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47|回复: 1

[百家论战] 由陆九渊之冤说开 (原创 冉顺德 网名 网谈心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7 08: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   
       本文从《陆九渊集》及陆九渊心学的渊薮《孟子》原文,证明了陆九渊心学就是中华文化之精华---圣贤心学,陆九渊的“宇宙”是指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陆九渊的“本心”是继承孟子学说指社会人伦中人本有的“舍生取义”及“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正义精神,包含有大量现代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珍贵种子,不是指能化生物质的“先验”存在。所以判陆九渊心学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不成立。陆九渊及其心学较西方心理学同时代杰出人物及其成果更具有价值。在复兴中华文化的今天,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儒学、道学及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文化等立足于人本侧重于社会人伦心理的圣贤心学重新认识,予以整合。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本心      心理学
正文
      恍惚记得小时读中国哲学史小册子,有说陆九渊是主观唯心论者。于是几十年来自己就回避读陆九渊的书,生怕沾染上了他主观唯心主义的毒素。前不久,自己偶得一本由侯外庐主编的1984年4月出版2005年10月人民出版社第3次印刷《宋明理学(上下册)》,读至第563页:      陆九渊的思想在哲学上是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无心即是宇宙”,所以,认识“理”,“宇宙”,也就是认识本心。[ 侯外庐主编 :《宋明理学》(上下册)人民出版社  2005年10月  第563页]       我不觉哑然失笑,笑之余,便陷入了沉思:这就是判陆九渊为主观唯心主义的证据。
      我沉思的不是哲学上唯物与唯心是非这一根本大问题 ,我沉思的是得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这一判决结论的证据问题。因自己在读侯外庐主编的《宋明理学》前,刚好才读过钱穆写的2010年1月九州出版社第1次印刷的《宋明理学概述》。在该书的第131页分明写道:       (陆九渊)有一天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来今曰宙。”忽大悟,说:“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 九州出版社 2010年1月 第131页]       他又说: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西海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也。[ 同上 : 第132页]      我当即就感到与我小时对陆九渊的记印不大吻合。于是自己就从网上购买了1980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12年2月第4次印刷钟哲点校的《陆九渊集》,匆匆浏览了一遍。才感觉到自己被小时恍惚的记印忽悠了。几十年自己不读陆九渊的书真实太冤了。明眼的读者从钱穆引的陆九渊的原话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判陆九渊为主观唯心主义这一结论判词的证据不充分,是一文化历史冤案。因为陆九渊的“宇宙”说的根本不是现代天体科学意义上的时空物质宇宙,说的而是无限时间空间所出现的圣人之心这一精神世界。他的意思是说,无论是久远的过去还是遥远的未来,无论是四大洲五大洋所出现的圣人,他们的心都是一样的。陆九渊自己的志向是传承尧舜孔曾思孟一路下来的圣贤心学,自认为自己的心与四海内外、古往今来的圣贤的心是同一心,于是得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结论以自励。我到此本就可以打住不再往下说了。不过,为了读者对陆九渊的怨有更明白的认识,自己忍不住想多说几句。
       王阳明在正德年间重刻陆九渊文集写的序(《陆九渊集》537页)里说,陆九渊接孟氏之传,判陆九渊之学为孟氏之学。说“孟氏之学圣人心学,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 钟哲点校:《陆九渊集》中华书局出版  2012年2月 第537页]王阳明判的有没有道理呢?完全有道理。我们知道,历史上公认孟子承接的是孔子学说。《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 温梦译注:《论语通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年5月  第28页]有人认为曾子解释此“一”是“忠恕”不是孔子本意。那么孔子的“一”指什么呢?笔者参考孟子及陆九渊王阳明的说法,认为孔子的“一”应是指“惟精惟一”的“一”,准确的意思应该是人心的共性。孟子将此“一”的共性予以发挥。《孟子》一书隐含从四个层次谈人“一”的共性:一是人与万物的共性。最给孟子惹麻烦的一句话“万物皆备于我”[ 杨柏俊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1984年5月  第302页](《孟子》尽心章句上13.4),历史上大多据此判定孟子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笔者的认识与此刚好相反,认为孟子当时已经天才地猜测到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具有物质的一般特性。
     二是人与动物的共性。读《孟子》大多忽略的一句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同上  第191页](《孟子》离娄章句下8.19),无意识觉知到人从动物进化而来。在《离娄章句下》(8.28)孟子在谈到君子异于一般人所具有的存心,君子遇到横逆者,君子自我内省无过而横逆者由是后自我劝解时说道:“此(横逆者)亦妄人也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同上  第197页]在《滕文公章句下》(6.9)孟子批评杨朱墨翟无父无君是禽兽。说杨墨的理论致仁义不能在社会上实行就是在率领禽兽吃人[ 同上  第155页]。以后的人将此引申,谴责那些没有作为人异于禽兽的那点仁义特性,就是禽兽,与动物无异。没引起人们警觉的是,孟子当时说这句话,较达尔文发现人从动物进化而来早了好多年。      
    三是人的共性。孟子在讲了齐宣王见将被杀的牛觳觫所表现出的不忍之心[ 同上  第15页],讲了人皆具有的乍见孺子将掉进井里时所表现出的恻隐之心[ 同上  第80页]后归纳说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四端倪也。如同人有身体四肢,四端倪人人本具,是人的共有特性。断言没有这“四心”就不是人[ 同上  ]。孟子在《告子章句上》(11.6)继续说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心就是仁义礼智之心,不是由外面强加我的,是我本来故有的[ 同上  第259页]。在《离娄章句下》(8.32)说:“尧舜与人同耳”[ 同上  第203页],就是指这四端倪是人所共同的特性。     
     四是圣人具有的共性。孟子在《离娄章句下》(8.1)有说:舜与文王住地相去千里,生活的时代世隔千岁,他们在得意时其所作所为,几乎一模一样,古代的圣人和后代的圣人,他们的道路是相同的[ 同上  第184页]。在《告子章句上》(11.7)举了环境影响人心与种植大麦因地的肥瘠雨水的多少致使收成不一样道理相同[ 同上  第26页]后论述道:“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履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嗜也。”“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孟子继而反问道:“之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同上  ]肯定了圣人同心。那么圣人所同的是什么心呢?孟子回答道:“心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义理之悦我心,犹芻豢之悦我口。”[ 同上  ]我们可别小看了孟子将人性的“一”分解为四个层次皆具备于人的理论价值,这是孟子说法贯穿“与民同”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借与齐宣王的对话潜在地阐释了人“好勇”、“好货”、“好色”之本性无对错惟在与百姓同的社会人伦是非理念[ 同上  第31-37页]。将人性四层次还原为“一”,统和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本不欠缺。问题出在常人遗忘了、表现为丢失了、其实并没有丢失,只不过是被遮盖了。人的“舍生取义”圣贤本性被遮盖就是凡人。人的“仁义”社会人伦特性被遮盖就是禽兽。我们学习圣贤心法修行的功夫就在于去除遮盖,恢复人一直在的本心而已。恢复我们人及圣贤的“仁义”“舍生取义”本性,并不是就抹杀或虚妄剔除了我们生命作为物的存在与兽天生的共性,而是适宜“中节”之。这就是以后我国大乘佛法理论的渊薮。无论是后来的理一分殊、万法归一,还是光光相照、层层无尽的说法,都不过是孟子上述说法的翻版。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谓的“生物、心理、社会”健康心理模式,所谓的“本心、差异、相似”人格三层次模式,都可以在孟子这里找到原型。所以,我国的圣贤心法才揭示出人心本来完整的真实存在,其提出的内省自证格物致知尽良能等修行方法才是真正最圆*满最究竟的修心法。
      说到这里,就要回到前面所谈的陆九渊主张认识“理”“本心”的原旨上了,因为这也是判陆九渊主观唯心主义的证据之一。什么是本心?孟子在《告子章句上(11.10)》说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同上  第265页]希望生存与追求仁义是人共同有的特性,这无可厚非。问题是,当二者不能同时兼得时,圣人则舍生取义。孟子认为人人本来皆具有舍生取义的本心,可是一般的人却丧失了这一本心,而圣贤葆有这一本心。这没有丧失的舍去生命以求取仁义的本心,就是所有圣人的共同之心。孟子在后紧接着说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同上  第267页]圣贤心学之道没有其它神秘的,就是把人人本具的但是一般人丧失了的而圣贤葆有的当生命与仁义冲突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本心重新挖掘发挥出来。简易明白,坦如大路。王阳明认为孟子后至陆九渊出现之前,孟子的这一精神失传,是陆九渊重新续接了孟子求其放心的学问之道即圣贤心学的真血脉。陆九渊主张的本心,还包括孟子的四端倪之心,主张落实到自己当下的日常生活、正在的起心动念。《陆九渊集》(487-488页)记载:      四明杨敬仲时主富阳簿,摄事临安府中,始承教于(陆九渊)先生。及反富阳,三月二十一日,先生过之,问:“如何是本心?”先生曰:“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对曰:“简儿时已晓得,毕竟如何是本心?”凡数问,先生终不易其说,敬仲亦未省。偶有鬻扇者讼至于庭,敬仲断其曲直乞,又问如初。先生曰:“闻适来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敬仲本心。”敬仲忽大觉,始北面纳弟*子礼。故敬仲每云:“简发本心之间,先生举是日扇讼是非答,简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 钟哲点校:《陆九渊集》中华书局出版  2012年2月 487-488页]      我们应该已经弄清楚了,孟子及陆九渊承接的我国圣贤心学,立足于社会人伦心理的本心,包含有现代心理学的种子,哪里是现代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世界的本源之意?哪里能够得出他们的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判词结论?
       无怪乎在现代西方人写的《心理学史》类似书中,看不到中国历史上对心理学做出杰出贡献的文字,看不到中国文化立足于社会人伦的个人内省自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等本体健康心理学方法,没有记述在心理学领域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灿若明星的众多杰出人物,原来是我们自己就没有把我国圣贤心学在对人心的探索方面所取得的西方不可企及的伟大成果作出的伟大贡献搞清楚。我手头有一本詹姆斯.f.布伦南著的《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我读了这本西方人用西方人惯用的思维模式写的书,将西方文化视为主体,对他们所写的对东方文化的蔑视特别是对中华文化从《易经》《老子》《论语》《庄子》《大学》《中庸》《孟子》及宋明理学心学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禅学所显现出的透彻了人心的心理学成果的事实视而不见的荒谬,早已司空见惯本可以不置可否。可是,当我读到该书末尾《国际视角:当代亚洲心理学》所写的几篇文字,我就忍不住想再多说几句。在介绍中国心理学历史现状的不到一页的文字里,对中华传统文化里博大精深的心理学事实只字未提,在快结尾时才提到“(中国)无论是心理学的西方模式还是本土的儒家思想传统都几乎没有成功。”[ 郭本禹等译  詹姆斯.f.布伦南著《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第261页](《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261页)透露出该书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无知与偏见。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对东瀛心理学的介绍文字,不仅篇幅长,而且多次提到儒教文化和从中国传到东瀛的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文化,本该在介绍中国心理学成果的文字却出现在介绍东瀛心理学成果的文字里,而且极不公正。笔者约摘录几句作反面看,以激发我国的国人志气。该书第261页:“在历史上,朝鲜和东瀛都是中国文化成就的接受者,但是在输入中国宗教、哲学和文学的过程中,东瀛在吸收中国精华方面留下了清晰的本土印记。”[ 同上]第262页:“522年,佛教从中国传入(东瀛)并且取得极大成功”“儒学在16世纪传入东瀛,并且为学习提供了第一真正的推动力和框架。”[ 同上  第262页]“东瀛人*大量借鉴其他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但对这些输入的立场和观点进行了重新阐释,以符合他们的社会和民族特点。”[ 同上  ]该书用近介绍中国心理学成果三倍的文字介绍东瀛心理学成果,而且通篇贯穿着中国圣贤心学及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传入东瀛被东瀛改造后对东瀛民族所起得积极作用。如:说522年佛教传入东瀛后,过“一种服从的有德性的生活,增强了社会的国家主义的志向。”[ 同上  ]说16世纪儒学传入东瀛后,“提倡有德性的生活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东瀛很快成为一个儒学研究中心。”[ 同上  ]说“东瀛尽管内乱频繁、自然资源有限及常常发生灾难性的地震,但是东瀛人仍然建立了一个最终接受儒学对学术研究重视的社会。当东瀛在19世纪后期迅速从一个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社会的时候,它建立了一个基于对研究的大量投入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同上  ]说“20世纪初,禅宗心理学(在东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同上  第263页
]“20世纪50年代,(东瀛)将禅宗教义扩展到心理治疗中。从本质上,冥想的禅修技术运用姿势和呼吸中的身体适应,通过个人实现和宇宙的和谐与整合而达到精神宁静和明澈。禅修技术是心理物理控制的方法,他对心理状态产生反馈以产生一种良好的内部感觉。”[ 同上  第263-264页]
       唉,两相对照,惨不忍睹,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我唯一想说的是,我们应将儒学、道学以及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文化予以整合,因为它们都是中华古往今来的先哲们立足于人本侧重于社会人伦对人心完整全面的探索。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复兴中华文化已被我国最高领导层提上议事日程的今天,笔者在这方面尝试的拙著《中庸禅》通过了国家版权保护中心审核予以了版权保护登记,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已正式出版发行;笔者发心整合圣贤心法的合法平台“中庸禅修学会”得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 冉顺德  :《中庸禅》数据核字(2012)第276221号   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2012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第353-355页]只待志同道合者矣。
参考文献:   1,《宋明理学》侯外庐主编1984年4月出版2005年10月人民出版社第3次印刷        
                  2, 《宋明理学概述》钱穆2010年1月九州出版社第1次印刷

                 3,《陆九渊集》钟哲点校 1980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12年2月第4次印刷
                 4 《孟子译注》 杨柏峻译注1960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1986年第六次印刷            
                 5,《中庸禅》数据核字(2012)第276221号 作者冉顺德   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2012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作者:冉顺德,四川省阆中市人*大工作人员,邮编:637400,地址:四川省阆中市人*大,联系电话:18990852952,邮箱:wangtanxintou@163.com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0 04: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就是这样:可以反驳。辩论。但不能定性。百家争鸣才成为可能。一旦定性。不是成为金科玉律就是打成万劫不复。都防碍学术的发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