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81|回复: 4

[国学常识] 国学精粹初探(冉顺德 原创 网名 网谈心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7 08: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学精粹初探(冉顺德原创)
      任何人都生长于一定的地域,属于某一地域,与生活于这个地域的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共同的习俗文化,这就是民族国家。任何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如果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湮灭了,则这个民族国家也或迟或早要湮灭,这在世界史上有很多先例。
8 W' e  k8 c& \0 t       我们中华民族文字记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史,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就有五千多年的国家传承史,虽然国家的管理者在不断的更替,对国家管理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但作为国家本体一直传承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为国家象征的文化一直传承着。我们读一读司马迁的《史记》以及以后各朝各代的历史就会明白这点。我们现在一直说我们是炎黄的子孙。因为有文字记载,皇帝与炎帝争夺国家最早的形式部落联盟首领的管理权,皇帝胜了,代替炎帝取得了管理权,但并不等于我们就不是炎帝的子孙,我们仍是炎黄共同的子孙。
' @8 v/ y3 p3 R5 ~0 @       几经周转,管理权到了尧舜禹,部落仍然是这个部落,只不过是部落的管理者在不断地变化。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取得管理权的方式变了,但管理的还是炎黄那个时代传下来的部落联盟,管理着这方地域这方百姓,这个时候可以称为现代意义的国家雏形。商汤通过战争替代了夏朝,周武王通过战争又代替了商汤,秦始皇通过战争又代替了周朝,这以后管理者的不断更替就不多说了。然而,无论管理者怎么变化,管理方式如何变化,有一点必须明白,就是后来的管理者必须表明他自己是我们这个民族国家的合法继承者,社稷国祚,黄天道统,否则就是窃国,不具有合法性。
: \  S6 J/ x8 x7 s/ T        用历史的眼光看,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争霸,也不过是周皇朝这个老头子年岁太大,管不住强大了的各诸侯儿子,儿子开始借老头子的名义号令其他兄弟,但谁也不敢甩开周王朝这个老头子自称为拥有这个天下。秦始皇正式把周朝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获为己有,宣布自己代替周朝成为新的管理者,对不服从者予以征服。秦末,推*翻秦朝的各路军队约定,谁先取得秦朝权力象征的函谷关,谁就是代替秦朝的合法继承人。历史就是这么稀奇,刘邦取得了,但由于当时刘邦与项羽相比他太弱小,不敢自立为天下新的管理者,然而在以后与项羽的几年争斗后,应验了开始的约定,刘邦最终成为了天下的合法继承者。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孙子甩开原天子正式建立魏国,自认是汉朝的合法继承者。同时刘备一直以汉室后裔自居,视为正宗。司马懿的后人学曹操的后人取代曹氏魏国建立晋朝,以统一天下为旗相继取缔了蜀吴的管理权。就是几度外族入主,也不过是这个国家的管理权由汉族移交给了少数民族,“国破山河在”,少数民族成为了这一方土地这一方百姓的管理者,他也必须考虑自己管理的合法性,必须传承这一方的文化以体现自己是这一方的合法称职的管理者。如果不具有合法性,就称为入侵,入侵者称为寇,其管理机构称为伪,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东瀛侵略者扶持的伪满政权便是。唐朝的韩愈将文化的传承称为“道统”,2004年许嘉璐等72位社会名流共同在北京发表的《甲申文化宣言》将文化的传承提到“身份认同”的历史高度,就是这个意思。
% y4 u; |0 |; D2 I' _9 B4 K        我说了这么多废话,只不过是想表明,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方天下,管理者不可须夷或缺。同时,管理者取得了管理权后必须体现自己的合法性。合法的管理权有一点基本的象征,就是文化的传承。从我们国家的历史上看,秦始皇取得管理权后,希望一切从头建立,将过去的文化书籍予以焚毁,结果是成为了一个短命的朝代。魏晋时期上下好谈《易经》、《老子》、《庄子》三玄,结果“五胡乱华”,“清谈误国”成为历史教训。从有文字记载,我国的上古文化主流记载在《尚书》《诗经》《易经》等文化典籍里,尧舜禹递相授受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称为主流文化的源头。自有了孔子,开创了儒学,我国文化的主流更加明晰壮观,光明正大,浩浩荡荡,简易明白,坦如大途。《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我国先秦时期的文化主流,仔细读一读就知道我这话绝非虚言。《老子》一书,根据阴阳对立辨证统一,运用《易经》“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原理,主张通过“柔弱,退让,给予”来达到“刚强,进取,获得”之目的,总给人小气诡诈之感,不够光明正大。《庄子》将辨证原理推至极致,在“无用即是大用”的指导下,以“求生”“全性”为目的,给人以无奈颓废之感,不够厚道上进。还有一些预测祸福趋吉避凶的方术之学,更难登大雅之堂,岂能与儒教“只究是非善恶,不问吉凶祸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气相较?佛教传入我国,吸取了我国本土儒教道教的精华,创立大乘佛法,禅宗心法风流一时。将积极入世,人伦日用引入。我们生活在世,岂能离开与人相处,为人处世。修道不就是修的为人处世之道?每天我们面对的不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大主要关系吗?相处的具体的方法随着时代而变化,但这五大关系却永恒存在,不可逃避。儒教研究的就是如何处好这五大关系,君臣有仁,父子有义、夫妇有礼、兄弟有智、朋友有信,人人从自我做起,引导人际更加友善,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是真正抓住了重点,抓住了要害。所以,儒教是国学的核心,辅以老庄及佛禅,如鸟之一头两翼,翱翔天空,必将风行天下,永恒驻世。中庸禅点睛结穴,全体大用,融汇贯通儒教一以贯之、道教动静变化、佛禅无常心法,集仁义道德真诚忠恕慈悲智慧于一体,视圣贤神仙佛菩萨为一家,主张通过内省自证,在自觉自为的基础上,致良知、尽良能以服务社会,上、中、下三根普被,深浅各宜,是国学精粹。
$ `6 [$ x5 X. {& k

& Z" Y+ B# ^- C+ K
3 `! z$ Q4 z- N" t! H$ j0 ?

8 Q& J* K  }2 f! C6 X$ H+ p' H- P. m: Y: W3 l2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8 11: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谈到国学精粹的成因历史,从炎黄起,夏商周三代继,汉唐元明清一路行来,认为“儒教是国学的核心,辅以老庄及佛禅”,文笔自是流水自然,但我感觉,即便认定儒教作为国学的核心,那也是以无为之道治国的“文景之治”之后的汉武帝之始的历史,而在此之前的数千年文化应是易道无为治国的本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09: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高兴古越中兴先生点评本人的拙作。中华民族的文化曾遭遇秦火,很是悲哀,不知孔子之前是否有成为流派的儒学。但从《论语》,《孟子》,《庄子》等书的记载看,孔子的儒学应该是有传承的。宋明理学认为儒学的源头在尧舜。《易经》应该是群经之首,公认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儒学同样是易道的传承者。比较着读《老子》《庄子》与《论语》《孟子》,就会感觉到,儒学着重传承着易道的天乾“自强不息”精神,体现的是阳刚,老庄着重传承了易道地坤的精神,体现的是阴柔。其实在今天看来,这些分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儒学的积极入世,人伦日用,体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笔者融汇贯通儒道释,名之曰“中庸禅”,才是重要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1 17: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兄:5 \" X1 l+ g* F' @
从现有甲骨文所展现的上古及三代意识形态看,敬天尊德的巫筮应是文化之源.儒学的天命观也有吸收筮文化的成份(比如等级观),但为了尊天子,把敬天改为治国之道,因此不言所谓的"怪力乱神",这是主要区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0: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谈心头 于 2013-8-1 11:15 编辑
$ L5 Z/ a% i3 K2 y; ~4 A, o5 x. Z9 J9 f1 @9 w% G
巫筮曾经一段时期是文化的主流,各民族无一例外。要说文化的真正最原初的起源,应该是生产劳动。今天说这些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复兴首先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首要的是代表汉民族的儒道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文化能够得到复兴,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来标示便于传承。从历史上看,儒教给人的误解是僵化固守,道教给人的误解是极端变化,佛教禅宗给人的误解是虚玄空幻。三者融汇贯通,发挥儒教一以贯之、积极入世、人伦日用的特长,道教修养身心、适时变化、以柔克刚的特长,佛教禅宗明心见性、超越生死、世出世间不二的特长。三教合一不是我今天首先提出,很久以前,儒教、道教以及佛教中已经有很多有识之士提出并尝试过。我今天不过 提出了一个“中庸禅”的概念以标示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