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05|回复: 3

西|藏林芝僜人服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8 20: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7-14 16:18 编辑 ; W0 F. y, k1 l$ r8 p
0 X3 S# j( Y1 f  Q# E# {
西|藏林芝僜人服饰
5 \! w8 C% }6 f4 e& T7 c8 @  来源:林芝文广局3 r$ H' l2 Q) T
9 o& [# d1 y" b: \" z
dr9201.jpg 2 [- ~( O; h! t; P# V9 z
dr9211.jpg * c, L+ T* m: K  b- q* f
  林芝地区僜人服饰是2007年被西|藏自治区公布的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N* Y0 @7 S- r6 @
  聚居在林芝地区察隅县尚未被国家认定为民族的僜人,总人数1600余人。僜人聚居地的察隅县平均海拔2800米,县城所在地在竹瓦根镇吉公村,海拔236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达3600米,典型的高山峡谷和山地河谷地貌,独特的亚|热带气候,造就了察隅"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神奇自然景观,赢得了察隅"西|藏小江南"的美誉。僜人服装由起初的树叶、兽皮等物遮体,到现在的多姿多彩僜人服饰。僜人主要分布西|藏东南部察隅一带的额曲、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莱曲流域。 4 I6 r4 K: P3 x- w* j! t
  僜人衣服多数是自产自用的麻织品,也有少量是棉织品,除使用原色麻线外也把麻线染成红黑两色。由于其居住地四季如春,四季不太分明,所以僜人服饰基本上只有一种。
  r# ?+ e) [  ]. s# {0 {; `. {  僜人男上衣是对襟无领无扣的长坎肩(长及膝部),有的穿白衬衣或小背心。男青年颈上一般戴银项圈,有的戴兽骨。青年男子上身穿无领无袖对襟衫,下着短裤,头戴竹笠,赤着脚板,手里提着弓,腰间挂着箭袋。青年男子用白色布带缠头,年长者用黑色布带缠头。左肩斜挎一把长约一尺半、刀把雕刻有花纹的砍刀,右肩斜挎一个装烟竿的挎包。 ' M" g, l# O: s4 Y
  僜人妇女的服装鲜艳、美观。女子的上衣短而瘦小,上着以黑色为主加彩色条纹的精美图案的无领、无袖长短衣,长及胸,遮不住腰,小臂和腰部裸露在外。下着长至脚踝的五颜六色筒裙,妇女头饰挽发髻盘于头顶,发髻上插上雕花银簪,银簪上垂数条细银链,额头上戴着雕花刻纹的银片,耳朵上戴着喇叭状大耳环,手腕上戴着银手镯。
; `9 f( U9 W& q( r' s& A, p; M! U  僜人成年男女均戴比较大的耳环,他们认为耳环是一种装饰美。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棉织成的挎包。挎包色彩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图案有各种精美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 w/ D2 C/ A) d6 J$ B% Q# _* O. \& A) Y& a9 d
# j; q7 ~# T$ D# A! t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20: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8-28 20:24 编辑
5 I0 Q+ \2 m# k  W" \+ `: v* {/ z* K- ^! w6 e. z, ?
介绍
1 W5 B, K% w% p+ t6 f$ v* L  r dr9321.jpg
. y! G* H: ]0 T dr9331.jpg : w% L, V: f0 `! T
dr9341.jpg
  n# k* g/ F* d7 v* B dr9351.jpg : y. g8 X  k- J( F3 f" F; N
  僜人俗称“僜巴”,分布于中印交界地区,即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区。僜人居住在自治区东南部察隅一带的额曲、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莱曲流域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没有文字。僜人中讲着两种话,分别有各自的自称。讲达让话的僜人自称“达让”,讲格曼话的僜人自称“格曼”。在察隅一些地区中,通用达让话。由于达让话里“美登”是穷人的意思,是与“莫化”即富人相对的称呼,因而解放后汉语统称他们为”僜人”;又由于是族称,所以现在又把“登”写作“ 僜”。藏语把他们称为“僜巴”。在藏语中“巴”就是“人”的意思,因而目前称为“僜人”。 由于人口极少等原因,至今未确认民族的归属,尚未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为独|立的少数民族,未列入中国56个主体民族中。' j/ ^' O# M6 Y% [. d7 u/ [
  僜人,又称僜巴人,是西|藏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解放前,绝大多数僜人居住在察隅的深山老林,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旧|社|会,僜人备受歧视,被蔑称为“猴子”、“野人”,有人把僜人称为“米什米人”,意思就是“不开化的人”。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建国后,僜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僜人家家户户住在绿树掩映的木楼里,人人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好。
* h- P+ Y& w# ~4 [  察隅县沙琼村僜人村头人阿拉松和妻子小青,身后牛头的多寡代表着僜人财富的多少。
+ x% @" b3 K: _: A( l& {( x dr9381.jpg 4 B" u# B  z( i5 Q
  历史
; k! S- F# Y: I/ s  西|藏解放前,绝大多数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生产工具十分简陋,实行刀耕火种,粮食产量很低,一年中就有八、九个月时间要靠采集野菜、野果和套猎维持生活。房屋以树枝、树叶、干草、兽皮等搭建,十分简陋。生产工具也非常落后,主要有刀、箭、镖、木棍等。农业实行刀耕火种,粮食产量低,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靠采集野菜、野果和套猎吃生肉为生。由于生活水平极低,僜人的身体一般都比较矮小。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世居原始大森林中的僜人,尚未形成阶级分化的状况,等级观念、私有观念亦不十分明显。1 J. e, z+ z8 Y( {; Q, @/ m
  西|藏解放时,僜人仍处于原始社会家族制末期。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世居原始森林中的僜人,尚未形成阶级分化的状况,等级观念、私有观念、以及各种道德理念亦不十分明显。从婚姻方面来看,一般都是买卖婚姻,一夫多妻,妇女实际是男人的奴隶,承担着主要的劳动。由于深刻的民|族隔|阂,僜人与藏族、珞巴族之间是不通婚的。
2 i$ P9 R. k' t* l. ~" E  1959年后,僜人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的关怀下,在当地藏族群众和驻军的大力无偿帮助下,僜人走出了深山老林,迁居到河谷台地,建立起新的家,开始了人类的生活,买卖婚姻、吸食鸦片的陈规陋习已经绝迹;民|族隔|阂和民|族歧|视业已消除,西|藏各族人民群众都把僜人作为平等的民族来对待;男女都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实现了和谐平等;学龄儿童全部入了学;有数十人成长为国|家干|部,其中二十余人走上了县、区一级的领导岗位。21世纪初,僜人分住在察隅县上、下察隅区的四个乡,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单独成立了七个生产队,拥有1200多亩耕地,生产发展很快,有的生产队还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办起了小水电站。在各界帮助下,僜巴兄弟过去那种原始的非人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e. e' ~" a5 J$ k$ a
  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加大了对僜人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修建住房,开垦农田,兴修水利,购买农业机械,生产生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21世纪初僜人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绿豆、红薯、甘蔗、西瓜等和各种蔬菜。在各界帮助下,21世纪初僜人|大多已摆脱贫困,过上了温饱有余的小康生活。# K& O" ^) U8 m: }$ x8 a; Y
dr9411.jpg ) r" l- c. n& s
  察隅县地处西|藏东南边陲,东与云南,西与墨脱县,北与左贡、八宿、波密县相连,南与缅甸、印度两国接壤。全县总人口2.6万人,由藏、汉、纳西、独龙、苗、回、珞巴、僳僳、怒族等9个民族和僜人组成。察隅是西|藏自治区的重要边境县之一,边界线总长588.64公里,占全区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其中中印边界401公里,中缅边界187.64公里。1962年著名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p$ m7 ~" q/ F$ s  @
dr9361.jpg
& C2 [2 L# q; b( t' P# J2 ^# \3 a0 h  语言文化. \9 _' `$ I- ~( x! [
  僜人信鬼不信神,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以刻木、结绳、摆木棍(树枝)记事。如请某人五天后来参加送鬼祭祀,就送去一条打着五个结的绳子,再如,双方发生纠纷找人评理时,评理者讲一长理就放一根草棍或树支,放得越多就表示理由越充足。他们的数字概念差,一位生产队长自认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僜人无历算,以月缺月圆为一月,以包谷成熟一季为一年。21世纪初僜人已办起了小学,以学习藏文为主,生产队会计一般都送往内地专门学习。4 [' X, Q  o, x8 @: {
, R! c; C3 W9 K- t
  产业
" G# q% k. G) t  农业
  W7 J+ t6 l- C) K6 D3 i  僜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鸡爪谷、旱稻、荞麦、谷子等。. ]  A" g" z7 n! i% V( i
  僜人的水田多为梯田,挖水渠引山涧流水灌溉。没有水利排灌设施。入冬农闲,是门巴族的狩猎季节。这一期间,大部分男人上山狩猎,狩猎的办法也有多种,一是箭射;二是挖陷阱,就是在野兽时常活动的区域或居住洞穴附近,挖一个几米深的大坑,在坑底插上数十根竹尖桩,掩盖洞口后,加以伪装。这样一旦猎物落入陷阱,尖尖的竹桩深深插入猎物体内。三是支绳套,把细绳系结成一个圈套,伏在地面的草丛里,两端固定,这是专门套兔子、野鸡等小动物的。狩猎对门巴族来说是主要的肉食来源和增加收入的主要办法。此外还生产一些竹木器、金属器和石器。
- G. x" q7 d3 e, T; B# y% X- P  玉米在烧荒后一、二天内下种,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用木尖棒插一小|穴,放入两、三粒种子即可,间距约一步。九月玉米开始成熟,从九月到十一月可陆续采收玉米,收玉米时在地里搭一草棚,棚内搭上一层层的晾晒架,玉米穗子辧下后,在党和政府带领下一排排挂在架子上,晒干后再背回家脱粒归仓,或边吃用边脱粒。& \7 N. T7 A; K' S6 s. S
  鸡爪谷、荞麦等要种在常耕地里,所谓常耕地就是靠近村子,地势较为平缓的地,实行撒播。庄稼生长期间,是能力除草一至两次,此后直接收获。
: H- j0 k( G' O+ z( ?  w8 C( O0 U3 f dr9371.jpg
% E  V: L; z2 a) s' z6 s- p  牧业0 i, k' i( t. [9 L
  僜人的牧业没有的藏|族牧业那样发达,主要是以家庭饲养为主,也没有专门的牧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饲养牛、马的家庭明显增多。随着生产技术和交通状况的改善,使用大牲畜犁耕、驮运极其普遍。
4 T+ l, ^5 _5 C$ k& P  狩猎是僜人家庭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和经济收入的重要补充。僜人捕猎的方法主要以放绳套、挖陷阱、埋竹尖木桩等,也有用弓箭射猎,少数家庭还使用同外界交换来的火药枪或僜人自己制作的火药枪。
. c  x1 o- t- @1 p$ Q  渔猎与藏族不同。僜人喜食鱼。捕鱼的主要方法是将口小腹大的竹篓放入流水中,鱼钻进竹篓后无法出来,将鱼捕获。
) d" _( Z) f% V: v( r
; ]: [) U/ z6 z9 k% m2 g) G  手工业1 y( _. x. C, w8 Y
  纺织是僜人妇女从事一项主要的家庭副业生产。纺织的原料多为家种或野生的火麻,织机简陋,操作原始,织出的麻布比较粗糙。用染有不同颜色的线,能织出简单的花纹和几何图形。- i; C8 d: X. T' y
  手工业,解放前僜人的手工业尚未形成独|立的社会生产部门,从属于农业生产,是僜人的家庭副业。主要有金属加工、竹木器制作和编制生产等。0 N: E+ E' P# k8 K
dr9401.jpg , }2 E3 u7 R$ Z! j9 ]
  习俗
! p3 @0 G( @! A( Q4 [  服饰
0 E/ A9 w2 d. n1 }5 x) W- r9 @# @/ N  从为数不多的衣着来看,女的一般都戴一对锋如长鼓似的银质长耳环,头戴护额,颈项挂串珠或其他银饰,穿统裙,赤足;男人头上都盘着长长的黑帕,戴一种银耳环,腰挎砍刀,十分威武。
* J8 o4 `+ U4 E8 a& }  僜人妇女一般戴一对银制喇叭型耳鼓,颈项挂串珠或银饰;男子头上盘着长长黑帕,腰挎砍刀,十分威武。过去,僜人备受歧视,被蔑称为“猴子”、“野人”,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后来,僜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僜人家家户户住在绿树掩映的木楼里,人人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好。 僜人,俗称僜巴,居住在西|藏察隅县境内,约有900余人。从衣着来看,女的一般都戴一对锋如长鼓似的银质长耳环,头戴护额,颈项挂串珠或其他银饰,穿统裙,赤足;男人头上都盘着长长的黑帕,戴一种银耳环。. Z: z& k* X: R3 d0 \. k
dr9391.jpg ; `& f# m9 l0 x) f' g
  饮食! t, p4 Y# O" i! K2 I( i. E- h
  僜人以玉米、大米、鸡爪谷为主食,食用时,先把玉米磨成米粒大小的颗粒,然后同大米混合煮熟后,在同茶或汤一起进食。僜人喜欢吃蔬菜、野菜和肉类。在春夏季节,主要蔬菜和野菜有辣椒、黄瓜、菜瓜、四季豆、茄子、竹笋、各种菌类,秋冬季节主要蔬菜有白菜、萝卜、南瓜和干菜等,菜的一般吃法是用水煮,加肉类和辣椒、花椒、大蒜等。常用饮料主要是黄酒、白酒。无论男女都酷嗜烟酒。
$ w" M& Z( l4 L7 T/ _+ X  西|藏察隅的抓饭是僜人每逢节庆或招待客人的传统美食。其用料是僜人自产的谷米,和上切碎的鸡或其他肉类内脏,辅以姜、葱等作料闷熟,用手捏成团盛在盘子里,再配上几块香喷喷的土鸡块或肉,就做成了风味独特的僜人手抓饭。最独特的是他们炮制土鸡的方法。据说僜人在宰鸡褪毛的时候不是用开水烫,而是先用手拔,再用火燎,这显然是一种原始方法的沿用。经过这种处理方法烹制出来的鸡块香味奇特,使抓饭带有一种返朴归真的野炊风味。
( i# F* T: M# A8 R5 A7 S) |  僜人手抓鸡选用当地土鸡,配以多种香料多道工序制成。
$ V" d9 j) i8 h: t6 a  d dr9311.jpg
7 X" M: _- B. g9 Z1 t  用具: a( E* O( g" X6 l
  僜人的饮食用具主要锅,常用的锅是石锅、铝锅。筷子是当地群众自己做的竹筷和木筷。勺有竹勺、合成铝勺。一般铁盘用的较多。坐具有:毡子、垫子和藤椅及木凳。卧具有:以毛毯为主,底下垫毡子或卡垫。
% b, B6 F5 V8 U" G3 Z; g3 h$ r
5 m8 Z: J* _5 a4 p6 Y( e8 A4 l8 L  出行" V0 ?& l) k6 ~0 P0 ?4 ?; u( Q) }
  解放前,僜人|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出行基本依靠步行,运送物资也依靠人力背负。远远没有解放后的生活好。
1 s, r: V) ]& L; d% s' v
8 H2 t3 N, k- m/ z( ~! b0 x  婚姻
# i2 ~( G4 G# I$ Z$ G- g+ u9 G& Y  从婚姻方面来看,一般都是父权制下的买卖婚姻,一夫多妻,妇女实际是男人的奴隶,承担着主要的劳动。由于深刻的民族隔阂,僜人与藏|族、珞巴族之间是不通婚的。21世纪初经过当地政府的教化,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了。
' I3 m' w/ W2 N* q0 u; q! y. b0 |0 D9 w$ {$ U+ b& @$ [
  生育
$ M9 g/ B% K% X4 j& N' q  生育是家庭里的大事。妇女在怀孕初期就要请巫师来送鬼,据说还分三种不同的内容,有时是请三个巫师各搞一个内容,有时是由一个巫师兼搞。要经过一个晚上,孕妇坐在屋里听其念唱。内容是祈祷吉祥顺利,生下的孩子聪明漂亮,不聋不哑不瞎不傻之类。如孕妇还在娘家,丈夫就须准备一头猪两只鸡送给岳父。在怀孕中期和临产时也都要这样送鬼。在整个怀孕期间,丈夫不能吃刺杀的动物,只能吃砍杀的。否则怕因此影响胎儿的发育。
9 p' ~+ r9 }5 M6 @, {* z' x  临产时不论气候如何孕妇都要走出门外找不易被人看到的地方生育。没有专门接生的人。有时是由长辈妇女有时是请邻近的妇女帮忙割断脐带札线,有的则产妇自己接生。有的不允许丈夫参与,有的让丈夫磨刀送线洗婴儿等。自己准备些破烂布或用毯子作为铺垫,以免婴儿粘上泥土。洗婴儿冬天用热水,夏天用冷水,都在室外。丈夫要给产妇送荞麦汤喝,过去生活困苦时吃荞汤也属难得的了。之后就把产妇从侧门移到旁屋或在后门旁临时搭小棚暂住。正门内墙壁是悬挂牛头的地方,认为有鬼魂在这里,所以孕妇和与孕妇接触的妇女都不能经过,以免冒犯鬼魂带来灾祸。要过一个月后才解除禁忌。
3 \& m1 H6 f8 N/ Z9 _& d  婴儿出生后,全村都停止劳动一天,过四五天再停止劳动一天。认为如果不停止劳动,会使生育的浊气冒犯鬼魂从而使庄稼减产,谷物会烂掉。丈夫更不能去劳动,生男孩要停止劳动有的五天有的十一天,生女孩停止劳动有的四天有的十天。生男孩五天后,生女孩四天后,全村也都休息一天,这期间刀子和绳子不能借给外人使用,也不能杀牲,不能摸绳子,藤子和石头,只能做点打柴背水等杂活,否则据说小孩就长不好。而且口音不好,鼻音重。这时要在房门外插上树枝和草茎,外人就不再进来。5 v# Q+ x( D: p% `( v
  产后十至十一天内,村里来探望的妇女都带来酒饭祝贺。送来的酒饭只要产妇没有动过,就认为不脏,全家都可以吃。这期间丈夫只能吃主食,认为吃了辣椒对小孩的眼睛不利。牛猪鸡等肉类都以不吃为宜。认为吃了勒死的猪或捅死的牛对小孩不吉利,吃了扭死的鸡则小孩的眼瞎会斜等等。变通的办法就是牛要砍死,猪要割死,这样才能吃。全家都要忌吃肉干,怕小孩将来又干又瘦。更忌讳吃蜂糖。怕再也取不到蜂蜜。也不敢吃山上的野味,怕以后难以猎获。
* g& i+ z0 e; @4 y  z% Y  产后第十或十一天,产妇迁入屋内居住。还要举行简单的仪式,请巫师来进行活动。把大竹子劈成夹板,上面涂放杀鸡时的鸡血、鸡毛,为婴儿祝福:愿小孩顺利成长,将来健康勤劳等。之后,产妇的父兄才来探视。一个月后,孕妇即可恢复劳动,解除禁忌。* l4 m6 C( |9 q2 x
  如遇难产只有请巫师送鬼,杀鸡杀猪祭祀。+ ~, h2 u1 Z' s
  对九个月产下的婴儿不算早产。因为产妇坐月一个月,连同计算也算足月。对七八个月的早产儿或者有缺指,不哭等现象的都认为不吉利,难以养大,产后就埋掉。6 V/ z4 n  F: _' }: a) y( ^1 Z( V
  溺婴是老辈传下来的习惯。溺婴不分男女。在印占区较多。有的是由于家里广人多或小孩多,本来就缺粮,所以溺婴。有的一夫多妻的妻子怕有了小孩与丈夫共同居住不方便,为避免丈夫与另外的妻子同住而溺婴。也有的是私生子所以溺婴。除了溺婴之外,由于卫生条件差,小孩病死的也不在少数。6 h! B( u7 ?1 n: B5 O
6 s3 p  l" p3 h& t
  丧葬% O% c" t8 h3 @5 c9 Z
  僜人早期多实行屈肢土葬,忌讳水葬,土葬无固定墓地,不设墓碑。后来实行火葬,将其尸体裹成胎儿状,在搭灵棚,摆放衣物用品和粮食,供死者“享用”,然后焚烧尸体。数日后,再焚化灵棚,亲朋好友们向火中投掷小衣物等,让死者“穿用”。从灰烬中拣出剩骨掩埋,也无固定的火化场地。人死后忌讳再提死者名。21世纪初僜人又由火葬改为土葬,用木板钉成棺木埋入土中,表面不加坟堆。+ P3 t" C! a( V% e8 p4 `& Q' M

+ Y, [% |, m& o2 S# Q, Z  禁忌
( B' p! k" u+ M  人死后,禁止向死者的家属提到死者的直呼其名。否则认为是莫大的不敬和侮辱。有的因此而发生严重的纠纷。违犯这个禁忌的要向死者家属赔礼道歉,并要杀猪宰牛宴请才能平息。有时因此引起械斗,死者亲属把对方的猪牛抢来杀吃。社会舆|论是同传和支持死者家屠的。
4 f4 J# x# S0 @/ d/ ]' y: e  就是平时谈话中一般也都忌讳提到已经死去的人的名字,不论是同姓还是异姓的都一样忌讳。
  D  ]2 i7 {9 ]* g  Y. }- A  人死后,一定时间内同姓的人都不得进行生产劳动。必须停止劳动以示对死者的悼念。认为这样才能得到的丰收,否则就要使庄稼减产。停止劳动的日子根据死者的性别略有差别。从死者死亡之日算起,男子死亡全姓都停止劳动十一天;女子死亡则停止劳动十天。不在附近的同姓人得到消息可能要晚些,那就从得到消息时停止劳动,直到死者死后第十或十一天为止。即开始停止劳动的时间可以有不同,但最后终止的时间仍要保持全姓一致。如果得到消息时已经超过了死者死亡的第十或十一天,则只要补休息一天即可。
. X1 G7 n* [. l& k* r) p  不仅同姓的人要停止劳动,本村的外姓人也都要停止劳动一天。% `# V0 W( S9 k8 f1 @9 L
  已婚妇女则算是转入丈夫的姓内,从而和丈夫的同姓人一致活动。
1 N" ?+ k# q+ e
# r! s; A; `, w; v0 T  节日' i& c8 @( t! X# v
  僜人无固定节日,无“过年”的观念,也无其他设立的节日。' K+ ^1 m' M$ Z8 P' }5 a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20: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8-28 20:22 编辑 4 \: r2 T  ]) S
/ C& `, m% q3 R, h8 G' w
德姆拉山
# V: L+ b5 F* Y5 c* t  前往察隅,德姆拉山口是必经之路。+ w& E. p9 v* X0 R) l9 ~# y
  德姆拉海拔逾5000米,与米拉山相当;比进墨脱必须翻越的嘎瓦龙雪山和多雄拉雪山还要高。它也是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的西|藏高原东部一座屏障,高耸山体挡住了从印度洋吹来的湿暖气流,同时阻止了西|藏高原寒流南下,使山南面的察隅处于亚|热带气候,成为西|藏江南、鱼米之乡。  |4 w1 [  d3 |/ V) n
  德姆拉其貌不扬,也不大险峻,因此没有南迦巴瓦、米拉山那样出名;加上察隅县确实地处边陲一隅,去的人不多,德姆拉也就鲜为人知了。可是它依然神圣,主峰冰晶玉洁,少雪的山头则裸露着暗红色土壤和黝黑岩石。它背靠三大山脉组成的山结,厚重坚强、沉实无华,忠诚地守护着藏东南这片福地;它面向湛蓝的苍穹,胸怀广阔、坦坦荡荡,无私地展示着固有的性格。
/ m4 O+ J8 [' s* i6 d5 Y0 Q  翻过山口后,要直落近四千米,到达海拔一千多米的察隅。
& R% ^# {- L/ M3 X# E dmlsk013.jpg
* _- o$ n7 `5 V2 I* ^# M dmlsk11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20: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察隅仁隆巴冰川5 }+ c2 r; a8 b
dmlsk21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