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0|回复: 0

南宋的棋院和女象棋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4 16: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宋的棋院和女象棋手
(原载于1962年8月13日《体育报》,署名一粟。)
    一般公认,现代象棋定型于刘克庄(1187-1269)的时代。他在一首五言古诗——《象弈一首呈叶潜仲》中所描述的棋盘、棋子和着法,与今天的完全相同。这首诗作于1219年以后。这一型制已被写入诗词,可见它流行的年代至少还可以上溯约百年之久,即距今八百多年以前。
    要说明这一点,得从翰林待诏谈起。一提到翰林院,很容易联想它是封建社会中的所谓“清秘堂”。文人们中了进士,如果选人翰林,不但身分高贵,还是“正途出身”的升官捷径,由于与皇帝之间的承旨应制等文字关系,可以逐渐位至宰相。至于待诏,只是翰林院最低的一级官员(从九品),掌管校对章疏文史之类而已。其实,这是明、清的制度;在唐、宋时代,并不完全相同。唐代的翰林待诏,虽然一样是为皇帝私人服役的,但范围要广泛得多,除了文学家、经学家以外,还包括宗教徒、化学家(炼丹的)、占卜命相的术士、医生、书画艺术家等等,其中就有擅长棋类游戏和各种杂技的人才在内。比如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德宗时的王叔文、敬宗时的王倚、宣宗时的顾师言、僖宗时的滑能等人,全是围棋能手。王叔文原是专陪太子李诵下棋的,当这位久病在床的太子做了皇帝,王叔文掌握政府实权,嫌自己的出身低贱,把翰林院中的医卜星相及弈棋等待诏一概罢免。尽管如此,后来还是恢复了。恢复的原因大概是最高统治者为了满足其精神生活的空虚,不得不继续豢养一
大批有专门技能的甚至靠迷信吃饭的供奉队伍吧!
  到了北宋,棋待诏依然活跃着。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二曾经提到:“太宗时,有待诏贾玄,以棋供奉。”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中书建议:“旧制:翰林医官、图画、琴棋待诏,转官止光禄寺丞。天禧四年(1020)乃迁至中允、赞善、洗马、同正。请勿逾此制。”(《文献通考》卷三五,《选举考》八,《方伎》)这段言论固然是狃于轻视琴棋书画及医学等专业的偏见,把他们与文学待诏强加区别、限*制其官职升迁而发的,却足以说明北宋有为数不少的棋待诏存在的事实。但从什么时候起,才有象棋方面的待诏呢?现存的文献证明,当不迟于南宋初年。
    周密(1232-1298)在宋亡后所撰的有关南宋京城生活的专著《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一条,列举“御前应制”、“御前画院”、“棋待诏”等五十五个行当,约五百馀人,其中的“棋待诏”一项说:
    “郑日新(越童),吴俊臣(安吉吴),施茂(施猢狲),朱镇,童先,杜黄(象),徐彬(象),林茂(象),礼重(象),尚端(象),沈姑姑(象,女流),金四官人(象),上官大夫(象),王安哥(象),李黑子(象)。”
  在诸色伎艺人中间,最早的有不少是北宋画院待诏,南渡后仍任待诏,最晚也有南宋末年的。主要则是宋高宗、孝宗(1127-1189)时人。例如“丁未年拨人勾栏弟*子嘌唱赚色”就是淳熙十四年(1187)的事情;而《武林旧事》卷七据《德寿宫起居注》明言:“淳熙八年(1181)正月元日……是岁太上圣寿七十有五……上侍太上于椤木堂香阁内说话,宣押棋待诏并小说人孙奇等十四人下棋两局”,与棋待诏一同召人的孙奇正是五十二个“小说”人之一。南渡后,政*治集团竭力粉*饰*太*平,点缀繁华,设立这样一个规模较大的官方弈棋机构,比起东瀛庆长十二年(1607)创建的棋院来,要早四五百年。尽管它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应该注意,在这拥有待诏十五人的棋院里面,象棋有十人之多,占了总数三分之二。这在客观上不但反映北宋称围棋为“大棋”,对象棋而言,表示一尊一卑,此种偏见开始有所改变,象棋已逐渐获得重视。而且,从棋艺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象棋趋向于定型,换句说话,即与后来刘克庄所描述的现代化象棋相同,如果不是这一形制的象棋已经在技艺上前进到相当的高度,那是决不会产生这样的盛况的。合之宋高宗母亲韦妃所下的象棋有三十二子,有九宫,有单一的将等等,我们假定现代象棋的流行开始于北宋末,大盛于南宋初,当与事实相差不远。
    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象棋待诏里有一位女性沈姑姑,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留名的女象棋手。可惜,关于她的历史已经失传,连真名字都无法知道了。明代的陈继儒是比较关心民间技艺的文人,他在校刊《武林旧事》之后,写了一部《太平清话》,其中也只说:“孝宗奉太皇寿,一时御前应制多女流也,棋为沈姑姑……皆一时慧黠之选也”,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料。在这十五人中,如:郑日新是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著名神童,小时候就擅长围棋,故外号叫“越童”;吴俊臣是安吉(今浙江湖州)人,外号叫“安吉吴”;施茂外号叫“施猢狲”……。从他们或她们的名号看来,无疑都是出身于民间的棋手,大概由于生活的压*迫,只好去伺候宫中的宴会娱乐。封建社会的记载对于民间艺人向来是不屑挂齿的,因此我们很难找到他们的事迹。凭借《武林旧事》无意中保留下来的一则文字,使今天还能约略窥知南宋的象棋手的活动情况,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