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08|回复: 1

[疑难辨析] 说说《螽斯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4 09: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杨一光 于 2013-8-4 09:04 编辑

       今人解释《诗经》都离不开朱熹的《诗集传》,可见其权威性。但朱更擅长的是理学,以至传诗解经也没忘了宣传他的理学思想,是故朱熹的解诗也多带有牵强附会的毛病,如其所解《螽斯羽》即是。

     《周南·螽斯羽》,共三章: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读了以上,你能看出这诗竟是与后妃或姬妾有关系的吗?而朱熹却看出了。“后妃不妒忌而子孙众多,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言其有是德而宜有是福。”

     这朱的诗外的功夫还真是了得!

     我则认为,这诗不过就是一篇赞颂词,是祝人多子多孙,即是属于唱喜歌的一类。

     首先,这“螽斯羽”的“羽”,应做动词解,是鼓动、振翅的意思。而《辞源》认为“羽”指的是虫的“翅膀”则有差诗义。螽斯为蝗属,其具体所指,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蝈蝈”。“蝈蝈”需振翅以鸣,故称之“羽”,而此诗的全篇内容也都是围绕着螽斯振翅即其鸣的动作或效果来说道的,因此这“羽”绝不应该是单指翅羽。

     朱熹释“诜诜”为“和集貌”,这显然的有些勉强。《说文》释“诜”为“致言”,“致言”者,进言也,而叠用“诜诜”,则是指竞相言貌。是知“诜诜兮”应是说螽斯之鸣,此起彼伏,争先而竞相。而以此拟之于人,则是说子孙多多,故能争言竞语。于是:“宜尔子孙,振振兮”。“振振”者,振兴也,繁盛也。

     “薨薨”,朱熹释“群飞声”。“薨”本是指人死,又引申为哭丧之声,是知“薨薨兮”应是借鸣声叠起,以喻哭声之不绝。哭声虽然不是好听的声,但却是一件大好的说明,即这是后继有人,是子孙不绝的征象。而若反之,没人哭,那就是绝嗣,则是不吉的征兆。由此可见,古人不忌讳哭声,更担心的是无嗣。而将鸣声比于哭声,以喻子孙延绵,如绳似牵,不绝不断,故又曰:“宜尔子孙,绳绳兮”。

     “揖揖”者,朱释“会聚”。“揖”本是指相对礼拜,又引申为合礼或以礼相合,但诗之“揖揖”,显然用的是其本义,即是以手示礼之貌,而非为“会聚”。螽斯做鸣之时,以前肢与口鉗相切搓,若人之以礼相待,故有称“揖揖”。 “蛰蛰”者,朱释为“多”,这显然是为了附和于“会聚”而做的牵强之解。“蛰”本是指静伏不动或有所坚守之义,是知以“蛰蛰” 应于“揖揖”,本是述其安分守节,是颂其子孙规矩、有礼。

     总之,这《螽斯羽》,一章是赞其子孙多多,二章是说子嗣不绝,三章则是颂其子孙安分、守礼,不过如此。只是因这老朱多事,才又横扯出“后妃”、“众妾”以及“不妒忌”之云云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4 23: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这“螽斯羽”的“羽”,应做动词解,是鼓动、振翅的意思。而《辞源》认为“羽”指的是虫的“翅膀”则有差诗义。螽斯为蝗属,其具体所指,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蝈蝈”。“蝈蝈”需振翅以鸣,故称之“羽”,而此诗的全篇内容也都是围绕着螽斯振翅即其鸣的动作或效果来说道的,因此这“羽”绝不应该是单指翅羽。

首先,羽在古文献中从不见有“鼓动”、“振翅”义,因此,“螽斯羽”的“羽”不可能“是鼓动、振翅的意思”。
其次,《诗经》中表示“振翅”则径言“振羽”,如《诗·豳风·七月》:“六月莎雞振羽。”这也可证明羽无“鼓动”、“振翅”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