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45|回复: 22

[其它] 西方建筑在材料上以石材为主,中国以木材为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1 11: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ong321 于 2017-3-9 08:08 编辑

我一直就有这个疑问:为什么西方建筑在材料上以石材为主,中国以木材为主?曾在本论坛问过(如http://bbs.gxfxwh.com/thread-22384-1-1.html 3楼,大家否认了我在另一处得到的“阳宅用木、阴宅用石”的解释)。最近读到一篇较好的博文《古希腊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对话》,作者王越(http://lygwangyue.blog.163.com/blog/static/30677752200801495358705/),其中与东西方建筑材料相关的段落如下:

由此看来中国与希腊这两个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 在着根本上存在着各个方面的不同。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

1.      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西方建筑石材为主

1)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不同

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自然地理环境尽管各不相同,但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皆以土、木为主。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这种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早早催醒了中华民族对农业生产对象--土地和植物的审美情感,,人们对于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和植物是如此的眷念,这便使得我们的祖先在开始营造之日,很自然的将搜寻建筑材料的注意力,放在随处可见的土与木上,促使中国建筑已开始就朝土木结构的方向发展。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处于我国雏形期的穴居、浅穴居、巢居等建筑,无一不是黄土与树木为基本材料。

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以黄土筑墙、台,已木梁、木柱为房屋骨架的传统却依然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黄河流域取之不竭的土材资源和长江流域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同时也与中国传统建筑自身的结构技术发展有关。

夯土技术是中国传统技术建筑基本的技术,用夯土建成的台基,既保障了木构建筑的稳定,同时也有防地面潮湿,避免木柱基部受雨木浸泡腐蚀的功能。用夯土筑成的墙,亦具有较好的维护作用。但由于土墙承重能力差,故中国传统建筑长期采用梁柱支撑屋顶重量。同时为了防雨防湿,中国传统建筑采用了加大出檐的方法,并由此而创造了斗拱技术。长长伸出的屋檐在斗拱的支撑下,将于水排除在屋顶之外,从而使建筑的木构件避免因淋雨受潮而腐朽。正是由于这种土木混合的结构已基本上满足我国黄河流域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对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从而大大削弱了人们更新建筑材料的欲*望。

2. 相反,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分布着广泛的石灰岩和大理石。尽管古希腊早期的建筑同中国一样,也用木质,是木构架的,但由于这些地区的降雨丰富,空气湿润,木质易受潮腐朽和失火,于是人们开始用石材代替木材建造房屋。所以其建筑决大多以石材为主要材料,到公元前7世纪之末,除了少数用木材之外,已经全用石材建造了。

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我对其中所述古希腊“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这些地区的降雨丰富,空气湿润”持异议。相对中国,古希腊河流短促无疑,但“地势崎岖”、“缺少开阔地和平原”很难有说服力,查Google地图便知。而且古希腊真的比中国大部分地区更加“降雨丰富,空气湿润”吗?恐怕恰恰相反:据http://www.worldclimate.com,雅典年降雨395mm,北京635,南京1004,洛阳626。这当然是21世纪的今天,但2000年前雅典的降雨量与中国就颠倒过来了?

(转自:http://yong321.freeshell.org/cnn ... AndChineseWood.htm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4 19: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众所周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皆发端河域文化,建筑用材与河流无关,与风土习俗、生存方式有联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00: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 与风土习俗、生存方式有联系

那具体到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呢?中国人的习俗、生存方式为什么与木联系比与石联系更多,而古罗马则相反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5 13: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涉及到中国人的习俗、生存方式问题,非三言二语能说明,故略.
我的意思是,原作者从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角度去解释,实在牵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9 18: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石头主要用于装饰,比如太湖石、灵璧石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08: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ng321 于 2013-12-19 11:01 编辑

> 中国的石头主要用于装饰,比如太湖石、灵璧石等。

好像的确如此!但为什么呢?中国人即便是最忌水、火的书楼也用木,难以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2 10: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和南方人划船,北方人骑马,再往北用鹿拉车一个道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1: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ng321 于 2013-12-19 11:40 编辑

梁思成《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1984 MIT (《图像中国建筑史》,1984,MIT出版)168页有这样一段

The Chinese builder never cultivated a real knowledge of brick and stone as primary structural media for ordinary use. They were either reserved for structures that were not intimately involved with everyday life, such as city and garden walls, bridges, gateways, or tombs, or assigned to secondary functions, such as curtain walls or the walls coming up to the window sills of timber-framed buildings. Masonry structures, therefore, occupy a position in no sense comparable to that in European architecture.

(直译:中国的建筑者从未真正培养出将砖和石作为平常使用的建筑的主要材料的知识。它们要么是专用于跟日常生活并不紧密相关的建筑,如城或园林的墙、桥、牌楼或陵墓,要么被赋予次要的功能,如幕墙即与木结构建筑的窗台齐平的墙。因此,砖石结构所占的地位完全不能跟在欧洲建筑中的地位相比。)

梁思成认为中国建筑不多用石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工匠们没有足够的知识或技能用石建平常使用的建筑,这无疑主要是民居。但是,庙宇、祠堂、书楼、甚至皇宫建筑呢?它们并非平常使用的建筑,但也多用木,而工匠和使用者都知道用木的缺点(虫蛀、易燃等)。估计梁先生的意思是这些木结构的建筑如果用石材,中国工匠们也缺乏足够的知识或经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20: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气候雨热同季,高温潮湿与低温干燥。古希腊雨热异季,高温干燥与低温潮湿。高温干燥最易失火。;这应是古希腊比中国早用石材代替木材的根本原因。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 銀子 +10 功勛 +3 收起 理由
浅龙勿用 + 5 + 10 + 3 非常正确!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9 11: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观察很独到,而且是非常正确的。据
http://www.worldclimate.com/cgi- ... N37E023+2100+16716W
雅典的降雨量正如你所说,冬天高,夏天低。
而北京
http://www.worldclimate.com/cgi- ... N39E116+2100+54511W
南京
http://www.worldclimate.com/cgi- ... N32E118+2100+58238W
洛阳
http://www.worldclimate.com/cgi- ... E112+2100+5707103G1
则刚好相反!谢谢!即便考虑时代的变化,估计这个比较也能成立。

另一方面,这虽证明了古希腊比中国的木建筑在夏天更易着火,但中国工匠或任何人都知道木能燃且易燃而石不能,也屡屡遭遇火灾。难道他们因此而受到的损失还不够大,教训还不够深,因此想不到用石?损失和教训不及古希腊是很可能的,但因此而想不到用石料(这并非难度很大的高科技)?这还是有点让人不够满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9 12: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因地理气候而诞生;也因地理气候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房屋建造文化,但人类的历史却因灾难而写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4 21: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读到
为什么欧洲古建筑多为石筑,中式建筑多用木头?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301732/answer/115396472
文章本身也还有趣,但文章末一位读者总结的梁思成的详细论述更不错,我以前没有读到,转发如下:

--- 转开始 ---
总结了一下,梁思成认为:

1、中国人使用石头的技术不行,对石头这种材质的理解不够,并且没有找到石头缝隙之间良好的粘合剂材料。

2、观念不行,中国人修房子的时候就压根没想到要让这房子存在上千年,那当然是什么材料用起来方便就用什么材料。

3、中国历代(注意:不光指现代,指整个中国历史)都不注重对古建筑的修缮保养,这建筑旧了嘛不如拆了重新盖一座(只有坟墓例外),既然是新盖,为了见效快,那只能是用木头。

4、中国多数(注意是多数)历代君主都认为盖高楼造大房子是一件铺张浪费,奢侈的事情。想想也是,秦始皇修长城,修骊山皇陵,隋炀帝修洛阳,挖运河都是动用了全国的劳力,结果不但国家很快灭亡了,上千年以来都被人认为是暴君。

5、方法传承不行。

这点其实不光是建筑,其他很多方面都有类似的情况。

中国历来工匠是工匠,读书人是读书人,工匠是不读书写字的,读书人是不会去干工匠的活的,所以造房子的技术这种东西,都是工匠们师傅传徒弟,读书人不懂,所以也没有什么建造的技术传下来。

中国近千年流传下来关于建筑技术的书,想来想去也只有一本北宋官方编撰的《营造法式》。所以建造技术这个东西没有传承,碰到了战争、天灾,工匠们流离失所,甚至大量死亡,技术没有流传下来,那等社会安稳下来了以后想要大量盖房子了怎么办?只有后人重新研究,所以历朝历代的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关于这个梁,这个斗拱,唐朝是这么个风格,到了宋代就是另外一个风格,这个也是古建筑断代一个重要的依据。

在这么一个背景下,我要盖新房子,自然是要看看老房子怎么盖的,老房子全是用的木头啊,那我当然只能也用木头,用石头我怎么用啊?懂都不懂。所以中国几千年以来,木头使用的技术越来越精。虽然我们有“秦砖汉瓦”一说,但是事实上中国建筑大量的采用砖结构,是在明清以后的事了……
--- 转结束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5: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与东方在建造屋舍的方法都是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并发展的,而且有其传承历史的。不要忽略这一点认识 。西方多用石材建造而东方且用木材、竹才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金属加工打磨凿刻是其制造屋舍业的唯一工具,而东方在就地取材方面的确发现缺少金属加工工具的金属矿藏与冶炼技术,并非古东亚人不善用石材建造屋舍的原因技能,而是因地多树种多竹子这等很易加工而能事。古典东亚建筑屋舍最初都是绑扎结构,这等结构屋舍的现实版可在岭南或川地可见一斑,利用木材建造屋舍应当是在青铜冶炼传入古东亚(晚于西方BC1800年)后直至秦朝开始建造石木建筑与屋舍还有大型墓葬等地下阴宅,原因在于可利用青铜或铁器加工石、木结构,雕梁画栋之能事,木材结构相互咬合并用铁器加工成套筒,使其不同长短之木材可衔接技术,之后从中东地区引进所谓简单而形似“斗拱”的咬合技术在大范围使用和规范下,斗拱结构越来越复杂而坚固,逐渐形成了华夏人自己的木建技术直至今日。
楼主不妨在网络上下载《华夏艺匠》这本讲述华夏建造史的电子书籍阅览。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yong321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10: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 西方多用石材建造而东方且用木材、竹才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金属加工打磨凿刻是其制造屋舍业的唯一工具...而是因地多树种多竹子这等很易加工而能事

这几句话似乎有笔误,或漏掉标点,能否更正?或是李允鉌《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分析》中的原话?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27 15: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7-8-28 10:52 编辑
yong321 发表于 2017-8-25 10:55
> 西方多用石材建造而东方且用木材、竹才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金属加工打磨凿刻是其制造屋舍业的唯一工具...而 ...

看來還是 yong321 版主厲害,一下子看出淺龍在文字上邏輯不清的毛病。認真細緻能從字裡行間吸取精蘊的學者真不多見,淺龍實在佩服呢!

淺龍那句話確實有毛病,耽誤了您的理解與想像,是淺龍的錯!這句話也不是《華夏藝匠》裡的原話。是我淺龍打字時有些跟不上思維速度而引起的邏輯不清的毛病。我的原意是講:先秦古人會利用竹、木建造房屋時,很可能是利用火烤、水煮去清除木材本身要形成構件那多餘的部分,也很可能大多數是利用“石”刀、骨刀、竹刀進行更加接近完美構件的加工工藝,是隨著青銅、鐵器等金屬加工工藝傳入到大東亞以後才開始自尋礦藏與冶煉而形成了金屬加工工具並開始了利用金屬工具來替代石、骨、竹等易損亦粗糙的工具,至今也是唯一的加工竹、木結構與構件的建材工具。在《東、西方建築史論》、《華夏藝匠》這幾本書中都有其詳細的描述與結論。而淺龍不僅在書本中得到這些知識以外,還在其它建築構造與新建材雜質、書籍、視覺刊出等材料中吸取了些專業養分。我淺龍也是個建築設計師隊伍中的一名實踐者,在這一行操練多年體會頗深。

帛書《繫辭》中有一段對古代房屋與墓塚的建造也有著生動的描述:“上古穴居而野处,後世咡人易之以公室,上練下楣,以寺風雨,蓋取者大壯也。古之葬者厚裹之以薪,葬諸中野,不封不樹,葬期无數,後世咡人易之以棺郭,蓋取者大過也”。文中的“大壯”與“大過”是《易》中的卦名,在此再解釋它就有些繁瑣了,也不一定對得上專業。僅就此“練”與“楣”去查查字典就可有收穫了。只有搞專業的才能說得清它的來歷:水災前、後來我古西域的北方古人是不會造房子的,因此多居住在地穴和山洞裡;有南方去躲避水災的古人如亨族(我的偏見)古人不僅會建造水面以上的房屋,還會建造土地、石地上的墓地。後有其它民族也學著在地面上造房舍卻沒有門窗,出入交通全靠從屋頂出入。這樣仍然會造成大水來襲之時與地穴式居住居民一樣被淹沒在居舍裡而無處可逃。因此《老子》文中曾提出“鑿
戶牖”的概念而在《繫辭》中也有“不出戶牖无咎”的以“子曰”冠名引《易》文的出處字樣出現,這說明哪怕是在西周時代的建築房舍上已經有使用門窗出入的實例存在了。“上練下楣”它指的是古代造房子起初的門是與房屋的高度一致的,因當時加工手段比較粗糙,這是北方民族的特點,無法想出在夯土牆上開鑿門窗的技能,而只能在屋簷一下利用樹木等高材料為柱子之間形成逃、避風雨和水患來襲的大門,而有大門的好處還在於:“重門毄 0012JPG.JPG ,以挨旅客,蓋取余也”。“余”者也仍然是今文《易》中的卦名,而這一句之上上,銜接的是:“黃帝、堯、舜陲衣常而天下治,蓋取者鍵川也......”。這又說明啥呢?這說明了一個細節:在夏朝前後期間,很有可能就一些民族在建造房屋時已經有使用門窗經驗的案例了。

別看建造門窗是一件小事,它在遠古時代可是一件具有智慧的大發明。它不僅需要對木材的細緻加工,還要對人體的高矮與材料本身尺度的取捨之加工工具的限制,對於原始石、骨、竹工具的難度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在斷木、斷竹;揉木、揉竹方面更為困難,因此在有金屬工具的加入,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了,可以把房屋的高度提高比人的身高高度以上,可以在夯土牆上比人高度之上加一道木樑和門框;也可以在夯土牆上加窗的木樑和窗框,不僅古人進出方便還“
以寺風雨”的功能就極其震撼了各民族。那為什麼在《老子》文中提“鑿戶牖”呢?老子也是周人,他是在勸告周君王要向其它民族學習經驗與智慧,可見老子的胸懷是多麼的遠大呀。

注:秦嶺以南的多民族是利用當地的物產竹子,在竹刀原始工具加工工藝作用下,完全可以解決任何難題,而這些難題是經國際科考友人長期在南方考研和實踐,得出了古代中國南方古人,在沒有金屬工具的原始時期,是利用了竹刀解決了最起碼的生存難題。而當代的南方“少數”民族的村村寨寨裡的民居現狀,依然可見它歷史的風貌,早已享譽全球了。

以上可能有錯別字,敬請斧正!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yong321 + 30 谢谢!现逃难在外,待休斯顿大水退后回家仔.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28 10: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yong321 版主:親身經歷大水患,是一件好事,掌握求生存技能。但要注意安全,祝你平安回到家中!

保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28 12: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问题!
首先应该看到“不使用石材”和“不善使用石材”是一对互为因果两件事,两件事相互为因为果,导致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中很少以石材作为建筑结构构件。起因还是从“不使用石材”开始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平原文化,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早起空前发达发展的农耕文明。早起核心地带是以平原为主要生活区域,山少石少。再者从整个世界历史来开看,中国是一个使用金属比较晚的社会。使用金属技术来自于其他文明,也该是平原文化文明的特点。石材的使用的先决条件应该是石材,以及对石材本身性质的认识和石材的基本原始加工的技能技巧。在未掌握金属时,中华文化已经有空前的发展,木材的加工手段完备,相应也有了很高水准的木材榫卯连接方式。虽然后期中华文化向外扩至山区,并有了铁器技术,但相对于成熟的木材榫卯柱梁建筑手段,石材也就没有成为建筑结构件的柱梁。好像存留的以石材结构为构件比较有名的就是赵州桥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yong321 + 3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28 1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7-8-28 13:22 编辑

西方早期的罗马、希腊文化文明,地理类型上应属于地中海周边文化文明。其核心为地中海北岸。意大利基本是一个南偏东西偏北的狭长地区,北部阿尔卑斯山,中部又有狭长的亚平宁山区,只有东西方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和近乎南北方向的亚平宁山区所夹的东北有一块不到国土面积五分之一的波河平原。亚平宁山区西侧也是平原和山共处,无大平原。希腊也是多山地区,虽无有意大利那样的大山脉,但也没有较大的平原。该地区多山平原少而小,有很多的被风化的巨石,这为石材的取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28 13:33: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大利、希腊不仅多山,而且基本上都是被地中海包围的半岛地区。坚硬的山石被地中海的含盐量较大的风风化出不同大小的巨石。
中国中原地区远离海岸,风化效果差,山石一体取石比石块麻烦。
我虽未去过意大利和希腊,只是图片印象中的山石景象。这很像青岛地区的崂山那样,山里有被风化出来的巨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28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大量使用以木材用卯隼为连接的承重梁柱结构,而不使用石材为承重结构,可能也是和地震有关。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区域是在华北和中原平原上,这里也是中国地震频发地区。木材卯隼的柱梁结构抗震效果明显高于石柱石拱承重结构。比如中国的应县木塔经过千年历经多次大地震并未被摧毁。而石结构的建筑基本上是毁于地震。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 收起 理由
yyangsy + 2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3: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ng321 于 2017-9-6 13:26 编辑

中国中原或华北地区是否地震较希腊或罗马的地震多?据https://www.mapsofworld.com/thematic-maps/earthquake/china.html的表(Earthquakes in China),中国似乎并不比意大利(https://www.mapsofworld.com/thematic-maps/earthquake/italy.html)或希腊(https://www.mapsofworld.com/thematic-maps/earthquake/greece.html)更多,不过中国的地震强度似乎更高。用木结构比石结构抗震好来解释的确是个有趣的新的方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7 10: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法地,竹木的丰盛决定着建筑所采用的材料,泥土的厚薄决定了地面建筑的地基条件。

怎么欧洲就没有什么夯土的城墙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5: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评15楼浅龙勿用贴:
多谢“建築設計師隊伍中的一名實踐者”的参与,这有助于我们避免纸上谈兵。另一方面,您的回帖虽然信息丰富,读来也很有趣,但似乎跟中国建筑用木、西方用石这个话题没有多大关系。

昼耕夜读:
> “不使用石材”和“不善使用石材”是一对互为因果两件事,两件事相互为因为果

的确!也许还可加一句,中国古代的科技包含许多小的进步,很少有大的进步(李约瑟难题的一方面),因此从用木改为用石并不容易。

> (中国的文明)早起核心地带是以平原为主要生活区域,山少石少...中国是一个使用金属比较晚的社会
> (古希腊、罗马)有很多的被风化的巨石,这为石材的取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中国中原山少无疑,也许石也少吧。但从世界地图看,希腊、意大利(古罗马)似乎也不缺平原,但可能的确少于中国中原。梁思成认为中国工匠用石的技术远落后于用木的技术,如果加上中国人不思(大的、革命性的)进取的特点,或不用和不善用的互为因果性,我们对这个问题大致就有了答案。

即便如此,皇家宫殿、大富之家的书楼明明知道怕火、怕雷击,而且其建造并不在乎花销和劳工,但仍不用石,还是令人费解。皇帝不在乎宫殿被火烧,书楼、聚宝楼的书、珍宝被烧,因为这些楼反正可以很容地重建?我开始怀疑我12楼转发的所谓梁思成的观点是否属实,或许是网友误读了梁先生的书。

假如我们穿越至古代,当面问一句工程主持人,不知他会怎么回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