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07|回复: 9

《新华字典》乱释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9 21: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新华字典》搌”义:轻轻地擦抹。方言:移动。
《康熙字典》搌”是无“移动”义的。《新华字典》老版搌”无“移动”义,有“移动”义是再后创立。但《新华字典》对搌”的创立和释义都不妥。创立不妥是没必要创立,因为“zhǎn”音具“移动”义的字本来就有很现成,用不着去创,此字即“展”。《康熙字典》“展”义:“轉也”。“转”义:迁徙。《爾雅·釋言》:“適也”。“適”义:“之也”、“往也”。“之”、“往”释义:“去”、“到”(例句:他的家展到成都去了)。解释不妥是“擦抹”义例句:“纸上落了一滴墨,快拿收墨纸搌一搌吧”,这里明显具“吸”而非“擦抹”。因为收墨纸功能就是吸,纸上有墨用“擦抹”方法,纸必定会一塌糊涂不堪再用。《康熙字典》搌”义:搌,展極也。一曰縛束也。捲也,拭也。其“卷”——“裹挟”也是指“收携”——吸”,因此用“擦抹”表义搌”,从例句看就有毛病,不能说服人。
笔者认为搌”和“轻轻地无关;搌”不是“擦抹”就可解释的。下面例举巴蜀地区对的用法。例句1:地湿,拿拖把搌干;2:桌上水流过来了,找帕子把它搌着;3:他身体差,晚上睡觉被子哪处没搌好都会受凉。第1例句是指拭、吸。第2例句是指把帕子留在那里止水流淌——不但有“拭”,更多的是“塞阻”、“吸”。第3例句是“掖”——“塞堵”。巴蜀方言“办一台搌扎”,这里“搌扎”指“拭塞阻吸约束”——是“拭塞阻吸”,“扎”是分界,捆束。“办一台搌扎”意思是请吃饭——以吃饭拭塞阻吸约束事情,防止不良事态发展。
二;“罪
《新华字典》“罪含“苦”义,并例出“苦难;祸殃”义词项:受罪;罪殃(祸殃);罪逆(罪孽);罪疾(灾祸);罪恼(罪孽烦恼);罪障(佛教罪孽能障碍诸善,故称“罪障”);罪苦(佛教语。苦难。因为罪孽而蒙受苦难)
笔者从以上列具词项看不出“罪”含“苦”义。笔者认为“罪”不含“苦”义。如认为“受罪”的“罪”含“苦”,“受罪”即“受苦”,那是因为民间使用的“造罪、“受罪”、遭罪都是旧时受迷信思想影响,认为受苦难是因为有罪受老天惩罚,因此把受苦难说成“造罪、“受罪”、遭罪 这类词字面无“苦”义,但使用上都是针对身受苦而言。鉴于指对,专家学者对其中“罪”的判别认为是指“苦”,因此《新华字典》“罪”具了“苦”义。 “罪”是指“苦”显然判别错,因为词条中“罪”就是指“罪”——“过恶”,而非是指“苦”。旧字典比如《康熙字典》“罪”是不含“苦”义的,“罪”含“苦”义只是《新华字典》。造罪、“受罪”、遭罪的因“罪”受罚得“苦”不等于“罪”该含“苦”。《新华字典》罪”具“苦”义是谬立。
三:“呆”、“獃”
用秤称东西,如果秤对重量反映不灵敏——压在秤杆上的秤砣绳秤杆上左右移动,秤杆却不见抬起或埋下——这种状况全国许多地方称“ái”——秤ái。“事情运作总是某种模式规律固定难变”,西南诸省称“ái码子”。比如例句:他每天散步都走河边,这是ái码子。此“ái”该表何字?该表“獃”。 为何该表“獃”?因为“獃”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为“ái”音,“痴傻”义,是《新华字典》再后把它作了不适当改变,从“呆”字义并具“dāi”音。“獃”本从犬,《康熙字典》“獃”是指“小狗世事未开懵懂状”。因此“懵懂状”也就指“痴傻”——不灵动。“秤獃”也就指像小狗的懵懂状一样,秤砣绳秤杆上左右移动,秤杆却痴傻不灵动,不肯抬起或埋下。“獃码子”则是指“事情运作的痴傻不灵动——总是某种模式规律固定难变”。《新华字典》让“獃”从“呆”字义具“dāi”音,要表“秤ái”、“ái码子”的“ái”不但无字可表,而且“獃”从“呆”音义上都站不住脚。为什么站不住脚?因为“呆”是古“梅”字。李时珍《本草》对“呆”的解释:“梅,杏類,倒杏爲呆”。 针对有人把“呆”作“癡傻”义使用,《康熙字典》告诫:“今俗以爲癡獃字。誤也”。 解放后出的《新华字典》不认《康熙字典》认为“呆”作“癡傻”义是谬,以字典的严肃性,将“呆”的“癡傻”义予以肯定。现在《新华字典》“呆”义:1:傻,愚蠢: 2:不灵活,发*愣: 3:同待。一个古“梅”字,《新华字典》搞成“癡傻”义“dāi”音,实是不该;“獃”从“呆”具“dāi”音错上加错,纯属乱来。
四:“硌”
巴蜀人有表意“梗顶”或“抵顶”词“en3”(“en3”难表字)。“梗”: 阻塞、妨碍;直、挺立。“顶”:拱起、抵住。例句:石子en3脚底;事情在他那里en3起了,通不过;大石头下有块小石头en3在那里,让大石头落不下坑里。《新华字典》有与“en3”意思相仿词“硌”。 《新华字典》“硌”义: 1luò 山上的大石。 2gè 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硌脚。硌牙。硌得难受。
《康熙字典》“硌”无《新华字典》“硌”义第二项。第二项不知是不是今人添加?但无论是否,笔者对《新华字典》“硌”第二义项阐释觉有诸多不妥。
“硌”第二义项《新华字典》标明是动作词。既是动作词,解释并没道出“硌”是什么样动作。所列“ 凸起的硬东西”是告诉产生“硌”的条件,“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是说明受“硌”产生的后果,“跟身体接触”是讲“硌”是和身体发生关系,因此阐释并没触及主题,只在外围跑马。再是“硌”既然有“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义,就不该再有“硌得难受”这样表述。再是《新华字典》“硌窝儿”解释:“禽卵在窝里被硌破(多指鸡鸭蛋) ”明显与“硌” 义的“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相矛盾——不与“(人)身体接触”, 鸡鸭蛋间产生的“硌破”也指“硌”——相当于自打嘴巴。因此《新华字典》“硌”释义不成立。
五:“拽”
《新华字典》“拽”义:拉、扔;同曳。词条“拽文”解释是:方言。掉文。卖弄口才辞藻。 这里“拽”明显错用,该“跩”。为什么该“跩”? 因为“拽”虽同“曳”,“曳”有“飘摇”义,但方言“zhuǎi文”其“zhuǎi”不是“曳”的“飘摇”义能演绎的,要表现“卖弄”、“得意”只有“跩”才能做到。《新华字典》“跩”释义: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据此我们例句:她人老了,走路一跩一跩的。由于“跩”的“摇摆”,生活中用指各种“晃摇”。例句:你今天哪里去跩来;这坛子没放好,有点跩;这人跳舞跩圆了。 自满傲世者往往做出自大像,走路也开八字步,一摇一摆,因此,人们借用的摇摆,以指生活中自满傲世者。例句:这人有钱的样子,跩得很。由于“跩”有出自恃、傲慢心态,生活中也以“跩” 指与人对接的自恃、傲慢、晃摇(故意偏移、不投对)。例句:跩价钱;东西不愁卖好跩。巴蜀方言词条歪跩,意思是“故意不在达到共同目的上努力,在事情另一端作另种坚持,做出自恃傲慢的样子”。歪:不正、错开。“跩”既是“晃摇”,并喻“自恃”、“得意”,因此“zhuǎi文”表字“跩文”也就很容易让人理解。《百度百科》说:广东 河南、湖北、西安、四川、安徽等地人把骄傲张扬的样子叫做“拽”。这“拽”明显错,该“跩”。
六:
《新华字典》义:“液体沸腾溢出”——此字定义笔者认为是乱来。为什么是乱来?因为民间所谓“pu”, 是对沸腾状象的另一种而言:当液体沸腾以汽泡方式涨起,汽泡破裂喷溅一片“噗噗”声,由于汽泡破裂喷溅的“噗噗”声最具代表性,最能引起人们注意,因此人们取“噗”以指“液体沸腾以汽泡涨起”这别具一格沸腾具象。(人们说“噗”,实际是模仿它发出的声音。对“噗”的模仿音巴蜀人多是阳平(pu2),而不是“噗”的阴平。由于“pu2”是指“液体沸腾以汽泡方式涨起”,因此“pu2”可以与“溢”无关——锅沿高,汽泡涨起溢不出锅沿,难道这种涨起不是“pu2”?——当豆浆沸腾汽泡涨起“pu2pu2”作声,人们会说:快点,pu2起来了;当使用新砂锅,有人会说,要用米汤“pu2”过才不漏——指用涨起的酽液填堵砂锅不充实有砂眼处。从对“pu2”的使用,可见“pu2”与“溢”无关。虽然无关,但由于生活中这种沸腾状象不注意常会产生溢漫,因此许多人认为它有“溢”义,并在组词中以“溢”表现。 既已俗成,应该遵从。)
由于民间对“液体沸腾以汽泡涨起”,是以其发出的声音表,因此正确表字该是象声词“噗”。而则是《新华字典》新造字,是要让人们表意“pu”而造。但民间所谓“pu”是指什么《新华字典》并没搞清,便为之定义“液体沸腾溢出”,并造出新字是想当然以“氵”加上与“pu2”发音相仿的的“普”组成。自以为是新造字,万不想此字根本不是新造,《康熙字典》早就有,而且《康熙字典》字义是“水也”。这就十分尴尬可笑,同样的字,《康熙字典》《新华字典》字义竟然相悖。《百度百科》说“‘潽’不见于古代字书”。一语捅破坐象牙塔先生们懒惰不负责任到了何等程度!连旧字典有没有“潽”都不晓得,都懒得去查,这种行事,的“液体沸腾溢出”义还能用吗?的具义能正确表达民间指谓“液体沸腾以汽泡涨起”的“pu”吗?
——以上列举只不过是查阅了极少部份《新华字典》字条结果,如是全部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50 静做学问之作.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7: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字典出此等差强人意解释,与破旧立新搞简体字思维同宗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8: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的发展从依天地人物取象起,宗旨是象的精神写照。其后的金、篆、隶、繁体,逐渐完善、衍伸象的数理形态,是自然与社会的描摩。而今日之简体,总体而言是抽象去本、张冠李戴。试看简体运行半个世纪,华人圈中认同而去繁就简了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22: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1、任何辞书所收录的词义都是当时及之前的人所赋予的,有很强的时间性。因此,历史上某部辞书不收某词之某义,并不意味着该词之后决不会有该义。所以,用《康熙字典》否定《新华字典》,首先在观念(字义是发展、变化着的)就不妥。
2、不能因为展有转义,转有迁徙义就剥夺了搌的移动义,因为按照这个逻辑,转已经有迁徙义,则展亦不当再赋予移动义;更进一步,因其迁、徙表移动义更直接,则转也不当赋予迁徙义。
3、辞书从来都是收录词义而不会创造词义。故,《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等收录了搌的移动义,并非是这些辞书创造了新义,而是收录了当今人们赋予搌的新义。
4、搌的擦拭义古已有之,如《集韵·线韵》:“搌,拭也。”而且,古、今文献也有用此义者,如,宋 李诫 《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炼桐油》:“如施之於彩畫之上者,以亂線揩搌用之。” 老舍 《四世同堂》八一:“她抽出他的领带,轻轻的搌一搌眼角。” 曹禺 《日出》第二幕:“﹝ 胡四 ﹞坐下,取出小镜和粉纸,搌搌脸。”这些书例中,虽然搌同时具有“吸”义,但却明显包含了擦拭义。同时,在这些书例中,搌的动作都不是很粗暴(事实上也不能粗暴),所以,说明搌这个擦拭动作时以“轻轻”为副词并不为过。
5、不能以本地或某地方言中有无某义去否定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具有某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22: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3楼的立论毫无依据,5楼则完全颠倒了事实。
中华文字从周金文开始,象形的因素就逐渐被淡化,到隶书时已几无象形可言,到楷书(真书)时则再也不见象形的影子。因此,无论简繁楷书,都不再与“象”有任何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没有任何优劣之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22: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试看简体运行半个世纪,华人圈中认同而去繁就简了吗?

这是使用习惯问题,无关文字系统的优劣。
虽然简化字有许多可以诟病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繁体字就比简化字更优秀。
如前所述,因为象形因素的丧失,繁体字与简化字都沦为了无论形、音。义都需要死记硬背的符号,都没有任何智慧含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16: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0年10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上述法规第二章第17条规定:

      [第十七条 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城市公共场所的设施和招牌、广告用字违反本法第二章有关规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督促其限期改正。]

    这就是文字乏政*治化的表现,今天我们做到了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17: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繁简之争虽是个老话题,但大多是文字乏政*治化为主导。
自秦朝的隶书产生后,历朝历代大多遵循“增字形、一字多义、异体字”等微调形式。像1964年起实行的2200余字的简化字体或偏旁的文字大跃进的确是绝无仅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 00: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隶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曹全碑)被楷化为,这不是增字形吧?这一楷化,之的象形因素荡然无存。
隶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汉 《西狭颂》)中的子尚存一丝象形因子,楷化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则不仅仅子不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且宀不象 甲骨文宀.png 。这也不是增字形吧?





隶书 49edb863fd301e3d.gif (马王堆帛书)多少还残留了一些甲骨文的意韵,可从楷化后的我们能看出点什么呢?

……
从隶书到楷书,正是中华文字被整型得最面目全非的过程,老兄怎么视而不见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21: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故能勇 发表于 2013-8-1 22:13
1、任何辞书所收录的词义都是当时及之前的人所赋予的,有很强的时间性。因此,历史上某部辞书不收某词之某义 ...

先生之“历史上某部辞书不收某词之某义,并不意味着该词之后决不会有该义”不知何指?如是指“搌”,它不存在本有其义,是编辑者没收录问题。“搌”具“移动”义之所以不妥,是它本没移动义,是无中生有,是乱来,不能以“发展变化”开脱,因为“zhǎn”音移动义已有“展”可表,“搌”没必要“发展变化”。“展”常用字,“搌“生僻字,”展“表移动义好,还是”搌”表移动义好?字之形义,自有来历传承。《新华字典》大部份字之形义皆承于旧辞书。先生说:“用《康熙字典》否定《新华字典》,首先在观念(字义是发展、变化着的)就不妥”。脱了传承乱来,还认为是权利?有谬不以祖训,是找外族?《新华字典》“展”具列几十种义项,唯独没有“移动”义,这说明什么?如果我说编辑先生有可能没弄醒“展”的“转”“适”是指“移动”,怕说我太小看编辑先生了。但现象无法解释:该具“移动”义的“展”,为什么多版一直不具?这些年社会需要,须有“zhǎn”音移动义字,却拖出风马牛不相及的“搌”(从造字说,“搌”主手动,不主物移)。有“展”不用,能说懂“展”?
先生说“不能因为展有转义,转有迁徙义就剥夺了搌的移动义”。没想到先生有这样逻辑。照先生意思,字之具义如同受灾上级发御寒衣,人皆有份?“搌”和“展”、“转”有逻辑牵连,有可比性吗?展”、“转”具移动义,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有,是合法者。“搌”本无移动义,不适合而硬要具就是乱来。本无移动义,存在剥夺吗?不是它的衣服,穿上就是它的了?
先生把“迁徙”“移动”认作是两种义,认为“迁徙表移动义更直接”。迁徙与移动有谁更直接问题吗?直接了什么?如认为迁徙直接,先生可找《新华字典》商量,让“搌”改了“移动”义具“迁徙”义。先生不认可“迁徙”与“移动”是相同义,认可“适”的“去”、“到”与“移动”是相同义吗?——如果认可先生就落陷阱里了,因为“适”来自“展”。
先生说“辞书从来都是收录词义而不会创造词义”,真这样吗?照先生看,具“液体沸腾溢出”义,是“当今人们赋予新义”,还是《新华字典》编撰者创?如是“当今人们赋予新义”,《新华字典》多版无,有是才不些年的事,《新华字典》无前,人们根据什么写出,并赋予“液体沸腾溢出”义?如说是从《康熙字典》等旧辞书找出,属生僻字,很少有人注意,就算注意,就算是要找“pu”音“液体沸腾溢出”义字,但义却是水,翻检者多文化人,会乱搞拉郎配?就算搞,这样的个别人做法,就让《新华字典》发现并决定认可?收录总要查源,查源也就知道旧辞书有载,但《百度百科》却否定了《新华字典》知道旧辞书有载,因为它告诉“‘潽’不见于古代字书”。“‘潽’不见于古代字书”也就是《新华字典》不知道旧辞书有。再有是《新华字典》、《康熙字典》义相悖,也是说明《新华字典》不知旧辞书有,因此才会弄出和《康熙字典》撞车。既然《新华字典》不知旧辞书有,也就断了收录于民间这条路,因此形义只能是《新华字典》创制。
接下来说“搌”。“zhǎn”音具移动义字本来有“展”可表,造成“zhǎn”音具移动义无字可表,是《新华字典》责任。当《新华字典》无“zhǎn”音移动义字可表,有人要表“zhǎn”音移动义,只能无可奈何以“搌”错表。新华字典要承认这错表,是因为自己拿不出,只能承认。既然承认,“搌”移动义出现在《新华字典》,在人们眼睛里,就是《新华字典》创。我们绝不能说“搌”是“当今人们赋予新义”,搌就与《新华字典》无关了。既然把关,老百姓认事只能认《新华字典》。因此笔者说“搌”表“移动”是《新华字典》创立没什么不妥。
先生说“搌的擦拭义古已有之”。但笔者没抹杀“搌的擦拭义”,因为《康熙字典》具,人们生活中也把它作擦拭意用。先生说“‘轻轻’为副词并不为过”。笔者说失当。如果一个词其释义囊括分义,而分义出现违背义,能说释义妥吗?虽然《康熙字典》“搌“无”轻轻“义,但笔者不拿它说事,这里拿拖把搌地的搌与先生论。笔者问:先生认不认可自己例举的那些搌的用法,与拖把搌地的搌是同一用法?如果认为是,那拖把搌地的搌是重重地用力,说明重重地用力擦拭也是搌。如果重重地用力也是搌,那搌的擦拭与“轻松地”可以无关。搌的动作使力轻重是任随人,我们不能说有的搌用力轻,就认为搌该具“轻轻”义。
先生说“不能以本地或某地方言中有无某义去否定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具有某义”。先生无例不好回答。但笔者认为,方言表字都是从正统辞书查索,求实,都是回归正流,说不上与其他方言或普通话有什么矛盾,是去否决它们的什么义。先生须搞清:方言表意与普通话、书面语、别的方言表意只是使用字眼不同,除去发音有异,文字表意上没有鸿沟,上台盘都是能通讲、让人能悟懂的(不通讲是理解不对,表字不对)。先生恐怕不懂方言。先生之“不能以本地或某地方言中有无某义去否定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具有某义”有不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