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14|回复: 17

[先秦诸子] 坤以简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4 10: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坤以简能

    《系辞》是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乾元,万物资始,始,这是万物存在的前提,也是依据。而前提是不需要证明的,它当然存在,没有道理可讲,不用讲道理,自然容易。而这个乾元,儒家另一个说法就是天命。老天创造也就创造了,没什么理由。天命的体现,就是“人心”、“道德”。这就是儒家的道德目的论。

    坤元,万物资生,生,生生不已,就是存在。而存在的规则,就是“厚德”,这个厚德,不是法律的规定,不是科学的知识,因为那些是外在的他律。儒家讲厚德,从自己的内心找,叫自律道德,孟子叫做良知,其有四端。也就是“天心”。圣人,就是代天地立命的,使我们与天合一。由于这种德性与天自来,需要我们发觉显现,所以烦琐的技术和知识是不管用的,要靠修养得来,这就是简。

     研究儒学,认识不到“坤以简能”的,都不是儒家。

     何谓“简”,简单也,最简单的也是最终极的、最后的。

    何谓“能”,善也。不是靠逻辑、推理和归纳,而靠的天地人心,是良知,王阳明说舜不告而娶,武不葬而征,就是善,大善。这个善是直指的,是天地立命的依据。

     坤卦,就是顺,这个顺,当为顺天之命,而天命在我们内心观照,就是良知。

    所以六二,才说: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就是说,在世界中,在社会中,秉持着率直、方正的大道,不死守苛烦的知识和制度制约,也能够无往不利。

     这就是简单。简单是行而上的,只有在思维的更高层次上才能找到简单,不是机械的1+1=2就是简单,不是什么都没有就是简单。只有追溯到根源的东西才简单,就是指高度概括性的,抽象化的、哲学化的根源才是最简单的,而不是一个个事物的比附和排列。用易经的话,宇宙守成的规则就是顺,顺天之道,用心来观照。

     这就是从孔子、到思孟、到程朱、以至王阳明一以贯之的道统,也是易传哲学的基石。

     这个理论,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看,肯定是唯心主义,至于陆象山简直就是主观唯心主义,我心即宇宙,说白了就是除我之外,其他一切都不存在,如果他存在的话,那也是我感知了,他才存在。

     但是理学和贝克莱的不可知主义还不相同,理学认为,圣人是能够体察世间一切万物的,所谓仰观附察,类万物之情,圣人是天的代表,是为天地立心的,我们可以把“天”理解为宇宙运行的规律性的本体,这个东西存在但没有神化,这就是中国哲思厉害的地方。

     只要我们内圣外王,发觉心的良知,我们就可以和圣人一样,通晓万物之情,而这个工夫,首先要诚意,然后是格物,最后才能至知,得到正确的认识。

     这就是儒家心学的工夫,来源于孔子的天命观。所以说孔子是理性的哲学思维,没有巫筮神秘主义的羁绊。所以孔子说不占而已矣。这种观点对错与否,我们可以放到一边,但孔子给中国人找到了一条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理性之路,而不是限于宗教神学,这个功劳是很大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5 11: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靠逻辑、推理和归纳,而靠的天地人心”
此句大错!如此发展只能成腐儒!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逻辑、推理和归纳是一切道学的基石。失此,汝不过是本末倒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12: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有逻辑、推理和归纳的学问吗?如果有,其人其文请列举。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这个不可识的“道”又是什么呢?

周易哲学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呢?是什么东西让古代人对此深信不疑呢?

古代的“天、地、人、心”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其与康德的“道德的直觉”有什么分别?

请希夷生先回答一下这几个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5 13: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3-7-25 12:20
中国古代有逻辑、推理和归纳的学问吗?如果有,其人其文请列举。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

中国古代有逻辑、推理和归纳的学问吗?如果有,其人其文请列举。
诸子百家皆是!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这个不可识的“道”又是什么呢?
“不可识”是人对“道”的直观描述!“道”可明而不能言,称之为“不知”!

周易哲学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呢?是什么东西让古代人对此深信不疑呢?
逻辑!因为符合逻辑所以古代人对此深信不疑!

古代的“天、地、人、心”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其与康德的“道德的直觉”有什么分别?
天地-逻辑,人-推理,心-归纳。外国人的书没看,所以后面这个不能回答,抱歉!


心是如何形成?
老子曰: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漻,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芴芒。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13: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希夷生 发表于 2013-7-25 13:10
中国古代有逻辑、推理和归纳的学问吗?如果有,其人其文请列举。
诸子百家皆是!

这个回答不能令人信服,光有结论不行,还得有论据。

比如《说卦传》里说: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那么就请希夷生运用现代逻辑学原理,给我们归纳一下这段话的演绎过程吧。

注意,要从每一个事物的内涵和外延开始,然后说具体的推定原则,最后说明这是那一种逻辑方法*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5 21: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老师好,
不好意思,我也插一句话。
中国古代是有逻辑、推理和归纳的学问的.
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段话其中的逻辑清晰,推理明了,结论合理。
呵呵,莾撞了!
拱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6 10: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希夷生 于 2013-7-26 10:21 编辑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3-7-25 13:45
这个回答不能令人信服,光有结论不行,还得有论据。

比如《说卦传》里说: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 ...

qián
〈动〉
(俗作乹。形声。从乙,倝声( gàn)。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本义:上出)

从这个注释我们可以看到,乾字是表示万物刚刚开始生的时候!孔子释之曰健也。有健故能生!
为天:
从宇宙来说,应该先有天(空间),然后才有万物!所以乾为天!



为君:
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刚刚开始是从君开始。君的本意是发布命令的人。人对于本人应当是君。而与人互动,先开始是争主动权与话语权。较量后分出君与臣。

为父:
对于家庭来说,刚组建应该是从父开始!

为玉:为金:
对于物质来说金,玉为原生,然后被加工成装饰或工具。

为寒:
天地之初应该无温度,也就是现在说的绝对零度。而人有温度,所以被称之为寒!

为冰:
这是说万物形态是从固态开始,然后才有液态和气态!好似有点跟现在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同哦!

为良马:
生物从出生时,都是善的。

为瘠马:
也就是说没有天生的胖子

为木果:
这好比是现代人说的是先有蛋还是鸡,这里明确的告诉你是先有蛋{:soso_e113:}

为圜,为大赤,为驳马:
这个几字俺实在是搞不懂是什么意思。要不您给提示一下{:soso_e113:}

匆忙之间的回答,很粗糙,请见谅{: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6 16: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易传》研究的是天地人参的学问,研究人事心性本体、即礼本体的理论,对天地运转逻辑的观察引伸到礼本体作哲理思考。所以,从礼本体原理去思考《易传》逻辑,便可以言之成理,顺理成章,成逻辑系统。乾易知,坤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在“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的人参世界中,处在人事本体主持位置的乾,其职能体现在易知入神,根据世间事物常变实际作必要的礼本体结构性调整,职能转规范,效法于天,“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乾规范就是健;气质是刚,令下必行,决不能柔弱,疑虑不决。人事本体操作的另一方,坤简能,能,能力与正能量的发挥,必在适应、效法乾道变化。简则顺,令下必从;气质柔,柔顺乾道指令,不可争峰,这是人事原则。易简理得包涵着易简、健顺、刚柔三范畴成逻辑系统,这是职能性规范化的原理系统,也是协同性运作的原理系统,“德行恒易以知险,”“德行恒简以知阻”。险阻成因出自乾坤气化协同运转实态。又是级能性的原理系统,“刚柔杂居”,如现代逻辑的人事错位,影响级能,“吉凶可见”是因果。《易传》追寻着礼本体的价值目标,“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日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形而上道指引的实事范畴,“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求是范畴是:“极深而研几,”“致广大而尽精微。”全都是礼本体的逻辑理论,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处处有着逻辑影子。
天地人参的学问核心是:《易》礼并论同道。此点,船山在《周易外传》一书中,有着深刻的逻辑理念。船山云:
礼之兴也于中古,《易》之兴也亦于中古。《易》与礼相得以章,而因易以生礼。
《易》全用而无择,礼慎用而有则。礼合天经地纬以备人事之吉凶。……《易》兼常变,礼惟贞常。《易》道大而无暂,礼数约而守正,故《易》极变而礼惟居常。
从《易》礼并论同道的人参学问断言,以人事心性的本体运转的原理思路去理解《易传》逻辑,方得《易传》的逻辑之真。这是鄙人浅见,请楼主及行家指正。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浑沌道长 + 20 儒学核心为“礼”。。。。礼易。。。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6 21: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赞成楼主的讲*法。
只是“坤以简能”的“能”有成就的意思。所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等,都是在讲成就在“坤”,成就是“坤”。
按今天的讲*法,乾是动因,坤即感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08: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天地逻辑的观察引伸到人事心性〔礼〕本体的哲理思考:
一、对天地形质的归纳,阴阳,物也;乾坤,气化;刚柔,气质。三范畴统合成矛盾的逻辑系统。礼本体的主持方与操作方的关系,如同天地般,矛盾逻辑同此应用。君臣、父子、夫妻间关系,以阴阳、乾坤、刚柔的逻辑区分,成为礼义性质的,性情气质到职责规范的行为准则。
二、位置感,天尊地卑,转用到人事体的上尊下卑,位置尊卑走向身份尊卑,以后会否还原位置尊卑,或均等条件下位置与身份同在的尊卑?
三、“职能性”,天施主大生,地受主广生。乾道变化,坤道成物。礼本体主从职能,逻辑同此。主施则“易知则有亲”,主受则“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四、规范与功能。天地亁坤间的易知与简能、健与顺,刚与柔,三范畴统合矛盾的逻辑系统,转用到礼本体,成为规范化功能性的原理系统,协同性运转的原理系统,级能结构性的原理系统。
上述四点都是从天地逻辑转用到人事心性体的逻辑方面,方成天地人参的理念,生成道的范畴,天道阴阳、地道刚柔、人道仁义的三道统合体。增益理的范畴,原理、条理、规律的统称。出现天命的范畴,有着自然而必然的逻辑表达。三范畴联接着相关相类的众多系列性范畴,成哲学的范畴体系。理道矛盾体所蕴含着人为与自然、主客矛盾体,天命的自然与必然的哲理逻辑,联接着相关相类、众多系列原理规律性逻辑,形成哲理性的逻辑体系。
正因为天地人参的理念逻辑所致,本属天地气化生万物的自然之天的概念,向着人事心性本体运转的社会之天的概念过渡,“人也、天也、物也,皆自然之化也。”
礼本体的运转,务求实事求是的原则下进行。民生事务是实事,民生道理规律是求是。在三代时期,实事求是的逻辑理念在升华,“夏尚忠,忠以用性;殷尚质,质以用才;周尚文,文以用情。质文者忠之用也,情才者性之撰也。”人性尚忠,无论推已及人之忠恕,务求实务安排之仁恕,其逻辑前提就是忠性。忠性逻辑与民生逻辑关联,与实事求是理念关联。尽性,质文、情才之运用。忠性与尽性一体。忠性是动力、目标、功能价值之本体证验;尽性是操作、过程,是功能价值之本体实践。《易传》的理念逻辑同样在升华,“穷理〔求是〕尽性〔实事〕以至于命〔客观条件〕”。张载作理性归纳:“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立心,立的人的主体精神。研究心性文化是研究文化学之核心,当穷理而神理;立命,当忠性而尽性,在各自的岗位上,释放能力与能量,发挥出职责规范之作用。这渉及人事心性本体逻辑的文化传承,在实事求是原则基础下的文化传承。升华的历史逻辑,会通的古今通义。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2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0: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的神秘功用是鉴往知来,而知来的基础,是对过去的规律归纳总结吗?如果是这样,他和现代的分析预测有什么区别呢?

通过《易》,有没有一种直指未来的途径呢?

如果相信有,可能是迷信;如果相信没有,前途渺渺,人生就悲哀了。

所以,我的想法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取消问题,对于未来问题答案要在自己的心里找,回归道德与心灵,易传所谓“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4 10: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3-8-1 10:41
易的神秘功用是鉴往知来,而知来的基础,是对过去的规律归纳总结吗?如果是这样,他和现代的分析预测有什么 ...

所谓易者不算,不是易不能算,是易只能算出归纳性的结果,而不是人们要求的确定性结果。

所以,现在对于将来来说,也只能做到“尽人事而安天命”的动作。
说到消除问题,不知是否消除对将来的期望?如果是,则违背了“易”的初衷。。。。

我很佩服先生对历史以及文字的学识功底,学习良多。
不过主贴上对乾坤的解读,几乎接近宗教形色,或说不接受此解读就不能理解乃至讨论儒学之态。
我因此也感到迷惑,儒学到底是学术还是宗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8 08: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易传》鉴往知来的话题,我联想起相同的话题。
天命的自然而必然。船山云:“君相之权藉大,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
理势的自然而必然。船山云:“理势有屈伸以顺乎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顺乎天,诚者天道,事物本源,客观世界的原理规律;应乎人,性善必然,适全人性之自然。心性文化内蕴的原理规则,与客观世界的原理规律合理同道。诚之者人之道,必当践履。心物原理是否成为自然而必然的基本定理。
俗语有,事不过三,内存推力的因果定律、可否应用于社会运程的因果分析。汉唐是封建社会的成长期,两个短命王朝,秦与隋;接续两个强盛王朝,汉与唐;接续两个最动*乱时代,南北朝与五代十国,两度循环,封建社会的成长期转衰亡期。
封建社会的衰亡期,宋元明清,汉夷王朝两度陵替,世袭专*制制度结束。
初期资本主义世界也是如此。为转移经济危机矛盾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事不过三的内存推力的因果律,与心物的基本定理是否有逻辑关联?
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实学倡导直指民生经济;对世袭专*制弊政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实质是对制度文化的省思;对人事心性本体的研究,对心性文化的修复,是对文化原理的精深研究。启蒙思潮集聚经济、制度和文化三方面作理论拓展。五四新文化运动,继洋务经济、维新共和制度变革后出现;国学热,经改*革开*放后经济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变革潮后发生。是时世偶然还是历史必然?经济、制度、文化依序接续,为何最后归结文化层面?文化心性与文化大环境,故然有从国家领导层,社会管理层到社会各阶层、平民层的多层次文化心性和文化环境,却都统一到文化层面来,是以往历史文化的因果转载而来。可否这样说,若文化内在的逻辑原理及关系未予洞明与理顺,社会进程只能是无始的循环与重复,很难抵达自然而必然。文化问题业已成为探讨自然而必然规律的深层理论。
事实上,传统的文化意念逻辑不断在现实社会投影和重演 魏晋的心性迷茫时代,道德迷茫与无常的人生迷茫,引发实惠人生之养生学,命理风水、得道成仙等玄想玄念在现实重现;儒、道、佛互补,内则道佛,外则儒术,到儒学复兴的心性道德论的入世,无论与世浮沉、理性避离因果、重视道德心灵的底蕴,都以内存心性的修持去应对和化解外在的道德沦落世界,浮沉人生世态的一切,这些意念逻辑一 一在现实生活中重复。楼主言:“对于未来答案要在自己心里找,回归道德与心灵。”可以通行吗?记起《说岳全传》一段故事,饥荒时代,岳飞结拜众兄弟上山做土匪,打家劫舍,养得心怡体胖。岳飞断义守人道,脸有菜色,艰难渡日。世间有多少人愿步岳飞后尘?独善其身而已。
此时想起我崇敬的船山,不受清庭招安而躲入深山,以一己之财力精力,从事艰难卓绝的思想史研究,其中有天命的自然而必然、理势的自然而必然、心性人事本体的精深研究,心性文化的研究和修复,等等。思想家的高风亮节何人知晓而崇敬?其心血凝注的逻辑理论何人理解而继承?文化运程的自然抵达必然,若船山学说真确成为文化复兴的传统哲学文化基础时,也许引发我们的无限感思:无始的循环和重复,荡耗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时光,重新回到文化研究的起点。若道是天意弄人,不如说是文化弄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0 銀子 +50 功勛 +5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50 + 50 + 50 精彩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08: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3-8-8 08:16
从《易传》鉴往知来的话题,我联想起相同的话题。
天命的自然而必然。船山云:“君相之权藉大,士庶之穷 ...

我们对未来的彷徨无依,是我们想得到或怕失去,什么时候我们锻炼的无得无失,顺受自然了,我们将无比强大。而研《易》,可能是使我们懂得艰险存在,打掉妄念的一种方式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08: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3-8-4 10:30
所谓易者不算,不是易不能算,是易只能算出归纳性的结果,而不是人们要求的确定性结果。

所以,现在对 ...

其实学术和宗教并不相背,西方科学家和大学最开始都是教会的,那时,科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证明上帝的存在。

现在人们学聪明了,把身体留在现实当中,把心仍放在上帝那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5 08: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彷徨无依,乃人生之迷茫,即道德心性的迷茫与自然心性的迷茫。无常人生想得到和怕失去,是人生吉凶祸福境遇的感觉与感慨。
顺受自然,传统存三种思维方式:一是与世浮沉,无为的心性人生与无为的社会自然;二是避离因果,超脱人性自然的一种禅智;三是天命自然,孔子最早感慨,效法周公,周游列国,乃人生妄念,失败了。转思想研究与教育育人,成功了。儒家顺受自然的思维是:顺命而行,因势而动。
自然,非纯自然,乃人为之自然,自然之人为。乃必然之自然,自然之必然。以两个矛盾体的逻辑原理去思考自然的哲学涵义,也许更客观些、更全面些、更深刻些。
命,非单纯的命,是性与命两概念的交织与交融,有着性命原理的矛盾实在,性命实在出自天命的“造命”,天命、理势自然而必然。因此,顺命而行,是相当复杂的话题。
势,非单纯之势,是理势自然之势,理有屈伸以顺乎天的理势必然。理,非单纯之理,是理势自然之理,势有轻重以应乎人的理势必然。理势的矛盾逻辑,与人事心性的礼本体矛盾逻辑,形上主导与形下操作的道器矛盾逻辑交织融结,因此,因势而动,也是相当复杂的话题。
顺命而行,环境条件的意念逻辑有三:一是被动性的顺受自然,如宋儒的“天命之谓理”,叫你干啥就干啥!二是存人生积极意义的顺受自然,如《易传》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命有正命与非命之分,道分有道与无道之别,社会变数致人生际遇也复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时存心性准备与历练准备,善养浩然之气,学思并进,俟待际遇。若缺失际遇条件,“穷则独善其身至真,达则兼济天下无望。”无奈人生了。三是形上主导的顺应自然,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船山也云:“圣人之有为者,文与礼矣”。共同表达:形而上道主导“造命”功能的哲学意义精确与深刻。
因势而动,太多事例了。共和国的冤案假案,在拨乱反正时代纠正,是天命、理势自然而必然。恢复高考制度,也使共和国不少学子倚势而改变命运;进入商品经济时代,释放人的活力和能力,涌现大批企业家,等等,都是理势自然而必然。进入商品经济社会后。需要建构与之适应、顺应自然而必然的文化体系。传统逻辑的还原、深化、和升华,成为古今、中西文化融会的理论起点。现时的文化研究,必然朝着这个方向走。文化的自然而必然,象当年的船山,心血著述,也是持这个信念,未有见证文化功业的人生际遇,也有留存青史在人间,造福后人。
研《易》可能使我们懂得艰险存在,是对的。打掉妄念,根治妄为,《易》能提供的可能性有多少?理成势者、势成理者、理势合一,内圣外王之道合一。理解顺乎物则、疑乎人心的心物原理,如何实践和实现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道的和合共体?只有一条通达路:人类史的智慧文化的吸取、借鉴与应世运用。遵循历史规律和客观规律,去掉人为的妄念与妄为,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循环和曲折,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灾难与痛苦,给人民提供立心的健康心性环境,立命的健顺礼义的社会环境。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所累积成,包括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资本主义文化的智慧结晶,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不可轻弃。在逻辑还原与逻辑升华的文化承续路上向前,“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2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8 15: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qingli 于 2013-8-28 16:13 编辑

《系辞》是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老子看了之後認爲:道以易知,德以簡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7 15: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推崇这种本于自心的东西
很显然表明楼主还不知道人性的狂妄,或者被人性的狂妄所俘虏了。

试问天下谁不认为自己是善的是正确的?
西魔、斯大林这些人都认为自己在做好事。。

那么本于自心,是助长这种狂妄,还是节制这种狂妄?
王阳明将孟子的本于自心归纳为“忍得”
但是王阳明屠*杀山民对人们实行连坐办法的时候,他哪里不忍得了?


西方所谓的自律,与儒家的内心狂妄完全是两码事。
不知共义,哪里来的自律?
没有义本于外,哪里能知共义?就凭儒家助长出来的所谓“浩然正气”?
儒家这种谬论被马克思·韦伯批得很到位了
希望楼主能学习一下
墨家说:所谓内胶外闭与心毋空乎?内胶而不解也。
你不先清空自己,是无法懂得一点什么东西的。只能这样自以为是下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