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93|回复: 15

道教四大名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6 10: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6-20 20:29 编辑 2 J" ?% j4 A1 m

6 B+ C* q" k9 H  x2 [  转自:地理中国
5 n+ W3 [2 X& a& K0 c  四川的青城山与龙虎山(江西)、武当山(湖北)、齐云山(安徽)合称道教四大名山。
2 Z3 P  \$ Q- B: v5 W  t: ^& S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为中国汉族固有的宗教,由张道陵(汉初名相张良的八世孙,一说九世孙)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第一代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 b9 E8 x& Q* ~' @ hms008.jpg 7 ~5 V8 l9 f; o! Z# \9 b8 Q, M- ~# u
zdl3f4.jpg
' }( [6 g7 Q% K+ A* y$ u/ r9 N zlzhuan.jpg ; {% s( _5 I1 z! |" x/ L
- @& M! w$ x5 C& }$ M

* i% `& _0 }5 Q' h' i. k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0 銀子 +5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50 + 50 图文并秀,道心依依.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6 10: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7-16 10:38 编辑
; E+ F3 o- Q6 {8 E. R4 B1 C8 [
6 O! u2 A$ \6 x" `9 E1 m. {  {% W- R  龙虎山
( [) ^9 q: d: X  V0 H/ @6 P- l  道教第一仙山江西鹰潭龙虎山。0 f6 A3 j% q0 s( i% D
lhs115.jpg
9 b9 t4 ?5 |( I) ^ lhs015.jpg ) E* r) i( C, A* w, j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东汉中叶,张道陵于江西鹰潭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P9 I3 e- Q0 ?, K5 G7 `" b
  龙虎山风景区获得的荣誉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丹霞”中的一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整个景区面积220平方公里,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第一仙山。# z8 M8 s. h# _3 q9 z2 t) v
  整个景区规划面积320平方公里(其中,龙虎山景区管委会管辖范围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包括上清宫、正一观、仙水岩、应天山、马祖岩、洪五湖六大景区,景区内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是龙虎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三大特色。 《水浒传》开篇重笔描绘的龙虎山位于市南20公里处,是道教发源地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世家”的世居之地,号称“中国道家第一山”。龙虎山以其道家祖庭、丹霞地貌、春秋战国大型崖墓群珠壁联合为特色,在全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独树一帜。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张天师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所以鹰潭又称为“道都”。2010年8月2日,龙虎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
& u; n, j; Z! `5 o& k  龙虎山风景区是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中心推荐的中国丹霞,是2010年中国唯一申遗项目。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虎山已经成为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2009年龙虎山还入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景区”金奖!! @) x, g, Y0 i
  上清宫、天师府相继赐帑营建,规制宏大壮丽。四方道徒云集龙虎山,成为道家之总会,不少道士各择仙乡胜境自建院观,以为修*炼之所,道教建筑遍布龙虎山区,曾有十大道宫,八十一道观,三十六道院。“观宇整饬,飞甍丽栋,映掩山水;崇台邃阁,缭绕山林。”上清溪两岸的奇峰、崖墓,也都被蒙上道教神秘面纱,
! q, {( M3 y" D# o5 ~  染上仙气,被称为“仙岩”、“仙棺”、“仙人城”、“神仙窟”,引得天下文人学士、达官贵人纷至沓来,既谒龙虎福地,亦兼探奇揽胜。元吴澄(1249-1337)《仙岩玄禧观记》载:“川流中贯,风帆上下,探僻探怪者时时而至。昔陆文安公(陆九渊)偕文学士七十八人游览,留其名氏。”78人“组团”泛舟游仙岩,可见宋时这里已是游览胜地。
$ i4 f. h: g) z$ f( {  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处所,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建筑群,坐落于上清古镇中部,背靠西华山,南对琵琶峰,门临泸溪河,依山带水,气势恢宏。府内豫樟蔽目,鸟栖树顶,环境清幽,恰似仙境。作为道教领袖的私第园林,在中国绝无仅有。
7 X1 D2 q9 ~6 N1 }3 H( K)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楼主| 发表于 2013-7-16 10: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齐云山7 a9 L* [) |+ s) L/ H
  齐云山又名白岳、云岳,位于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海拔1000余米,面积60多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齐云岩得名,以幽深奇险著称。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涧及其他许多洞泉飞瀑,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誉。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宝庆二年(1226)建佑圣真武祠,成为道 教中心。明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赐山额,以后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虚殿、无量寿宫、文昌阁等著名道观。以后游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余处。齐云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J6 L0 E$ p; N; E- L9 j+ r' x2 F
qys025.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楼主| 发表于 2013-7-16 10: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6-20 20:42 编辑
& t) v# t* T1 U4 V( A; _. f0 C* E
  青城山
9 H, o( e  y! D! [" W$ O4 e; }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在四川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九寨之奇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5 k  a' `, X! _$ ^4 V qcs012.jpg
. Y& [1 H; [8 C qcgc3806.jpg & d) O! s. j- j; n  B
qcs212.jpg
# g" x' k2 R" t) a$ G- A( `+ l jfgti0.jpg . P. H5 P( y' l6 q# r7 D- j  h+ d  b
tsdi0.jpg
9 |! ^0 q' `1 H# `- e9 [7 H tsdi1.jpg
' @1 B# a: x, L0 M" Y4 S$ n xssp0.jpg
: Q% _, t3 ~* f+ L" x7 Q4 S( n sqgti1.jpg 1 F! G/ i# X# w# }
jfg0ti.jpg ) e/ m" `- }+ `; B* O
jfg1ti.jpg ! m7 G4 M: k# h( L
jfg2ti.jpg
; N# W" G' v& C7 y& O  世界遗产:青城山-都江堰
0 l* _! U, g5 h( H qcs112.jpg : x' c4 P2 R! y& P3 c, b/ l# R
  英文名称: Mt.Qingcheng and Dujiangyan
4 |( Y( W7 ]8 a* V. j" `7 A5 A+ Z  2000年11月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b( v0 S: O% D# }$ x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 。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李二郎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M3 n3 @( S5 A( f& \3 X
qcs312.jpg 8 g1 a& ?: [/ o" J
qcs412.jpg
% _2 Q/ b9 m+ b+ { lbs15259.jpg 0 N9 @% i% y0 g* C0 p1 d/ s, J$ r7 X
lbs05259.jpg
( i0 V* ^; c0 T' v5 g- Q& p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宝瓶口引水口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 v  ?/ a. o5 _) |4 U& |  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 v5 O/ y1 o* a1 Z

5 `/ n+ k7 [/ ]$ W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 a' d) M, C$ e' c) m0 X0 }  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称为"离堆"。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 [5 q0 I" I
qcgc3816.jpg 8 z  ]6 c: d% I1 A2 ?, f$ t9 q
, P" v1 F+ P& A
qcgc3826.jpg
7 J. Q$ v0 s- j4 N/ ?. g! P qcgc3836.jpg , l& g& F; n; y9 A
qcgc3846.jpg * i  d. A: H$ t! i: r
  竹笼
1 _* l4 B" V& p- R3 x$ v  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跋山涉水,对岷江沿岸的地形和水情作了详细的访问和考察,制定施工方案,想方设法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修堤筑堰调节水流的时候,采用什么材料又成为一个难题。开始,人们把鹅卵石搬到江心,堆砌成一条堰。这样做,虽然能起到分洪作用,但过不了几天就被江水冲垮了。李冰他们又改用大石块,但大石块在江心仍被洪流冲撞得摇摇晃晃,不能稳定下来,用大石块也不行。用铁铸成的挡水材料,江水给冲得无影无踪。经过探索改进终于建起了一座堤堰,没来得及庆祝,一场山洪下来,堤堰荡然无存。李冰父子苦恼和沮丧地在岷江上游不断巡查思考。为了解决材料这个问题,李冰父子又约同几位老乡,去岷江上游察看水情。他们沿途看上山上到处长着碗口粗细的竹子,许多住房就用竹子做梁做柱,家用器具大都用蔑片编成。又看见山溪里放着一些竹笼,里面泡着要洗的东西。溪水虽然很急,但竹笼却冲不走,妇女们欢快地在那里洗衣服。这些现象,使李冰联想到把竹子编成笼装卵石来筑堰。李冰的这一想法是很有道理的。成都平原因为是冲积地带,地面很松软。如果用鹅卵石直接堆砌,松散的卵石经不起水的冲击;如果用大石块筑堰,地面不能负荷,往往下沉或使堰体断裂。笼装卵石,层叠堆垛,互相连接,可以免除堤埂断裂的缺点,而且卵石之间有着适当空隙,可使水缓慢渗出,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也就减少堤堰崩溃的危险。李冰向大家说明了这个打算后,大家都觉的这个办法既巧妙又合理,也易于办到。于是大家编好一批竹笼,装进鹅卵石进行了实验。         4 U/ @8 C/ U1 d$ X" @
  实验最终成功,加长加粗的竹笼投进急流里,非常稳当,水一点也冲不动。竹笼之法,后来在都江堰工程中普遍采用,发挥了很大作用,人们用它筑成了拦水坝、护堤岸、分水堤、分水鱼嘴等。 都江堰工程设计巧妙合理,建成后一直发挥着分洪减灾和引水溉田两大作用,为成都平原带来了繁荣和兴盛,人们对此大加称颂。
! X4 \/ }8 p, a% `$ e" ^ qcgc3856.jpg
, H6 ^/ w  i/ o; L! ~+ R: V  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工程的开凿者——李冰父子的祀庙,在岷江右岸的山坡上。祀庙背山面水,环境幽静,原来是纪念蜀王的望帝祠,后改为祀李冰父子。宋代之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所以称为“二王庙”。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是清代重建。二王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还有李冰和儿子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可以供游客喝茶。二王庙香火鼎盛,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至26日,都会在这里有庙会活动。3 T) d2 @" K% _! w! E" i
w2timg.jpg
4 j! d2 D0 l; n( p5 f  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最早称绳桥或竹滕桥,这与它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
. [2 f! [$ V9 o7 V alq0timg.jpg ; \! f2 w5 [' M" V
  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G6 U" m( R8 D; R) ?7 w( N
  都江堰旅游得天独厚,有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人间仙境”--龙池国家森林公园,有道教名山--青城山,还有星罗棋布的诸多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和现代化娱乐设施,地理位置优越,距成都仅48公里,国道213线穿行而过,是从成都前往黄龙、九寨沟的必经之路。
7 m% V0 ~! C* D1 h% V1 |% G  o8 y  四川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誉,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为邛来山脉的分支,北接岷山,连峰北绝,山林青翠,景色青幽。城外诸峰环绕,山上树木茂盛,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覆地,群峰环抱,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原始华美如世外桃园。
0 ~- I4 s6 ^+ L; H7 o8 C% r; d  城山是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地质构造复杂,奇峰叠嶂、幽谷深潭、古洞苍岩纵横其间。这里属中亚*热带四川盆地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量多,湿度大,常为云雾笼罩,满山林木葱茏,四季青翠。山上花卉资源丰富,观果、观叶植物繁多,盛产野生药材,在追求质朴、崇尚自然的道家眼中,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是一处洞天福地。这里的道观亭阁多藏于绿荫丛林之中,或隐或现,意境幽深。青城山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幽古清雅博得“青城天下幽”的美称。8 q/ Y  @/ }7 F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山路旁小亭遍布,主要风景名胜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上清宫等。建福宫是游山的起点,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气度非凡,现尚存二殿三院。宫前有一条清溪,四周古木葱茏,环境幽美。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天然图画西距建福宫一千米,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这里苍岩壁立,云雾缭绕,绿树交映,游人至此,如置身画中,故名“天然图画”。
; m# }; L3 @4 ]5 l! k9 D$ C9 P  距天然图画西两公里处有青城主庙——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天师洞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致,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附近有三岛石、洗心池、上天梯、一线天等名胜。
$ F8 {: c5 t" |2 z: F  出天师洞,过访宁桥,是祖师殿,北面有朝阳洞、上清宫。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 {  ]9 v2 d7 e. h
' ?, C" z7 h0 |! Y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楼主| 发表于 2013-7-16 10: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7-19 09:44 编辑 ) O% |/ r: f( @" ?
+ ]/ z; Z7 S% C7 i+ G2 R6 w/ P9 i
  武当山3 A* R, R& I/ m& F+ L2 O6 v6 c' T
wds0fa.jpg
! g7 i/ I9 n, u" } wds1fa.jpg
+ e( t+ a8 J* x% C( x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部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方圆400公里,东邻襄阳市,西接十堰市(新兴的汽车城),背靠神农架林区,面临丹江口水库,是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台以及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北宋书画家米芾曾赞武当为"天下第一山"。这里既是道教名山之一,又是武当拳的发源地,丹江口水库之滨的玄武门(石雕牌坊),坊额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笔"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门西一公里处,有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宫,是纪念武当拳的创始者张三丰的。天柱峰顶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群。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 余吨,英姿魁伟。还有铜铸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侍立两侧,十分壮观。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  n9 R0 J# R7 K# q/ G
wds3fa.jpg $ n6 ?3 _' V4 h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
# u5 T# E6 \& u7 V6 N1 D' v7 x9 a1 F) Q( ^' [9 o
wds2fa.jpg 3 Q' F& L7 Y7 x3 o0 V
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u+ `' b" E0 G+ f( h- n. H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 t% v) p* Y2 S& j- _  ~6 d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 b3 \4 i, y, a

! h0 y/ _: R4 e8 w6 n% G, f wds4fa.jpg ) g* Z0 q5 y2 k: K
    概 况
* |+ D8 a  F& M! g& G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武当山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诸山之上。武当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围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环绕,风光旖旎,气势宏伟,被世人赞为“万山来朝”。8 {: w; M: J' ]& y& `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武当山建筑群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以八宫两观为主体的庞大规模。5 P; D2 s  O# M3 ~$ D& x
    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遗产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 B. f- y% S6 m) v/ q
    太和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包括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太和宫主要由紫禁城、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组建筑在悬崖峭壁上城墙,环绕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顶。古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于主峰前的小莲峰上,殿体全部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 j% ^" C9 p+ S, r3 f* i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 }2 K/ p7 \; P$ w4 S. L4 Q$ w
2 n6 B6 I0 {% V
wds6fa.jpg
! f- t7 q( W5 x/ X7 o  在武当山让人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金顶,紫霄宫,和道家武功,而是“龙头香”。在南岩宫两仪殿前,上接绝壁,下临深渊,面对金顶,凭空伸出一根长3米,宽45厘米的石柱。柱身雕满云纹,长满青苔,石柱最前端是一龙头,龙头头顶放一石雕精美的香炉。朝拜许愿者,要想上这一炷香,必须,从石柱上走上近三米,上香后,必须倒走近三米。也就是说,这炷香是要用生命去上。据说,已有很多人,上完香,许完愿,却葬身茫茫云海。也许,他们就是在祈祷自己可以在这祥云之中得道成仙。。。。
/ b7 k6 t1 z: m  l db5afcbe.jpg
8 J( F+ R' f7 f  南岩宫下方不远处是有名的天一湖。
5 t8 v+ ?, L7 A( N* Y- Z wds5fa.jpg 9 R, @: X( q& z' _+ J/ V( M( X
    紫霄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道教建筑,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明嘉清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筑式样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
2 \; N- o2 N8 p- h- x wdzx4432.jpg
! |% v; ]2 C2 `$ Q8 g! c    “治世玄岳”牌坊又名“玄岳门”,位于武当山镇东4公里处,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坊身全部以榫铆拼合,造型肃穆大方,装饰华丽,雕刻有多种人物、花卉的图案,堪称明代石雕艺术的佳作。2 X$ n+ l& M+ B7 U( z* K7 Q
czg15521.jpg " |7 d, s( i( P: r' h
朝天宫
* |( Q- c0 D. z; a     上武当山金顶的人,在走过黄龙洞后,将开始一步一登高的路程。虽说这段路林荫蔽日,景致奇特,仍不免让人感到登临的艰难。但也就在这时,人们会发现一片醒目的红墙碧瓦隐在树丛中,这就是建在武当神道上的朝天宫。在朝山进香的人眼里,这里是凡间和天庭的分界线,走到这里,就是走进了天界。武当道教认为,这里是神仙云游观视人间的最低界线,也是凡人登临的最高境地。修道成仙者,将在这里洗浴更*衣,在天兵天将引接下,过三座天门再入南天门觐见真武大帝。因真武大帝任“九天游奕使,三界大都督”,管神鬼之事,所以各路神仙也经常聚集在这里,而后一起去朝拜真武。所以在过去,朝天宫里供奉有众多神仙的塑像,意寓这里已是天界。朝天宫元代已有建筑,明永乐十年又大规模扩建,毁废于清末民初。1991年湖北省政府投资,抢救性修复濒临倒塌的古建筑,修缮面积190平方米。朝天宫前有两通石碑,是李宗仁夫妇登武当山的碑刻。一是“名山观止”碑,碑文记述1939年李宗仁夫妇游武当山的事;二是1939年广西各界慰问出征抗日将士的事迹。朝天宫地势高扬,视野开阔,是攀登金顶的必经之地。经朝天宫有三条登金顶的路,一条在朝天宫后面,因路险难行,现已荒芜。左面一条称为采樵者行道,过去一般为打柴送贷人上金顶所走的路。右边一条称为神道,朝山进香的人都要走这条路。
1 a; G+ @. O8 T0 L, h' L8 | ctg15521.jpg % t" s9 s1 L% I% }$ H; C* s
    此外,武当山各宫观中还保存有各类造像1486尊,碑刻、摩岩题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还有大量图书经籍等,也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
* r+ O8 N( S# M1 F; Y    武当山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在这里还衍生出武当道教、武当道乐和武当武术等文化范畴的精髓,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
* X8 y( h8 ~4 }$ l" v! f    文化遗产
0 l3 a. \, c8 p$ r* v& K$ s* |3 ]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3 _( |" c. a+ N) h; @' j    规划严密,建筑杰出/ W. x8 c0 n0 u. p: x# ^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 T! o% z5 {, Q3 i3 K8 \1 e    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p0 ^* ?# P; p. H3 K" O
    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o/ B0 `; R2 a
    道教建筑之瑰宝6 @# T, W# H3 h8 O& W+ E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d- P* J( c+ Q5 \0 c
    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0 R. B/ m4 X+ S4 p# W    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5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x* A3 j$ v/ s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 Q7 f/ z- Y' S. r  q8 m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5 V8 w9 c+ ^* b* g# K    主要遗产
" i: B8 v; p# S2 z9 H  U9 K2 E& `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宫、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L6 r9 s  ]7 ]; f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l 600 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2 `& A. U4 G6 N+ y. n! z8 m1 M/ l    金殿: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 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E  E& k5 L( B( ~# Z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 @) t8 h4 c$ W1 o2 W  }2 }    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q) Z2 Z' M: J3 d2 a; S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 n" q  C$ R( [; C0 f! a# J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采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J% V& }) c' ?$ X% t7 L- u
    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lO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 k! I4 B' M1 |- V9 B* l    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观门侧开9Jr匝山势建夹墙复道,状如游龙。中轴线上有照壁、梵帛炉、龙虎殿、大殿、太子殿。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前有五云楼,五层楼翼角立柱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一柱十二梁之称。9 ?6 A* I' |: [& ~' B" Q2 X$ U. l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 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1.9米,阔14.5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4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1 Y" Q- J' F2 R! z# z
    此外,在全山各宫观中还保存着铜、铁、木、石各类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图书经籍等,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 R  G  e7 t% z# a0 m% }) D wds7fa.jpg 8 n' J8 j4 ]/ _8 ?. o: Y4 L
wds8fa.jpg + P; i' I' ?) e# d8 q5 [- t/ ^
  武当拳( ]( S6 F3 E& W
  武当拳发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在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上称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一大名宗。武当拳是武当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武当武术徒手运动套路类项目的总称。它是在遵循《易》理,讲求阴阳变化的前提下,以修身养性、修性养命为目的,以技击防卫为假借,以“内功外拳”为本体特征,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刚柔并济、圆转走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传统流派性徒手运动项目。8 S) X6 a2 {+ o/ B6 U- a8 A
+ {! [' p- L: D  }# o  T* `! y
武当山传承道教医药秘方——八宝紫金锭
% s7 s8 A, }3 x6 P8 a8 S  经过武当山道教医药的挖掘整理,称为道教医药秘方的八宝紫金锭被传承。5 X" I& X. ?2 d4 o4 q; Q
  武当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武当道教医药文化有悠久的历史。绵绵八百里武当有2618种中草药,比李时珍《本草纲目》1892种还多762种。历史上,有许多修道者来到武当山,他们不断地收集药物并鉴别药物的种类和性能。有修*炼内丹的,有研制外丹的,还有采制草药者,武当道教医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 R$ X& h. i7 l3 n  武当山俗称:十道九医。在传承中,武当道医曾抱一用108种秘方研制出“八宝紫金锭”,该药治疗小儿高热惊风疗效独特,几百年来盛名不衰。经过后代道医的不断探索,“八宝紫金锭”的应用范围拓展到治疗癫痫、昏厥、伤食、惊风、毒虫咬伤等病症。2 y4 ?5 P% X8 R0 A8 I& G7 v
8bzjd114.jpg
, a0 T2 z0 k/ w! f( B  d7 Q6 t
! ~2 ]" T$ D  T: X+ ~* {9 P6 e武当山道教协会人员展示八宝紫金锭+ L2 M  ]2 v3 E2 ?0 `) K

1 E# _) t2 Q0 i) W7 h 8bzjd10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发表于 2013-9-19 15: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平凉之崆峒山,乃古丝绸之要塞,因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而被誉为道源圣地。未知因何难入道教四大名山之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发表于 2013-9-23 16: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7:57 编辑 8 u7 H+ Z$ i6 @& _+ o

! y, t4 U) n, q1 H+ q谢谢楼主资料。
3 v1 G" B8 z8 T7 I8 o& J南粤罗浮山也是道教名山,听说是道家内丹发源地,不知是否属实?
) k: b2 ?4 b& j& O% n0 f1 f
/ ?7 }+ W$ W/ T( u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发表于 2013-9-23 19: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好蛋兄所记载的道教四大名山的说法认同度有问题,或者是牵强得很!{:soso_e120:}4 q: V8 I" S/ T6 ]. B/ m+ x5 J
倒是佛教四大名山几无争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楼主| 发表于 2013-9-24 14: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名山太多了,挑选“四大”是有点难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发表于 2013-9-25 11: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还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深入人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楼主| 发表于 2013-9-25 12: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对对对。
2 |2 t2 _4 j7 p; i: N还有三山五岳十洲,都与道教有关。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50 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发表于 2013-9-25 13: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9 n$ B  P% z  C4 A2 W0 ~# `* R" i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6 v6 s, y* ~; W4 ~* y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 A/ ?; r  c) J7 ]) v;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 U; T/ ?( o4 e# K; r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 [5 U, y5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1 A) F# _, F8 e% B% p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 H0 K7 G1 B8 p: K- }$ Z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 @/ h0 z6 c  L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M  f( `( R# X8 z; ^; y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3 A, V" i' C- \. ^  w3 N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w1 e- H3 O5 e, N7 T0 B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9 f, T( k. W: S( _. z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0 w4 j9 H  q% A( Q: E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1 p" H, b4 J, c- p: }; p* h. V) W8 i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w, m* A) @) A5 W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 [  M) A: z4 \; Y' F1 y5 y: l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T' l8 M; g) e# g3 o' |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j4 v: O0 O2 `+ O; K# B0 K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9 d7 Q/ m: T& l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O) p8 y  s, [* X4 A/ x! I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 d* t% `4 P  |# q! M别君去兮何时还?
% O7 x# n) H9 Y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u4 \9 o; S/ f4 [/ O: W. }. v5 n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G* T3 U) h# ^3 G% ?- }! o2 j% v2 F2 D. `) s! J. v; a: ^
看看,天台山道气壮阔,薄世俗之佞风也。
* l: f6 S% J2 c& n0 N" v
# J. V# k- Y+ L- H" O4 a$ B2 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发表于 2013-9-26 23: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7:58 编辑
3 {9 I7 f2 M! i0 ~
+ m4 N/ B/ r1 S& D! w+ Z这个“四大”不知是谁诌出来的。3 u" P6 Y- m. ?( x8 T( I) N$ m9 e& C
# a2 M; t- v9 j2 K4 V"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发表于 2013-9-28 0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B5 _( S* D# {! e9 n+ s) P+ L. d$ V应该是原作者因为有佛教四大名山,故凑合了道教四大名山吧!
" m# J, x: R1 }) {, S" W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发表于 2013-9-30 10: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7:58 编辑
* \. E: U: d$ X; d: p0 F8 L4 ?% C8 G" Z+ t
看来还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深入人心。[/quote]1 J& k/ K8 s* ?/ x, C
冷淡了张角。。除了官家认可的别有洞天和福地阿房可以麻醉教化道民,以免反者道之动。
3 D% l4 p! }* ^张陵恐怕原本就是坟墓,造*反起义死后不得留名被道士膜拜才更名张道陵,然后变成*人名。+ a0 S7 P5 W; }& v9 s! B
! M* L; z# P  r, k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发表于 2013-10-13 08: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15#:
! o2 y' Q  Q- E, q2 C名人成功前是常人,成功是一门人生的艺术,时人或后人为其歌*功*颂*德甚至添油加醋也是人性的习惯使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