下而它仰天朝上。
. u- p3 L3 H$ j# i( R 黔金丝猴体灰色,两肩之间有一明显的白班。世界上仅分布于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不多,非常珍贵,已列为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是世界上濒危物种之一,被称为“世界独生子”。据最新资料目前梵净山大约有800只。/ n7 m3 Q# s5 b* q/ W
黔金丝猴主要生活在气温适宜、向阳而且果木茂盛的林区,它们爬树灵活敏捷,活动在高大乔木的树冠层。站在树叉上,向周围观望窥测,或悠坐树枝上,嬉戏休息,或跳跃树冠间,摘吃鲜嫩的树叶。
0 `! f- s3 o/ _' G. `* W2 l' E8 T 黔金丝猴喜欢结群活动,每一群几只到几十只不等。它们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一般每天更换一次活动地点,有规律的巡回迁徙。它们活动时,散布面积较宽,约有1.5—2公顷,两只猴子间最远距离200—300米。在一棵树上可以见到一只或几只,最多见到一棵树上聚集30多只猴子。它们在树上坐着、走动、攀爬、跳跃,不时还发出叫声,斗殴追逐,看起来到处的树都在摇动,似乎满山都是猴子。它们坐着时,尾巴自然下垂,不时轻轻的摆动;跳跃起来时,尾搭树枝,2、3米的距离一跃而过,从高往低还可以更远,最潇洒的动作则莫过于单臂抓住树枝,以悠荡的方式前进。
0 p- }7 [# @& H- x6 `2 m 黔金丝猴正常活动下叫声圆润细长,好似人隔山相喊的“哦—嗬”声,显得悠闲自在;斗殴打闹时声音粗狂洪亮;发现异常情况时,其中一只公猴会发出特有的警报声。黔金丝猴生性机敏,对异常的响声特别敏感,梢有响动,立刻逃跑。2 z+ e% n: f- W* \: W0 D! F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英国生物学家汤姆斯来梵净山考察,给梵净山仰鼻猴命名为黔金丝猴。
, ?/ k/ c3 G* f0 p9 e3 ~ 1963年4月西南动物研究所一行8人来梵净山考察,发现已灭迹60余年的黔金丝猴成群活动,向社会发出呼吁要求全力保护黔金丝猴。* v8 u7 u6 B8 S# R! o
1986年8月两只金丝猴失群下山,被山麓农民任某某火枪打死,任某某被判刑2年。同年10月,联合国第九届人与生物圈计划协调理事会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 P% Z3 ?# j9 ^" s f' v
2005年9月一只金丝猴走散到山麓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罗场乡,被印江干部群众救助后送到黑湾河保护站。
8 Y) G5 _0 H; R0 w1 |; }4 h. O" t5 X: t4 d% b9 I
7 W0 J5 c! X8 l5 m& o- g
% ?6 W! U& d3 x! @$ b梵净山珙桐: J# a6 T% w' H9 j$ W/ o5 O
! ?5 B6 i- m/ X* d% v
& \, ~/ u, Q0 E) L) C
4 U0 i K1 h' t* G( T
(王志祥)地处黔东北的梵净山脉,海拔2570米,层峦叠嶂,原始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是一个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重要价值的植物40多种,最重要、最特殊的为珙桐林。珙桐在梵净山有2000多亩,沿山林四周有十一个分布片,面积最大的小黑湾和淘金河两个片,其面积都在200亩以上。因此,梵净山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而其中珍稀动物黔金丝猴和珍稀植物珙桐,又是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更重要的保护物种。4 X: |9 V, S! R7 U' I0 {
珙桐,隶属于珙桐科,珙桐属,为我国特产的单型属植物,起源古老。据植物学家考察研究,珙桐是距今6000多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的孑遗被子植物,是200多万年前冰川南移时期的“幸存者”,被中外植物学界称为“活化石”。
2 A- L* I$ e7 u 珙桐在梵净山多生长在深沟峡谷两侧,距沟底水平不超过200米,有的甚至分布于沟底,虽经山水冲刷,根部裸露,但它仍能将其根系穿越岩石缝隙正常生长。在生长区因温凉、潮湿、降雨量大,常有云雾笼罩和细雨等条件而长期保存下来。珙桐每日承受日照大约比同纬度地区其它植物要短两小时左右。所以其珙桐林均分布于梵净山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上限为海拔1800米,下限为海拔1000米,较为集中区海拔为1300——1400米地带。
7 [6 {% A& n( y2 X* o3 F 珙桐树高大挺拔,花色洁白,苞片如鸽子的翅膀,花序如白鸽的头。开花时节,山风吹来,满树繁花犹如成群白鸽汇聚枝头,各具丰姿,故又叫“中国鸽子花”。
- C2 I0 `. o5 ^" ~) K 梵净山是我国珙桐林特殊集中分布的唯一地区,也是国内外较为重要的种源地。过去,由于各种原因,珙桐林遭到一些破坏,有不少数量的珙桐大树被砍来烧炭,有时引种不注意资源保护,以致某些珙桐林下的幼树挖取殆尽。近几年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有关科研人员在植物学家的指导下,正在对珙桐的生活、生态、引种、驯化以及天然珙桐林的数量、质量、群落、保护、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他们曾五次攀越梵净山,经历了一百五十条山脊河谷,穿越过连绵不断的原始密林,对区内珙桐林的生存环境和分布、珙桐林的组成和结构、珙桐的个体生长与发育、珙桐林的演替更新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撰写了《梵净山的珙桐林》、《梵净山珙桐林的保护》、《梵净山珙桐的经营利用措施及建设》等多篇科学论文,受到了国内植物学界的好评。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室技术人员还根据珙桐林的特点,在其自然条件下,选择了两片不同群落的珙桐林,进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试验,初步取得一些经验和成效。五年来盘溪试验场对珙桐进行人工引种育苗扦插枝条繁殖试验,已获得成功。据统计,省内外已有二十三个单位和个人向试验场购珙桐苗4700多株,本省六枝特区先后于1983年和1984年购盘溪试验场珙桐苗1500多株,并邀请了试验场技术人员前往作栽培技术指导,管理局同时在这里作扩大移植试点。梵净山珙桐引种育苗移植已在六枝特区花园中长势良好。国内十八家植物园、公园、林业院校等单位,几年来在管理局引种2100多斤,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梵净山珙桐林在这些地方已茁壮成长。
1 H9 z; v* l$ o R P- ~1 B
. x" M# K: i4 [( \3 C3 `“黑叶猴王国”麻阳河发展生态旅游! m5 S, T3 \) S) U2 G
转自:贵州旅游在线, ^! f, o9 {2 F/ z' K) F
/ k( S1 i1 W$ ]+ {! ?* f
v8 \1 Z. H J' z8 Q8 r5 x& f
; H4 F D3 `& v9 P9 g
梵净山景区附近的麻阳河是乌江西岸较大的一级支流,位于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其下游凉桥至暗溪段又称暗溪河,麻阳河发源于德江县何家寨纸房沟,从县西中寨乡大坪上村入境,流经黄土乡,在思渠镇暗溪注入乌江。' S* _) |/ z. B i, g; [# p `+ ?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娄山脉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总面积31113公顷,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物种丰富,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动植物近50种,特别是分布有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黑叶猴76群730只,居全球之最,有“黑叶猴王国”的美誉。保护区自然景观独特,森林生态系统完好,自然风光旖旎,具有“险、奇、幽、秀、壮”的特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6 V$ E" I; h6 m5 B9 k# Y, z! @
近年来,沿河县、务川县、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均围绕着保护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但由于行政体制、机制上的制约,导致资源割据、各自为政,往往是“你唱你的戏,我搭我的台”,不但造成资源、资金上的浪费,甚至还互相牵制、互相妨碍。; I( Z7 {7 P: k; S$ k) d/ o5 a
为了整合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消除行政壁垒,理顺旅游开发机制,形成统一市场,共同打造麻阳河生态旅游品牌,经沿河县政府提议,2010年7月5日,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总规协作会议在务川县召开。沿河自治县常务副县长李云德,务川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邹小莉,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赵明书以及沿河务川两县旅游、林业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 r R$ l1 J& ~- L 沿河自治县常务副县长李云德认为,“建立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保护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是麻阳河保护区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他表示,沿河主动出击,加强与务川及保护区管理局的合作,建立完善三方协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发麻阳河保护区旅游资源,联袂打造“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品牌,形成“资源互补、市场共育、利益共享”的发展格局。. `, t+ W! Z4 }' S ~+ i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地处沿河务川两县接壤处,真正称得上是‘一山孕育黑叶猴,一河挑起两民族’”务川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邹小莉说,“作为务川而言,积极参与麻阳河保护区旅游开发,不但能够丰富旅游内涵和看点,还能够拓宽旅游线路,壮大旅游市场。相信通过三方携手,一定能够培育好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精品。”3 v+ h; a6 e" Y
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赵明书表示,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有其特殊性,既需要管理部门的合理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参与、支持、协作。建立三方协作机制,在全省林业系统七个自然保护区中首开先河,有利于消除行政壁垒,促进保护区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有序开发,避免恶性竞争、相互拆台;有利于整合资源,打造旅游精品,进而壮大保护区自身财力,更好的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6 N9 e8 I; _8 S O8 O. f 会上,建立了三方协作机制,成立了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领导小组,由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任组长,沿河务川两县分管旅游副县长任副组长,两县相关部门与乡镇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有关问题。会议初步审查了《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按照“保护优先”原则确定了规划定位、规划区域、功能分区、产品培育、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问题,落实了总规编制经费三方分摊比例,明确了今后旅游收益分成。会议明确由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按照三方意图,立即组织开展《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构建起麻阳河保护区旅游开发基本格局,为麻阳河保护区旅游整体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5 \! Y/ I }+ `# u7 F
7 {3 l- X* g7 P: j# L
/ ~# x0 j; m) M. V* i ^) `5 c%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