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39|回复: 54

[疑难辨析] 王阳明的"四句教"错在哪里?(冉顺德原创 网名 网谈心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1 11: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阳明"四句教"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错在哪里?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就错。“人之初,性本善。”心之本体是善。孟子说人的本心是舍生取义,其四端倪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如人之四体。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也错。意动即心本体发动初起,哪有善恶之分?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更错。孟子说“不虑而知是良知”。自己心里生起一个念头,自己瞬间知道,不用思虑分别,仅知而已。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错的更厉害。把《大学》“格物”的本意弄错了,也将人心运作的过程弄颠倒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2 19: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善无恶心之体,首先要说人是有本性的,还是没有本性的,或者说,人是有自性的,还是没有自性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二句,把人引入狭隘的观点,意之外,他没有说。

知善知恶是良知,狭隘的观点,把善恶与良知联系起来,没有连接好。

为善去恶是格物,最后打了一个问号,说的是格物与善恶的关系,但是说的很模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08: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一过程。“格物”的本意是“容物”,任自己潜意识念头自由浮现出来,放下意识层面的审查机制,对自己内心偶尔闪现的念头给予最大的包容,内心念头的闪现就是天乾之性,生生不息,最大包容就是地坤之性,厚德载物。也唯有如此,才有紧接着的“致知”。致知也仅仅是觉知而已,自己对自己生起了一个什么念头,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是“诚意”,用自己的真心直接面对,真情感受,“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然后是“正心”,这时才是去恶存善,闲邪存诚,“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然后才是“修身”阶段,将善的想法适时表现于言行,达到“中和”。所以《大学》里说:“以修身为本”。不要在念头初起时就扼杀了。王阳明乃至整个宋明理学错就错在扼杀自己的思想萌动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08: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儒也罢,道也吧,佛教禅宗也吧,说的不都是与人相处之心吗?既然是心,心的本体只有一个,论述这个真实本体的文字也应该能够一致,贯通三家,三家都能够接受。故本人取之曰:中庸禅。其定义是:庸禅一体谓之中、不生不灭谓之庸、生灭变化谓之禅。其实,仔细读一读三家的原始读本及后来的文字,会发现,都在相互吸纳借鉴,早就融汇贯通,只是不知什么原因,都在遮掩,显得忸怩纠结。今天的我辈,为什么不能大气一点,打破障隔,还人心一体之本来?

易之为道,在天曰阴曰阳,在地曰柔曰刚,在人曰仁曰义。也可称之谓太极、中庸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4 08: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心之本来:做纯正的自己,让它人说去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4 16: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性本善,正说出了人性的本来存在。易之为道,在天曰阴曰阳,在地曰柔曰刚,在人曰仁曰义。也可称之谓太极、中庸禅。仁义至善便是全体之中,何来片面之说?试问?人性本体非善非恶,我们作为学习修道以及社会改造意义何在?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拾其放心而已”。恢复我们本有仁义至善之性,佛教称之谓佛性。所有正道都认为学习修道乃至社会改造都是恢复人本有的至善本性。以王阳明的“四句教”看,“非善非恶心之体”,那么,王阳明所说的“意动、良知、格物”都不是恢复人心之本体,不是在“拾其放心”,而是在玩弄精神,远离了王阳明他自己的心之本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5 09: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句:孟子不如王阳明。(楼主借用孟子,可是却未能理解孟子。)
第二句:楼主不如王阳明。(这个动并不是发起之初,而是整个“运动”的全部。楼主断章取义{:soso_e100:})
第三句:楼主不如王阳明。(不虑,是不虑益害!而不是不考虑,而是考虑后的结果!王阳明将此进一步明晰,也就是知善知恶。知善知恶也就不虑!)
第四句:楼主不如王阳明。(楼主不知格物也{:soso_e100:})

{: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6 07: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明,心学大师。世间理、权威理都要经过心之理的过滤。因此,阳明学间接掀动接续的思想解放潮、思想启蒙潮。不过,阳明心学毕竟是先天的道德心性学,四言都打上其思想烙印。前二句是缺失心之理的心性把持,本无善恶心之体,与世飘浮生善恶的意之动。后二句因于心之理的心性掌持,连起初的格物阶段都有道德心性的烙印。道德极重而实务极轻,性善〔必然〕而人性自然极轻,轻重失衡,君子之道失坎了,道德心性文化异化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6 09: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应该是以“道德极重而实务极轻”地眼光去看王阳明。所以得出了“性善〔必然〕而人性自然极轻,轻重失衡,君子之道失坎了,道德心性文化异化了。”
王阳明的“善恶”说的是现代人所认为的道德?俺怀疑!{: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7 14: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船山有精彩的论述:
“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性善必然适全人性之自然,内存人性的矛盾原理。
“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须有安排有实务性原理,人欲见天理有道德性原理。实务性原理与道德性原理和合共体。
鄙人提出人事心性的礼本体,即《易传》的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仁义人道融入成仁礼矛盾体了。其中,性善与人性自然的矛盾体属于心性范畴,道德原理与实务原理的矛盾体属于人事范畴。人事与心性,成历史与逻辑的古今往来。
“理有屈伸以顺乎天,”理有屈伸乃理势自然,何以屈伸?社会之势生成。一源于形上主导,政*治与思想的内圣外王之道,二是文化源流与心性实在。理当伸时而必伸,顺乎天,理成势者之必然。
“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势有轻重成自然。何谓轻重?如宋明理学君子之道失坎,其原理逻辑的道德极重而实务极轻,其心性逻辑的性善极重而人性自然极轻,如此的轻重失衡,文胜质则史的质文失衡,是质文矛盾体的一种极向;别一种极向相反:实务极重而道德极轻,人性自然极重而性善极轻,质胜文则野的质文失衡。势当轻重平衡必平衡,质文合体,存原理规则。应乎人,乃势成理者之必然。
理有屈伸,如质文原理之屈伸。质文原理之伸展,于世通行顺乎天,理成势者之自然而必然。
势有轻重,如质文矛盾两极向,都是轻重失衡,平衡轻重返回质文合体,有规则可遵循,应乎人,“为天地立心”的健康道德心性环境,“为万民立命”的健顺礼义社会环境。势成理者的自然而必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8: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说人心本体仁义至善时,本身就暗和仁义至善,若明白何谓仁何谓义,便透过去了。“势当轻重平衡必平衡,质文合体,存原理规则。应乎人,乃势成理者之必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7 21: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要先搞明白什么是性善!?什么是善!?更要搞明白什么是自然!?
如果搞明白应该不会发出“其原理逻辑的道德极重而实务极轻,其心性逻辑的性善极重而人性自然极轻”这种怪论{: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7 21: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仁义!仁义!为谁仁为谁义?现代人是搞不明白的{: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18: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提出问题,我答。将所问所答发于此,供大家参考。
  1,“解除潜意识的精神压制的确有助于解除焦虑;
  还甚至可以理解为给“后来的诚意正心修身动作”提供了真实的对象;
  但如此一来,这后来的动作又将以什么为根据呢?”
  答:我们只有首先让自己潜意识焦虑的原因浮现出来,才可以有针对性的消除潜意识焦虑的原因,或认同之,或淡化之,这已经得到现代心理学的证明。儒门圣贤心学是以自心作为觉知调控的对象,孔子孟子都曾反复提到“反求诸己”。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整个理论贯穿着孔子的这一思想。孟子进一步证明了人心本同,正因为人心本同,才有孔子的一以贯之,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思想《大学》运用的很好,提出“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就是“诚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用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情感体验。这就是根据。所以今天我们一再提出自我修养的关键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假如自己的情感体验低下,那就难以得救了。现代心理学也证明,我们言行冲动在先,为言行冲动寻找理由在后。所以《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顺序不可颠倒。
  2,“这就是说,这个“良知”并不是据以进行善恶区分的;
  那么后来的“诚”、“正”、“修”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如果你没有判断善恶的手段的话?”
  答:“诚意”如前所述。“正心”就是以自己内心诚实的感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作为善恶判断的标准。比如《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孟子的”恻隐”等四心以及养浩然之气“无是,馁矣”,“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说的都是以“诚意”自己的情感体验作为为善去恶而“正心”。紧接着才是将有所选择后的付诸于言行,即所谓“修身”。《大学》特别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开始也疑惑,后我反复想圣人“与万物一体,与天地同根”,怎么会初起就“格物”而做分别拣择呢?于是我体会到“格物”即是“容物”作此解,则对“以修身为本”也豁然贯通。思想无罪呀,圣人怎么会如宋明理学所言,在念头将萌未萌的“几”时就分别拣择呢?我们只应该在欲将言行时才应慎之又慎,以表现出的言行所产生的社会后果作为判断善恶的依据。
  3,“楼主将大学八目理解为纯粹意识层面的过程环节,的确新颖;”
  答:我不是将《大学》的八条目理解为纯粹意识层面的环节。”格物“是潜意识萌动环节,致知是直觉,诚意是情感体验,正心是为善去恶的拣择。修身乃至后面的都是社会实践。
  4,“另外,就局部而言,如何从文字层面上将“格物”与“容物”联系起来呢?”
  答:从《四书》原义,圣人用心,自己体验,现代心理学,都说明,“格物”不是“为善去恶”,而是无所不容。人心本来,岂可被宋儒误解了一字拘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20: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格物”不是“为善去恶”,而是无所不容

这话好矛盾啊!不是“为善去恶”,怎么会无所不容呢?
人只可容善,先生还会容恶!不亦怪乎。。。{: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07: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道德论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需要与最实在的理念之一,忠诚于实事求是的民生经济为原则。正因为这个原则,方使道德论存有心性与人事两个最基本的矛盾原理。心性方面,仁礼同体,性命原理下的道德人性矛盾原理,即质文原理,出现两个极向:文多质少则为史,质多文少则为野。孔子前的先圣悟觉,至今仍有哲学意义。人事方面,礼为核心而出现的道德与实务并联的本体原理,也出现原理失调失落的两种极向:道德重而实务轻,实务重而道德轻。共和国六十岁以上公民都经历过两个极向时代。WG前后是文多质少则为史,道德重而实务轻的极向模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心性、叫你干啥就干啥的实务意念,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心理,如实反映该时代“理有屈伸、”“势有轻重”的逻辑问题。改*革开*放后又转入另一种极向模式,质多文少则为史、实务重而道德轻,这就不需要解释了。两个极向模式都有社会之势作推力,不用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最有理性思想的,只能浮沉自我,无可奈何。谁主导社会之势,政*治与思想。“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顺天应人的必然,极向尽头必回复,两个极向循环后返回原本,顺天应人的自然。如果理解共和国两个极向循环的历史,不会再认为是“怪论”吧!
性善,人类合群和实体性,决定着共向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性。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生之为性、有善有恶、无善无恶等,如辩论场上正反方,是非曲直何定论?只有性善必然适全人性自然的理念方切入逻辑主题。上述两个极向模式的循环,必然要返回质文合体,道德实务合理共体同道,顺天应人的时代,这就是性善必然。人性自然,符合人生需要的欲*望与欲求,实现的方法与途径,等等。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就是性善必然适全人性之自然,逻辑清晰与明确。
至于仁与义,时下有观点:仁爱人,义正己。我不那么同意,孔子的忠恕,忠于本性本能作推己及人的功夫。船山的仁恕,以已之本性本能推及天下人的本性本能,统治者的民本政念,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与覆舟,民众生存基础和基本条件得不到,政权不稳或丧失。忠恕,仁恕、民本,共同逻辑前提是:仁的基础是自爱,再延伸到爱他人、爱天下人的公共仁爱,方可以己之情与欲通天下之情与欲,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无自爱为基础,与失却仁爱的道心环境一样,仁爱都是无法实践和实现的。
义为正己,其身正,其令从,故然。正己也在正诸人,正天下人。“各正性命”,在各自的人事位置上履行角色职责与规范。“各正性命”之礼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整体之义,合宜之路,就是忠诚于实事求是原则下的民生经济合宜之路。缺失通志与成务的实事,缺失通达民生经济路的价值座向,仁与义的道德论都是不完善,甚至变质的。
“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由仁而义;“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由礼而义。仁礼同体的道德观,道德与实务合理共体同道的道德观,我想,这就是涵容永恒真理意义的仁礼道德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17: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就是人用道与德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而已!
在利益最大化时能够平安无害就是善!也就是吉祥!
仁和义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时的必经之路!


所谓的道德观都是人心中的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谈心头 于 2013-8-31 10:16 编辑
希夷生 发表于 2013-8-29 20:33
这话好矛盾啊!不是“为善去恶”,怎么会无所不容呢?
人只可容善,先生还会容恶!不亦怪乎。。。{:soso ...

不矛盾哦。“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无所不容。因自己本性从自己头脑里冒出来的念头,哪有善恶之分?比如,自己口渴了,需要喝水,有了喝水的念头,这喝水的念头存在于自己的头脑里,没有善恶之分。但是,支配自己实施喝水行为的指令,就是要表现于言行的“发”,就有个中节与否的善恶了。假如与一群人行走在沙漠里,水资源稀缺,克制支配自己喝水言行的指令,不表现出喝水的言行,将稀缺的水让给别人就是善;不顾及别人,只为自己,发出支配自己喝水言行的指令并实施具体喝水的行为就不是中节之和。自己产生的情绪情感及相应的念头想法,仅仅存在于自己的头脑唯有自己知道,不存在善恶问题,就是“无所不容”。但要言行“发”于外,就有个中节以及过不及的情况,中节就是“善”,过与不及就是“恶”,所以,在发出将自己情感情绪念头想法表现于言行的指令时,就必须“正心”以修身。我们要正的心就是言行的指令,这才是为善去恶的环节,而不是在潜意识萌动初起的“格物”环节。王阳明没有搞明白我们人心的本体、潜意识、潜意识萌动初起、对潜意识萌动初起的觉知、感受、支配自己从潜意识萌动初起到明晰念头欲表现于言行的指令,最后才是具体言行的整个过程,所以他在人的潜意识萌动初起时就为善去恶,搞错了环节,是对生机的扼杀。我提醒一句,圣贤心法是反求诸己,在自己的内心用功夫,容的是自己内心本有的生机与活力,不是容外在的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发现自己本体主人翁,将自己置于本体主人翁,才会悟透本体仁义至善,才不会说出“本体非善非恶”的昏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1: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仁的基础是自爱,再延伸到爱他人”。这话有一定层次,但不究竟。仁的基础是“与万物一体,以天地同根”,即孔子的“一以贯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1 15: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谈心头 发表于 2013-8-31 10:12
不矛盾哦。“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无所不容。因自己本性从自己头脑里冒出来的念头,哪有善恶之分 ...

呵呵!看了这些俺还是持以前观点:您根本未看明白王阳明和人的心理!也就是您对人心的探索并未超过王阳明{:soso_e100:}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无所不容。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怎么会是无所不容呢?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乃是万物之原始,是万物未生欲时的状态!容与不容是欲的反映!万物之始根本无欲,何来容与不容?

要说容与不容应该表现在这一句:“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和就是容!能容故和!之所以能容在与发而皆中节也!

因自己本性从自己头脑里冒出来的念头,哪有善恶之分?

这个念头就是欲,也就是心之体!本无善无恶{:soso_e100:}


此后所生的思索都是围绕这个念头而出,也就是这个心之体!

比如,自己口渴了,需要喝水,有了喝水的念头,这喝水的念头存在于自己的头脑里,没有善恶之分。但是,支配自己实施喝水行为的指令,就是要表现于言行的“发”,就有个中节与否的善恶了。假如与一群人行走在沙漠里,水资源稀缺,克制支配自己喝水言行的指令,不表现出喝水的言行,将稀缺的水让给别人就是善;
将稀缺的水让给别人怎么就是善呢?都自己渴死了还存在善吗?将稀缺的水让给别人,您不过是将您应得的那部分实物给了人家换取了别人的阴德,这是公平交易!说善也只能是交易之善!并没有使您个人和别人善,恰恰相反您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的恶!您将实物换成您现在环境下并不是急需的德,而使自己进入了死亡的境地!此实乃恶行!

不顾及别人,只为自己,发出支配自己喝水言行的指令并实施具体喝水的行为就不是中节之和。
不顾及别人,只为自己当然是恶,这不但害别人也害自己!此时的善也只有将实物公平分配才能称之为善,大善!


自残而想去讨好别人绝不是善,而是无知的自私!


下面那些俺就不在说了,那都是您在自说自话,与现实不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1 15: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谈心头 发表于 2013-8-31 10:41
只有发现自己本体主人翁,将自己置于本体主人翁,才会悟透本体仁义至善,才不会说出“本体非善非恶”的昏话 ...

您是将果当体了!仁义是果而不是体!而是这个体所生的果{: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1 15: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谈心头 发表于 2013-8-31 11:06
“仁的基础是自爱,再延伸到爱他人”。这话有一定层次,但不究竟。仁的基础是“与万物一体,以天地同根”, ...

仁的基础是善,也就是吉祥!
“与万物一体,以天地同根”是无善无恶,您本末倒置了{: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 09: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夷生先生,我们讨论的是孔门圣贤心法。孔门圣贤心法是内学,“反求诸己”,自己的用心,其用心不离社会人伦。一些词句要用自心涉入体会,比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说的是自己心内存在的喜怒哀乐没有在人际间从言行情态表现出来的意思,而且,在自己一个人独处没有他人的情况下,自己也会非常谨慎从自己的言行情态表现自己内心存在的喜怒哀乐,称之谓“慎独”。一旦要表现,就会表现的恰到好处,也即“中节”。“中节”谓之和。“中和”的“中”是未发之中,“中和”的“中”就是我们内心喜怒哀乐一切本具,不是只有欢乐没有痛苦,不要只求欢乐排斥痛苦,这不是“容”是什么?“中和”的“和”就是我们内心有欢乐也有痛苦,我们在人际间也表现出我们内心的欢乐痛苦,不是不表现,也不是只表现某一面,关键是表现的恰到。所以,你对“天下之大本”的理解作了现代物质世界的理解,远离了“天下大本”的本义。
念头是心本体的表现,不是心本体。念头有善念、恶念、还有中性即非善非恶的念头。
圣贤心学是建立在人心本善并人心本同的基础上,所以,不会假设别人只顾自己。只会坚信大家都如我这般想这般做,相互关照,共度难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就是最好的诠释。
果就是体,回到人心本善,恢复人心本体,如孟子“拾其放心”。果体有分别吗?
仁义也罢,善心也罢,如老百姓所言,人心同然,将心比己。总之不是“先自爱,再延伸到爱他人”,而是“人心本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 13: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有性情,幽有鬼神”。何谓鬼神?植根心性。神在净化道德,鬼在强*奸道德。满口仁义道德,实则男盜女娼。假仁假义,鬼道流行。已成惯势,当怪不怪,无怪乎有道德观是人心中的妖之歪理。
仁心虚空,无迹可寻,究竟何追?礼乃职责规范,有迹可寻,行为性与实务性,可辩是非,析因果。鄙人提出的道德观是:仁礼同体,礼为核心。礼是连接道德与实务的本体范畴。礼崩乐坏,文有法而礼无法。世间一切善恶美丑,是是非非、曲曲直直、真真假假,落实处都是礼。我想,追寻究竟,仁爱层次因乎礼,仁爱究竟因乎礼,只能在仁礼的道德体方寻出答案。
儒道分歧:无为自然与天地人参,答案明确。只要认同天地人参的理念,那么,如何理解与万物一体,与天地同根的观念逻辑?民生的经济利益不会摒弃于外,人性自然的逻辑与之连接;道德乃人类生存的需要和实在,也不应摒弃其外,性善必然适全人性自然的逻辑与之连接。若不认同天地人参理念,纯粹的老子无为自然观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 08: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3-9-1 13:45
“明有性情,幽有鬼神”。何谓鬼神?植根心性。神在净化道德,鬼在强*奸道德。满口仁义道德,实则男盜女娼 ...

问先生:什么是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 09: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谈心头 发表于 2013-9-1 09:45
希夷生先生,我们讨论的是孔门圣贤心法。孔门圣贤心法是内学,“反求诸己”,自己的用心,其用心不离社会人 ...

呵呵!现在我们之间的分歧非常明显!
1,喜怒哀乐之未发
您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说的是自己心内存在的喜怒哀乐没有在人际间从言行情态表现出来的意思。
俺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说的是自己心内不存在喜怒哀乐的时候。也就是无!只有是无才是天下之大本!
2,发而皆中节
您认为:在自己一个人独处没有他人的情况下,自己也会非常谨慎从自己的言行情态表现自己内心存在的喜怒哀乐,称之谓“慎独”。一旦要表现,就会表现的恰到好处
俺认为:人不能压抑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要随时释发掉!这是这个“发”字。
        “喜怒哀乐”是外物对自己身与体的刺激。在体是要释发掉!在身是要明了,而这个明了既是“率性”之真谛!要明了“喜怒哀乐”之本质,要明了“喜怒哀乐”之益与害,明了之后就会发现“喜怒哀乐之未发”时才是人生之常态。所以在释发时身要保持这个“中”!
持中而发,无往不利也!然物极必反!是以要明了道与德也!发乎是否合于礼?合礼则长生!这个礼就在于这个“节”字中!

何谓礼?道德经中的德篇说的既是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 16: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就错。“人之初,性本善。”心之本体是善。孟子说人的本心是舍生取义,其四端倪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如人之四体。
楼主如何证明孟子的观点是正确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 22: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阳明说的四句教,说的并不错,但是也不对。

不错不对,读时就要留心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 22: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并不代表它是对的。不对,并不代表它是错的。

国学的难点,就是模糊概念,没有确切说,谁说的是对的,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各执一词,谁是对的,谁也搞不清楚。

中国的儒学,道学,印度的佛教,印度教。因为很多都搞不清楚,所以只好把他们分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