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76|回复: 3

中国文化遗产甘肃渭源灞陵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6 19: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2-5 01:54 编辑
: T4 u, Y0 D8 Z/ }" I" n( c4 w0 k+ o1 r8 T& [: J' u7 L5 `) ^7 G
中国文化遗产甘肃渭源灞陵桥
$ R" k  I3 `, w9 x转自:游在甘肃4 {4 j9 S$ Z9 P& @
blq0d850.jpg , K3 @& m  F3 ~0 X- D
“灞陵腾跃跨云天,崖柳朦胧锁雨烟。一泻随心石孟浪,清波渭水涌珠璇”。这是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临洮诗词》原主编汪弘祺先生生前对家乡名桥的由衷赞美和绘描。事实上,渭源的木卧桥——灞陵桥,早在上世纪初就已饮誉华夏文化、旅游、建筑界,入编《中华名胜大辞典》和《巧筑奇构》等专著。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给以高度评价。而今,她以更加婀娜秀美的靓丽容姿引中外游人竞聚焦,成为大西北上镜率最高的华夏廊桥珍品。
' s  Z, z/ v* m* d# k/ e1 w     西部奇构灞陵桥,位于我国西北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县城南河滩清源河上。该桥距省城兰州仅170多km,距陇海铁路陇西站只40余km,国道316从她身旁穿过。近百年来,如长虹似巨龙的灞陵木桥,因其足可与北宋名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虹桥相媲美,而成为渭源县和定西市的旅游标志。号称“渭水长虹”(孙科题碑)、“渭水第一桥”(原甘肃省委书*记顾金池题)的灞陵桥,当地民众叫“屋桥”、“握桥”、“卧桥”或“木握桥”,距黄河第一支流渭河发源地鸟鼠山(鸟鼠同穴山)品字泉约10km。5 @3 k0 [: l0 e& A0 n! s7 H8 X) ]
     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元年间(公元1368年),初为平桥,因“木笼装石为墩”,每遇水势陡涨,桥墩易于冲毁,屡修屡坏,常为士绅乡民忧虑。据清修《渭源县志》记载,经士绅乡民多方捐助,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左宗棠部属统领梅开泰又重建过一次。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先后由渭源县知县黎之彦、马象乾等倡议主持,由乡绅白玉端、徐立朝督工,陇西著名木工莫如珍掌尺,仿兰州雷河坛卧桥式样在南门口新址修建。民*国九年地震后桥身有倾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县长王端甫倡议修复,组成徐士骏、戴永禄、辛仲武(后二人为督工)等地方人士参加的桥工委员会,张亨为文牍员,杨济川为书*记员,由建设科科长黄执中担任委员长督办,本县清源镇柯寨村木工何遇江、何遇海2人为技师第2次参与维修,杨大师杨宗荣为贴尺。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8月),建成今纯木悬臂拱桥,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结构严密,气势雄伟。再经画师曹海山绘画,艺术水平皆过以前,竣工后呈请中央及本省要人题词纪念。灞陵桥早已成为渭源旧八景之首,也是古“丝绸之路”南端交通的重要枢纽。1981年,该桥由于高超的建构艺术和科学价值,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1986年省文化厅又2次拨款予以复修,由多年担任渭源县文化教育领导工作时已离休的雒玉麟先生主持,大胆改变传统的桥根落地石压为悬坑空架,使原桥基提高后高出1m,以防水湿,亦保障大洪水和上游积水的顺利通行。“桥墩用混凝土筑成正方形坑地,上下垂直,底部封闭,入坑横木用沥青涂过,两侧安置通风孔,使五层伸臂木都空放在坑中,由于坑的直角容有450左右的伸臂纵木,两相抵触,避免桥根下沉或走动。”“桥头屋以基坑为基地,坑上铺横木形成空地,基上再铺盖木板作为桥屋地平。”“维修后的灞陵桥,全长40.2m,计数15间(桥身13间,桥屋2间),跨度27.1m,高15.4m,面宽4.48m,14排64柱(包括桥头屋8柱),为全国跨度最大的伸臂木梁桥”(引文见《渭源文史资料》第二辑第24页雒玉麟《灞陵桥民*国以来在落架维修中的结构改建》一文结尾段)。1992年又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正式公布,6月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颁发牌照各一块,正式跻身中国文化遗产之列。至今,西部奇构陇上木卧桥已历经600余个寒暑。5 g& P/ d. _. k7 w' w
   “灞陵桥 是一座 全国跨度最大的 古典纯木曲拱悬臂梁 叠梁 单孔型廊桥”。双坡式飞檐,四角斗起。她的设计、建筑结构、式样和彩绘等,都具有我国古曲民族建筑特色,桥的座落方位和四周环境的参差错落,格局的经营,与四邻风光的巧妙融合,构成完美的西部民族艺术风情。该桥紧紧牵系着东南君山秀峰和北部七圣峻岭。两岸山峦对峙,平远的河道无论远近,都可看出高耸的桥身被蓝天和盘托出,显得明净壮观,形成长虹卧波、蛟龙横卧之势,彩绘的桥身梁柱、椽檐斗拱,与周围暮蔼静谧、炊烟缭绕的村郭田园相映衬,愈发显出桥身的典雅秀丽、朴厚温静。
: q9 h7 T+ O' j$ Q  灞陵桥从人们的记忆深处显现,从祖国西部的历史隧道款款走来,历尽沧桑,饱经忧患,在渭河源头以其婷婷婀娜的容姿,定格为一种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 H: x- Y* i/ i5 n) S% x1 n% ]* J    灞陵木桥南北而卧,全长约40m,高约15m,跨度27m余。桥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纵列11组,从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拱凌空握起,桥身高耸,悬妙陡险,“能容巨流,避浪击”。飞檐式廊房的屋顶有瓦遮雨雪,坚实耐用,沿袭保存至今的廊房每间宽3m,共13间64柱。由14排吊柱提拦,每排4柱,两两分置,形成双侧挂栏。桥面由中道与双侧挂栏共3部分组成,中道宽3m余,挂栏各宽约0.66m,呈踏步状通道,总宽不足5m。栏杆扶手可助攀登,亦可凭栏眺望。桥两端各有宽敞雄浑的卷棚式桥台与桥身连成一体,既为通道,也是厅间,琉璃瓦顶,脊耸兽飞,典雅别致,轻风吹拂,风铃叮咚,悦耳怡人。整座廊桥雄伟壮观,结构独具,工艺精美,既具有浓郁的民族建筑艺术风格,又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甘肃独一无二,国内桥梁建筑中实为罕见。两岸草木繁荣,杨柳依依,白杨婷婷,陪衬着她的多姿情态,真有“色不待丹碌之采,山不待空青之翠”的诗情画意。蓝天白云映衬,农舍城廊烘托,桥下渭水东流,好一幅长虹卧波壮美图。素朴古雅的明代佳构从历史深处走来,此等匠心风韵,巧夺天工地体现了我国特有的某种园林建造手法,参差互补,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至高境界。
+ D3 `$ J2 H# W0 U  灞陵木桥历来吸引着无数名人、学者、书画家、诗人骚客、摄影者和新闻记者,数百年来留下难以数计的诗文笔墨,纪实写真。左宗棠、于右任、蒋介石、孙科、杨虎城、林森、何应钦、汪精卫、徐显时等人,均有题匾、联语、碑文诗文赞赋,现代文化界、政界的裴建准、高平(原甘肃省作协主*席)、顾颉刚、启功、沈鹏、刘炳森、李子奇、顾金池等,也有题匾、联语、诗文留存。该桥成为定西市乃至陇上集古今名人笔墨诗文最多、规格最高的桥。清诗人有《渭水东注》赞曰:“闲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探源鸟鼠关山月,窟隐蛟龙秦地秋。远岸斜阳光射雁,平沙激石浪惊鸥。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长安轻荡舟”。杨虎城将军赠联称颂:“鸟鼠溯灵源,雪浪云涛,东行汇径渎黄河,汉关紫气;陇秦资利涉,月环虹跨,西望是金城杨柳,玉塞萄萄。”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专程到渭源考察鸟鼠山、五竹寺、灞陵桥和战国秦长城后留下一联:“疑问鼠山名,试为答案歧千古;长流渭河水,溯到源头只一盂。”何应钦题联:“鸟鼠烟云足画图,灞陵风雪饶诗思”。还有汪精卫、林森、徐显时“关中八川,灞注于渭,渭则源自鸟鼠,昔日首阳,今之渭源……”、“舆梁利济”、“源头津渡”、“利济群伦”等无数题词诗文、匾联书迹流传民间。渭源乡党、文化教育人士张亨、周钧等均有碑文。现在,除左宗棠“南谷源长”、蒋介石“绾毂秦陇”、于右任“大道之行”、孙科“渭水长虹”和裴建准“灞陵桥”4匾1碑失而复得仍嵌挂于桥,中国书协前主*席、书法理论家、著名红学家启功先生在任时补题的桥名匾,还有沈鹏的“渭水第一桥”、刘炳森的“丝路名胜”匾额和汪精卫的碑文外,许多匾联石刻、书迹诗文,已在各种特殊年代中散失毁坏,真迹无法得以赏鉴。
% a! P! S4 s8 z8 \% M    灞陵桥除了有较高的建筑科学、艺术、历史价值外,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近年开辟的以木桥为中心、沿渭水源头两岸延伸的带状“灞陵主题公园”,不仅是城镇居民休闲娱乐怡情享受的场所,更是外来游人学者观光探奇的必到之地。笔者50余年与之朝夕相伴,常见老外、新闻人架着机器围着转。每当节假日或月上柳梢头时,一对对恋人、情侣在她身边徜徉,流连忘返,尽情拍下幸福的倩影。顺河延伸的带状灞陵主题公园,不仅因桥名闻遐迩,更由于她在硬件设施的配置上已达到国家AA|级标准而成为目前全国最小的2A|级袖珍型公园。她和桥南的君山夕照一起,热情好客,随时迎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朋友。- s$ U3 [% s& Y
     “中国廊桥”灞陵木卧桥在甘肃省电视台、定西电视台和渭源电视台先后长时间充任“台标”;省内外国内外新闻媒体、地理建筑等专著,中国“国家公园”刊物《风景名胜》、北京的《旅游》杂|志、影集画册、挂历诗文及广告招牌画面中,均有她的倩影和简介。可以毫不夸饰地说,灞陵木桥对当地、陇中定西乃至甘肃的经济、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不亚于旅美华人画家、编导人陈逸飞先生写生、创作的原型“周庄双桥”。
& s. D- i3 [& H: S3 S6 o1 m    无论恬淡如笑的春天,苍翠欲滴的盛夏,还是明净如妆的金秋,残淡酣睡的寒冬,甘肃渭源的中国文化遗产灞陵桥,总是以她多韵的风姿妆点着西部“香格里拉”、国家级森林公园渭河源的北国风光。1 d( P# ~9 k) r( F7 B& x
* z* l) s; n; f. ^- b& ]) w
, D/ O' {1 e- b# l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9: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渭河水磨房
) p! d6 z1 l1 r  程俊珊1 o6 D) c6 V5 p! m. r
    水磨房的风景 行将消失的记忆; `- \) c; G! }& k7 Q
   “水磨房”又称“水磨坊”, 水磨曾经是重要的水力工具,在旧时是一种先进的机械设备。由引水道、水轮、磨盘和磨轴等部分组成,它日夜旋转,磨面千斤,不但节约能源,而且是无污染的环保磨面工具。根据当地的水力资源、水势高低决定磨窠,选定后在上游先修筑河堤,抬高水位。每座水磨房面积大约在10至30平方米,石条为基,木板围墙,盖瓦覆顶,下装磨轮,内备石磨。
2 [% |% y9 T" l5 T" M$ \ blq1d850.jpg
; c& y+ N5 I& C- b. K4 X9 f    磨的构造与来源
1 a3 E3 v* r5 I: S2 u, N6 l   水磨主要由磨房、磨盘、磨轮三部分构成。水磨具有治造精巧,功效高的特点。水磨有平轮、立轮之分;平轮需水量较多,磨渠宽1米以上;立轮需水少,磨渠宽50公分左右。立轮磨在一磨窠内建两盘磨轮,带动两盘磨的叫双轮磨,如路园镇住地称双轮磨。冬春四季运转的磨称暖水磨,锹甲舖陈家磨,利用九眼泉流水,冬季流水不结冰,修的磨常年作业,叫暖水磨。
; y, H! B4 |8 N4 X& f   水磨房建房的首要条件是在河渠上要有“磨窠”,就是水源高、落差大、有退水去路的地方。然后根据当地的水力资源、水势高低决定磨窠,选定后在上游先修筑河堤,抬高水位。每座水磨房面积大约在10至30平方米,石条为基,木板为墙,盖瓦覆顶,下装磨轮,内备石磨。
8 A9 M* `8 h2 c6 W    磨房内安置磨盘,亦称磨扇,共有上下两扇,直径约2米到2.5米左右,上扇比下扇厚一至二倍,磨盘以石质坚硬冷腻耐磨不易发烧的优质石料凿成。民间习惯上把流水称作“青龙”,把石头称作“白虎”,以示敬畏。两盘磨扇的吻合面,錾凿出一定走向的沟棱,便于磨碎原料。上扇沿周边等距离地凿开4个孔,以供用麻绳拴住从梁上提住并固定上扇。各绳间插一撬棍,取“四大金刚”之意,以便调节上扇的高低和水平。上扇中间凿一圆孔,供注斗里的磨物由此流入两磨扇之间。下扇底部用一个“丫”形巨木墩亦称“磨老鼠”者固定,水平镶在一根四方柱体磨轴的“水柱”上。水柱下接圆木轴,轴下端木轮上的齿与磨轮上的齿交叉相接。
% n8 ^3 G9 |2 v/ p# c  S; h  ^  磨轮形如牛车轮,常用比较坚硬柔韧浸入水中不易腐烂的榆木、柳木做成,直径3米左右。用36根辐条,取“三十六天罡”之意,连接柱体的大小两个同心圆。小圆内外横钉了72片“水瓦”,取“七十二地煞”之意,匀称平衡,错落有致。轴下安一铸铁圆窝,置于用铸铁做成的“鹿角”上,其余角固定在原木墩上,埋在水中。渠口斜置水槽,上端与渠口相接,下口安置于磨轮之上,以渠水之力能最大限度冲动磨轮为佳。水槽上口设闸板,另在上游数米处设退水坝。磨房前面的水渠上横放一至两根巨木或木板,便于人们往来行走,调整水流,维修水磨。平论磨每小时出麵粉30公斤,立论磨每小时出麵粉20公斤.。4 j: w, y! J, ?( \4 r
   磨面时堵住退水坝,提起磨槽闸板,激流下泄,冲动磨轮,牵动磨盘下扇旋转。磨毕,放下槽闸,提起泄水闸,水即外流,磨亦停转。
# F0 K) H7 C) ~' \! E7 x0 _    “重复重檩板围墙,柳木柱子青棡梁;四根麻绳吊石扇,上扇不动下扇忙。渭河打着磨轮转,四根麻绳吊磨扇;上扇不转下扇转,白虎口里淌细麵”。# b! p, y; e% v
    “底下青龙翻八卦,上边白虎大雪下”。“青龙推着石磨转,白虎口里磨细麵”。这是现在已很难听到的曾经在田野乡村里流传过的关于水磨的歌谣。" ~9 v  i  R* A0 {% f
     在渭源南部的锹峪、会川、杨庄等地还有几座水磨房,已成希罕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不仅仅是洮渭等地,事实上全国各地的水磨房都已行将绝迹。据查阅水磨房的历史等资料,幸获临洮县委宣传部原部长陈维山的摄影文集《水磨房:渐行渐远的风景》一书,在披阅和参照寻迹中,水磨之殇愈益在内心灼痛。9 Z) x+ d& s) F) M! `6 g. Y0 Y
  水轮使水的势能转化为机械能而做功,它的诞生是水进入应用领域的关键环节。人类要使水力转换成机械能,必须通过圆形轮子亦称“水轮”的机械装置来转换。那么水磨就是一种利用水流转动“水轮”作动力的水力机械。最早的水力机械是利用水的重力做功的,直到出现利用水的动能冲击轮子运动,水力才得以全面应用。
5 ~' q- R2 W4 O6 s! I blq2d850.jpg " `! J: ?5 s# a% |. l: f
   水磨发展的历史
2 g7 ~9 F. _8 X) g1 A2 s* c    磨,最初叫硙(Wei),汉代才叫磨。磨有人力、畜力、水力三种。 据陈维山研究,磨由春秋时期公输班所传。碾在东汉时期亦见诸文献记载。东汉桓谭(公元前23年-公元56年)在《桓子新论》中最早用文字记载了人类对水力的应用:“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牛、马及役水而舂。”列举了两种令杵舂运动的动力:畜力和水力。
% [. C7 B% y  n2 D2 Q" W    西晋建都洛阳后,在黄河支流谷水建有千金堰,这是都水使者陈协主持重修的重要的一项水利工程。千金堰在洛阳西北的十三里桥,引谷水入渠,因渠道上水碓越设越多,后来成为洛阳粮食加工基地。据传,晋代祖冲之发明了水磨,经杜预对水磨大胆的改进,水磨、水碾才大量普遍使用。
9 n. }, m# h/ ?- d    《南齐书•祖冲之传》中记载祖冲之“于乐游苑牗在建康,即南京牘造水碓磨,世祖亲自临视”。这是关于水磨应用比较明确的记载。说明水磨自汉代以来就已经诞生,并成为水力应用发展的标志,而到魏晋南北朝时,已大量推广应用,颇具规模,此时多功能水磨机械也已经诞生成型。可见中国对水力的利用,最晚始于东汉初年,即距今至少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 X  c4 N* b' y, t1 X6 f. A2 E) A8 f    据《三国志•张既传》记载,洮河流域水磨的推广应用,与三国时任雍州刺吏的张既引进水碓有关。水碓的引进推广为后来水磨的兴建使用打下了基础。据陈维山研究,洮河流域水磨的发明年代,距今至少已有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古老的水磨房,不仅是依水就势、巧借自然、融汇古今的独特的人文景观,而且也赋予了乡村生灵的生命。( n2 z8 b1 R$ y. g/ n0 a
  北宋著名文学家、监察御史张舜民,曾任陇右提刑官,在岷州(今甘肃岷县)任职期间即兴挥毫写有《水磨赋》,颇有气势。其中写道:“覆厦屋之沉沉,洒长溪之沸沸。徒观夫老鸦咸集,麦禾山积。碓臼相置,齿牙相切。碾磨更易,昼夜不息。汹汹浩浩,砰砰砺砺。鼓浪扬浮,交相触击。飞屑起涛,雪翻冰析。……力尽而休,功成而退,若君子之善出处也。”
7 J0 }# E6 w& p9 ?: Z0 D    隋及唐前期水磨、水碾的主要拥有者是皇室及豪门世家和寺庙。水磨从唐代开始在陇中、陇西流行。' m7 C9 E1 n5 w5 M! D7 W: b+ o/ J8 _
    北宋朝廷对民间兴建水磨予以经济支持,使水力应用在宋代达到了空前的普及,昔日为皇室及权贵所拥有的水磨,此时才真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宋代由百姓独*立经营的水磨、水碾已不在少数。
! s( R/ m) F  `$ u" w8 S* H6 P    宋元时大规模的水磨或水碾已大量涌现,由地方政府或乡村绅士集资建设的水磨房常常成为地方大型公共设施和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元代以后对水磨才有了比较明确的记载。
- g, m. C3 d( B8 \- p    渭源清《康熙县志》载,有水磨75座,民*国15年(1926年)《渭源创修县志》载,渭源在清源河、锹峪河、大小南川、漫坝河、宗丹河、磨沟河、东峪沟,建有双轮水磨5座,单论水磨221座,立论水磨41座,到1949年,全县总有水磨419座。乾隆年间狄道(今临洮)有水磨962轮,岷县境内水磨也比较普遍。当时仅临洮一地水磨数量已达近千轮,足见当时水磨之兴盛。全县以磨命名的村有3个,其中有清源镇的上磨村,路园镇的双轮磨村,会川镇的罗家磨村;自然行政村有23处之多,如阳坡磨、何家磨、常家磨、孟家磨、范家磨、陈家磨、郭家磨、任家磨、高家磨、魏家磨、宋家磨、赵家磨、麻家磨、安家磨、段局磨、闵家磨等。县城北面在高家堡建有高家磨,从灞陵桥下北岸烂水,到禹河和清源河交汇处,建有张家磨、苏家磨和油坊3盘磨。渭源历史上有名“八大山”之一“油坊水磨的苏海山”之磨,二十世纪改为全县面粉加工厂。这些历史悠久,古老的水磨坊为渭源县城增添了优美的景观,用水磨叫的地名,是渭源水磨的历史鉴证,但水磨已消失灭迹,只有地名传延后人,为一时盛行的水磨呐喊。
+ u. J3 j7 x+ u5 v* M$ u  p- G    从洮渭水磨曾经的兴盛和该赋透露的信息,可看出历史上水磨在中国农耕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1 C3 u; ^# {! g$ M' \9 ?/ Z0 s$ q$ Q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电力、机械的迅速发展,钢磨代启了水磨,渭河两岸的水磨趋向于消失。80后的人说水磨已成古今,80前的人对水磨只能是梦中的记忆和美景向往,一些中老年人常赞叹水磨,水磨加工的面粉,吃时味道香,食用疾病少,现在如有水磨就好了。3 k# i/ g4 I8 m

: `- T4 g. ^- q% [. M     渭源城区的水磨: C% h; n( [( {0 F. H0 V
     渭河流域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休养生息,在这片热土上先民们不仅创造了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等灿烂的文明,而且这片热土也成为先民们丰富想象力和独特创造力驰骋、落地、生根的沃土。这里自古林草茂盛、雨水丰沛,山涧河谷小溪遍布,流水潺潺,这为水磨的大量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渭河流域也是我国最早使用水磨的区域之一。
/ J% w! S# P: `/ z4 L, ~* L, |% o. D1 k9 F     渭源城区境内,是水磨集中,盘数较多的地段。可以直接引河水入农田进行灌溉。水位落差较大的地方多建有水磨。城区水磨主要分布在城南上磨村境内,分前后两渠,一是前渠从县农场对面原粉丝厂处拦水,在上磨五队苗圃前建有赵李家磨、在中医院旁建有罗家磨、在灞陵桥头建有李家磨,一地两盘。二是后渠上有白家磨、从回磨滩拦水,到上磨七队建有徐家磨和油坊、在上磨六队上庄苗圃处建有陈家磨、在上磨五队下庄建有马家磨和油坊、在上磨四队新庄建有祁家磨、在上磨三队新庄头白塔人建有杨家磨、在现清源镇背后建有陈家磨、原清源一小背后建有张家磨,后改为孙家磨、原南河滩戏楼处建有吴家磨、原农技站门口建有高家磨和油坊、元角一二队处建有曹家磨、白家磨、周家磨、到梁家坪根建有马家磨和油坊。仅10华里之地,建有20盘水磨。三是县城清源河北面有3盘水磨,从灞陵桥下拦水,途迳下集到禹河和清源河交汇处,建有苏家磨、徐家磨、张家磨,解放初改为全县面粉加工厂。真是“渠水绕城旋,水磨盘盘转;杨柳渠两岸,绝妙风情线”。为渭源县城增添风彩,同时对水功应用能高出一筹。! U6 k3 [3 W: b9 e( z. g5 m
  据《三国志•张既传》记载,洮河流域水磨的推广应用,与三国时任雍州刺吏的张既引进水碓有关。水碓的引进推广为后来水磨的兴建使用打下了基础。据陈维山研究,洮河流域水磨的发明年代,距今至少已有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古老的水磨房,不仅是依水就势、巧借自然、融汇古今的独特的人文景观,而且也赋予了乡村以灵性和生命。/ Q1 d  o  ]8 ~8 h
    北宋著名文学家、监察御史张舜民,曾任陇右提刑官,在岷州(今甘肃岷县)任职期间即兴挥毫写有《水磨赋》,颇有气势。其中写道:“覆厦屋之沉沉,洒长溪之沸沸。徒观夫老鸦咸集,麦禾山积。碓臼相置,齿牙相切。碾磨更易,昼夜不息。汹汹浩浩,砰砰砺砺。鼓浪扬浮,交相触击。飞屑起涛,雪翻冰析。……力尽而休,功成而退,若君子之善出处也。”
- P) b7 h* Q) r4 M5 H! k( F. W    作者于俯仰之间,纵横捭阖,追本溯源,为水磨赋予了独特的人生感悟。窥斑知豹,从洮渭水磨曾经的兴盛和该赋透露的信息,可看出历史上水磨在中国农耕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3 T! Q$ H: y: k7 q' c- O- U  消失水磨与记忆
/ d0 ~* r" p7 n& t) q   在农耕社会,由于农产居住分散,社会协作程度低,水磨作为当时最佳的活动和交流的场所,水磨房就自然成为当时农村最为兴旺之地。农户们赶着牲口驮着麦子青稞豆子玉米从四面八方纷至踏来,一边等待磨面,一边谈论农事,交流信息,互通有无。而此时水磨房便成了孕育民间文学的沃土,高亢激越缠绵深情的“花儿”,根植民间蕴含哲理的歌谣,情深味长乡土浓郁的故事,都在这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和庄稼的清香里飘荡开去,和着这潺潺的水声,滋润和充实着先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 u7 h  x4 m# ~6 {$ o0 Y' Q     在陈维山的著作中,有趣地提到了一首著名的“花儿”:“黑风(哈)刮的者磨盘子旋,青龙(哈)白虎的叫唤;宁叫他皇帝的江山乱,绝不叫我俩的路断”。“花儿”中以“磨盘子”和“青龙白虎”并列比兴,把生死不渝的爱情看得高于一切,义薄云天,荡气回肠。同时这首“花儿”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水磨房的壮美气势,以及在人们内心中的诗意情怀。有关渭河水磨赞颂爱情的“花儿”非常之多,如“渭河水打着磨盘转,清石磨口里淌细麵;日子推着像磨轮转,爱你想思了好多年”。“四根麻绳者吊磨扇,上下扇围着磨碲转;想了惜惶了门上站,多让尕妹看上几眼”。“渭河边上的水磨房,重复重檩吗板围墙;想起尕妹的俊模样,千思万想着等不亮”。“石匠打的吗水磨扇,上扇不转着下扇转;日子长了哈心没变,再想是晚上偷着见”。“青石磨子者空想里,红麦子未搭着斗里;搂着怀里哈还想里,再想是噙不着口里”。用水磨比喻的民间爱情,说明人们对了解和爱戴,把自己的爱情看作是流水一样长,比作磐石一样坚硬,长期周旋,永不变更,和谐美满的象征。
$ l. F4 R& a" p3 k  陈维山肯定了水磨房记载的难以言数的珍贵历史信息、科学价值、艺术品位以及浓郁的人文情怀。, R% Y- v; E8 \9 b# R9 Z, a- s# ]
     水磨房是一幅水碧山清、逐水而立、充满生机的生活画面。它蕴涵着古朴的情调,更浸透着山水相依的幽雅情致。它不仅是在山水交融中的一道独特风景,而且也是融民俗之纯、汇自然之朴的重要标志。
; {% \% ~! C; w6 K# T     在乡村的记忆中,与水磨房有关的还有油坊。在水流大且平稳河段的船磨、青藏高原上的水转经轮。记者在洮渭踏访期间,没有寻到油坊和船磨的丝毫痕迹,据说已绝迹多年。偶尔一见的古老的水磨房,其田园牧歌式的美丽背后,也只能感受到淡淡的忧伤。
* C2 [: Y% I" R/ z$ A$ l    直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电力磨面机的逐渐普及,水磨房陆续完成了其沉重的使命,功成身退。, z4 I# j; r9 |5 o, T9 f( A5 r9 W+ t3 A
   水磨、油坊、“二牛抬杠”,这些昔日常见的乡村景色,现在已渐行渐远,退出了我们的视野,以令人伤感的速度,向着人类记忆的深处走去。
1 o+ P8 V/ h* d6 ]( A! y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9: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1-9 20:54 编辑
3 z+ h1 c3 V5 y* m9 [
! m! y: i8 D# _6 F% N# `9 q+ A" E饮水思源——渭河源头探秘 $ g* w3 T/ V1 G9 E- S. d) a$ ]8 G
  卢南
  k7 b) j* c. k3 [7 n$ o9 R blq3d850.jpg ( P  I" ]. v! n" K/ u
  饮水思源。生活在渭河畔20余年,却从未动过探寻她源头的念头。我们把渭河所有的姿态都当做一种自然规律,一直就这样在渭河畔心安理得地生活成长,让惰性在潜移默化中扼杀了心底那丝该有的探知欲|望。所以,当我接到《渭河上下》千里溯源的采访任务时,我的灵魂就好似注入了兴奋的药剂,雀跃而一发不可收拾。
$ q. o7 z$ U- c% M% i  我要去渭河源头了!我要从尾巴上蹿到脑袋上去透透风了!一路上多是荒山凸岭,在雨水的冲刷下形成一道道红色的皱纹,和我们关中平原的绿色富足有着迥然的不同,很难想象这样的土地上能孕育出渭河。 0 t! ]" t$ d- w% x+ h! w' n7 B
  车队驶入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境后,生动的绿色如天外飞景般跃入眼帘,犹入江南水乡,我像是着了魔一样举着相机隔着车窗疯狂地抓拍,风景是那连绵不断的绿色,绿的草地,绿的树林,绿的庄稼,绿的梯田,还有道路两旁一排排高耸齐整的白杨。
- j6 v  @! a6 G% h  或许是眼睛里的景色太过丰满,竟没有注意到路边的指示牌,险些错过“渭河源头景区”。到达渭源县(隶属于定西市)之前,一直以为渭河源头唯鸟鼠山“品字泉”是也。经过几天的探访求证,原来渭水之源并非唯一。2 H2 ^: ~/ l+ o! f
  离县城20公里左右的五竹镇鹿鸣村骆驼项是采访团到达的第一个源头。这里海拔2400余米,群山围绕,常住人口只有48户。在山口开农家乐的王敬舜告诉我,因为这里植被茂盛,气候宜人,所以,近几年渭源县主要推介这里为“渭河源头风景区”。) V  q' @4 B* v6 T! Z4 A
  我们顺着王敬舜指引的方向进入山沟向源头挺进,这里没有道路,灌木荆棘挡住去路,我们被*迫“赤手空拳”披荆斩棘,这才找到了水草茂盛的“渭河”。这里泉水清亮如玉液,队员们像品酒一样纷纷捧起细饮,连声说甘甜、清爽,胜过瓶装矿泉水!
/ E8 t7 z: z' X  那么,这里是渭河的源头吗?王敬舜说:“骆驼项作为渭河源头争议非常大,除了鸟鼠山龙王沟一带的村民不满意,很多县里的文化人也表示反对。”看来,作为渭河水源,仅仅探访骆驼项还是远远不够的。6 h5 k6 Z0 o: c7 O/ w
  2009年5月31日早晨,采访团在县水务局老周的引导下,驱车驶上渭源县城西边的鸟鼠山龙王沟,这里距县城仅10公里。作为史料记载的渭河源头,《尚书•禹贡》和《水经注》中都明确记载:“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3 ^6 x) j# g+ |; @* M
  老周告诉我们:近几年县上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鸟鼠山的植被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但是还是不能与过去相比。当地有一则很著名的传说,大禹治水来到渭源县龙王沟品字泉,发现这里的鸟和鼠同居一穴,因此起名鸟鼠山。可见当时禽兽非常多,生态和谐。可现在,能看见的只有禽,不见兽了。
; `% @& E* l0 m. o0 e( E$ E8 z  我们顺着山旁的小路盘旋而下,来到了一座酷似民房的小庙前,古庙的残墙和石阶淹没在荒草丛中。守庙的老人告诉我们,这就是纪念大禹的禹王庙。在禹王庙下方的白杨林中,他指着一个井盖说:“这就是渭河源头‘品’字泉其中的一口,叫遗鞭泉。”泉眼之上修建有井台和亭子、石碑。站在井口向下望,可以看到数米之下黑暗处的水面。据说唐太宗经过这泉时,用马鞭试泉水深浅,不慎将鞭子掉入泉中,沉没无影。当他班师回朝,却在咸阳桥下发现了马鞭。从此人们便将此泉称为“遗鞭泉”。1 U+ Y) ?" {* ^1 a/ F: d5 X! \
  剩余的“吐云泉”和“禹仰泉”稍微偏西,南北分置,几乎不向下游流水。若不是有当地向导指引,在黄土的埋没下真难以寻其踪迹。只有旁边那些记载着传说和史实的石碑以破碎之躯,静静地卧在泉边的荒草中,追忆着昔日的辉煌,承受着今日的寂寞。
" F: T& |$ k; I$ I& }" H$ R  我们在这里发现,“品字泉”的水量不但少,而且水质也不如骆驼项的泉水清澈。我想,也许过去龙王沟的泉水也是充沛甘甜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为的因素渐渐失去了风采。
% K: X5 ~* x3 R$ ?5 q  为了找到如今真正的渭水源头,我们又探访了紧挨骆驼项的豁豁山。这里同属鹿鸣村,相隔仅一公里。我们驱车行走在熟悉的道路上,秀美丰润的河谷在眼前舞跃,一群群牛在川道丰肥的草滩上悠然自在地“进餐”,一派恬静怡然的景象。车子依水傍山颠簸南行,走过最后一户人家约500米,一道蜿蜒于浅山之间、封山育林的铁丝网挡住了去路。在这里放马的73岁老汉邓可建告诉我,眼前这股条顺山势奔涌而下的就是“渭河”。这个答案让所有人讶异。见了骆驼项的潺潺清泉,看了龙须沟的“品字泉”,再看看这条河的径流量,采访团一致认为:豁豁山就是现在真正意义上的渭水之源! ) ~( i0 ]  X3 s2 _& @9 R2 k. m( b
  我们逆水而上。虽然当地县政府在护林保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甚至在山间拉了一道铁丝网,可遍地足迹和新鲜的牛羊粪便说明,仍有人偷偷在水源地放牧,不过这些并没有影响豁豁山的植被,路上野花依然繁茂,还有随处可见野鸡和飞鸟的身影。站在河边探望水下,一石一卵,甚至是一粒沙,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4 s$ \1 z  Y7 t* s) z/ J
  我们顺着河道艰难地步行约8公里,才来到了露骨山下。这里河道因山势分为两个沟。邓可建告诉我们,东边的沟叫“香水沟”,而西边的沟则叫“西沟”,河水在此处易名为“香水河”和“西河”,两河在此汇聚之后才叫“渭河”。
8 P4 c+ _& P! h) L  其实,豁豁山河谷中细流分岔很多,发源于各个方位的石缝中、灌木林里和悬崖峭壁上的溪流均汇于此,最终形成这条水源丰沛的河流。仅凭借它的水量和长度,就是我们此行探寻到的最像“水源”的源头,再论它与渭河一气贯通的流畅性,实在应该称它为渭河正源。# c0 D. |, v9 w" T3 o& S, L& |; `( m
  渭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王枝正告诉我们,当地的说法是渭河有三源,即龙王沟流出的水、骆驼项流出的水和锹峪毛家窑流出的水,三源都属于鸟鼠山系。而我们之前探寻的豁豁山和骆驼项实际上最后汇聚成一河,称为清源河,也是三源中水量最充沛的河流。9 l1 C% F, W9 R* g  i: u
  连续探访两日,竟独漏“毛家窑”,6月1日下午,我们又前往寻访毛家窑水源地。这里与豁豁山东西并行,仅一山之隔。我们深入其中走访发现,毛家窑的植被、环境与豁豁山基本相似,只是径流量略逊于豁豁山罢了。
, t( i5 h) \. O$ i1 w% I1 O  身处渭河源头,面对清澈的河水,内心衍生出无限的悲哀。为什么如此清冽的水,流到下游就变得浑浊肮脏。在此,真诚希望所有渭河儿女能够理智地善待这条养育我们的母亲河。- _3 J9 D6 x4 g, @9 @/ I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21: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1-9 21:19 编辑 2 v5 b9 N4 e) W6 `4 l) t! }* o
+ J5 P) }6 ~* O& M
渭河发源地之一——鸟鼠山6 t/ b4 `' o$ q" c

! x8 o9 y+ g6 J5 R( s  G  鸟鼠山位于渭源县城西南 8 公里处,东经 104 ° 7 ′,北纬 35 ° 08 ′,海拔 2423 米 ,是渭水发源地之一,属西秦岭山脉的西延部分。从渭水发源地域的意义上来说,鸟鼠山还包括了渭水三源的其他山峰。
- T% S3 x5 U) A' j0 c+ L  }4 { nssfa0.jpg , T3 E9 n" x# i
  鸟鼠山的品字泉是渭河的发源地之一。
- C2 C: _6 s  g5 }, e6 Q% G nssfa1.jpg 2 p, [; S% ?4 X
  三源合注谁是源,导渭自鸟鼠同穴。1 g+ G- m6 B; z. a1 T4 s: z% q
  鸟鼠山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山海经》称“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
9 K; i! o/ d" ~/ P4 I  《尚书?禹贡》载:“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山海经》已写道:“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 《山海经校注》云:“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 晋郭璞注释:“鸟鼠同穴山,今在陇西首阳县,渭水出其东,经南安、天水、略阳、扶风、始平、京兆、宏农、华阴县入河”,鸟鼠山因鸟鼠“同穴止宿”而得名。/ W1 j$ N% X, j
  《尚书》还有一则有趣记载:“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鸟名为蜍,似鹅而黄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处。”3 J/ u- d6 V, U9 m
  鸟鼠山位在陇西黄土岭谷区,位处高原,黄沙滚滚,因缺乏大树筑巢,鸟只得用鼠穴营巢下蛋,而鼠以鸟为它们报警,谨防老鹰侵犯。鼠在穴内,鸟在穴外,各自生育,不相侵害。
5 Z' E# c) S3 C  鸟鼠山是渭河的发源地,也是古代从渭河进入洮河谷地的要道。为西秦岭北支山脉之一部分,渭河上游北源和洮河支流东峪沟的分水岭。位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18公里,海拔2609米。鸟鼠山在陇西黄土岭谷区,上覆有黄土,山势平缓,梯田重叠。
; r2 l- m8 h& }( b4 z4 v  鸟鼠山位于昆仑山脉西侧,北延东迤直至陇山结束,是甘肃中部的一条主要山脉。它不仅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边塞要地,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 F0 i1 p" }. U  j  渭河有三源,居中是发源于渭源县西南五竹山的清源河,南源是发源于锹峪峡的锹峪河,北源是
, u. a- N' l5 A6 w; w. X  发源于鸟鼠山的禹河。 渭源县内的渭水之源有文字记载:“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她以宽广而博大的胸怀,把周、秦、汉、唐等8个王朝推向了历史颠峰。鸟鼠山宛如巨龙,昂首起伏,蜿蜒东去。南侧密林深处,三眼清泉涌出,形成“品字泉”。泉旁建有禹王庙,以纪念这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千百年来,“鸟鼠同穴”的神奇景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访古探胜,吟诗作赋。 城北面是从鸟鼠山流下的禹河,河床挺宽,目前水流较少,几乎成季节河。
: c- t5 M* R: ^2 q  渭源县城依渭河两岸发展,城中有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目前国内仅存的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灞陵桥。因为地处清源镇上,当地群众把城区向西这一段叫做清源河,其实就是现在渭河的主干。沿清源河向西南,新修了一座水库,叫峡口水库,水库上面两条水流交汇,沿西边的水流上行5公里许,有座名叫骆驼项的小山,渭源县旅游交通图上把这里标注为“渭河源头”。我们从东边的水流上溯,山前有草场,草场后已封山禁牧,当地群众把这里叫豁豁山。沿途仍可见新鲜牛粪和蹄印。入峪5公里许,又有东、南两股溪流出峪交汇,水流湍急。仰头南望,有山峥嵘,山名露骨,海拔3941米。, S0 ^, q+ x6 Z5 W/ }3 B/ ^& @8 j
  从露骨山北望,丘陵中梯田层层的最高点,就是鸟鼠山。鸟鼠山上有禹王庙、渭河龙王庙、品字泉。这里也是很多人烧香磕头的地方。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曾到过这里,看见有三眼泉水,就拿马鞭子量泉的深度,不料失手将马鞭掉入泉中。后来回长安,到咸阳时却发现马鞭在咸阳桥下。这眼泉后来就叫“遗鞭泉”。另外两眼分别是“禹仰泉”和“吐云泉”。这样看来,那个时候泉水都很大。从鸟鼠山盘旋而下,沟名龙王沟,顺沟而下的就是禹河。向东再走,河里的水,很艰难地向东,才走了十多里,就走不动了。& {3 m, W4 j# e2 j2 @
  渭源县城正南,有一条河叫锹峪河,河里曾经淘出过50克重的天然金块。这倒很符合《山海经》中说的鸟鼠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的记载。+ z$ ?* q" f7 d0 o4 i  E8 h4 V/ r4 f
  《水经注》说渭水“三源合注”,龙王沟流出的禹河算一条,但是看禹河目前的状况,似乎龙王休假去了。另外两源就是我们探寻过的清源河和锹峪河。: V6 ~3 N- y/ m) k  V5 n
  鸟鼠山西南出自秦岭余脉,东北抵达陇中黄土高原,绵延百里,既是渭河的发源之地,又是洮河与渭河的分水岭,其主峰在县城西南二十五公里处,上有沟壑三条,称之为“三条沟”,清泉三眼,称为'品字泉',是渭河的直源。2 h2 i+ |' h" c$ H# h. ^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为鸟鼠山写下这样的对联:疑问鼠山名,试为答案歧千古;长流渭川水,溯到源头只一盂。
  [& Q( G6 B" u" ^7 s; R2 A  民|国年间诗人杨景熙有诗云:名山矗立万千年,详注水经代代传。导渭探源来大禹,穷奇搜异有前贤……闲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源探鸟鼠关山月,窟隐蛟龙秦地秋。远岸斜阳光射雁,平沙激石浪惊鸥。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西安轻荡舟。5 y1 c, w9 D+ L/ Z. C6 A0 M
  《水经注》云:“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 鸟鼠山地处甘肃省中部,渭源城西南,属西秦岭北支。它宛如一条绿色苍龙昂首起伏,蜿蜒东去。主峰露骨山海拔3941米,距县城30多公里。
0 ~1 H( E9 H7 ^  [, g" _1 F4 V" H  奇峰烟锁、满目青翠的鸟鼠山,是各种鸟类和鼠类怡然自乐的天堂。在这个迷人的动物王国里,又因“鸟鼠同穴,鸟在外,鼠在内,一起生活、生育,彼此相安无事”这一奇特景观名扬天下。$ p' O3 `5 \& r9 P8 f, X3 v8 j' p/ A
  从甘肃省会兰州坐上开往渭源的汽车,眼前所见无一不是群山横亘、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苍凉之地。但一进入渭源境内,立马就给人一种“柳暗花明”之感。只见远处云拥雪簇,近处翠竹丛生,鸟语花香,仿佛置身仙景。走近鸟鼠山,只见群山不高而灵秀,水不深而清冽。
7 [0 o: z4 L/ d/ j: q5 }  鸟鼠山迤北面东,登高远望,只见群峰突兀的棒槌山、丹青相糅的马面山、崎嵘万状的露骨山和白云缭绕的封神山,环绕在鸟鼠山四周,逶迤连绵,千姿百态,形成一种“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壮观景色。鸟鼠山上古松参天,丛灌密布,由山顶潺潺而来的清泉涌波声,夹杂在松涛钟磐之声中,谱成一曲雄浑粗犷的回响,久久在晨霭山雾笼罩的山崖松林间萦绕,仿佛把游人送入了飘飘欲仙的境界。沿着森海中的一条曲径,在向主峰攀登时,只见前后左右都是郁郁葱葱的乔木和灌木,青草、山花丛生,成熟的野果像一串串珍珠,一柄柄火炬,一丛丛星光,一片片霞彩。
6 {7 s1 F; N( ^  鸟鼠山主峰幽雅秀气,自南而北。在一处古木葱茏的断崖边,有道断裂缝隙,深不见底。人走近前,只听风吼水腾之声。裂缝之中,一股激流喷涌而出,那水由高处溅落,顺崖而下,泻珠涌玉,摔碎散落的飞沫,如雨似雾。
+ F9 U- d5 ^+ ^2 k2 Y2 @3 o2 B  鸟鼠山峡谷幽深,奇峰林立,溪流潺潺,林木参天。6 K, e$ m# i. B0 u8 D" X# ^3 L( U
  其实,狭义上的鸟鼠山,就是三源之一禹河的源头。而包含诸多渭水来源的山峰,就是广义上的鸟鼠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