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6-20 20:42 编辑
& t) v# t* T1 U4 V( A; _. f0 C* E
青城山
9 H, o( e y! D! [" W$ O4 e; }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在四川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九寨之奇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5 k a' `, X! _$ ^4 V
. Y& [1 H; [8 C
& d) O! s. j- j; n B
# g" x' k2 R" t) a$ G- A( `+ l
. P. H5 P( y' l6 q# r7 D- j h+ d b
9 |! ^0 q' `1 H# `- e9 [7 H
' @1 B# a: x, L0 M" Y4 S$ n
: Q% _, t3 ~* f+ L" x7 Q4 S( n
1 F! G/ i# X# w# }
) e/ m" `- }+ `; B* O
! m7 G4 M: k# h( L
; N# W" G' v& C7 y& O 世界遗产:青城山-都江堰
0 l* _! U, g5 h( H
: x' c4 P2 R! y& P3 c, b/ l# R
英文名称: Mt.Qingcheng and Dujiangyan
4 |( Y( W7 ]8 a* V. j" `7 A5 A+ Z 2000年11月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b( v0 S: O% D# }$ x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 。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李二郎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M3 n3 @( S5 A( f& \3 X
8 g1 a& ?: [/ o" J
% _2 Q/ b9 m+ b+ {
0 N9 @% i% y0 g* C0 p1 d/ s, J$ r7 X
( i0 V* ^; c0 T' v5 g- Q& p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宝瓶口引水口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 v ?/ a. o5 _) |4 U& | 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 v5 O/ y1 o* a1 Z
5 `/ n+ k7 [/ ]$ W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 a' d) M, C$ e' c) m0 X0 } 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称为"离堆"。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 [5 q0 I" I
8 z ]6 c: d% I1 A2 ?, f$ t9 q
, P" v1 F+ P& A
7 J. Q$ v0 s- j4 N/ ?. g! P
, l& g& F; n; y9 A
* i d. A: H$ t! i: r
竹笼
1 _* l4 B" V& p- R3 x$ v 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跋山涉水,对岷江沿岸的地形和水情作了详细的访问和考察,制定施工方案,想方设法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修堤筑堰调节水流的时候,采用什么材料又成为一个难题。开始,人们把鹅卵石搬到江心,堆砌成一条堰。这样做,虽然能起到分洪作用,但过不了几天就被江水冲垮了。李冰他们又改用大石块,但大石块在江心仍被洪流冲撞得摇摇晃晃,不能稳定下来,用大石块也不行。用铁铸成的挡水材料,江水给冲得无影无踪。经过探索改进终于建起了一座堤堰,没来得及庆祝,一场山洪下来,堤堰荡然无存。李冰父子苦恼和沮丧地在岷江上游不断巡查思考。为了解决材料这个问题,李冰父子又约同几位老乡,去岷江上游察看水情。他们沿途看上山上到处长着碗口粗细的竹子,许多住房就用竹子做梁做柱,家用器具大都用蔑片编成。又看见山溪里放着一些竹笼,里面泡着要洗的东西。溪水虽然很急,但竹笼却冲不走,妇女们欢快地在那里洗衣服。这些现象,使李冰联想到把竹子编成笼装卵石来筑堰。李冰的这一想法是很有道理的。成都平原因为是冲积地带,地面很松软。如果用鹅卵石直接堆砌,松散的卵石经不起水的冲击;如果用大石块筑堰,地面不能负荷,往往下沉或使堰体断裂。笼装卵石,层叠堆垛,互相连接,可以免除堤埂断裂的缺点,而且卵石之间有着适当空隙,可使水缓慢渗出,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也就减少堤堰崩溃的危险。李冰向大家说明了这个打算后,大家都觉的这个办法既巧妙又合理,也易于办到。于是大家编好一批竹笼,装进鹅卵石进行了实验。 4 U/ @8 C/ U1 d$ X" @
实验最终成功,加长加粗的竹笼投进急流里,非常稳当,水一点也冲不动。竹笼之法,后来在都江堰工程中普遍采用,发挥了很大作用,人们用它筑成了拦水坝、护堤岸、分水堤、分水鱼嘴等。 都江堰工程设计巧妙合理,建成后一直发挥着分洪减灾和引水溉田两大作用,为成都平原带来了繁荣和兴盛,人们对此大加称颂。
! X4 \/ }8 p, a% `$ e" ^
, H6 ^/ w i/ o; L! ~+ R: V 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工程的开凿者——李冰父子的祀庙,在岷江右岸的山坡上。祀庙背山面水,环境幽静,原来是纪念蜀王的望帝祠,后改为祀李冰父子。宋代之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所以称为“二王庙”。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是清代重建。二王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还有李冰和儿子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可以供游客喝茶。二王庙香火鼎盛,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至26日,都会在这里有庙会活动。3 T) d2 @" K% _! w! E" i
4 j! d2 D0 l; n( p5 f 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最早称绳桥或竹滕桥,这与它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
. [2 f! [$ V9 o7 V
; \! f2 w5 [' M" V
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G6 U" m( R8 D; R) ?7 w( N
都江堰旅游得天独厚,有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人间仙境”--龙池国家森林公园,有道教名山--青城山,还有星罗棋布的诸多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和现代化娱乐设施,地理位置优越,距成都仅48公里,国道213线穿行而过,是从成都前往黄龙、九寨沟的必经之路。
7 m% V0 ~! C* D1 h% V1 |% G o8 y 四川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誉,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为邛来山脉的分支,北接岷山,连峰北绝,山林青翠,景色青幽。城外诸峰环绕,山上树木茂盛,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覆地,群峰环抱,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原始华美如世外桃园。
0 ~- I4 s6 ^+ L; H7 o8 C% r; d 城山是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地质构造复杂,奇峰叠嶂、幽谷深潭、古洞苍岩纵横其间。这里属中亚*热带四川盆地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量多,湿度大,常为云雾笼罩,满山林木葱茏,四季青翠。山上花卉资源丰富,观果、观叶植物繁多,盛产野生药材,在追求质朴、崇尚自然的道家眼中,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是一处洞天福地。这里的道观亭阁多藏于绿荫丛林之中,或隐或现,意境幽深。青城山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幽古清雅博得“青城天下幽”的美称。8 q/ Y @/ }7 F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山路旁小亭遍布,主要风景名胜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上清宫等。建福宫是游山的起点,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气度非凡,现尚存二殿三院。宫前有一条清溪,四周古木葱茏,环境幽美。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天然图画西距建福宫一千米,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这里苍岩壁立,云雾缭绕,绿树交映,游人至此,如置身画中,故名“天然图画”。
; m# }; L3 @4 ]5 l! k9 D$ C9 P 距天然图画西两公里处有青城主庙——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天师洞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致,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附近有三岛石、洗心池、上天梯、一线天等名胜。
$ F8 {: c5 t" |2 z: F 出天师洞,过访宁桥,是祖师殿,北面有朝阳洞、上清宫。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 { ]9 v2 d7 e. h
' ?, C" z7 h0 |!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